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逢甲

朱逢甲
  • 姓名:朱逢甲
  • 别名:字莲生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间书》

朱逢甲,字莲生,清代松江府华亭县人,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主要事迹见于道光、咸丰年间。善篆刻,擅长画白描人物。据民国学者朱启钤的考据,朱逢甲为人颇有才学,很受同时代人的赏识,他在书画方面精于白描并工铁笔,经学方面“群经能折圣贤衷”被人赞为奇才,但是屡次科考,均未中第。他所流传的文章著述,除了《间书》之外,还有《平黔策》、《沿海形势论》若干卷。咸丰早期,朱逢甲还曾在贵州兴义,参与了《兴义府志》的编修工作。


道光晚期、咸丰初年,朱逢甲正值中年时期,曾远赴贵州,在贵州学政鲍华潭门下为幕僚,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编撰《间书》帮助甚大。咸丰四年(1854),《兴义府志》刚刚完成,贵州就爆发了大规模的苗民起义。满清官兵被打得焦头烂额,文士出身的朱逢甲领军打仗。朱逢甲在率兵与苗兵作战的过程中,作战极善谋略,曾设计活捉苗兵军师刘九纶。


然而,因为朱逢甲是无官人员,所以他的功绩,被当时的一些官员冒领,朱逢甲本人并未得到清廷的赏识。古人说:“功成不受赏,长揖归田庐”,朱逢甲心灰意冷之下,本想回乡,但因为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军已经占领了南京一带,归乡的道路受阻,只得闲居贵州,埋头读书以观时势。咸丰五年(1855)冬,朱逢甲开始编撰《间书》,他曾在自序中说:“杞忧徒抱,为撰《间书》一卷”。


清代许多知识分子为逃避现实,躲避严酷的政治高压而埋头书斋,走向纯学术领域的做法不同,朱逢甲编撰《间书》,其主要目的是企图为清朝统治者服务。当时,太平天国发展势头迅猛,各地人民起义如火如荼,北方又有白莲教起义军的响应与配合,早已腐朽入骨的八旗官兵,屡战屡败。《间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通过用“间”的方法,挽救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


朱逢甲开始撰写《间书》的这一年,恰好有贵州雇农张秀眉举行起义,苗民群起响应,很快就有数万人参与。结合贵州地区的情况,朱逢甲在《间书··自序》中说,一方面是“黔苗变起,土寇应之,寇多如毛,号称数万”;另一方面是“城屡陷,官屡徇,饷则匮矣,兵则恇矣,练则不教之民矣”。接下来,朱逢甲抓住了清军在军事作战方面失利的三个重要原因,即财政匮乏、官兵惧战、乡勇团练尚未得到训练。指出了清朝统治着的三大弊病,朱逢甲希望通过间谍手段,寻求能够事半功倍而扑灭农民起义的方法。在朱逢甲看来,只要间谍手段运用得法,打入起义军上层领导,进而“擒贼先擒王”,就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可见,朱逢甲撰写《间书》的直接目的,是为挽救清朝而开的药方。


朱逢甲认为,间谍活动是一项正当的政治军事活动,查阅各种史籍可以看出,古代的圣贤,也不乏身为间谍者,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尚、春秋的子贡,都是其中的典型。因此,人们大可不必讳言间事,不能一概以奸诈卑劣持之。朱逢甲在《间书》中强调,不管用间的具体手段如何,只要行为的目标符合道义,对除敌兴邦、救亡图存有所助益,不要斤斤计较与手段是否光明正大,这已经与现代的用间观点大同小异。


疑晚清的持平叟、执权居士、持平子、持平居士、公道老人均系同一人, 即朱逢甲。朱逢甲饱读经书, 国学底蕴深厚, 并在襄助传教士办报纸过程中接触到了西学, 具有了现代学科意识。1871年, 他在讨论中国传统相术时, 曾在心理学意义上使用过“心之理与事”一词, 为其创制“心理(学)”一词奠定了基础。中学与西学的交融与碰撞是朱逢甲创制“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尽管“心理(学)”一词首先由中国知识分子创制, 但因西学在中国晚清时期发展的延缓和曲折, 故没有像日本学者西周使用“心理学”一词之后在日本学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