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回

【原文】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①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②,其马将必佚③。”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④有诬人也。”

【注释】

①善御:擅长驾驭。御,通“驭”。

②虽然: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③佚:丢失。

④固:原来。

【译文】

鲁定公向颜回问道:“你是不是也听过东野毕擅长驾驭马车?”颜回回答道:“他确实擅长驾驭马车,虽然是这样,他的马还是会走丢。”鲁定公听了以后,脸上的神色显得不高兴,他对身边的人说:“原来君子也会诬蔑别人啊。”

【原文】

颜回退,后三日,牧①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②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③席而起,促④驾召颜回。

【注释】

①牧:养马的人。

②曳:带领。

③越:跳跃。

④促:督促。

【译文】

颜回走了。三天以后,饲养马的人过来告诉鲁定公说:“东野毕的马丢失了,两匹骖马带着两匹服马回到马厩。”定公听到以后,从席子上跳起来立即让仆人驾车去请颜回回来。

【原文】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①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②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③,衔体正矣,步骤驰骋④,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⑤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注释】

①奚:为何。

②政:政事。

③辔:拴马的缰绳。

④步骤驰骋:步,缓行。骤,急走。驰骋,纵马狂奔。

⑤犹:还。

【译文】

颜回回来后,定公说:“前些天我问您东野毕擅长驾驭马车的事情,您说:‘他确实是擅长驾驭马车,但是他的马还是会走失。’我不知道您是怎么预料到的?”颜回回答说:“我是从政事中知晓的。以前舜帝擅长治理百姓,造父精通使唤马匹。舜帝不让百姓的精力用光,造父也不让马匹的力气竭尽,所以舜帝没有逃亡的子民,造父也没有走失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驭马车,蹬上马车,手里拿着缰绳,摆正马嚼子,抽打着马缓行、急走或纵马狂奔,置朝廷礼仪于不顾,历尽千辛万苦,纵马于峻险之地,马的精力都用尽了,但还是不让马休息,我是根据他的这些行为知道他的马会丢失的。”

【原文】

公曰:“善!诚①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②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③,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④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⑤也,岂足多哉。”

【注释】

①诚:确实。

②少进:少,稍微。进,阐释,引申。

③攫:争夺。

④危:危险,祸害。

⑤类:相似,一样的事情。

【译文】

定公说:“很好,真的像您说的一样。您的一番话语,意义深远、耐人寻味啊。您能不能更加精确地解释一下呢?”颜回答道:“我听说小鸟饿了就会啄树木,野兽饿了就会争抢食物,人穷了就会欺诈,马累了就会跑散。从古到今,没有让下级贫困而自身没有危险的。”定公十分高兴,就把这番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他之所以叫颜回,就是他经常有这样的表现,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圣门四科

孔门弟子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擅长言辞的有子我、子贡;擅长处理政务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原文】

孔子在卫,昧旦晨兴①,颜回侍侧②,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③知之。”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决④。”子曰:“回也,善于识音矣。”

【注释】

①昧旦:天还未完全明。晨兴:大早上就起床。

②侍侧:在一旁侍奉。

③类:类似。

④长决:同“长诀”,永久地分开、诀别。

【译文】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每天天还没有完全亮就起床,颜回在一旁侍奉,听到了一阵十分哀切的哭声。孔子问道:“颜回,你知道这哭声是因何而起的吗?”颜回回答说:“我认为这哭声并不只是因为死去的亲人,还因为在世的人却要活生生地被分开。”孔子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颜回回答说:“我听说桓山上有一种鸟,它生了四只小鸟,这四只小鸟羽翼长成以后,就要各自分开,分布于四海。母鸟会悲切地鸣叫着为它们送行,那种哀切之声和这哭声有些相似,都是所谓的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我是因为他们的哀切之声很相似而得知的。”孔子派人去询问痛哭的人,哭泣的人果然回答说:“我的父亲死了,家中又十分贫困,只好卖了儿子以埋葬父亲,现在正在和儿子诀别啊。”孔子说道:“颜回真的是善于识别声音啊。”

【原文】

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①若何?”子曰:“达②于情性之理,通③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④神知礼,德之盛⑤也。”

【注释】

①成人:德才兼备之人。行:品行,品德。

②达:通达。

③通:知晓,了解。

④穷:研究,更深层次的理解。

⑤盛:高大,崇高。

【译文】

颜回向孔子问道:“德才兼备之人的品行是什么样的?”孔子说:“他们通达性情,知晓天地万物变化,知晓暗明的缘由,看得见浮游云气的本源。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可以称得上是德才兼备。既然称得上德才兼备,又能知晓仁义礼乐,这就可以说是他们有德行的表现了。如果能够探究通晓万物变化和道理,那样的话他的德行就很高了。”

【原文】

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孔子曰:“武仲贤哉。”颜回曰:“武仲世称圣人而身不免于罪,是智不足称①也;好言兵讨②,而挫锐于邾,是智不足名③也。夫文仲其身虽殁④而言不朽,恶有未贤?”孔子曰:“身殁言立,所以为文仲也。然犹有不仁者三,不智者三,是则不及武仲也。”回曰:“可得闻乎?”孔子曰:“下展禽⑤,置六关⑥,妾织蒲⑦,三不仁;设虚器⑧,纵逆祀⑨,祠海鸟⑩,三不智。武仲在齐,齐将有祸,不受其田,以避其难,是智之难也。夫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鲁,抑⑪有由焉。作而不顺,施而不恕也夫。《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

【注释】

①称:称赞、称道。

②兵讨:武力征讨。

③名:称道。

④殁:死。

⑤下展禽:使展禽在下位任职。下,使……下。展禽,即柳下惠。

⑥六关:第六道关卡。

⑦织蒲:编织蒲席。

⑧虚器:为卜龟设置豪华的处所。

⑨逆祀:颠倒祭祀。

⑩祠海鸟:为海鸟设立祠堂。

⑪抑:大概。

【译文】

颜回向孔子问道:“臧文仲和臧武仲这两个人谁更为贤能?”孔子回答说:“武仲更为贤能。”颜回问道:“武仲虽然被世人称之为圣人,自身却没能免受罪责,这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值得人称许;他喜欢以武力征讨,却在邾国受到了挫败,这说明他的智慧不值得人称道。而文仲虽然死掉了,他的言论却流传不朽,怎么能说他不如武仲贤能呢?”孔子回答说:“身死而言论得以流传,这正是文仲被称之为文仲的原因,但是他依然还有三件不仁德的事和三件不明智的事,这是他比不上武仲的地方。”颜回问道:“我能够听一听是什么事吗?”孔子回答说:“将贤能的柳下惠置于下位,设置不应当设立的第六道关卡,让自己的妻妾也去编织蒲席贩卖,这是三件不仁德之事;为卜龟设置豪华的处所,任由手下人颠倒祭祀的次序,为海鸟设立祠堂,这是三件不明智的事。武仲在齐国的时候,齐国将要面临祸事,武仲便不接受齐国封给他的田地,故此避免自己和齐国一同遭难,这是明智中最不容易做到的。武仲虽然很聪慧却不能容于鲁国,大概是有原因的吧。做事情却不顺应它的发展,施行起来不合仁爱之道。《夏书》上说过:‘在这里就要一心想着这里,顺应事情变化并且合乎宽恕之道。’”

【原文】

颜回问君子。孔子曰:“爱近仁①,度近智②,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回曰:“敢问其次③。”子曰:“弗学④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⑤之。”

【注释】

①爱近仁:爱护关心他人达到仁爱的程度。

②度近智:事情先考虑再做,达到明智的程度。

③其次:不如君子。

④弗学:不学习。弗,不,没有。

⑤勉:嘉勉,努力。

【译文】

颜回向孔子问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君子。孔子说:“关心爱护他人达到仁爱的程度,做事前深思熟虑达到明智的程度,替自己考虑的远没有替别人考虑的多,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君子。”颜回说:“冒昧地问一下如何叫不如君子呢?”孔子说:“没有学习就去做,没有思考就想获得,你好好努力吧。”

【原文】

仲孙何忌问于颜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①,可得闻②乎?”回曰:“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③’。夫知其所不可由④,斯⑤知所由矣。”

【注释】

①仁智:仁义道德和智慧。

②闻:解释,说清楚。

③恕:推己及人,为别人考虑。

④由:应该做的事情。

⑤斯:语气词,那样的话。

【译文】

仲孙何忌向颜回问道:“仁者说的每一个字都有利于仁德、智慧,您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颜回说:“说的每一个字都有利于智慧,什么都不如‘预’字;说的每一个字都有利于仁义道德,什么都不如‘恕’字。那么,就知道什么不能做,什么事情可以做。”

【原文】

颜回问小人。孔子曰:“毁①人之善以为辩,狡讦②怀诈以为智,幸③人之有过,耻学而羞④不能,小人也。”

【注释】

①毁:诋毁,诽谤。

②狡讦:内心狡诈,邪恶。

③幸:庆幸。

④羞:认为是羞耻,瞧不起。

【译文】

颜回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孔子说:“攻击别人的长处反而认为是会辩解,满心欺诈反而认为是聪明,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他幸灾乐祸,认为学习是可耻的,反而瞧不起没有才能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小人。”

【原文】

颜回问子路曰:“力猛①于德而得其死者,鲜②矣,盍慎③诸焉?”孔子谓颜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④也,莫之为也,何居为⑤闻者?盍日思也夫?”

