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礼子贡问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①召天子,而使诸侯朝②焉。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何也?”孔子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③。亦书其率诸侯事天子而已。”孔子在宋。见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④。夫子愀然⑤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之朽愈。”冉子仆曰:“《礼》,凶事不豫⑥。此何谓也?”夫子曰:“既死而议谥,谥定而卜⑦葬,既葬而立庙⑧,皆臣子之事,非所豫属也,况自为之哉?”南宫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卫。卫侯请复⑨之,载其宝以朝。夫子闻之曰:“若是其货⑩也,丧⑪,不若速贫之愈。”子游侍,曰:“敢问何谓如此?”孔子曰:“富而不好礼,殃⑫也。敬叔以富丧矣,而又弗改,吾惧其将有后患也。”敬叔闻之,骤如⑬孔氏,而后循⑭礼施散焉。

【注释】

①实:的确。

②朝:朝拜。

③训:规范。

④病:忧患。

⑤愀然:不高兴或者严肃的样子。

⑥凶事:丧事。豫:提前做准备。

⑦卜:占卜。

⑧庙:宗庙。

⑨复:回到。

⑩货:贿赂,行贿。

⑪丧:丧失官职。

⑫殃:遭受灾祸。

⑬骤如:骤,立即、马上。如,到。

⑭循:遵循。

【译文】

子贡向孔子问道:“晋文公召见了周天子,会合了诸侯,让天子接受诸侯的朝拜,这件事是确有其事的。您在作《春秋》的时候,却说:‘天子在河阳打猎。’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以臣子的身份召见天子,这是不符合规矩的,因此才这么写,也写作晋文公率领诸侯去朝拜天子。”孔子在宋国的时候,看到桓魋在为自己设计石椁,三年也没有做好,工匠们都为此感到忧虑。孔子看到了以后很严肃地说道:“如果这样奢侈的话,死了以后还不如迅速腐烂了好。”冉子正在驾车,说道:“《礼经》上说,丧事自己是无法预料的。这是什么说法呢?”孔子说:“死了以后才会议定谥号,议定了谥号以后再去占卜的时间和地点,下葬了以后,再建宗庙。这些事情都是臣子们办的,而非自己预先料想到的,更何况是自己亲自去做呢?”南宫敬叔由于太富有而得罪了鲁定公,出逃到卫国。卫侯替他向定公请求,允许他回国。南宫敬叔回到鲁国的时候,载着满满的宝物。孔子知道了以后,说道:“像这样用宝物去进行贿赂的话,丢失了官职还不如迅速困穷的好。”子游在孔子旁边侍坐,向孔子问道:“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假如一个人富有却不讲究礼仪的话,一定会遭到灾祸。南宫敬叔由于富有而失掉了官职,却依然不知道悔改,我担心他以后还会遭遇祸患啊。”南宫敬叔听到这些以后,马上驾车到了孔子那里,拜见了孔子。从那以后,便遵循礼仪,并且将钱物施予百姓。

【原文】

孔子在齐,齐大旱,春饥。景公问于孔子曰:“如之何?”孔子曰:“凶年①则乘驽马,力役②不兴,驰道③不修,祈以币玉④,祭祀不悬⑤,祀以下牲⑥。此贤君自贬,以救民之礼也。”

孔子适季氏,康子昼居内寝⑦。孔子问其所疾⑧。康子出见之。言终,孔子退。子贡问曰:“季孙不疾而问诸疾,礼与?”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⑨,则不宿于外⑩。非致齐⑪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⑫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孔子为大司寇。国厩⑬焚,子退朝而之火所。乡人有自为火来者,则拜之。士一,大夫再⑭。子贡曰:“敢问何也?”孔子曰:“其来者,亦相吊⑮之道也。吾为有司,故拜之。”

【注释】

①凶年:饥荒之年。

②力役:劳役、徭役。

③驰道:供君主驾驶车马的道路。

④币玉:用币玉来代替。

⑤悬:代指奏乐。

⑥下牲:降低对祭祀时所用牲畜的要求,如用太牢的要用少牢。

⑦昼居内寝:白天在内室中睡觉。

⑧疾:病。

⑨大故:代指丧事。

⑩外:外室。

⑪齐:通“斋”,斋戒。

⑫吊:吊丧。

⑬厩:马厩。

⑭再:拜两次。

⑮吊:慰问。

【译文】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齐国遇到了大旱,春季的收成很不好。齐景公向孔子问道:“怎么办呢?”孔子说道:“遇到饥荒之年,国君就乘坐劣马,不征劳役,用来驰车的大道也不去修理,祈祷时用币玉去代替牲畜,祭祀时也不奏乐,所用的祭品也是次一等的牲畜。这些都是贤明的君主自己主动降低要求,以此来救助百姓的礼。”

