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东坡的生活,从他的家庭说起。我们可以说,他的家庭,是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生活。他人家庭生活的材料,恐怕再没有比东坡更丰富的了。他的父亲,他的弟弟,不消说了;他的母亲,他的夫人,他的如夫人,他的儿子,他的妹妹,都有遗闻逸事,散见于笔记丛谈之中。任便何人的家庭生活的材料,恐怕再没有比他更丰富的了。

三十多年前,作者开始读书,那时还没有“国文教科书”,第一部读的就是《三字经》。《三字经》中间有四句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原来这一位幼年失学,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结果是成了文学界的一个名人的苏老泉,就是东坡的父亲啊。

老泉名洵,字明允。老泉是他的号。北宋时眉州眉山人,就是现在的四川地方人。他虽然到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但是,自此以后,便博通经史诸子,下笔为文,千言立就。仁宗至和、嘉祐年间,与他的两个儿子,一同游京师,被欧阳修所赏识,因此文名满全国。他有文集二十卷,传于后世。后人称他为老苏,和他两个儿子,并称为三苏。“唐、宋八家”,这个名词,大约读者都听见过。唐、宋两代,做散文的名家,一共只有八个,而苏氏一家占了三个。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佳话。

发奋自厉

时在庆历五年,年十岁。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苏洵的大儿子,名叫轼,字子瞻,号东坡,人家又称他为大苏。就是本书主人了。苏洵的小儿子,名叫辙,字子由,号颍滨,人家又称他为小苏。著有《栾城文集》及《诗传》《春秋传》《老子解》等书。

东坡的母亲,姓程氏。仁宗景祐三年,东坡生。东坡十岁时,老泉游学他方,程夫人亲自教他读书。对于古今成败得失,都能明白大概的情形。程夫人尝读《后汉书·范滂传》,慨然叹息。东坡问道:“倘若轼为范滂,母亲许我么?”程夫人道:“你能为范滂,难道我不能为范滂母么?”

原来范滂是东汉时人。为人很讲气节,因为党祸的关系而为杀害。临刑时,和他的母亲诀别说:“请母亲割断慈恩,不要忧戚。”范滂母道:“你今一死,留名万古,还有什么遗恨!既要好名誉,又要长寿,那是办不到的事。”范滂的故事是这样。东坡当时愿为范滂,程夫人愿为范滂母,可见他们的志气是怎样。后来东坡为着党派的关系,虽然没有被杀,却也饱受迁谪之苦。也有人说:东坡当年的话,竟成了谶语。其实也无所谓谶语不谶语,只不过东坡倔强的志气,在小时候已养成了罢。

东坡的弟弟子由,和东坡同负文名。小时候在家里读书,彼此互相为师。子由尝说:

子瞻读书,有与人言者,有不与人言者。与辙言之,而谓辙知之。

他又说: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这可见他兄弟的情感是怎样了。东坡的诗集里,有不少的寄子由、和子由的诗。如《初秋寄子由》云:

百川日夜逝,物我相随去。惟有宿昔心,依依守故处。忆在怀远驿,闭门秋暑中。藜羹对书史,挥汗与子同。西风忽凄厉,落叶穿户牗。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朱颜不可恃,此语君忽疑。别离恐不免,功名定难期。当时已凄断,况此两衰老。失涂既难追,学道恨不早。买田秋已议,筑室成当成;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

这首诗是他在黄州时作的。中间追忆兄弟住在一处过暑天的情形,反衬出现在的初秋的寂寞;令人读了,有无限的感慨。尤其是有兄弟分住在各地,不易相见的人读了,越发难受。

东坡的夫人姓王氏,也很贤明。虽不是一个才女,能做诗词,却是谈吐也很不俗。我们只读他《赤壁赋》里的语,就可以知道。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按,他的夫人这几话多少有趣。倘然东坡同她商量时,她很不高兴的说道:“罢了!穷得饭也没有得吃了,还要喝什么酒呢?”这样,东坡的一团兴致,被她打消得干净。东坡也没奈她何。再不然,她很小心谨慎的说道:“不要去罢!天气冷了,(编者按,是十月十五。)夜晚跑到江边去,不要受了寒么!”她这样的说,东坡虽然不得不感激她的一番好意,但是,一团游兴也被她打散了。坐在家里,固然不会受寒,但恐要闷出病来。至于那位客,网得鲈鱼,只好自己一个人吃,更不知是怎样的沉闷!但是,王夫人不然,她却说:“家里有酒。”这可见她潇洒的襟怀。

