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霸

【题解】

本篇讨论“三皇”“五帝”“三王”“五伯”“六国”几个名号。作者有感于当时文化学术界对这些名号“立谈者人异,缀文者家舛”,因此在本篇中正本清源,“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

考信于六艺是作者的立论准则。例如,作者在逐一讨论《春秋运斗枢》《礼号谥记》《含文嘉》《尚书大传》关于“三皇”的观点之后,认为还是《尚书大传》的说法接近“三皇”本义。文中澄清了一些错误的历史观点,针对有人以太王、王季、周文王为“三王”,作者指出,古公亶父、季历的王号是后来周武王追赠的,因此以太王、王季、周文王为“三王”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作者在讨论“五伯”时,将霸主政治上溯到夏伯昆吾氏和商伯大彭氏、豕韦氏,提出“王道废而霸业兴”的观点,这有助于后人看清春秋霸主政治的历史渊源。作者进一步指出,“五伯”中的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或者不能度德量力,或者听不进贤臣意见而导致全军覆没,或者穷兵黩武,无法与尊王攘夷的齐桓公、晋文公相提并论。文章区分了“伯”与“霸”的概念,认为“伯”的原义是古代天子手下的五国之长,而“霸”的特点是把持天子政令,这可以帮助人们将夏商霸主与春秋霸主区分开来。

不过,作者的历史观并非都是进步的。文章刻意强调“三”“五”这两个数字的神秘性,倡导终始循环论,宣扬天命神意决定人类历史命运。作者在讨论“六国”名号时,对燕国重点强调召公奭的阴德,对韩国专记韩厥积德存赵孤,对魏国和田齐都刻意突出占卜的灵验,对赵国则聚焦天帝和霍太山之神的主宰力量,凡此都体现出作者对天命神意的笃信。

盖天地剖分①,万物萌毓②。非有典艺之文③,坚基可据④,推当今以览太古⑤,自昭昭而本冥冥⑥,乃欲审其事而建其论⑦,董其是非而综其详略⑧,言也实为难哉⑨!故《易》纪三皇⑩,《书》叙唐、虞⑪,惟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⑫。自是以来⑬,载籍昭晳⑭。然而立谈者人异⑮,缀文者家舛⑯,斯乃杨朱哭于歧路,墨翟悲于练素者也⑰。是以上述三皇,下记六国,备其终始曰《皇霸》⑱。

【注释】

①天地剖分:天地开辟。古人认为天地最初是混沌一片的,后来天地才区分开来。扬雄法言·重黎》最先提出“浑天”概念,《唐开元占经》引张衡《浑仪注》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关于天地如何分开,古人有盘古开天地等各种传说。

②萌毓(yù):生长繁育。毓,繁殖。

③典艺:即经典。汉人称儒家六经为六艺。

④坚基可据:坚实的文献基础可以依赖。《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⑤推当今:由当今往上推。览:观看,考察。

⑥自昭昭而本冥冥:意同上句“推当今以览太古”。《庄子·知北游》:“夫昭昭生于冥冥。”昭昭,清楚明白,指当今。冥冥,昏暗,指太古。

⑦审其事而建其论:审察其事而建立一套理论学说。

⑧董:董理,考察,辨正。综:综括。

⑨言:立言。

⑩《易》纪三皇:《周易·系辞下》提到包牺氏、神农氏、黄帝、尧、舜。

⑪《书》叙唐、虞:《尚书·尧典》记载了唐尧、虞舜的事迹。

⑫“惟天为大”几句:语出《论语·泰伯》。则,取法。巍巍,高大的样子。焕,鲜明。文章,礼仪典章。

⑬自是以来:从帝尧以来。

⑭载籍昭晳:文献记载清楚明白。按,关于虞、夏、商、周事迹,《诗经》《尚书》等典籍都有记载。

⑮立谈者:立言者。人异:一人持一种说法,各不相同。

⑯缀文者:写文章的人。家舛(chuǎn):各家观点不一样。舛,违背。

⑰杨朱哭于歧路,墨翟悲于练素:《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杨朱,战国时期道家学者,主张“贵己”“重生”,其思想言论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歧路,岔路。墨翟,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思想主张,其思想言论见于《墨子》一书。练素,白绢。

⑱备其终始:完备论述“三皇”“五帝”“三王”“五伯”等名号的由来终始。

【译文】

自从天地开辟以后,万物开始萌生繁育。如果没有像六艺那样的经典文章,有坚实的文献基础可以作为依据,却试图从当今往上推,去考论太古时代,由清楚明白的当今而去追寻昏暗不明的太古,试图审察其事而建立一套理论学说,探讨事物的是非曲直,综括事物的本末详略,这样的立言实在是太困难了!因此《周易》记载三皇之事,《尚书》叙述唐尧、虞舜的事迹,只有上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帝尧能够取法上天,他的成功如此崇高,他的文采如此鲜明。自帝尧以来,历史文献记载就清楚明白了。然而现在立言的人个个说法不同,写文章的人家家观点互异,这就是当年杨朱在岔路口痛哭、墨翟面对白丝而悲泣的原因。因此本篇上述三皇,下记六国,完备地论述这些名号的终始由来,篇名叫《皇霸》。

三皇

《春秋运斗枢》说①:“伏羲、女娲、神农②,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③;三皇垂拱无为④,设言而民不违⑤,道德玄泊⑥,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⑦,开阴阳⑧,布刚上⑨,含皇极⑩,其施光明,指天画地⑪,神化潜通⑫,煌煌盛美⑬,不可胜量。

【注释】

①《春秋运斗枢》:汉代解说《春秋》的一部纬书,已佚,清人马国翰等有辑本。

②伏羲: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也是八卦、渔猎、琴瑟等事物的发明者。《白虎通义·号篇》:“谓之伏羲者何?……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伏羲”二字,古代文献中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等。女娲:在上古神话中,女娲是创世女神,她的主要业绩是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神农:传说他发明了医药和农具,有人说他就是炎帝。《白虎通义·号篇》:“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春秋》纬书以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为三皇,也有人以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为三皇,或者以伏羲氏、神农氏、祝融氏为三皇,此所谓“立谈者人异,缀文者家舛”者也。

③“天不言”几句:语本《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④垂拱:垂衣拱手,言不亲自处理事务,无为而治。

⑤设言:设立言论,即与人民口头相约。违:违反。

⑥玄泊:玄冥寂泊,深远幽寂,恬静淡泊。

⑦含弘:包含弘大。履中:履行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

⑧开阴阳:开启阴阳两种力量。《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⑨布刚上:语意不明,刘师培认为“刚”下脱一“柔”字,可备一说。《周易·说卦》:“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⑩含皇极:包含君主最高准则。

⑪指天画地:经天纬地。指、画,本指动作手势,意谓指点、考察。

⑫神化潜通:不着痕迹地感化通变。

⑬煌煌:光辉的样子。

【译文】

《春秋运斗枢》说:“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此三人称为三皇。”皇,意同上天,上天虽然不开口说话,但春夏秋冬四时运行,百物自然萌生成长;三皇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与人民进行言语约定,而人民从不违规,他们的道德深幽恬淡,如同皇天,因此后人称他们为皇。皇,是中的意思,又是光的意思,也是弘大的意思;意味着包含弘大、履行中和之道,开启宇宙阴阳两种力量,发布纪纲于上,包含君主最高准则,将光明普施天地,发挥经天纬地功能,让天地万物不着痕迹地感化通变,皇的光辉美好是无法估量的。

《礼号谥记》说①:“伏羲、祝融、神农②。”《含文嘉》记③:“虙戏,燧人,神农④。”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⑤,以变化天下⑥,天下法则⑦,咸伏贡献⑧,故曰伏羲也。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⑨,令人无复腹疾⑩,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⑪,故曰遂人也。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⑫,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

【注释】

①《礼号谥记》:古代关于礼官制定谥号的文献古籍,已佚。古代君主、大臣以及名人在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业绩,给出一个高度概括的称号,这就是谥号。

②祝融:上古三皇之一。一说,祝融为三皇五帝时期夏官火正,后被尊为南方火神。

③《含文嘉》:汉代解说《礼经》的纬书,已佚。记:王利器认为此当为“说”字。

④燧人:上古三皇之一。教民钻木取火,结束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白虎通义·号篇》:“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

⑤伏羲始别八卦:伏羲首先用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种卦象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别,区分,区别。

⑥以变化天下:用变的道理来教化天下民众。《周易》是一部讲变化的书,“以变化天下”始于画八卦的伏羲。

⑦法则:效法,指取法伏羲所画八卦。

⑧伏:顺从,信服。

⑨炮:烧烤。生:指禽兽生肉。

⑩腹疾:肠胃疾病。

⑪遂天之意:让上天满意。遂,遂意。

⑫耒耜(lěi sì):古代翻土的农具。

【译文】

《礼号谥记》说:“伏羲氏、祝融氏、神农氏为三皇。”《含文嘉》说:“虙戏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伏,是别的意思,也是变的意思;戏,是献的意思,也是法的意思。伏羲氏开始区分八卦卦象,用变化的道理来教化天下民众,天下民众都取法八卦,人们都信服他的贡献,因此人们才以伏羲作为他的谥号。燧人氏开始钻木取火,将禽兽生肉烧熟,让民众不再患肠胃疾病,使人类区别于禽兽,让上天称心如意,因此人们才以燧人作为他的谥号。神农,神,是信的意思;农,是浓的意思。神农开始制作耒耜农具,教民众耕地种庄稼,让民众丰衣足食,恩德浓厚如同神灵,因此人们才以神农作为他的谥号。

《尚书大传》说①:“遂人为遂皇②,伏羲为戏皇③,神农为农皇也④。遂人以火纪⑤,火,太阳也⑥,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皇于人。盖天非人不因⑦,人非天不成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⑧,种谷疏⑨,故托农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备,而三五之运兴矣⑩。”

【注释】

①《尚书大传》:汉代解释《尚书》的传记,相传为济南伏生所作,已佚,有皮锡瑞等辑本。

②遂皇:后人对燧人氏的尊称。皇,在上古是一种与“天”一样无以复加的美好称号。下文“戏皇”“农皇”也都是尊称。

③伏羲为戏皇:戏,通“羲”。

④神农为农皇:神农教民稼穑,故称农皇。

⑤遂人以火纪:燧人氏有火瑞,故以火纪事,百官都以火为名号。纪,纪事。

⑥火,太阳也:王利器据《太平御览》等文献引文,认为“太”字为衍文。

⑦天非人不因:天的意志不凭借人就不能体现出来。因,凭借。

⑧悉:尽。

⑨疏:通“蔬”。

⑩三五之运:战国秦汉之际人们认为,天人宇宙按照三统循环、五德终始的模式运行,“三”“五”这两个数字被高度神秘化,故有“为国者必重三五”的说法。

【译文】

《尚书大传》说:“燧人氏为遂皇,伏羲氏为戏皇,神农氏为农皇。遂人氏以火纪事,火,属性为阳,阳的地位尊贵,因此将遂皇配天。伏羲氏以人事纪事,因此将戏皇配人。天如果没有人就没有凭借,人没有天就不能成功。神农以地纪事,充分发掘地力,种植五谷蔬菜,因此将农皇配地。天地人之道完备,三五大运就兴盛了。”

谨按:《易》称①:“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③,结绳为网罟④,以田以渔⑤。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⑥,揉木为耒⑦,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⑧,致天下之民⑨。通其变,使民不倦⑩,神而化之⑪,使民宜之⑫。”唯独叙二皇⑬,不及遂人。遂人功重于祝融、女娲⑭,文明大见⑮,《大传》之义⑯,斯近之矣。

