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逌

董逌
  • 姓名:董逌
  • 别名:字彦远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董逌[yōu],北宋艺术鉴赏评论家。生卒年不详。字彦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北宋政和(1111-1117年)年间官徽猷阁待制。绘画美学思想上,认为绘画必须做到形神兼备,而尤重传神。不仅人物“以神明为胜”,而且须知“物各有神明”(《书崔白<蝉雀图>》)。在题画跋中,使用“神明”、“气韵”、“生意”等审美范畴,说明绘画的传统审美观。又以“似”与“真”等审美范畴,说明形神兼备的相互关系。认为白居易所说的“画无常工,以似为工”的“似”,应当理解为形神兼备。接触到“似”与“不似”的朴素辩证法:“画之贵似,岂其形似之贵邪?要不期于所以似者贵也。”指出只有“无心于画”,无意于似,“求于造化之先”,“发于生意,得之自然”(《书李元本<华木图>》),才能得心应手。用“以天合天”,使“丘壑成于胸中”的命题说明画家主观审美意象的形成。指出画家对于自然山水之美的审美趣味,应“积好在心,久则化之。凝念不释,殆与物忘”,使“磊落奇特,蟠于胸中,不得遁而藏”,然后“托于画以寄其放”。进入艺术创造时,画家达到“忽乎忘四支形体”,“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的境界,才“能尽其道”(《书李成画后》)。充分强调艺术表现的审美意象在主体中形成的作用,反对摹仿自然的审美观。在《书〈百牛图〉后》中,以“一百牛形,形不重出”为例,指出画家应从审美对象的“动静二界”中,去“观种种相”,“随见得形”,看到它的特殊形态,才能创造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在书法美学思想上,强调“自然”,反对以“法”为审美标准的传统思想。对“法”这一审美范畴做了改造:“求法者当在体用备处,一法不亡,秾纤健决,各当其意;然后结字不失,疏密合度,可以论书矣。”(《广川书跋·薛稷杂碑》)著有《广川藏书志》、《广川诗故》、《广川书跋》、《广川画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