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正是学术界开放以后「百家争论」的开始(周盛时学术掌于王官),那时如老聃、荀卿、韩非、庄周的著作最为杰出,尤以庄周的著作更是文质彬彬,不过其中如外篇或已有为庄子之徒所作,至杂篇顾名思义已非庄子所作什明,其谈理意义浮浅,文字鄙陋,显非庄子笔墨,但其末天下篇则非庄子不能为,盖与内七篇条理一贯而天下篇为总结。

研究汉以前学者的著作,较有困难的一件事是文字问题,老庄等的著作,自然没有像尚书那样的诘屈聱牙,但也有许多一下子读不下去的,因为那时的著作家已多不尽用本字而用假借(假借有两种:第一种是造字时候即是假借,许慎说文中所谓六书中的假借,他是造字的原则即为假借;第二种则是本有其字,但下笔时却忘记了,便用同音的字来代用一下,这种假借历史已久,庄子中也就不少)。因此我们现在读汉时人的著作,已觉有许多文字一下子不容易了解,至更前的古书更觉诘屈聱牙,要用翻译了,庄子也逃不出这个范围。所以清朝有一派训诂学家,专做这种工作,可也不是容易的事。本书就作者自评,虽然对读者有或多或少的帮助,但仍惟恐未能解决困难,或者更有大谬不然的,希望读者不吝指示。

天下篇既有总的意义,研究庄子的也可以当作提要看,这也是我特为天下篇写这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