【注释】

①《易》称:以下引文本《周易·系辞下》,作者在征引过程中对原文有删节。

②伏羲氏:今本《周易·系辞下》写作“包牺氏”。

③以类万物之情:摹写万物情状。类,类象。

④网罟(gǔ):用来捕鱼或捕获鸟兽的网。

⑤田:打猎。

⑥斫(zhuó):砍。

⑦揉木为耒:用火熏烤木头使之变软,再把木头制成耒。

⑧为市:形成集市。

⑨致:招致。

⑩倦:厌倦,倦怠。

⑪神而化之:神妙地发生变化。

⑫使民宜之:使民众各得其宜。

⑬二皇:伏羲氏、神农氏。

⑭遂人功重于祝融、女娲:燧人氏发明取火,因此功劳比祝融、女娲要大。

⑮文明大见(xiàn):用火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见,同“现”。显现。

⑯《大传》:此处指《尚书大传》。

【译文】

谨按:《周易》说:“古时候,伏羲氏统治天下,他仰头观察天象,低头观看地理,开始画作八卦,用八卦沟通神明功能,摹仿万物情状。他编结绳索制成网罟,用来打猎和捕鱼。伏羲氏去世以后,神农氏兴起,他砍伐树木制成翻土的耜,又把木头揉制成翻土的耒,用耒耜耕作带来的利益来教会天下民众耕种,在日中时候形成集市,招致天下民众从事货物交易。一件事做到尽头就致力于通变,使民众不至于厌倦,让事物神妙地发生变化,使民众各得其宜。”《周易》只是叙述了伏羲氏、神农氏二皇的事迹,没有记叙燧人氏。燧人氏取火之功要大于祝融、女娲,人类文明进步由此大现天下。《尚书大传》所说的三皇,应该接近于三皇本义。

五帝

易传》《礼记》《春秋国语》《太史公记》①: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是五帝也②。

【注释】

①《易传》:解说《易经》的十篇传记:《系辞上》《系辞下》《彖辞上》《彖辞下》《象辞上》《象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称“十翼”。《礼记》:西汉戴圣所编辑的礼学传记文集,共四十九篇,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国语》:即《国语》,被汉人称为“《春秋》外传”。《太史公记》:即《史记》。司马迁所写的史书,在两汉时期被人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入魏以后,《史记》才成为司马迁史书的专称。

②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姓公孙,后改姓姬,号轩辕氏,传说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颛顼:姬姓,号高阳氏,传说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继黄帝之后称帝,后来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孙。帝喾(kù):姬姓,高辛氏,名俊,黄帝的曾孙,继颛顼之后称帝。尧:号放勋,帝喾之子,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舜:姚姓,妫氏,名重华,本在民间耕作,接受帝尧禅让而继承帝位。五帝:“五帝”名称最初见于《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司马迁采纳孔子说法,写成《史记·五帝本纪》,五帝因此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上古帝王世系。

【译文】

据《易传》《礼记》《国语》《太史公记》记载,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称为五帝。

谨按:《易》《尚书大传》,天立五帝以为相①,四时施生②,法度明察③,春夏庆赏④,秋冬刑罚⑤。帝者任德设刑⑥,以则象之⑦,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谛⑧。黄帝始制冠冕⑨,垂衣裳⑩,上栋下宇,以避风雨⑪,礼文法度⑫,兴事创业。黄者,光也⑬,厚也,中和之色⑭,德施四季,与地同功,故先黄以别之也⑮。颛者,专也⑯;顼者,信也;言其承文,易之以质⑰,使天下蒙化⑱,皆贵贞悫也⑲。喾者,考也,成也,言其考明法度,醇美喾然,若酒之芬香也⑳。尧者,高也,饶也(21),言其隆兴焕炳(22),最高明也。舜者,推也,循也,言其推行道德,循尧绪也(23)。

【注释】

①天立五帝以为相:上天立五帝,作为治理天下的辅佐。按,古人认为,上天才是决定人类命运的终极力量,人间帝王不过是上天在人类社会的代理人。

②四时施生:《尚书·尧典》载帝尧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观测天象,确定四时历法。施生,施行。

③法度明察:《尚书·舜典》载尧、舜相继制定刑法:“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④春夏庆赏:《盐铁论·诏圣》载文学曰:“春夏生长,圣人象而为令。”古人法天行政,春夏为万物生长季节,因而凡属庆赏之类的政务都放在春夏。

⑤秋冬刑罚:《盐铁论·诏圣》载文学曰:“秋冬杀藏,圣人则而为法。”

⑥任德:以德为治,即发布庆赏政令。任,用。设刑:设立刑罚。

⑦以则象之:即取法春生夏长而用德,效法秋收冬藏而用刑。则象,取法,效法。之,指天地自然。

⑧错:通“措”。审谛:谨慎周密

⑨黄帝始制冠冕:语出《尚书大传·略说》。

⑩垂衣裳:《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黄帝以前,人类身披兽皮短衣,黄帝以后,人类开始用丝麻布帛制作下垂的宽长衣服,所以说垂衣裳。

⑪上栋下宇,以避风雨:《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黄帝以前,民众穴居野处,黄帝以后,人类开始建造房屋。上栋,指用栋梁作为房屋的框架。下宇,指屋宇,宫室。

⑫礼文:礼仪形式。法度:法令制度。

⑬黄者,光也:“黄”“光”二字古代通用。《汉书·天文志》:“黄道,一曰光道。”

⑭中和之色:《白虎通义·号篇》:“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常存,故称黄帝也。”

⑮先黄以别之:“黄”用在“帝”之先,以此与五帝中其他四帝区别开来。

⑯颛者,专也:语出《白虎通义·号篇》。

⑰言其承文,易之以质:古人认为文质代变,黄帝的行政风格是文,重视礼文法度;颛顼的行政风格改变为质,倡导淳朴诚实。

⑱蒙化:蒙受教化。

⑲贞:正。悫(què):诚实。

⑳醇美喾然,若酒之芬香也:醇美酷烈,像酒一样芳香。喾,《说文解字段玉裁注:“释玄应说,‘喾’与‘酷’音义皆同。”《说文解字》:“酷,酒厚味也。”

(21)尧者,高也,饶也:《白虎通义·号篇》:“尧犹也,至高之貌,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众圣之主,百王之长也。”

(22)隆兴:兴盛。焕炳:有文采的样子。

(23)言其推行道德,循尧绪也:《白虎通义·号篇》:“谓之舜者何?舜犹僢僢也,言能推信尧道而行之。”绪,事业,遗业。

【译文】

谨按:据《周易》《尚书大传》记载,上天立五帝,是以他们作为治理人类社会的辅佐,使春夏秋冬四时历法得以施行,法令制度清楚明白,春夏季节实施喜庆赏赐,秋冬季节实施刑罚。帝王无论是施行德治还是设制刑法,都要效法上天,说明他们能够施行上天之道,所有政治举措都是非常审慎的。黄帝开始制作冠冕,缝制宽长衣裳,建造用栋梁支撑的宫室屋宇,以此躲避风雨,建立区分尊卑的礼仪法度,兴建创制各种事业。黄,是光的意思,也是厚的意思,黄是一种中和之色,它的德泽施及春夏秋冬四季,与大地同等功劳,所以先用一个“黄”字,将黄帝与其他四帝区别开来。颛,是专的意思;顼,是诚信的意思;这是说颛顼在黄帝文治之后,改用质朴作风来替代,使天下蒙受教化,都倡导贞正诚实品质。喾,是考的意思,也是成的意思,这是说帝喾能够考明法度,醇美酷烈,像美酒一样芳香。尧,是高的意思,也是饶的意思,这是说尧帝业兴隆,文采焕发,最为高明。舜,是推的意思,也是循的意思,这是说帝舜能够推行道德,遵循帝尧遗留的事业。

三王

《礼号谥记》说:“夏禹、殷汤、周武王,是三王也①。”《尚书》说:“文王作罚,刑兹无赦②。”《诗》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③。”“文王受命,有此武功④。”“仪刑文王,万国作孚⑤。”《春秋》说:“王者孰谓?谓文王也⑥。”

【注释】

①夏禹:传说中的夏朝开国君主,姒姓,名文命。相传禹治水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殷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成唐、大乙、成汤等,他率兵讨伐夏桀,建立殷商王朝。周武王:姬姓,名发,他继承其父周文王的遗志,率兵讨伐殷纣王,成为西周第一任君主。

②文王作罚,刑兹无赦:语出《尚书·康诰》。意谓根据文王制定的刑罚,予以施刑而不予赦免。作罚,制定刑罚。刑,用作动词,施刑。兹,此。无赦,不予赦免。

③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语出《诗经·大雅·大明》。孔颖达疏:“言教命从天而来归,将命此文王。”

④文王受命,有此武功: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郑玄笺:“武功,谓伐四国及崇之功也。”

⑤仪刑文王,万国作孚: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毛亨传:“刑,法。孚,信也。”郑玄笺:“仪法文王之事,则天下咸信而顺之。”

⑥王者孰谓?谓文王也:语出《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此句解释《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中的“王”。

【译文】

《礼号谥记》说:“夏禹、殷汤、周武王合称三王。”《尚书》说:“根据文王制定的刑罚,予以施刑而不予赦免。”《诗经》说:“上天降下天命,授予这个文王。”“文王接受天命,才能有此武功。”“以文王为榜样,天下就会信从。”《春秋公羊传》说:“王指的是谁?指的是文王。”

谨按:《易》称:“汤、武革命①。”《尚书》:“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擒纣于牧之野②。”“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③。”《诗》云:“亮彼武王,袭伐大商④。”“胜殷遏刘,耆定武功⑤。”由是言之,武王审矣⑥。《论语》:文王率殷之叛国,以服事殷⑦。时尚臣属⑧,何缘便得列三王哉⑨?经美文王⑩,三分天下有其二,王业始兆于此耳⑪。俗儒新生⑫,不能采综⑬,多共辨论⑭,至于讼阋⑮;大王、王季⑯,皆见追号⑰,岂可复谓已王乎⑱?禹者,辅也,辅续舜后⑲,庶绩洪茂⑳。自尧以上王者(21),子孙据国而起(22),功德浸盛(23),故造美论。舜、禹本以白衣砥行显名(24),升为天子,虽复更制(25),不如名著(26),故因名焉。经曰(27):“有鳏在下曰虞舜”(28),“佥曰伯禹”(29),“禹平水土”(30),是也。汤者,攘也(31),昌也,言其攘除不轨(32),改亳为商(33),成就王道,天下炽盛(34)。文、武皆以其所长。夫擅国之谓王(35),能制割之谓王(36),制杀生之威之谓王,王者,往也,为天下所归往也。

【注释】

①汤、武革命:语出《周易·革卦》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②“武王戎车三百两”几句:《尚书·周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关于虎贲人数,《书序》与《风俗通义》略有不同。戎车,兵车。虎贲,勇士。受,即殷纣王。牧野,在今河南新乡附近。

③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语出《尚书·周书·洪范》。惟,语气词,无义。祀,《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洪范》用“祀”,这是殷商人的用法。王,周武王。箕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以为是“纣亲戚”,马融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预以箕子为纣之庶兄。

④亮彼武王,袭伐大商:语出《诗经·大雅·大明》。亮,今本作“涼”。据《经典释文》,“亮”出于《韩诗》文本,意为“相”。涼,辅佐,谓师尚父辅佐周武王。袭,今本作“肆”,肆,疾也。

⑤胜殷遏刘,耆定武功:语出《诗经·周颂·武》。毛亨传:“刘:杀。”郑玄笺:“遏,止。耆,老也。……举兵伐殷而胜之,以止天下之暴虐而杀人者,年老乃定女之此功。”

⑥审:审慎。

⑦文王率殷之叛国,以服事殷:《论语·泰伯》载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两句话是隐括《论语·泰伯》之义。

⑧时尚臣属:周文王此时还是殷纣王的臣属。

⑨何缘:有什么缘由。

⑩经:此指《论语·泰伯》。《论语》在汉代地位仅次于五经,被《汉书·艺文志》列入六艺略。

⑪王业始兆于此:周朝王业在文王时期就开始显露征兆。兆,显露征兆。

⑫俗儒:浅陋迂腐的儒生。新生:新学小生。

⑬采综:博采广综。

⑭多共辨论:经常在一起就周文王是否应列入三王而辩论。

⑮讼阋(xì):打笔墨官司。阋,争吵。

⑯大王: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他率领周人由豳迁岐,改变戎狄习俗,周国开始走向强大,被后人追赠太王。《史记·周本纪》:“盖王瑞自太王兴。”大,同“太”。王季:又称季历、公历,周文王之父,被后人尊为王季。

⑰追号:追赠王号。《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时期,“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

