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

包世臣
  • 姓名:包世臣
  • 别名:字慎伯,号倦翁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泾县人
  • 出生日期:1775
  • 逝世日期:1855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包世臣(1775-1855)清思想家、书法家。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属安吴,故人多称“包安吴”。生于清乾隆四十年,卒于清咸丰五年。少时家境贫寒。清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授江西新喻知县,被罢官。后到川、楚任事,不被见用,遂归,卧居金陵。


世臣精于书法,行草隶书,皆为世所贵。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好言兵家。先后为陶澍、裕谦、杨芳等幕僚时,多究心于农政、河工、漕运、盐政、货币、战守诸问题,并对清政府腐败屡有抨击。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把农、礼、刑、兵视爲“齐民四术”。主张发展农业,强调“天下之富在农”,认爲 “修法以劝农”,才能“使国富而主德尊”(《农政》《安吴四种》)。但对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有所修正,提倡以农业为基础,使农工商三者都得到发展。他说:“夫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说储上篇前序》《安吴四种》)


在学术思想上,世臣称颂顾炎武一派,讲求实学,注重实地调查与经世致用,批评宋明理学之空谈义理与汉学之脱离实际; 也反对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观点,把兴利除弊作为学术的基本宗旨。他说:“好言利,似是鄙人一病,然所学大半在此。如节工费,裁陋规,兴屯田,尽地利,在皆言利也。即增公费以杜朘削之源,急荒政以集流亡之, 似非言利而其究则仍归于言利。鄙人见民生之朘削已甚,而国计亦日虚,其病皆由姦人之中饱。故生平所学,主于收姦人之利,三归于国,七归于民,以期多助而止姦。”( 《答族子孟开书》《安吴四种》)


在哲学上,世臣提出了矛盾转化的辩证法思想,认为贫弱可以转化为富强,贫弱本身就是转化爲富强的条件。他说:“夫爲政有机。知其机者,能因败而爲功,转祸而爲福。夫劳民易爲仁,弊政易爲善。详观时势,兵弱、威屈、民贫、财绝,实富强之资也。”(《说储上篇前序》《安吴四种》)从矛盾转化的观点出发,他对中国的复兴充满信心。他说:“夫见目睫之效者,忘远大之图:守府史之说者,毁治安之器。苟有用我,持此以往,虽三代之盛不可妄,汉唐二宗必复见于今日也。”(同上)因此,他提倡树立远见卓识,反对悲观绝望,指出“论者常曰 ‘生齿日益,而地不加多,是以民必穷困’,非定论也”,认爲祇要国家的措施得当,就能扭转清朝弱贫的局面。在认识论上,除注重书本知识外,还重视实际经验的积累,主张 对船夫、车夫、樵夫、渔夫、罪隶、退卒、行脚、僧道等,都要不耻下问,即使偶然遇见他们,也要导之使言,言之使尽,用心听取。他自认爲他的生平学问,“有得于学者半,有得于问者半”。此外,在其军事思想中,世臣还主张“用力”,“得心”,“以佚道使,以生道杀,务在顺人情,爱民财,惜民力,以宣佈威德而已”(《两渊缘起》《安吴四种》),继承了占代儒家的一些民本观念和德政思想。著作总集名爲 《安吴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