孔子去季康子家的时候,季康子白天在内室中睡觉。孔子问他得了什么病。季康子出来接待了孔子,说完了以后,孔子就回去了。子贡向孔子问道:“季康子没有生病却去探问他的病情,这符合礼吗?”孔子说:“礼是这样的,君子没有遇到丧事的话,就不会在外室睡觉。如果不是因为斋戒,不是因为疾病的话,就不会在内室睡觉,因此,如果夜里睡在外面,即便是前去吊唁,也是可以的。白天在内室睡觉的话,即便是前去探询病情的话也是可以的。”

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的时候,马厩失了火。孔子上朝回来以后就立刻赶到了失火的地方,拜谢那些为大火而前来慰问的乡人。孔子对那些士人拜了一次,对大夫则拜了两次。子贡问道:“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他们前来慰问,所以我对他们拜谢,这就是相互慰问。我是主管的官员,因此拜谢他们。”

【原文】

子贡问曰:“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俭。与其俱失也,二者孰贤?”孔子曰:“管仲镂簋①而朱纮,旅树②而反坫,山节藻棁③,贤大夫也,而难为上。晏平仲祀其先祖而豚肩不掩豆④,一狐裘⑤三十年,贤大夫也,而难为下。君子上不僭⑥下,下不偪⑦上。”

冉求曰:“臧文仲知鲁国之政,立言垂⑧法,于今不亡,可谓知礼矣?”孔子曰:“昔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⑨而不止,燔柴于灶以祀焉。夫灶者,老妇之所祭,盛于瓮,尊于瓶,非所祭也。故曰:‘礼也者,犹体⑩也。体不备⑪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臧武仲率师与邾人战,于狐鲐遇,败焉,师人多丧⑫而无罚,古之道然与?”孔子曰:“凡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国邑,危则亡之。古之道也。其君在焉者,有诏⑬则无讨。”

【注释】

①簋:古代用于盛食物的器具。

②旅树:对着门设立屏风墙。

③棁:梁上的柱子。

④豚:猪。掩:掩盖。

⑤狐裘:狐皮大衣。

⑥僭:僭越,超越本分。

⑦偪:逼迫。

⑧垂:流传。

⑨逆祀:祭祀时臣居于君位之上,逆乱了尊卑,称之为“逆祀”。

⑩体:人的身体。

⑪体不备:形体不完备。

⑫多丧:伤亡惨重。

⑬诏:诏书。

【译文】

子贡向孔子问道:“管仲的过失在于奢侈,晏子的过失在于节俭,他们两个人身上都存在不足,那么他们谁更为贤良一些呢?”孔子说:“管仲使用镂刻了花纹的玉去装饰盛食物的器具,戴着朱红色的帽带,对着门设立了屏风墙,设置摆放酒具的土台,屋顶上面有画着山形以及水草的柱子。他虽然是贤明的大夫,但是身为他的国君是太难了。晏子祭祀他的祖先的时候,所用的猪腿还不足以遮住用来盛祭品的器物,一件狐皮制的衣服穿了三十年。他虽然是贤明的大夫,但是作为他的下级却太难了。君子对上不僭越,对下也不刻薄。”

冉求问道:“以前文仲主持鲁国的政事的时候,所制定的礼法制度,现在还在用,文仲可以称得上是知礼的人了吧。”孔子说:“文仲怎么会懂得礼呢?夏父弗綦在祭祀的时候,将僖公的灵位放到了闵公灵位的上面,文仲却没有制止。而且在炉灶上举行燔柴之祭是不合礼的,祭社神的时候应当由老妇来主持,祭祀时要用盆来盛祭品,用瓶来做酒樽,而不能用烧柴做祭祀。因此说:‘所谓的礼就像是人的身体一样,身体不完备的话,就不能做人。礼安排不恰当的话,就如人身体不完备一样。’”

子路向孔子问道:“臧武仲带领军队去和邾人打仗,两军在狐鲐开战,结果臧武仲大败,兵士死伤很严重,但他却没有受到惩罚。古代的制度就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但凡是指挥军队的人,战败了就会自杀,用来承担责任;但凡是掌管邦国的,社会危难的话就被放逐到国外,用来承担责任。这是古代的制度。假如国君在的话,即便是有诏书,做臣子的就可以免于惩罚。”

【原文】

晋将伐宋,使人觇①之。宋阳门之介夫死②,司城③子罕哭之哀。觇者反④,言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民咸悦宋,殆未可伐也。”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子罕有焉,虽非晋国,其天下孰能当⑤之?是以周任有言曰:‘民悦其爱者,弗可敌也。’”

楚伐吴,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弃疾曰:“王事也⑥,子手弓而可。”商阳手弓。弃疾曰:“子射诸。”射之,毙一人,韔⑦其弓。又及,弃疾谓之,又及,弃疾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辄掩其目,止其御曰:“吾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闻之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子路怫然⑧进曰:“人臣之节,当君大事,唯力所及,死而后已。夫子何善此?”子曰:“然,如汝言也。吾取其有不忍杀人之心而已。”