【注释】

①猛:胜过,超越。

②鲜:很少。

③慎:谨慎,小心。

④莫之御:指不能抵制的意思。

⑤何居为: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

【译文】

颜回向子路问道:“勇力胜过品德的人,死得真正有价值的很少,这些人为什么不知道谦虚谨慎的好处啊?”孔子对颜回说:“人不是不知道谨慎为人的好处,而是控制不住自己,没有认真去这样做。为什么人往往都是空坐着去做一个只听不做的人呢?为什么每天不多点思考呢?”

【原文】

颜回问于孔子曰:“小人之言①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②也。”孔子曰:“君子以行③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④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⑤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

【注释】

①言:言论,话语。

②察:明察。

③行:行动。

④疾:批评。

⑤乱:混乱。

【译文】

颜回问孔子说:“小人的话也有和君子相同的地方,不能不有所察觉。”孔子说:“君子是用自己的行动说话,小人只是在用自己的舌头说话。所以君子追求道义上互相批评,在别的方面相互友爱;小人在制造混乱的问题上和别人相互友爱,在别的方面相互憎恨。”

【原文】

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①焉,而弗能谓②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③,不思久怨,仁矣夫。”

【注释】

①非:不对,不正确。

②谓:动词,说出来。

③久德:以往的仁德。

【译文】

颜回问孔子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孔子说:“君子对待朋友,心中一定知道他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他不能说我不知道,这才是仁德的人。不会忘记以往的仁德,也不计较之前的怨恨,这样才能称得上仁德。”

【原文】

孙武叔见于颜回,回曰:“宾①之。”武叔多称人之过而己评论之,颜回曰:“固②子之来辱也,宜有得于③回焉,吾闻诸孔子曰:‘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④,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注释】

①宾:动词,用宾客的礼节。

②固:本来。

③有得于:从……中得到。

④枉:不正直。

【译文】

叔孙武叔去拜见颜回,颜回说:“用宾客之礼对待他。”武叔喜欢探讨别人的过失并且做出评论,颜回说:“本来您是屈尊来到这里,应该是想从我这里领悟到一些东西吧。我听先生说:‘讨论别人的坏处,并不能使自己显得多么美好;说别人不正直,也并不能使自己的品德正直。’所以君子只批评自己的缺点,但不会攻击别人不正确的地方。”

【原文】

颜回谓子贡曰:“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①礼于人,身不用德②而望德于人,乱③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④也。”

【注释】

①望:指望,想让别人这样。

②德:品德,道德。

③乱:混乱。

④思:思考。

【译文】

颜回对子贡说:“我曾经听先生说过:自己不在意礼仪但是想让别人讲究礼仪,自己不讲究仁德但是想让别人讲究仁德,如果是这样的话,社会的秩序就会乱套。先生说的话,我们不能不考虑啊。”

子路初见

【原文】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①?”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②哉?”子路曰:“学岂益③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④。木受绳则直⑤,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⑥哉?毁仁恶士⑦,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注释】

①好乐:喜欢的事,爱好。

②及:达到。

③益:益处。

④檠:矫正弓弩的器具。

⑤直:正直。

⑥顺:做成功,顺利。

⑦毁:诽谤,诋毁。恶:憎恨,怨恨。

【译文】

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孔子说:“你的爱好是什么?”子路回答道:“我很喜欢长剑。”孔子说:“我指的不是这个,是依靠你的能力再加上你的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子路说:“难道学习真的有益处吗?”孔子说:“贤明的君王如果没有直谏的臣子就会有失正道,士人如果没有值得结交的良友就会犯错,驾驭狂乱的马不能没有鞭子,射箭的时候不能没有矫正的工具,木头用墨绳的时候就会锯直,人听从了别人给他的建议就会圣明。热爱学习爱好提问,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谤毁仁者憎恶士人,就和犯刑罚差不多了。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

【原文】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①自直,斩而用之,达②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③之,镞而砺④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敬而受教。

【注释】

①揉:矫正。

②达:穿过,穿透。

③羽:羽毛。

④砺:打磨得更加锋利。

【译文】

子路说:“南山的竹子,不用矫正就很挺直,砍下来用来做箭杆,可以穿透犀牛的皮。如果这样说的话,怎么还用得着学习呢?”孔子说:“箭尾再加上羽毛,把箭头再磨得更锋利些,那它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吗?”子路向孔子拜了两拜,恭敬地接受教诲指导。

【原文】

子路将行①,辞②于孔子。子曰:“赠汝以车乎?赠汝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孔子曰:“不强③不达,不劳无功④,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⑤失礼,慎⑥此五者而矣。”

【注释】

①将行:将要出远门。

②辞:告辞。

③强:强大。

④功:成果,收获。

⑤恭:恭敬。

⑥慎:慎重,注意。

【译文】

子路将要出远门,临走的时候向孔子辞行,孔子说:“你是要我赠送马车呢?还是要赠送忠告呢?”子路说:“请您送给我忠告。”孔子说:“如果不强大就达不到你想要的,不辛勤劳动就得不到收获的喜悦,不忠诚就没有人愿意成为你的朋友,不诚信的话就没有人愿意和你往来,不恭谨就会失去礼节,在这五个方面一定要慎重。”

子 路

以政事见称,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原文】

子路曰:“由请终身奉①之。敢问亲交取亲若何②?言寡③可行若何?长为善士而无犯若何?”孔子曰:“汝所问,苞在五者中矣。亲交取亲,其忠④也;言寡可行,其信⑤乎;长为善士而无犯⑥,其礼也。”

【注释】

①奉:记住,信奉。

②若何:怎么办?

③言寡:说很少的话。

④忠:忠心,忠诚。

⑤信:信任。

⑥犯:违背。

【译文】

子路说:“我会永远记住的。请问怎么样才能让刚认识的人信任你呢?说很少的语言,怎么样才能够行得通呢?怎么样才能真正长久地做一个仁慈的人而不违反礼仪呢?”孔子说:“你刚才问的话,包含在我刚才讲的五点中,要想取得刚认识的朋友的信任就要对别人忠心;要想说很少的话又行得通就要诚信;要想长久地做一个仁慈的人而不违反礼仪就要讲究礼节。”

【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见季康子①,康子不悦。孔子又见之。宰予进②曰:“昔予也常闻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则弗动③。’今夫子之于④司寇也日少,而屈节⑤数矣,不可以已乎?”

【注释】

①季康子:春秋时鲁国大夫。

②进:上前说话。

③聘:聘请。弗动:不会去行动。

④之于:当,担任。

⑤屈节:降低节气。

【译文】

孔子在任鲁国司寇的时候,前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高兴。孔子又一次拜见季康子。宰予走上前对孔子说:“从前我常听先生说:‘如果君王大臣们不邀请我的话,我是不会主动前去拜见他们的。’但是现在先生担任司寇没有多久时间,就多次降下自己的节气,您能不能不再这么做了?”

【原文】

孔子曰:“然①,鲁国以众相陵②,以兵相暴③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不先自远④刑罚。”自此之后,国无争者。孔子谓宰予曰:“违⑤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故政事莫如应之⑥。”

【注释】

①然:是,确实。

②以:凭借。相陵:相互欺侮。

③相暴:相互伤害。

④自远:自己远离。自觉不做违法的事情。

⑤违:隔着,距离。

⑥政事:治理国家大事。应:迎合,适应。

【译文】

孔子说:“是的,我是说过,但是现在鲁国的百姓仗着人多相互欺侮,互相用武力伤害对方,这样的情况已经很久了,如果当官的再不过问这件事的话,鲁国将会发生动乱,他们没有邀请我,我就去拜见他们解决这件事,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鲁国的百姓听说了这番言论后,说:“圣明的人将要治理我们的国家了,我们为什么不主动远离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呢?”从此以后,鲁国的百姓没有相互争斗的人了。孔子对宰予说:“隔着山十里远,蟪蛄的鸣声还是如在耳边一样,社会的动乱局面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政事与其听之任之,不如主动应对。”

【原文】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与宓子贱皆仕①。孔子往过孔篾而问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②?”对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龙,学焉③得习,是学不得明④也;俸禄少,饘粥不及亲戚,是骨肉益疏⑤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问疾,是朋友之道阙⑥也。其所亡者三,即谓此也。”

【注释】

①皆仕:一起做官。

②何得何亡: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③焉:怎么。

④明:明了,清楚。

⑤疏:生疏,疏远。

⑥阙:通“缺”,丢失、失去。

【译文】

孔子的兄长有个儿子叫孔篾,和宓子贱一起做官。孔子路过的时候去看他并且问他说:“你当官,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篾说:“我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却失去了三样东西。官场上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学过的东西怎么能有时间去温习,所以越学越不明了;俸禄少得可怜,粥饭不能接济亲戚,所以亲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公事很多且大部分都很紧迫,就没有时间吊问死者,慰问生病的朋友,所以朋友之间感情逐渐失去了。我所失去的东西就是这三样。”

【原文】

孔子不悦,往过①子贱,问如孔篾。对曰:“自来仕者无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诵②之,今得而行之,是学益③明也;俸禄所供,被及亲戚,是骨肉益亲也;虽有公事,而兼④以吊死问疾,是朋友笃⑤也。”孔子喟⑥然,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取此?”

【注释】

①过:看望。

②诵:背诵。

③益:更加。

④兼:抽出时间。

⑤笃:感情深厚。

⑥喟:感慨。

【译文】

孔子听了这些话,很不高兴。接着孔子去看望宓子贱,问了和孔蔑同样的问题。宓子贱回答说:“自从我做官以来,没有失去过什么,但是却得到了三样东西。曾经学过的东西,如今得到了贯彻实行,所以学过的东西就更加深刻;俸禄的供给送给亲戚,亲人们的感情更加亲近了;虽然公务繁忙,但仍能抽出时间去吊问死者,慰问病人,所以朋友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了。”孔子很感慨,对宓子贱说:“你是一个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那么子宓贱是从什么地方学到这么优良的品质呢?”

