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王 环王(在今越南中部),本曰占婆,中国史上称之为林邑。唐至德(公元756—758年)以后,始自称环王。公元9世纪后期,改称占城。

环王“地东西三百里而赢,南北千里。西距真腊(柬埔寨)雾温山,南抵奔浪陀州”(《新唐书·环王传》)。奔浪陀州即今越南宁顺之藩朗。《旧唐书·真腊传》称水真腊国的境界,“东至奔陀浪州”,可见奔陀浪州和水真腊国接壤。“地气冬温,不识冰雪,常多雾雨。其王所居城(占城),立木为栅。王着白古贝(草棉布),斜络膊,绕腰,上加真珠、金锁,以为璎珞,卷发而戴花。夫人服朝霞古贝以为短裙,首戴金花,身饰以金锁、真珠璎珞。王之侍卫,有兵五千人。能用弩及,以藤为甲,以竹为弓,乘象而战。王出则列象千头,马四百匹,分为前后。”“俗皆徒跣,得麝香以涂身,一日之中,再涂再洗。拜谒皆合掌顿颡。嫁娶之法,得取同姓。俗有文字,尤信佛法,人多出家。”(《旧唐书·林邑传》)“治金银〔佛〕像,大或十围。”“以二月为岁首,稻岁再熟,取槟榔沈为酒,椰叶为席。”“产虎魄、猩猩兽、结辽鸟。”(《新唐书·环王传》)结辽鸟能解人语。“父母死,子则剔发而哭,以棺盛尸,积柴燔柩,收其灰,藏于金瓶,送之水中。”(《旧唐书·林邑传》)“不设刑,有罪者,使象践之,或送〔占〕不劳山,畀自死。”(《新唐书·环王传》)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林邑王梵志遣使至唐访问。武德八年,又遣使至唐,馈送方物。唐高祖为使臣设宴,并设九部乐来款待林邑使臣,使臣归林邑时,唐还向林邑王赠送了很多锦彩。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林邑遣使来访。贞观四年,林邑王范头黎遣使馈送“驯象、锁、五色带、朝霞布、火珠”(《新唐书·环王传》)。“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旧唐书·林邑传》)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林邑王范头黎又遣使赠送五色鹦鹉、白鹦鹉。唐太宗命李百药作《五色鹦鹉赋》,白鹦鹉精识,善于应答,数诉寒,唐太宗命送还林邑。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林邑王又遣使来唐访问。林邑王范头黎死,子范镇龙立,遣使赠送“通天犀、杂宝”(《新唐书·环王传》),唐亦答以厚礼。公元645年,范镇龙为其大臣所杀,范氏尽灭。林邑国人立范头黎女婿婆罗门为林邑王,不久大臣又废婆罗门,而更立范头黎女为林邑女王。女王不能取得臣下拥护,林邑大臣共迎范头黎姑子诸葛地为林邑王。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诸葛地遣使来唐聘问,并赠送方物。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总章二年(公元667年)、总章三年,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正月四月、圣历二年(公元699年)、长安二年(公元702年)、长安三年(公元703年),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神龙三年、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六月十一月,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太极元年(公元712年),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开元十九年、开元二十二年、开元二十三年八月十二月、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天宝八载,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林邑凡二十四次遣使来唐聘问(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四及《唐会要》卷九十八),并馈赠方物,如犀牛、驯象、白象、象牙、琥珀、真珠、沉香、鲜白(棉布)、花等等,唐也报以厚礼。

五代时,环王改称为占城。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占城王因德漫遣使臣甫阿散等来周赠送方物,“中有洒衣蔷薇水一十五瓶”。“凡水之沾衣、香而不。又贡猛火油八十四琉璃瓶”。占城王的“表文以贝多叶,检以香木函”。占城使节返国,后周赠占城王“金银器一千两,缯彩一千匹,细甲,名马,银鞍勒”(《五代会要》卷三十)等珍贵礼物。

