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

黄震
  • 姓名:黄震
  • 别名:字东发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庆元府慈溪县人
  • 出生日期:1213
  • 逝世日期:1280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黄震(1213-1280),字东发,号杖锡山居士,世称“东发先生”“于越先生”“文洁先生”。庆元府慈溪县人。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初为吴县尉,吴县豪族势力强大,黄氏不惧,管束之,后摄吴县、长洲、华亭县事,后陆续擢浙东常平司账司文字、史馆检阅,参与修缮宋宁、宋理宗两朝国史、实录,任上多次上疏,针砭时弊,为帝排斥,出知广德。在广德任上,以租代息,减轻民众负担,但禁绝广德祠山张王庙会,为贾似道侄所忌,解官。后历任绍兴府通判、浙东提举常平司等官。宋亡不仕,隐居乡里著书为学而卒。


黄震是宋末元初四明地区重要的理学家,也是浙东地区朱子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开创东发学派,刊刻朱子学的书籍。著有《黄氏日抄》、《古今纪要》、《戊辰修史传》等书,现有何忠礼、张伟《黄震全集》点校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三《先君子早承师友晚固艰贞习益之训传于过庭述师友渊源录》:“黄震,慈溪县人,以清介闻。贾相知之,守抚州兼本路提点刑狱,迄不能合,坐论去,性不喜乡里,独作书以所为《日抄》一编寄赠。”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杜洲六先生书院记》:“虽然,慈湖之学宗陆,东发之学宗朱,门户截然,故日钞中颇不以心学为是。由今考之,则东发盖尝预杜洲之讲会,而其后别为一家者也。夫门户之病,最足锢人,圣贤所重在实践,不在词说,故东发虽诋心学,而所上史馆札子,未尝不服慈湖为己之功。然则杜洲祠祭,其仍推东发者,盖以为他山之石,是可以见前辈之异而同也。”


元佚名《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第四甲》:“黄震,第一百五人。字东发。第五八,永感下。年四十四,五月十四日辰时生。外氏陶,治诗一举,娶赵氏。曾祖允升,祖世尧,父一鹗,本贯庆元府慈溪县,自为户。”


宋史》卷四百三十八《儒林八》:“黄震,字东发,庆元府慈溪县人。宝祐四年登进士第。调吴县尉。吴多豪势家,告私债则以属尉,民多饥冻窘苦,死尉卒手。震至,不受贵家告。府檄摄其县,及摄长洲、华亭,皆有声。


“浙东提举常平王华甫辟主管账司文字,时钱庚孙守常,朱熠守平江,吴君擢守嘉兴,皆倚嬖倖厉民。华甫病革,强起劾罢三人,震赞之也。沿海制置司辟干办、提领浙西盐事,不就。改辟提领镇江转般仓分司。公田法行,改提领官田所,言不便,不听,复转般仓职。


“入为点校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官。擢史馆检阅,兴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轮对,言当时之大弊:曰民穷,曰兵弱,曰财匮,曰士大夫无耻。乞罢给度僧人道士牒,使其徒老死而消弭之,收其田入,可以富军国,纾民力。时宫中建内道场,故首及此。帝怒,批降三秩,即出国门。用谏官言,得寝。


“出通判广德军,初,孝宗班朱熹社仓法于天下,而广德则官置此仓。民困于纳息,至以息为本,而息皆横取,民穷至自经。人以为熹之法,不敢议。震曰:‘不然。法出于尧、舜、三代圣人,犹有变通,安有先儒为法,不思求其弊耶?况熹法,社仓归之于民,而官不得与。官虽不与,而终有纳息之患。’震为别买田六百亩,以其租代社仓息,约非凶年不贷,而贷者不取息。