【注释】

①觇:偷偷地察看,即刺探情报。

②阳门:宋国国都的城门。介夫:守城门的人。

③司城:官名,即司空。

④反:通“返”,返回。

⑤当:抵挡。

⑥王事也:君王赋予的使命。

⑦韔:用来盛弓箭的套子。

⑧怫然:愤怒的样子。

【译文】

晋国将要去攻打宋国,先派了人去宋国刺探情况。宋国守卫都城城门的卫士死了,司城子罕哭得很悲伤。刺探情况的人返回到晋国以后,对晋侯说道:“守城门的人死了,子罕哭得很悲伤,为此人民都心悦诚服,恐怕是无法去攻打宋国了。”孔子听到了以后,说道:“这个刺探情况的人真是善于观察。《诗经中说:‘只要百姓有死亡,立即前去救援。’子罕就具备了这种品质啊。不仅是晋国,天下还有谁敢和宋国为敌呢?因此周任说:‘人民喜好爱护他们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够被战胜的。’”

楚国讨伐吴国的时候,工尹商阳和陈弃疾奉命前去追击吴军。追上吴军的时候,陈弃疾对工尹商阳说道:“这是国君赋予的使命。您可以将弓放在手里了。”工尹商阳将弓拿在了手中。陈弃疾说道:“现在您可以射箭了。”工尹商阳就将箭射了出去,射死了一个人,就将弓放回了弓袋。又一次追上了敌人后,陈弃疾又对他说了相同的话,再一次追上敌人以后,陈弃疾又一次说了相同的话,他又射死了两个人。而每一次射死一个人后,工尹商阳就将眼睛遮住,并让御者停车,说道:“在朝见时,我是没有座位的人,宴会时我是没有席位的人,现在射杀了三个人也就可以回去复命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道:“杀人也还是有礼节的。”子路很气愤地说:“身为人臣,礼节就应当是为国君做事,应当尽力而为,死而后已。您为何要称赞他呢?”孔子说:“是的,你说得很对。我所赞赏的只是他不忍心多杀人而已。”

【原文】

孔子在卫,司徒敬子卒,夫子吊焉。主人不哀,夫子哭不尽声而退。蘧伯玉请曰:“卫,鄙俗不习丧礼,烦吾子辱相①焉。”孔子许之,掘中霤②而浴,毁灶而缀足,袭③于床。及葬,毁宗而躐④行。出于大门,及墓,男子西面,妇人东面,既封⑤而归。殷道也,孔子行⑥之。子游问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夫子变之矣。”孔子曰:“非此之谓也。丧事则从其质而已矣。”

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有事⑦于太庙,而东门襄仲卒。壬午犹绎⑧。子游见其故,以问孔子曰:“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卿卒不绎。”

季桓子丧,康子练而无衰⑨,子游问于孔子曰:“既服练服,可以除衰乎?”孔子曰:“无衰衣者,不以见宾,何以除焉?”

邾人以同母异父之昆弟死,将为之服⑩,因⑪颜克而问礼于孔子。子曰:“继父同居者,则异父昆弟从为之服;不同居,继父且犹不服,况其子乎?”

【注释】

①相:主持礼仪仪式的人。

②中霤:室中央。

③袭:穿衣服。

④躐:超越。

⑤封:堆土筑坟。

⑥行:实行。

⑦有事:祭祀。

⑧绎:指当天祭祀了以后,第二天又进行祭祀。

⑨衰:丧服。

⑩服:穿丧服。

⑪因:通过。

【译文】

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司徒敬子死了,孔子前去吊唁。主人哭得并不怎么悲伤,孔子没有大声哭就回家了。蘧伯玉向孔子请求道:“我们卫国人很鄙陋,不懂得如何举行丧礼,劳烦您担任礼相。”孔子答应了,让人在室中央挖了一个坑洗浴尸体,拆毁了炉灶,用灶砖将脚连在了一起,在床上给尸体穿上了衣服。下葬时,拆毁了庙墙,超越了行神之位,没有经过中门就直接将灵车拉出了大道。到了墓地以后,男子面向西,妇女面向东,封好了坟墓以后才回来。这是殷人的礼节,孔子依照殷人丧礼的礼节安葬了司徒敬子。子游问道:“君子主持礼仪的时候,不要求改变风俗,您现在却改变了。”孔子说道:“我所做的并不是你说的这样。办丧事只是从俭而已。”

鲁宣公八年六月辛巳日,鲁宣公在太庙举行了禘祭。这时候,东门襄仲去世了。壬午那天,宣公举行绎祭。子游看到以后就向孔子问道:“这样做符合礼吗?”孔子回答说:“不符合礼,卿士死了以后,是不用举行绎祭的。”

季桓子死了以后,季康子在练祭的时候没有穿衰服。子游向孔子问道:“已经能穿练服了,可以脱去衰服了吗?”孔子回答道:“没有穿衰服的人,是不能去会见客人的,怎么能脱去衰服呢?”