⑱岂可复谓已王乎:怎么能说古公亶父、季历生前已经称王呢?按,有人以太王、王季、文王为三王,应劭认为这种观点是俗儒之见,因为古公亶父、季历的王号是后来周武王追赠的。

⑲辅:辅佐。续:接续,继承。舜后:帝舜。后,君。

⑳庶绩:各项业绩。洪茂:洪大。

(21)自尧以上王者:帝尧以上称王的人,如黄帝、颛顼、帝喾等。

(22)子孙据国而起:子孙凭借封国而兴起。

(23)浸盛:日渐兴盛。

(24)舜、禹本以白衣砥行显名:舜和禹都是以平民身份砥砺品行而显名。《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史记·夏本纪》:“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白衣,指没有爵位或官职的平民百姓。《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砥行,砥砺品行。

(25)更制:《太平御览》引作“制谥”。制谥,制定谥号。

(26)不如名著:舜、禹死后虽然有人给他们制定谥号,但谥号远不如舜、禹名字更为著名。

(27)经:此指《尚书》。

(28)有鳏(guān)在下曰虞舜:语出《尚书·虞书·尧典》。鳏,无妻曰鳏。

(29)佥(qiān)曰伯禹:语出《尚书·虞书·舜典》。佥,《说文解字》:“佥,皆也。”伯禹,禹的父亲鲧是崇伯,禹继承父位,故称伯禹。

(30)禹平水土:《尚书·虞书·舜典》载帝舜曰:“禹,汝平水土。”《尚书·周书·吕刑》:“禹平水土。”

(31)攘:排斥,排除。

(32)不轨:不符合王道准则,指夏桀违反王道。

(33)亳(bó):商汤都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南。

(34)炽(chì)盛:繁盛,兴旺。

(35)擅国:独掌国政。

(36)制割:决断,裁决。

【译文】

谨按:《周易·革卦》彖辞称:“汤、武革命。”《尚书》说:“周武王率领兵车三百辆,勇士八百人,在牧野擒获殷纣王。”“周武王第十三年,拜访箕子。”《诗经》说:“师尚父辅佐周武王,攻袭征伐大商。”“战胜殷商遏止滥杀,接近年老才立武功。”由此说来,周武王伐纣是审慎的。《论语》记载孔子说:周文王率领殷商叛国,服事殷商。周文王此时还是殷纣王的臣属,哪里能够被列于三王呢?经典赞美周文王,说他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朝王业在这时就已经开始显示征兆了。那些浅陋的俗儒和新学小生,不能够博采广综,围绕周文王是否应列于三王问题经常一起辩论,乃至于打笔墨官司。大王、王季,都是见于周武王追赠的封号,怎么能说古公亶父、季历生前已经称王呢?禹,是辅的意思,意谓禹辅佐接续帝舜,各种业绩盛大。帝尧以上的上古王者,他们的子孙凭借封国而兴起,功德日渐兴盛,因此为他们的先人制造种种美好舆论。舜、禹本来是以平民身份砥砺品行而扬名天下,升为天子,即使是给他们制定谥号,还不如舜、禹的名字来得著名,因此文献就直称其名了。《尚书》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都说伯禹”,“禹平治水土”,都是直称舜、禹的名字。汤,是攘除、昌盛的意思,意思是说商汤攘除不轨暴行,将亳改为商都,成就殷商王道,天下兴旺繁盛。周文王、周武王都是根据他们的历史建树而制定谥号的。独掌国政的人被称为王,能够决策制断的人被称为王,掌握生杀威权的人被称为王,王,是往的意思,意谓为天下人民所归往。

五伯

《春秋》说①,齐桓、晋文、秦缪、宋襄、楚庄是五伯也②。

【注释】

①《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所谓“微言大义”。

②齐桓、晋文、秦缪、宋襄、楚庄是五伯:这是汉代《春秋》经师的说法。此外还有其他说法:如《荀子·王霸》以齐桓、晋文、楚庄、阖庐、勾践为春秋五霸,《白虎通义·号篇》以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庐为春秋五霸。缪,一作“穆”。伯,通“霸”。

【译文】

《春秋》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缪公、宋襄公、楚庄王是春秋五霸。

谨按:《春秋左氏传》①:夏后太康②,娱于耽乐③,不循民事④,诸侯僭差⑤;于是昆吾氏乃为盟主⑥,诛不从命,以尊王室。及殷之衰也,大彭氏、豕韦氏复续其绪⑦,所谓王道废而霸业兴者也。齐桓九合一匡⑧,率成王室⑨,责强楚之罪,复青茅之贡⑩;晋文为践土之会⑪,修朝聘之礼⑫,纳襄克带⑬,翼戴天子⑭。孔子称“民到于今受其赐”⑮。又曰:“齐桓正而不谲,晋文谲而不正⑯。”至于三国⑰,既无叹誉一言⑱。而缪公受郑甘言,置戍而去⑲,违黄发之计,而遇殽之败⑳;杀贤臣百里奚(21);以子车氏为殉,《诗·黄鸟》之所为作(22);故谥曰“缪”(23)。襄公不度德量力(24),慕名而不综实(25),六五石(26),先著其异(27),覆军残身(28),终为僇笑(29)。庄王僭号(30),自下摩上(31),观兵京师,问鼎轻重(32),恃强肆忿,几亡宋国,易子析骸,厥祸亦巨(33)。皆无兴微继绝、尊事王家之功(34)。世之纪事者,不详察其本末,至书于竹帛,同之伯功(35),或误后生(36),岂不暗乎(37)!

【注释】

①《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它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在性质上,《左传》是解释《春秋》的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书末附鲁悼公四年(前463)晋知伯之亡事。记事详明,文笔生动,对后世史学与文学影响深远。

②夏后太康:夏朝第三位君主。《史记·夏本纪》载:“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后,君。

③耽乐:沉溺于欢乐。

④循:修。

⑤僭差:僭越等级。

⑥昆吾氏乃为盟主:《国语·郑语》载史伯曰:“昆吾为夏伯矣。”韦昭注:“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昆吾氏,夏朝诸侯。夏衰,昆吾为夏伯,后为商汤所灭。

⑦大彭氏、豕韦氏复续其绪:大彭氏、豕韦氏再次接续夏伯昆吾氏的事业。《国语·郑语》载史伯曰:“大彭、豕韦为商伯矣。”韦昭注:“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篯,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也。殷衰,二国相继为商伯。”

⑧齐桓: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前中期齐国君主,前685—前643年在位。九合:《论语·宪问》载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成为当时实际政治领袖。一匡:指齐桓公确立周襄王的天子地位。《论语·宪问》载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匡,正。

⑨率:遵。成:辅成。王室:指当时走向衰微的东周王室。

⑩责强楚之罪,复青茅之贡:事在前656年。是年齐桓公率诸侯之师伐蔡,然后趁势伐楚。楚派人问其兴兵缘由,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楚人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青茅,即包茅,楚国特产植物,叶有三脊,其气芬香。用于祭祀时滤酒。《左传·僖公四年》对此事有详细记载。

⑪晋文: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春秋前中期晋国君主,前636—前628年在位。为践土之会:事在前632年。在践土之会上,周襄王策命重耳为侯伯,确认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践土,在今河南荥泽西。

⑫朝聘:古代礼仪,诸侯按期朝见天子。《左传·昭公三年》载子太叔曰:“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

⑬纳襄克带: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带引狄人攻周,周襄王出奔郑国,向诸侯求救。前635年,晋文公派兵护送周襄王回到洛邑复位,杀死王子带。

⑭翼戴:拥戴。

⑮孔子称“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载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捍卫了先进的华夏文化,所以说华夏民众至今受到管仲、桓公的惠赐。

⑯齐桓正而不谲,晋文谲而不正:语出《论语·宪问》。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都具有光明正大的理由。晋文公从归国即位到称霸诸侯,用尽了诡诈的权术。正,正大光明。谲,诡诈。

⑰三国:指五霸中的宋国、秦国、楚国。

⑱既无叹誉一言:孔子对宋、秦、楚没有说过一句赞叹称誉的话。

⑲缪公受郑甘言,置戍而去:事在前630年。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载,秦晋两国伐郑,郑大夫烛之武夜见秦缪公,以“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以及愿为秦之“东道主”打动秦缪公,秦国不仅立即撤兵,而且决定派兵保卫郑国,“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缪公,秦缪公,又作“秦穆公”。嬴姓,名任好,前659—前621年在位,主要功业是称霸西戎。

⑳违黄发之计,而遇殽之败:前628年,秦缪公准备派兵偷袭郑国,秦国老臣蹇叔对此坚决反对,遭到秦缪公否决,后果在崤山遇到晋人伏击,全军覆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黄发,老人。盖人老之后,头发由白变黄。《尚书·秦誓》:“虽则云然,尚犹询兹黄发,则罔所愆。”此指老臣蹇叔,据说他当时已有八十余岁。

(21)杀贤臣百里奚:秦缪公杀百里奚之事,未见文献记载。百里奚,又作百里傒,秦缪公时期名臣。《史记·秦本纪》载:“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22)以子车氏为殉,《诗·黄鸟》之所为作:《史记·秦本纪》载:“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秦缪公死于前621年。《诗·黄鸟》,指《诗经·秦风·黄鸟》。

(23)缪:谥号,名实相反为缪。

(24)襄公: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前650—前637年在位。不度德量力:语出《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25)慕名而不综实:慕霸主虚名,而不考虑宋国综合实力。前639年,宋襄公在鹿地会盟诸侯,被楚成王俘获。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爆发,宋襄公战败受伤,不久因伤重去世。这些都是宋襄公不度德量力、慕虚名而就实祸的例子。

(26)六(yì)五石:语出《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一作“鹢”,一种水鸟。

(27)先著其异:《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对策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代经师认为,自然灾异是对君主失政的警示。

(28)覆军残身:在宋楚泓之战中,宋师大败,宋襄公本人也被楚人射伤大腿。

(29)僇(lù)笑:羞辱嘲笑。

(30)庄王:楚庄王,芈姓,熊氏,名旅,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前613—前591年在位。僭号:楚国为子爵,楚庄王却称王,这是僭越名号。

(31)自下摩上:意谓以下犯上。摩,迫近。

(32)观兵京师,问鼎轻重:《左传·宣公三年》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之轻重,暴露了他取代周室的政治野心。观兵,显耀武力。

(33)“恃强肆忿”几句: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路经宋国时没有向宋国借道,被宋人杀死。楚庄王大怒,派兵围宋达九个月之久,差一点将宋国灭亡。恃强肆忿,倚仗国力强大,肆意地发泄忿恨。易子析骸,《左传·宣公十五年》载:“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易子,民众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互相换孩子吃。析骸,拆下死人枯骨当柴烧。厥祸亦巨,其祸甚大。

(34)兴微继绝:《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意谓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接续已断绝的贤人后代。

(35)同之伯功:将宋襄公、秦缪公、楚庄王与齐桓公、晋文公相提并论。

(36)或:通“惑”。

(37)暗:昏暗不明。

【译文】

谨按: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夏朝君主太康,沉溺于游乐之中,不问民事,导致他手下的诸侯僭越名分;于是昆吾氏被推为诸侯盟主,诛讨那些不听从王命的诸侯,以此尊崇夏王室。到殷商王朝衰落的时候,大彭氏、豕韦氏重新延续昆吾氏的盟主遗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王道衰废而霸业兴盛。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遵循旧制辅成东周王室,问责强楚不向王室进贡青茅之罪,迫使楚国恢复青茅之贡;晋文公举行践土会盟,修复诸侯向东周王室朝聘的礼仪,派兵护送周襄王恢复王位,杀死僭位的王子带,拥戴东周天子。孔子说“民众一直到今天仍然蒙受齐桓公和管仲的恩赐”。孔子又说:“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至于宋、秦、楚三国,孔子对他们没有发表过一句赞叹称誉的话。秦缪公接受郑国烛之武的建言,转而替郑国设卫防守,然后撤兵;不听黄发老臣蹇叔之计,以致遭遇崤山之败;杀死贤臣百里奚;死后以子车氏三良殉葬,《诗经·秦风·黄鸟》就是为此而作;因此被人赠以“缪”的谥号。宋襄公不考虑自己的道德名望和宋国国力,仰慕霸主虚名而不顾宋国综合实力,六只水鸟退飞,天上坠下五块陨石,上天事先已经以灾异警示,结果宋军覆灭,宋襄公大腿被射伤,最终被人羞辱嘲笑。楚庄王僭越名号私自称王,以下犯上,在东周京师洛邑显耀武力,探问周鼎轻重;倚仗国力强大,肆意地发泄忿恨,差一点灭亡宋国,造成宋人互相换孩子吃,拆下死人枯骨当柴烧,造成的祸害够大了。宋、秦、楚都没有兴灭国、继绝世、尊事王家的功绩。世上纪事的史官,不去详细地考察事件的本末,把宋襄公、秦缪公、楚庄王书写在竹帛之上,认为他们的功劳与霸主相同,这会迷惑、误导后生,难道不是昏暗的行为吗?