“郡有祠山庙,岁合江、淮之民祷祈者数十万,其牲皆用牛。郡恶少挟兵刃舞牲迎神为常,斗争致犯法。其俗又有自婴桎梏、自栲掠以徼福者,震见,问之,乃兵卒。责自状其罪,卒曰:‘本无罪。’震曰:‘尔罪多,不敢对人言,特告神以免罪耳。’杖以示众。又其俗有所谓埋葬会者,为坎于庭,深广皆五尺,以所祭牛及器皿数百纳其中,覆以牛革,封一夕,明发视之,失所在。震以为妖,而杀牛淫祀非法,言之诸司,禁绝之。郡守贾蕃世以权相从子骄纵不法,震数与争论是非,蕃世积不堪,疏震挠政,坐解官。


“寻通判绍兴府,获海寇,僇之。抚州饥起,震知其州,单车疾驰,中道约富人耆老集城中,毋过某日。至则大书‘闭粜者籍,强籴者斩’。揭于市,坐驿舍署文书,不入州治,不抑米价,价日损。亲煮粥食饿者。请于朝,给爵赏旌劳者,而后入视州事。转运司下州籴米七万石,震曰:‘民生蹶矣,岂宜重困之。’以没官田三庄所入应之。若补刻《六经》、《仪礼》,修复朱熹祠,树晏殊里门曰‘旧学坊’,制祭社稷器,复风雷祀,劝民种麦,禁竞渡船,焚千三百余艘,用其丁铁创军营五百间,皆善政也。


“诏增秩,遂升提举常平仓司。旧有结关拒逮捕事系郡狱二十有八年,存者十无三四,以事关尚书省,无敢决其狱者,以结关为作乱也。震谓结关犹他郡之结甲也,非作乱比,况已经数赦,于是皆释之。新城与光泽地犬牙相入,民夹溪而处,岁常忿斗争渔。会知县事蹇雄为政扰民,因相结拒,起焚掠。震乃劾罢雄,谕其民散去。初,常平有慈幼局,为贫而弃子者设,久而名存实亡。震谓收哺于既弃之后,不若先其未弃保全之。乃损益旧法,凡当免而贫者,许里胥请于官赡之,弃者许人收养,官出粟给所收家,成活者众。震论役法,先令县核民产业,不使下户受抑于上户。大兴水利,废陂、坏堰及为豪右所占者,复之。


“改提点刑狱,决滞狱,清民讼,赫然如神明。有贵家害民,震按之,贵家怨。又强发富人粟与民,富人亦怨。御史中丞陈坚以谗者言,劾震去;谗者,乃怨震也。遂奉云台祠。贾似道罢相,以宗正寺簿召,将与俞浙并为监察御史,有内戚畏震直,止之,而浙亦以直言去。


“移浙东提举常平,镇安饥民,折盗贼萌芽。时皇叔大父福王与芮判绍兴府,遂兼王府长史。震奏曰:‘朝廷之制,尊卑不同,而纪纲不可紊。外虽藩王,监司得言之。今为其属,岂敢察其非,奈何自臣复坏其法?’固不拜长史。命进侍左郎官及宗正少卿,皆不拜。


“震尝告人曰:‘非圣人之书不可观,无益之诗文不作可也。’居官恒未明视事,事至立决。自奉俭薄,人有急难,则周之不少吝。所著《日抄》一百卷。卒,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


黄儒雅《元黄震墓志》:“先君讳震,字东发,姓黄氏,世居明之慈溪。……先君生于嘉定癸酉五月壬子。宝祐乙卯预乡书,次季登进士第,授迪功郎、平江府吴江县尉。秩满,关升从事郎、辟差浙西提举司主管账司文字。会朝廷更革监事,改隶漕司,堂选两浙盐事司干办公事。先君以盐事改隶非便,力辞,改差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仓分司干办公事。景定甲子六月,朝廷方创公田,同日除四分司官,差先君分司镇江府常州江阴军公田所干办公事。先君立陈分司之害,控辞至六七。时相不能夺其志,令仍旧任。咸淳元年乙丑,差充行在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官。二年,该登极恩,循文林郎。三年,除史馆检阅。四年,考举及格,改宣教郎,继该史馆进书恩,转奉议郎。七月,论对触时忌。九月,添差通判广德军。与郡守贾蕃世不协,六年三月旨别与差遣。四月,改添差通判绍兴府,磨勘转承议郎。七年,差知抚州。八年,以赈荒职事修举,特转朝奉郎。六月,兼权提举江西常平茶盐。九季三月,差提点江西刑狱。闰六月,差主管华州云台观。十年七月,磨勘转朝散郎。德祐元年乙亥,该恩转朝请郎。二月,除宗正寺主簿。三月,差提举浙东常平茶盐。是年,皇叔祖福邸判绍兴府。六月,除直宝章阁兼绍兴府长史,力辞。十一月,召赴行在奏事,寻除侍左郎官,未造朝而国事非矣。自是屏居山林者五年,岁在辛巳正月庚戌,以疾终于先祖墓侧精舍,享年六十有九。”按:是志撰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


