○四川

四川总志三十四卷明万历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虞怀忠修,郭棐纂。怀忠字汝良,义乌县人,嘉靖五年进士,万历六年任四川巡抚。棐纂有《酉阳正俎》已著录。四川地居长江上游,旧说蜀中有岷、泸、雒、巴四大川,四川之名昉此。又谓唐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道,寻又各分东西,以二州,为四道。宋分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谓之川、峡四路,后遂省文为四川。秦以前为巴蜀诸国地,故亦简称巴蜀。蜀中古志,三国时谯周撰《三巴志》始,晋有常璩华阳国志》,常宽《蜀志》,唐郑暐《蜀记》,宋张守约又重修《蜀记》一卷,诸书仅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之属而已。通志乃创于明成化时,继修于正德戊寅,嘉靖辛丑,万历己卯,万历己未,于明凡五修,清康熙十二年又一修,皆通记四川郡邑,而均称曰总志。至雍正时修志,始用名曰通志。此志承《嘉靖总志》重修,嘉靖时修志,聘王玉垒、杨升菴、杨芳洲诸名手为之,体制精严。此志编例,大抵沿承其旧,惟经略、艺文二志,则较旧志颇有增详。纂手以棐为总辑外,又有叙州府同知魏朴如、成都府推官游朴等,稿成后,至薛梦雷巡抚时始为梓成。其书体例,省志为目十,郡县志为目二十二,经略志为目二十一,杂记为目五,文为目二十五,诗为目十四。

四川总志三十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罗森纂修。森字约斋,顺天大兴县人,顺治四年进士,历官陕西督粮道,康熙初升任四川巡抚。此志为清代纂修省志首创,比明修诸志为详。书前有四川总督蔡毓荣序,序谓:“前抚张公(德地)修饰之,今抚罗公(森)润色之,而藩臬诸君皆有讨论之助。”按此志为巡抚张德地创修,延钱受祺等辑集成稿;及森巡抚时,又重加增纂,书成于康熙辛亥。此志成于适当兵燹之后,文献无征,采摭亦不免疏略。记载蜀省郡邑事,而终未详备。其书定例,自舆图星野,迄杂志艺文,为三十六门。惟考四川建置沿革,大概无误;郡邑沿革,则为疏略未详。四川秦以前为巴蜀诸国地,自秦灭巴蜀置二郡;汉初分置广汉郡,武帝间以西南夷地置犍为、沈黎、汶山、牂牁、越巂五郡,为益州部,后省沈黎、汶山。王芥末为公孙述所据,后汉复为益州;三国属蜀,魏分置梁州,晋亦为梁、益二州,宋、齐因之。梁天监后分置州郡益多,隋废益州,置西南道行台,寻改诸郡为州。唐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道,寻分山南道为东西,而梁州为山南道;又分黔州为黔中道,剑南道为东西川节度。昭宗初为王建所据,后唐为孟知祥所据。宋置四川路,寻分置峡西路,又并为川峡路,咸平四年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曰四川路。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中统间本与陕西行省合,曰陕西四川行省,治京兆,后始分四川、陕西为二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置四川省,设官有总督及巡抚布政使,领郡邑凡一百四十六。四川形势,南据云岭,北有岷山,岷山之脉迤而东南为巴山之脉,中部包有剑阁、峨眉诸秀峰。长江横贯其南部,鸦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先后挟众水入长江,水运之利颇饶。物产以成都一带地尤肥沃,农产稻谷最富,又饶烟叶、药材。自流井之盐,为省境唯一富源,缎康熙时所产颇饶,光泽仅次浙湖,而坚韧过之。

四川成都府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五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佟世雍修,何如伟纂。世雍辽东人,康熙十九年成都知府。如伟成都人,康熙二年举人。按此志为如伟与郡举人徐仰廉,及秦州州判罗镳等纂成。其书子目为三十五卷,体例分星野、形胜、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宫室、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帝王、秩官、名宦、科第、人物、孝义、节烈、隐逸、流寓、仙释、风俗、土产、古迹、陵墓、寺观、祥异、僭据、屯田、水利、茶法、盐法、兵制、驿传、筹边、艺文三十六门。卷前有府舆图,府城方形,四门,府治居于中,东为成都县,西为华阳县。按此志修时,成都府领县二十四,而华阳已并入成都矣,而府舆图仍列华阳、成都二附郭县;疑此图系描绘于旧志。沿革谓:“成都古为蜀国,周武王伐纣,蜀舆焉,秦惠王置蜀郡。迄汉又分置广汉郡,武帝时改置益州,晋武帝始改名成都,宋、齐因之。隋复为益州,唐天宝初又改为成都;明皇迁蜀,曾称南京。五代时为王氏孟氏割据,宋复其地,置成都府,元、明、清因之。”僭据门列蚕丛氏、杜氏、王氏、盂氏、巴国诸篇;但考成都割据者,不仅止此焉。

双流县志七卷清乾隆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锷纂修。锷字紫垣,福建将乐县人,康熙甲午科举人,乾隆元年任双流县知县,在任十二年升华州知州去。双流志书,据本志黄锷序谓:“明志已不可得。”但按县志乾隆以前可考者,惟邑人田一省私纂《双流全书》。此志为锷官双流时得田一省之《全书》,识双流往昔之梗概;遂据以为底本,而成县志七篇。双流为汉广都县地,隋仁寿元年改置双流县。广都为周商瞿之乡,本志所述县之瞿上乡有商子祠,及商子墓在。此志以县为先贤梓里,持以为邑之光宠。商瞿字子木,孔子传《易》于瞿。按《杨升庵集》有云:“孔子弟子商瞿,世本作商瞿上,宋景文《先贤赞》以为蜀人;《家语》以为鲁人,《史记》亦作鲁人。”按商子是否果为双流县人,犹未可以为定论也。

郫县乡土志二卷清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姜士谔纂。士谔字药言,郫县人。此书分历史、地理二门,历史记郫县在川省城西四十五里,属成都府,秦始置县,属蜀郡。清康熙七年并崇宁入郫,雍正六年又分置崇宁。物产入地理,分动物、植物、矿物三门,各门又分天然产、制造二目。动物分野兽、家畜,植物分森林、粮食、酿制、茶点,矿物分轻工、重工,叙述分明,修辞简核。

简州志八卷清乾隆五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刘如基修,杨沺、于逵纂。如基字履■〈共上电下〉,贵州人,举人,官简州知州。沺字荷溪,射江人,举人,简州儒学教谕。逵简州人,乾隆己亥科举人。此志为如基官简州时所修,今存州志最推古本。其书体例,分天文、地舆、职官、赋役、兵防、食货、学校、典礼、选举、士女、艺文、寺观、古迹、茔城、杂志十五门,凡八卷;叙次综贯,纪事确实。书后附姓氏表、《蜀都人物记》、《省身要则》各一卷。简州建置始于隋,寻废,唐复置阳安郡,寻改曰简州,治安阳县;宋曰简州安阳郡,元为简州,省县入州;明徙州治于简阳县,属重庆府,清因之。简阳在州境有盐井。