【原文】

孔子侍坐于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哀公曰:“请食。”孔子先食黍而后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公曰:“黍者所以雪桃①,非为食之也。”孔子对曰:“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果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之下者,是从上雪下。臣以为妨于教,害于义,故不敢。”公曰:“善哉。”

【注释】

①雪桃:擦拭桃子。

【译文】

孔子在哀公身旁陪坐,哀公将桃子和黍赐予孔子,然后说:“请先生进食。”孔子先把黍吃掉了然后才去吃桃子,侍奉在左右的人都捂着嘴笑话他。哀公说道:“黍是用来擦拭桃子,并不是用来吃的。”孔子回答说:“我知道,但是黍是五谷中最为尊贵的,在郊外祭祀宗庙的时候它是最上等的祭品。而水果的种类有六种,桃子是最低下的,祭祀时也不会用它,它是不能摆在祭祀的宗庙中的。我听说君子都是用卑贱的东西去擦拭贵重的东西,没有听过用贵重的东西去擦拭卑贱的东西。如今却用五谷中最为尊贵的去擦拭水果中最为低下的,这就是以上等擦拭下等。我认为这是妨碍于礼义的,所以我不敢这么做。”哀公说道:“您说得很对啊。”

【原文】

子贡曰:“陈灵公宣①淫于朝,泄治正谏而杀之,是与比干谏而死同②,可谓仁乎?”子曰:“比干于纣,亲则诸父③,官则少师④,忠报之心在于宗庙⑤而已,固必以死争之。冀⑥身死之后,纣将悔悟,其本志情在于仁者也;泄治之于灵公,位在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仕于乱朝,以区区之一身,欲正⑦一国之淫昏,死而无益,可谓狷矣。《诗》云:‘民之多辟⑧,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

【注释】

①宣:宣扬。

②同:相同,一样。

③亲:亲戚。诸父:叔父。

④少师:官名,同少保、少傅合称三孤,辅佐君主。

⑤宗庙:先辈,祖先。

⑥冀:希望。

⑦正:纠正,改正。

⑧辟:邪僻。

【译文】

子贡说:“陈灵公在朝堂上宣扬淫乱的事情,泄治向他劝谏,但是灵公却杀死了他。这种做法和比干劝谏而被商纣王所杀是一样的,能称得上仁德吗?”孔子说:“比干对于纣王来说,要是论亲的话是他的叔父,论官职的话是少师,他的行为是为了自己的先辈和国家大计,因此必定以死觐见,希望借自己的死能让纣王醒悟,他本来是为了仁义道德;泄治对于陈灵公,论官职是大夫,没有亲戚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宠信没有离开自己的国度,在混乱不堪的朝廷里当官,想用自己的微薄之身去纠正一个国家的淫乱和黑暗,死了也没有什么益处,可以说性格耿直。《诗经》说:‘邪僻的百姓很多,自己却不能生活在其中。’说的就是泄冶这样的人。”

因膰去鲁

齐国听说孔子执政,害怕鲁国强盛,于是用黎弥的计策,选了女乐和好马送给鲁公。鲁公耽于女乐,怠于政事。孔子不忍心自己辞官而宣扬国君的过错,但是鲁君连祭祀的肉也没有按礼的规定分送大臣们,孔子只好辞官周游列国。

【原文】

孔子相①鲁,齐人患其将霸,欲败其政,乃选好②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饰而舞容玑③,及文马④四十驷,以遗⑤鲁君。陈⑥女乐,列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⑦往观之再三,将受焉,告鲁君为周道⑧游观。观之终日,怠于政事。子路言于孔子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⑨,若致膰⑩于大夫,是则未废其常,吾犹可以止也。”桓子既受女乐,君臣淫荒,三日不听国政,郊又不致膰俎。孔子遂行,宿于郭屯⑪。师已送,曰:“夫子非罪⑫也。”孔子曰:“吾歌可乎?”歌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注释】

①相:辅助。

②好:貌美。

③文饰:漂亮的装饰。容玑:齐国的舞曲名。

④文马:毛色错综艳丽的马匹。

⑤遗:赠送。

⑥陈:陈列。

⑦微服:百姓的衣服。

⑧周道:大道,官道。

⑨郊:郊祀。

⑩致膰:送来膰肉。膰,祭祀用的烤肉。

⑪郭屯:城外的村庄。

⑫罪:过错。

【译文】

孔子在鲁国辅佐鲁王,齐国人害怕鲁国会成为霸主,想要败坏鲁国的政事,就挑选了八十名貌美的女子,让她们穿上漂亮的衣服精心修饰,并训练她们跳齐国的容玑舞,又挑选了一百六十匹精良的好马,用来送给鲁国的国君。在鲁国城南的大门外,那些女子排列着起舞,马匹也都陈列在那里。季桓子穿着平民的衣服前往那里再三观看,将要接受这些赠送,上报给鲁君,一起到官道上观赏游玩。就这样终日观赏,荒怠了政事。子路对孔子说:“您应当离开这里了。”孔子说:“鲁国现在就要举行郊祀了,如果鲁君能给大夫送去膰肉以便进行祭祀,那就还不算废掉常礼,那样的话我还可以留在这里。”桓子接受了女乐以后,君臣全都沉溺于淫乐之中,一连三天都不上朝听政,到了郊祀的时候又不给大夫送膰肉,于是孔子就离开了鲁国的都城,在城外的村庄中留宿。子路送走了孔子以后,说道:“我的老师是没有过错的。”孔子说:“我可以唱歌吗?”接着唱歌道:“那些妇人的嘴可以让贤人出走,那些妇人的请求可以导致国家败亡。还是悠闲自得地生活吧,以此来度过我的余生。”

【原文】

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①,而行不胜②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③。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④,相士以居。’弗可废⑤矣。以容取⑥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⑦人之才,小人抑⑧人而取胜焉。”

【注释】

①容:容貌。

②胜:超过,比不上。

③辩:辩解,辩论。

④舆:车。

⑤废:废除。

⑥取:选择,挑选。

⑦长:推崇,欣赏。

⑧抑:抑制。

【译文】

澹台子羽有着君子的容貌,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予有着文雅的言辞,但是他的智慧却赶不上他的善辩。孔子说:“俗语说:‘识别马的好坏要看它拉车的情况,辨别一个人的好坏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些准则是不能废除的。凭借着相貌识别人,对子羽来说就是错的。凭借言辞辨别人,对宰予来说就是错的。”孔子说:“君子因为自己没有才干才敬畏别人,小人因为自己没有才干而不相信人。所以君子能够推崇别人的才能,小人却靠压制别人来取得胜利。”

【原文】

孔篾问行己①之道。子曰:“知而弗为,莫如②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③而勿忧。”孔篾曰:“行己乎?”子曰:“攻④其所不能,补其所不备。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终日言,无遗己忧;终日行,不遗己患,唯智者有之。”

【注释】

①行己:修身处世。

②莫如:还不如。

③思:思虑。

④攻:学习,攻克。

【译文】

孔篾问有关为人处世的方法,孔子说:“知道了但是不去实施,还不如不知道;接近别人但是不信任,还不如不接近。高兴的事情来到时不得意忘形;忧患来到时深思却不过于忧虑。”孔篾说:“那我应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努力学习自己不会的,不断弥补自己不具备的技能。不能因为自己不会做而怀疑别人,同时也不要因为自己会做而小瞧别人。每天说话的时候,不要给自己留下后患;每天做事情的时候,也不要给自己留下后患。只有智慧的人才能具备。”

在 厄

【原文】

楚昭王聘①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②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③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④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⑤孔子。

【注释】

①聘:聘请,邀请。

②路:动词。途经,路过。

③相与:一起,相互。

④用:被任用。

⑤距:阻挡,拦截。

【译文】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他的国家,孔子就前去拜见,路过陈国和蔡国。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一起商量说:“孔子是圣贤的人,他做出的每一次对政事的评论都切中诸侯失误的地方。如果他真的被楚国任用的话,那么陈国和蔡国就会很危险了。”于是他们派兵去拦截孔子。

【原文】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①,藜羹不充,从者②皆病。孔子愈慷慨③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④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⑤为至于此?”

【注释】

①外无所通:和外面失去联系。通,联系。

②从者:随从,跟随的人。

③慷慨:慷慨激昂。

④兕:犀牛。

⑤奚:什么,何。

【译文】

孔子不能通过他们的阻截,断粮七天,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连一点儿粗劣的粮食都吃不到了,跟随孔子的人都饿坏了。孔子却越挫越勇,慷慨激昂地给随从们讲诵礼仪,弹琴唱歌不停歇。孔子把子路找来说:“《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都跑在荒野中。’我的理解不是正确的吗?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不堪的状况呢?”

【原文】

子路愠①,作色②而对曰:“君子无所困③,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④,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⑤,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⑥。’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注释】

①愠:生气,不高兴。

②作色:脸上有不高兴的神色。

③困:困扰,扰乱。

④智与:足够的智慧。与,非常,极其。

⑤福:幸福。

⑥祸:灾难,祸害。

【译文】

子路听完这些话后心里很是生气,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说:“没有什么是可以困扰君子的。可能您还不是太仁德,别人没有理由去相信您;可能您还不是太智慧,别人也没有理由去执行您的主张。况且我也听您说过:‘做好事的人,上天就会降下好运来报答他,做坏事的人,上天就会降下灾难来惩罚他。’现在您正在积累仁义道德,心里装着道义,推行您的主张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落得如此的下场呢?”