邾国有个人的同母异父的兄弟死了,将要给他穿丧服。他通过颜克向孔子请教有关这方面的礼仪,孔子说道:“和继父一同生活在一起的话,即便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应当为他服丧。假若不和继父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即便是继父死了也不会服丧,何况是他的儿子呢?”

【原文】

齐师侵鲁,公叔务人遇人入保①,负杖而息。务人泣曰:“使②之虽病,任③之虽重,君子弗能谋④,士弗能死,不可也,我则既言之矣,敢不勉⑤乎?”与其邻嬖童汪锜乘往奔敌,死焉。皆殡,鲁人欲勿殇童汪锜,问于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乎?”

鲁昭公夫人吴孟子卒,不赴⑥于诸侯。孔子既致仕⑦,而往吊焉。适于季氏,季氏不绖⑧,孔子投绖而不拜。子游问曰:“礼与?”孔子曰:“主人未成服,则吊者不绖焉,礼也。”公父穆伯之丧,敬姜昼哭,文伯之丧,昼夜哭。孔子曰:“季氏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⑨。”

南宫縚之妻,孔子兄之女。丧其姑而诲之髽⑩,曰:“尔毋从从⑪尔,毋扈扈⑫尔。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⑬八寸。”

【注释】

①保:通“堡”,小城。

②使:役使、徭役。

③任:赋税。

④谋:谋划。

⑤勉:勉力、尽力。

⑥赴:同“讣”,讣告。

⑦致仕:辞官。

⑧绖:用麻布做成的丧服。

⑨章:别。

⑩髽:妇人服丧期间所梳的发髻。

⑪从从:高高的样子。

⑫扈扈:大大的样子。

⑬总:束发。

【译文】

齐国的军队进犯鲁国的时候,公叔务人遇到一个拄着兵杖的人进到城中休息。公叔务人哭泣着说:“虽然徭役让百姓生活很艰苦,赋税也很沉重,而卿大夫不去好好谋划,战士又做不到为国而死,这样不行啊。我既然这样说了别人,自己又怎么敢不尽力去做?”于是就和他邻里的儿童汪锜一起冲向了敌人的军队,两个人都死了。两人的灵柩在出殡的时候,鲁国人不想使用儿童的丧礼去安葬汪锜,向孔子询问,这样是不是合适。孔子说道:“能拿起武器去保卫国家是可贵的,因此可以不用儿童的丧礼。”

鲁昭公的夫人吴孟子死了以后,没有向诸侯国发讣告。当时孔子已经辞官了,但还是前去吊唁。孔子到了季氏家以后,看到季氏没有穿丧服,自己也就脱下了丧服,也没有答拜。子游向孔子问道:“这符合礼吗?”孔子说道:“主人没有穿丧服,那么前往吊唁的人也可以不按照丧礼执行,这符合礼。”公父穆伯死了以后,敬姜在白天哭,她的儿子文伯死了以后,她白天夜晚都在哭。孔子说道:“季氏之妇可以说得上懂得礼了,爱而无私,上下之间有分别。”

南宫縚的妻子是孔子哥哥的女儿。她的婆婆死了以后,孔子就教她做丧髻的方法,并说道:“不要将头发弄得高高的,也不要将头发弄得大大的,所用的簪子要用榛木,长度为一尺,束在发根的带子垂下来的只能有八寸。”

【原文】

子张有父之丧,公明仪相①焉。问稽颡②于孔子。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③也,稽颡而后拜,颀④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也。”孔子在卫,卫之人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⑤也,小子识⑥之。”子贡问曰:“夫子何善⑦尔也?”曰:“其往也如慕⑧,其返也如疑。”子贡曰:“岂若速返而虞⑨哉?”子曰:“此情之至者也。小子识之,我未之能也。”

卞人有母死而孺子之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继也。夫礼为可传⑩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而变除有期⑪。”

孟献子禫⑫,悬而不乐,可御而不处内。子游问于孔子曰:“若是则过礼也?”孔子曰:“献子可谓加于人一等矣。”

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⑬之。孔子曰:“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以久矣。”子路出,孔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则其善也。”

