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

钟会
  • 姓名:钟会
  • 别名:字士秀
  • 性别:
  • 朝代:三国
  • 出生地: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西)人
  • 出生日期:225年
  • 逝世日期:264年3月3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秀,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西)人,生于黄初六年(225),是三国时大书法家、魏国三朝太傅钟繇幼子,自小即聪慧异常,禀赋过人。当时,中护军蒋济著书,认为“观察一个人的眸子,就足以判断其为人”。钟会5岁这年见到蒋济,蒋济惊异道:“这个孩子将不同寻常!”又过了两年,父亲带着他和8岁的哥哥钟毓来见明帝曹睿,钟毓见到皇上心中惶恐,汗流满面,而钟会看起来却若无其事。明帝就问钟毓:“卿为何出汗?”钟毓慌乱答道:“战战慄慄,汗出如浆!”明帝笑了一下,又转向钟会问道:“卿为何不出汗?”钟会从容说:“战战傈傈,汗不敢出!”明帝被他的巧妙回答给逗乐了,对钟繇说:“这孩子真是胆智过人,将来必堪大用。”


钟会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有一个对他成长特别有利的家庭环境。父亲钟繇是有名的硕彦鸿儒,母亲张氏也受过良好教育,她性情矜严,娴淑多才,对钟会的影响特别大。钟会在父母的指导下,从4岁开始诵读《孝经》,到十二三岁已读通了四书五经。他14岁入太学,在这里,他广猎四方奇文异训,饱览兵家、纵横之书,并广交师友、访圣求贤,学业日渐精深,等年方弱冠,即已成为深明韬略、文彩飞扬的知名学者。他还特别精通玄学,和同时代的王弼齐名,同被誉为文坛奇秀。


景初三年(239),魏明帝去世,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继位,遗诏由宗室曹爽和权臣司马懿共同辅政。当时,司马懿和太尉蒋济等人都很欣赏钟会的才华。经由他们引荐,钟会出任秘书郎。钟会和中护军司马师(司马懿长子)的参军虞松是好朋友。有一次,司马师让虞松起草一奏表,几次呈送上去,司马师都感觉不满意,让他重新修改,令虞松苦不堪言。当时,正巧钟会在座,见状,拿过稿子端详了一会,提笔改动了其中5个字,然后让虞松再次呈上。司马师阅后大为惊奇,说道:“这恐怕不是你自己改的吧?”虞松如实回答,司马师说:“既如此,那你让他来见我。”虞松回来向钟会转达了司马师的意思,钟会就问起司马师有何擅长,虞松回答说:“中护军博学明识,无所不通。”于是钟会便谢绝宾客,精心思考了10天,然后去见司马师。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傍晚,彼此都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等钟会出来,司马师叹息道:“真乃匡时济世之才。”自此,钟会经常出入司马师府邸,成为其座上宾和心腹谋士。


当时,曹爽和司马氏两大集团为了争夺对朝廷的控制权,斗争十分激烈。嘉平元年(249)正月初六,曹爽陪同魏帝曹髦出洛阳城,前往祭祀明帝墓,司马懿父子乘机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将曹爽势力一网打尽。政变后,司马氏开始独揽朝政大权,钟会跟着提升为尚书侍郎。嘉平三年(251)八月,73岁高龄的司马懿患病去世,长子司马师出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专擅朝政,钟会跟着参与机密。等司马师开始辅政时,魏帝曹芳已近成年,他不甘心大权旁落,对司马氏专权日益不满,于是便和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准备除掉司马师,夺回大权。但由于行动不慎,走露风声,司马师于嘉平六年(254)再次发动政变,捕杀张缉、李丰等人,废掉魏帝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髦即位后,赐封钟会为关内侯。这年钟会才29岁。


司马师独揽朝政,擅行废立,引起了地方上一些亲曹势力的不满。正元二年(255)正月,魏国镇东将军、领淮南军事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假奉太后密诏,联合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起兵,并向各州郡发布檄文,宣布讨伐司马师,随后派兵6万,渡过淮河向西进攻。消息传到洛阳,当时司马师刚刚割掉眼部肿瘤,伤口很大,很多人都认为大将军不应亲自带兵前往,不如派太尉司马孚去抵抗叛军,只有中书侍郎钟会与尚书傅嘏、河南尹王肃等人希望司马师亲征,司马师犹豫不决。钟会等人便劝道:“江淮地区兵力很盛,毋丘俭等人气焰嚣张,其锋锐之势不易抵挡。若诸将战斗失利,大势一去,那么您的事业就会失败!”司马师采纳了钟会等人的建议,让其弟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自己率领各路兵马前往讨伐毋丘俭和文钦,钟会随军掌管机要。