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八十六《文洁黄于越先生震》:“黄震,字东发,慈溪人,学者称为于越先生。宝祐四年登第。度宗时,为史馆检阅,与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论对,言当时之大弊:曰民穷,曰兵弱,曰财匮,曰士大夫无耻。乞罢给度僧人道士牒,使其徒老死即消弭之,收其田入,可以富军国,纾民力。时宫中建内道场,故首及制。帝怒,批降三秩,即出国门。用谏官言,得寝。出通判广德军。郡守贾蕃世以权相从子,先生数与争论是非,蕃世积不堪,疏先生挠政,坐解官。


“尝师王文贯,其语人曰:‘非圣贤之书不可观,无益之诗不作可也。’局官恒未明视事,事至立决。自奉俭薄,人有急难,则周之不少吝。所著《日钞》一百卷。宋亡,饿于宝幢而卒,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


“先生本贯定海,其后徙于慈溪。晚年自官归,复居定海灵绪乡之泽山,榜其门曰‘泽山行馆’,其室曰‘归来之庐’。已而侨寓鄞之南湖,已而迁寓桓溪,自署杖锡山居士。已而又避地同谷。先生没后,其子孙多居泽山者。泽山本名栎山,先生始改名焉。元至正中,学者建泽山书院以祀之。”


延祐四明志》卷五《人物考中》:“黄震,字东发,慈溪县人。中进士第。为尉有能名,后为史馆检阅,入对,言危亡灾异在旦夕,而缁黄出入宫禁,亡节,失朝廷体。度宗大怒,谕中书削秩罢,丞相嘉其直,出为通判。广德军郡守贾蕃世,丞相兄子也。恃势以喜怒决郡事,震争不屈,后相知曲由。兄子卒,两易为绍兴府通判。未几,守抚州兼提举常平,复兼提点刑狱,时诸郡社仓法大弊,震言法出三代,犹有损益,减息济民,青苗法非不善也,弊卒不可救,今社仓弊亦在,是遂发所储钱买田以代息,抚人德之。


“震为人清介,自守临川。陆学传四明,震独崇朱氏学,其为文悉本之,又尊其门人黄干书,锓梓于抚。善论利害,奏疏明畅曲尽,人谓其甚似朱氏。后为提举浙东常平,升直宝章阁,福王赵与芮判绍,与朝命俾为长史以佐,震不拜。国事日蹙,朝廷宰辅争避去,震知不可为,归宝幢山中,誓不入城府,所居日湖图籍、器物争掠取,亦不问。在史馆时,以乡先生杨文元公、张文靖公、右军统制吴丛龙死事,乞立传。每阅经史文集,辄疏其精要辩论曰《日抄》一百卷,《春秋》、《礼记》皆为集传。其死也,里人私谥之为文洁先生。”


《宝祐四明志》卷十《进士》:“宝祐四年文天祥榜:黄震。”《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宝祐四年文天祥榜:黄震。”《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九《选举上·宋》:“宝祐四年丙辰文天祥榜:黄震。”


注:黄震研究成果以张伟的《黄震与东发学派研究》一书最具代表性,该书对黄震的生平、学术思想、社会思想、史学思想及其门人作了精彩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