【注释】

①相:担任礼相。

②稽颡:以额触地,表示极度哀伤。

③顺:恭顺。

④颀:诚恳。

⑤法:法则,效法。

⑥识:记。

⑦善:赞美。

⑧慕:依恋。

⑨虞:下葬了以后举行的祭祀。

⑩传:传扬。

⑪除:去除。期:期限。

⑫禫:从丧服换回吉服之间的一个月的礼制。

⑬笑:嘲笑。

【译文】

子张的父亲死了,公明仪担任礼相,他向孔子询问如何进行跪拜之礼。孔子说:“首先两膝着地,拱手而拜,然后两手也着地,俯首以头叩地,这是十分恭顺的。先两手着地,俯首以头叩地,然后两膝着地,拱手而拜,这是十分诚恳的。守丧要守三年,我赞同最为诚恳的跪拜之礼。”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卫国有人在送葬,孔子看了以后说道:“这样的丧礼办得很好啊,可以用来作为准则了,你们都要记住啊。”子贡问道:“老师您为何这样称赞呢?”孔子回答说:“他们送丧的时候就像是小孩子跟在父母身后啼哭一样,送丧回来时就像不知道神灵会不会来一样迟疑而不尽快返回。”子贡问道:“这样还不如尽快回去准备葬后的拜祭好吧?”孔子说:“这是感情的最高表现,你们要记住这些,我自己也还不能做到呢。”

卞邑有个人母亲死了,他哭得像小孩子一样伤心。孔子说:“哀痛是很哀痛的了,可是很难有人能够和他一样。礼是为了可以宣扬,是让人亲自去做。因此啼哭和跺脚都要有一定的节制,除去丧服也需要一定的时期限定。”

孟献子在禫祭的时候,挂起了乐器却没有奏乐,能够接受妻妾的侍奉了却不进入内室。子游向孔子问道:“像他这样的做法是不是超过了礼仪的规定了呢?”孔子回答说:“孟献子真的可以说是高人一等啊。”

鲁国有一个人,早上除掉了丧服,晚上就开始唱歌了。子路嘲笑了他。孔子说:“仲由,你怎么总是这么没有终止地责怪别人呢?守了三年丧,已经是很久的了。”子路出去以后,孔子说道:“那个人要再过多长时间才能唱歌呢?再过一个月再唱歌那就很好了。”

题季札墓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幼子,有让国之贤。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作为吴国使者去齐国,儿子死在途中,就按照旅途中的葬仪埋葬在嬴、博之间。孔子看后赞扬说,延陵季子的行为合乎礼的规定。季札死后,孔子游吴,为他的墓题写了“延陵季子之墓”。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伤哉!贫也。生而无以供养,死则无以为礼①也。”孔子曰:“啜菽②饮水,尽其欢心,斯谓之孝。敛③手足形,旋葬而无椁④,称其财,斯谓之礼。贫何伤乎?”吴延陵季子聘于上国⑤,适齐,于其返也,其长子死于嬴、博之间。孔子闻之曰:“延陵季子,吴之习⑥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敛以时服而已;其圹掩坎深不至于泉⑦;其葬无明器⑧之赠。既葬,其封广轮掩坎,其高可肘隐⑨也;既封,则季子乃左袒,右还其封,且号⑩者三,曰:“骨肉归于土,命也。若⑪魂气则无所不之,无所不之。”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其合矣。”

【注释】

①礼:指丧礼。

②菽:豆类的总称。

③敛:通“殓”。

④椁:棺材的外层。古代的棺材有两层,里面的称棺,外层的称椁。

⑤上国:齐国。

⑥习:熟知。

⑦圹:墓地。坎:坑穴。

⑧明器:冥器。

⑨隐:倚靠。

⑩号:号哭。

⑪若:你。

【译文】

子路向孔子请教说:“贫穷可真可悲啊!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能好好奉养,死了以后也不能办好丧事。”孔子说道:“即便是食豆饮水,只要让父母感到快乐,也就是尽孝了。举办丧礼的时候,即便是衣服被单只能遮住身体,很快就下葬并且只有椁没有棺,只要是和自己的财力相当,也就符合礼了,有没有钱有什么重要的呢?”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到齐国,在他返回的时候,他的长子在嬴、博两邑之间死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延陵季子是吴国熟知礼的人,我要前往观看他如何举办丧礼。”延陵季子给儿子下葬时,装殓时只有日常的衣服,墓穴的深度没有达到泉水处,并且下葬的时候没有冥器殉葬。埋葬了以后,墓地上所堆的土,长度和墓穴长度一样,高度是可以让人倚靠。坟墓封好以后,季子袒露着左臂,向右绕着坟墓走,大哭了三遍,说道:“骨肉回到土里,是命中注定的。你的灵魂却是无处不在的,无处不在的。”然后就回去了。孔子说道:“延陵季子的礼是符合礼的。”

【原文】

子游问丧之具①。孔子曰:“称②家之有亡焉。”子游曰:“有亡恶③乎齐?”孔子曰:“有也,则无过礼。苟亡矣,则敛手足形,还④葬,悬棺而封,人岂有非⑤之者哉。故夫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伯高死于卫,赴⑥于孔子。子曰:“吾恶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⑦,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之寝⑧,朋友吾哭之寝门之外,所知⑨,吾哭之诸野。今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⑩赐也而见我,吾哭于赐氏。”遂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汝拜之。知伯高而来者,汝勿拜。”既哭,使子张往吊焉。未至,冉求在卫,摄束帛乘马而以将之。孔子闻之曰:“异哉!徒使我不成礼于伯高者,是冉求也。”