伯者,长也,白也①,言其咸建五长②,功实明白也③。或曰:霸者,把也,驳也④,言把持天子政令,纠率同盟也⑤。桓公问管仲⑥:“吾何君也?”对曰:“狄困于卫,复兵不救,须灭乃往存之⑦,仁不纯,为霸君也⑧。”盖三统者⑨,天地人之始,道之大纲也;五行者⑩,品物之宗也⑪。道以三兴,德以五成。故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至道不远⑫,三五复反,譬若循连镮⑬,顺鼎耳⑭,穷则反本,终则复始也⑮。

【注释】

①“伯者”几句:《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

②咸建五长: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

③功实明白:功效明白无误。

④“霸者”几句:《荀子·王霸》:“粹而王,驳而霸。”《白虎通义·号篇》:“霸犹迫也,把也,迫胁诸侯,把持其政。”

⑤纠率同盟:召集并率领参与会盟的诸侯。

⑥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前中期齐桓公国相,辅佐齐桓公称霸,开辟春秋霸主政治新局面。

⑦“狄困于卫”几句:前660年,狄人攻卫,杀卫懿公,当时齐桓公并未出兵相救,狄人灭卫。直到前658年,齐桓公才率诸侯伐狄救卫,为卫国修筑楚丘城,立卫文公燬。复兵,《尚书中候》写作“案兵”。须灭,等待卫国被狄人灭亡。

⑧仁不纯,为霸君也:以仁德服人曰王,以武力服人曰霸。齐桓公等到卫国覆灭之后才去拯救,这说明他的仁德之心不够纯粹,只能称之为霸君。

⑨三统:有各种解释:或以天、地、人为三统,或以二王之后与本朝为三统。按,汉人所说的三统有特定的内涵,应该是《春秋》公羊学派所阐发的白、赤、黑三统,即每个朝代都有一“统”,受之于天,朝代更替,系白、赤、黑三统循环,得到哪一“统”,社会的礼乐、正朔、服色等都得按本“统”的规定办理。

⑩五行:金、木、水、火、土。

⑪品物之宗:各种事物构成的根本元素。

⑫至道:最高的道理。

⑬镮:环。泛指圆圈形物体。

⑭顺鼎耳:鼎有两耳,顺沿鼎耳抚摸,最终都会回到起点。

⑮穷则反本,终则复始:《史记·高祖本纪》:“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

【译文】

伯的意思,是首长,是明白,是说每五个诸侯都要立一个首长,称为五长,伯的功效是明白无误的。有人说,霸的意思,是把持,是驳杂不纯,是说把持天子政令,召集统率参与会盟的诸侯。齐桓公问管仲说:“我是什么样的君主?”管仲回答说:“狄人围困卫国,您按兵不救,等到卫国灭亡之后才去救亡,您的仁心不够纯粹,只能称为霸君。”赤、白、黑三统,是天地人的开始,也是道的大纲;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各类事物构成的根本元素。道因三而兴,德因五而成。因此才有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之称。最高的道理并不遥远,它就在三五循环往复之中,譬如循迹连环,顺沿鼎耳,走到尽头又返回到始点,终点又意味着重新开头。

六国

楚之先,出自帝颛顼①。其裔孙曰陆终②,娶于鬼方氏③,是谓女溃④,盖孕而三年不育,启其左胁⑤,三人出焉⑥,启其右胁,三人又出焉⑦;其六曰季连,是为芈⑧。其后有鬻熊子⑨,为文王师。成王举文、武勤劳⑩,而封熊绎于楚⑪,食子男之采⑫,其十世称王⑬。怀王信任佞臣上官、子兰⑭,斥远忠臣⑮;屈原作《离骚》之赋⑯,自投汨罗⑰。王因为张仪所欺,客死于秦⑱。到王负刍⑲,遂为秦所灭。百姓哀之,为之语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⑳。”自颛顼至负刍六十四世,凡千六百一十六载。

【注释】

①楚之先,出自帝颛顼:《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②裔孙:后代子孙。《史记·楚世家》:“吴回生陆终。”

③鬼方氏:上古西北少数民族,《汲冢周书》《周易》《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以及商周甲骨卜辞均载有鬼方事迹。

④溃:原作“渍”,王利器据诸说认为当作“溃”,今据改。

⑤胁:从腋下至肋骨尽处。

⑥三人出焉:据《史记·楚世家》,此三人为昆吾、参胡、彭祖。

⑦三人又出焉:据《史记·楚世家》,此三人为会人、曹姓、季连。《史记正义》载:“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产六子,孕而不毓,三年,启其右胁,六人出焉。”所说与《风俗通义》不同。

⑧芈(mǐ):姓。

⑨鬻(yù)熊子:《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类著录《鬻子》二十二篇,班固自注:“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⑩成王举文、武勤劳:《史记·楚世家》写作“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意为周成王推举周文王、周武王时期勤劳王家者的后代子孙。举,推举。

⑪封熊绎于楚:《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熊绎,芈姓,熊氏,名绎,鬻熊曾孙,楚国始封君。

⑫采:采邑,古代卿大夫的封地。

⑬十世称王:熊绎十世之后,至楚武王称王。

⑭怀王:战国中后期楚国君主,芈姓,熊氏,名槐,前328年—前299年在位,在他的统治时期,楚国由盛转衰。上官:怀王时期楚国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上官大夫向楚怀王进谗,楚怀王因此疏远屈原。子兰:楚怀王稚子,顷襄王之弟,顷襄王即位后,以子兰为令尹。

⑮斥远:排斥,疏远。忠臣:指屈原。

⑯屈原作《离骚》之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之职,后遭谗被疏。

⑰自投汨罗:前278年,屈原自投汨罗江而死。汨罗,水名。源出湖南平江,流经汨罗,在湘阴流入洞庭湖。

⑱王因为张仪所欺,客死于秦:《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张仪先以送给楚国商於之地六百里为条件,换取楚国与齐国绝交,待楚齐绝交后又出尔反尔,不给楚国土地。楚秦交恶,几次大战,楚国均失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大片土地。后秦楚关系缓和,秦昭王欲与楚怀王相会,怀王赴会,秦扣押怀王以求割地,怀王不听,终客死于秦。按,楚怀王受张仪欺骗与其入秦是两件事,并不是因受张仪欺骗而入秦。

⑲负刍:楚国末代君主,芈姓,熊氏,名负刍,前228—前223年在位。前223年,秦灭楚。

⑳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语出《史记·项羽本纪》,为楚国南公之言。三户,三户人家。有人将“三户”解释为楚国屈、景、昭三大姓氏。也有人将“三户”解释为“三户津”,该津在今河北磁县漳水之上,前207年,项羽领兵渡三户津,与秦兵决战。

【译文】

楚国的祖先,出自古帝颛顼。颛顼的后代子孙叫陆终,他从鬼方氏娶妻,叫做女溃。女溃怀孕三年,却不能分娩,于是剖开她左胁,取出昆吾、参胡、彭祖三人,又剖开她的右胁,取出会人、曹姓、季连三人。第六子叫季连,他是芈姓始祖。季连后人中有个鬻熊,曾经为周文王师。周成王推举周文王、周武王时期勤劳王家者的后代,将鬻熊后人熊绎封在楚地,让他食子男爵位的采邑,熊绎后十世开始称楚王。楚怀王宠信奸臣上官大夫和子兰,排斥疏远屈原等忠臣;屈原创作了《离骚》赋,自投汨罗江而死。楚怀王由于被张仪所欺,客死在秦国。到了末代楚王负刍,楚国被秦国所灭。老百姓为楚亡而悲哀,发出豪言壮语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然是楚人。”从颛顼到负刍一共是六十四代,共一千六百一十六年。

燕召公奭①,与周同姓;武王灭纣,封召公于燕;成王时②,入据三公③,出为二伯④,自陕以西,召公主之⑤,当农桑之时,重为所烦劳⑥,不舍乡亭⑦,止于棠树之下⑧,听讼决狱,百姓各得其所。寿百九十余乃卒⑨。后人思其德美,爱其树而不敢伐,《诗·甘棠》之所作也⑩。九世称侯⑪,八世称公⑫,十世称王⑬。到王喜⑭,为秦所灭。燕外迫蛮、貊⑮,内笮齐、晋⑯,崎岖强国之间⑰,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⑱;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载⑲,于姬姓独后亡⑳:非盛德之遗烈(21),岂其然乎?

【注释】

①燕召公奭:姬姓,名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受封于蓟(今北京西南),建立燕国。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按,召公所立燕国是北燕,此外还有南燕,为姞姓之国,其地在郑、卫之间。

②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姬姓,名诵,为西周第二任君主。

③入据三公:指燕召公在成公朝内为太保。入,在朝。三公,太保、太傅、太师为西周三公。

④出:出朝。二伯:《礼记·王制》:“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⑤自陕以西,召公主之:《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以西者,召公主之。”何休注:“陕者,盖今弘农陕县也。”陕,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

⑥重:难,不愿意。所:衍文。烦劳:麻烦,有劳。

⑦舍:休息,停留。乡亭:汉代十里一亭,为行旅之人停留歇息之处。

⑧止:停留。棠树:白棠,又叫棠梨。

⑨寿百九十余乃卒:《论衡·气寿》说召公活到一百多岁。按,活一百九十多岁,古今无有,故此处“寿百九十余”可理解为召公活到百岁,或九十多岁。

⑩《诗·甘棠》之所作:《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这是汉代经师对《诗经·召南·甘棠》的解说。

⑪九世称侯:召公九世孙燕惠侯开始称侯。《史记·燕召公世家》:“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

⑫八世称公:燕惠侯八世孙燕庄公开始称公。

⑬十世称王:前323年,燕易王开始称王。按,从燕庄公到燕易王,燕国共历二十公,此处说“十世称王”,有误。

⑭王喜:燕国末代君主,名喜。前222年,秦灭燕。

⑮迫:逼近。蛮、貊:此处指北方少数民族。

⑯内笮(zé)齐、晋:对内被齐、晋所挤压。笮,挤压。

⑰崎岖:本指道路陡峭不平,此处喻指燕国处境艰难。

⑱几灭:差一点被消灭。数:数次。

⑲社稷血食:国家祭祀香火不断。社稷,土神和谷神,用以指代国家。血食,古代祭祀要杀牲。

⑳于姬姓独后亡:在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是卫国。此处说燕国最后亡国,是为了突出燕国国祚绵长。

(21)遗烈:遗留的功业。

【译文】

燕召公姬奭,与周人同为姬姓;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将召公封于燕地;周成王时期,召公入朝据三公之位,出朝为二伯之一,自陕县以西,由召公主政。在农桑时节,召公不愿意烦劳百姓,不在乡亭歇息,而是停留在棠树之下,处理诉讼,决断狱案,百姓各得其所。召公活到百岁或九十多岁才去世。后人思念召公美德,爱惜棠树而不敢砍伐,《诗经·召南·甘棠》就是为此而作。召公九世孙称侯,称侯之后八世称公,称公十几世之后称王。到末代燕王姬喜,燕国才被秦国所灭。燕国对外与少数民族地区接壤,对内被齐、晋大国挤压,处于强国逼压之间,国力最为弱小,几次差一点被灭国;然而江山社稷延续了八九百年,在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如果不是召公盛德的功业,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韩之先,与周同姓①。武子事晋献公②,封于韩原③,因以为姓。韩厥因卜者之繇④,陈成季之功⑤,绍赵氏之孤⑥,建程婴之义⑦,为晋名卿,实天所相⑧。其四代,始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矣⑨。五世称王⑩,到王安⑪,为秦所灭⑫。

