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理和

钟理和
  • 姓名:钟理和
  • 笔名:江流、里禾
  • 性别:
  • 祖籍:广东梅县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台湾屏东县人
  • 出生日期:1915年12月15日
  • 逝世日期:1960年8月4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钟理和(1915年12月15日-1960年8月4日),作家。笔名江流、里禾、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台湾屏东县人。他的祖父、父亲以农为业。小时候,他只读到小学高等科毕业,念过一年半以汉诗文为主的村塾,但自学了许多古典小说和新文学作品。1932年他随父亲搬到屏东以北的美浓镇尖山,在父亲办的农场里当助手。1938年钟理和到了东北沈阳市,进入 “满洲自动车学校”学习驾驶汽车。1940年学成后,回到台湾携未婚妻私奔,到沈阳建立新家庭。1941年1月15日,他的长子钟铁民出生于沈阳。同年夏天,全家迁居北京,因生活所迫,曾在日人的 “华北经济调查所”当译员,待遇颇佳,但出于民族大义,只当了3个月就毅然辞职,经营煤炭零售店。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钟理和抗不过乡心的引诱,举家迁台,在屏东内埔初级中学担任国文教师。1947年10月27日因肺病入了松山疗养院,割去肋骨七根,时达3年余。1950年出院后回到了美浓,过着半疗养半写作的生活,家庭生活完全靠妻子的劳动维持。1954年长子铁民摔伤致残,次子立民9岁夭折,他痛不欲生。1957年在美浓镇上做土地代书工作,此工作虽与写作相违,但为了生计,不得不做下去,直到1959年在健康状况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才辞去。1960年8月4日钟理和在病床上修订中篇小说《雨》,旧病复发,咯血而死,终年45岁。


钟理和是台湾农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特别是后期的作品,大多以美浓这个闭塞的客家山村为背景,写那里的农民的穷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因他经常和农民生活在一起,有时也一起下田干活,对农民的生活有深切的了解和切身的体验,因此,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抗旧传统的精神。钟理和一生坎坷,备尝人间疾苦,他虽创作了很多作品,但他生前出版的作品甚少,他的长篇小说 《笠山农场》虽获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二等奖,一时文名大噪,也没有公开出版。弥留之际,他对儿子钟铁民留下遗言: “吾死后,务将所存遗稿付之一炬,吾家后人不得再有从事文学者; 《笠山农场》不见问世,死而有憾。”钟理和死后,才由他的生前文友钟肇政、林海音等组成“钟理和出版委员会”,陆续出版他的著作。1976年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良泽又负责编辑出版了他的全集。据张良泽先生1974年统计,钟理和已发表的作品有1个长篇,6个中篇,26个短篇约46万字字;已完成而未发表的作品有1个中篇,10个短篇,约8万7千字,未完成的作品10篇,约8万字。存目失稿的作品有3个长篇,19个短篇。他的作品有: 《夹竹桃》 (1945年北平马德增书店出版)、《雨》 (1960年台北文星书店出版)、《笠山农场》(1961年台北学生书局出版)、《钟理和短篇小说》 (1970年台湾大江出版社出版)、《原乡人》 (1976年远行出版社)、《做田》(1976年远行出版社)、《钟理和日记》 (1976年远行出版社)、《钟理和书简》 (1976年远行出版社)、《钟理和残集》 (1976年远行出版社)、《故乡》(1976年台湾大行出版社出版)、《钟理和全集》 (1976年远景出版社出版,包括长、短篇小说,散文等)。由张良泽先生编辑出版的《钟理和全集》共分八卷:第一卷《夹竹桃》 (中篇小说集);第二卷《原乡人》 (中短篇小说集);第三卷《雨》 (中、短篇小说);第四卷《做田》 (短篇小说及散文集) ;第五卷《笠山农场》 (长篇小说);第六卷日记》;第七卷《书简》;第八卷《残集》。钟理和是坚决主张“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台湾文艺界根据钟理和的爱国家爱民族的精神,把他的小说《原乡人》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为了配合这个电影的拍摄,台湾著名作家钟肇政写了《原乡人》、《钟理和的故事》,许多文艺界人士和生前友好都写了回忆钟理和先生的文章。中国作家协会也在北京隆重集会,纪念钟理和先生逝世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