司马师大军一路进击,很快荡平了叛乱,留下贾充等人负责处理善后,自己率大军回师许昌。司马师因眼病复发,整日精神恍惚,自知不行,便召弟弟司马昭来许昌总管诸军,钟会又跟从司马昭掌管机密要事。不久,司马师因眼睛迸血身亡,司马昭主持发丧,并奏报朝廷。魏主曹髦下诏说:“东南地区刚刚平定,局势不稳,卫将军司马昭应暂且留在许昌,做为内外的援助。命令尚书傅嘏率领各军返回洛阳。”诏下后,司马昭犹豫不决,钟会说:“大将军刚刚去世,人心不定,将军若留在此地,万一朝廷发生变故,到时后悔莫及”,力劝司马昭应随同大军一同返回,司马昭同意。于是,钟会就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奏陈述司马昭必须回京理由。奏章发出,不等批示,钟会就与司马昭率军出发,回到洛水以南驻扎。曹髦本意是让司马昭留镇许昌,使大军和司马昭脱离接触,将他变成一个权力有限的地方大员,但不想钟会献计,强行回军,使计划破产。事已至此,他只得下诏擢升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继司马师辅佐朝政。钟会也升任黄门侍郎,被封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从此,司马昭把钟会视为心腹,托以重任。钟会自己也踌躇满志,时常流露骄傲自负的神色。傅嘏就告诫他说:“你志向远大,但心胸不够宽厚。人生在世,建功立业,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容易,怎能不谨慎呢?”钟会虚心表示接受。


甘露二年(257),钟会因母亲去世,在家守丧。当时司马昭刚刚重权在握,害怕地方实力派不服,就派出党羽四处观察动静。不久,贾充从寿春回来向司马昭汇报说:“征东将军诸葛诞在当地深结人心,对曹氏政权忠诚不二,时间一久恐对大将军不利。”于是司马昭就通过皇帝下诏,征调诸葛诞为司空,命他立即返回洛阳就职。诸葛诞接到诏书,不但不从命,反而上书历数司马昭罪恶,并派出儿子去东吴作人质借调兵马,在寿春反叛,宣布讨伐司马昭。东吴以全怿、全端为主将,领精兵3万前来助战。


诸葛诞反叛消息传到洛阳,司马昭挟持天子,起兵26万,以镇南将军王基、安东将军陈骞为正、副先锋,监军石苞为左军,兖州刺史州泰为右军,浩浩荡荡杀奔寿春。钟会闻讯从家中赶来,随行参赞军事。战报传到寿春,诸葛诞领本部精兵,会合东吴援军前来决战,一场大战迫在眉睫。司马昭召集散骑长史裴秀、黄门侍郎钟会等人,商议破敌策略。钟会献计说:“东吴起兵帮助诸葛诞,目的在于图利,如果以利诱惑,肯定能取胜。”司马昭听从钟会计谋,让石苞、州泰各领兵埋伏在石头城,王基、陈骞领精兵在后,让部将成倅带偏军前去诱敌深入,又让人把大批牛、马、辎重散放阵中。诸葛诞率大军来到阵前,见魏兵衣冠不整、阵容杂乱,便挥兵长驱直入,一路掩杀而来,成倅佯装败退下来。吴兵进入阵中,见到遍野牛、马、辎重,再无心作战,都争着来取,阵容大乱。正在这时,魏兵从四面扑来,将诸葛诞大军包围,一时杀声震天,诸葛诞大败,率残兵败将逃回寿春,闭门坚守,吴兵逃到安风(今安徽霍丘西南)驻扎。


司马昭见初战告捷,十分高兴,想乘胜将寿春四面围困,全力攻下。钟会劝阻说:“现在诸葛诞虽然失败,但寿春城中粮草尚多,又有吴兵屯驻安风构成犄角之势。我军若将寿春四面围困,慢攻他们会坚守,急攻他们会死战,万一吴兵再来乘势夹攻,形势会对我们极为不利。我看不如三面围攻,故意留下南门大路,放任他们出逃,到时候我们乘胜出击,定能大获全胜。至于吴兵,远道而来,粮草不足,只要派轻装骑兵从后面包抄,便可不战而胜。”司马昭抚着钟会后背说:“你真是我的张良啊!”于是下令将寿春南面魏兵撤走。吴军统帅全怿突然见魏军撤防,便乘机率部由安风进入寿春,与诸葛诞会师,其余一部分战败,由孙琳率领退回本国去了。钟会见吴兵入城,外无援军,这才让司马昭将寿春四面包围,寿春变成了一座孤城。


