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秦代

秦代中国大一统。“大”是动词,即是看重政治的一统。“一统”即一政府一元首,即一头政治,一个系统。中国在秦以前早就封建一统,秦朝以下是郡县一统。

战国时期分为东方中国与西方中国。西方是秦,东方是六国,亦即是黄河上游与下游之分。下游文化高,经济繁荣,如齐国;上游文化低,经济落后,如秦。结果秦并合六国,至今二千年。

学历史者应自上看下,并体验古代之艰难。西方国家与春秋同时期的是希腊,但它尚未统一。美国是许多单位的联邦统一,英、法在欧洲是各自分散独立的,但中国是融合为一的统一。如要以省划国,就是封建头脑、地域观念。

秦灭鲁国很迟,卫国是秦统一后才被灭的,故要消灭历史悠久的国家实在不易。

当时中国人的天下观念已超出国家观念之上了。

春秋是封建,战国时封建已在崩溃路上。封建者,即分为平民与贵族两层。周朝封的诸侯是贵族,是世袭的。其系统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即普通人,土地永远是被封者所有。今日如仍有地域观念则是退化了,历史学外国的而不统一了。这是割据的观念。

“士”这个阶级如能识字,能打仗,便可晋升为大夫,意即可从平民社会爬上贵族社会,故没有革命了,因贵族阶级是开放的;如不允许,便有革命。

如要注意由春秋到战国的变化,就要看贵族。如孔子最喜欢的郑子产,全国闻名,尚有晋叔向、齐晏婴、卫蘧瑗、宋向戌、鲁叔孙豹等,这几十人,都是卿大夫。他们的言论文章、政治能力均极好,并无阶级观念和国家观念封建国家,为举世所推重。

一人管十羊,易于十童管九羊,少数人统治较多数人统治更为容易。

当时的阶级思想与国家观念同时存在,但春秋时期已有公的观念,不讲阶级而讲道义。《左传》文章好,故事亦可爱,我们可从中读到很多好的文章和故事。

孔子是士,并非贵族阶级,他是从平民社会跑上去的,并无国的观念,故他周游天下十多年,要行道于天下。

孔子是殷商朝人即宋国人,后来到了周朝的鲁国。

孔子以后出了墨子,与孔子齐名,分称儒、墨两家。

墨子讲全体人类的道理,就全人类说,不应有战争;不以国家和人的阶级立场来看,而是超国家、超阶级的立场,讲全体人类的真理。法律只是人类中某一种人而定的,其起点就偏了,故不合道理。

贵族开放,欢迎平民跑入贵族中,当时平民代表是讲道义的孔、墨,由于有这种观点,可以使中国统一。孟子对齐宣王说,以一攻八不可能,统一之法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有时不能不杀伐,但是并不喜欢杀伐。杀一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1] 以杀人作为得天下的手段是不行的。故氢气弹不能平定天下,因他们不懂得讲中国的道义。故宗教与科学不能统一中国,只有中国的道理才能平定天下。因为有道理,所以秦国可以统一中国。

我们看秦的统一中国,不单只是靠武力,更有社会上一般的要求,乃当时天下的人道观念。自孔、墨以下几百年的学术思想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因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之新阶段。约有四大事项:

(一)中国的疆域版图,自秦至今没有大变动,古代中国在黄河流域,秦后到了长江、珠江流域,但上述疆域是战国以来陆续开辟而成的,南至安南,北至朝鲜,长城方面则到达大同。

古代中国蛮夷杂处,有耕稼与游牧两种人民,是以文化分,不能以血统分。血统不能决定国家,乃以文化来决定。当时人民有两种生活与文化,便是耕稼与游牧。民族之形成除血统外,尚须有文化构成。

(二)关于人口问题。秦统一中国后,全国人口一起总算,当然大量增加。秦始皇二十六年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驾崩,秦二世二年为赵高所杀,立子婴仅一年而秦亡。由于秦之统一,因此中华民族遂融凝会合成一体。从前华夏夷狄之分而治之之局面亦随即消融,而成为一个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当时之巴蜀开辟于秦,两广及安南要待秦并六国后,遂开始为中国之郡县。于是全国人民生活于同一版图,沐浴于同一文化。

(三)中国至此有统一的新政治制度。秦是郡县制的统一。从前之封建制度终于彻底破坏,不能再兴矣。直至今日,仍可说是郡县的国家,统一的国家。此时期之中央政府不再封国家,郡等于省,省再分若干县。秦分为四十二郡,郡下再分县。封建只是封一国之诸侯,子孙相袭,是世袭的贵族。郡则派太守任三五年,或十年八年亦有,但不让其子世袭。

打倒封建是打倒地域的割据观念。如现代的唐继尧、龙云等,其实是封建割据的头脑,非世袭却是变相的世袭。

照理,地方官可随时换,官有官俸供给生活所需。但政府的一切经济是属于国家的民族的。

郡县不封土而受禄,不传子而任贤,成为中央政府的地方官,有职位,但并非高出人而有特殊地位的贵族。故秦以后不是封建社会了。

中国之有郡县的国家,实是一大发明,等于今日美国之有氢气弹。当时世界上是没有别的国家采用郡县制度建国的。

当时如西方的罗马是一帝国,它打败希腊后,即派一督军管治,管治犹太、埃及、西班牙、波兰、法、英等国,这些土地是以军队征服的土地,用军事镇压反动,抽赋税。今日之大英帝国所以可组成联合王国,香港亦是英征服地,香港人不能享受英国的政治权利。

中国则不然,没有征服地,在政府及国土内,并无征服与被征服者之分。

今日美国是联邦国家,德国亦是联邦,奥匈帝国是联合的,只有中国是郡县国家。

苏格兰只是被征服者,英格兰是征服者,故当时世界上最高等最合理的国家是郡县国家。

称秦为“帝国”是不通的,只能称“秦朝”,秦之郡县制至今并未打倒,中国今日仍是文明合理的自由国家。

今日世上的国家有两种:

一种是由联邦合成,联邦有军队有法律,由联邦来统治,叫世界联邦。

另一种是照中国人的想法,世界只要一个政府,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大家一样,有殖民地的不能一人,有阶级之分的也非一人。美国可说是一人,可以做我们中国的小弟弟、小朋友。不分阶级,不分男女,不分贫富,不分职业,官民均是一人,天下一家,只有中国如此;美国有多个不同的州,每个州有其不同的宪法与法律。