作《漪兰操》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在山谷中见到兰草,作《漪兰操》说:“山谷中风习习吹着,天阴就要下雨了,这个人要归去,远远地送往郊野,世人真愚昧呀,不认识贤者,岁月消逝得真快,我要老了。”于是又返回卫国。

【原文】

子曰:“由未之识①也,吾语②汝。汝以仁者为必信③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④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⑤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⑥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⑦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注释】

①识:理解。

②语:告诉。

③信:信任。

④用:任用,受到重视。

⑤报:报答。

⑥听:听从。

⑦时:机遇,时机。

【译文】

孔子说:“你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啊。让我来告诉你。你认为仁德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这样的话,那伯夷和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了;你认为智慧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了;你认为忠心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报答,如果这样的话,那关龙逢就不会被施以刑罚了;你认为进谏的话一定会被别人听从,如果这样的话,那伍子胥就不会被杀害了。能否遇见贤明的君主,是由天时来决定的,是否贤能,是由自己的才干决定的。君子知识渊博、深谋远虑却得不到明君的人很多,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况且兰草生长在深山老林中,不会因为没有人赞赏就没有香气。君子修身养性树立道德,不会因为贫困就会改变气节的。

【原文】

“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①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②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③不远,处身而常逸④者,则志⑤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注释】

①命:天命。

②生于:在……产生。

③思:思想,思虑。

④逸:安逸。

⑤志:志气,志向。

【译文】

“事在人为,但是生死就要听从天命了。所以,晋文公重耳在曹国、卫国的时候就有了称霸天下的愿望。越王勾践在会稽的时候就产生了称雄天下的决心。所以,处在下位又没有忧患的人,他的想法就不长远,安身立命喜欢贪图安逸的人,他的志向就不会远大。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他一生的经历呢?”

【原文】

子路出,召子贡,告如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①,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②焉?”子曰:“赐,良农能稼③,不必能穑④,良工能巧,不能为顺⑤。君子能修其道,纲⑥而纪之,不必其能容⑦。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

【注释】

①道:道理,主张。至大:很大,博大精深。

②贬:降低。

③稼:种植。

④穑:收获庄稼。

⑤顺:顺理,修理。

⑥纲:纲要,大纲。

⑦容:接受,接纳。

【译文】

子路退下,孔子又把子贡找来,把同样的问题向子贡问了一遍。子贡说:“您的学问博大精深,天下的人都不能容纳。您为什么不稍微降低自己主张的标准呢?”孔子说:“子贡啊,有经验的农民知道怎么种植,但是不一定知道怎么收获庄稼,技术熟练的工匠虽然会做出精巧的器具,但是不一定知道怎么修理。君子能够修养道德行为,掌握纲要,梳理好头绪,不一定会被别人接受。现在不修正自身的道德,却只要求他人接受。子贡,你的志向不是很远大,你的思虑不是很长远啊!”

【原文】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①,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②也,夫子何病③焉?不容然后见④君子。”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注释】

①推:推行主张。行:实施,实行。

②丑:耻辱。

③病:过错,错误。

④见:显现,显示。

⑤宰:管理,掌管。

【译文】

子贡退下,颜回进来,也问了同样的问题。颜回说:“您的学识实在是博大精深,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既然是这种情况,您仍然推行,世人没有采纳我们的主张,是国君们的耻辱,您怎么会有错误呢?不被接受才更表明是君子。”孔子听了以后很高兴,发出感慨:“太有学识了,颜家的孩子。如果有一天你发达了,我会为你做管家。”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①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②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注释】

①修行:修养品行。

②患:担心,害怕。

【译文】

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虑的时候吗?”孔子说:“没有啊!君子修身养性,品德没有全部养成,但他会为自己的思想感到高兴;养成良好品德之后,他又会为自己的成功高兴。所以君子的一生都很快乐,没有一天是忧虑的。小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在没有得到的时候,担心会得不到;一旦拥有了,又担心会失去。所以,小人的一生都是在忧虑的日子中度过的,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原文】

曾子弊衣①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②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③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④人,与人者常骄⑤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⑥其节也。”

【注释】

①敝衣:破旧的衣服。

②致:赠送,给予。

③辞:推辞,拒绝接受。

④畏:敬畏。

⑤骄:骄傲,傲慢。

⑥全:保全。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鲁国境内种地,鲁国的国君听说这件事后就要送给他封地。曾子很坚决地推辞了。有人不理解地问:“不是你自己要求的,况且又是国君主动邀请你的,为什么你坚决地推辞掉啊?”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就会害怕他,而赠送给别人东西的人又经常地怠慢别人。即使君主主动赠送给我,又没有傲慢地对我,我怎么能不害怕呢?”孔子听说这件事情以后说:“曾子的言语足以保全自己的气节了。”

【原文】

孔子厄①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②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③,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④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⑤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⑥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⑦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⑧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⑨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注释】

①厄:受困。

②赍:携带。

③籴:买。野人:乡野之人,即当地的村民。

④埃墨:烟熏的黑尘。

⑤改节:改变气节。

⑥畴昔:以前。

⑦启佑:开启,诱导。

⑧进:进奉(祭祀品)。

⑨祭:祭祀。

【译文】

孔子被困在了陈、蔡,跟从他的人也一连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了。子贡携带着东西,偷偷地从包围圈中跑了出去,向当地的村民央求,换回了一石米。颜回和子路两个人在土屋下面煮饭,有块烟熏的黑尘掉进了饭中,颜回就把那块被黑尘弄脏的米饭拿起来吃了。子贡从井边看到了,心中很不高兴,以为颜回是在偷吃东西,就走进屋中,向孔子问道:“那些仁人和廉洁之士,有因为穷困而改变了气节的吗?”孔子说道:“改变了气节的话又怎么能称得上仁人和廉洁之士呢?”子贡说道:“那像颜回这样的人,大概是不会改变气节的吧?”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颜回偷吃米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道:“我向来相信颜回属于仁人之列,虽然你说了这样的事,我也不会怀疑他,这中间必定是有缘故的。你先不要说话,我来问一问他。”于是便招来颜回说道:“之前我梦到了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开导我吗?你快去煮好饭,我要去向祖先进奉祭祀。”颜回回答说:“之前有黑尘落到了饭中,将饭弄脏,我想要把饭丢掉,又觉得可惜,自己便把那部分吃掉了,因此不适合再用来祭祀了。”孔子说:“这种情况的话,我也会吃掉它。”颜回出去后,孔子扭头对别的几个弟子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由来已久的,并非只是今天。”弟子们因此才都对颜回信服。

入 官

【原文】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①为难。”子张曰:“为之如何②?”孔子曰:“己有善勿专③,教不能勿怠④,已过勿发,失言勿掎⑤,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且夫忿⑥数者,官狱之所由生也;拒谏者,虑之所以塞⑦也;慢易者,礼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时之所以后⑧也;奢侈者,财之所以不足也;专独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⑨矣。

【注释】

①誉:声誉,荣誉。

②如何:怎么办?

③专:独自,一个人。

④怠:怠慢。

⑤掎:曲意。

⑥忿:愤怒,不忿。

⑦塞:阻塞,阻碍。

⑧后:推迟。

⑨从:从事。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询问有关为官之道的事情。孔子说:“要想自己的官位安稳并且取得良好的称誉是很难的。”子张说:“依您的见解应该怎么做呢?”孔子说:“自己有了好处不要独自享受,教授没有才干学识的人不要怠慢,出现失误以后不要曲意为自己辩解,不好的事情不要做,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半途而废。君子在为官的时候能够做到这六点,就可以使官位安稳,获得良好的声誉,百姓也能服从政令了。此外,心里时常有愤怒的情绪会产生犯罪的念头;不听从别人的劝谏,常常会使考虑问题的深度受到阻碍;行为轻慢,常常会使人缺乏应有的礼节;懒惰松懈,常常致使时机迟迟不来;奢侈浪费,往往使财富不是很充足;专制独裁,往往使事情不容易办成。君子在做官的时候能够把这些缺点改正的话,就可以官位安稳,获得良好的称誉,百姓也能服从政令了。

【原文】

“故君子南面临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①,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②是大伦,存是美恶,进是利而除是害,无求其报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临之无抗③民之恶,胜之无犯④民之言,量之无佼⑤民之辞,养之无扰于其时,爱之无宽于刑法。若此,则身安誉至而民⑥得也。

【注释】

①南面:古代南面是君王临朝的方向,表示尊贵。公:公道,秉公执法。

②考:考虑,想到。

③抗:欺压。

④犯:冒犯,触犯。

⑤佼:欺骗。

⑥民:民心,民意。

【译文】

“所以君子身居要职,管理广袤的土地,就要秉公执法,办事公道,精心地思考而简要地推行。考虑忠实和诚信,思索伦理道德,考察好的事情和坏的事情,推广有利的主张,清除有害的做法,不要求得到回报,那么就可以获得民情了。如果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没有欺压百姓的想法,说服百姓的时候没有冒犯百姓的言论,考虑问题的时候没有欺骗百姓的言辞,供养百姓的时候不扰乱农事节气,爱护百姓的时候不纵容他们而置法律于不顾。如果官员都这样做的话,那么就会获得安稳的官位,赢得百姓的美誉,得到百姓的支持了。