吴军主帅全怿是东吴大将全琮之子。全琮和孙权联姻,是朝中重臣,这次全琮的儿子全怿、孙子全静,从侄全端、全翩、全缉都率兵来解救诸葛诞。全怿哥哥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今南京),因和家里人发生争吵,便携老母及家丁几十人渡江来归附司马昭。钟会见此,顿生一计。他模仿全辉、全仪笔迹写了一封信,派全辉、全仪的亲信带着到城内报告全怿等人,说东吴全国上下对全怿等人不能将诸葛诞部队从包围中解救出来,感到很愤怒,要将各位将领的家属全部杀死,因此他们才渡江来投奔司马昭。全怿等人听后非常恐惧,便将其管辖的东城门打开,出来投降。城内因此军心动摇,士兵哗变,魏军乘机围攻,寿春陷落。司马昭入城,下令将诸葛诞全家不论老小一律处决,户灭三族。当时,吴兵多半投降,散骑长史裴秀建议,将其全部坑杀,免生变故。钟会反驳说:“古代用兵的策略认为:完整地得到敌国的土地和人民,最为有利。对待俘虏,只杀掉罪魁祸首就行了,若将其全部坑杀,是不仁之举,会失掉民心。不如把他们放归江南,以显示我朝的宽大!”司马昭听从了钟会的建议,把吴兵俘虏全部送回本国。


攻破寿春,钟会出谋划策最多,他因此更加得到司马昭的宠信。大军撤还后,他以中郎身份在大将军府任记室,是当时司马氏集团的核心人物和智囊。后来,朝廷就讨伐诸葛诞论功行赏,钟会因功升太仆,封陈侯,但他反复上表,辞让不就。曹髦下诏说:“钟会参与军事,出谋划策,料敌如神,出奇制胜,有赞襄之功,却不受封赏。言辞意旨,恳切诚实,前后几次推让,志向不能改变。那些居功不傲的人,自古受人尊重。现在还是尊重其意愿,成全其美德吧!”。最后只升迁他为司隶校尉。钟会虽在外任,但由于声名显赫,又是司马昭的心腹宠臣,因而朝内大小事情,包括官吏的任免,他无不插手,有“幕后宰相”之称。


蜀后主刘禅,自诸葛亮去世后整日沉溺酒色,贪图享乐,排挤忠良,宠信宦官黄皓,整个国家被搞得面目全非,乌烟瘴气。姜维任大将军后,几次出兵伐魏,大都无功而返,最后为逃避黄皓等人迫害,只好外出屯田避祸。面对这种形势,司马昭想派大军讨伐蜀国,但朝中大臣大都表示反对。一天,司马昭召见钟会说:“我想任你为大将,前去讨伐东吴,可以吗?”钟会笑着说:“主公的意思恐怕是想让我去讨伐西蜀吧?”司马昭大笑道:“你真会揣测我的心思。”于是两个人便常在一起纵论形势、考察地形、谋划方案。


司马昭本意是想让钟会和安西大将军邓艾合兵攻蜀,但钟会想立头功,又怕受制于邓艾,就向司马昭建议说:“蜀川道广,并非只有一条路线可以出击,我想最好和邓将军分兵进攻。”司马昭接受了他的建议。景元三年(262)冬天,司马昭正式拜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军事,统一调遣青、徐、兖、豫、扬等处兵马,同时派人持节令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关外陇上部队,准备约期伐蜀。