王夫人,虽然不曾听见说她会做诗词,却是她随口说的话,也往往含有诗意。东坡在颍州时,有一个正月的夜里,庭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夫人说:

春月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这话,大喜道:“吾不知子能诗耶!此真诗家语耳。”他自然很快活的请了赵德麟诸人来,赏了一夜月。王夫人“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两句话,确是名言。不但是饱含了诗意,而且饱含了哲学的意味。

花下小酌

时在元祐七年,年五十七岁。《侯鲭录》:“东坡先生在汝阴时,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先生王夫人曰:‘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先生大喜,遂相召与二欧饮,因是语作《减字木兰花词》。”

当夜东坡曾本着她的话,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的词道:

春庭月午,摇落春醪光欲舞。转步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是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夫人不但是说话含有诗意,她也善于治理家常生活,和农家的妇女一般。东坡在黄州时,自己种田五十亩,养牛一条。一天,牛患了病,请牛医来诊治,那牛医竟不识是何病症,当然是无从下药。王夫人却道:“不要紧!这是痘斑,用青蒿煮粥给它吃。就会好的。”照她的方法医治,果然好了。王夫人何以能作牛医呢?无非是从经验得来的一种智识罢了。这可见她平时和农民社会很接近的。

东坡的如夫人朝云,有一段小小的伤心故事,预备放在下面“恋爱生活”里去讲,这里不多说了。

东坡有三个儿子。长子名迈,字伯达。少子名过,字叔党。都有文名。次子名迨,比较的不大著名。东坡屡次贬谪,叔党都跟随在身边,饮食起居,随时照料。他的叔叔苏子由,尝称他有孝行。叔党自号斜川居士,著有《斜川集》。

东坡的妹妹,世人称为苏小妹。又说她是嫁给秦少游(就是秦观)。不过,这是传说如此,恐不能十分可信。她的关于文学的故事很有趣。但是也不过传说如此,未必真确。如今因为她是有趣的关系,把她附记在这里。请读者不要认为信史罢了。

苏东坡、黄山谷、苏小妹三人在一起谈时。小妹拈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八个字,要在每句中间加一字,成五言律诗两句。东坡说:“轻风摇细柳,淡月照梅花。”山谷说:“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说:“好虽好,但不能算绝好。”东坡说:“如此,妹妹以为怎样才算好?”小妹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山谷拍掌叹赏。

老苏先生一天和他儿子女儿聚在一起,发起限字吟诗。老苏拈出“冷香”二字,要把二字放在两句的末尾,做两句诗,看那个做得好。他自己首唱云:“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处过来香。”东坡云:“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颍滨云:“囗囗囗囗囗囗(原缺)冷,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云:“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一天,东坡和小妹同食爆栗,小妹道:“栗破凤凰见。”意思是说“壳破黄见”。东坡想对一句,但是过了好几天,总对不出。再过了几天,佛印来访东坡,东坡把这话对佛印说,佛印道:“藕断鹭鸶飞。”原来“凰”“黄”同音,“鸶”“丝”也同音,所以为巧妙。当时佛印又说道:“无山得似巫山耸。”(无巫同音。)东坡对道:“何叶能如荷叶圆。”(何荷同音。)子由对道:“何水能如河水清。”以“河”对“山”,比较的更好。

按,苏小妹的故事,不见于宋人笔记,到元以后人笔记中才有的。但是,他们也不是全无来历,只是来历不可靠罢了。今日通行的《今古奇观》中有一回,专说苏小妹的故事。按《今古奇观》,是明人杂辑宋人的评话。上文所记的苏小妹的故事,虽和《今古奇观》所说的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因此,可知这些苏小妹的故事大概是见于南宋时的评语里。不过今已很不易考了。总之,我们只好随便看看,不能信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