【注释】

①与周同姓:韩人是周武王的后裔,姬姓。

②武子:姬姓,韩氏,名万,“武”是韩万的谥号。晋献公:春秋前中期晋国君主,姬姓,名诡诸,前677年—前651年在位,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③韩原:春秋时期晋地,在今陕西韩城南。

④韩厥因卜者之繇(zhòu):《史记·韩世家》载:“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后无祀,以感景公。”韩厥,韩万第四世孙,晋景公之卿。繇,卜辞。

⑤陈:陈述。成季:晋文公名臣赵衰的谥号。赵衰是公子重耳流亡诸国时期的主要随从,重耳归国即位,即晋文公,赵衰又辅佐晋文公称霸诸侯。

⑥绍:接续。赵氏之孤:指赵武。晋景公三年(前597),大夫屠岸贾诛灭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之族。赵朔妻是晋成公之姊,她逃到晋君宫中避难,生下遗腹子赵武。关于韩厥续赵孤一事,《史记·赵世家》载:“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⑦建:建立,成就。程婴之义:据《史记·赵世家》载:屠岸贾诛灭赵氏时,赵朔有遗父子赵武藏在宫中,屠岸贾欲除之以绝后患。赵朔的门客程婴、公孙杵臼将赵武藏匿于山中。公孙杵臼为保护赵武而死,程婴假装投靠屠岸贾,用其他小儿代替赵武给屠岸贾杀掉,保存了赵家血脉,抚养其长大,直至韩厥灭屠岸贾,赵武继承了赵氏家业。程婴则自杀以谢公孙杵臼,并报答赵朔。

⑧实:表示强调的副词。相:扶助。

⑨其四代,始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韩景侯六年(前403),韩与赵、魏同时立为诸侯。据《史记·韩世家》,韩献子生韩宣子,韩宣子生韩贞子,韩贞子生韩简子,韩简子生韩庄子,韩庄子生韩康子,韩康子生韩武子,韩武子生韩景侯。此处说韩厥后四世为侯,有误。

⑩五世称王:韩景侯之后,历韩列侯、韩文侯、韩哀侯、韩懿侯、韩昭侯五世,到韩宣惠王称王。

⑪王安:韩国末代君主,姬姓,韩氏,名安。

⑫为秦所灭:前230年,秦灭韩。按,《风俗通义》以韩厥存赵孤的阴德来解释韩立国原因,这一思想源自《史记·韩世家》所载太史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译文】

韩国的祖先,与周人同为姬姓。韩武子事奉晋献公,被献公封在韩原,因此韩武子以韩作为姓氏。韩厥借占卜者的卜辞,陈述赵衰的功绩,使赵氏孤儿接续祖先基业,成就程婴的大义,由此成为晋国著名卿大夫,这实在是上天扶助韩氏啊。韩厥以后第四代,开始与赵、魏一起俱得列为诸侯。称侯以后过了五世,韩氏称王,到了末代韩王安,被秦国所灭。

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①。毕公与周同姓②,武王灭纣,封高于毕,因以为姓。其裔孙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伐魏,灭之③,以封万。卜偃曰④:“毕万之后必大⑤。万,盈数⑥;魏,大名也⑦。天子曰兆民⑧,诸侯曰万民⑨。今名之大,以从盈数,以是有众⑩,不亦宜乎?”其六世称侯⑪,侯之孙称王⑫,到王假⑬,为秦所灭⑭。

【注释】

①毕公高:文王庶子。武王克殷,封高于毕,为西周三公。《尚书·周书·顾命》载周成王临终嘱托重臣,毕公为顾命大臣之一。毕,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②毕公与周同姓:毕公与周都是姬姓。

③献公伐魏,灭之:前661年,晋献公灭魏。魏,周成王所封的姬姓诸侯国,故址在今山西芮城东北。

④卜偃:晋国占卜官员,姓郭名偃。

⑤大:强大。

⑥万,盈数:数从一至万为满。

⑦魏,大名:魏,与“巍”音近,故曰大名。

⑧天子曰兆民:天子的民众称为“兆民”。

⑨诸侯曰万民:诸侯的民众称为“万民”。

⑩以是:因此。有众:拥有民众。

⑪六世称侯:魏文侯二十二年(前403)被列为诸侯,文侯是毕万十世孙,此处说“六世称侯”,有误。

⑫侯之孙称王:魏文侯生魏武侯,魏武侯生魏惠侯。魏惠侯在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改侯称王。

⑬王假:魏国末代君主,姬姓,魏氏,名假,前227—前225年在位。

⑭为秦所灭:秦灭魏是在前225年。

【译文】

魏国的祖先,是毕公高的后裔。毕公高与周同为姬姓,周武王灭纣,将高封在毕地,高因此以毕为姓。毕公高后裔子孙叫毕万,事奉晋献公;晋献公征伐魏国,将其消灭,把魏国封给毕万。晋国占卜官员郭偃说:“毕万的后世子孙必定强大。万,是一个盈满之数;魏,是一个大名。天子的民众叫做兆民,诸侯的民众叫做万民。如今‘魏’这个大名,加上‘万’这个盈满之数,因此毕万后人拥有民众,不是很适宜吗?”毕万六世孙魏文侯始为诸侯,他的孙子称王,到魏王假,最终被秦国所灭。

赵之先,与秦同祖①。其裔孙曰造父②,幸于周穆王③,为御骅骝、耳之乘④,西谒西王母⑤,东灭徐偃王⑥,日驰千里;帝念其功,赐以赵城⑦,因以为姓。子叔带始去周事晋⑧。其后,简子地过于诸侯⑨,权重于晋君。

【注释】

①与秦同祖:《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即是秦、赵的共同始祖。大业的后代蜚廉有二子,一曰恶来革,其后代为秦,嬴姓;一曰季胜,其后代为造父,即赵氏之祖。

②裔孙:后代子孙。造父:西周时人,善于驾车。

③幸:宠幸,此处用作被动词。周穆王:姬姓,名满,西周第五代君王。他多次征伐四夷,尤其爱好巡游天下,汉代小说《穆天子传》记载了他的传奇故事。

④御:驾驭。骅骝、耳:骏马名。传说造父从桃林地区为周穆王挑选了骅骝、耳、盗骊、赤骥、白义、渠黄、俞仑、山子八匹骏马。乘:车驾。

⑤西王母:神话中的西方神仙。《竹书纪年》载:“穆王十七年西征,于昆仑丘见西王母。”《穆天子传》亦载“穆王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⑥徐偃王:东方徐国君主。徐国在今江苏泗洪南。《史记·赵世家》载徐偃王反叛,周穆王灭徐偃王。但《韩非子·五蠹》说徐偃王被楚文王所灭,与《史记》《风俗通义》说法不同。

⑦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北。

⑧子叔带:《史记·赵世家》载:“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带。”据此叔带是造父七世孙。

⑨简子: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一,赵姓,名鞅,一名志父,“简子”是赵鞅的谥号。地过于诸侯:赵简子名为晋卿,但他的采邑面积比诸侯国土还要大。

【译文】

赵国的祖先名叫大业,大业同时也是秦国的始祖。大业的后裔子孙叫造父,被周穆王所宠幸,他替周穆王驾御骅骝、耳等骏马拉的车驾,向西谒见西王母,向东消灭徐偃王,日行千里;周穆王念造父驾车之功,将赵城赐给造父,造父于是以赵为姓。造父七世孙叔带开始离开周室,事奉晋国。后来赵简子食邑之地面积超过诸侯,权力比晋君还要大。

简子疾,五日,不知人①;大夫皆惧,呼医扁鹊视之②。出,董安于问扁鹊③,曰:“血脉治也④,勿怪⑤。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⑥,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⑦:‘我之帝所⑧,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⑨。帝告我:晋国且大乱⑩,五世不安⑪,其后将霸⑫,未老而死⑬;霸者之子且令国男女无别⑭。’公孙支书而藏之,秦策于是出⑮。夫献公之乱⑯,文公之霸⑰,而襄公之败秦师于殽⑱,而归纵淫⑲: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病与之同⑳,不出三日,病必间(21),有言也(22)。”

【注释】

①不知人:不省人事。

②扁鹊:春秋战国之际名医。秦姓,名越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其事迹。

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

④血脉治也:血脉正常。治,正常。

⑤勿怪:不要大惊小怪。

⑥寤:省悟。

⑦公孙支:秦国大夫。子舆:秦国大夫,清人梁玉绳认为子舆就是《诗经·秦风·黄鸟》中咏唱的子车氏。

⑧之:到。帝所:上帝住所。

⑨适:正好。有学:有所学,指学到新的东西。

⑩且:将要。

⑪五世不安:指晋献公宠幸骊姬,废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引发献公、奚齐、卓子、惠公、怀公五世政局动荡不安。

⑫其后将霸:指晋文公重耳称霸。

⑬未老而死:据《史记·晋世家》,重耳出逃时四十三岁,在外流亡十九年,归国即位时六十二岁,在位七年,死时已经六十九岁,在当时已属高龄。而据《国语·晋语四》,重耳出亡时只有十七岁,流亡十九年,回国时是三十六岁,去世时才四十四岁,可以说“未老”。

⑭霸者之子:指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姬姓,名。男女无别:指男女淫乱。

⑮秦策于是出:《史记·赵世家》写作“秦谶于是出矣”,据此,“秦策”即“秦谶”。谶是一种预言吉凶的隐语或图记。

⑯献公之乱: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废太子申生,引起晋国政局长期动乱。

⑰文公之霸: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春秋霸主。

⑱襄公之败秦师于殽:前627年,秦师千里偷袭郑国,晋襄公在秦师必经之道崤山伏击秦人,秦师全军覆没。殽,殽山,今作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

⑲纵淫:放纵淫乱。按,晋襄公纵淫之事不见于《左传》,《史记·赵世家》首载此事,不知太史公何据。

⑳主君:这是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对那些位高权重的卿士大夫的称呼。赵简子此时地广于诸侯,权重于晋君,故扁鹊以“主君”称之。

(21)间:指病情好转。

(22)有言:有类似于秦穆公当年的谶言。

【译文】

赵简子生病,接连五日,不省人事;晋国大夫都非常害怕,叫名医扁鹊前来为赵简子看病。扁鹊从病房出来,家臣董安于问扁鹊,扁鹊回答说:“血脉正常,不要大惊小怪。从前秦穆公曾经如此,他昏迷七日之后醒过来,醒来那一天,秦穆公告诉大夫公孙支和子舆说:‘我到上帝住所去了,非常快乐。我之所以这么久才醒来,是因为正好有东西可以学习。上帝告诉我:晋国将要大乱,五世动荡不安,然后晋国君主将会称霸,称霸者未老而死;称霸者的儿子将会让晋国男女关系混乱。’公孙支记下秦穆公的话,将其收藏起来,秦国谶语就这样产生了。晋献公造成的政局混乱,晋文公称霸诸侯,晋襄公在崤山打败秦师,获胜归来之后放纵淫乱:这些你们都是听说过的。如今主君的病与秦穆公相同,不出三日,主君病情必有好转,他会有类似于秦穆公当年的谶言。”

居二日半①,简子寤。语大夫曰②:“我之帝所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于九奏万舞③,不类三代之乐④,其声动心。有一熊欲援我⑤,帝令我射之,中,熊死。有罴来⑥,我又射之,中,罴死。帝甚嘉之,赐我二笥⑦,皆有副⑧。吾见儿在帝侧⑨,属我翟犬⑩,曰:‘及汝子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⑪,败周人于范魁之西⑫,亦不能有也⑬。’”董安于受言而藏之⑭。以扁鹊之言告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注释】

①居:过了。

②语:告诉。

③钧天广乐:上天盛大的乐舞。《文选·西京赋》:“昔者,大帝说秦穆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李善注引虞喜《志林》曰:“秦穆公梦天帝奏钧天广乐。”钧天,天的中央。《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央曰钧天。”广乐,上天的音乐。于:衍文。九奏:多次演奏。万舞:古代舞蹈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干戈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