钟会接受任命后,以伐吴为名,命令在青、兖、豫、荆、扬等地大造战舰,同时派唐咨到登州、莱州等靠海地带征集渔船。司马昭不解其意,问道:“你从旱路进攻蜀川,造船有何用途?”钟会回答说:“蜀国若听到我军将大举进攻,必定会向东吴求救。因此,我先制造声势,装作要讨伐东吴,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一年之内蜀国灭亡,舰船也建成,再来讨伐吴国,正好顺理成章。”司马昭听后,对钟会更加佩服,但并非对他没有戒心。当时,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劝司马昭说:“钟会这个人见利忘义,好生事端,宠爱他太过分肯定会发生问题,不可以交给他重要任务。”相王府的西曹掾邵悌也秘密劝告司马昭说:“钟会率领大军去进行灭国性战争,我看钟会心高志大,不可以使他独掌大权。”司马昭笑着说:“我何尝不知道,只是因为蜀汉不断侵扰边境,现已精疲力竭。我今天派大军征伐,势在必得。可大家却都认为不可能成功。一个人一旦犹犹豫豫,胆怯畏缩,智慧和勇气便会枯竭,若这样再让他们去作战,正好是去送给敌人作俘虏。现在只有钟会跟我意见相同,派他出征,肯定能消灭顽敌。敌人消灭以后,即使发生你所想象的这种情况,也不必担心。因为蜀汉亡国之后,遗民震惶,心神不定,不可能和他合谋起事;至于远征将士,都想早日还家,也不会跟他同心协力。钟会如果反叛,只会自趋灭亡。因此你不必忧虑,但要保守秘密。”


景元四年(263)秋天,元帝曹奂正式下诏讨蜀。命征西将军邓艾出击甘松沓中,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进攻武街、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镇西将军钟会亲自统帅10万大军,分别从斜谷、子午谷、骆谷进兵,直指汉中(今陕西汉中)。同时任命卫瓘持节为监军。钟会出师这天,司马昭亲自率领文武百官相送到城外,只见旌旗蔽日,铠甲凝霜,秋风萧瑟,战马嘶鸣,气势极为壮观。一场空前规模的灭国性战争即将打响。当时,蜀将姜维先前已发觉魏国在关中一带集结人马,储备粮草,有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迹象,几次上书朝廷,请求派遣援军加强战备,但刘禅、黄皓等人却宁可相信巫婆的预言:“敌人不会自入险地,陛下欢乐太平!”对姜维的要求不作理会,直到大军压境,才仓促派出右车骑将军廖化领兵前往沓中支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董厥进守阳安关。


钟会10万大军,分作三路,分别由斜谷、子午谷和骆谷大举南下,他以牙门将许仪为先锋,在前逢山开路,遇水叠桥,自己率大军随后,迤逦向汉中进发。许仪立功心切,领兵直扑南郑关。对部将说:“过了这道关口就是汉中了,关上人马不多,诸位跟我奋力夺下!”一声令下,众将士一齐往前冲杀,但不想蜀将卢逊早在关上装设了诸葛亮发明的十矢连弩,梆子一响,箭如雨下,许仪几次冲锋都被击退,死伤将士很多,于是派人报告了钟会。钟会领了一百多名骑兵亲自前来察看。蜀军见是魏军主将来到,奋勇杀下关来,钟会拍马过桥回走,不想桥突然下塌,陷住马蹄,挣扎不起,只好弃马步行,刚要跑下桥来,被卢逊赶上,举枪就刺,但被魏将荀回身一箭射下马来。钟会乘机指挥魏兵反扑,杀散蜀军,夺了关口。战斗结束,钟会因自己被陷在桥上险些送命,喝令将先锋许仪推出斩首示众。许仪的父亲许褚,为曹魏建有奇勋,众人都为他求情,但钟会不许,消息传开,军中无不惊惧。


南郑关失守,西蜀命令各个防守据点都不要交战,退回汉、乐二城固守。钟会大军长驱无阻,平安抵达汉中。钟会认为兵贵神速,不可少作停留,贻误战机,于是就派护军荀,前将军李辅各自统帅万余兵马分别包围汉城、乐城,自己率主力,以胡烈为前锋直扑阳安关,阳安关险峻异常,只要守将傅佥扼住关口,任凭钟会10万大军,一时总难飞越。但傅佥害怕寡不抵众,忙遣使飞报成都,乞师援助,蜀国就派蒋舒领兵前来救援。蒋舒本是武兴军督,由于才能平庸,蜀后只调他协助傅佥,他因此心中怨恨,傅佥想坚守,蒋舒偏要出战,两人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结果,决定由傅佥守关,蒋舒出关迎战,但未料到蒋舒一出关就向钟会大军投降,随后作向导,同魏军一同来叩关。傅佥在关上见是蒋舒归来,遂下令开关。关门一开,魏军蜂拥而入,傅佥战死,阳安关易手。钟会率部入关,得了许多粮草辎重,非常高兴,于是下令犒赏三军,并在关上留宿。第二天李辅、荀报告汉、乐二城蜀兵已经归降,钟会便催军前进。部队行至定军山,忽见雾锁山头、愁云密布,几乎不能行军。钟会颇为惊异。就问降将蒋舒:“山上有没有神庙?”蒋舒回答说:“山上并无神庙,只有蜀汉故丞相诸葛亮墓。”钟会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诸葛丞相显圣,遗惠于自己臣民,令人敬仰!”于是就让备好牲品,亲自率众将领到墓前扫祭,并发誓入蜀以后,决不妄杀一人,待到扫祭完毕,云雾渐渐消散,部队继续开拔。这个故事当然纯属虚构,但钟会扫祭武侯墓却真有其事,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他本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而更多的则是借此举收买蜀国人心。


