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楠

刘宝楠
  • 姓名:刘宝楠
  • 别名:字楚桢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扬州宝应人
  • 出生日期:1791
  • 逝世日期:1855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清扬州宝应人。


家寒素。五岁而孤,母乔氏教育以成。早年受业于叔父刘台拱。台拱硕学名儒,德盛礼恭,能令“顽夫骄士”抑然自敛,经其口传身教,宝楠学业日进,修持益坚,以学行闻于乡里。为诸生时,与仪征刘文淇齐名,人称“扬州二刘”。嘉庆二十二年(1817)徙居府城,课徒授业,一度主讲广陵书院,当时缀学之士如刘文淇、包世臣、汪喜孙、吴熙载、梅植之、李兆洛等,皆与之游。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直隶文安、宝坻、固安、元氏、三河知县。文安境内,各庄堤岁久失修,遇水盛涨,辄为民害。宝楠遍视堤防,询知疾苦,率民冒雨护堤,堵塞决口;令堤工族丁及民均赴役,执法不阿,工赖以济。在县三载,竟无水患。官元氏时,值岁旱,蝗虫大作,广及二十余里,乃分设三厂,自捐金搜捕净尽,是岁得转丰稔。比调三河,东省兵过境,兵车补给,依例悉由地方摊派,宝楠谓兵多差重,非民所堪,乃遣往通州,以民价雇车应役,民得不扰。在官十六年,衣冠朴素,一如诸生时。官文安日,审结积案千四百余件,每鸡初鸣,秉烛入,进食少许,升堂入座,随鞫随结,毋许胥吏置一词,杜其奸也。以是远近翕然,著循良称。讼狱既简,吏多去籍归耕;曹舍昼闭,或售为书画肆,此诚官衙奇观,亦政清人和之征也。回观宝楠刘公,清廉若是,治绩称最,长守一知县凡16年,而略无升迁,竟老死官舍,此亦封建官场之奇闻也。殁前七日,自撰墓志,乡人私谥曰孝献先生。


宝楠为学,不矜名,不立异,不持门户之见,虽宗汉学,亦不非毁宋儒。初治毛氏《诗》、郑氏《礼》,后与刘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陈立相约,各主治一经。宝楠发策得《论语》,阅时二十七载,成《论语正义》24卷,为何晏《论语集解》之后最佳注本。是书据《论语》20篇依次为卷,《八佾》、《乡党》多言礼乐,名目繁夥,乃分《八佾》为2卷,析《乡党》为3卷,书后又疏何晏《论语序》1卷,总为24卷。《论语》于东汉称经,为“七经”之一。东汉郑玄有《论语注》(已佚,清宋翔凤辑得2卷),魏何晏有《论语集解》,梁皇侃有《论语义疏》,宋邢昺有《论语正义》,并为后世所重。刘氏服膺郑学,于皇侃、邢昺两家则多有微辞。以为皇氏所载魏晋诸儒讲义,“多涉清玄,于宫室衣服诸礼,阙而不言”;“邢昺又本皇氏,别为之疏,依文衍义,益无足取”(刘恭冕《论语正义·后叙》),因以“芜陋”目之。乃于道光八年(1828),仿焦循孟子正义》例,先为长编,凡数十巨册,而后荟萃勘核,折衷取舍。经注文从邢《疏》本,汉、唐、宋《石经》,皇侃《疏》,陆德明经典释文》各本异文及清人惠栋、陈鳣、臧庸、宋翔凤所辑郑《注》,悉载于疏。“于注义之备者,则据注以释经;略者,则依经以补疏;其有违失未可从者,则先疏经文,次及注义;若说义二三,于义得合,悉为录之”(论语正义·凡例)。可谓博综约取,精微周至。《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书中采择各家学说颇为不苟,故裁断众流而大义已皆该括无疑。良以渊源有自,知之确故择之精也。”“确”而且“精”,一语中其肯綮。其之谓“确”,真知也;其之谓“精”,卓识也。试举例说明之: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邢昺《正义》谓孔子“言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浮筏,浮渡于海,而居九夷,庶几能行正道也”。邢氏之失,在未明“海”作何名,“九夷”为何地。刘氏《正义》据《史记·朝鲜列传》,指“海之在辽东者”为勃海,一曰勃澥;而九夷则确指朝鲜。《汉书·地理志》有玄菟、乐浪二郡,皆朝鲜诸部所居,而辖于幽州。东汉应劭注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刘氏据此立言,兼采别说,乃论之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可贵者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此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较之于邢说,著而且明,自是更胜一筹。


又《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是句难点之一为“滔滔”,何晏《集解》、邢昺《正义》皆未置一辞。而刘氏《正义》辨之曰:“滔滔”,陆德明《经典释文》作“悠悠”,又《后汉书·束修传》、《文选·养生论》、《盐铁论·大论篇》所引,皆作“悠悠”,当是《古论》(西汉古文经学家所传之本);今本作“滔滔”,《集解》从《鲁论》(西汉今文经学家所传本之一)改也。“滔”亦作“慆”,舀声,古音与幽同部,故与“悠”通。此说正其源头,辨其音义,能收言简义明之效。难点之二为“谁以易之”之“易”,邢昺《正义》谓“谁可易之为有道者”,释“易”为“改变”。刘氏以为邢说委曲难详,乃解之曰:“谁以易之,谁谓当时诸侯也。以,与也;易,治也。言当时诸侯无贤者,孔子得谁与治之耶?”是处释“易”为“治”,有变革社会、修明政治之义,与孔子本意至为洽合。


凡此二例,可略知刘氏为学,其特点有二:一以小学治经。上例之释“海”、释“九夷”,下例之释“滔滔”、释“易”,皆为明证。《念楼集·问经图序》言其心得云:“欲治圣经,先通小学。世有薄小学为不足道者,非真能治经者也。”二以变革为帜志。其旨要盖从《周易》得之,尝谓《易》之道,“主变通”,“所以有变易者,时异势殊,非有变易,则无所救其弊也”(《论语正义·为政》)。然于“因革损益”,其范围犹有不同。若政权之更替,习俗之变易,科技之演化,“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至于“纲常”之道,乃政体之大本,“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知其所言变革,尚有“得”与“不可得”之别。此时代局限使然,未可求之太苛也。宝楠官务剧繁,是书编次泰半,犹未竟,自《卫灵公》以下,命子恭冕续成之。


宝楠邃于经学,于农田、水利、舆地诸科著述亦丰。又能诗,诗慕三唐,人谓“无事模镌,自然声振”。著述存世者尚有:《释谷》4卷、《胜朝殉扬录》3卷、《文安堤工录》6卷、《宝应图经》6卷图1卷首1卷、《汉石例》6卷;辑有《象求集》5卷二集3卷三集1卷、《杂选》4卷、《清芬集》10卷、《清芬外集》8卷、《宝应文征》不分卷、《宝应诗事》2卷、《刘氏二家诗录》6卷;又有《论语正义补》、《说文杂著长编》、《宝应人物志例传》、《愈愚录》、《愈愚续录》及《念楼集》、《念楼诗稿》等未刊书稿1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