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刻兰之初政|阿富汗之役|英取信德|昔刻战争|达娄哈昔之侵略政策|印度之叛乱|一八五八年英王直接统治印度

初,办铁刻辞职,适保守党执政,公司经理拟推其党员继之;无何,自由党组阁,否认前议,而另委安刻兰Anckland。安刻兰为自由党员;其为人也,无坚决之主张,往往为他人所利用;其得东渡者,非其才能昭著于时,而因其党友相助也;印度政治始牵入于英国政党争权之秽史。一八三六年,新大总督抵印,初遵前定之计划,提倡实业,振兴教育,改订政府津贴勤读学生之费,不限于教授英文之大学,宗教则实行经理之命,取消进香圣地之税,而停止官吏管理寺院之财产,又为灌溉之利,兴工开河,人民称便。会一八三七至一八三八年,北印度大旱,农民无食,政府虽出款救济,而其死者至少之数,约八十万人,此其内政之大略也。苟其继续进行,不受英国内阁及其顾问之怂恿,而侵犯西北邻国,则人民将必深受其赐。其对土邦也,则维持现状;其谋叛英者,即废其王而另立其族人代之。

安刻兰之侵略西北者,受命于英之外相泊米斯坦Palmerston,以防俄也。俄自彼得大帝以来,蚕食中亚细亚,土耳其斯坦,不遗余力,英人患其势力及于印度。至是,俄遣使入波斯、阿富汗,而欲与其王相结。泊米斯坦闻之,大惧,有说其用详大地图,而证阿富汗与英属印度无直接关系者,外相弗听;盖就地理言之,英属印度,与阿富汗边界之间,中隔旁加普、信德等地,而泊米斯坦之防俄,实过虑也。安刻兰既奉命后,经营西北,其地之酋长颇众,欧人统称之曰阿富汗。初,介不娄内乱,其王逃入印度;既而酋长铎斯德Dost Muhammad Khan自立称王。一八二七年,安刻兰遣使谒王,其使命虽谓缔结商约,而实讨论政治问题也。铎斯德请英许其攻取白沙瓦,英使以昔刻王兰结德信Ranjit Singh统治其城,弗应;铎斯德转而亲俄。使者归印,明年七月,大总督与兰结德信及介不娄前王订成三角同盟。其目的,则恢复前王之位于介不娄也。安刻兰听其顾问之说,遣孟加拉,孟买二军往攻介不娄地;其王固未扰及英之疆邑也。孟买军队登轮而往,乃为军事便利之计,公然违背条约,破坏信德之主权,而自其港登岸。先是,信德三分其国,内有三王;一八〇九年,公司与之缔约,借以维持永久之和平,一八三二年,又订新约,载明互相尊重领土之独立,并许不得于印得斯河,运输军需。至是,英军入其国中,其王迫而签字于其所谓条约之上,而自取消独立,岁出重金以养公司之军队,并认公司所铸之卢比为通行合法之货币。

无何,英军前往堪得哈。途中逾越山道,备受困苦,且又无水,橐驼死者,数约二万,军中颇有怨言,会陷介不娄之名城。铎斯德大惧,出都北逃;英军入都,前王归国复位,俄而铎斯德亦降。安刻兰遣将留兵戍之;其将惛庸无能,而英人信其无事矣,携其妻子而往,长官互相争权,军队则住于无险可守之平原,时适阿富汗之土酋,群起反英。一八四一年,英军有绝粮之虞,大将迁延不退,而大雪深积。明年正月,英军四千五百人,及其家属一万二千,东退不得,仅一人重伤而回耳!阿富汗人乘势前进,东攻要塞不下,乃退。败闻,安刻兰惊悸成疾,不知所为,而新任大总督爱伦保Ellenborough已登轮东渡矣,一八四二年二月抵印就职。爱伦保颇主慎重,令军放弃阿富汗而退,置俘虏于不顾矣。于是英国,印度皆有示威反对之举动,爱伦保迫而改其训令,许将负责自由行动。大军前进,再入介不娄,救出少数英人,余众不知所往,出款赎之。英将深恶阿富汗人,毁其首都繁华之市场以为报复,并许军士纵火劫掠;顷之,凯旋而归。政府许铎斯德回国称王,战祸始已。