姜维听说钟会大军已进入汉中,急忙挥师东进,行至阴平,想纠合兵力杀回阳安关,尚未到达,听说关城已经失守,于是退向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合兵一处,守卫剑阁。钟会率大军一路行进,并作《告蜀中官兵父老书》散发各处,大意说:“姜维屡次出兵陇右,滋扰我边境,侵害我羌氐民众,当时国家多事,未及征伐。现在我边境无事,国泰民安,故兴兵五路,前来致讨。巴蜀不过拥有一州兵力,分散守卫,难以抵御帝王之师;九州险要也并非某一姓统治者所能长久占据。聪明的人能预见没有成为现实的危险,睿智的人能够防止灾祸的发生。因此微子离开商朝作了周朝的宾客;陈平背离项羽,为汉朝立下功勋。巴蜀贤者若能效法微子,学习陈平作法,将会受到优遇,并能造福后代;相反若苟且偷安,迷途不返,大兵压境,玉石俱碎,到时后悔莫及。请权衡利害,自求多福,并相互转告,使众人明白我们的态度。”


邓艾一路追剿姜维直至阴平,挑选精锐士兵,打算同诸葛绪一道避开剑阁,由德阳抄小路进入江油,到达绵竹,逼近成都。但诸葛绪认为他本人受到的指令是阻截姜维,朝廷并没有让他西进,于是进军白水,与大军统帅钟会会师。钟会派遣田章等人率军一部从剑阁西面直出江油,行军不到百里,连破西蜀伏兵三个营垒,邓艾就以田章为先锋,长驱直入。钟会与诸葛绪率大军直奔剑阁。钟会阴谋独揽对军队指挥大权,扩张自己的部队,就向朝廷告密,说诸葛绪畏敌如虎,不敢前进,朝廷便命他将诸葛绪收拿,用囚车押回洛阳,将诸葛绪所率部队划归他统一指挥。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又有姜维重兵把守,钟会大军几次进兵不能攻克,而且运输线拖得太长,完全暴露在易受攻击的敌人国土上,粮草供应渐渐不支,只得暂时从关前撤退。这时邓艾从江油抵达绵竹,经过激战,斩杀了主将诸葛瞻,大败蜀军。姜维听说诸葛瞻战败,急忙从剑阁撤军。迅速向成都移动。钟会乘机进驻涪县,同时派遣胡烈、田续、庞会等部围追堵截,挡住姜维撤回成都的退路。邓艾拿下绵竹,率军直扑成都,蜀兵望风而降,百姓纷纷逃亡。蜀后主刘禅慌恐无主,在光禄大夫谯周等人劝说下,反绑双手,带着棺材,出成都北门十里向邓艾投降。同时派人命令姜维等人放下武器,就地投降。姜维行至广汉郪县,接到诏书。他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暂且忍辱投降,以作后图。于是下令手下将士放下武器,把自己符、印交给魏军先锋胡烈,然后带领张翼、廖化、董厥等大将绕道至钟会大营投降。钟会见姜维远道来向自己投降,十分高兴,亲自迎接入帐,莞然笑着说:“伯约(姜维字)为何直到现在才来?”姜维流泪答道:“国家重兵都在我手中,我身为三军主帅,不能保全社稷,本应以死报国,只是听说钟将军仁明英武,才不惜忍辱前来投降,因此,今天来这里尚属早呢。”钟会本来就很欣赏姜维的才干,听了这话,赶忙起身拉姜维入座,待为上宾,并暂时归还了姜维的符印,让他仍旧统帅原来的部队,以示信任。