【原文】

“君子以临官,所见则迩①,故明不可蔽②也。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约③,故不用众而誉立。凡法象在内,故法不远而源泉不竭④,是以天下积而本⑤不寡。短长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乱政。德贯乎心,藏⑥乎志,形⑦乎色,发乎声。若此,而身安誉至民咸⑧自治矣。

【注释】

①迩:附近,身边的事情。

②蔽:蒙蔽,蒙骗。

③约:简约,不费力。

④竭:竭尽。

⑤本:根源,根本。

⑥藏:隐藏,遮掩。

⑦形:显露。

⑧咸:都。

【译文】

“君子做官的时候,所看见的就仿佛在自己的身边,所以清楚的不可掩饰。所追求的就像在自己眼前,所以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先从自己身边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那样得到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很省事而不费力。治理国家的时候方式要简约,这样就可以不用役使很多的百姓,同时得到美誉。君王在执政的过程中要仿效这些法规,那么礼仪规范就不会远离自己,就如同泉水不会干涸一样。所以,治理国家会有很多人才帮助自己,就像泉水有众多源头一样。根据每一个人的才能任用,百姓就会治理好,政治也不会混乱。好的德行贯彻在心中,隐藏在心灵深处,流露在表情上,透露在言谈里。如果这样的话,官位就会安稳,就能获得良好的声誉,百姓都很自觉地服从君王的治理了。

【原文】

“是故临官①不治则乱,乱生则争之者至。争之至又于乱,明君必宽裕以容②其民,慈爱优柔之,而民自得③矣。行④者,政之始也;说者,情之导⑤也。善政行易⑥而民不怨,言调说和则民不变。法在身则民象⑦之,明在己则民显⑧之。

【注释】

①临官:在官职上。

②容:接纳,容纳。

③自得:自觉地遵守。

④行:实践。

⑤导:疏导,疏通。

⑥行易:简单明了容易实施。

⑦象:效法,跟着做。

⑧显:显扬。

【译文】

“照此推测,身居要职但是不善于治理国家就会造成混乱的状况,百姓的生活混乱就会招来争权逐利的小人,那样百姓的生活就会更加混乱不堪。圣贤的君主一定要宽容地对待百姓,关爱百姓的种种困苦,那么百姓就会自觉地服从君王的治理了。实践是治理国家的开端,言论是疏导情绪的方法。治理国家大事的时候政策得当,百姓就不会有怨怒;言语平和,语气委婉,百姓就会很忠心;法规自己带头执行,百姓就会仿效君王的做法;自己办事英明,百姓就会颂扬你。

【原文】

“若乃供己而不节①,则财利之生者微矣;贪②以不得,则善政必简③矣;苟以乱④之,则善言必不听也。详以纳之,则规谏日至。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为。

【注释】

①供:供养,供奉。节:节制。

②贪:不知满足。

③简:被忽略。

④乱:国家混乱。

【译文】

“如果只是供奉自己而不加节制,那样就会少了很多生财之道;不知满足的追求而又无所得,即使是很好的措施也会被忽略;如果国家混乱不堪,那么好的建议也就不能听从。详细地审查建议再采纳,那么每天就会有很多的人来进谏。言论想要正确无误,就要每天都听从建议;行为要想端正,就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情。

【原文】

“故君上者,民之仪①也;有司执政者,民之表②也;迩臣便僻者,群仆之伦③也。故仪不正则民失,表不端则百姓乱,迩臣便僻④则群臣污矣。是以人主不可不敬⑤乎三伦。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⑥,则身安誉至,终始在焉。

【注释】

①仪:仪表。

②表:表率,标准。

③伦:榜样。

④便僻:曲意逢迎。

⑤敬:恭敬,敬重。

⑥里言:事情的本质。服:遵守,按照。

【译文】

“所以,君王是子民的表率;治理国家的官员是子民的标准;君王身边的大臣是群臣们的榜样。如果仪表不端正,百姓就没有法度,表率不端正的话,百姓就会混乱,君王身边的大臣逢迎,群臣就会奸邪。所以治理国家的君王不能不恭敬地对待这三种情况。君子修身养性,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明察事理以后按照规律行事,那样就可以使地位安稳,赢得百姓的称赞,从而受益一生。

【原文】

“故夫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①于取人,佚②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③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滋甚。六马之乖离④,必于四达之交衢⑤。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爱之则存⑥,恶⑦之则亡。长民者⑧必明此之要。

【注释】

①劳:辛劳,受累。

②佚:安逸。

③谨:谨慎,慎重。

④乖离:离散,分开。

⑤交衢:交叉口。

⑥存:巩固,存在。

⑦恶:厌恶。

⑧长民者:指统治者,君王。

【译文】

“所以女子织布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挑选材料,技能好的工匠一定要自己选择好材料,贤明的君王一定要自己挑选辅佐自己的大臣。在选择人才的时候辛苦一点,就能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安逸一点。君王要想赢得天下的敬仰,一定要对下面的大臣严格要求。获得高位的人,就像爬树一样,爬得越高就越害怕摔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一定是在路的交叉口。百姓叛乱,一定是君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措施不得力。君王有威信却时刻有危机感,百姓地位卑贱却可以拥有神力。爱护百姓,自己的地位就会巩固。厌恶百姓,自己的地位就会丧失。做君王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原文】

“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①,修事而能建业②,久居而不滞③,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④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为本者也。君子莅民⑤,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⑥。既知其性,又习⑦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

【注释】

①末:这里指其他的事情。

②建业:建功立业。

③滞:不畅通。

④贯:贯穿,由此及彼。

⑤莅民:管理百姓。

⑥性:性情,性格。情:事情的本来面目。

⑦习:熟悉,知晓。

职司乘田

孔子二十一岁,当季氏的乘田吏,即管理牛羊。结果牛羊肥壮,数量增加。

【译文】

“所以,身居要职但不骄傲蛮横,富贵但能举止得体,看到事情的根本却能够顾及其他,既能修治旧事又能够建功立业,长期处于官位却不会停滞不前,近于实情而又能够畅达长远,观察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联想到其他很多事情。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情,不会被其他的事情所干扰,这是因为他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这件事情上了。君王管理百姓,不可以不了解他们的品质,知晓他们的实情。知道百姓的品性,又能了解他们的实情,那样百姓才能听从安排。

【原文】

“故世举①则民亲之,政均②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导以远,不责③民之所不为,不强④民之所不能。以明⑤王之功,不因其情,则民严而不迎;笃之以累年之业,不因其力,则民引⑥而不从。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⑦,疾则僻⑧矣。

【注释】

①举:兴旺发达。

②政均:政策公正合理。

③责:责怪,责备。

④强:强迫,强求。

⑤明:显示。

⑥引:隐藏,不表达真实情感。

⑦疾:憎恨。

⑧僻:邪僻。

【译文】

“所以国家兴旺发达,百姓才能敬仰君王。政治清明,百姓才能没有怨恨。君子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要高高在上脱离百姓,不要让百姓做虚妄的事情,不要因为百姓不想去做而责备他们,不要强迫百姓做他们没有能力做的事情。为了展示自己的丰功伟绩,不依据百姓的实情行动,那么百姓就会表里不一;为了建立自己的百年基业,不依据百姓的能力行动,百姓就会藏起来不再听从君王的命令。如果百姓不愿意做事情而去责怪他们,强迫他们做自己能力不济的事情,百姓就会产生憎恨,产生憎恨后,百姓就会不务正业。

【原文】

“古者圣主冕而前旒①,所以蔽明也,纮紞②充耳,所以掩聪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枉而直之③,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④,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⑤其故,以仁辅化⑥。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道化流而不蕴⑦。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虽服必强,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矣。”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

【注释】

①冕:我国古代君王、诸侯、大夫所戴的帽子,后来特指君王所戴的皇冠。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戴着帽子。旒:帝王皇冠前后垂下来的玉串。

②纮紞:悬垂在帽子两边的带子。

③枉而直之:将弯曲的东西变直,这里是百姓做错事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

④揆而度之:仔细思考认真揣摩。揆,揣摩、揣度。

⑤原:最初、本来。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追溯、探究。

⑥以仁辅化:用仁德来辅助感化他们。

⑦化流而不蕴:形容治国之道如同流水一样,流动而不聚积。

【译文】

“古代贤明的君主戴着前面装饰着玉串的帽子,因此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帽子两侧悬垂的带子遮住了耳朵,因此阻塞了他们的听觉。水太过清澈就不会有游鱼,人太过明察秋毫就不会有跟随的人。百姓做错事,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让他们自己加以改正,仁慈宽厚地对待百姓,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美德,仔细思考认真对待他们,让他们自觉遵纪守法。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到他们的优点,以便赦免他们小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查清楚事情原委,用仁德来辅助教化他们。如果百姓犯下死罪,一定要想办法为他找到生路,这就是一桩善事了。因此君王与百姓亲近而互不离弃,治国之道的实施就会如同流水一样,得到全面施行而不会发生聚积。因此,有良好德行的君王才是国家政治措施良好的开端,如果政治不清明和谐,百姓就不会听从君主的教化,百姓不听从教化,那么民众就会不遵守君主政令,不按政令行事那么君主就没办法统治百姓了。君子想要让百姓相信自己的做法,不外乎先对内虚心受教,想要迅速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外乎先从自身做起。想要百姓尽快服从自己的命令,不外乎是按照自然法则办事。因此,就算用强迫的方式使百姓服从政令,也不会有忠信,也没办法获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上下、内外不能积极响应政令,君主便没有可以取信于民的办法了。这是治理百姓的最高准则,是担任官员的诀窍。”子张听完孔子的这番话,退下后记录了下来。

困 誓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倦于学,困于道矣,愿息①而事君,可乎?”孔子曰:“《诗》云:‘温恭②朝夕,执事有恪③。’事君之难也,焉可息哉?”曰:“然则赐愿息而事亲。”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④,永锡尔类。’事亲之难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则赐请愿息于妻子⑤。”孔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⑥于家邦。’妻子之难也,焉可以息哉?”

