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评价五四当时的新文学运动是有我们共同的标准的。我们的标准便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面说的:“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伟大的鲁迅,他的创作一开始就合乎这个标准。他自己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对他自己的评价向来是谦逊的,在“文学革命”这一问题上他不能不这样肯定。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这样肯定,鲁迅的作品,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时间是照见事物的镜子,本来是什么样的性质的,历史都已经作了裁判。像胡适等人,不管当时怎样迷惑了一部分人,到底为人民所排斥,就因为那些东西在政治上根本是反动的。它们是要起阻碍中国革命的作用,而时代的车轮把反动家伙都推翻了。我们对于文学的标准,政治和艺术的统一,不但拿来衡量中国新文学运动是正确的,拿来衡量中国历史上一切时代的文学也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衡量《诗经》、“楚辞”,可以衡量李白杜甫的诗,可以衡量《水浒》、《红楼梦》。而反革命分子胡适的所谓“新文学”,确乎从一开始就做了帝国主义的代言人,他们的文学观点表面上是超阶级的,实质上是替帝国主义服务的。所以他们把反映阶级斗争的伟大的人民文学——《水浒》列为“非人的文学”。他们连梦也没有梦见,根据文艺科学,中国新文学运动是现实主义向前发展的运动,正如同政治上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所以说到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学运动,鲁迅是唯一的大师。因为有鲁迅,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间有了桥梁。鲁迅正因为是现实主义者,所以他必然地表现了时代,完成了当时文学革命的使命。

我们还应该把我们的宝贵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作一点简单的说明。现实主义,本来就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真实地反映现实。我们举出三篇小说来说,《水浒》,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水浒》是人民的武装打官军杀官吏,其力量不可战胜,但还把“皇帝”放在眼中考虑,是要他呢,还是不要他?在那个时代不要皇帝将是什么样的政权,那是不能想像的,所以《水浒》故事结局还是“招安”,不可能有现代的革命思想,《水浒》时代的政治内容只能到《水浒》所描写的地步。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强烈的革命思想,但发现不了人民的革命力量,还是表现着革命的希望,这便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则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一举而消灭了长期的封建。而鲁迅的《阿Q正传》又正补《狂人日记》之不足,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的阶级斗争。读完《阿Q正传》又打开《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该有多么大的教育意义,令我们亲切地知道只有马克思主义能说明社会而又能改造社会。那么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意义很明白了罢,五四新文学运动应该是把这宝贵的传统推向前进,鲁迅挺身担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