蜀汉帝国投降后,钟会受命在当地发布诏令,免除了百姓旧有的一些租赋徭役,并下令禁止军队抢劫、掳掠,使社会秩序逐渐得到恢复。他还特别注意礼贤下士,用以安抚蜀地官吏,和姜维等人的关系保持很好,在当地声望很高。景元四年(263)十二月,朝廷下诏拜钟会为司徒,进爵县侯,封邑一万户,同时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封邑各一千户。一家荣宠无比。


钟会盘踞蜀川,手握重兵,渐渐滋生野心,图谋不轨。姜维虽然暂时奉诏投降了曹魏,但内心一直想伺机复国,发现这一迹象后决心促成并利用钟会的阴谋。作为第一步,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另一平蜀主将邓艾。


邓艾从阴平出奇兵,抄小路进入蜀川,逼降刘禅,立下首功后,恃功自傲,不知自抑,在当地独断专行,为所欲为,甚至提出封刘禅为扶风王,引起司马昭不满。司马昭通过监军卫瓘告诫邓艾说:“任何事情,都应该先行呈报,等朝廷批准后才去实行,不可擅作主张,想做就做。”邓艾不以为然,上书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有利于国家、人民,就可以自己作主,断然施行。”他还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话表示:“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司马昭看后大惊,怀疑邓艾存有野心,遂以手书秘密交给卫瓘、钟会,要二人暗中监视邓艾行动。钟会接到密令,认为时机来到,就找姜维计议说:“邓艾功劳在我之上,又被封为太尉,现在司马公怀疑他图谋不轨,让我和卫瓘监视他。伯约对此有何看法?”姜维答道:“我听说邓艾本来出身低贱。小时候本是个农家放牛娃,现在侥幸从阴平斜径攀木悬崖,立了大功,并不是因他善于谋划,而是靠了国家的洪福。试想若不是钟将军和我剑阁对峙,他如何能得逞。现在他要封蜀主为扶风王,是想收买蜀人之心,其反情不言自现。司马公怀疑得对。”钟会又问:“依你看,该用什么策略对付他呢?”姜维小声说:“趁现在司马公猜疑之际,赶紧上表,奏报他谋反情形,到时司马公一定会让将军前去讨伐,到时便可乘机将他除掉。”钟会点头称善,遂即派人送表到洛阳,诬称邓艾在当地专权恣肆,私下交结蜀人,反情毕露,要朝廷早作决断。表章上后,朝中文武无不为之震惊。钟会又派人在中途截获邓艾送报洛阳的奏表,模仿邓艾的笔法,改动其中个别词句,使语气变得狂傲悖慢,以此来证实自己的指控。司马昭看了大怒,下令让钟会逮捕邓艾,用囚车押回京师。


钟会接到命令,即让监军卫瓘打前阵,先行到成都收拿邓艾父子。他知道卫瓘手下兵力薄弱,打算乘机让邓艾杀掉卫瓘,以证实其反情。卫瓘明白钟会用的是借刀杀人的毒计,可又无法推脱,于是先发布几十道檄文到成都,通告邓艾部下,说:“奉诏逮捕邓艾,不关他人。若早来归附,原来爵赏不变;胆敢抗拒,屠灭三族!”随后带着槛车,乘星夜赶来。等到鸡鸣,邓艾部将见到檄文者,都望风投拜于卫瓘马前。其时,邓艾尚未起床,卫瓘乘坐使者车,直入其住处,顺利将其拿下,装入囚车。钟会率大军于景元五年(264)正月十五这天抵达成都,见邓艾已被捕拿,就派兵将其押往京师洛阳。


钟会最怕的只有邓艾一人,等邓艾被抓,自以为功名天下无比,加之十几万精兵强将控制在自己手中,再不愿屈居人下,决心起兵反叛朝廷。他和姜维密议,准备以姜维为先锋,率领5万蜀兵出斜谷,自己统帅主力大军尾随其后,先攻占长安,然后令骑兵走陆路,步兵走水路,由渭水进入黄河,估计5天可以抵达孟津,与骑兵会师洛阳,一朝便可拥有天下。然而就在这时,钟会收到了司马昭的亲笔信,信中说:“我深怕邓艾抗拒命令,特派中护军贾充率领骑兵万余人进入斜谷,驻防乐城。我亲自统帅10万大军屯兵长安。大家不久就可以相见了!”钟会阅后大惊失色,说:“单单抓获邓艾,司马昭知道我一人就完全可以胜任,可他却带如此众多军队前来,一定是怀疑我有反叛之心!”姜维从旁回答说:“君疑臣,则臣必死。邓艾就是实例!”钟会握紧拳头说:“我主意已定,现在要赶快行动,如果事情顺利,便可拥有整个天下;如果不顺利,退回西蜀,仍可学刘备偏安一隅。自寿春之战以来,我算无遗策,已远近闻名,在这种功高名盛的情况下,我哪能还有其他好的归宿?”