阿富汗之战既终,爱伦保乃得暇时,处置土邦,而尤亟于兼并信德,盖因其地在印得斯河下流,足以阻碍英之航行,而大总督欲取其地,固不问何所谓条约也;遣来普Charles Napir为其代表,予以军政政治之全权。来普之心雄甚,决心兼并,而不稍顾其手段之卑劣。一八四三年,其威胁之甚,而使信德之王,不堪其辱,嗾人攻击英国委员之住宅。来普视为宣战之理由,即统军往;其王率军御之,不胜,复战,又败,信德遂亡。来普得赂七万磅金;其下有拒绝不受者,回英宣传加尔各答政府处置之失当,请其恢复固有之王,惜已迟矣。爱伦保以来普之功,委为信德总督,来普治理其地,刚强严明,极专制之总督也;但其疏通河流,颇著政著,信德遂渐富庶。同时,土邦有内乱者,大总督以其军队颇强,借为口实,讨而平之,令其解散军队,顾未并取其地耳,此其侵略政策之大略也。其内政则于一八四三年公布法令,禁止蓄奴。初纪元前四世纪,美葛生斯谓印度无奴;斯言也,殆不可信。奴隶自古存在,但其各地之形式不同,至是,凡数百万人;法令之禁奴也,非直接解放,而乃认其违法耳。政府又改孟加拉巡捕厅之组织,其效大著;复禁地方政府发行彩票为其建设之经费,因其流弊甚多也。

一八四四年,公司经理议决招归爱伦保,女王威刻道那Victoria知之,意殊不悦。其撤归之原因,则经理恶其性情傲慢夸大,言辞不逊,而好逞其侵略之野心也!哈丁幾Henry Hardinge继之,新大总督少年从戎,数至欧洲大陆,与拿破仑军战,颇立军功;其身被重伤者凡四,并丧其右手;其后被选下院议员者二十年,尝服务于陆军部及爱尔兰;及其东渡就职,年五十有九,但其精神,一如少时。其在印也,时间虽多耗于昔刻战争,然能整理内政,草定铁路之计划,疏通运河,维持教育,禁焚寡妇及溺婴孩于土邦,又公布法令除杀人祭神之恶俗。斯俗也,行于澳立赛之山地,其人知识浅陋,迷信极深,年求收获之丰穰,而以生人为牲,出刀生剜其肉,取之以归,迄于牲人之气绝。其残酷不仁,可谓至矣,故令禁之;其奉行者,玩视法令,殊无效果,后乃禁绝。

哈丁幾画像

哈丁幾在职之精力,已如上述,耗于昔刻战争;先是,一八〇九年,大总督明多与兰结德信缔约,各不相侵。昔刻乃并旁加普全境,征服白沙瓦,并取克什米亚;其所以然者,皆其编制新军之力也;初昔刻军队为非正式之骑兵,而无炮队,兰结德信始练步卒,而助以炮队骑兵,其上级军官,则多欧人,故其军队能战,声势大张,然于英人则相处甚善。迨其季年,好酒放恣,国中纷扰,一八三九年,病死。其假子嗣位,年仅五岁,政权归于武人,乃欲劫掠特里而东出兵矣。报闻,哈丁幾大怒,公布对其宣战,亲率兵往,大战二日,英军垂败;会稍振作,敌军始退,英军死伤二千余人,而大总督之传令兵,颇多丧亡,斯见其恶战之烈矣。既而复有数战,英军皆胜,而昔刻之精悍陆军不能为力矣,报之英国。内阁大喜,厚赏其立功之将校;要之,昔刻军队固英军极强之劲敌也。英军乘势进据那何尔,昔刻人无奈,迫而议和,其条件则偿军费,交出重炮,割让克什米亚等,且限其步兵二万,骑兵一万二千,英遣监督驻于其都。英人批评条约而谓其何不即并其地也!哈士丁斯则以其地狭小,不足有为,且当恶战之后,英军死亡颇多,而印兵则难于相信也。加尔各答政府既得克什米亚,赐之土酋,土酋与以七十五万磅金,于是近代之克什米亚土邦成立!