④类:类似。三代之乐:指上古三代雅乐。

⑤援:拉扯,扑向。

⑥罴(pí):熊的一种,也叫马熊或人熊。熊、罴隐喻日后被赵简子所灭的范氏、中行氏。

⑦笥(sì):盛放东西的方形竹器。此处二笥可能用来盛放策书。

⑧副:竹书的副本。

⑨儿:小孩。此处隐喻赵简子之子,即后来的赵襄子。

⑩属我翟犬:上帝赐赵简子以翟犬,可能隐喻日后赵襄子消灭代国。翟犬,北方猎犬。翟,同“狄”。

⑪嬴姓:指秦国。大:强大。

⑫败周人于范魁之西:史实不详。按,嬴姓在范魁之西打败周人,可能隐喻秦国吞并东西二周。

⑬不能有:暗示秦朝国祚不长。

⑭受言:指记下赵简子言论。

【译文】

过了两天半,赵简子醒过来。对大夫说:“我到上帝住所很快乐,与天上百神观赏钧天广乐游乐,有多次万舞表演,天上乐舞不像下界的三代之乐,乐声激动人心。有一只熊扑向我,上帝命令我射熊,我射中了,熊被射死。又有一只罴向我扑来,我又射出一箭,又射中了,罴被射死。上帝对我非常赞许,赐给我两个盛放策书的竹筐,策书都有副本。我看见有一个小孩在上帝身边,上帝给我一只翟犬,说:‘等你的儿子长大以后,把这只翟犬赐给他。’上帝告诉我:‘晋国将要衰落,七世以后灭亡,嬴姓将会强大起来,在范魁之西打败周人,但他们也不能保有江山。’”董安于记下赵简子这些言论,将其收藏起来。董安于把扁鹊的话告诉赵简子,赵简子赐给扁鹊四万亩田地。

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①,辟之不去②,从者将刃之③,当道者曰:“吾有欲谒于主君④。”从者以闻,简子召之,曰:“嘻⑤,吾有所见子晰也⑥!”当道者曰:“屏左右⑦,愿有以谒⑧。”简子屏人。当道者曰:“主君之病,臣在帝侧。”简子曰:“然。子之见我何为?”当道者曰:“帝令主君射熊罴,皆死。”简子曰:“是且何也⑨?”当道者曰:“晋国且大难,主君首之⑩,帝令主灭二卿⑪,夫熊罴皆其祖也。”简子曰:“帝赐我二笥皆有副,何也?”当道者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翟⑫,皆子姓也⑬。”简子曰:“吾见儿在帝侧,属一翟犬,曰:‘及汝子之长以赐之。’夫儿何说以赐翟犬⑭?”当道者曰:“儿,主君之子也,翟犬,代之先也⑮。主君之子,其必有代。及主君之后嗣⑯,且有革政而胡服⑰,并二国于翟⑱。”简子问其姓而延之以官⑲,当道者曰:“臣野人,致帝命耳⑳。”遂不见。无几(21),范、中行作乱,简子灭之(22),此熊之效应也。

【注释】

①当:阻挡。

②辟:驱赶。去:离开。

③从者:赵简子随从。刃:刺杀。

④谒:求见。

⑤嘻:惊异之声。

⑥吾有所见子晰也:我曾经清楚地见过你。有,犹“曾”。晰,明晰,清楚。

⑦屏(bǐnɡ):使退避。

⑧愿有以谒:有话希望对你说。

⑨是且何也:这意味着将要发生什么呢。是,这,指赵简子射杀熊罴之事。且,将要。

⑩首之:开头,指赵简子杀邯郸大夫午而引起范氏、中行氏讨伐。

⑪二卿: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

⑫克二国于翟:指赵襄子灭代国与知氏。

⑬皆子姓也:代国和知氏都是子姓,为殷商后裔。

⑭夫儿何说以赐翟犬:那个小孩为什么被上帝赐以翟犬。何说,《史记·赵世家》写作“何谓”,意同“何为”,为什么。

⑮代之先:代人的先祖。

⑯后嗣:后世子孙,此处指赵武灵王。

⑰革政:改革政事。胡服:穿胡人的服装。胡人身穿短衣,骑马作战,战斗力很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此强盛。

⑱并二国于翟:指赵武灵王吞并中山国和楼烦国。

⑲延:延请。

⑳致:传达。

(21)无几:不久。

(22)范、中行作乱,简子灭之:前497年,范氏、中行氏围攻赵氏,赵简子经过近四年的较量,终于消灭了范氏、中行氏。

【译文】

另一天,赵简子出行,有一个人拦住道路,赶也赶不走,赵简子随从想杀死拦路人,拦路人说:“我想求见主君。”随从将拦路人的话告诉简子,简子召来拦路人,一见面就说:“哎呀,我曾经清楚地看见过您!”拦路人说:“请您摒除左右随从,我有话希望单独对您说。”赵简子摒除左右。拦路人说:“主君生病的时候,我就在上帝身边。”赵简子说:“是的。您为什么要见我?”拦路人说:“上帝命令主君射熊罴,熊罴都被您射死了。”赵简子问:“这意味着将要发生什么呢?”拦路人说:“晋国将有大难发生,由主君开头,上帝命令主君消灭晋国二卿,熊、罴是他们的祖先。”赵简子问:“上帝赐我两个竹筐都有副本,这是什么意思呢?”拦路人说:“主君的儿子,将在翟地收服两个国家,他们都是子姓。”赵简子又问道:“我看见一个小孩在上帝身边,上帝给我一只翟犬,说:‘等你儿子长大以后赐给他。’上帝为什么要赐给那个孩子翟犬?”拦路人说:“那个小孩,就是主君的儿子,翟犬,是代国的祖先。主君的儿子,将会拥有代国。到了主君的后世子孙,将会有政治改革,改穿胡人服装,在翟地吞并两个国家。”赵简子询问拦路人的姓名,想延请他做官,拦路人说:“我是一个山野之人,只是来传达上帝命令而已。”说完拦路人就不见了。不久,范氏、中行氏作乱,赵简子消灭了他们,这就是赵简子在病中所看到的熊、罴的应验。

简子卒,无恤立,是为襄子。智伯攻襄子①,襄子奔保晋阳②,原过从③,后④,至王泽⑤,见三人,自带以上不可见⑥,与原过竹二节,莫通⑦,曰:“为我以是遗赵无恤⑧。”原过既至,以告。襄子斋三日⑨,亲自剖竹,有朱书曰⑩:“无恤,余霍太山阳侯天使⑪,三月丙戌⑫,余将使汝灭智氏,亦立我百邑⑬,余将使赐若林胡之地⑭;至于后世,且有伉王⑮,赤黑,龙面鸟属⑯,须眉髭髯⑰,大膺大匈⑱,修下而冯上⑲,左任介乘⑳,奄有河宗(21),至于休溷、诸狢(22),南伐晋别(23),北灭黑姑(24)。”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

【注释】

①智伯攻襄子:前455年,智氏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智伯,晋国六卿之一,智氏,名瑶。智,亦作“知”。

②奔:逃奔。保:据守。晋阳:赵氏之邑,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③原过:赵襄子家臣。

④后:落在后面。

⑤王泽:水泽名。在今山西新绛东南。

⑥自带以上不可见:《史记·赵世家》《论衡·纪妖》写作“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由于三神要开口说话,应该露出上身,所以《史记》《论衡》所载更为合理。带,腰带。

⑦莫通:竹筒两端没有打通。

⑧以是:拿这个竹节。遗:送。

⑨斋:斋戒。

⑩朱书:用红色染料书写的字。

⑪霍太山:山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南。天使:原作“大吏”,王利器认为“天使”为春秋、战国时习言之神道,《史记·赵世家》亦作“天使”。今据改。

⑫三月丙戌:三月初八。

⑬立我百邑:在百邑之地为我立庙。百邑,地名。在霍太山之东。

⑭若:你。林胡:当时活动在今内蒙古一带的游牧民族。

⑮伉(kàng)王:强硬的君王,指赵武灵王。

⑯龙面:龙的面相。鸟属:《史记·赵世家》写作“鸟噣”,鸟嘴。

⑰须眉:胡须眉毛。髭髯(rán):胡须浓密而长的样子。

⑱大膺大匈:宽阔的胸膛。膺,胸。匈,同“胸”。

⑲修下:下身修长。冯上:上身高大。冯,高。一说,短。

⑳左任介乘: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左任,衣襟左开,这是胡人服饰。任,此通“衽”。介,甲,此处用作动词,披甲。乘,此处用作动词,骑马。

(21)奄有:全部占有。河宗:龙门以北的黄河两岸地区。

(22)休溷:北方少数民族,活动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诸狢(hé):北方各少数民族。狢,同“貉”。

(23)晋别:晋国其他城邑,指韩、魏。

(24)黑姑:北方少数民族。

【译文】

赵简子死后,其子赵无恤继承了卿位,这就是赵襄子。智伯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逃奔到晋阳坚守。家臣原过跟随赵襄子,落在后面,到了王泽,看见有三个人,自腰带以上看不清楚,这三个人交给原过两节竹筒,竹筒两端都是封闭的,说:“替我把这两节竹筒送给赵无恤。”原过赶上赵襄子,告诉他所遇之事。赵襄子斋戒三日,亲自剖开竹筒,里面有用朱红染料书写的文字:“赵无恤,我是霍太山阳侯的天使,三月初八,我将使你消灭智氏,你在百邑为我立庙,我将把林胡之地赐给你;到了后世,赵国将有强硬的君王,长有红黑面孔,龙的面相,鸟的嘴巴,须眉浓密,胸膛开阔,下身修长,上身高大,衣襟左开,披甲骑马,他会拥有河宗地区,国界一直扩展到休溷、诸狢,向南征伐韩、魏,向北消灭黑姑。”赵襄子再拜,接受了霍太山三神的命令。

三国攻晋阳①,岁余,乃以汾水灌其城②,城不没者三板③。城中悬釜而炊④,易子而食⑤。张孟谈乃夜出见韩、魏,韩、魏反与合谋而灭智氏,共分其地⑥。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山⑦,遂祀三神于百邑⑧,使原过主霍太山⑨。至武灵王⑩,竟胡服骑射⑪,辟地千里⑫。到王迁⑬,信秦反间之言⑭,杀其良将李牧⑮,而任赵括⑯,遂为所灭。此童谣曰:“赵为号⑰,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上生毛⑱。”

【注释】

①三国攻晋阳:前455年,智氏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赵襄子退保晋阳,三家围攻晋阳。

②汾水:黄河第二大支流。源于今山西宁武管涔山麓,流经静乐、古交、太原、清徐、祁县、介休、霍州、洪洞、临汾、侯马,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晋阳在汾水之侧。

③没:浸泡。板:筑墙用的夹板。每板高三尺。

④悬釜而炊:因为地上有水,所以只好把锅吊起来做饭。

⑤易子而食:父母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只好与他人换孩子吃。易,交换。

⑥“张孟谈乃夜出见韩、魏”几句:《战国策·赵策一》载:“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张孟谈入晋阳。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张孟谈,赵襄子家臣。

⑦知山:《史记·赵世家》写作“知氏”。

⑧三神:即上文原过在王泽遇到的霍太山三神。

⑨主:主持祭祀。

⑩武灵王: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前325—前298年在位。

⑪胡服:中原人服装特点是宽衣博带长袖,这种服装不利于作战,胡人服装特点是衣短袖窄,便于作战,因此赵武灵王决定改穿胡服。骑射:中原人习惯徒步作战,或乘战车作战,胡人则骑在马上射箭,这较之中原人作战方式更为灵活便利,因此赵武灵王决定改为骑射。胡服骑射极大地提升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⑫辟地千里: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吞并中山、楼烦等国,大大扩张了国土面积。

⑬王迁:赵国末代君主,名迁,前235—前228年在位。

⑭信秦反间之计:《史记·赵世家》载冯王孙语曰:“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

⑮李牧:战国后期赵国名将,长期居赵之北部边境,备御匈奴,曾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王迁三年(前233),大败秦军于肥(今河北藁城西南),以功封武安君。后因赵王中秦反间计,被斩。

