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

杨华
  • 姓名:杨华
  • 原名:杨显达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台湾屏东人
  • 出生日期:1906年
  • 逝世日期:1936年5月30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杨华(1906年—1936年5月30日),台湾诗人、小说家。原名杨显达,一说杨建。笔名杨器人、杨花、杨华等。男。台湾屏东人。家境贫寒,体弱多病,靠苦学成才。1925年后以教私塾为生。因爱国进步,屡被日本殖民当局拘捕。1936年出狱后肺疾加重,生活陷于绝境。新文学界同仁曾发起募捐资其度日。是年5月30日悬梁自尽。早年即受大陆新文学影响。1927年1月,他在新竹青年会假《台湾民报》的征诗活动中,以器人为笔名写的《小诗》、《灯光》分获第二、第七名,从此崭露头角,活跃于文坛。诗作计有《黑潮集》(作于1927年,发表于1937年)、《心弦集》(1932)、《晨光集》(1934—1935),其余散诗有《小诗(5首)》(1927)、《小诗(12首)》(1932)、《褐色的草舍》(1932)、《燕子去了后的秋光》(1934)、《女工悲曲》(1935)、《秋赠给我的》、《春愁》、《梦醒》、《褪黄的纸窗》、《西子湾》、《愁绪》、《潇潇雨》、《春来了》、《温柔的春阳》、《淡薄的哀愁》等。另有短篇小说《一个劳动者之死》(1935)、《薄命》(1935)。诗歌代表作《黑潮集》作于1927年2月因治安维持法违犯被疑事件入狱期间,逝世后由友人整理发表于1937年《台湾新文学》第二卷第二、第三号上。原有53首,其中7首因内容尖锐,编者“怕把纸面戳破”在发表时抽去,目前仅见46首。诗集集中抒发了台湾人民在殖民蹂躏下的愤怒和哀怨。在艺术表现上,受郭沫若、冰心、泰戈尔和中国古典诗词、日本俳句短歌的影响较深。作品大多篇幅短小而意境深邃,语言清新朴素、凝炼简洁。由于殖民统治浓重的黑暗和个人生活的不幸,驱使他“从热情走向冷酷,由雄心壮志步入悲观失望”(羊子乔《光复前台湾新诗论》),他向历史悲剧的控诉往往与无力者的悲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悲怆凄楚的风格。他被称为是日据时期中文诗作最丰、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台湾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