位于加尔各答的哈丁幾塑像

一八四八年一月,哈丁幾返英,仕于祖国,改革陆军,创立军官学校,升为元帅。其继为大总督者,苏格兰之少年贵族,达娄哈昔Dalhousie也,初为印度事务管理局长,勤于政事,颇以才称,及其东渡,身患疾病,在印八年,未尝痊愈,其身体虽弱,而精神颇旺;其计划之成功,身体健康之政治家,或不能过之也。其在职之初年,从事于第二昔刻及缅甸战争,一八四八年,驻于昔刻首都之英监督,处置木里坦之总督颇严,而遣人管其要塞。既而使者被杀,木里坦叛;大总督因欲解决昔刻民族,命大军前进,昔刻御之。二军夹河而战,未有胜负,而死亡者极众,传之印度,英国,闻者大惊,盖人不信昔刻尚能力战若此也。会木里坦陷,英之重炮队来援,而昔刻大将则以军火不足,退于歌甲来得城Gujarat。其地近于钱不河,英将认为作战之时机至矣,追之,次于歌甲来得。一八四九年二月二十一日,两军会战,英之炮火猛烈,昔刻不能御之,大败而退,英军尽取其地。政府委任官吏治之,其人皆以才能显于当时,旁加普政府,乃以模范省见称。其长官之政策,则解散军队,减少田税,而使农夫回乡安耕,又兴交通事业,法令则仍其旧,人民称便,而渐富庶矣。缅甸战争之起,则英人谓其受辱,商业损失;大总督特令使者要求赔偿,使者违其训令,擅捕缅王之船。缅人开枪,英船回击,战争遂起。英军陷其名城,缅王迫而求和,割让海岸,于是英国握有孟加拉湾之航权!

达娄哈昔之对土邦,则施其兼并之政策,而采其所谓过产主义;过产主义者,土邦之王无子,养其族人之子为子者,迨其死后,养子不得为君,而公司并其领土,直接治理其民也。其主张自法律言之,殊欠平允,盖人老而无子,法律许其养子,承受财产;而乃于王独持异议何耶?一八三四年,经理尝禁养子为储,但其目的则防土邦相结,固难适用于此也。一八四八年,政府首并西高止山之小邦,公司以其不劳军队而拓领土,深赞许之;于是乎达娄哈昔进行益力,其所兼并者颇多。其尤越于常轨者,则并澳得也。其理由则谓其政府腐败,人民困苦;大总督草定条约,而令其王签字,其重要条件,则王交出政权,而公司不废其尊称,予以一百五十万磅金,并保护其王宫财产;其王拒绝签字,加尔各答政府遂宣布兼并,而置王之同意不问焉!内政,则达娄哈昔之建设者颇多,大总督监察行政各部,而使其进行便利,一八五四年,改订大总督离职告假之时,而以代理总督暂摄其职,又改工程部之组织,而大增其经费,乃浚河道,大兴水利,建设电报局,减收邮费,而划定其为一律。先于此时,自孟买寄信于加尔各答,邮费凡一罗比(约今华币九角);一八五三年,又筑铁道,交通称便。大总督复改监狱制度,提倡教育,采行伍德Charles Wood之计划;今日印语学校之组织,犹本于此,斯见其规模之远大矣。

一八五三年,公司二十年特许权之时期告终,国会通过议案,予以特权,唯未载明一定之年限,盖无论何时,皆可取消之也。议案改组公司之经理会,规定立有合同之官吏,亦须经过公开之考试,由是文官服务法渐备矣,又以大总督治理全印,事务繁杂,增设孟加拉总督,统辖其地。斯法也,为公司最后统治印度之法令。

堪灵,东印度公司统治下的最后一位印度总督,英王直接统治下的第一位印度总督

一八五六年二月,达娄哈昔离印,深信其继之者,将无战祸;堪灵Canning继之,亦信其说,而不知印度叛于明年五月也,故无防御。吾人当略言公司之军力于此,公司军队共二十三万八千余人,其中欧人凡三万八千,约当全数百分之十九,印人二十万余;推孟加拉之额数最多,共十五万余——欧人二万二千,印人十二万八千。其驻防之地,英人多在西北旁加普,而阿格,澳得之数极少,要塞重炮,归于印军管理。孟加拉,除首都加尔各答数城而外,亦无英军;当此之时,印军之战斗力,殊为低微,尤以孟加拉为甚。其将校之升迁,视其服务之年龄而定,从军四五十年,始为大将,而已老矣。其入伍者,婆罗门颇多,阶级制度,往往为梗。至是,堪灵令孟加拉军士,各立志愿书一,承认无论何地,皆愿服务;印人疑其遣之渡海,而破除其阶级也,意殊怏怏;且印度自英人统治以来,牧师日渐活动,印人不知基督教之教义,而保守其阶级;其心目之中,所谓基督徒者,则食牛肉,饮酒,而违反印度习惯之人也。回人,葡人强迫印人改奉宗教,其影响之深,常令印人疑虑英人将遵其故智,而一旦强其信奉基督教也。土邦之王,则以加尔各答政府,借端兼并土地,惴惴然不敢稍安,其因兼并之后,而无职业者,不知凡几,皆怀怨望,而欲一逞,此乱前不安之环境也。