中国自秦以后,在土地、人口及政治郡县制上都成为统一的了,思想也确定了。两千年的历史,一天天进步着,往上跑着,是值得称颂的。

(四)中国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有传统性。

1.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2.主张平等思想。

3.成为“现实的”。宗教是不现实的,因世界太黑暗之故,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发达,因中国社会较合理化。

秦以后的思想仍如先秦一般,并无改变。

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不再实行封建,实在是很重要的进步。

但秦十五年便亡,此何以故?因秦是战国时期封建国家之一,今各国相继崩溃,秦国乃是最后一个崩溃之国家,较前灭六国迟了十五年,认秦胜而打倒六国是看错的。

旧势力崩溃,新势力平民阶级兴起,故秦统一中国,并非打倒六国,乃是平民社会希望统一。故汉朝是新兴的平民政治,这就是古代封建社会结束了。

秦是中国第一个统一政府,是贵族的;汉是中国第一个士人政府,是平民的。历史进步是有步骤的,眼光不应短视,吾人应具有“范畴”的系统的看法。

第十章 西汉时期

汉高祖刘邦以平民为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刘邦,邦者得国也,得天下后为人民所赐。其父为刘太公,母刘媪,历史上均不知其原姓名,可见汉高祖是平民家庭出身。

刘邦为秦时之亭长 [2] ,古代十里一亭,即有一派出所,而泗水亭长尚有一二亭卒。跟刘邦得天下的革命集团均是平民社会中人。其中最著名者厥为萧何,原在衙门内当差;尚有曹参,亦是衙门内之监狱官;陈平是一穷苦平民;周勃是出丧时吹箫的;韩信是要饭的;黥布是充军的;只有一个贵族,是张良,其祖父为韩相。自六国灭后,张良为韩复仇,时欲杀秦王。

从平民做到国家领袖实不容易,汉高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政府。高祖识字不多,他是从农村社会出来的,也不懂政治。当时最大的问题便是封建与否的问题。

有人曾对秦王说:“自古以来没有不封建而可以长治久安的。既已为王,子仍为单身汉,应封其为国王。”劝秦王封其子。秦王问楚人李斯。李斯师事荀卿。斯答道:“不能封,因世界有封建国,才有战争,故不封为是。”这番话是为公而说,为全人类而说,而劝秦王封其子的意见是为私而说。

于是秦王焚书,烧毁反对政府的书。这虽不好,但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却是好的,焚书坑儒只是压服反对政府的人。

秦国不封建,故其国祚不久。这是可笑理论。当时又有革命军,其口号是“复立六国后世”。想复国,其实只是瞎说,何以不封九国?但革命军不主张封秦,先攻占秦者,先得秦国,可立为王。

刘邦首先攻入关中,故封为王。刘邦力战五年,而统一中国。当时黥布、彭越均带大兵在外出战,高祖不得已而封之,但并不放心,故后杀之,谓之诛戮功臣,于是再封亲戚与家族之同姓王,外姓则封侯。汉高祖刘邦再行封建,此乃为了巩固政权。此举汉高祖实不如秦王高明。

当时周天子为王,下有公侯伯子男。

战国时则均为王。

汉代则中央为天子,封出有王与侯两等级。

“非刘氏不得王”,此举实不通。

“非有功不得侯。”立功者,乃助高祖战而有功者封侯,实亦不通。

汉高祖妻吕氏 [3] ,为人凶狠,曾助刘邦得天下,邦死,子封王,吕氏命姓吕的亦封王,称诸吕。政府分刘、吕两派,封侯之功臣,见事态严重,遂联合而杀吕氏家族,再外出寻回刘氏作王。

高祖子惠帝立,惠帝后文帝。高祖之妾生刘恒即文帝,被封王于外,当妻党势力弱时,功臣请刘恒还。文帝亦是一位好帝王。

当时尚有赵王、齐王、楚王、吴王、梁王等,刘恒仅是一小王代王,功臣及诸王均看不起他,但封王后极好。一日,文帝问相曰:“一年收租若干?杀犯人多少?”丞相周勃均以“不知”回答。文帝再问:“君为相所办何事?”相答道:“可问司其职者。”文帝再问相:“君所管何事?”相答道:“助王摄理阴阳。”后周勃辞职。

当时文帝问洛阳一长者:“国家有无人才?”此长者答道:“只有一位二十一二岁的青年,名叫贾谊的。”遂派人送贾谊到京。文帝见贾谊,贾上政事疏,力劝文帝尽速改革政制。后来文帝与贾谊促膝长谈,直谈到深夜,谈完了国事,再继续谈鬼神。文帝道:“与贾谊见面后,深感自己不及贾谊远甚。”可见文帝重视贾谊。

汉代是平民政府,高祖再搞封建。贾谊向文帝进言,告之如何解散守旧之封建制度,其法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例如吴王生二子,即将吴王之诸侯封地,分封为两份,如此快速一代一代分下去,使大国变成小国,便无法反对闹事了。文帝便依计而行,传位至景帝时,诸侯造反,有吴楚七国之变。平定乱事后,封建仍然存在。武帝仍照贾谊之计,将大国依旧法分成小国,才消解了封建势力,地分小了,就无力造反作乱了。诸侯将位传给众子,即非世袭矣!故自汉朝起,称为兄弟平等,封建势力已无法保留。

有世袭才可称为贵族,但有特权而不世袭便也不是贵族了。中国是皇帝永远世袭,称为王家,是世袭而且是单传的。

贾谊所倡导的分封建之方法,合乎孝悌的伦理。封建是长子有特权,家可永远保留成为贵族。

有人说,五四运动打倒了封建,这是胡说。其实一点影响也没有。今日之青年认识不清,受“打倒封建”四字的影响极大。

夏、商、周三代都是封建,秦为郡县,汉高祖再封建,是划分地方,大部分是郡国,故称“郡国”,郡属中央,国是封建,如民国初年广东、云南、广西由军阀割据,但江苏、浙江、湖南等无军阀,是中央直接管辖,管不到的人和地方就有封建势力。

