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志澂

池志澂
  • 姓名:池志澂
  • 别名:字云珊,晚号卧庐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瑞安县城关虞池人
  • 出生日期:1854
  • 逝世日期:1937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池志澂[chéng](1854—1937),字云珊,晚号卧庐。瑞安县城关虞池人。著名书法家兼医家。池志澂少时聪颖好学,颇具天赋,7岁就读私塾,开始临池习字,稍长又得名师何子贞先生亲授,经多年勤学苦练,他将颜鲁公之书法练得苍劲豪放、大气磅礴、别具一格,因而名闻遐迩。20岁即入泮为庠生,旋食廪饩。 清光绪元年(1875),瑞安经学大师孙衣言先生时任湖北藩司布政使,池氏随业师孙衣言做幕僚。孙衣言先生调任江宁,池志澂随至金陵。孙衣言弟孙锵鸣先生时为金陵钟山书院执教主讲,池志澂好学求进,遂入院攻读,与江都刘寿曾、金陵冯煦黄岩王彦威、泰顺周恩煦等众多硕学之士,相从为文酒之会,相互切磋学问,品诗论文,并在金陵万春园结诗文社,颇极一时之盛。在此期间,池氏著有《秦淮湖舫录》《游莫愁湖记》《金陵西归日记》等文章。肄业后,赴杭秋试不第,又转居上海。在沪上与同乡好友接触新事物,探讨时事大局,感慨颇多。著《游沪梦影录》一卷。光绪五年(1879),孙衣言先生致仕归,设诒善祠塾,以教乡里好学文章之士,池志澂因屡试不售,故返回瑞安随之学古文辞。孙氏喜其文气刚而达,授以永嘉先正之书。光绪七年(1881),池志澂参加许启畴、陈虬、陈黻宸等组织的“求志社”,授徒治学之外,持清议,谈新法,颇为众人所忌。陈虬、陈黻宸等筹资助其出游,历杭、沪、宁、皖、鄂等地无所遇。光绪十八年(1892),到台湾任抚台及台湾机器局文案,并应台东修志局聘请编修地方志,在台湾当地声望甚高。甲午战败,台湾沦为异域,池志澂愤而归家,作诗曰: “浮海曾经南北台,廿年心事亦堪哀;巨鳌忽入他人网,倦鸟仍归故国来。金玉江山今异局,文章幕府昔多才;当年纂笔东州志,曾否风雷付劫灰。”在台湾三年,著有《全台游记》《番社记闻略》《台湾雪鸿记》等。 自台湾归来,池志澂年已四十余岁。在瑞安居家期间,他以行医授徒为业。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温处道宗源瀚特捐奉银二百元,邀请陈虬在温州郡城小南门小高桥设立利济分院,并创设分院学堂于周宅祠巷,池志澂协助陈虬在郡城创办利济分院,并出任分院学堂监院兼总理,亲课医籍。光绪二十二年(1896),陈虬在郡城府前街设利济学堂报馆。次年, 《利济学堂报》创刊后。池志澂主持《利济学堂报》杭州分馆事务。其时,山阴汤寿潜、余杭章炳麟等在杭州创办《经世报》,池志澂与他们交往密切,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并在医务之暇为《经世报》撰述,共同鼓吹变法维新,探求救国图存之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维新变法不久,在孙诒让等贤达人士的倡导下,瑞安大兴办学图强,池志澂曾担任西南蒙学堂监督,并常与老友许渠村、王竹君、李漱梅、项方纲、洪演畴等结社聚欢,吟诗作对。至民国初,军阀混战,时局不稳。池志澂淡泊名利,不事政治,深居寡出,以诗酒自娱,而每日来他家求医、索字者甚众。民国十八年(1929),池志澂的书法条幅在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上获得优等奖,被誉为“东南第一笔”。从此名声大振,前来求字者更多,当时瑞安有民谚云: “革命要靠孙中山,看戏要听梅兰芳,写字要请池云珊。”而池氏待人和善,从不以名家自居,凡有求字者,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往往日书数十纸,总是竭尽全力,也要让对方满意而归。结果搞得终日忙碌不堪、穷于应付,而他却乐此不疲。池氏曾在自家门宅撰联云: “挟医济世,卖字为生。”晚年又撰写一幅古稀自寿联,更是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少年读书,中年游幕,末局作时医,年年白手千金,人皆笑曰老不死! 食尚有肉,行可乘舆,精心治顽疾,夜夜青灯一盏,我亦挨到古来稀。” 民国二十二年(1933),温州各县学界名流成立“瓯风社”,定期发行《瓯风杂志》,所刊皆为地方文献, “盖以昌明,永嘉故有学术”。并发往全国各大图书馆和藏书楼,以扩大温州文人的知名度。池志澂当时为“瓯风社”年纪最大的社员,并为《瓯风杂志》题写封面,他所著的《全台游记》也发表在此刊中。池志澂精通中医,名闻当地,尤以治疗“伤寒”为长,每日求医者甚多。但他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对贫苦乡民上门求医者,常常免费为其诊治,为乡人所称颂,晚年在家行医卖文,日不暇给。医术传授于池仲贤、王志坚等弟子,皆有医名。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当年亲历台湾沦陷之痛的池志澂,不料在年迈力衰之际,又遭遇日寇入侵、国土沦丧的惨景;加之暮年丧子打击,使得他悲愤交加、忧患成疾。他生病卧床期间曾作诗云:“同文同种起风烟,可恨亡儿缺一边。漫说中原多战事,老身无力着征鞭。”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不久即与世长辞。池志澂先生一生勤奋好学,正直善良,善中医,工诗词。其诗歌哀挽,格调尤佳,常为人所诵。书法源自颜鲁公而入何子贞堂奥。民国《瑞安县志稿》有传。所著《卧庐医案》已佚,尚有《卧庐文集》四卷、《诗录》四卷等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