真腊 真腊(今柬埔寨)原是扶南的属国。扶南和林邑同俗,“有城郭宫室。王姓古龙。居重观、栅城,楉叶以覆屋。王出乘象”。“俗不为寇盗。田一岁种,三岁获。”国出金刚钻,“可以刻玉”。“人喜斗鸡及猪。以金、珠、香为税。”初都特牧城,后特牧城“为真腊所并,益南徙那弗那城”(《新唐书·扶南传》)。唐高祖武德、唐太宗贞观时,扶南王曾一再遣使来唐。此后真腊兴起,扶南就被真腊并吞了。

真腊又称吉蔑(一译高棉)。其地“南接车渠国,西有朱江国”。真腊“王姓刹利氏,名质多斯那。自其祖渐已强盛,至质多斯那,遂兼扶南而有之。死,子伊奢那先代立,居伊奢那城,郭下二万余家。城中有一大堂,是王听政之所。总大城三十,城有数千家,各有部帅”。“其王三日一听朝,坐五香七宝床,上施宝帐。其帐以文木为竿,象牙、金钿为壁,状如小屋,悬金光焰。”“前有金香炉,二人侍侧。王着朝霞古贝,瞒络腰腹,下垂至胫。头戴金宝花冠,被真珠璎珞,足履革屣,耳悬金。常服白叠,以象牙为。若露发,则不加璎珞。臣人服制,大抵相类。”有五大臣及诸小臣,“朝于王者,辄以阶下三稽首。王唤上阶,则跪,以两手抱膊,绕王环坐。议政事讫,跪伏而去。阶庭门阁,侍卫有千余人,被甲持仗”。“其人行止皆持甲仗,若有征伐,因而用之。其俗非王正妻子,不得为嗣。”(《隋书·真腊传》)

真腊“人形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拳发垂耳,性气捷劲”。“以右手为净,左手为秽。每旦澡洗,以杨枝净齿,读诵经咒。又澡洒乃食,食罢还用杨枝净齿,又读经咒。饮食多苏酪、沙糖、粳粟、米饼。欲食之时,先取杂肉羹与饼相和,手而食。娶妻者,唯送衣一具,择日遣媒人迎妇。男女二家各八日不出,昼夜燃灯不息。男婚礼毕,即与父母分财而居。父母死,小儿未婚者,以余财与之。”“其丧葬,儿女皆七日不食,剔发而哭,僧尼、道士、亲故皆来聚会,音乐送之。以五香木烧尸,收灰以金银瓶盛,送于大水之内。贫者或用瓦,而以彩色画之。亦有不焚,送尸山中,任野兽食者。”(《隋书·真腊传》)

真腊“国北多山阜,南有水泽,地气尤热,无霜雪,饶瘴疠毒。土宜粱稻,少黍粟,果菜与日南、九真相类”。海中“多大鱼,半身出水,望之如山”。国人“多奉佛法,尤信道士,佛及道士并立像于馆”(《隋书·真腊传》)。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武德八年,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永徽四年、永徽五年、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7年),中宗神龙三年(公元707年)、景龙四年(公元710年),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真腊王凡十三次遣使来唐,赠送犀牛、驯象等方物,唐也答以厚礼。

唐中宗神龙以后,真腊国分为水陆二真腊。北多山阜,称陆真腊(今老挝);南际海,饶陂泽,称水真腊(今柬埔寨)。水真腊地八百里,王都婆罗提拔城。水真腊的疆域,“东至奔陀浪州(今越南中部南境藩朗,在金兰湾之北),西至堕罗钵底国(即堕和罗,今泰国)。南至小海(指南海和暹罗湾),北即陆真腊”(《旧唐书·真腊传》)。

陆真腊,地七百里,亦号文单。文单的都城即今老挝之万象。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文单王凡三次遣使来唐,赠送方物,唐亦厚礼相报。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文单王婆弥率同随从贵臣二十五人,亲自来唐访问,唐设宴于三殿,由宰相出席款待,礼节隆重(真腊、文单和唐交聘事,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二、九百七十五、九百九十九)。

参半国,《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旧唐书》(今《旧唐书》佚此文)说它“在真腊西南千余里,城临大海,土地下湿,风俗物产,并与林邑国同”。它应该在水真腊的西南。《新唐书·真腊传》说它在文单西北,不可信。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参半国王两次遣使来唐聘问。