⑯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前260年,秦赵在长平展开大战,由于赵括用兵不当,导致赵国四十万士兵被杀。按,任用赵括是赵孝成王,不是赵王迁。

⑰号:号哭。

⑱视地上生毛:请看地上只长草,言不生五谷。按,以上赵国事迹主要采录《史记·赵世家》,文字有删节。

【译文】

智、韩、魏三家围攻晋阳,战役持续一年多,智氏用汾河水浸灌晋阳城,城墙只剩下三块板的高度没有被水浸泡。晋阳城中军民把锅吊起来做饭,老百姓因为缺粮而互相换孩子吃。赵襄子家臣张孟谈于是在深夜出城见韩、魏二君,韩、魏两家反过来与赵人合谋,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氏,共同瓜分智氏的土地。于是赵国向北拥有代国,向南吞并智氏,赵襄子在百邑立庙祭祀霍太山三神,委派原过负责祭祀霍太山神灵。到了赵武灵王,改穿胡人服装,骑马射箭,拓展国土一千多里。到了赵国末代君主迁,听信秦人反间言辞,杀死赵国良将李牧,而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因此被秦国所灭。这正如童谣所唱的那样:“赵国号哭,秦国欢笑,如果不信,请看地上长草。”

陈完字敬仲①,陈厉公之子也②。初,懿氏卜妻之③,其繇曰:“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④。有妫之后⑤,将育于姜⑥。五世其昌⑦,并于正卿⑧;八世之后⑨,莫之与京⑩。’”周史有以《周易》筮之⑪,遇《观》之《否》⑫,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⑬。此其代陈有国乎⑭?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⑮。”厉公为蔡所灭杀⑯,国内乱;完奔于齐⑰,齐侯以为卿⑱,辞曰:“羁旅之臣⑲,幸若获宥⑳,及于宽政(21),赦其不闲教训(22),而免诸罪戾,弛于负担(23),君之惠也,所获多矣;敢辱高位(24),以速官谤(25)?《诗》云(26):‘翘翘车乘(27),招我以弓(28);岂不欲往,畏我友朋。’”使为工正(29)。饮桓公酒,乐,曰:“以火(30)。”辞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31)。”君子曰:“酒以成礼(32),弗继以淫(33),义也。以君成礼(34),弗纳于淫,仁也。”桓公嘉之,爱敬日新(35),位比高、国(36),始食田采(37),姓田氏焉㊳。六世田成杀简公㊴。其三世曰和㊵,迁康公于海上㊶,食一城以祠太公以下。后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列言于周室㊷。其孙曰威王㊸。到王建用后胜之计㊹,又宾客多受秦金㊺,劝王朝秦,不修战备,秦兵平步入临淄㊻,民无敢格者,迁王建于共㊼。国人歌之曰:“松耶柏耶㊽?亡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详也㊾。

【注释】

①陈完:又叫田完,字敬仲(一说谥敬仲),战国田齐的八世先祖,本为陈国公子,因避难而逃到齐国,他的后人逐步夺取姜姓齐国政权。

②陈厉公:春秋时期陈国君主,妫姓,陈氏,名跃,前706—前700年在位。

③懿氏:《史记·陈杞世家》《田敬仲完世家》都认为“懿氏”是齐国大夫,但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以为陈完成婚是在陈国,因此懿氏应该是陈国大夫。

④凤凰于飞,和鸣锵锵:隐喻夫妻关系和谐。凤凰,传说中的神鸟,雄为凤,雌为凰。于飞,飞。于,语气助词,无义。和鸣,凤凰鸣声相和。锵锵,状其和鸣之声。

⑤有妫(guī)之后:陈是帝舜之后,妫姓。有,词头,仅起凑足音节作用,无义。

⑥将育于姜:陈完将在姜姓诸侯国繁育后代。姜,齐国之姓。

⑦五世其昌:陈完第五代子孙将要发迹昌盛。五世,陈完生稚孟夷,稚孟夷生湣孟庄,湣孟庄生文子须无,文子须无生桓子无宇。卜辞预言陈完五世孙桓子将会发迹。

⑧并于正卿:跻身于正卿。正卿,卿中之当权者。

⑨八世:桓子生武子开与釐子乞,釐子乞生成子常,成子田常杀齐简公,专齐国之政。从陈完到田常仅七世,此处说八世,盖为占卜之辞,不可拘泥。

⑩莫之与京:没有人比他更强大。京,强大。

⑪周史:东周王室史官。

⑫遇《观》之《否》(pǐ):由《观》卦变为《否》卦。《观》《否》皆《周易》卦名。《观》,坤下巽上。《否》,坤下乾上。从《观》卦最下一爻往上数,数到第四爻,由阴爻变成阳爻,《观》卦就变成《否》卦,这个变化就是“之”。

⑬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两句是《观》卦六四爻辞,意谓陈完到他国观光,利于作为君王宾客。

⑭代陈有国:陈国衰落之后,陈完将代替陈国国君而拥有国家。

⑮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光是从其他遥远地方照耀而来的。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周史更详细的解释,录以备考:“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⑯厉公为蔡所灭杀:《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桓公之少子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按,太史公此处记载有误,杀桓公与其太子者是陈他,而不是陈厉公;被蔡人所杀的也是陈他。蔡人杀死陈他之后,立陈跃为君,是为陈厉公。陈厉公在位七年而死,其弟陈林继位,是为陈庄公。应劭此处沿袭了太史公之误。

⑰完奔于齐:关于陈完奔齐原因,《史记·陈杞世家》载:“(宣公)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公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

⑱齐侯:此指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前685—前643年在位,在管仲辅佐下,成为第一位春秋霸主。卿:周制,天子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等,位阶在大夫之上。

⑲羁旅之臣:陈完因躲避陈国政治祸患而逃奔到齐国,故自称羁旅之臣。羁旅,旅行在外。

⑳幸若:幸而。获宥:获得赦免。

(21)及于:蒙受,获得。宽政:宽缓的政令。

(22)赦其不闲教训:赦免我缺少教训的罪过。闲,习。教训,泛指礼仪、政令等方面的教习。

(23)弛于负担:杨伯峻认为即“放下包袱”。弛,松弛。负担,指思想压力。

(24)敢辱高位:岂敢受此高位而辱君。敢,表敬副词。辱,使齐桓公受辱。高位,指卿位。

(25)速:招致。官谤:对朝廷的批评。

(26)《诗》云:按,陈完所引《诗》不在今本《诗经》之中,盖为逸诗。

(27)翘翘车乘:高高的车子。

(28)招我以弓:用弓来招唤我。《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十二月,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辞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据此,弓是君主招士的礼仪器具。陈完赋“招我以弓”,是谦卑地以士自居。

(29)工正:掌管百工的官员。工,工匠。

(30)以火:《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公曰:‘以火继之。’”齐桓公饮酒来了兴头,喝到傍晚时分,要人点火照明,继续喝酒。

(31)“臣卜其昼”几句:齐桓公要求点火照明继续饮酒,陈完表示,他只是对白天饮酒吉凶进行占卜,未能占卜晚上饮酒的吉凶,因此不敢挽留齐桓公夜饮。从中可见陈完侍君的小心谨慎。

(32)酒以成礼:请人饮酒,只要完成宾主饮酒礼仪就应该结束。饮酒礼是先秦时期诸多礼仪之一。

(33)弗继以淫:不要过度。淫,过度。

(34)以君成礼:让君主成就礼仪。礼要求人的行为适中,无过与不及,让君主成就礼数,既无不及,也无过度,这是礼的最佳状态。

(35)爱敬日新:齐桓公对陈完的宠爱和敬意与日俱增。

(36)高、国:高氏与国氏是周天子任命的齐国两大上卿。

(37)始食田采:陈完开始食采邑于田。田,地名。方位不详。

㊳姓田氏焉:陈完于是以食邑而改姓田氏。清人梁玉绳认为,陈氏改姓田氏,是在春秋之后。

㊴六世田成杀简公:前481年,陈完六世孙田成子杀死齐简公。田成,田成子,名恒,避汉文帝讳,作“常”。成,是其谥号。简公,春秋末年齐国国君,姜姓,吕氏,名壬。

㊵其三世曰和:田成子生田襄子,田襄子生田庄子,田庄子生田和。

㊶迁康公于海上:《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康公,姜姓齐国最后一位君主,名贷。

㊷后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列言于周室:《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三年,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列言”之“言”,为衍文。刘师培说,“言”为“名”之讹。

㊸威王:战国齐国君主,妫姓,田氏,名因齐,前356—前320年在位。

㊹王建用后胜之计:《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秦虏王建,迁之共。遂灭齐为郡。”

㊺宾客多受秦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㊻秦兵平步入临淄:秦兵没有遭到抵抗,踏着平常步伐进入临淄。平步,《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作“卒”。临淄,齐国都城。

㊼共:在今河南辉县。

㊽松耶柏耶:据《战国策·齐策》记载,齐王建听信奸臣后胜蛊惑而入秦,秦人将其置于共地松柏之间,饥饿而死。此处民谣歌咏松柏,暗寓王建死亡之地。

㊾疾:痛恨。详:详审。按,以上关于田齐兴亡的文字主要采录《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但有删节。

【译文】

陈完字敬仲,是陈厉公的儿子。当初,懿氏为嫁女给陈完一事进行占卜,卜辞说:“这个卦象表明:‘男女像凤凰一样飞翔,鸣声相和音调锵锵。身为妫姓的后代,却在姜姓国家繁育发展。五世之后子孙发迹,跻身于大国正卿;到了八世之后,无人更比他强盛。’”有位东周王室史官用《周易》为陈完卜筮,得到的卦象是从《观卦》变为《否卦》,周史说:“《观卦》爻辞是:‘到他国观光,利于作客君王。’这大概是预示陈完将代替陈君拥有国家吧?应验不在陈国,而是在其他诸侯国;不在陈完自身,而是应在陈完子孙身上;光是从其他遥远地方照耀而来的。”陈厉公被蔡人杀死,陈国陷入混乱;陈完逃奔到齐国,齐桓公任命他为卿,陈完推辞说:“我是客居在外的他国之臣,幸而获得君主的宽宥,让我蒙受宽缓的政令,赦免我缺少礼仪教养的罪过,免除我的过失,让我放下包袱,这是君主对我的恩惠,我获益已经够多了;岂敢受此高位而辱君,招来人们对朝廷的批评?有一首《诗》说:‘高高的车驾,用弯弓招唤我;难道我不想去?我怕的是朋友批评。’”齐桓公任命陈完担任工正。陈完请齐桓公喝酒,齐桓公非常高兴,到了傍晚,说:“点火照明继续喝。”陈完推辞说:“我只占卜白天请您喝酒,没有占卜夜晚请您喝酒,我不敢奉命。”君子对此评论说:“酒是用来成就礼仪的,不要过度,这是义;让君主成就礼数,不让君主陷入非礼境地,这是仁。”齐桓公赞赏陈完,对陈完的宠爱和敬意与日俱增,陈完在齐国的地位堪比高、国二位上卿,开始食采于田,因此以田为氏。陈完六世孙田成子杀齐简公。田成子三世孙叫田和,将齐国末代君主康公迁移到海上,给康公一城作为食邑,主持祭祀太公以下历代姜姓齐君。后来,魏文侯派使者出使东周天子及各国诸侯,使田和得以作为齐侯位列东周诸侯。田和之孙就是齐威王。到了末代齐王田建,采用后胜尊秦之计,又加上田建许多宾客多受秦国贿金,劝齐王田建朝拜秦国,不修治战备,结果秦兵踏着平常步伐进入临淄,齐国民众无人敢与秦兵格斗,秦人将齐王田建迁移到共地。齐国人歌唱道:“是松树还是柏树?让王建死于共地的不就是宾客吗?”这是痛恨齐王田建采纳宾客计谋不够审慎啊。