【注释】

①息:停下来。

②恭:恭敬,谦和。

③恪:谨慎,小心。

④匮:匮乏,穷尽。

⑤妻子:妻子和子女。

⑥御:治理。

【译文】

子贡向孔子问道:“我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厌倦,在研究道义的时候感到困扰,我想停下来去侍奉君王,这样可以吗?”孔子说:“《诗经》上说:‘侍奉君王的时候必须从早上到晚上都要温和恭敬,为君王办事情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侍奉君王是件困难的事情,怎么能够停止学习呢?”子贡说:“那么我想停止学习去侍奉父母。”孔子说:“《诗经》上说:‘孝子的孝心是没有穷尽的,永远要把孝心给予和你一类的人。’侍奉父母是件困难的事情,怎么能停止学习呢?”子贡说:“那么我想停止学习去帮助妻子和子女。”孔子说:“《诗经》上说:‘做榜样给妻子,然后把这种榜样扩大到兄弟,用这样来治理国家。’帮助妻子和子女是件困难的事情,怎么能够停止学习呢?”

【原文】

曰:“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①,摄以威仪。’朋友之难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则赐愿息于耕②矣。”孔子曰:“《诗》云:‘昼尔于茅③,宵尔索绹④,亟⑤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之难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则赐将无所息者也。”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广,则睪如⑥也,视其高,则填如也,察其从,则隔如也,此其所以息也矣。”子贡曰:“大哉乎死也!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哉乎死也!”

【注释】

①攸摄:相互帮助。

②耕:耕种。

③茅:茅草,杂草。

④索绹:搓线拧绳。

⑤亟:急忙,紧急。

⑥睪如:高大的样子。

【译文】

子贡说:“那我想停止学习去结交朋友。”孔子说:“《诗经》上说:‘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按威严的礼节来扶持。’侍奉朋友是件困难的事情,怎么能够停止学习呢?”子贡说:“那么我想停止学习去耕种田地。”孔子说:“《诗经》上说:‘白天的时候去割草,晚上的时候搓线拧绳,急忙爬上房顶修葺房屋,又要开始耕种田地了。’耕种田地是件困难的事情,怎么能够停止学习呢?”子贡说:“那我就没有可以停止学习的时候了吗?”孔子说:“有啊,远远地看那里的坟墓,高高的,看它那么高,好像山巅,从侧面看又相隔而不相从,那个地方就可以停止学习而休息了。”子贡说:“死亡的意义真是很重大啊!君子是在这个地方停下来休息的,小人也是在这个地方休息的,死亡的意义真是很重大啊!”

【原文】

孔子自卫将入晋,至河①,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②此,命也夫。”子贡趋③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犨鸣犊、舜华,晋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二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也,而杀之。丘闻之刳胎杀夭④,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而渔,则蛟龙不处其渊;覆巢破卵,则凰凰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⑤伤其类者也。鸟兽之于不义尚知避之,况于人乎?”遂还,息于邹,作《槃操》以哀之。

【注释】

①河:黄河。

②济:渡河。

③趋:小步快走。

④刳胎杀夭:剖腹取胎,杀害幼儿。

⑤违:害怕。

【译文】

孔子将要从卫国到晋国去,到了黄河边上,听说赵简子杀害了窦犨鸣犊以及舜华,就对着河水感叹道:“黄河水啊,你是这么的壮大盛美啊!我不能渡河,也是命中注定的吧。”子贡快步走到孔子面前,问道:“敢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说:“窦犨鸣犊和舜华都是晋国贤良的大夫,在赵简子还没有得志的时候,需要依靠这两个人才能得以治政,而当他得志了以后,却杀害了这两个人。我听说,如果剖腹取胎儿,杀死幼兽的话,麒麟就不会来到郊外;如果涸泽而渔的话,蛟龙是不会在深渊中居住的;如果弄翻鸟巢打破鸟卵的话,凤凰是不会飞翔到他的都邑的。为什么?因为君子也害怕受到同样的伤害呀!鸟兽对于那些不义之人,尚且知道躲避,何况是人呢?”于是就返回到邹地休息,并作《槃操》这首曲子来哀悼他们。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芸树艺,手足胼胝①,以养其亲,然而名不称孝,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②?辞不顺③与?色不悦与?古之人有言曰:‘人与己与不汝欺。’今尽力养亲而无三者之阙④,何谓无孝之名乎?”孔子曰:“由,汝志⑤之,吾语汝,虽有国士之力而不能自举其身,非力之少,势⑥不可矣。夫内行⑦不修,身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行修而名自立。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交贤,何为无孝名乎?”

【注释】

①胼胝:手脚上的茧子。

②意:料想。身:行动。

③顺:温顺、谦恭。

④阙:通“缺”,缺点。

⑤志:记。

⑥势:情势,形势。

⑦内行:内在的修行。

【译文】

子路向孔子问道:“有一种这样的人,他很早就起来很晚才睡觉,每日辛劳地耕地植树,致使手脚都磨出了茧子,以此来奉养双亲,然而他却没有得到孝子的美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想来是因为他行动不恭敬吧?言辞不谦恭吧?面色不温和吧?古人说过这样的话:‘别人的心灵和自己的心灵都是相通的,是不会欺骗你的。’如今尽了全力奉养双亲并且没有上面所说的三个缺点的人,怎么会没有孝子的名声呢?”孔子又说:“子路你要记住,我告诉你,即便是闻名全国的勇士,也不能将自己举起来,并非是因为力气小,而是因为情势不许可。内在的德行不修的话,是自身的过错;如果修养了德行而名声却没有得以彰显,那就是友人的过错了。修养了德行的话名声自然会树立。因此君子在内要行为淳厚,在外要和贤良的人相交,这样的话怎么会没有孝子的名声呢?”

【原文】

孔子遭厄①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②,孔子弦歌。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弗应,曲终而曰:“由,来,吾语汝,君子好③乐,为无骄④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悦,援戚⑤而舞,三终而出。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遭此难也,其弗忘矣。”孔子曰:“善恶何也?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⑥,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⑦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注释】

①遭厄:遭受困苦。

②馁病:饥饿并且筋疲力尽。

③好:喜好,喜欢。

④无骄:不骄纵。

⑤援戚:援,执,拿。戚,一种兵器,形状像斧子。

⑥成王:成就王业。

⑦庸知:岂知。

【译文】

孔子被困在陈、蔡之间,断粮了七天,弟子都饿得筋疲力尽,孔子却依然鼓弦而歌。子路走到孔子跟前说道:“老师您现在歌唱,符合礼吗?”孔子没有回应,一曲完结了以后说道:“仲由,你过来,我告诉你,君子喜好音乐是为了不自我骄纵,小人喜好音乐是为了消除胆怯,哪个人不理解我却又跟从我呢?”子路听了很高兴,拿起兵器挥舞起来,几个乐曲停止了才出去。第二天围困结束了。子贡拉着马缰绳说道:“弟子们追随老师所遭受到的这次危难,恐怕是不能忘记的了。”孔子说道:“善和恶是什么呢?这次被困在陈、蔡之间,是我的幸运,你们追随我一并遇此难,也是你们的幸运。我听说,君王不经历困难就不能成就王业,勇士不经历危难他的声名也不会彰显。哪里知道发愤励志的开始就在于此呢?”

【原文】

孔子之①宋,匡人简子以甲士②围之。子路怒,奋③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④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⑤者,则非丘之罪也。命夫!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终,匡人解甲而罢。孔子曰:“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失之者其不在此乎?士慎此三者,则无累⑥于身矣。”

【注释】

①之:到、去。

②甲士:兵士。

③奋:挥舞。

④恶:哪里。

⑤咎:过错,罪责。

⑥累:受累,牵累。

【译文】

孔子前往宋国,匡人简子派士兵围住了他们。子路十分恼怒,挥舞战戟想要和他们交战。孔子制止了子路,对他说:“哪里有修行仁义的人不原谅世俗中的人的呢?如果说是不讲习《诗》、《书》,不练习礼乐,那就是我的过错。如果将宣扬先王美德、喜好古法当作一种罪责的话,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大概就是命了。仲由,你来歌唱,我应和你。”子路于是弹琴歌唱,孔子在旁边应和,唱了几首曲子以后,匡人解围散去了。孔子说道:“不看高崖,如何能知道从高崖上坠下来的祸患?不到达深泉处,如何能知道被淹没溺水的祸患?不观看大海,如何能得知波涛所引起的祸患?造成过失的原因不就在这些地方吗?士人应当谨慎地对待这三件事,那样的话就不会让自身得到牵累了。”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既为人下①矣,而未知为人下之道,敢问之。”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汨之深则出泉②,树其壤则百谷滋焉③,草木植焉,禽兽育焉,生则出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意④,恢弘其志而无不容⑤,为人下者以此也。”

【注释】

①人下:为人谦逊。

②汨之深则出泉:挖掘得很深就可以涌出甘泉。汨,挖掘。

③树其壤则百谷滋焉:在土壤上种植,谷类就会生长茂盛。树,种植。

④多其功而不意:这里指土地有很多功劳却从来不在乎自己。

⑤恢弘其志而无不容:志向、气量洪大能够容纳一切。

【译文】

子贡询问孔子说:“我待人接物已经很谦逊了,但是我仍然不知道谦逊的真正方法,因此请先生指教。”孔子说:“为人谦逊,就如同土地一样。挖掘很深就会挖到甘泉,在土壤上播种,百谷就会生长旺盛,草木生长在土地上,动物生活在土地上,草木、动物都是从土地而生的,死后又重新回归到土地之中,土地有这样多的功劳却从来不在意自己,它宽大的胸怀能容纳万物,我们想要做到待人谦逊就要做到这样。”

【原文】

孔子适①郑,与弟子相失②,独立东郭门外。或人③谓子贡曰:“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④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⑤,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已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⑥如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欣然而叹曰:“形状未也,如丧家之狗,然⑦乎哉!然乎哉!”