骠国 骠国是古代缅甸骠人在今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带所建的国家。樊绰蛮书》云:“骠国在蛮(指南诏)永昌城(今云南保山)南七十五日程,〔南诏王〕阁罗凤所通也。其国用银钱。以青砖为圆城,周行一日程。百姓尽在城内。有十二门。当国王所居门前有一大象,露坐高百余尺,白如霜雪。俗尚廉耻,人性和善少言,重佛法。城中并无宰杀。又多推步天文。若有两相诉讼者,王即令焚香向大象思惟是非,便各引退。或有灾疲及不安稳之事,王亦焚香对大象悔过自责。男子多衣白。妇人当顶为高髻、以金银真珠为饰,余着青娑罗裙,又披罗段。行必持扇,贵家妇女皆三人五人在傍持扇。有移信到蛮界河赕,则以江猪、白及琉璃婴为贸易。”

《新唐书·骠国传》称骠国“在永昌南二千里,去京师(长安)万四千里。东接真腊,西接东天竺,西南堕和罗(今泰国),南属海,北南诏。地长三千里,广五千里”。骠国国内分为二百九十八个部落,其著名者有三十二个部落。

骠王姓困没长,名摩罗惹,其国相名摩诃思那。其王出则舁以金绳床,远出则乘象。嫔姝甚众,常数百人。“其罗城构以砖,周一百六十里,濠岸亦构砖。”“城内有居人数万家,佛寺百余区。其堂宇皆错以金银,涂以丹彩,地以紫矿,覆以锦。其俗好生恶杀。其土宜菽粟稻粱,无麻麦。其理(治)无刑名桎梏之具,犯罪者以竹五十本束之,复犯者挞其背,数至五,轻者至三,杀人者戮之。”(《旧唐书·骠国传》)“以金银为钱,形如半月,号登伽陀,亦曰足禅陀。无膏油,以蜡杂香代炷。”(《新唐书·骠国传》)“男女七岁则落发,止寺舍,依桑门,至二十不悟佛理,乃复长发为居人。其衣服悉以白为朝霞,绕腰而已。不衣缯帛,为其伤生故也。君臣父子长幼有序。”(《旧唐书·骠国传》)南诏兵强地接,骠国常受其羁制。

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王异牟寻挣脱了吐蕃赞普的羁縻,和唐亲善,骠国王摩罗思那于贞元十八年,遣其子悉利移因南诏重译来唐通好,并进骠国乐,乐曲凡十二,皆演佛教经论词意。乐工“衣绛,朝霞为蔽膝”,“两肩加朝霞,络腋足、臂有金宝环钏。冠金冠,左右珥,绦贯花,珥双簪,散以毳。初奏乐,有赞者一人先导乐意。其舞容随曲,用人或二,或六,或四,或八,至十,皆珠冒,拜首稽首以终节”(《新唐书·骠国传》)。《唐会要》卷三十三亦云:骠国乐,“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开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唐德宗赠与悉利移以试太仆卿的官衔,表示对骠国王室的友好。

堕和罗 堕和罗,亦译作独和罗,又译为堕和钵帝国(见《旧唐书·真腊传》),或译为杜和罗钵帝国(见义净《求法高僧传·大乘灯禅师传》)。《新唐书·骠国传》说骠国“东陆真腊(老挝),西接东天竺,西南堕和罗,南属海,北南诏”,则堕和罗即今泰国无疑,《新唐书·堕和罗传》称堕和罗“西属海,东真腊”,从地望来讲,也是非泰国莫属。堕和罗“国多美犀,世谓堕和罗犀”(《新唐书·堕和罗传》)。

