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

宗喀巴
  • 姓名:宗喀巴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今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
  • 出生日期:1357
  • 逝世日期:1419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宗喀巴(1357~1419),本名洛桑扎巴(blo-bzang grags-pa)。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著名佛学家和宗教改革家。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10月25日(藏历第六绕迥火鸡年)诞生于今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所在地。因藏族称青海东部湟水流域为“宗喀”, “巴”意指湟水边的人,故后被尊称“宗喀巴”。3岁时,正值噶玛噶举派黑帽系4世活佛噶玛巴·若贝多杰受元顺帝召请进京途经青海,暂居今平安县夏宗寺,便由其父带领前往拜若贝多杰,受近事戒,取名袞噶宁布(庆喜藏)。7岁时,于夏琼寺(今青海化隆)高僧顿珠仁钦坐床前正式剃度出家,并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扎巴。受学显密诸法9年。16岁时奉师命前往卫藏学法。朝拜各派名寺,遍访诸派名僧,虚心求教,潜心钻研。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宗喀巴时年24岁,在雅隆地区的南杰拉康寺从楚臣仁钦受比丘戒,标志着他已完成佛教显宗经典的全部学习教程。后又从布顿的几大弟子学习密宗时轮,对佛学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深造,从而创立了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主张僧人严守戒律,学行并举,不分世俗争权。他广收弟子,聚众讲经,著书立说,其间撰写了《菩萨戒品释》、 《侍师五十颂释》、 《密宗十四根本戒释》等著作。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和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先后著《菩提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成为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支柱和系统教程。他号召僧人广学经典,循序渐进,先显后密,显密双修。永乐七年,在西藏帕竹集团政治支持和经济资助下,在拉萨举行了有1万多僧众参加,观光俗人达几万人的大祈愿法会。此会打破了当时藏传佛教各派间的门户隔阂,是一个全藏性的宗教学术盛会,正式宣告在噶举派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宗奉龙树大乘中观宗为特征的格鲁派,遂成为藏传佛教界的首要人物。会后,在距拉萨25千米的旺古尔山旁修建了格鲁派的第一个寺院甘丹南结林(甘丹寺)。宗喀巴的宗教成就和政治影响受到中央王朝重视,明成祖曾数次遣使诏请,均被婉言谢绝。永乐十二年(1414年)派弟子释迦也夫作为代表进京,永乐十四年至北京, 被明廷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并带回金汁书写的藏文《大藏经》等物。其弟子克珠杰·格勒贝桑和根敦朱巴被后世追认为一世班禅和一世达赖。一生著述170多卷,有“百部论主”之称。主要有《金鬘论》、 《缘起颂》、 《中论广释》等,均为格鲁派佛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永乐十七年(1419年)于甘丹寺圆寂,终年62岁。次年造成肉身舍利灵塔,供放于甘丹寺。


宗喀巴在藏传佛教界被称为一代尊师, “第二佛陀” 、 “文殊再世”。因其弟子贾曹杰和克珠杰在振兴佛教、弘扬佛学思想、创立格鲁派中对其帮助最大,因而格鲁派尊称师徒3人为圣·父子三人。经过数代佛学志士的努力,格鲁派的影响遍及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明代中期传至蒙古地区,成为蒙藏地区藏传佛教的第一大教派。因教徒带桃形尖顶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