汉时分郡与国,国则分王国、侯国两种。有军功的可封侯。“非有功不得侯”,便是指的军功。故可说汉代是军人集团。

汉代当时有一百零三个郡和国,而侯国则不在内。汉代协助王工作的宰相,照规矩不封侯。无战功者不能拜相。汉时宰相都是有战功的军人,故汉朝亦是武人政府;领袖都是军人担任,是不讲理论的政府。读书人带兵是理想,但带兵人做领袖则不合理想。

秦相李斯是文人,故秦始皇是大政治家。秦始皇虽然只做了十三年,但历史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失败的并不一定是不好。汉高祖的王朝长久,这是历史的大趋势。

汉代的政权所以不理想,是封侯的可以世袭了,如萧何、曹参死,由其子孙接位,这不是武人而是成为贵族了。故汉朝政制并不理想。

汉景帝子武帝十七岁做皇帝,实很伟大。反过来拜了相再封侯,当时有平民牧豕的读书人公孙弘做了宰相再封他为侯。这是文人宰相,是中国读书人做宰相的开始。

中国第一个统一政府是秦。

中国第一个平民政府始于汉高祖。

中国第一个士人文治政府始于汉武帝。

历史上的大争端,是必然抑是偶然?其实我认为两者都不是。汉景帝与妾栗氏两人脾气都不好生栗太子刘荣。一日吵架,废栗太子,立王氏为后;如不吵架,则荣仍为太子,不会是王氏子为武帝了,否则历史也会改观了。这是带有偶然性的,也就是“命运”之说。

汉朝出士人政府时,不封建,故读书人是最伟大的。有学问的人只能将学问交给人,故伟大。读书人的风气盛,是大公无私,是公天下。读书得到了知识不是为子孙家庭,是为人类,为要传扬贡献给世界。学问是分不完的,人人可得,是宝贵的产业。故天下最伟大的是读书人。学问、思想不自由,是大逆不道的大恶。学者是大公无私的,是自由的。

第十一章 秦汉对外政策

秦汉以前并无正式外交。秦汉大一统后,就有正式对外政策了。古代中国是华夷杂处的,兼有耕稼与游牧。

耕稼者住在城郭内,是封建的,名叫华夏。

游牧者随处迁移无城郭,名叫戎狄。

自春秋至战国,土地开辟大增,戎狄有同化的,亦有被赶走的。

中国的北面是大草原,称为匈奴,或称蒙古人。从人种学上说,中国人与蒙古人是一种人。照古代说法,匈奴人是夏朝之后裔。按照《史记》说,秦、魏、赵、燕四国之北接壤匈奴,四国将游牧民族赶走,筑一长城。长城随着封建制度而来,秦、魏之间有长墙,燕、齐之间亦有长墙,赵、燕之间亦有。秦统一中国后,国与国之间的长墙都不要了。但对北方各国之墙仍保留而且连接起来,由秦连成一体,名为万里长城。

秦国的南边,经五岭到安南则不要墙。到南边的路近山,中有苗裔,在湘、桂、滇、黔等省均有苗人,是被华夏赶出来的。

秦时匈奴中出了一位大人物,叫冒顿单于,他有本领,有部族跟随他游牧。冒顿有一匹骏马,他对部下说:“我箭去处,人须跟从之。”有二人不跟从,射而杀之,众皆服从。不久,冒顿又有一妾,冒顿先射,有几位不跟射,又杀之。一日狩猎,冒顿命射其父,于是众从之而射死其父,自己为王。此是异族文化,是野蛮文化,中国历史上没有,只有西洋历史有,这种文化是可怕的。

项羽有爱马爱妾,他投乌江时曾为爱马爱妾作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痛惜不能保护爱妾与爱马。

当时秦与匈奴交界处有很长之阴山,比阿尔卑斯山易过,故在阴山一带两面均是游牧民族,在可怕的冒顿单于管控之下,故秦始皇要筑万里长城。

阴山的两个要区,一是河套,水草丰美,再往南是秦京咸阳、长安。故秦始皇派鲁人大将蒙恬统领四十万大军屯守,派长子扶苏与恬同任监军,在当地开垦屯田,命南部人口移民,开辟了三十余县,名为新秦中,在河套之两面。

阴山之另一个重要区在大同,往北是张家口,南下可入山西,也在阴山之南。

第三较次要之地区是热河,南下可入河北。

新疆在秦时非属中国。后秦王出东巡狩时死于路上,发生政变。秦王爱少子胡亥,部下假秦王命立胡亥为王,命扶苏自杀。蒙恬劝他不必自杀,扶苏不愿,终于自杀。子敬重父不一定是人类中之坏事。恬受诏下狱自杀,亦有服从之心。这同样是法律,同样是民主,而非专制。听了历史后,必须有客观明智的判断。于是秦国革命,首先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因秦要派陈、吴去渔阳守边,在路上造反,秦四十万军队溃败。于是匈奴乘势强盛。

汉高祖派军队到大同附近的平城,今日“昭君出塞”“四郎探母”等故事均发生于此边疆上。匈奴派军队围困高祖于平城,汉军受到匈奴之重大打击,后来未开战,匈奴跑掉了,无人知其原因,此是一段秘史。据说是陈平出奇计,使匈奴退兵。陈平共出七次奇计。

据计,陈平请高祖派一人去游说单于后阏氏,说汉王打败要用美女献匈奴王,阏氏会失宠,于是阏氏命匈奴退兵。

平城败后,高祖不敢与匈奴战,后有推大车之鲁人娄敬见高祖而献计,劝高祖如何对付匈奴,即用和亲政策,嫁女给匈奴单于,成为女婿外甥亲戚,于是派公主出嫁匈奴,双方遂和好。

高祖崩,吕后为王,单于来信,自称孤男,说吕后为孤女,欲两家相联合。此实是侮慢,后来还是主和。当时内部仍有主张封建的,而外有大敌匈奴。但吕后以后,文帝出而形势又趋太平。贾谊说,中国形势仍然不好,如稻草底下有火种,终极必会焚烧, [4] 故贾谊此时对内外均设法加以处理。

后经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国家趋于统一。对外仍用和亲政策。到武帝时改用文人治政,对外就用武力征伐匈奴。