【注释】

①具:丧葬用具。

②称:相称。

③恶:哪里,疑问代词。

④还:通“旋”,马上。

⑤非:非议,责怪。

⑥赴:通“讣”,讣告。

⑦庙:祖庙。

⑧寝:内室。

⑨所知:有交情,互相知道姓名。

⑩由:通过。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询问丧葬用具的事。孔子说:“和自己家境的富有以及贫穷相称就行。”子游说:“由家境的贫富来决定,这哪里能符合礼呢?”孔子说:“富有的话,不要超越礼,如果贫穷的话,殓葬的时候衣服只能遮掩住身体,很快就下葬,用绳子拉着棺材下葬,也不会有人责难的。因此办丧事的时候,与其哀痛不够而财物礼仪很完备,倒不如物资礼仪缺少而感情很悲痛的好。举行祭祀的时候,与其缺少敬意而祭品丰厚、礼仪完备,倒不如祭品陋薄礼仪不足而充满了敬意的好。”

伯高在卫国死了,发讣告给孔子。孔子说:“我要到哪里去哭他呢?如果是兄弟的话,我要在祖庙中哭他;如果是父亲的朋友的话,我要在庙门外面哭他;如果是老师的话,我要在内室哭他;如果是朋友的话,我要在内室门外哭他;如果是互相知道姓名的话,我就在郊外哭他。现在对伯高来说,在野外哭他的话就过于疏远,在内室哭他的话又过于礼重。伯高是通过子贡而认识我的,我就到子贡那里哭他吧。”于是就让子贡代做主人,对他说:“为了你来哭的,你要拜谢。为了和伯高的情分来哭的,你就不用拜谢。”哭完了以后,派子张前往卫国吊丧。子张还没到卫国之前,冉求当时正在卫国,就代孔子准备了一束帛和四匹马,以孔子的名义前去吊丧。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说道:“这样做是不对的,白白让我失礼于伯高的人是冉求啊。”

【原文】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①之矣,而弗除。孔子曰:“何不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行道之人②皆弗忍,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③,不至者企而望之④。”子路闻之,遂除之。

伯鱼之丧母也,期⑤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也?”门人曰:“鲤⑥也。”孔子曰:“嘻,其甚也,非礼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卫公使其大夫求婚于季氏⑦,桓子问礼于孔子。子曰:“同姓为宗,有合族⑧之义,故系⑨之以姓而弗别,啜⑩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然也。”桓子曰:“鲁卫之先,虽寡兄弟,今已绝远矣,可乎?”孔子曰:“固非礼也,夫上治祖祢⑪,以尊尊⑫之,下治子孙,以亲亲⑬之,旁治昆弟所以教睦也,此先王不易之教也。”

有若问于孔子曰:“国君之于百姓,如之何?”孔子曰:“皆有宗道⑭焉,故虽国君之尊,犹百世不废其亲,所以崇爱也。虽于族人之亲,而不敢戚君⑮,所以谦也。”

【注释】

①除:除去丧服。

②行道之人:履行道义的人。

③俯而就之:简称俯就,降低自己的身份而服从。

④企而望之:希望赶上,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准。

⑤期:古时称满一年为期年。

⑥鲤:孔鲤,字伯鱼。他是孔子的儿子,先孔子而亡。

⑦季氏:这里指的是季桓子,春秋时鲁国大夫。

⑧合族:聚合族人。

⑨系:连结。

⑩啜:尝、喝。

⑪祖祢:古人对已经去世并且在宗庙中立下牌位的亡父的尊称。

⑫尊尊:尊敬尊亲。前一个“尊”作动词,后一个“尊”作名词。

⑬亲亲:亲近亲人。前一个“亲”作动词,后一个“亲”作名词。

⑭宗道:宗法制度。

⑮戚君:用亲戚关系来对待国君。

【译文】

子路为姐姐服丧,到了可以除去丧服的日子,并没有除去。孔子说:“你为什么不除去丧服?”子路说:“我家兄弟少,不忍心除去丧服。”孔子说:“履行道义的人都不忍心除去丧服,这是先王制定的礼制,如果有人做得更好就降低自己的标准去服从,如果有人没做到就努力达到这个标准。”子路听完,就除去了丧服。

伯鱼的母亲去世了,满一年伯鱼仍然在哭泣。孔子听说这件事,问:“是谁在哭?”他的学生说:“是孔鲤。”孔子说:“嘻!这实在太过分了。并不符合礼制。”伯鱼知道后,就除去丧服不再哭泣。

