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

苏曼殊
  • 姓名:苏曼殊
  • 原名:戬,字子谷
  • 性别:
  • 祖籍:广东香山县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84
  • 逝世日期:1918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元瑛、玄瑛,出家后法号曼殊,曾用过的名号有四十多个。苏家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其父苏杰生,名胜,字仁章,在日本横滨充英商万隆茶行买办,娶有一妻三妾,长妾河合仙是日本人。苏曼殊1884年9月28日(清光绪十年八月初十)生于日本横滨,其生母是日本一位叫若子的下女,他出生后未满三个月,生母就与苏杰生脱离关系,独自返回自己的家乡,曼殊幼时由河合仙抚养,以后他只知河合仙是自己的生母。


苏曼殊六岁时,随嫡母黄氏回到广东香山老家,翌年随乡儒苏若泉读书,课余喜欢绘画。他在家不被嫡母黄氏爱护,在校又受到同学的歧视,被人视为“异类”,使他从小就产生了对封建家庭及社会的反感,曾想去庙里当和尚。九岁那年,他父亲经商失败,从此家道中落,每况愈下。十三岁时,他从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学英文。其后,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初寄食于上海姑母家,后受表兄林紫垣的资助读书。


1898年春,苏曼殊东渡日本求学,入横滨大同学校学习,与冯自由、郑贯一诸人同学。1902年,他考入早稻田大学预科中国留学生部,学习期间参与兴中会的活动,与廖仲恺、朱执信等结识。当时大多数留日学生受到革命思潮的熏陶,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一年后,他转入成城学校学军事,又结识刘季平、黄兴、陈天华、蓝天蔚等人。基于爱国热忱,他先后加入中国留日学生的第一个革命团体——青年会,以及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成为留日学生革命运动中积极的一员。


1903年9月,由于表兄林紫垣反对从事革命活动而断绝接济,苏曼殊被迫回到国内,先后在苏州、长沙、芜湖、南京、安庆等地教书;也曾在上海《国民日日报》任翻译、编辑;还为了与养母河合仙团聚,曾多次前往日本。在此期间,正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之时,他满怀爱国热忱,与秦毓鎏等参加过华兴会在长沙的起义准备活动,并是光复会活动的中坚分子,与革命志士陶成章、刘少白、章士钊、杨笃生、张继、章太炎陈独秀、柏文蔚、赵声等相往还。苏曼殊一面继续参加革命活动,而以主要精力从事于“词客飘蓬”的文学生涯。


苏曼殊是一个很有文学天才的人,他以满腔的爱国热忱撰写杂文及诗,并作绘画,寓其反清、反帝革命激情于作品中。重要著作有《女杰郭耳缦》、《呜呼广东人》、《本事诗十首》、《岭海幽光录》、《清秋弦目图》等;编译有《悲惨世界》、《娑罗海滨循迹记》、《文学因缘》、《拜伦诗选》、《燕子笺》等;绘画有《儿童扑满图》、《猎胡图》等。他用批判的武器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抗,突出反清、反帝、反封建思想。其中特别强调“排满”,并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传统的统治思想,对孔子持否定态度,也谴责帝国主义的奴才。他鼓吹起义、暗杀,对无政府主义颇为欣赏。他同情穷人,憎恨富人,对未来新世界主张“公正”、“自由”,反对剥削和压迫。


由于对身世有“难言之恫”,加之苏曼殊生活漂泊,造成经济拮据,而思想伤感,时常有悲观厌世和颓废倾向。当上海《民国日日报》在1903年12月停刊后,他经冯自由的介绍,去香港见《中国日报》负责人陈少白,希望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结果受到冷遇。在救国无门、生计断绝之际,他一气之下跑到广东惠州一座破庙削发为僧。苏曼殊跟着老和尚靠化缘糊口,结果受不了饥饿和僧侣的戒律,只好拿了已故师兄法号曼殊的度牒回到香港,从此即以曼殊之名行世。


其后,苏曼殊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与文学创作,一度只身前往暹罗(泰国)、锡兰(斯里兰卡)、越南等地游历,热衷于佛教。时常学佛典、学梵文、译梵文典,撰《梵书摩多体文》,钻研律宗,以苦为极,致力于佛经的研究。他主张改革佛教,强调佛教的独立性和发挥其教化作用,阐扬“唯识论”和“禅宗”的境界。同时反对崇拜偶像,针对佛教、寺庙、教徒生活,与章太炎合撰《敬告十方佛教弟子启》、《告宰官白衣启》等文。其间,他曾应聘于曼谷青年会、锡兰菩提寺;回到国内后,曾与章太炎等发起组织“亚洲和亲会”,以反帝为主旨。


辛亥革命起义前的一年左右,苏曼殊再次游历新加坡、爪哇等地,一度在爪哇惹班的中华学校教英文,当他获悉武昌首义成功的消息时,欣喜若狂地于1912年春回到上海,在《太平洋报》主笔政,不久加入南社。袁世凯篡权后,他一面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发表《讨袁宣言》慷慨声讨;一面以“批判的武器”通过文字形式进行斗争。在《太平洋报》、《民国》、《甲寅》、《小说大观》、《青年杂志》及《南社丛刊》等刊物,先后发表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未完稿)、《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小说;杂文《南洋话》;与人合编《汉英辞典》和《英汉辞典》等工具书;续成《燕子龛随笔》;还选编中英诗合集的《英汉三味集》,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此外,尚有《东居杂诗十九首》等诗歌问世。


民国初年,在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军阀统治下,“莽操尸位”,一切成空,国家和社会依旧黑暗腐败。苏曼殊深感幻灭和失望,厌恶某些原革命党人“乘时得位”,鄙视争权做官,自己宁愿卖文自给,或向朋友乞贷,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也不肯随波逐流。他对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十分悲观,厌世和颓废思想更加严重;加之长期养成狂吸雪茄,滥饮冷水,喜食摩登糖及其他甜食,且饮食无节,致使肠胃病日益严重,身体极度虚弱;由于思想厌世,看破红尘,早想结束生命,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不顾。1917年夏,他从日本回国后肠胃病大发,之后又患肺炎,多种疾病缠身,长期住在医院治疗。翌年2月,他的病情恶化,5月2日,苏曼殊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一位革命者,其短暂一生的主要成就是文学著作。他的诗歌、小说及翻译作品在清末民初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有较深的影响。其遗著主要载于柳亚子编的《苏曼殊全集》及施蛰存辑的《燕子龛诗》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