中国自秦始皇至汉武帝,七十年来受匈奴之压迫,武帝遂正式征伐匈奴。

秦始皇对付匈奴筑万里长城,采取防御政策。

汉高祖以后对付匈奴采用和亲政策。

匈奴侵略中国并非出于政治野心,乃是出于经济要求。那里并不产米,其所釀之酒不佳,亦不产丝、铁器。中国以后每年有年礼送匈奴,亦有送礼给匈奴贵族,于是不再来侵,两国开关贸易,并在长城择数区经商,驼马与中国交换,民间亦不再来侵。和亲其实等于贿赂政策,因而取消了侵犯中国之动机。西洋人今日要钱,但经济与人不能相提并论。

汉文帝时仍与匈奴和亲,有公主、婢女、差役等随派公使同往。如中国不愿去,恐会破坏中国与匈奴之间的邦交。游说者对匈奴方面说,与中国人做生意甚易,但不易长久,并且又说匈奴的玛内 [5] 不比中国酒,即是说不与外国人做生意是聪明办法,与外国人经商等于被抽血。游说者说,中国的科学、物质、文明以及生活程度高,目的是为了骗钱。游说者又说,与中国人做生意,会被骗光,最好莫如去抢。

长城太长,防守不易。冬季,中国的粮食收割了,酒酿好了,布织好了,牲畜肥了;匈奴则全没有,冬天草枯了,水冻了,漫天风雨,冰天雪地。人穷饿而精力充沛。匈奴来南方是骑马而来,所谓秋高马肥,马怕热湿。骑马作战用弓射箭,以角制胶成弓,却亦怕湿气,在干燥西北风中最适用。

唐人有诗曰:“风劲角弓鸣。”如有人来抢,呼应邻村来救已来不及了。故地方大,四面八方可以骚扰。这就是流动性甚大的流寇,不易捕捉他们。

和亲是受欺骗,但防御政策不易生效,如此匈奴来抢,年复一年。到汉武帝时,召集众臣商议,定出诱歼政策。匈奴分方,有三十六方,每方一万人,匈奴人能马战者有三十六万人,全匈奴等于一百八十万人,等于中国一郡,人并不多,故可诱敌深入而聚歼之。有大臣王恢主用此法,汉武帝同意了。于是派遣间谍 [6] ,名为“马邑之谋”,在汉高祖曾被围困之平城附近,派出间谍人员,四面埋伏于山。单于领军前来,来了大队人马,但野蛮人极为机警人愈文明脑筋越迟钝,单于识破而逃遁,因而和亲受了破坏。于是武帝将王恢下狱 [7] ,因骗人并无用处。

汉朝用和亲,再而用防御,最后用间谍诱歼又告失败,因此改用挞伐政策去攻打匈奴,与匈奴作主力战。因为防不胜防,唯有主力作战,进攻强于退守。这是中国历史上采取攻势的开塞出击。首先要训练马队,选马种,到西域去找名马如汗血马。中国与西域有交往等于断了匈奴的右臂。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走遍三十六国,开放上林 [8] 作牧场,马食苜蓿,去西域买来铺成草皮,养了四十万匹。民间获知中国决与匈奴战,有战功者可封侯,民间亦养马,因此一人有两三匹马了。分两路夹击与匈奴决战。匈奴败后逃至蒙古,彼以逸待劳,主力放于沙漠以北。因此再绝漠远征,度过沙漠去打他,虽可打败他,但无法捉到他。唐诗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有人说中国人尚文轻武,其实不然。武帝尊崇孔子,表彰六经,仍有大军,因此匈奴一直向西逃到西域,再逃到罗马,所向无敌,变成今日之匈牙利人,西人称为“黄祸”。

中国人要立国,东南方并不可怕,汉、唐、宋、清历朝以来,永久的大敌在西北。故此后仍应注意西北方。林则徐流放新疆时,说将来大敌非美国而是俄国。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均佳,对内统一,对外平夷,但人民对其评论并不好,因为他花钱太多,他在位五十四年,晚年悔其做法,因为他使社会变得贫穷,其子戾太子 [9] 因谋反而死。武帝临死时,小皇帝昭帝立,由母后临朝。武帝原定由外戚辅政,派霍光辅政,霍光为汉外戚,遂封为大司马大将军。昭帝极能干,此下有宣帝戾太子之孙,他在乡下长大,跑进皇宫做皇帝,因来自民间,乃是好王。

汉之全盛期是汉武帝时期,这是定论。所谓“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又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中国人说:天上的皇帝有青帝春天、赤帝夏天、白帝秋天、黑帝冬天。所以,汉代的做皇帝也有天命,换皇帝也要依时而换,一曰禅让,二曰革命。

当时汉朝有人讲禅让。宣帝之后有元、成、哀、平诸帝。元帝为好皇帝,做了十六年。成帝接位后,由其母王太后辅政。母舅有八兄弟,选一为大司马大将军。兄弟相继而做,五个兄弟均做过大司马大将军。王莽之父早死不封。莽读书于太学,谦虚好学,与人相处友善,人人赞其为大好青年,王太后亦看重他。五兄弟死后,王太后命王莽为大司马大将军,并封了侯。一日,莽母病,有公卿夫人探问,莽妻出来招待,裙只及膝 [10] 。莽有学问道德,治家好,名誉极高。

成帝崩,无子,由哀帝嗣位,时哀帝十八岁。哀帝祖母傅姓,莽为成帝之表兄弟,成帝母之侄。一日宫中家宴,他亦去赴宴,见中间有两席:一为太皇太后,一为傅氏太后。莽说,汉朝规矩只有一母后,嗣的不能算,命傅氏坐一旁。傅氏生气,不肯出席。当天宴毕,莽提出辞职,不干了。众人誉莽之作风伟大。哀帝二十余岁死,无后。但哀帝是同性恋,爱无学之青年人董贤。傅氏死,太皇太后仍在,主张王莽再出山。于是董贤自杀,莽声名更响,再立汉平帝。

元帝十六载,成帝二十六载,哀帝六载,当时人民认为汉之命运已绝,于是拥戴王莽为王。此乃禅让,而非篡位。其实莽非伪君子,其开头是读书的贫苦子弟,看其太太之打扮简朴,可见王莽并无作王之意。当时如姑母王氏早亡,王莽亦不能再复出,这只是历史上偶然事件;如傅氏多活几年,莽亦老矣!故王莽非处心积虑,亦非篡位,即使是假装数十年,亦算不错矣!所以说:

(一)王莽能装数十年,亦极伟大。

(二)有了新的政治制度,土地收归国有,重新分配。井田制破坏了,成为耕者有其地。认为社会不要有贫富不均,单是平均分配土地,不够,尚有货币制度的改革。

王莽理想高远,但无手段,只是一位书生,有点迂,而且不近人情。

当时汉封匈奴王爵,封印留存至今。匈奴闻新圣人任命,匈奴来朝,王莽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要匈奴换封印,只能封为侯。匈奴生气,与汉打仗了。王莽说:“做官先要调查其政绩如何,好的俸高,不然打折扣。”但做官不能饿着肚皮。故王莽做事有理而无办法,迂而不清,他死时筑高台穿朝服,在高台上烧死,死得迂而庄严。以后的人说莽假死。 [11] 助王莽篡位的是刘歆,其父刘向,父子均极有学问,且有高远理想,今日说他们坏,其实不对。有人将王莽与曹操相提并论,并不通,因王莽非政治家。莽封于新,名为新朝。莽死,光武出,仍名汉,为东汉。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

西汉是平民王室,东汉是书生王室。

东汉首位皇帝是汉光武,名刘秀,是太学生,为人勤慎规矩,不太活动。其兄刘縯则豪侠。村中有一女孩,刘秀见而爱之,便说:“仕宦当作执金吾 [12] ,娶妻当得阴丽华 [13] 。”可见他并无大志。天下大乱时,刘縯造反。见刘秀骑马跟随军队了,于是村人皆跟从之。他开始是位军中小官。但有一次,王莽统率几十万大军,被刘秀数千军队击败,是谓“昆阳之战”。读此故事可愈疟疾 [14] 。人说,刘秀遇大敌勇,小敌怯。有人忌妒刘,杀之。后秀握大军,军中人均为其同学,其中有邓禹者,年仅二十余岁,却做了方面军总司令。秀得天下后,其同学均做了大官。有严光者,为刘秀所爱之同学,是浙江人,但刘秀找不到此人,原来他已回富春江钓鱼去也。严光冬天穿着皮袍,刘秀认为可能是他,查问之,果然是他。先由地方官代为邀请,见了严光,秀问道:“我比从前如何?”光答道:“比从前好了。”夜间二人同榻而卧,而光伸脚置秀肚上。不数日,光欲回家,秀允之。直至今日,富春江上仍有严子陵钓鱼台,用来纪念此事。严先生祠中刻有铭言,曰:“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后改“德”为“风”,道德之可感动人,等于一阵风。春风吹,万物生长。严光说此为一字之师。

刘秀做了皇帝,不脱旧时老面孔,此即所谓“不妨无我”。晚上同睡光亦不以光武为王。历史上,严光只有此一段故事,但为后人所称颂。

为了立人,光武亦教其子读书。汉时教人读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谓之“五经”。

光武在太学曾读《尚书》,所以亦找来桓荣命其子读《尚书》。桓荣在宫中五年不得告假,皇子勤学五年,桓荣介绍学生胡宪代之,始得出入。可见光武之家庭教育很严格。

光武崩,其子明帝即位,翌年即入太学请先生桓荣及先辈同学入礼堂,由皇帝本人讲《尚书》,先生等人坐后台担任评判,听书者辩论,民众均来听,堂内满座,连堂外边的河对岸也有人,达几万人之多,轰动全京城。

明帝亦请先生教其子学《尚书》,请先生张酺 [15] 出。其子为汉章帝时,张酺作东郡太守。章帝元和二年东巡,途经东郡。张酺出来迎接,章帝说:“久未见师,仍为师生,仍行师弟子之礼。”张酺讲《尚书》一篇,礼毕,行君臣之礼。太守见章帝,帝问民众生活、年岁、治安。所以中国的皇帝并非专制。

东汉非平民王室,而是书生王室。但凭此三个故事,可见汉朝十分像样。那时期不仅帝王好,王后亦好。东汉的“明章之治”足以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媲美。

光武二十八岁起兵,三十岁为王,活至六十二岁,作王三十三年,生十子。

明帝三十岁为王,作王十八年,活至四十八岁,生九子。

章帝十九岁为王,作王十三年,三十三岁死,生八子。接章帝位的和帝刘肇只有十岁,作十七年王而死,由小儿子刘隆接王位,出生三个月作王,二岁死,只作王一年,无子,嗣一子,名刘祜,为安帝,十三岁为王,作王十九年,三十二岁死,生一子刘懿,作王七个月,无子,又嗣十一岁之子刘保,作王十九年,三十岁死,生一子,二岁至三岁死,又嗣一子……下为汉灵帝,十一岁起作王二十一年。下为献帝,九岁为王,作王三十一年,活至五十四岁。

东汉共十三个皇帝,共一百九十二年,只有光武活过六十岁,献帝活过五十岁,明帝活过四十岁,是个弱势的家庭。

凡是嗣来之子,一定要小孩子,因嗣子年轻,故由母后临朝,所以用外戚,是中国人的规矩,也用新帝王的外祖父母后之父,或用母舅并非真的。小皇帝不高兴外戚,受宦官之挑拨,外面之大臣亦认为外戚专权,于是内外联合杀外戚,嗣之王死,又另嗣一子,太监与大臣结合,又杀外戚,因而造成宦官专权。大臣再与外戚联合杀宦官。

东汉末有外戚何进,原为屠猪者。袁绍结合何进杀太监,后东汉灭亡。总的来说,东汉前期甚好,到了后期则差矣!

