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言

张惠言
  • 姓名:张惠言
  • 别名:字皋文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1761
  • 逝世日期:1802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张惠言(1761~1802),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祖上三代秀才,惠言4岁丧父,靠母、姊艰难维持,14岁即为童子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本省乡试,教习景山官学,期满,适母病逝,即归丁母忧。七次参加礼部考试,始于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3年后病卒。


他精通《周易》、《仪礼》,为乾隆时著名经学家,著有《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虞氏义礼》、《易候》、《易事》、《易言》、《周易郑荀义》、《周易别录》、《义图条辨》等。早年好为词赋,曾专攻骈文,后又致力古文,与恽敬创“阳湖派”。“阳湖派”为矫桐城派狭窄之陋,推崇韩愈的“明道”主张,提倡模仿诸子百家及唐宋古文,思想较解放,但理论及创作均不及桐城派影响大。惠言又为“常州词派”创始人,是继朱彝尊后词坛盟主。鉴于“浙江词派”一味拟古,寄兴不高而提倡“意内言外”、“比兴寄托”,“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令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渺,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情,则近之矣。”(《词选·自序》)于嘉庆二年(1796年)辑《词选》,选唐宋四十四家词为常州词派范本。由于他们极力寻求微言大义,不免有穿凿附会之弊。惠言词作多为身世之感和君国之忧,气势雄健,寄托深远,亦有词旨隐晦,难于索解之作。著有《茗柯文集》,《茗柯词》等。其弟张琦,清代名医,亦常州派词人,有云“超俊不让乃兄”,著《立山词》等传世。


张惠言是清嘉庆以后流行的常州词派的创始人。他自作词数量并不多,今存仅46首,但他所编《词选》一书当时却流行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词选》刊行于嘉庆二年,选录唐五代和两宋词共44家116首,其中多选唐五代词,而少选南宋词,取舍标准与此前主盟词坛、标举南宋的浙派明显不同。在《词选序》和词评中,张惠言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论词主张。他认为词非小道,上承风、骚,竭力提高词的文体地位,强调词作应富有内容,“意内而言外”,要体现“比兴寄托”,“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他提倡“低回要眇”的词风,而反对浙派词人追求的“清空醇雅”。他的主张系针对浙派词风行世已久的弊病而来,对转变词坛风有着积极影响,故一时响应者颇众,流风余绪绵延至晚清。但他的词评也有勇于立论、疏于考史之弊,好言词中有政治寄托,每失之穿凿附会。他的词作能实践其论词主张,陈廷焯称其词“全自风骚变出”(《白雨斋词话》)。其词如〔木兰花慢〕《杨花》、〔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等篇于写景咏物之际,寄托遥深,感慨系之,不失为佳作。


张惠言早年工骈文词赋,其大赋主要学汉魏,词藻富赡,富于气势,代表作有《游黄山赋》、《黄山赋》等;其小赋主要学六朝,托意幽深,抒情蕴藉,代表作有《望江南花赋》、《邓石如篆势》等。中年后从友人钱伯坰、王灼(刘大櫆学生)处接受桐城派的影响,又与同里恽敬共治唐、宋古文,欲合骈、散文之长为一体,开创了阳湖派。他的《送钱鲁斯序》和《文稿自序》言其为文本末,颇能反映阳湖派的文论主张。其散文特点是散行中时夹骈语,较桐城派散文富于词彩。


著有《茗柯文编》4卷,《茗柯词》1卷,并编有《词选》、《七十家赋钞》。近人龙榆生著《论常州词派》,其中搜集不少有关张惠言词作的研究资料,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