崇庆州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雍正七年增补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吴昌荫纂修。昌荫正蓝旗人,荫生,康熙十九年任崇庆知州。《崇庆州志》明以前无考,此志为昌荫纂成于兵事之后,摭采艰难,所记无几;如其序谓:“所记山川胜迹人物风俗,必实践其地,俯察河山,登眺古迹。又访故老传闻,以询人物风俗,必得乎实。”按此志实为采访册,不具门类,文辞则典核不溢,为县志雏型。书后有蓝彰跋云:“其志曰民业于耕,女勤于织,士安于絃诵,盖实录焉。”按崇庆沿革,汉为江原县地,北周改曰晋原,唐为唐安县;宋始置崇庆军,元为崇庆州,明因之,领晋原、新津二县;清仍为州,而不领县,属成都府。

新津县志不分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伦可大修,熊占祥纂。可大直隶滦州人,监生,康熙二十二年任新津知县。占祥富顺县人,贡生,官邛州学正。新津旧志,据可大本志序谓:“自甲申罹劫而无考也。”按此志为占祥与邑廪生蓝正色等,各缕见闻,粗成一编,如同首创焉。其书体例,自形胜疆域迄艺文,为十九类,凡四十有一篇;而赋役一类,凡二十三篇,叙述最详,余篇则记载无几,且多漏缺讹误。按新津沿革,汉、晋为武阳县地,北周始置新津县。唐属益州,后改属蜀州,元明属崇庆州,清直隶成都府。其县境形胜,地联雅山,■〈耒昔斤〉水瀠前,岷江环左,有襟山带河之奇观也。

汉乘备录三十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二十九、卷三十)

明宋守恕纂。守恕汉州人,万历举人,国子监监生。按此志书口题曰《广志》,各家书目均未见载。查后修《汉州志》,仅载宋守恕于选举志,而未言其纂志也。按此志仅存艺文二残卷,且所记似为未定之稿。考汉州为广汉郡,故此志书口题名《广志》。唐始改广汉为汉州,五代、宋、元因之,明时州属成都府,领县三。

汉州志十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土廷〉纂修。埏字孟芳,号约斋,直隶磁州人,贡生,乾隆五年任汉州知州。考汉州志源,”有州人张一廉于明嘉靖中私纂州志八卷,万历三年知州黄大才延邑人黄鸣阳纂《广汉志》八卷,万历时有州人宋守恕私纂《汉乘备录》。埏官汉州之五载,以州志久旷失修,延侯国栋等重修此志。书体例为十二类,首图考,次封域、建置、田赋、学校、礼仪、职官、名宦、选举、人物、风土、杂记、艺文,编次颇具条贯。汉州今改名曰广汉县,盖取汉广汉郡名。按本志所纪州境形势,九水夹流,群山蟠郁屈崛;奇山异水,复萦纡絗。九水者,其东北则金雁河、平桥河、白鱼河、石亭江,而緜水自德阳来会。其西南则马牧河、漾阳河,而清白江自新繁河来会。本志首列图考,尤详于水道。而历来《汉志》不言水道灌溉之利,此志始言及之。

什邡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史进爵修,朱音恬纂。进爵字笠庵,号三坡,陕西兴安州人,举人,乾隆六年任什邡知县,十九年升任云南路南知州。音恬什邡县人,雍正元年恩科举人,官蓬州学正。据本志沿革谓:“什邡古蜀地,汉高六年置广汉郡,统县十二,有什邡县。北周孝闵帝改县曰方亭,唐武德间复置什邡县。”县志明以前不可考,按本志序例,谓康熙二十二年邑令胡之鸿草创志稿,仅二十余页,五十九年邑令丁士一广为采集,体例略备;乾隆六年邑令刘绍攽又复加增补,均未付梓。《什邡志》刻本盖自此志始焉。按此志凡十八篇,修辞朴该,纪水利则示以灌溉修筑之法,纪农田则示以耕作种植牧养之方;风俗以言古礼,学校述以德行;艺文所选,则以宋、明理学之文居多,实与文献无关。故有谓其书编辑旨义,有《武功》,《朝邑》二志之遗意存也。

长寿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薛禄天修,刘康成纂。禄天字二宜,无锡县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五十年任长寿知县。康成渝州人,事迹未详。按本志沿革,长寿为秦、汉时枳县,唐、宋名乐温,宋熙宁中省入涪州。元末时明玉珍据重庆,复置长寿县,属涪州;明清属重庆府。长寿往事,久载涪陵古志;县志宋、元以前无可考。据本志禄天序谓:“得明孝廉王鹿田、李传一所纂县志于邑生李世奇家,其书门类未分,粗成梗概。”据此则长寿明时已有志书矣。此志为禄天延其年友康成纂就,而所定凡例六则,为禄天自订。其书凡三十门。不分纲目,每门统称曰志。书中纪载,于人物及艺文犹有可取之处,如宋谯定、曩渊、贾长卿辈,为长寿人,尝讲学于邑之曩子山。明际李长庚、车十乘、陈新第于长寿忠勇不屈,自殉之事。艺文志录有明孝廉王长德撰《西宁风土记》一文,虽非属长寿之文献,然其文所述西宁形势、城郭、风俗、人情、物产,以及僧侣、回城文武官员之分秩甚详。文后有王鹿田跋,称其察风俗人情不厌。明代纪载西北事物之文极少,此文可为参考之资料也。

荣昌县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许元基纂修。元基武进人,监生,雍正七年以拣选入蜀,历任蒲江、大邑、大竹、大足、南川知县,乾隆五年调任荣昌知县。荣昌本资中、江阳、垫江三县地,明划三县之地置荣昌县,属重庆府。此志为元基官荣昌时,继康熙时知县史彰修县志重修。其书重在纪疆域形势,赋役风俗,据元基序谓:“广询博访,跋履山川,事必稽其真,数必核其确。”按其书文省事该,体例简括,咨询采访则详,征引考据则不足。

大足县志八卷清道光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澍纂修。澍字介侯,甘肃武威县人,嘉庆四年进士,由庶常出任屏山知县,嘉庆二十三年调大足知县,任满又历任铜梁南溪等县知县,著有《养素堂文集》三十五卷。大足建县,始于唐乾元元年,属昌州,明改隶重庆府,清因之。康熙二十五年荣昌知县兼摄大足县事史彰,修荣昌、大足两县志,乾隆十五年知县李德又重纂《大足县志》十一卷。此志为澍纂成于嘉庆二十三年,未付刻。按澍《养素堂文集》有《代赵及庵重修大足县志序》,按此志初稿实成于赵及庵任知县时,道光初,知县王松又增职官、学校至道光九年,后知县李型廉增补至道光十五年,始刻成书。其书体裁,分舆地,建置、祠祀、典礼、食货、官师、选举、人物、杂志九类,记载极为简略。

璧山县志二卷清乾隆元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黄在中纂修。在中字公瓒,江西宜春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十三年任璧山知县。按本志沿革,璧山建县肇自唐至德二年,析巴县、江津、万寿三县地,置璧山县,属渝州;宋、元时并入巴县,明复置璧山县,属重庆府;清初因之,康熙时曾并入永川县,雍正七年复置。县之旧志,此志修时已不可求,故此志如同首创,为在中与邑士夏燧、蓝翠芳等参考互订而成。书分上下二卷,凡三十篇,卷前有八景图,各图有七律诗一首,对仗极工,为在中所作。八景者,日觉院夜雨,日东林晓钟,曰圣灯普照,曰茅莱仙境,曰凉繖云遮,曰金剑晴雪,曰虎峰马迹,曰石泉凝脂。璧山为蜀中山水之区,观此八景图,可知其仿佛焉。