【注释】

①适:到。

②相失:互相失去联络,失散。

③或人:有人。

④长:身高。

⑤河目:形容眼眶上下平正而长的眼睛。隆颡:高而隆起的额头。

⑥累然:疲倦狼狈的样子。

⑦然:这样。

【译文】

孔子到了郑国以后,和弟子们走散了,独自一个人在东城门外站立。有人看到后告诉子贡说:“东门外面站立着一个人,身高有九尺六寸,眼睛平正而长,额头很高并且隆起,他的头像尧,脖颈像皋繇,肩膀像子产,但是从腰部以下,比大禹要短三寸,样子狼狈,像是一条丧家之犬。”子贡将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感叹道:“形貌未必如此,但是他所说的像一条丧家之犬,却的确如此!的确如此啊!”

【原文】

孔子适卫,路出于蒲,会①公叔氏以蒲叛卫,而止之。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喟然曰:“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于宋,今遇困于此,命也夫!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②。”挺剑而合众③,将与之战。蒲人惧,曰:“苟无适卫,吾则出④子。”以盟孔子,而出之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乎?”孔子曰:“要⑤我以盟,非义也。”卫侯闻孔子来,喜而于郊迎之。问伐蒲,对曰:“可哉。”公曰:“吾大夫以为蒲者,卫之所以恃晋、楚也,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吾之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矣。”公曰:“善!”卒不果伐。他日,灵公又与夫子语,见飞雁过而仰视之,色不悦。孔子乃逝⑥。

【注释】

①会:适逢。

②斗死:拼命战死。

③合众:集合众人。

④出:放出。

⑤要:要挟。

⑥逝:离去,离开。

【译文】

孔子前往卫国,途经蒲地时,适逢公叔氏背叛了卫国,占据了蒲地,孔子因此被滞留在那里。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公良儒的人,他身材高大,贤良而又有勇力,他以自己的五辆车子跟从孔子游历,感慨道:“以前我跟从您在匡地遇过难,在宋国受到过伐树之难,现在又被困在这里,这都是命啊!与其看着您还在这里遇难,我宁可和他们拼命。”于是就拿起剑,召集众人,将要和蒲人抗战。蒲人感到害怕,说道:“如果你们不去卫国,我就放你们走。”于是就和孔子订立了盟约,将孔子等人从东门放了出去。孔子最终还是去了卫国。子贡问道:“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要挟我订立盟约,这本身就是不义之事。”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非常高兴,并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向孔子询问讨伐蒲地的事,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们认为,蒲地是我们卫国用来对付晋国和楚国的屏障,讨伐它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们有保家卫国、宁死不屈的志向,我所说的讨伐,不过只是讨伐那几个叛乱的人罢了。”灵公说道:“很好。”但最终还是没有去讨伐蒲地。过了一些天,灵公又和孔子谈论,看到空中有大雁飞过就抬起头观看,面有不快。孔子于是就离开了卫国。

五乘从游

孔子路过蒲,遇上公叔氏叛乱,不让孔子通过。公良儒带着自己的五辆车随行。蒲人害怕了,与孔子订立了盟约后放他们走了。

【原文】

卫蘧伯玉①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反任之②,史鱼③骤谏而不从。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④蘧伯玉,退⑤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⑥也!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⑦,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⑧。”其子从之。灵公吊焉,怪而问焉,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⑨。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孔子闻之曰:“古之列谏⑩之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⑪,忠感其君者也,可不谓直乎?”

【注释】

①蘧伯玉:蘧瑗,字伯玉,谥号成子,春秋时卫国贤者。

②弥子瑕:名瑕,卫国下大夫。肖:贤能。

③史鱼:也作史,字子鱼,名佗,春秋卫灵公时曾出任祝史,史称祝佗。

④进:推荐。

⑤退:罢免、罢黜。

⑥正君:匡直君主,扶正君王。

⑦成礼:举行仪式。

⑧于我毕矣:对我来说就算是完成了自己做臣子的使命。

⑨殡于客位:将灵柩停放在正堂。

⑩列谏:直言进谏。

⑪尸谏:用自己的尸体来向君主谏言,后泛指以死谏君。

【译文】

卫国蘧伯玉十分贤能卫灵公却不肯任用,弥子瑕不贤能反而得到重用,史鱼多次进谏卫灵公都没有听从,史鱼因病即将去世,他对自己的儿子说:“我在卫国的朝廷上不能举荐蘧伯玉,不能罢免弥子瑕,这是我身为人臣不能匡正君主啊!我活着的时候无法匡正君王,那么死后就不必举行任何仪式。我死以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户下,我也算完成了我身为人臣的最后使命了。”他的儿子遵从了父亲的遗愿。卫灵公前来吊唁的时候,看见史鱼尸体放在窗子下面,感到很奇怪,于是询问史鱼的儿子。史鱼儿子将父亲的话转达给卫灵公,卫灵公十分惊讶,动容地说:“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命人将史鱼的灵柩抬到正堂上。卫灵公任用史鱼举荐的蘧伯玉,罢免并远离了弥子瑕。孔子得知这件事说:“自古以来直言敢谏的人,到死也就算完结了,没有像史鱼这样以死进谏的,史鱼的忠诚感化了卫灵公,这样的人能不说正直吗?”

五帝德

【原文】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①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②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③,不可胜④以观也,而上世⑤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⑥,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予之问也固矣。”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典⑦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睿庄⑧,敦敏诚信,长聪明,治五气⑨,设五量⑩,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⑪,扰驯⑫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⑬,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⑭,作为黼黻⑮。治民以顺天地之纪⑯,知幽明⑰之故,达生死存亡之说。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考⑱日月星辰,劳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财物以生民。民赖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黄帝三百年’。”

【注释】

①黄帝: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②抑:还是、或者。

③禹:姒姓,名文命,禹是他的号,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曾奉舜帝之命前去治水,后世尊称为大禹。汤:商汤,他是商朝的建立者。文:周文王,即姬昌。武:周武王,即姬发,他是周文王的次子。周公: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西周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④胜:完、尽。

⑤上世:古代、先代。

⑥卒采之辩:过去的封地存在争论。卒,最终、结果。采,古时士大夫的封邑。

⑦少典:相传是华胥氏的孙子伏羲氏的儿子,皇帝和炎帝的父亲。

⑧睿庄:明智而庄重。

⑨五气:指五行之气,古人认为五气是生养万物之源。

⑩五量:五种量器的合称。

⑪服牛乘马:骑着牛马。

⑫扰驯:饲养、驯服。

⑬炎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姜姓,后与黄帝结盟,才有了如今的炎黄子孙。战于阪泉之野:指的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

⑭始垂衣裳:开始制作礼服。谓定衣服之制,以示天下之礼。后来引申为帝王无为而治。

⑮黼黻:古代的衣服上,边缘绣着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花纹,看起来如同青铜器上的花纹,多指官服。后来泛指饰有华美花纹的礼服。

⑯天地之纪:天地的伦理、纲常。

⑰幽明:指昼夜、阴阳。

⑱考:观察、考量。

【译文】

宰我询问孔子说:“过去我听荣伊说:‘黄帝活了三百年。’请问老师,黄帝是人呢,还是并不是人类?为什么能活三百年?”孔子说:“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周公,这些贤君名臣尚且说不完道不尽。而关于那上古之世的黄帝的问题,就算是所说的老师也很难说得清楚吧?”宰我说:“上古时的传说,隐晦的传闻,关于过去封地的争论,隐晦而飘忽不定的含义,并不是君子该说的,因此我的问题显得固陋了。”孔子说:“说吧,我大概听说过这种说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名轩辕,他天生神力,具有灵气,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等到稍大一些为人聪颖庄重,敦厚机敏而又诚实可信。长大后黄帝更加聪明,治理五行之气,设置了五种量器,安抚天下百姓,测量四方的土地,黄帝乘坐着牛车马车,驯服饲养凶猛的野兽,与炎帝在阪泉之野展开战斗,一共经过三次战役终于打败了炎帝。从此,黄帝开始制作礼服,人们穿上了绣有华美花纹的衣服。黄帝治理百姓顺应天地纲纪伦常,了解昼夜、阴阳的原因所在,通晓生死存亡的道理。黄帝适时播种谷物,鉴别良草佳木,对鸟兽昆虫都充满仁爱之心。他亲自考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凡事亲力亲为,费尽心力,用水火财物养育了他的子民。百姓依赖黄帝所带来的利益,足足有一百年;等到黄帝死后,百姓敬畏黄帝的神灵,又过了一百年;后来,百姓沿用他的教化,又过了一百年才有所改变。因此有‘黄帝三百年’的说法。”

【原文】

宰我曰:“请问帝颛顼①。”孔子曰:“五帝②用说,三王③有度,汝欲一日遍闻远古之说,躁哉予也。”宰我曰:“昔予也闻诸夫子曰:‘小子毋或宿④。’故敢问。”