《新唐书》又有投和国,“在真腊南,自广州西南海行百日乃至。王姓投和罗,名脯邪迄遥”。投和大概就是堕和罗的异译。《通典·投和国》云:“投和国,隋时闻焉。”投和王“遥理数城,覆屋以瓦,并为阁而居,屋壁皆以彩画之。城内皆王宫室,城外人居,可万余家。王宿卫之士百余人。每临朝,则衣朝霞,冠金冠,耳挂金环,颈挂金涎衣,足履宝装皮履。官属有朝请、将军,总知国政。又有参军、功曹、主簿、城局、金威将军、赞理(赞治)、赞府等官,分理文武。又有州及郡县,州有参军,郡有金威将军,县有城局。其为长官,初至,各选官僚,助理政事。刑法,盗贼重者死,轻者穿耳及鼻并钻鬓。私铸银钱者截腕。国无赋税,俱随意供奉,无多少之限。多以农商为业。国人乘象及马,一国之中,马不过千匹,又无鞍辔,唯以绳穿颊,为之节制。音乐则吹蠡击鼓。死丧则祠祀哭泣,又焚尸,以罂盛之,沉于水中。若父母之丧,则截发为孝。其国,市六所,贸易皆用银钱,小如榆荚。有佛道。有学校,文字与中夏不同。”“其〔民〕屋以草覆之。王所坐塔,圆似佛塔,以金饰之。门皆东开,坐亦东向。”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七年(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堕和罗国王凡三次遣使来唐,以黄金函盛表,并馈赠唐金、金锁、宝带、火珠、犀牛、象牙、海物等数十品,唐亦回赠以骏马等礼物。

堕和罗有属国二,一曰昙陵,在海洲中(马来半岛上)。昙陵可能就是金邻的异译。古称今暹罗湾为金邻大湾,昙陵如果是金邻异译的话,一定在马来半岛的北部(克拉地峡以北)的暹罗湾东海岸,北与堕和罗境界相接。

堕和罗另一属国曰陀洹,亦曰耨陀洹,《新唐书·堕和罗传》说它“在环王西南海中,与堕和罗接”。《旧唐书·陀洹传》也说陀洹“东南与堕和罗接”,大概位于今暹罗湾或曼谷湾的西海岸。陀洹国“无蚕桑,有稻麦麻豆。畜有白象、牛、羊、猪。俗喜楼居,谓为干栏。以白、朝霞布为衣。亲丧,在室不食,燔尸已,则剔发浴于池,然后食”(《新唐书·堕和罗传》)。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贞观二十一年,陀洹国王两次遣使来唐聘问,并赠唐婆律膏、白鹦鹉等方物,唐回赠以铜钟、骏马等厚礼。

狼牙修 在马来半岛的万伦湾沿岸一带,南朝时期有一个顿逊国,商业繁荣,可惜在隋唐时期,史无记载。

狼牙修,亦译作狼牙须、郎迦戍,在今泰国西南部马来半岛上的北大年附近一带。

义净《求法高僧传》:义朗律师“附商船,挂百丈,陵万波,越舸扶南,缀缆郎迦戍,蒙郎迦戍国王待以上宾之礼”。义禅论师“到郎迦戍国,婴疾而亡”。道琳法师“越铜柱而届郎迦,历诃陵而经裸国”。可见狼牙修国唐代亦译作郎迦戍国,可惜《旧唐书》、《新唐书》皆无传,其风俗习惯,都无从详细考知了。

单单、罗越与盘盘 单单,亦译作丹丹,据近人考证,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南部的吉兰丹。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单单王两次遣使来唐,赠送方物(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

《新唐书·单单传》称:单单“王姓刹利,名尸陵伽,日视事”。《通典·丹丹传》称:“理所可二万余家,亦置州县,以相统领。王每晨夕二时临朝,其大臣八人,号曰八座,并以婆罗门为之。王每以香粉涂身,冠通天冠,挂杂宝璎珞,身衣朝霞,足履皮屦。近则乘舆,远则驭象。其攻伐则吹蠡击鼓,兼有幡旗。其刑法,盗贼无多少皆杀之。土出金、银、白檀、苏方木、槟榔,其谷唯稻,畜有沙牛、羊、猪、鸡、鹅、鸭、獐、鹿,鸟有越鸟、孔雀,果有蒲桃、石榴、瓜、瓠、菱、莲,菜有葱、蒜、蔓菁。”

罗越,在今马来半岛南端柔佛一带。《新唐书·地理志》称唐宰相贾耽考边州交通极详,其七曰“广州通海夷道”,“广州东南海行”,“至奔浪州。又两日行,到军突弄山(昆仑岛)。又五日行至海硖(马六甲海峡),蕃人谓之‘质’,南北百里,北岸则罗越国,南岸则佛逝国”。佛逝国,就是室利佛逝国的简译。