昭化县志六卷清乾隆五十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李元纂修。元字太初,号浑斋,湖北京山县人,举人,乾隆五十年任昭化知县。昭化志书可考者,清康熙癸巳知县吴珍奇创修,其书久佚。乾隆四十八年知县孙文起又议修志,未成而去;元官昭化,继辑而成此书,有邑生杨祖德为之编次校讎。其书体例,分沿革表、土地志、人物志、政事志四类,析目若干,颇见凌乱。按沿革表,昭化汉葮萌县地,三国蜀置汉寿县,晋改曰晋寿。南朝宋分置益昌县,后魏改益昌为京兆,北周省晋寿,复改京兆曰益昌。五代后唐改曰益光,宋初复曰益昌,又改曰昭化,元、明、清因之,属保宁府。

通江县志不分卷清康熙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按此志未著纂修人姓氏,考为李钟峩所纂。钟峩字芝麓,号雪原,通江县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历官翰林院讲读詹事,福建学政,康熙壬辰科会试同考官,广西乡试主考,国史馆纂修,著有《垂云亭集》。通江建置,始于唐贞观间析巴州之始宁县置通江,五代属璧州,宋废璧州,改属巴州。元初为新得州,至正四年废新得州,复置通江县,属巴州;明仍之,清改属保宁州。通江旧志无可考,按道光《通江县志》凡例谓:“今日之志仅据李芝麓志稿。”考《李志》无刻本,今抄本流传者,以此本最旧,其书体例,分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诸类,为未竟之稿也,阅其书,则行文高雅有度,系出钟峩之手。

西充县志十二卷清康熙六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棠修,李昭治纂。棠字曾鳞,直隶清苑县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五十三年任西充知县,昭治西充人,举人,官扬州府仪真县知县。西充古充国之地,唐始置西充县,县志明以前未可考。此志为前知县戴凯方创修,及棠仕西充继成之。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学校,秩官、选举、列传、物产、艺文九类,凡六十九目。物产搜罗极繁,而无分类属,如同簿计。舆地志山川目有凤凰山条,谓:“顺治丙戌,张献忠盘踞其地,肃藩惩勦,张遂授首于此。”按张献忠之死,自盐亭寻走西充之凤凰山,为进忠一矢所殪。据毛西河《后鉴录》云:“就戮于盐亭之凤凰坡。”按凤凰坡即凤凰山,实属西充县。

蓬州志略十卷清道光十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洪运开纂修。运开合肥县人,嘉庆七年进士,道光初任蓬州知州。是书为运开官蓬州时所修,有州人王矶、张汝霖相协采辑。其书草创急遽,未遑考订润色,刻成后运开即携版去,印本不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载,此本外,仅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考《蓬州志》,创于明正德间知州吴德器修州志十卷,嗣后数百年间未见刻本,至运开官蓬州时又成此书,而运开纂此书时,欲求吴德器之州志,已不可得矣。沿革篇谓:“蓬州北周置,治固安,隋废,唐复置,宋末移治营山县,界云山。元时又徙治相如县,明省相如县入州,属顺庆府,领营山、仪陇二县。”按是书所考沿革及职官表等篇,颇多谬误。道光末桐城姚莹以鸦片战杀俘得罪,尝谪官于此,多所兴作。观其《寸阴丛录》,考蓬州疆域沿革及历代名人之官斯土者甚详,盖有修志之意而未果。《丛录》云:“《通鉴》北周天和二年,以赵文表为蓬州长吏。胡注蓬州本汉宕渠县地,李势时为獠据,萧齐立归化郡,梁置固安县,后周置蓬州,因山以为名也。迄光绪二十三年桐城方旭官蓬州修州志,据姚说考沿革,始克无误。

重修营山县志八卷明万历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廷稷修,李彭年纂。廷稷福建晋江县人,举人,隆庆六年任营山知县。彭年号小菴,营山县人,万历元年举人。营山县建置于后周太和间,明时属蓬州。县志据本志序称:“宋时已有之矣,于明始创于成化中,正德中邑令严杰又修之。”均岁久散佚,今存以此志最推古本。其书凡七类,曰舆地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官守志、曰人物志、曰艺文志,曰杂志,目凡五十有一,其记舆地,颇见散逸失次,艺文志所收滥而无择,几占全书之半数;余类记载,不免缺略,分目多而事实则寥寥矣。

庆符县志五十四卷清嘉庆十九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何应騊纂修。应騊广东番禺县人,嘉庆八年以举人授任庆符县知县。庆符为汉汉阳县地,唐为开边县地。宋初为叙州檄外地,置庆符、来附二县,后省来附入庆符,明清时属叙州府。县志明以前无考,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县王林声修县志二卷,颇简略。此志为应騊官庆符时所纂,稿成于嘉庆十年,十九年知县昔光祖为之刻成。全书编次为五十四门,体裁琐碎。图考志列舆地图后,有铜鼓图一幅,殊非体例也。铜鼓图附有图说云:“乾隆四十年,野人耕田获铜鼓一面,叩之有声,送至南风寺以供佛侧。不知铸于何代,用于何人,或曰即武侯南征战鼓也。”又云:“诸葛鼓相传武侯制之,以镇蛮者所铸,皆奇文异状,互相错蟠,雕镂精工。明万历元年四川巡抚曾省吾荡平九丝都蛮,俘获诸葛鼓九十三面,择其有声者六十四面,分天地人三号以献。蛮中以为异宝,有剥蚀声响者为上,易牛千头;次者七八百头,递有差等;藏得二三面者,即得雄视一方。”按此志所例五十四门,虽体裁庞浩,而纪载则简略,如方技志、古帝王志、故宫志诸门,皆有目而无文,其书实为未竟之作。

长宁县志二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宗让修,宋肄樟纂。让字岱峰,山东济宁人,贡生,康熙二十三年任长宁知县。肄樟山西人,举人。唐始置长宁州,宋熙宁中改置济井监;元明以后为长宁县。此志为让官长宁时延肄樟等纂成,草创之志,仅存大概而已。其全书凡二卷,卷一共三十三篇,有篇目而无文者八,卷二为艺文志。卷后附补遗一卷,为邑人刘春生所纂。艺文志末附外纪一篇,叙宋绍兴间及明正统、成化间杂事甚多。补遗一篇,为后所增辑,版刻与前书显异。

筠连县志四卷清乾隆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沈世基纂修。世基字云士,浙江仁和县人,康熙丁酉科举人,乾隆九年任筠连知县。据本志沿革篇云:“筠连自汉始设州邑,为南广县地,唐置羁縻筠州、连州;元并为筠连州,明降为县。”按县志明以前无考,清康熙丙寅知县丁林声始修《筠连县志》四卷,此志继而重辑,仍依《丁志》体例,全编为四卷,凡四十六篇,纪载不免缺略。如钱法、榷政、屯田诸篇,仅立篇目而无文,秩官止于乾隆三十二年,世基以后有知县五人,书后附世基请修县志通禀五则。按此志似未竟稿本,未见于藏书家书目著录,有无刻本无可稽考也。

