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褒

王褒
  • 姓名:王褒
  • 别名:字子渊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蜀资中(今四川资阳)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王褒(513—576),西汉文学家。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宣帝时,应益州刺史王襄之使,作《中和》、《乐职》、《宣布诗》以宣风化;征至京师待诏,为宣帝作《圣主得贤臣颂》,擢为谏大夫。总结秦亡教训在于“灭《诗》、《书》,坏礼乐”,“处位而任政者,皆短于仁义,长于酷虐”,主张为政以进仁举贤为要(《全汉文·四子讲德论》)。认为君臣一体,明主贤臣缺一不可以治天下,“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盖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明其一体,相待而成,有君而无臣,《春秋》刺焉”(同上)。强调贤臣的作用,“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认为“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另一方面又强调君主求贤、知贤的重要,“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不遇明主,则“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甯子饭牛”,故“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汉书·王褒传》卷六十四下)。反对求仙问道的迷信思想,认为 “遵游自然之势,恬淡无为之场,休征自至,寿考无疆,雍容垂拱,永永万年,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呴嘘吸呼如侨、松,眇然绝俗离世哉”(同上)。对当时奴隶遭受严酷待遇的处境亦有所揭示。在文学思想上,认为音乐歌赋有感化人民、移风易俗的作用,“夫乐者,感人密深而风移俗易”,强调其目的在于宣化君主之功德,“所以咏歌之者,美其君术明而臣道德也。君者中心,臣者外体。外体作,然后知心之好恶;臣下动,然后知君之节趋。好恶不形,则是非不分;节趋不立,则功名不宣”(《全汉文·四子讲德论》)。同时认为歌诗咏赋须中和感发而作,不可不宣善德,亦不可虚称滥誉,否则将致使王道伤败,“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鄙殆之累,伤乎王道”,强调此乃“臣子于君父之常义”(同上)。善长辞赋,有《洞箫赋》等。原有集五卷,散佚。明人张溥辑有《王谏议集》一卷,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