当时正巧郭太后(明帝皇后)去世,钟会于正月十六日这天召集全体高级将领,包括护军、郡守、牙门骑督和西蜀旧官,在蜀国朝堂为皇太后发丧。等仪式完毕,钟会突然宣布说:“司马昭南阙弑君,大逆不道,早晚将会篡魏。太后临崩有遗诏送我,让我与大家共同起兵讨伐,望诸位不要辜负太后遗志!”随后把伪造的诏书交给众人传阅,并让他们表示意见。大家都面面相觑,大惊失色,不敢言语。钟会拔剑在手,怒吼道:“有胆敢抗拒者,格杀勿论!”众人恐慌,只得表示从命。钟会就让人把他们说的话写在板上,签字画押,做为凭证,让亲信带着去接管各路军队的指挥权,然后把在座将领全部软禁在宫中,宫门、屋门都关得牢牢的,另派士兵严加看守。姜维建议钟会将曹魏远征军将领全部坑杀,以绝后患。钟会拿不定主意。


当时,护军胡烈也关在宫中。他有个儿子叫胡渊,带兵驻在城外营里。钟会的帐下都丘建,本是胡烈旧属,胡烈把他推荐给司马昭,钟会召他跟随自己伐蜀,对他非常宠信。丘建看到胡烈被独关一室,闷闷不乐地坐在那里,心中非常同情,想给他一点照顾,就对钟会说:“将军们被关在这里,没吃没喝的总不太好,是不是可以派几个小卒子进来为他们端饭送水?”钟会答应,并派丘建去监督这件事。丘建趁着这个便利,放胡烈的亲兵进去。胡烈乘机编了一套谎言告诉亲兵,又给儿子写信,说:“丘建秘密传消息说,钟会已在宫中挖好大坑,准备下了几千根大棒,打算把远征军将士全部坑杀,然后造反。”其他牙门将的亲兵也到处传播此事,一夜之间,整个军营无人不晓,群情愤激,终于酿成哗变。


正月十八日中午,胡烈的儿子胡渊首先擂响战鼓,率领自己部队闯出军营,其他各路将士闻讯纷纷出营追随,人群像潮水般涌向宫城,呐喊声震天动地,数不清的士兵架梯子、爬城墙,好像蚂蚁上树一般,一霎时,他们杀了守卫城门的士兵,都拥到宫里来了。这时候,钟会正在跟姜维商议出兵计划,忽然听到外面一片喧哗,好像失了火似的。他赶忙派人去探听,说是大批士兵正从四面八方杀进宫来。钟会一下子着了慌,问姜维:“好像是士兵叛变了,怎么办?!”姜维说:“只有杀掉他们!”钟会让人关了殿门,想派人先把关押在屋内的牙门、郡守杀掉,可屋里人拿桌子顶住门口,士兵一时撞门不开。一眨眼的功夫,宫殿四面起火,外面叛兵劈开殿门杀了进来,有使刀枪的,有拿弓箭的,有跳墙头的,有爬屋顶的,秩序混乱不堪,那些被关押的牙门、郡守乘机冲出屋子,与自己的部下会面。姜维领着钟会左突右撞,冲杀不出,经过一番格斗,姜维被杀,众人又一拥而上,将钟会乱剑砍死。随后士兵又四处奸淫掳掠、烧杀抢劫,繁华的成都街区尸横遍地,血流成河,顿成人间地狱。后来多亏监军卫瓘出面弹压,并约束将领,形势才渐渐稳定下来。


钟会被杀后,暴尸厅堂,无人理会,最后由曹向雄出面,将其草草收埋。一代名士最后竟落得这般下场!后人有诗咏叹说:


髫年称早慧,曾作秘书郎。


妙计倾司马,当时号子房。


寿春多赞画,剑阁显鹰扬。


不学陶朱隐,游魂悲故乡。


可谓是对钟会一生最好的概括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