卫公派大夫向季桓子求婚,季桓子向孔子询问关于婚礼礼制的问题。孔子说:“同一个姓氏的人是同一宗族,有聚合族人的意思,因此用同一个姓氏连结起来的人没有差别,在同一宗庙里吃饭也没有不同,就算是过了一百世,也不可以通婚,这是周朝就建立起来的制度。”季桓子说:“鲁国卫国两国的祖先,虽然兄弟很少,距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这样可以通婚吗?”孔子说:“其实也是不合乎礼法的。那先王向上制定祖祢的次序,是为了尊敬尊者;向下订立后世子孙关系,是为了亲近亲人;在旁者来说确定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教导兄弟和睦。这正是先王不能轻易更改的制度要求啊。”

有若问孔子说:“国君应该如何对待疏远的宗族呢?”孔子说:“都是有宗法制度要求的。因此就算是身份尊贵的国君,也像寻常百姓一样不可以遗弃自己的亲人,这就是推崇仁爱的原因;虽然族人同国君有亲属关系,也不可以像对待其他亲戚那样来对待国君,这就是谦逊的缘故。”

曲礼子夏

【原文】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寝苫枕干①,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②。”曰:“请问居昆弟③之仇如之何?”孔子曰:“仕,弗与同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从父昆弟④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主人⑤能报之,则执兵而陪其后。”

子夏问:“三年之丧⑥既卒哭,金革之事⑦无避,礼与,初有司为之乎?”孔子曰:“夏后氏之丧,三年既殡,而致事⑧,殷人既葬而致事,周人既卒哭而致事。《记》⑨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夺故也。’”子夏曰:“金革之事无避者,非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⑩。’今以三年之丧从利者⑪,吾弗知也。”

【注释】

①寝苫枕干:睡在草席上以盾牌为枕,形容时刻不忘父母之仇。

②不返兵而斗:不返回家取兵器就展开决斗。兵,名词作动词,取兵器。

③昆弟:兄弟。

④从父昆弟:堂兄弟。

⑤主人:堂兄弟的直系亲属、家人。

⑥三年之丧:古代丧服中一种最重的居丧制度,多用于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这里指的是父母的三年之丧。

⑦金革之事:指战争兵役之类的事情。

⑧致事:致力于政事,即处理政事。

⑨《记》:记载以前所发生的事情的书。

⑩鲁公伯禽: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公旦的长子。有为为之:因为这样做有所作为才这样做的,也就是这样做是有理由的。

⑪从利者:做一些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译文】

子夏询问孔子说:“对杀害父母的仇人,应该怎么处理?”孔子说:“睡在草席上,枕着盾牌,时刻不忘父母之仇。不做官,与仇人不共戴天。在朝堂或市集上遇到仇人,不返回家取兵器就立即展开决斗。”子夏说:“请问兄弟之仇应该如何处理?”孔子说:“做官,不与仇人在同一个国家为官,如果奉君命出使,遇到仇人,也不可以展开决斗。”子夏说:“杀害堂兄弟的仇应该如何处理?”孔子说:“不需要带头报仇,如果堂兄弟的家人能够报仇,就拿着兵器跟随在堂兄弟家人的后面。”

子夏问:“为父母服丧三年,等到期满后就停止哭泣,倘若遇到战争等事都不回避,这符合礼法吗?符合最初相关官员制定的条例吗?”孔子说:“夏后氏为父母守丧三年,等到举行殡葬以后就开始处理政事,殷商人是父母埋葬以后就开始处理政事,周代人是不再哭泣后开始处理政事。古《记》上说:‘君子不剥夺对亲人的恩情,也不剥夺对故人的感情。’”子夏说:“战争之类的事情不回避,对不对?”孔子说:“我听老子曾经说:‘鲁国伯禽停止哭泣后便出兵征战,这样做是有他的理由的。’现今用三年服丧的身份去做一些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原文】

子夏问于孔子曰:“《记》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礼。’有诸?”孔子曰:“昔者成王嗣立,幼未能莅阼①,周公摄政而治,抗②世子之法于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为子者,然后可以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成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焉。凡君之于世子,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唯世子齿于学之谓也③,世子齿于学,则国人观之。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臣在,则礼然。’然而众知君臣之义矣。其三曰:‘此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④也,则礼然。’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⑤为子,君在斯为臣,居子与臣之位,所以尊君而亲亲⑥也。在学,学之为父子焉⑦,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后国治。语曰:‘乐正司业⑧,父师司成⑨,一有元良⑩,万国以贞⑪。’世子之谓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曰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也。”

