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太宗认为,“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只有推行仁政,信任贤良,国家才会得到治理,反之国家就要衰败灭亡。对于前朝的覆亡,太宗深以为诫,并对其覆亡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贞观君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励精图治,目的在于使国家长治久安,避免覆亡。这议题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国家的灭亡,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要旨。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1 “百姓不足”二句:语出《论语·颜渊》。意谓如果百姓不富足,那么国君怎么会富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

译文

贞观二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发生大旱,百姓大多饥饿困乏。当时国家的仓库粮食充溢,竟然不允许开仓赈济,却让百姓到有粮食的地方去逃荒。隋文帝不怜悯百姓而吝惜仓库里的粮食,到了他的晚年,统计天下的粮食积储,可供全国食用五六十年。隋炀帝倚仗这种富裕,所以豪华奢侈,荒淫无道,终于导致国家灭亡。隋炀帝的亡国,也是因为这个缘由。凡是治理国家的人,务必让百姓积蓄财物,不在于使国库充溢。古人说:‘如果百姓不富足,那么国君怎么会富足?’只要仓库的储蓄能够防备灾荒年,此外又何必过分储蓄!后代儿孙如果贤能,自然能够保持他的天下;如果他不贤能,仓库中储蓄再多,只会增加他的奢侈,也是国家灭亡的祸根。”

赏析与点评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一个国家真正的富强,应该是“藏富于民,而非藏富于国”。因此,太宗以隋文帝的吝啬为反面例子,开宗明义地指出“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即是说平民百姓的生活用度不足时,君主所需的又有谁能为他供应呢?这可以说是从另一角度阐释“君臣关系”、“民本思想”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