《新唐书·罗越传》:罗越者,“商贾往来所凑集,俗与堕罗钵底(即堕和罗)同。岁乘舶至广州,州必以闻”。

盘盘,《梁书》作,《旧唐书·盘盘传》说“盘盘国在林邑西南海曲中,北与林邑隔小海,自交州船行四十日乃至。其国与狼牙修(北大年)为邻”。这个小海,是指波涛壮阔的南海而言的。唐僧人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提到的盆盆洲,《求法高僧传》里提到的诃陵国之北的渤盆国,《宋史·真宗纪》里提到的蒲婆国,实际都是盘盘国的异译。盘盘国当在今马来西亚的加里曼丹北部沙巴、沙捞越或文莱一带。

盘盘人“皆学婆罗门书,甚敬佛法”(《旧唐书·盘盘传》)。“王曰杨粟。其民濒水居,比木为栅,石为矢镞。王坐金龙大榻,诸大人见王,交手抱肩以跪。其臣曰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曰昆仑勃和,曰昆仑勃谛索甘。亦曰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在外曰那延,犹中国刺史也。有佛、道士祠。僧食肉,不饮酒;道士谓为贪,不食酒肉。”

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贞观九年、贞观十五年、贞观二十二年,盘盘国王凡四次遣使来唐赠送方物(见《册府元龟》九百七十),唐亦答以厚礼。

哥罗、拘蒌密与婆利 《新唐书·盘盘传》:“盘盘在南海曲……其东南有哥罗,一曰个罗,亦曰哥罗沙罗。”哥罗在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的东加里曼丹自治区和南加里曼丹自治区一带。“王姓矢利波罗,名米失钵罗。累石为城,楼阙宫室茨以草。州二十四。其兵有弓矢殳,以孔雀羽饰纛。每战,以百象为一队,一象百人,鞍若槛,四人执弓在中。赋率输银二铢。无丝,惟古贝。畜多牛少马。非有官不束发。凡嫁娶,纳槟榔为礼,多至二百盘。妇已嫁,从夫姓。乐有琵琶、横笛、铜钹、铁鼓、蠡。死者焚之,取烬(骨灰)贮金罂沉之海。”

我认为隋代的赤土国,也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南部。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曾派屯田主事常骏等出使赤土国。大业六年,赤土国王的使节也到达弘农谒见炀帝,本书第一章隋史部分曾讲到过。

《隋书·赤土传》谓赤土国“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达所都”。大业三年,常骏等出使赤土时,从广州出发,南行“至师子石,自是岛屿连接。又行二三日,西望见狼牙须国(北大年)之山,于是南达鸡笼岛,至于赤土之界”。西面望见北大年的山峰之后,船又南行,到达鸡笼岛,可见鸡笼岛在北大年之南。北大年东南的大岛,只有加里曼丹,赤土国在加里曼丹,常骏等在加里曼丹南部坤甸等地登陆,是极其可能的。登陆以后,赤土王“遣婆罗门以舶三十艘来迎,吹蠡击鼓”,“进金锁以缆骏船,月余,至其都”,可见内河航行,时间很长,只有在大岛上航行才说得通。赤土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地方数千里。其王姓瞿昙氏”,“有三妻,并邻国王之女也。居僧祗城,有门三重,相去各百许步。每门图画飞仙、仙人、菩萨之属,悬金花铃毦。妇女数十人,或奏乐,或捧金花。又饰四妇人,容饰如佛塔边金刚力士之状,夹门而立。门外者持兵仗,门内者执白拂。夹道垂素网,缀花。王宫诸屋,悉是重阁,北户,北面而坐。坐三重之榻。衣朝霞布,冠金花冠,垂杂宝璎珞。四女子立侍,左右兵卫百余人。王榻后作一木龛,以金银五香木杂钿之。龛后悬一金光焰,夹榻又树二金镜,镜前并陈金瓮,瓮前各有金香炉。当前置一金伏牛,牛前树一宝盖,盖左右皆有宝扇。婆罗门等数百人,东西重行,相向而坐。其官有陀迦罗一人,陀拿达义一人,迦利蜜迦三人,共掌政事。俱罗末帝一人,掌刑法。每城置那邪迦一人,钵帝十人”。