谨按:《战国策》《太史公记》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②,拥雍州之地③,君臣戮力④,以窥周室⑤,有席卷天下、囊括八荒之意⑥。当是之时,商君佐之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⑧,外恃猛将锐卒,因间伺隙⑨,略定西河之城⑩,南并汉中⑪,西定巴、蜀⑫,东割膏腴之壤⑬,收要害之郡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不爱尊爵重宝⑮,以致天下之士。当此之时,齐有孟尝⑯,赵有平原⑰,楚有春申⑱,魏有信陵⑲。夫四豪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爱人,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⑳,其后复有甯越、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21),陈轸、召滑、乐毅之徒通其意(22),吴起孙膑、廉颇之属制其兵(23);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军攻秦。秦人开关延敌(24),六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一矢遗镞之费(25),而关东已困(26)。于是从散约败(27),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28)。及至始皇,承六世之遗烈(29),抗长策而御宇内(30),吞二周而叱诸侯(31),履至尊而制六合(32),兼帝皇而威四海(33)。

【注释】

①《战国策》:战国纵横家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各篇文章均不著作者姓名。西汉刘向校书,将其编定为三十三篇,《战国策》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太史公记》:即《史记》。

②秦孝公:嬴姓,名渠梁,前361—前338年在位。他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富强道路。殽:殽山,今作崤山,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西南。崤函历来并称,为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③雍州:《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之一,大约包括今陕西主要部分、甘肃全境和青海部分地区,以地理形势险要著称。

④戮力:合力,同心协力。戮,通“勠”。并力,合力。

⑤窥:窥测。周室:东周王室。

⑥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样把天下卷进去。囊括:像装袋子一样全部装进去。八荒:东南西北加上四隅,合称八荒。荒,荒远。

⑦商君:商鞅。鞅为卫国庶公子,称为卫鞅,入秦辅佐孝公,实施变法。秦孝公以商於之地(今陕西商县)封卫鞅,故称商君。

⑧修:修理,整治。守:守城。战:战斗。备:战备。

⑨因间伺隙:窥探并抓住敌国的空子。因,趁着。伺,窥探。

⑩略定:夺取。西河:指今陕西、山西交界之处的黄河以西地区。秦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商鞅率兵伐魏,俘虏公子卬,大破魏师,魏惠王献西河之地求和。

⑪汉中:战国楚郡,楚怀王时置,因汉水而得名。辖境相当今陕西东南角至湖北西北角地区。周赧王三年(前312)秦惠文王又置,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⑫巴:古国名。在今重庆地区。蜀: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地区,都成都(今四川成都)。

⑬割:夺取,占领。膏腴:肥沃。

⑭收:攻占。要害:指在战略上重要。

⑮尊爵:尊贵的爵位。

⑯孟尝: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中后期齐国贵族,曾联合韩、魏击败强秦。以养士著称,号孟尝君。

⑰平原: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后期赵国贵族,曾经散尽家财以解秦军对邯郸之围攻。以养士著称,号平原君。

⑱春申: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后期楚国贵族,曾说服秦昭王放回楚太子熊完。以养士著称,号春申君。

⑲信陵: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战国后期魏国贵族,一生主要有窃符救赵、存魏却秦两大功业。以养士著称,号信陵君。

⑳兼:联合。

(21)甯越:战国赵国人,苦学成才,为周威公师。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中后期纵横家,为山东六国合纵抗秦的领袖。杜赫:战国谋士。曾说东周昭文君以“安天下”。齐将田忌奔楚,为其游说楚王封之于江南。秦惠王后元七年(前318)五国伐秦,魏战败欲和,楚执政昭阳从其计,争先讲和。

(22)陈轸:战国齐国人,纵横家。召滑:战国楚国人,奉楚怀王之命灭越。乐毅:战国时中山人,军事家。为燕昭王率领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打败齐国。

(23)吴起:战国卫国人,军事家和思想家。曾率鲁人大败齐师,后投奔魏国,攻下西河地区,后奔楚实施变法,被楚国贵族射杀。孙膑:战国齐国人,军事家。因受同窗庞涓迫害而遭受膑刑,后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击败庞涓率领的魏师。廉颇:战国后期赵国人。制:掌握。

(24)关:函谷关。延敌:迎击敌人。

(25)矢:箭。镞:箭头。

(26)关东:函谷关以东,指齐、楚、燕、韩、赵、魏几国。关于六国攻秦之事,《史记·楚世家》载:“(楚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兵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

(27)从:同“纵”。合纵。指山东六国抗秦联盟。

(28)制其弊:控制山东六国的弱点。

(29)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遗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30)抗:贾谊《过秦论》作“振”。长策:长鞭。御:驾驭。宇内:天下。

(31)二周:前367年,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东周国始立。周赧王时,东西周各自为政,西周都于王城,东周都于巩,史称西周君、东周君,故云二周。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灭西周,庄襄王元年(前249)灭东周。叱:呵斥。

(32)履:足登其位曰履。至尊:最高的尊位,指皇帝位置。制:控制。六合:天地四方。

(33)兼帝皇:兼用“帝”“皇”两个名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李斯等人议尊秦始皇为“泰皇”,秦始皇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威:威慑。四海:指天下。按,本节评论文字采自贾谊《过秦论》,文字有删节。

【译文】

谨按:据《战国策》《太史公记》记载: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广大土地,君臣之间同心协力,窥伺着东周王室,胸怀席卷天下、吞并八荒的志向。那时候,商君辅佐秦孝公,对内建立法令制度,鼓励人民耕种纺织,修治守城和战斗的器械设备,对外依靠勇猛善战的将帅和锐不可当的士兵,窥伺敌国的空子,由此夺取了西河之城,向南吞并了汉中,向西平定了巴蜀地区,向东夺取肥沃的土地,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郡县,山东诸侯人人恐惧,他们聚会结盟而谋划,各国不惜拿出尊贵的爵位和贵重的珍宝,来招致天下之士。那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豪杰,都具备明智忠信、宽厚爱人的品质,联合韩国、魏国、燕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众多将士,其后更有甯越、苏秦、杜赫等人替他们出谋划策,有陈轸、召滑、乐毅等人通晓其战略意图,有吴起、孙膑、廉颇等人指挥兵马;他们曾经凭借着十倍于秦国的土地和百万大军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敌,结果山东六国的军队纷纷逃跑,不敢前进,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没有损失一个箭头,而山东六国已经疲困了。于是合纵解散了,盟约失败了,六国争相割让土地来贿赂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兵力,来控制山东六国的弱点。等到秦始皇即位,他继承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世的功业,挥长鞭而驾驭天下,吞并东、西二周而呵斥诸侯,登上皇帝至尊宝座而控制天下,兼采古代“帝”“皇”名号而威加四海。

于时议者①,恨楚之疏远屈原②,魏不用公子无忌③,故国削以至于亡。秦因愚弱之极运④,震电之萧条⑤,混壹海内⑥,为汉驱除⑦。盖乘天之所坏⑧,谁能枝之⑨?虽阿衡宰政⑩,贲、育驭戎⑪,何益于事?且有强兵良谋,杂袭继踵⑫,每辄挫衂⑬,亦足以袪蔽启蒙矣⑭。始皇自以关中之固⑮,金城千里⑯,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遂恣睢旧习⑰,矫任其私知⑱,坑儒燔书⑲,以愚其黔首⑳,穷奢肆欲,力役无餍(21),毒流诸夏(22),乱延蛮貊(23);由是二世绝祀,以成大汉之资(24)。高祖践祚,四海乂安(25)。世宗攘夷境(26),崇演礼学(27),制度文章(28),冠于百王矣(29)。

【注释】

①时议:时人议论。此指秦汉之际人们对时局的评论。

②楚之疏远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谗言而疏远屈原。

③魏不用公子无忌:《史记·魏世家》载太史公曰:“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公子无忌,即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

④因:依靠。愚弱:愚昧弱小。愚,指相比于山东诸国,秦国开化晚,文明程度低。弱,指秦国立国时国力弱,底子薄。极运:极端运势。

⑤震电:震耳雷电,形容秦王朝以万钧雷霆般的手段打击六国。萧条:本指万物凋零,此处形容在秦国沉重打击之下六国一片凋零的惨状。

⑥混壹海内:统一天下。

⑦为汉驱除:为汉家扫清道路。秦朝倒行逆施,使天下民心归向汉家。作者在此说明,秦灭六国,汉家代秦,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⑧盖乘天之所坏:这大约是顺应上天灭亡周朝的意志。坏,损坏,摧毁。

⑨谁能枝之:谁能支撑呢。《国语·周语下》:“《周诗》有之:‘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其所坏,亦不可支也。’”枝,同“支”。

⑩阿衡:商汤名相伊尹。《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宰政:主持朝政。

⑪贲:孟贲,战国著名武士,有卫人、齐人、秦人等说法。育:夏育,周代著名勇士,传说能力举千斤。驭戎:驾驭兵车。

⑫杂袭:汇合各路强兵和各种良谋。继踵:接踵而至。

⑬每辄挫衂(nǜ):每次攻秦总是遭到挫败。

⑭袪蔽启蒙:袪除遮蔽,开启蒙昧。作者以历史事实来批驳“楚之疏远屈原,魏不用公子无忌,故国削以至于亡”的言论。

⑮关中之固:关中为四塞之地,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关中,《三辅旧事》:“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

⑯金城千里:金属般的城墙绵延千里。金城,犹言铜墙铁壁。

⑰恣睢:暴戾狂妄。旧习:指秦始皇在消灭六国过程中养成的暴虐习气。

⑱矫任其私知:听任一己的私智。私知,此指秦始皇的独裁意志。知,同“智”。

⑲坑儒: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人私下讥刺秦始皇,认为不足以替秦始皇寻找仙人仙药,于是携巨资结伴潜逃。秦始皇大怒,捕获四百六十名方士并全部活埋。故“坑儒”又称“坑术士”。燔书:焚书。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各国史书,对不属于秦朝博士所职掌的诗书百家语等也限期交出烧毁。

⑳愚其黔首:指秦朝灭绝文化,采取愚民政策。黔首,秦朝对老百姓的称呼。秦朝自认为得水德,水德尚黑,老百姓以黑巾裹头。黔,黑。

(21)力役无餍:指秦朝无偿征调几百万老百姓从事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坟墓以及驰道等体力劳动。《汉书·食货志》载秦朝徭役:“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无餍,没有止境。

(22)毒流诸夏:中原地区深受秦朝暴政的毒害。诸夏,中原各诸侯国。

(23)乱延蛮貊(mò):暴政的祸乱延及少数民族地区。蛮貊,泛指周边少数民族。蛮,南方少数民族。貊,东北少数民族。

(24)以成大汉之资:秦朝因此成为帮助大汉兴起的因素。此句意同前文“为汉驱除”。大汉,古代在国号之前,往往加“大”字。

(25)四海乂(yì)安:天下太平安定。

(26)世宗:汉武帝刘彻的庙号。攘夷境:指汉武帝外攘四夷。

(27)崇演礼学:指汉武帝制定汉家土德制度。《史记·礼书》载:“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崇演,推崇并实施。

(28)制度:指礼乐、正朔、服色、度制、官名、祭祀等规章。文章:文献典章。

(29)冠于百王:在所有君王中位居第一。冠,位居第一。

【译文】

当时人们的议论,都是痛恨楚怀王疏远屈原,魏国不重用公子无忌,因此导致国家削弱以至于灭亡。秦国本来愚昧贫弱,但凭借极端运势,以雷击电摧的手段将六国打得七零八落,由此统一天下,为汉家扫清道路。这大概是顺应上天灭亡周朝的意志吧,有谁能够支撑周朝呢?即使是由一代名相伊尹主持朝政,由孟贲、夏育来驾驭兵车,对于维系周朝也没有助益。况且山东六国拥有强兵良谋,各国强兵良谋接踵而至,但每次攻秦都以失败告终,这些事实足以袪除遮蔽、开启蒙昧了。秦始皇自以为拥有关中的稳固地形,如铜墙铁壁般绵延千里,是子孙帝王万世的基业,于是沿袭吞并六国时的暴戾旧习,废弃公理而任凭私智,焚书坑儒,以此愚弄百姓,穷奢极欲,无穷无尽地征发民力从事徭役,暴政流毒遍及中原,祸乱延及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到了秦二世就断了香火,秦朝因此成为帮助大汉兴起的因素。高祖登上皇帝宝座,天下太平安定。武帝外攘四夷,内兴礼乐,在制度典章方面,更处于所有君王之首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