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张仲景
  • 姓名:张仲景
  • 别名:字仲景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 出生日期:约公元150
  • 逝世日期:219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伤寒论》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之医术,从而产生了学医的愿望。于是,便拜当地名医张伯祖为师,尽得其传。灵帝建宁年间 (公元168~172年),他被推举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相传他在公余时间专门坐在大堂上给百姓看病,这也是后人称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为坐堂医生的由来。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兵祸相仍,疾疫大作的时代。从汉灵帝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后的十余年间,中原地区曾经连续发生5次大的疾疫,死亡人数,不可胜计。张仲景的家族200多口人死去2/3,其中死于伤寒者又占7/10。人民的疾苦,自家的遭遇,使张仲景决意研究伤寒,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 “救贫贱之厄”。从此他“勤求古训”,认真阅读《素问》、《九苍》、《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医学典籍,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又 “博采众方”,广泛地征集民间的治疗药方。他为了丰富自己的医学理论和提高医术水平,不辞劳苦,深入城乡,积极参加医疗实践,曾跋涉于川陕间。刘备据有四川,他离蜀还乡,隐居河南少室山中,悉心研究医学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 《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的医学名著。


《伤寒杂病论》共16卷。包括 “伤寒” 和 “杂病” 两部分,前者专论伤寒,后者论诸杂病。书成之后,由于兵荒马乱,原著已散失残缺,幸得晋朝名医王叔和整理,编为36卷,才得以流传。到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旧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经高保衡等人校勘,将它分为两部书,一部名 《伤寒论》,10卷,22篇,收载397法,113方,主要阐述霍乱、流行性感冒、肺炎等多种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 一部名 《金匮要略》,6卷,25篇,收载139条,262方,主要是阐述内科杂病,兼述外科、妇科及皮肤科等40多种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汇集了自己和前人成功的医疗经验。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奠基人。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辨证就是辨别病的征候,运用多种诊断方法,从错综复杂的病情中,去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疾病作出准确诊断。论治就是在“辨证” 的基础上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一原则,在张仲景之前,已为医家所采用。张仲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给予了系统的总结,使其成为科学的理论。在诊断上,他从疾病所在的部位和性质,区分为“表里上下,虚实寒热”,后世称之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辨证方法,即辨证八纲。以望、闻、问、切四诊诊察病证的性质。在治疗上,提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汗就是用排汗的方法除去病毒,吐就是让病人将腹中的病毒吐出来,下就是将胃肠中病毒泄下,和就是和解病人体中的病毒,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这样八纲、八法就由阴阳两大纲领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 “八纲”诊断疾病,按“八法”进行治疗,为他确立的这种辨证论治所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至今仍为中医界所遵从。


张仲景又是我国中医方剂学的鼻祖。他根据前人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实践,在《伤寒杂病论》 中,收载法3917个,方380余个,用药214味,其中不少医方,如用白头翁汤治细菌性痢疾,用白虎汤治乙型脑炎,用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汤治疗急性阑尾炎等,至今疗效仍很显著。他的方剂配伍和加减变化法度严谨,配方时讲究君臣佐使。他在因证立法、以法系方和遣方用药上,均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内容。书中对药物的煎法、服法、禁忌等所作的阐述,也多具有实用价值。在对药剂类型的记述上,更是齐全完备,除汤剂外,还有丸剂、散剂、膏剂、栓剂、洗剂、浴剂、酒剂、熏剂和滴鼻剂、灌耳剂等。由于他在药物学上制方严谨,药少方精,功效显著,所以后世奉他为方剂学始祖。


张仲景的医学著作,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 《黄素药方》 《辨伤寒》、《疗伤寒身验方》、《评病要方》、《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7种,可惜这后7种都已亡佚无存了。


张仲景一生不但注重医学理论研究,著述宏富,而且躬行实践,医德高尚。他把“救贫贱之厄”作为一生行医的目标,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救死扶伤,以人命为重,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谨慎行医。对于那些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 的庸医,深恶痛绝。他曾在《自序》 中痛切地指出: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张仲景的这种崇高的医风医德,令人敬仰,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张仲景在医术上是相当高明的。《太平广记》、《甲乙经·序》中记有这样一件事: 侍中王仲宣是一位有才华的青年文学家,20余岁时,张仲景在修武行医的时候,结识了他,凭借自己的行医经验,断定他患有疬病(麻风病),应即早治疗。便对他说: 君有病,应早点治疗。不然,到40岁时,眉毛就会脱落,甚至会死去。并且告诉他说五石汤可以治疗这种病。王仲宣以为这是吓唬他的,所以没有按时服药。几天之后,再见仲宣,问他: “药服了没有?” 回答说: “服过了。” 仲景说:“观面部颜色,不像服药了,君可不要拿性命当儿戏啊!”仲宣仍然听不进。几年之后,仲宣果然病作,眉毛脱落,终于离开了人世。


张仲景还很注重疾病的预防,主张“治未病”。他认为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发病与否,同外界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他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当,注意锻炼,讲究卫生,内养正气,外慎风邪,以期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他的这些见解,也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张仲景是汉代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总结了我国2世纪以前的医学经验,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发展和丰富了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给后世提出了理法方药的一系列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更加密切起来,为后世医学发展开辟了道路;书中的药方被称为经方,有不少至今仍有应用价值。他在医学上的成就标志着我国的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他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光焰炳耀的划时代人物。他的医学理论自唐、宋以来已传向海外,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中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日本还有专事研究《伤寒论》的团体。中外整理、研究张仲景医学著作的已逾千家以上。人们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为了纪念这位医学家,在他的家乡河南南阳东关建造了医圣祠,1992年国家卫生部还在南阳市内建立了张仲景医史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