兴文县志六卷清嘉庆十八年刊本(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余炳虎纂修。炳虎字风樵,浙江遂安县人,贡生,嘉庆六年任兴文知县,官至翰林院侍诏。兴文沿革明初为九丝都地,万历四年于其地设建武守衔所,后又析置兴文县,属叙州府。清乾隆元年截建武,合并兴文县。康熙间知县宗让创修县志二卷,乾隆六十年知县陈潘郕集建武、兴文事纂成志稿,未付梓。此志创修于嘉庆辛未,至癸酉成稿,为邑人李联淇等采辑,炳虎总集其成,继任知县张淳刻成。其书体例,以纲为志者六,曰舆地志、日经制志、日典礼志、日人物志、曰外纪志、曰艺文志,各系子目凡六十有七。卷前列县境全图,图中有城池二,兴文县城圆形,东南北三门,三面环水,西北有山。建武所城四方,有四门,四面皆山。按外记所述,自明初迄万历四年,与九丝都族抅兵,其间百数十年之事甚详,可资史家为稽考也。

马湖府志七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李行简修,余承勋纂。行简乾州人,举人,嘉靖三十二年任马湖府知府。承勋字方池,青神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国史修撰。按此志为知府赵时吉奉台史鄢懋卿以檄征府志,乃延承勋编纂,志未成而时吉去,行简继事书成。其书体例,卷一府纪、府表,卷二秩官表、人物表,卷三提封,卷四创设、食货,卷五秩祀、儒学,卷六秩官列传、良牧列传,卷七人物列传、孝义列传、杂志,凡十四门。府纪谓:马湖古牂祠地,建置断自汉武元鼎二年,置牂柯诸郡。唐贞观中置牂柯羁縻州。宋末复乱,元世祖发察罕脑儿军千人征之,置马湖路。明洪武四年改为马湖府,弘治九年改设流官知府,领仍四长官司。府境有马湖、龙湖,去府城三百里许,湖之四围皆峻崖长二十里,广七里,湖中有堆如螺髻,景色秀丽,有龙湖十二景。

屏山县志八卷首一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曾敏纂修。曾敏字逊求,号凫门,安徽桐城县人,贡生,乾隆三十九年任屏山知县。据本志沿革谓:“屏山为古僰国地,自西汉武帝时始置僰道、朱提二县,蜀汉时改置马湖县,唐升为郡,因其地有马湖故名。明改为马湖府,兼置屏山为附郭县,清雍正五年废府留县,属叙州府。”《屏山县志》据其凡例谓:“屏山向未有志书,惟康熙丙寅知马湖府事何公所辑钞本六十余页,所纪仅山川、道里、事迹,是为未竟之书。”此志为曾敏官屏山时所纂,所定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学校、秩官、选举、人物、艺文、边防、木政、杂志十一类,凡五十二目。木政类纪马湖地处深山多楠木,明清时因修筑宫殿,尝饬尚书御史等官亲临督采,终以山岭险阻,徙运艰难而止。艺文志载何源浚撰《马湖府勘验楠木纪》,纪中言明成祖累派大臣至马湖采大木,以尽人力,木终不得。此事《明史》未见有纪载。按此志乾隆原本,久已稀有,嘉庆五年屏山知县敬大科、教谕刘躬逢为之重刻;又增纂续编,续编仅增秩官、选举、人物、艺文,凡十七页。民国二十年又有重印本。

夔州府志十二卷明正德八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吴潜纂修。潜字显之,江西临川县人,弘治三年进士,正德四年任夔州知府。按夔州古为蜀之大郡,与荆、襄、汉、沔相接壤;江山联属,为蜀险要之地。据本志沿革所述:“周为鱼复国,春秋为庸国地;庸于其地置鱼邑,厥后楚人秦人巴人三分庸地,夔地属于巴。王莽时公孙述据其地,更名日白帝,东汉建安初改为巴东郡,宋置三巴校尉治于此;齐改为巴州,梁、陈为信州,隋复为巴东郡。唐初为信州,贞观三年避皇外祖守信讳,改曰夔州。其后名未更改,迄明洪武十四年升为府。”夔州旧志,见诸于《宋史·艺文志》者,有刘得礼《夔州图经》,马导《夔州志》。《通志·艺文略》有《夔州路图经》。于元无可考,于明代志书,据吴潜本志序称:“得郡志写本,乃遂延文学生四人分理纂辑。”按此则此志以前已成志稿。此志编例,自沿革迄文制凡三十三门,又附目七,卷前有府地理总图一,县地理图十二。考《夔志》今传者此志最古,且为仅存之书。其书中采摭核实,考稽精详。如所纪刘备卒于白帝城事甚详,白帝城即在今夔地。按本志宫室门载有永安宫,在卧龙山下,刘备征吴,为陆逊所败,还至白帝卒于永安宫。陵墓门,有甘夫人墓,在府治内镇北堂。古迹门载先主庙,在府城东。文制录载杜甫《先主祠诗》,及《诸葛武侯柯堂记》《谒昭烈庙文》等篇。

云阳县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鸾修,秦觉纂。鸾字雪峰,贵州威清卫人,嘉靖十七年任云阳知县。觉字惟学,云阳县西市里人,嘉靖七年进士。按此志为鸾官云阳之四年,延觉总纂;又属幕宾王景原、施继宗、唐相集、翁镗、屈表、黎拱相与编摩,成于嘉靖辛丑。其书体例,卷上:县谱一、星野二、提封三、古迹四、创设五、学校六、风俗七、祀典八、食货九、武备十、卷下;惠政一、官守二、名宦三、选举四、人物五、烈女六、侨寓七、外志八,凡十八门。此志县谱云:“按古无考,夏、商、周为梁州,春秋属巴,战国属秦。汉朐■〈月忍〉县,属巴郡;后改云安县,属巴东郡,蜀因之。唐隶夔州路,置云安盐监,宋开宝六年升云安军,县属焉;熙宁析置安义县,寻废,建炎间属夔,仍置军。元置云安军,后改云安县。洪武四年归附,为云安州,七年改云阳县;其地两山夹江,四时多云故名。邑分二乡九里,居仁乡五里,东市、西市、从善、仁慈、仁爱;安义乡四里,路阳、高阳、云兴、上温。”人物志首载汉扶嘉,朐■〈月忍〉人。引旧志载:“嘉母于汤溪水侧遇龙后生嘉,及长占吉巧发奇中。”按嘉实避秦乱隐居汉成山,高祖为汉王时嘉劝定三秦,高祖以嘉志在扶翼,赐姓扶氏,为廷尉,食邑朐■〈月忍〉。