要国家强大,领导人就得多活几年,各国领导人如是老人,政治就好。

第十三章 东汉之士风

东汉是书生王室,重视教育。所谓开门授徒,是先生招收学生读书,称为“著录” [16] ,有达几百人或几千人。尤其是汉朝之太学 [17] ,武帝时建立。先生称博士,学生称太学生,即博士弟子。

武帝时博士弟子之名额规定五十人,由郡国地方政府保送,规定要有十八岁,并具备相当程度者。在太学读满一年后可参加考试,考后按成绩分为甲科与乙科,即分为甲等与乙等。甲科者可在皇宫担任侍卫郎。武帝时除太监外,尚有郎。考得乙等的可回本乡作吏,即在郡县地方政府办事,如今之省政府之官员,即为汉朝时的吏,如服务有良好成绩者,地方长官可察举他再送上朝廷作郎。

每年有五十名学生,如此,十年便有五百名,二十年便有一千名。

汉昭帝时多加了一倍,即每年增至一百名;宣帝时又加倍,成为二百名;元帝时加至一千名;成帝加至三千名。新莽时则达到一万零八百人,故王莽时大建校舍,达到一万所区舍。据说王莽太学的建筑中,“学士同舍,行无远近皆随檐,雨不涂足,暑不暴首”,因房子均有走廊。万余学生从全国各处来到,学生均携带特别土产,大家可互相交换土产,成为一大市场。这是指西汉时期。

光武帝便是当时一万零八百名学生中之一个,东汉时学生还要增添,添至桓帝末年,每年达三万人,这是一千六百年以前的事。抗日战争时,北京大学的学生也只有二三千人,北京八间大学的学生加起来也没有东汉时期的太学生多。胡适说中国学习外国的大学只有四十年,但实际上,中国在二千年前已有国立大学了,当时称“太学”而已。

秦统一了政府,汉高祖时出现平民政府,武帝时则有了文治政府出现,东汉时到处是太学生。

当时四川省有位地方官文翁自己出钱,派学生去太学,读完回乡在本地任职,因此四川与中央有了融合,四川的文化也进步了,今日仍有人要纪念文翁,可见好人要做。

故国家要有历史才能强盛。

今日之大学生只崇拜莎士比亚,而不崇拜杜工部、苏东坡,实在是说不过去。我们的大文学家杜工部有两千万人读他的作品,读莎士比亚的不过一百万而已。

只有教育可以救中国,要有“五十年以后”的精神,今日世界各国都有大学在上课,应该有志气与他们在五十年以后比一比。

东汉时期做事的人都是读书人,都是经过考试的,世界上只有中国如此。外国人只讲多数,只重选举,不一定读书,故有政党。中国当时重视太学生,但是因为学生多了,就轻谈了。

教育有办法,社会就有办法,青年之所以伟大,因为在受教育。

东汉时期重视大学,当时有李膺者,作河南尹即今之省长,官不大,但是名气大。东汉时之优点是不以官位之大小来看人之高下,由光武帝重视严光开始,做帝王的重视钓鱼的,严光高于光武帝,故做人不一定要做帝王才算伟大。

李膺好客,但不易与他见面。与他见过面就了不起了,谓之“登龙门”。黄河多鲤鱼,爱逆流而上,其肉味好吃,鲤鱼一跑过龙门峡河之水急处,即成龙了。因而有“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之称。

当时有山东省小孩,名叫孔融,一日去李膺家参加大宴会,门房查问是谁,孔融答以“我与李膺有通家之好,是亲戚”。一进去,李膺并不认识此小孩,问之,孔融答道:“我的祖先是孔子,你的祖先是老子,孔子问道于老子,故有通家之好。”李膺便让孔融上座。又有一客进来,李便介绍孔融给他认识,那客人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道:“先生你大概是‘小时了了’的吧!”

当时有太学生郭泰来访,李膺便不接客了。郭泰访毕回山西,在黄河摆渡时有数百官民相送。郭说:“有李先生陪我过黄河,此外的客人不必相送了。”送一个太学生如此隆重。大家见到郭李同舟而渡,以为神仙焉,于是称为“仙侣同舟”。

东汉之所以伟大,在于人们整个艺术的人生。郭泰一辈子做学生,政府请他做官均被拒。

刘备三顾草庐,刘是四十多岁之皇族,诸葛亮二十多岁,却如此被看重,是由东汉士风而来。刘备最重视孔融,有一次孔融向刘备讨救兵。当时黄巾造反,但郑玄家乡百里不得侵入。

郭泰林宗受人看重,声名极盛。他可说是一位大教育家,也是社会教育家,他很重视培植人才。一日,郭泰在路上遇大雨,与乡下人同在大树下避雨。乡人谈吐粗俗,有一人神态庄严,郭泰见其性厚,不苟言笑。雨停,郭问其居何处,郭欲留宿其家,而欣赏此人,想察看其性情。此人有一母,郭晨早醒来,见此人杀鸡,煮熟后请母亲吃早餐,然后再请郭吃,但无鸡,只有青菜萝卜。郭劝他道:“你不应在乡下,应去城中上学。”郭见此人杀鸡请母,全无机心,郭一推荐便成功。此人后来成为东汉一人才,即是茅容。

郭泰是山西人,一日在路上,见前有一人提着用绳系着的一个沙罐,忽地绳断,罐跌地而破。但此人头也不回地一直向前走。郭问何以不回头看,此人答道:罐已破碎,看它何用!郭大赞此人了不起,便又介绍他去读书。此人即是孟敏,后来也成了名。

郭泰能观人入微,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今日如有郭泰在香港,可能也会在街上找到人才。

古代之巾帽“林宗巾”,相传便为郭所创。一日,郭行路时遇大雨,所戴布巾之一角塌下,次日只见路上行人都把布巾一角塌下,因大家均效法郭林宗之故也。可见其名气大,此乃人格之改造,真是所谓风流人物,能感动人,使社会精神有所改造。

可见当时的社会相当了不得,郭未写过文章,也不知读过什么书,请他做官他便拒绝。郭泰看重人之德性,如茅容、孟敏,他都因材施教。各人天才不同,重德性即重视日常生活,当时的人对日常之人生有细微的批评。

当时有江西人徐孺子者,死后很多人去吊丧。全国领导和学者都有去的。有一位客人去吊唁,人们不认识他,他带了一只鸡,一束毛,用酒从帽中滴下,祭后即离开。人说此人是茅容,果然猜中了,可见汉朝时对各人的私生活是很注意的。

每年由地方政府把统计报告送去中央,有的或去参加大典。有一人自远方去长安,过函谷关时遇大雨,其马倒卧途中而死,旁有一客人说:“我的马借你骑去吧!”但忘记借马之人往何处,此人骑马办完事回来,不知如何自还此马,便沿途打听,后来终于找到了马的主人,归还了马。此即说明东汉时人注重私生活,此是一种德性之表现。

