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

高尔基
  • 姓名:高尔基
  • 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 性别:
  • 国籍:俄罗斯
  • 出生地: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
  • 出生日期:1868年3月28日
  • 逝世日期:1936年6月18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苏联俄罗斯作家。苏联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诞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城。父亲是个细木工,母亲是一个小业主的女儿。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878年因外祖父破产,只读过两年书年仅10岁的高尔基便开始自谋生活。他当过学徒、装卸工、面包工人、剧院跑龙套的。社会底层的经历,使他熟悉了普通人的生活、性格。在伏尔加河的轮船上,他做个小伙计,养成了读书的爱好。1884年来到喀山,想上大学,但却进了社会大学,先后做过面包工人、码头搬运工。在这里第一次接触了革命活动,参加了具有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的秘密学习小组。1888至1889年和1891年,他两次漫游,到过俄国许多地方,使他看到俄罗斯的落后、保守、野蛮,也看到人民的力量。1892年开始写作。1898至1899年间,三卷本的《特写和短篇小说》问世,使高尔基一举成名,并迅速蜚声国外。高尔基的早期创作中,既有浪漫主义又有现实主义。在他的早期浪漫主义作品《马卡尔·楚德拉》(1892)、《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等赞美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坚强个性,《鹰之歌》(1895—1899)和《海燕之歌》(1901)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大都是描写人民生活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流浪汉的小说,如《切尔卡斯》、《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等,作品表达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情绪,记述了人民的苦难和高贵品质。90年代末期,开始创作中、长篇小说。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899)通过两代资产阶级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这个阶级在俄国的历史命运,刻画了资产阶级的各类人物。福玛对本阶级的背叛,象征这个阶级的自我瓦解。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第一次俄国革命的准备时期,高尔基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社会民主工党的联系日益密切。他支持筹建《火星报》,从经济上支援革命斗争,并刻苦创作,为革命呐喊助威。这时期他创作了中篇小说《三人》 (1900—1901)、剧本《小市民》(1901)、《在底层》(1902),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小说《三人》揭示了对旧制度个别人和无组织的反抗是徒劳无益的。《小市民》通过父子两代人的冲突,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的矛盾,通过工人尼尔的形象,反映了无产阶级要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决心和乐观精神。《底层》(1902)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述了被抛入社会底层的人们,尖锐地提出了他们的出路问题,批判了消极人道主义的危害,通过剧中人宣布:“人,是伟大的!”“要尊重人!”


1905至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入革命斗争,1905年夏他加入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它们表现了革命工人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向旧制度进行的不调和斗争,塑造了互不雷同的典型的工农代表人物的形象。《母亲》塑造了巴维尔及其母亲两个在无产阶级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通过他们的经历表现了广大群众在革命年代发生的深刻变化,小说浸透了对历史进步的坚强信念。小说曾受到列宁的赞扬。


两次革命之间的斯托雷平时期,高尔基侨居意大利的卡普里岛,受波格丹诺夫等人影响,卷入派系斗争,在小说《忏悔》中宣传造神主义。列宁热情诚挚严肃的批评,使高尔基逐渐认识了错误,脱离了“前进派”集团。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如《意大利童话》、《俄罗斯童话》、《夏天》、《奥克洛夫镇》及自传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在人间》等。1913年,接受列宁建议回到俄国。


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在政治思想上同列宁发生了暂短的分歧。1918年在列宁的帮助下,克服了迷误。因积极工作,积劳成疾,1921年在列宁敦促下出国就医。直到1928年回国。在国外期间,写出了《文学写照》、《我的大学》、《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并开始长篇史诗《克里·萨木金的一生》的写作。但这部小说并未完成。回国后在国内旅行,为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所鼓舞,写了《苏联游记》、《英雄的故事》等反映祖国巨变的作品。20年代末至30年代,高尔基的大量特写和政论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一切保守势力的憎恨。1934年苏联作家协会成立,他出任第一任主席。


高尔基为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剧本》、《苏联文学》等作品中,在大量的讲演和书信中,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创作方法的基本原则。


早在20世纪初,高尔基的作品就被介绍到中国。瞿秋白翻译了《海燕之歌》、《母亲》。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对中国革命文艺的成长发生过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