赤土人“皆穿耳剪发,无跪拜之礼。以香油涂身。其俗敬佛,尤重婆罗门。妇人作髻于项后。男女通以朝霞、朝云杂色布为衣。豪富之室,恣意华靡,唯金锁非王赐不得服用。每婚嫁,择吉日,女家先期五日,作乐饮酒,父执女手以授婿,七日乃配焉。既娶则分财别居,唯幼子与父同居”。人死火葬,“贵贱皆同”。“冬夏常温,雨多霁少,种植无时,特宜稻、白豆、黑麻,自余物产,多同于交阯。以甘蔗作酒,杂以紫瓜根,酒色黄赤,味亦香美,亦以椰浆为酒。”

认为赤土位于今马来半岛的宋卡,“月余至其都”这句就说不通;把赤土说成是羯茶之异译,“西望见狼牙须国之山,于是南达鸡笼山,至于赤土之界”几句话也说不通。只有把赤土国安置在加里曼丹岛的南部,才比较说得通。

盘盘东南有哥罗,哥罗“东南有拘蒌密,海行一月至。南距婆利,行十日至”。“与赤土、堕和罗同俗”(《新唐书·盘盘传》)。拘蒌密可能是苏拉威西岛。唐高宗永徽中,拘蒌密王遣使至唐赠五色鹦鹉。

婆利,即今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旧唐书·婆利传》云:“婆利国,在林邑东南海中洲上。其地延袤数千里,自交州南渡海,经林邑、扶南、赤土、丹丹数国乃至焉。其人皆黑色,穿耳附。王姓刹利耶伽,名护路那婆,世有其位。王戴花,形如皮弁,装以真珠璎珞,身坐金床。侍女有金花宝缕之饰,或持白拂、孔雀扇。行则驾象,鸣金击鼓吹蠡为乐。男子皆拳发,披古贝布,横幅以绕腰。风气暑热,恒如中国之盛夏。谷一岁再熟。有古贝草,缉其花以作布,粗者名古贝,细者名白。”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婆利王遣使来唐,赠送方物。

诃陵、堕婆登与室利佛誓 诃陵,亦作婆,“在南方海中洲上居,东与婆利(巴厘岛),西与堕婆登……接,南临大海”。诃陵国大概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中部。国中“竖木为城。作大屋重阁,以棕榈皮覆之,王坐其中,悉用象牙为床。食不用匙箸,以手而撮。亦有文字,颇识星历。俗以椰树花为酒,其树生花,长三尺余,大如人膊,割之取汁以成酒,味甘,饮之亦醉”(《旧唐书·诃陵传》)。诃陵“出瑁、黄白金、犀、象,国最富,有穴自涌盐”。“有文字,知星历。”“王居婆城,其祖吉延东迁于婆露伽斯城(今爪哇岛之苏腊巴亚,华侨称之曰泗水),旁小国二十八,莫不臣服。”“山上有郎卑野州,王常登以望海。夏至立八尺表,景在表南二尺四寸。”“至上元(公元760—761年)间,国人推女子为王,号‘悉莫’,威令整肃。”(《新唐书·诃陵传》)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大历四年正月十二月,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和十三年,文宗太和(公元827—835年)中,懿宗咸通(公元860—873年)中,诃陵王凡九次遣使来唐,赠送僧奴、僧僮、女乐、五色鹦鹉、频伽鸟、玳瑁、生犀并异种名宝,唐回赠以骏马等等。

堕婆登,“在林邑南,海行二月。东与诃陵,西与米黎车接,北界大海”(《旧唐书·堕婆登传》)。《元史·外国列传》称爪哇海为蒲奔大海,蒲奔疑即堕婆登之异译。“风俗与诃陵略同。其国种稻,每月一熟,亦有文字,书之于贝多叶”(《旧唐书·堕婆登传》)。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堕婆登王遣使来唐,赠送古贝、象牙、白檀等方物,唐亦报以厚礼。

杜薄,即婆之异译,《通典·杜薄传》云:“杜薄国,隋时闻焉,在扶南东涨海中。直海渡数十日而至。其国人貌白皙,皆有衣服。国有稻田,女子作白叠华布。出金、银、铁,以金为钱。出鸡舌香,可含以香,不入衣服。鸡舌,其为木也,气辛而性厉,禽兽不能至,故未有识其树者,华熟自零,随水而出,方得之。杜薄洲有十余国城,皆称王。”