孔子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⑤之子,曰高阳,渊而有谋⑥,疏通以知远,养财以任地⑦,履时以象天,依鬼神而制义⑧。治气性⑨以教众,洁诚以祭祀,巡四海以宁民,北至幽陵⑩,南暨交趾⑪,西抵流沙⑫,东极蟠木⑬,动静之类,小大之物,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注释】

①颛顼:上古帝王名字,五帝之一,号高阳氏,相传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

②五帝:关于五帝的说法,因史料不同,共有六种说法。此处以《史记》为准,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帝以及舜帝。

③三王:指夏禹、商汤以及周武王。

④小子毋或宿:弟子有疑问不要隔夜。小子,弟子、年幼的人。

⑤昌意:上古时代的人物,相传他是黄帝与嫘祖的儿子。

⑥渊而有谋:胸怀宽广而有谋略。

⑦任地: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而选择种植品种,指因地制宜。

⑧制义:判断是否适合。

⑨气性:性情。

⑩幽陵:地名,即幽州,古代十二州之一。

⑪交趾:地名,一名交阯,故址位于今越南。

⑫流沙:古代特指我国西北部的沙漠地区。

⑬蟠木:“扶桑”,指日出之地。

【译文】

宰我说:“请先生为我说一下颛顼的事情。”孔子说:“五帝的事只是传说,而三王的事则有法度,你想要一天之内将远古的帝王之事全都听个遍,宰予啊,你太急躁了。”宰我说:“以前我也曾听先生说:‘弟子请教问题不要隔夜。’因此才斗胆向先生请教。”

孔子说:“颛顼,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他为胸怀宽广而有谋略,通达而有远见,他根据土地情况因地制宜,依天象履行职责,根据鬼神之说判定是否适合。陶冶性情以教化百姓,他祭祀的时候纯洁而虔诚,他巡游四方以让百姓安宁,向北至幽陵,向南到交趾,向西抵达流沙,向东到达蟠木,事物不分动静,不分大小,只要太阳和月亮能照射到的地方,没有不归附颛顼的。”

【原文】

宰我曰:“请问帝喾①。”孔子曰:“玄枵②之孙,乔极③之子,曰高辛,生而神异,自言其名,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焉,抚教万民而诲利之④,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⑤,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动也时,其服也哀,春夏秋冬育护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化。”

【注释】

①帝喾:五帝之一,姬姓,名俊,号高辛氏。

②玄枵:一名玄嚣,号青阳,上古传说中的人物,黄帝的儿子。

③乔极:一名蟜极,玄枵的儿子。

④诲:教诲。利:使百姓获得好处。

⑤历:观察。朔:农历每月初一。

【译文】

宰我说:“请教老师关于帝喾的事情。”孔子说:“帝喾是玄枵的孙子,乔极的儿子,名叫高辛,天生具有神力与众不同,刚出生自己就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对他人十分博爱,广泛施行仁厚之道,从来都不考虑自身。帝喾为人聪明有远见,能洞察到微小的事情,仁慈而威严,对百姓实施恩惠又很有诚信。帝喾能够顺应天地之道,了解百姓迫切需要什么,不断修养自身而使全天下都臣服于他。帝喾从土地之中获得财物的同时又讲究节约有道,安抚教化百姓让他们听从自己的教诲并从中获得好处,帝喾仔细观察,在每月朔日迎送日月,通晓鬼神之事并且恭敬地祭祀他们。他面色和蔼可亲,德高望重,行为举措符合时宜,穿丧服则表示哀悼,一年四季都养育守护着天下万物。太阳和月亮照射到的地方,风雨到达的地方,没有不受到帝喾的教化的。”

【原文】

宰我曰:“请问帝尧①。”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②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③,夔龙④典乐。舜时而仕,趋视四时⑤。务先民始之⑥,流四凶而天下服⑦。其言不忒⑧,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⑨。”

【注释】

①帝尧:帝喾的儿子,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②就:接近、靠近。

③伯夷:尧舜时期人,帝尧时担任辅政大臣,负责掌管礼仪制度。典:掌管。

④夔龙:相传是尧舜时的乐官。

⑤四时:四季。

⑥务先民始之:一定要在百姓的事情放在首位。

⑦流:流放。四凶:上古的四大凶兽,分别代表四大恶人三苗、驩兜、共工与鲧。

⑧忒:差错。

⑨夷说:心悦诚服。

【译文】

宰我说:“请老师讲述一下帝尧的事情。”孔子说:“帝尧是高辛氏的儿子,名叫陶唐,帝尧就如同上天一样仁慈,如同神明一样有智慧,靠近他如同渴望太阳的温暖一样,远望他,如同期待祥云一样。帝尧富有而不骄横,高贵却也能屈能伸,伯夷为他掌管礼制仪式,夔、龙是他的乐官。适时地推举出舜来做官,四处巡视作物四季的生长状况。一定把百姓的事情放在首位,流放四大恶人的举措让天下人都归服。他的话从来没出现过差错,他的德行从不违背伦理纲常。四海之内,普天之下,凡是车船可以到达的地方,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原文】

宰我曰:“请问帝舜①。”孔子曰:“乔牛②之孙,瞽瞍③之子也,曰有虞。舜孝友闻于四方,陶渔④事亲,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承受大命,依于二女⑤。睿明智通,为天下帝,命二十二臣率尧归职,恭己而已,天平地成。巡狩四海,五载一始。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载,陟方岳⑥,死于苍梧⑦之野而葬焉。”

【注释】

①帝舜:五帝之一,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姚姓,名重华。

②乔牛:也作桥牛,传说我国上古人物,颛顼的玄孙。

③瞽瞍:也作瞽叟,帝舜的父亲,相传他双目失明。

④陶渔:用陶器捕鱼。

⑤二女:指帝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和女英,他们都是帝尧的女儿。

⑥陟:登高。方岳:四方的高山。

⑦苍梧:苍梧山,也叫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部。

【译文】

宰我说:“请老师讲述一下帝舜的事情。”孔子说:“帝舜是乔牛的孙子,瞽瞍的儿子,名叫有虞。帝舜以孝顺和友善而闻名四方,他曾经用陶器为双亲捕鱼,性情宽厚温和、善良敦厚,聪敏并了解时节变化,敬畏上天爱惜百姓,体恤远方民族又亲近身边的人。后来舜得以继承重大使命,与两个女子的帮忙密不可分。舜聪明机智,成为天下的君主后,对二十二个大臣委以重任,他们都是帝尧时的大臣,只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而已。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大地收成颇丰。帝舜四方巡游狩猎,每五年一次。三十岁时继位,在位一共五十年。他登上四方高山,最终在苍梧山死去并埋葬在那里。”

【原文】

宰我曰:“请问禹。”孔子曰:“高阳之孙,鲧①之子也,曰夏后,敏给克齐②,其德不爽③,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④,为纪为纲,其功为百神之主,其惠为民父母。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任皋繇伯益⑤,以赞⑥其治。兴六师以征不序⑦,四极之民,莫敢不服。”孔子曰:“予,大者如天,小者如言,民悦至矣。予也,非其人也。”宰我曰:“予也不足以戒,敬承矣。”他日,宰我以语子贡,子贡以复孔子,子曰:“吾欲以颜状取人也,则于灭明⑧改之矣;吾欲以言辞取人也,则于宰我改之矣;吾欲以容貌取人也,则于子张⑨改之矣。”宰我闻之,惧,弗敢见焉。

【注释】

①鲧:相传是大禹的父亲,他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部落首领。

②敏给克齐:行事敏捷机警能成大事。敏给,敏捷机警。克,能够、可以。齐,通“济”,成就、完成。

③不爽:没有差错。

④亹亹穆穆:孜孜不倦、勤勤恳恳而又仪态端庄肃穆的样子。

⑤皋繇:一作“皋陶”,他是帝舜时的贤臣,负责掌管刑罚狱法之事。伯益:也作柏益等,一名大费。相传他是颛顼的后代,嬴姓的始祖。

⑥赞:辅佐、帮助。

⑦六师:六路军队,泛指军队。不序:不按照次列,指叛逆作乱者。

⑧灭明:澹台灭明,字子羽,他是孔子的弟子,著名教育家。

⑨子张:颛孙师,子张是他的字,孔子的门生,他出身低微,并且曾犯下罪行,在孔子的教导下,终成大器。

【译文】

宰我说:“请教关于大禹的事情。”孔子说:“大禹是帝高阳的孙子,鲧的儿子,名叫夏后。他行事机敏能成大事,德行没有什么差错,他仁慈而亲切,言辞诚恳可信。他说的话即是规章,他自身的行为即是百姓效仿的准则。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而又举止庄严,是人们的榜样,他所立下的功业使他成为百神之主,他的恩惠可以称得上是百姓父母,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百姓行为的准绳和榜样。他不违背四时之宜,平定了四方,任命贤臣皋繇、伯益,让他们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他发动军队征讨逆贼,天下百姓,没有人不臣服于他的。”孔子说:“宰予,大禹的功德比上天还要大,从小的方面来说,就算是他的一句话,百姓都会开心到极点。宰予啊,你并不是一个了解三皇五帝事迹的人。”宰我说:“弟子不足以恭敬地听从您的教诲。”一天,宰我将这些话告诉了子贡,子贡又将这些话转告给孔子,孔子说:“我想要以貌取人,是澹台灭明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想要以言辞来判断人,是宰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想要以容颜来判断人,是子张改变了我。”宰我得知这些话,十分害怕,不敢前去见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