云阳县志四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曹源邦修,陈嘉瑯纂。源邦字风万,浙江嘉善县人,康熙五十三年举人,雍正十年任云阳知县,任满去,乾隆六年回任。嘉瑯,云阳县人,庠生。按本志所述沿革,与前志间有不同,谓云阳为秦朐■〈月忍〉县地,六朝时为云安。宋开宝六年置云安军,属夔州路;元改为云阳州,明降为县,属夔州府。沿革篇后附考订,谓朐■〈月忍〉故城在今县城西,即万户故城是也;并引《旧唐书·地理志》载,“万户城在云安县西三十里”以为证,又引《水经注》谓:“朐■〈月忍〉县在巴东郡,故城犹在,跨山坡,南临大江。”其沿革考订所征引诸书皆注明出处,颇具编例,较前志所述沿革为该。云阳旧志明以前无考,自明嘉靖杨鸾志后,有无修纂亦不可考矣。此志创修于乾隆乙丑,嘉瑯据其父所辑之邑轶事数册增纂而成,而未参鉴杨鸾旧志焉,是时《杨志》已不易求得矣。按其书列分野、沿革、山川、形胜、户口、赋役、学校、秩官、祀典、风俗、人物诸篇,纪载庞浩,颇费搜集考订之劳。云阳位在川江中流,巫山北尾,形势扼要。山有飞凤、马岭之奇,水有岷江,彭水之利。人物著于史册者,有扶嘉、黄中薛、颜寿孙,文章有李远师、奭少陵、康节。物产有盐井,在飞凤、马岭二山间,富饶为蜀省称著。

江油县志二卷清雍正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彭阯纂修。阯字基土,江南溧阳县人,举人,康熙六十一年任江油知县。按江油志书明以前无可考,此志为彭阯官江油时所修,是时文献凋残,勒成不易。其志体例凡三十九门,上无大纲,下无子目,书中所纪盐茶、矿产、乡里、市场、坝场、兵营、胜景诸门为详。志成后三十余年,乾隆辛巳,知县瞿纬曾依阯原本,增补雍正八年平武县拨归之让里,以及三十二年之事续修,是为增续雍正五年本。江油沿革,自后魏武帝置江油郡,西魏又置江油县为附郭邑。隋废改为平武,唐天宝复置江油郡;宋、元为龙州,省江油县入州。明复江油县,属剑州;嘉靖四十年改属龙安府。清顺治初并江油于平武,康熙元年复置江油县,属龙安府。

峨眉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五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文曙修,张弘■〈日夫〉纂。曙字东寅,号瀛海,湖南桃源县人,康熙癸巳科举人,雍正八年任峨眉知县。弘■〈日夫〉峨眉县人,康熙丁酉科举人。《峨眉县志》创修于明嘉靖辛丑,再修于天启乙丑,三修于清康熙乙丑,至此志凡四修。曙官峨眉凡十一载,初延弘■〈日夫〉及李堂悟同纂县志,久不成编,后得邑人杨笥存所为县志稿,所纪康熙五十六年以前之事皆备,弘■〈日夫〉再为增补,缀成是书,时在乾隆庚申岁。其书体例,率多冗杂,纪载亦多缺误,尚未全臻详实也,峨眉以山得名,汉为南安县地,隋置峨眉县,以县在峨眉山东麓故名。峨眉山脉,自岷山绵延而来,为大小金川与岷江之分水岭。县境山脉中又有邛崃山脉,至峨眉县突起,而为大峨、中峨、小峨三秀峰,三山相连,名曰三峨。以大峨尤秀丽,岩洞重复,登山者自麓而上,及山之半,更历八十四盘,山径如线者六十里,始达其巅。宋范成大谓,天下登山险峻,无踰于此者。洞以伏羲、女娲、鬼谷诸洞最著,又有雷洞,时出云雨。中峨山在县南,小峨山更在中峨之南。按峨眉之名,见《华阳国志》谓南安县有峨眉山。又据《■〈木咢〉严经》名光明山,《山海经》名西皇人山,《三皇经》名胜峰,又曰第七洞天。《水经注》谓。蛾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然。

洪雅县志五卷明嘉靖四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束载修,张可述纂。载云南曲靖县人,嘉靖三十五年任洪雅知县。可述字惟孝,别号云山野樵,洪雅县人,嘉靖丙午举人,历官咸宁知县、兵部武选司主事、职方员外郎、浙江按察司佥事、贵州布政司右参议。按此志为县教谕王崇阜采摭典故,考订笔削,定例编次,断自可述。其书体例,分疆域、县纪、县表、星分、山川、地名、古迹、丘墓、寺观、风俗、政教、秩官表、名宦、列传、建设、祠祀、食货、户口、田赋、岁办课程、庸调、兵防、驿传、人物、乡贤、仕籍、列女、仙释、艺文、杂著诸门。县纪载:“后周置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置洪雅县,属眉山郡。唐武德元年改置乾州,开元八年州废,为洪雅县,属眉州。宋属嘉州,庆元六年升为嘉定府;元中统元年置嘉定路,省洪雅入夹江县。明成化十八年分夹江置洪雅县,属嘉定州,领乡六,洪川、中保、安宁、保安、义和、安贤。”按志所述六乡之习俗,各不相同,洪川则多货木器,安宁则多造舟赁载,能操之以历三峡之险;义和则多卖蔬,虽业儒者多,而健讼者亦恒什九;保安则多鬻薪炭,输赋税;中保则多入林箐取木,货于营室者,中保之花溪,富庶甲于四境。而洪川、保安间多推剽为奸,其服饰则旧时多朴素,近则妇女为艳妆,髻尚挺,袖广长,男子则士冠方巾。按县纪一篇,叙及沿革及县属六乡之物产风俗民情,而疏言邑之大事,又不用编年体例,以分乡里记述,为别出之一体也。

三台县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郑璇纂修。璇字蒪村,江苏太湖厅人,举人,乾隆四十七年任三台知县。三台设县,自清雍正十二年升潼川为府,即于府治所增设附郭县,因于郡治之西有三台山,故曰三台县。建县后五十年,郡守张松水属璇创修县志,璇以新修《潼川志》辑录三台县境事,以天地、人民、政事为三纲,以疆域、山川、人物、选举、食货、赋役等为条目,粗定体例,草率成书,纪载简略。乾隆原本,仅存此本,而嘉庆重刻本、民国石印本,传者犹为多。

天全六番稿不分卷清康熙四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韬纂。韬字权六,浙江海宁县人。天全、六番为高、扬二土司之地,古分为二,后为合衔世爵招讨使。境内有天全寺,六番者,马村、苏村、金村、杨村、随龙东村、西碉村是也。由雅州入,过飞仙关,两崖峭壁,高五千仞,下临深溪。以多河为界,渡河即天全土司境。此书韬仅叙天全沿革,土司辖境,山川要塞,商贾汇聚之所合一篇。而以地势难以文章形容者,托之以诗。有《入峡诗》《渡泸诗》《出栈诗》《蓉城诗》四集,皆詠天全六番之地之事也。按此书为诗体地志,诗体地志由来远矣,《尚书》之《五子歌》,盖其源也。《汉书·艺文志》载各地歌诗,如《洛阳歌诗》《河南歌诗》,犹如今方志之一部也。至唐以后有“竹枝词”,专詠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皆为诗体地志体裁也。