室利佛誓,亦译作尸利佛誓,或作金利毗誓,简译作佛誓,它的都城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巨港(巴邻旁)。《新唐书·室利佛誓传》云:其“地东西千里,南北四千里而远。有城十四,以二国分总,西曰郎婆露斯。多金、汞砂、龙脑。夏至立八尺表,影在表南二尺五寸。国多男子。有橐它,豹文而犀角,以乘且耕,名曰它牛豹。又有兽类野豕,角如山羊,名曰雩。肉味美,以馈膳。其王号‘曷蜜多’”。《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七《金利毗逝国》条云:“其国有城邑庭舍,衣朝霞白叠,每食,先泥上铺席而后坐。国王名本多扬牙。前有队仗甲、鍪甲。用贝多树皮。其风俗物产,与真腊同。”

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开元十年、开元十二年、开元十五年、开元二十九年、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室利佛誓国王凡七次遣使来唐,赠送僧女及歌舞(见《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九百七十一、九百七十五),唐亦赠其王紫袍、金钿带等。

《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载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有摩罗游国遣使聘唐。这个摩罗游国亦译作末罗瑜国,其都城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之占碑,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讲到常愍禅师“至海滨,南征往诃陵国,从此附舶往末罗瑜国,复从此国欲诣中天”。又讲到无行禅师“泛舶一月,到室利佛誓国……后乘王舶,十五日达末罗瑜洲”。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说到南海群岛,“从西数之,有婆鲁师洲、末罗游洲,即今室利佛誓国是”。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里也讲到:“末罗瑜国,今改为室利佛誓也”。盖末罗瑜和室利佛誓,本来是二国(两个地方政权的意思),到了唐高宗世义净往室利佛誓时,末罗瑜已为室利佛誓所并,合为一国了。

《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六:“昭宗天元年(公元904年)六月,佛齐国入朝使蒲诃粟可宁远将军。”这个佛齐可能就是三佛齐的简译。宋赵汝《诸蕃志》中的三佛齐,即指室利佛誓故地。宋代都称室利佛誓为三佛齐。这个名词最早还见之于唐末,这是值得注意的。

室利佛誓在当时为南洋群岛海上交通和国际贸易的枢纽,印度、波斯、大食的商人从海路来中国,必须经过室利佛誓,中国的商人和取经僧要从南海、印度洋去外国贸易或求法取经,也必须经过室利佛誓。唐高宗时僧人义净来往五天竺,都在室利佛誓歇足。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里提到自己在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至广府(广州)泛海,“未隔两旬,果之佛逝。经停六月,渐学声明。王赠支持,送往末罗瑜国,复停两月,转向羯茶”。后又到达天竺,由天竺归国,归途又经过“羯茶国,所将梵本三藏五十万余颂,唐译可成千卷,权居佛誓矣”。后来义“净于佛誓江口升舶,附书凭信广州,见求纸墨,抄写梵经,并雇手直,于时商人风便,举帆高张,遂被载来,求住无路”。“遂以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七月二十日达于广府。”“所将三藏五十万余颂并在佛誓国,事须复往。”“又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望占波而陵帆,指佛誓以长驱。”“未经一月,届乎佛誓。”义净三次停留在室利佛誓前后达十多年之久。他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里还载有运斯师者,“旋回南海,十有余年,善昆仑语,颇知梵音”。“后便归俗,住室利佛誓国,于今现在”,“年可四十矣”。又云:无行禅师,“东风泛舶,一月,又到室利佛誓国”。又云:智弘禅师,“向交州住一夏”,“随舶南游,到室利佛誓国”。又云:善行师,“净之门人也,随至室利佛誓”。又云:大律法师,“遂以永淳二年(公元683年)振锡南海”,“泛舶月余,达室利佛誓洲,停斯多载,解昆仑语,颇习梵书”。又有“波岸法师、智岸法师,并是高昌人也”。“观化中天,与使人王玄廓相随,泛舶海中,遇疾俱卒。所将汉本《瑜伽》及余经论,咸在室利佛誓国矣”。唐地僧侣留滞在室利佛誓的如此之多,唐地商人居留在室利佛誓的,人数可能更多。