于此不安现状之中,其直接之导火线,则改用新枪也;其发弹之机,涂之以油,而命兵士口咬其端,印兵谓其为牛豕之油,而将破坏其阶级,使之为基督徒者也,莫不大惊;长官言其毫无根据,迨后调查,实用牛豕之油于某地;乃改前令,军队皆不之信。营中传递荷花,迨全军遍观之后,其最后一人,则往递于他军;民间则各村以六馒相递。其事起于何地,及其真确之义意,皆不可考;要之,表示其不满意于政府也。英人时无密探于外,多不之知,军士不服命令者渐多;长官罚之,囚于狱中,一八五七年五月十日晚间,特里左近之军士,攻破狱门,释其同志,火焚长官之宅邸,而尽杀之,即往特里,明日进据其城,搜杀欧人,男女老少,无得免者。军队宣言,恢复蒙古儿帝国,而奉皇帝为主,变乱蔓延于阿格、澳得等地。方印军之入特里也,电报员某,报于旁加普之长官;当是时也,英军攻击波斯,驻重军于西北边境,及得电告,从容防御,遣军回攻特里,佐以重炮,陷之,印军败逃,是为英军战胜之转机。其反英于内地者,势犹未衰,皆孟加拉之军队也,共十二万人,人民助之者,不知凡几,尤以澳得为甚,英所幸者,援土防俄之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告终,又值构衅于中国、波斯,而驻大军于东方,乃召其至印,征服其所谓叛军,且时土邦怵于公司之威,不敢稍动,而反出兵助英,英有余力攻击印人矣。历二年而乱始平,孟加拉十余万兵,生者无几,斯见其战斗之烈矣!斯变也,军队虽为主动,而人民极表同情,不啻群众之叛乱也;其目的则不相同,特里虽扬言拥护蒙古儿帝国,而王实无权也。就其全体言之,印度教之色彩殊浓,而两军之忠勇可嘉;其不幸之点,则印人英人不忘报复之心,而残忍好杀也。

初,英将攻陷特里;捕获蒙古儿皇,许免其死,皇虽曾受武人之推戴,但无实权,功罪自当无所负责也。一八五八年正月,法庭审查其案,侦考其罪,共历二月,判决放逐之罪,先至加尔各答,后往仰光,数年而死,时年八十有七。方其就捕也,英将并执其二子,一孙,未受审判而即杀之,于是蒙古儿之皇统遂绝,而公司之寿命亦随之告终矣。先是,印度叛乱之信息报于伦敦,国人大哗,主张直接治理其地,而公司辨护甚力,但舆论固未受其影响也。一八五八年八月,国会通过改革印度政府之法令,改印度事务局之局长曰印度事务大臣。大臣为英国内阁阁员之一,出席国院,而并对其负责,其下有会议佐之。会员多为印度退辞之长官,任期十年。九月一日,东印度公司召集末次大会,经理颁发最后之训令于职员,而申明其归政于英王。一八七四年,公司始废,盖遵照一八三三年之法令,而清理股份也。

同年十一月一日,印度政府公布英王统辖印度之诏书,其文首述英王直接治理印度。次认公司所订之一切条约,皆为有效,申明政府毫无扩张领土之意愿,并尊重土邦之权利、威严、荣誉。中言信教自由,政府无强改人民宗教之政策,而保护其权利,予以法律上平等之保障,其久居于一地,而安于旧俗者,政府将必重视其习惯、风俗,且其所用之人才,不问其种族、信仰之同异,而唯视其教育、资格、才能、道德为取舍。继言英王悲伤印度所受之痛苦,而由于野心政治家所造成,并作虚伪之报告,欺其国人,竟乃酿成此变,政府今已遏止暴乱,除杀害英人之凶犯而外,皆赦其罪,盖公平不得慈悲也。末述乱定之后,则励进工业,进行公共事业,监督印度政府,而谋全体人民之幸福。此诏文内容之大概也。同日,堪灵亦发训令,其要旨则遵行女王威刻道那之敕文也。自此而后,法令承认大总督,兼有副王Viceroy之称。一八五九年,印度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