打箭炉志二卷清乾隆五十八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不著纂人。按此志分建置、疆域、职官、山川、津渡、城垣、廨宇、营汛、坛庙、关榷、土司、驿递、夷赋、赏赍、土俗十五门。职官列“昭磨”一员,雍正十一年始设雅州府昭磨驻打箭炉,昭磨官名也。山川附形胜、古迹,津渡附关隘,土司有冷边土司、沈边土司诸目。此本无序例,纪载至乾隆五十八年止。

打箭厅志二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刘廷恕纂。廷恕事迹未详,按此志分星野、舆图、建置、沿革、疆域、山川、形势、关隘、城池、衙署、寺观、祠坛、津梁、古迹、赋役、盐政、茶政、邮政、乡里、物产、水利、风俗、岁支、仓储、库储、课税、夷赋诸门。据沿革所叙,谓:打箭炉相传汉武侯南征,遣将郭达安炉造箭之地。为南诏地,隶青海部落,明永乐五年土目阿旺坚恭以随征明玉珍功,授为明正土司军民宣慰使司世职。清康熙三十九年被藏人昌侧所据,四川提督唐希顺进兵诛昌侧,以故土司裔承袭,甲勒恭德继明正土司辖管十三锅庄。雍正八年设分驻打箭炉雅州府同知,汰驿丞并同管理厅,统辖各土司部落,隶建昌道,是为设厅之始也。

重修射洪县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一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沈诗杜纂修。诗杜字佳亭,浙江山阴县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四十四年任射洪知县。射洪为潼川府属县,按本志沿革谓:“县为汉之郪县地,西魏时始置射洪县。”考县志于明成化时知县李森、郭镗始修,万历时又续修,志版皆毁于甲申变后。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复成县志,其书亦不传。此志于乾隆癸卯知府张松孙以《唐志》简而不赡,因命诗杜重修,成于丙午岁。搜罗颇繁,然终不免参错不精。射洪为四川产盐最盛之区,有赤车、大润、石滩、福来、永胜、大峝、云井诸井,明清设有盐务大使驻之。本志职官有盐官一目,备述历朝盐官。射洪人物文学有唐陈子昂,为射洪人,为诗雅音振起六代,典型海内。子昂长子陈光,字孔明,光子易辅、简辅,亦皆善诗文,名闻蜀中。

盐亭县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董梦曾纂修。梦曾山东定陶县人,拔贡,乾隆二十五年任盐亭知县。盐亭为汉广汉郡地,西魏恭帝时改名盐亭,隋废,唐复置,属梓州,宋元以后属潼川。县志明以前无闻,自清康熙丙辰邑人张泰阶就所见闻为《古盐亭志略》,丁丑邑令吴宏有因之为县志,乾隆十七年胡华训重修,而未付刻。后十年梦曾官盐亭时,继《吴志》稿而成是书。其书体例,分舆地、人物、艺文三类,子目四十有六。舆地志所纪,于山川、名胜、物产较详,艺文志录杜甫诗颇多,如《行次盐亭诗》,杜甫尝历其境也。其书编次颇有条贯,体例简括,征引诸书皆注明出处,为蜀中方志之雅确者。

中江县志五卷清康熙五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维翰、李来仪修,王一贞纂。维翰号西屏,镶黄旗襄平人,岁贡,康熙四十五年任中江知县。来仪号丹崖,浙江长兴县人,贡生,康熙五十一年任中江知县。一贞字位中,绵竹县人,康熙四十五年任中江县教谕。中江为晋五城县地,北周置玄武郡,隋废,宋真宗朝复置中江县,迄元、明、清未更。县志明以前无可考,据本志来仪序谓:“在明一修于嘉靖,再修于国朝之己酉丙寅。”而未详言修志原委。此志为维翰创志稿于康熙五十一年,以调知昌平去,书未及付梓,委以邑孝廉李藻继理其事。及来仪来任,复嘱教谕王一贞增订其稿,编次为五卷,为纲者九,为目八十有一,历四年始刻成书。但按其凡例所述,志实康熙二十四年邑令祝兆麟始议为之,风俗志为兆麟撰稿焉。自创修迄书成,凡三十年。迭经补订,故讹谬绝少。自宋至明清,其间中江往事纪载极详。如人物志所载苏易简、苏舜钦祖孙,吴叔永、吴忠肃伯仲,以及徐士杰、宋方麓诸传,摭采颇繁,修辞亦有义法,可推蜀省方志之佳作也。

蓬溪县志二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潘之彪纂修。之彪丹阳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七年任蓬溪知县。此志为之彪官蓬溪时纂成,康熙十一年付刻。书成即遭兵燹版毁,印本流行不多。康熙十九年知县周甲征即欲重刻不果,五十二年知县徐缵功依原本加增而重刻之。查蓬溪志书此本以前无可考,此志今原本不多见矣。其书编辑简略,体例以事定篇,不具史法,纪载亦不过概述大略而已。蓬溪为汉广汉郡地,唐始置蓬溪县。邑四境皆山,中有溪曰蓬溪,流广二百余里,其间冈峦纠纷,溪发源于蓬莱山故曰蓬溪。山有莲莱诸峰,以龙多山最秀拔,在邑治东,为蓬邑八景之一。相传晋永嘉中广汉人冯盖罗炼丹于此而道成,犹有遗迹存焉。唐孙樵有《龙多山录》,语此山奇崛古隽,刊画甚工。宋何麟有《龙多山诗》,均见载于本志艺文志。

安岳县志三卷清康熙六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郑吉士修,周于仁纂。吉士字西铭,仁和县人,举人,康熙五十年由衢州府教授升任安岳知县。于仁字文居,号仙山,安岳县人,康熙举人,雍正间仕福建永春知县,以所见闻著有《澎湖志略》《渡海舆记》《暮游集》等书。安岳建置,自后周建德四年置普州安岳县,隋废州,以安岳县隶资阳郡。唐复置普州,宋州县废,元复安岳县,属潼川府,明清因之。《宋史·艺文志》有杨泰《普州志》三十卷,是为纪载安岳县事之始,明万历间知县李英奇始创修县志。此志为吉士仕安岳时,延于仁因李英奇县志增修而成,康熙己亥知县姚孔镛始为之梓成。按此志体裁简约,纪载详核,采摭笔述,皆出于仁一人。

重修丹棱县志七卷清道光二十八年修,稿本,清丁晏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高士魁纂修。士魁字紫峰,山阳人,道光十三年知丹稜县,二十八年纂成此志稿,未见有刊本。其书分地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七篇。丁晏跋称其书:“仿康对山《武功志》简雅有法。”今观此志不过仿《武功志》形貌耳,修辞艰涩,述事不昭。对山之书,行文首尾相贯,文简事该;且具褒贬善恶,劝鉴尤严,士魁之书远不及此。例如此志人物志《李塾传》叙塾复举贤良方正下一句曰:“是科六论,四曰问郎十二备如何一题。”行文艰涩,使览者不详何义焉。而丁晏跋为之说明:“余考之《玉海》官制,十二备,宋元丰之制也。元丰六年八月,吏部尚书李清臣赐承务郎以上卿一贯出身,历任功过如备。”是为此志文简不详,事不考据之一例也。按此志建置志:“丹稜在秦为蜀郡地,汉置南安县属犍为郡,南齐设南乐郡,后周明帝分置齐乐县,武帝改曰洪雅。隋开皇十二年因邑南有洪雅镇立为县。今改治曰丹稜。”按丹稜县志有乾隆二十六年李光泗修县志十二卷,光绪三十一年顾汝萼修县志十卷,此志为未刻之孤本。