苏门答腊岛的西海岸,叫婆鲁师洲。《南海寄归内法传》:“从西数之,有婆罗师洲、末罗游洲。”其实婆鲁师洲和末罗游洲是在同一个岛上,不应分为两洲。《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云:“复有新罗僧二人”,“发自长安,远之南海,泛舶至室利佛誓国婆鲁师国。遇疾俱亡”。可见这两个新罗僧曾到达苏门答腊岛的西部婆鲁师国,而且都病死在那里。

《通典》还提到火山国,在诸薄(即婆)东五千里,或马五洲(今巴厘岛)东千里。其实今苏门答腊和爪哇都有活火山,这个火山国不知指的是哪一个岛。又说在“加营国北,诸薄国西,山周三百里,从四月火生,正月火灭”。诸薄指爪哇,诸薄国西的火山,不是指西爪哇的格德火山,便是指中爪哇的士拉末火山了。

羯茶国与裸人国 羯茶国,据近人考据,在今马来半岛西海岸的吉打一带。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讲到自己,“百丈双挂”,“五两单飞”,“似山之涛横海”,“如云之浪滔天”,“未隔两旬,果之佛誓,经停六月”,“送往末罗瑜国,复停两月,转向羯茶”。“从羯茶北行至裸人国”。又云:“净回至南海羯茶国”。无行禅师“泛舶一月,到室利佛誓国。后乘王舶”,“达末罗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茶国。至冬末,转舶西行”,“到师子洲”。又云:法振禅师“鼓浪诃陵之北,巡历诸岛,渐至羯茶”。可见羯茶是由南洋群岛至印度的必经之地,想必商业发达,人口繁盛,可惜记载阙如,无从详考了。

裸人国,今印度洋上的印度属尼科巴群岛。义净曾到过这里,他的记载是:“从羯茶北行十日余至裸人国。向东望岸,可一二里许,但见椰子树、槟榔林,森然可爱。彼见舶至,争乘小艇,有盈百数,皆将椰子、芭蕉及藤竹器,来求市易。其所爱者,但唯铁焉。〔铁〕大如两指,得椰子或五或十。丈夫悉皆露体,妇女以片叶遮形,商人戏授其衣,即便摇手不用。”“此国既不出铁,亦寡金银,但食椰子、薯根,无多稻谷,是以卢呵(铁)最为珍贵。其人容色不黑,量等中形(中等身材)、巧织团藤箱,余处莫能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当时航行于南海和安达曼海的船舶,有中国舶、波斯舶(7世纪中叶波斯萨桑王朝为大食所灭,从此波斯舶即大食舶)、婆罗门舶(天竺舶)、师子舶(斯里兰卡舶)、昆仑舶(南海舶)等。中国航行于南海的海舶,究竟有多大,史书缺乏记载。但据李肇唐国史补》载,大历、贞元间行驶于长江中下游的俞大娘航船,“操驾之工数百”,载重万石以上,估计唐的海舶比江舶还要大,载重量和排水量一定会超过它。关于一般的南海舶,据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载:“船舶,大船也。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者是也。”《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船舶,《字林》大船也。今江南凡泛海舡谓之舶,昆仑及高丽皆乘之,大者受盛之可万斛也。”《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司马彪注《庄子》云,海中大船曰舶。《广雅》舶,海舟也。入水六十尺,驱使运载千余人,除货物,亦曰昆仑舶。运动此船,多骨论为水匠,用椰子皮为索,连缚(1),葛览糖灌塞,令水不入。不用钉,恐铁热生火,累木枋而作之,板薄恐破。长数里,前后三节。张帆使风,亦非人力能动也。”《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三:“乘舶,海中大船也。累枋木为之,板薄不禁大波浪。以椰子索连之,不用铁丁,恐相摩火出。千人共驾,长百丈,大船也。”这类“千人共驾”的大船舶,经常往返于唐与南海各国之间,这正说明当时唐与南海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频繁,文化联系的密切。

* * *

(1)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百:椰子桨,南天果树名也,形如芭蕉,叶堪为席,皮堪为索,以缚船舶,耐水而不烂,且坚,大舶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