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

尼克松
  • 姓名:尼克松
  • 别名: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加利福尼亚州
  • 出生日期:1913年1月9日
  • 逝世日期:1994年4月22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国第37任总统,共和党人,1913年1月9日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父亲是苏格兰血统的爱尔兰人,经营杂货店。1934年,尼克松获惠蒂尔学院文学士学位。1937年,获杜克大学法学院法学士学位。1937~1950年,在惠蒂尔当律师。1942~1946年,在海军服役,曾在南太平洋作战,升为海军少校。1947~1950年,当选众议员,曾与众议员蒙特在1948年联名提出针对美共和进步团体的 《蒙特—尼克松法案》。1951~1953年,当选参议员。1953~1961年,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任副总统,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个最年轻的副总统,在艾森豪威尔三次患病期间,代总统主持政务,还经常作为总统的特使出访。1959年,他在莫斯科美国展览会上同赫鲁晓夫进行了有名的“厨房辩论”。1960年竞选总统和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均遭失败。1963年,全家迁居纽约,任律师,但仍经常为共和党参加竞选出力。1968年,再次作为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并获胜。1972年竞选总统连任成功。在任期间,在内政方面,为了对付长期的通货膨胀,尼克松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冻结工资和物价,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为争取外贸平衡,尼克松政府在1971和1973年两次使美元贬值。在对外关系方面,尼克松上台伊始,于1969年7月发表了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关岛讲话,主张减少美国海外驻军,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使一些亚洲国家自己应付战局,以利美国从越南战争脱身。此后,又提出实力地位、谈判时代和伙伴关系三项原则。为实施这些原则,1971年7月,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经会谈后,发表了《上海公报》,中美两国重新开始直接交往;同年5月,访问莫斯科,美苏两国签署了《美苏相互关系原则》、《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性协定》等;1973年1月27日,尼克松政府同越南签订了 《巴黎协定》,从而结束了越南战争,并撤回全部美军;同年6月,同应邀访美的勃列日涅夫进行了华盛顿、戴维营和圣克利门蒂会谈,两国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美苏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美苏农业协定》等; 1974年6月,尼克松再次访苏,通过同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和克里米亚的会谈,两国签署了《美苏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约》、《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议定书》、《美苏促进经济工业技术合作长期议定书》等多项文件; 1974年6月,尼克松同北约其他14个成员国政府首脑在布鲁塞尔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以加强盟国间的关系。同年8月9日,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在经过一段沉默之后,尼克松仍经常发表演说和文章,表达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他曾于1976年2月、1979年9月、1982年9月及1985年9月4次访问中国。1987年3月起,任美国—中国协会名誉主席。著有《六次危机》(1962年)、《四个伟大的美国人》 (1973年)、《尼克松回忆录》 (1978年)、《真正的战争》(1980年)、《领袖们》(1982年)、《真正的和平:西方的战略》(1984年)和 《不能再出现更多的越南》 (1984年)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