彭山县志七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张凤翥纂修。凤翥字梧冈,浙江上虞县人,乾隆十三年进士,十六年任彭山知县,二十三年去任。按此志为今存《彭山县志》最古之书,其书体裁则仿之康对山《武功县志》,分建置、沟洫、风俗、官师、人物、艺文、平番七篇。为凤翥官彭山时所纂,是时文献难征,摭采不易,以知其始创之难也。卷前有张之浚序,称:“其提纲絜领,条分缕析,不缛不遗,眉目清楚,义旨蕴含。”之浚字玿美,尝参纂《五凉志》,颇知志乘之学也。彭山为汉犍为郡武阳县地,南朝梁改为犍为,西魏改曰隆山。唐贞观二年始称彭山县,明清时废而复置者累,清属眉州。

泸州乡土地理教科书一卷清光绪三十四年泸州正本女学堂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正华、彭植昌纂,二人事迹均未详。此书编成后,呈四川提学使审定刊行。书序略云:“因思儿童入学之初不明乡土大势,而遽授以全国地理,不特无践学部颁定之教程,抑且无以收儿童领悟之实。吾泸建设学校历有年,益以本乡之调查,编为乡土地理一书。书专为泸州初等小学编纂,为首二学年之用,全书共一卷,分三十一章,订一百课。”按此书编例,首列泸州属简明地图,次凡例,次泸州全图,泸州直隶州,泸州大势、疆界、区域、地势。属地地势分江安、合江、纳溪、九姓乡,山脉、河流、户口、人口、天气、物产、农业、工业、商业、畜牧、水产、宗教、教育、交通、民风、关塞、滩险、厘卡、赋税、盐、官制、积贮、风景、本州十乡,属地江安、合江。以上诸门按“循序”编次。

纳谿县志十卷清嘉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赵炳熊纂修。炳熊江西安福县人,监生,嘉庆十七年任纳谿知县。纳溪旧志,据炳熊本志序云:“多出抄本,缺略不全。”考《纳豁志》,有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帝臣所修县志,五十四年知县蔡琏重修县志,皆为稿本不传。此志为炳熊与县教谕徐行德、训导张学■〈經,音代糹〉等辑成,其体例分星野、建置、疆域、田赋、学校、风俗、秩官、人物、艺文九门,凡七十二目,卷前有星图、县境图。同治五年有增刻本,民国九年有石印本,原刻本今极稀少。按建置沿革谓:纳谿于隋、唐为泸州之云溪里,宋于溪口置军寨设递运,皇祐二年置纳溪岩,绍兴五年升为县。”然据《宋史·地理志》载纳谿于绍定五年升县。按绍兴、绍定相越八九十年,疑有一误。抑其间更有归并,须待考证焉。

内江县志五十四卷旧抄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顾文曜纂。文曜事迹未详。按此志凡例云:“系据嘉庆四年邑令张搢所修邑志,及嘉庆十二年徐丰续增之本,按现存案卷核对,加以增补笺正。”其书体例,自星野迄外纪共五十四门,职官至嘉庆十六年止,分门虽多,但每门仅寥寥数页。然所备述者,皆前志之所未载,颇有资考之用。按内江为汉资中县地,北周于中江水滨置汉定戍,后改曰中江县,县治在今县治西,隋避讳改中为内,徙治于汉安戍城。元省县入资州,明复置,清因之,属资州。

井研县志二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光灿修,刘琨纂。光灿字辉五,云南易门县人,举人,雍正七年选任井研知县。琨井研县人,乾隆三年举人,十岁而孤,家贫,中举后未仕,教徒乡里,与弟玮、瑜以文名乡邦。据本志建置谓:“隋开皇十一年置隆山郡,废蒲亭县,置井研县。”按井研建县自隋始,县志则创修于明景泰间知县冯让,成化间知县丁锐、万历间知县杜如桂又先后重修,明志则岁久散佚。此志为清修县志之始,凡八门,曰疆域、曰建置、曰祀典、曰食货、曰职官,曰科第、曰人物、曰艺文,书前有星野、疆域、县治三图。按其书体例,乃据万历《杜志》,只增疆域、建置、食货,科第四门,四门资料则摭采通志,而未自行搜罗考核,终不免草率成书。

直隶绵州志十九卷清乾隆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屠用谦纂修。用谦字益受,号畏庵,湖北孝感县人,康熙六十年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出知河南禹州,雍正十一年调绵州知州。按本志沿革,绵州为汉涪县地,隋开皇五年改曰绵州,其后废置靡常。清初因明制为绵州,属成都府,雍正元年改为直隶州,属松茂道,领德阳、安县、绵竹、梓潼、罗江五县。州地踞成都平原,四塞山形如斗,涪水、安水合流于境,故物产饶富。绵州旧志,此志以前未可考焉,此志先为郡生何雄裔等草辑志稿,用谦为之考证校录,拟定体例,订纲为四,一曰考详本末、二曰表纪姓氏、三曰传征献、四曰编昭文,析门凡十九,各门冠以小序,分目凡百有九。卷首有幅帧图、绵州舆图、绵州暨五属县舆地图,所绘州境四至山川村镇甚详。按《绵州志》自此志后,有嘉庆间知州李在文修州志,同治间知州文棨修州志,皆用此志体例。

安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写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张仲芳纂修。仲芳字望林,号芗圃,江苏宝山县人,乾隆三十三年举人,四十七年由四库全书馆议叙,选授安县知县。按此志创修于知县施廷钧,纂成山水、乡村、物产三篇,仲芳官安县复继纂辑,告成于乾隆癸卯。此志全编分为四纲,曰建置、曰庶征、曰富征、曰教征,统目十六。为《安县志》首创,体裁篇目立名不雅,如富征之富字以代赋,不知何义焉,纪载亦颇见缺误。按安县建置,为汉洛县地,晋侨置晋兴、益昌、西充三县,隋为金山、神泉二县,唐为龙安、西昌、神泉三县。宋省西昌入龙安,以龙安、神泉二县属石泉军,军治龙安;元改军为安州,以龙安、神泉二县省入州,明降州为县,清因之,属绵州。阅此志建置沿革,则颇多缺误也。

茂州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丁映奎纂修。映奎贵州开泰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以知县升茂州知州。据本志沿革:“茂州本古冉■〈馬〈户外匕内〉〉国地,汉始置汶山郡,唐贞观七年改为茂州。宋、元时为吐蕃、氐、羌所踞,明宣德间置有土司治之。”按茂州在蜀境特边之一隅,疆域辽阔,岷山西镇,汶水南流,浸浸乎为成都之屏障。清时为直隶州,民国改州为县,今为阿坝藏族自治州治。州志据映奎此志序谓:“宋、元以前无可考,明宋秋崖延王玉垒创修《威茂通志》,及薛南岐而书始成。康熙二十五年,知州李斯佺重修之,未经授梓。”此志为映奎访得《李志》写本,依次增纂而成,全书共十门,每门各有小序。但体例未臻,纪载疏略,似为未成稿也。