新文化运动即是认真生活,大家都很注意,也有批评,例如女子放足、剪辫、打倒封建、罢课游行等,实在没有什么新的人生可言。今日人之生活已无情趣,人可以不讲艺术,但至少要有情味,能懂得吃穿的好坏。鲁迅只看出阿Q,却没有看出来茅容、孟敏。我钱某讲历史是告诉大家何处有一盆香花,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此之谓也。

我很爱读东汉时期的历史,我们应该来写一本东汉故事集,对当代社会的儿童将会影响很大。

东汉之所以失败,乃由于上层政治之黑暗,又有所谓“党锢之狱”。“锢”,用铜铁之锁封住,不得解用,意即一群人被封闭起来。东汉有一批名士,如郭泰、徐孺子、李膺等人均是被锢之人。李膺是名士,亦是大官。名士在政治上与太监宦官发生冲突,于是被下狱。

东汉党锢之狱有数次,第二次有张俭作督邮即今之公安局长。地方上有一位叫侯览的,山阳人,在京作太监,其亲戚在地方上横行霸道。张俭上奏弹劾其家族之黑暗。公文被压下,张俭痛恶之。一日路上遇侯览之母,张俭杀之,共杀一百余人,连鸡狗亦杀。汉灵帝知之,责张俭道:“你是郡吏,何以不用法律处理,而擅杀无辜?”于是张俭逃走,政府下令收留张俭及其家人者杀。但张俭逃到哪里,躲到哪里?向北至孔融家,张俭与孔融之兄为友,孔融之兄不在家,孔融说可做主,便留张俭住一宿,因而孔融被捉。融之兄出而承担责任,说融尚未成人,不能负责。孔氏兄弟争着要承担此罪责,中央下令杀孔之兄。果然是张俭之不是,侯览亦浑蛋,张俭一直逃出山海关,政府不应再杀此种义人了。政府为了张而杀了无数人,实不应该。可见汉朝之黑暗,政府欲借此而一网打尽,全部下狱。其中有湘之范滂亦被捉。知县接此公文后不上堂而哭泣,范滂说:“一定是中央要捉我,知县不愿捉我。”范于是自己去县衙投报。知县是好官。范自上囚车时,母与二子同送。范对母说:“吾不孝,不能侍奉老母而犯罪入监。”母说:“你能与名士李膺等一同下狱,吾心喜甚!”范回头对二子说:“我此去不回,有话教训,坏人不好,勿做,好人如我亦不好。”可见汉朝此时政治黑暗,应该完结,今虽有大乱,但前途仍有光明。

有位大将军上奏章给朝廷说:“我亦属于这一党,为何不捉我下监?”此乃光明指社会人士与黑暗指太监在斗争。

几次杀党锢,就有杀太监。当时外戚何进与名士袁绍结合,袁之四世三公做五院院长,袁家门生故吏满天下,袁绍之母死,绍在坟前服丧三年,所谓“庐墓三年”,回家时有几百辆车送他。后何进联合袁绍、董卓杀太监。董卓欲立皇帝,袁绍反对,联合十八州讨董,其下名士很多,如周瑜、曹操等均属。

佛经说:凡事有阶段,成、住、坏、空是也。人亦有四变:生、老、病、死是也。任何事、物、人,均要经历如此阶段。

秦汉大统一,西、东两汉四百年,结果统一政府归为乌有。历史永远是如此。这是循环的,事情是人做的。人有四个阶段,此即天运循环。今日世界各国均有此四阶段,即是由希腊而罗马,而英、德、法,再而今日之美、苏。他们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则永远有后代,既不空前,又不绝后。

再就宗教来说,佛教是轮回的。基督教则没有,拿小事情,即可讲哲理。

自有人类以来,称始皇帝者为第一之伟人。袁绍、何进请董卓杀宦官。当时董卓带兵杀青海、西藏之乱民。董杀宦官后要立献帝,袁绍联合十八州讨伐之,董卓带献帝到长安。袁绍想自立为王,故不再讨伐董卓。汉相王允串通吕布杀董卓后,长安大乱。王允死,吕布走,卓手下郭汜、李傕两派,一边拥有大臣,一边拥有皇帝,双方均可代表政府。小皇帝后来自陕西逃走,途中艰难,夜渡黄河时,船在水中,皇帝与后妃用丝绸带吊下船,背后有追兵到来,船很小,人从船上跳下来时有落水的。后渡过黄河到了山西,在一小村庄停下来,乡民提供王室食物,皇帝与众臣在农家开会,乡民们爬上篱笆来看热闹,篱笆塌下,使皇帝失去尊严,再循着黄河逃回洛阳。由于董卓用焦土政策,洛阳之宫门与衙门均已付之一炬,皇帝只得在壁下搓一草蓬,作为临时衙门。

公务员没有薪俸,而且下班后自己去找寻食物。此时已无处求乞,只得去寻秥吃。秥是野生的稻,为烂米所生长的芽,但吃不饱,有饿了数天而丧命的。此时期的汉朝中央政府已经完蛋,已无人看得起它。

但此时之曹操有眼光,由他出来收拾这块旧招牌。他采取封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又东征西讨,竟统一了天下。曹操只是利用献帝这个小孩而已,他见献帝时是十分骄傲的。献帝之伏皇后,其家是书生,秦时即有伏生将《尚书》藏于壁中。伏后联合朝臣欲有所动作,曹操即派人去捉伏后,派华歆去查。当初,华歆正与其友管宁在花园中锄菜,掘出一块金,管宁视而不见,华歆见而动心。自此管宁即与华歆绝交。管宁去了辽宁,华歆则在曹操手下办事,曹因好贤礼士,欲请管宁回来,但仍不任官职。伏后藏于壁中之货未能查出。此事犹如特务跑进皇宫搜查献帝。曹操办一切都能干有为,但有政治上不道德的缺点。因为曹如此对待献帝及伏后,实不应该,因此有人不佩服曹操。