汶志纪略四卷清嘉庆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锡书纂修。锡书字见庵,山西静乐县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嘉庆四年任汶川知县。六年调署蒲江,八年调署蓬州,十六年回任汶川,是年秋领咨到京引见,十八年再回任汶州,二十年去任。尝三仕汶川,参差者十有六年,故知邑事甚详。锡书嗜学好著书,尤长于《易》《礼》,著有《河洛图说》《周官图说》《署山又见》等书。是编为锡书亲为执笔,邑士高从孔、孟其敏辈相协编辑,成于嘉庆十年,即在是岁付梓。其后道光、同治曾二次增补职官、选举、孝义诸门,光绪二十二年又增《续志》四卷,按是编迭经增续翻刻,传本较多,而原本则极稀有。按汶川居四川西部,在岷江上游,东界东岷山,西界西岷山,其县在东、西岷山之间。据沿革,汉为汉阳郡地,后周始置汶川县,唐时属茂州,明改属成都,清雍正五年复属茂州。其县川流,岷江为县之大水,源出岷山主峰羊膊岭南,县名盖取岷江之意。而不曰岷,而曰汶者,《禹贡》曰:“岷山道江。”《史记》作“汶山道江”。《司马温公类篇》注汶音岷,汶与岷,盖二字而一义,古人名江则汶,名山则岷,以示区别耳,县之古迹,有石纽村,即刳儿坪,相传为圣母生禹处,其地有禹王庙,圣母祠。按禹生石纽之说,始见于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寰宇纪》云:“石纽村在今茂州之汶川县北四十里。”《括地志》云:“石纽在汶川县西七十三里。”《元和志》云:“禹生处名刳儿坪。”诸书皆言禹生石纽,石纽在汶川县境。风土志载县物产,有锡书小序曰:“余为邑志,而鸟兽草木之类不可得而知也。邑人董敏德成有《物产》一卷,为采其尤雅者,载其重者,聊备一格。”按是编所载物产之尤著者,有草坡所产之白熊,板桥所产之金钗石斛。白熊即熊猫,俗呼太吉图,产于汶川之草坡乡,胸部有金黄色者为尤贵(参民国修《汶川县志》)。石斛为药材,以川省为佳,川产以汶川尤上。

忠州志十二卷清同治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侯若源修,柳福培纂。若源字菊坡,天津南皮县人,举人,同治十年任忠州知州。福培字存愚,忠州人,贡生。忠州为今忠县,据《华阳国志》为春秋战国时巴子国地,秦为巴郡地。本志沿革谓:“忠州汉临江县地,至唐始名忠州,州旧属重庆府,雍正时升为直隶州,领丰都、垫江、梁山三县。”考州志创修于清乾隆间,传有写本,道光六年知州吴友箎延州人熊履青纂《忠州直隶志》八卷,始有刻本。此志继道光《熊志》重修,若源官忠州时延福培编纂成稿,若源以调龙安州去,知州庆征付刻成书。其书体例,分方舆志、建置志、职官志、政令志、武备志、祀典志、赋役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外志、艺文志十二门。事倍熊履青所修州志,履青之志乃依其祖熊文稷笔记所录为之。按本志艺文有文稷撰《桃花鱼记》一文,嘉庆时修《四川通志》,亦以此文收入艺文志,因其文中有“其地于淳熙十年石出双鱼”之句,误为宋人之作。按桃花鱼即水姆,为忠州特产。本志方舆志物产,引旧志纪桃花鱼,于桃花开时产于州属之云根驿外积水潭中。其形如白桃花,须影毕肖,过时则化为乌有矣。本志艺文志有魏凤仪《詠桃花鱼诗》。及文稷《桃花鱼记》,记云:“是鱼形出五色,近淡墨蕊,其足也,生于社日前后,桃花开时始逐队而出,入夏日即化去,士人以形似桃花故名。”

酆都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廷献修,林樨纂。廷献字文在,浙江海宁县人,康熙三十年进士,三十六年任丰都知县。樨丰都县人,举人。按此志仍用杨温甫修《丰都县志》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秩官、选举、名胜、艺文七类。志稿未竟而廷献他调,继任知县朱象鼎为之订补刻行,并增《补遗》一卷。丰都建县始于隋,析临州置丰都,明初改为丰都。邑东二里有平都山,其地多木,荫森萧瑟,山后有阎王殿五云洞,世所传为司冥之都也。

里塘志略二卷清嘉庆十五年爱日堂抄本(旅大图书馆藏)

清陈登龙纂。登龙字秋坪,闽县人,事迹未详。按是书卷前有登龙之乡友高城序,序云:“秋坪于丁未岁预选大挑,分发蜀中补青神令,调办里塘粮务,而成《西藏里塘志略》两卷,丁卯丁忧归里,遂不复仕。”高序未署年月,成稿时期无考。且书中又无凡例目录,其书编次,有建置、形势、疆域、山川、津梁、塘晡、职官、夷职、兵制、土兵、贡赋、土官、寺庙、喇嘛、天时、土则、城市、物产、风俗、杂记二十篇。目次颇嫌杂混,且塘晡之晡字,未详何意,又置天时于后,亦欠编次。夷职所叙为土司,兵制为驻防军,土兵为土守备、土把总、土练、土马兵,设于乾隆十四年,贡赋为土司夷赋,每岁征纳青稞五百石,每夫折银九钱,计折征银四百五十两。三年一贡,当赋之年土官亲入觐见,或遣头人进京贡以方物。土官正土司江摆,康熙五十七年投诚,题放里塘正土司世袭。雍正七年题放里塘宣抚司,颁发雍字一千三百五号铜方印。乾隆三十年袭子安本病殁,嫡子丹晋袭职,三十三年颁换乾字一万一千十八号印信一颗,进京引见,赏二品顶戴花翎。寺庙大住持四十五座,喇嘛二千八百四十五人。天时仅云:“天气特异,冬多异风,暑亦衣裘”数字。土则一篇,与风俗相混。城市所纪,土司所住,碉楼围绕,贫民则地无立锥,贫富悬殊。风俗叙喇嘛之享受肉酒衣履等等,女子习贸易,不责女红。上卷凡十九篇,下卷杂记洋洋一巨册,首叙粮务官,月支台费六十两,日支粮十四分,守备日支盐茶银八分,官役口粮七分。里塘正土司每年领养廉银五十两,口粮青稞三十石。六月初三日,土司举跑马会,七月三十日,喇嘛祭鬼于郊;八月初一日,堪布散茶于穷民,土司散面食于众;十月二十五日,为宗哈巴城望日,灯火甚盛。里塘有温泉三处,■〈忄壽〉、浪二山生异草,曰冬虫夏草。磁器甚贵,土人用木碗,以葡萄根为之。最后引王渔洋《陇蜀余闻》、陈鼎《滇黔记游》为结,书尾无跋。上海图书馆近入藏此志清刊本二册,为雍正时所修,与此本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