袁绍下属陈琳曾作讨曹檄文,绍败,琳被曹操逮捕。曹先赞琳所作讨曹文辞章优美,但责琳骂琳可,而骂其父母则不可,实太过分。

曹操亦特别重视刘备,刘备归曹后,曹对刘说:“今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刘备出身于贫苦家庭,听曹操此言,手执筷子震落堕地。刘备是装作无用之人,免被对方看出。

曹操待关羽亦极好,派张辽劝关羽降曹。关羽蛮有义气地说:“曹公待我不薄,我要报恩后再走。”张辽两面为难,以实话对曹操说,曹操又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后来关公杀颜良斩文丑,曹恐关走,更加倍厚待之。关羽始终不为所动,挂印封金而走了。曹操对下属说:“各为其主,不要追他。”这就是曹操为人的优点。小说上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假的。

刘备在荆州遇徐庶,徐庶介绍诸葛亮,刘备于是三顾草庐。诸葛亮当时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刘备已四十多岁,是汉室王亲。

曹操打到荆州,扣留徐庶之母,欲请徐母函庶来为曹做事。徐庶知母被曹扣留,方寸已乱。后来虽身在曹营,但并未为曹做过任何一件事。有本事而不肯用出来亦是伟大之人物。

曹操又请司马懿。司马托病而辞。夏天司马晒书卷,一阵大风吹来,司马立刻将书卷收起,由此露出破绽。三国时期,地方领袖各自为政,谁也不佩服谁。大家互相杀伐以抢夺政权。曹与司马各怀鬼胎,以消灭对方为努力目标。政争永无了期。此时如有一大人物出现,能不以杀人而服众,则大佳矣。

此时期,有一帝王说:“愿世世无生帝王家。”因做皇帝实在非常可怜。

第十四章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一片战乱现象,先有黄巾之乱,再有董卓之乱,再是十八州联军祸乱,接着是曹操与刘备、孙权之争霸。曹操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纯因众人不服所致。

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中说:“曹操名为汉相,实汉贼也。”后来终于魏、蜀、吴三分天下。

魏都许昌,蜀都成都,吴都南京。按照历史来说,曹操忠于汉室,可能统一,但曹又想夺取汉之政权。曹操自比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子魏文帝丕,是献帝让给,实篡位也。当时刘备、孙权亦均作王。三国中以魏领土最大,人才最多,北方一大幅土地在魏管治下,自丕作王后,政权已入司马懿手中。“你能夺人,我亦可夺你。”因此,魏国大权已为司马氏所掌握。司马懿死,二子师、昭更为跋扈,无君臣之礼。丕死,曹叡继位,再有齐王芳芳为丕之孙,仅八岁。司马师欲废芳,迫芳之母废芳,皇太后想说情,手下劝其速将印绶交出。印之带曰绶。芳被废后,高贵乡公作王,师死,改司马昭。一日,高贵乡公找大臣商事,说要打倒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因昭欲篡位。高贵乡公说决定执行,但其中两臣又归向司马昭,可见政局混乱而黑暗。王遂率众讨伐司马昭,昭手下不敢攻打对方,成济问怎么办,贾充答道:“司马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于是成济将高贵乡公刺死,司马昭见王死而假哭,结果成济被杀谢罪。此时人已无道德良心,世界已大乱,后司马昭之子炎篡位,是谓黑暗时代。

当时人亦不佩服司马氏,昭欲为其子配亲,欲采一有名望家族之女,看中阮籍其父阮瑀是位诗人、文学家,在曹操属下办事,与陈琳齐名之女,阮籍不敢公然反对,整日装傻喝醉酒,如此历时三个月而拒婚。

司马氏得天下,称为晋朝,昭未得天下时,蜀已灭,得天下再灭吴,中国统一。当时有大臣何曾回家告诉儿子说:“我们皇帝得天下后,未讲过国家大事。孙子没有好日子过。”此因何曾见魏国大臣后作晋臣。何曾自己则“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何曾私生活如此,可见亦不是一个好人。

晋武帝司马炎得天下后,不理天下事,拥妃子极多。下午三四点钟出宫,坐羊车去妃子处过夜,羊车停留何处,便在此家过夜。其中一妃知此习性,便在门前撒盐水稗使羊停下来喝盐水,使武帝在此家歇宿。此人连找对象都不肯用脑筋,更遑论国事了。这便是晋开国皇帝之作风,其子惠帝司马衷配贾充之女,为出名之贾后,惠帝却是神经病、白痴。

当时是荒年,惠帝说:“没有米饭吃,何不食肉糜?”亦是昏庸之人。贾后则极坏而荒唐,与婆婆杨皇太后闹意见,命惠帝赐死太后之父杨骏,太后一家被杀,自己披发上表,自称妾,求留杨骏之母命。禽兽尚认识其母,贾后不理。当时有太学生入太学,在大礼堂讲说做人道理,说今日社会如此情况,天下安将不大乱。人理已灭,社会不可救药,故晋朝大乱。西晋统一没有几年,是回光返照而已。

曹操、司马懿等辈打破了君臣伦理关系,一切礼仪制度随即打破,故社会垮了,人伦灭了。

* * *

【注释】

[1] 编按:原文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见《孟子·公孙丑上》。

[2] 钱按:亭长相当于今日之派出所所长。

[3] 钱按:吕氏当时为中国第一女王。

[4] 编按:见贾谊《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

[5] 钱按:玛内指匈奴出产的本地酒。

[6] 钱按:间谍乃中国发明,《孙子兵法》有说明。

[7] 编按:后来王恢自杀而死。

[8] 钱按:上林即皇家花园。

[9] 编按:即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后立为太子,在巫蛊之祸中逃亡自杀,汉宣帝即位后,追谥其为“戾太子”。

[10] 钱按:古代之女裙长应及于地。

[11] 编按:《汉书·王莽传》称王莽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就斩王莽首级,悬于宛市之中,军人分裂莽身,争相杀者数十人,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12] 钱按:执金吾为保卫皇宫之官。

[13] 编按:阴丽华,光武帝的皇后。

[14] 编按:昆阳之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刘秀由此而天下闻名。读此故事令人心神振奋、酣畅淋漓,有热血发汗之效,故此钱先生或有此一谑。

[15] 钱按:张酺之祖父张充是光武帝同学,酺为桓荣之学生。

[16] 钱按:即注册。

[17] 钱按:太学即今之国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