【注释】

①莅阼:帝王登基处理政事。莅,统治。

②抗:施用。

③“唯世子”句:这就是在学校里世子接受教育是按年龄论尊卑而不是按身份论尊卑。

④长长:尊敬长辈。前一个“长”作动词,后一个“长”作名词。

⑤斯:代词,指代“他”。

⑥亲亲:亲近父母。前一个“亲”作动词,后一个“亲”作名词。

⑦“学之”句:学习为人父为人子的道理。

⑧乐正司业:乐正负责传授好自己的教育。

⑨父师司成:太子的师傅负责培养德行。父师,太子的老师。

⑩一有元良:这些教育全都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一个最好的国君。

⑪万国以贞:所有诸侯国走上正轨,从此一片太平。贞:正道、正轨。

【译文】

子夏询问孔子说:“古《记》上说:‘周公辅佐成王,用教导太子的方法来教导成王。’有这样的事情吗?”孔子说:“从前成王继位成国君时,尚且年幼不能亲临朝政,周公代为治理朝政,用教导世子的方法来教导伯禽,想要成王知道为人父子,为人君臣的道理,这样做是为了成王好。成王知道了先为人子,然后才能成为人父;知道了为人臣的道理,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国君;知道如何事奉他人,然后才能知道如何使唤别人。因此,用教育世子的方法来教导伯禽,能让成王知道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国君对于世子来说,从亲缘关系上讲是父亲,从尊卑身份来讲就是国君,有父亲的亲密,又有君主的尊贵,同时还拥有整个天下,因此一定要慎重。做一件事可以获得三种好处,只有世子在学校里按年龄而分尊卑才能做到。世子在学校按年龄来分尊卑,整个国家的人知道后,就会说:‘这个即将成为我们国君的人,却能够按年龄来谦让我,这是为什么呢?’有人回答说:‘有父亲在,他就是儿子,礼应如此。’这样众人就会明白父子之道了。又有人问:‘这个人即将成为我们的君主,却能按年龄谦让于我,这是为什么?’有人回答说:‘有君主在,他还是臣子,礼应如此。’然后众人就会知道君臣之道了。其三说:‘这个人是即将成为我们国君的人,却能与我按年龄来谦让,这是为什么呢?’又有人回答说:‘尊敬长者,他是小辈,礼应如此。’这样,众人就会知道长幼尊卑的道理了。因此有父亲在,他就是儿子;有君主在,他就是臣子。身处在儿子和臣子的位置,就要尊重国君并亲爱父母。在学校,学习为父为子、做君做臣、长幼有序的道理,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全都学会了,这样国家就可以治理好了。有句话说:‘乐正负责传授学业,父师负责培养道德,这些教育都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一个优秀的君主,才能让天下走上正轨,一片太平。’说的正是世子的教育啊。我听说:‘身为人臣,如果自己的死对国君有益,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更何况自己的做法是对国君有好处的呢?周公在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

【原文】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君之母与妻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居处、言语、饮食衎尔,于丧所①,则称其服而已。”“敢问伯母之丧,如之何?”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期,而踊不绝地②,姑、姊妹之大功③,踊绝于地,若知此者,由文④矣哉。”子夏问于夫子曰:“凡丧小功⑤已上,虞、祔、练、祥之祭皆沐浴⑥。于三年之丧,子则尽其情矣。”孔子曰:“岂徒祭而已哉?三年之丧,身有疡则浴,首有疮则沐⑦;病则饮酒食肉,毁瘠而病⑧,君子不为也,毁则死者,君子为之无子,且祭之,沐浴为齐洁⑨也,非为饰也。”

子夏问于孔子曰:“客至无所舍,而夫子曰:‘生于我乎馆⑩。’客死无所殡矣。夫子曰:‘于我乎殡。’敢问礼与?仁者之心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馆人,使若有之,恶有有之而不得殡乎。’夫仁者,制礼者也,故礼者不可不省⑪也,礼不同不异,不丰不杀,称其义以为之宜,故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孔子食于季氏,食祭⑫,主人不辞,不食亦不饮而餐,子夏问曰:“礼也?”孔子曰:“非礼也,从主人也。吾食于少施氏⑬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吾食祭,作⑭而辞曰:‘疏食⑮不足祭也。’吾餐,而作辞曰:‘疏食不敢以伤吾子之性。’主人不以礼,客不敢尽礼,主人尽礼,则客不敢不尽礼也。”

【注释】

①居处:日常生活。衎尔:一作“衎而”,安定自得的样子。

②踊不绝地:连续不断地跺脚痛哭。踊,跺脚痛哭。

③大功:古时丧服的名字,五服之一,要穿九个月。

④文:这里指的是礼乐制度。

⑤小功:古时丧服的名字,位于五服当中的第四等。

⑥虞:古代的一种祭祀名称,安葬以后又祭祀。祔:一种祭祀名称,指后死者神位依附于先祖旁边,泛指附祭。练:祭祀名,父母去世后第十一个月,在家庙中进行祭祀,这时要穿练过的丧服。祥:古时丧祭名,分大祥、小祥。周年祭称为小祥,两周年祭称为大祥。

⑦“身有”二句:身上、头上生出脓疮就要及时沐浴。

⑧毁瘠而病:过度哀伤憔悴而患重病。

⑨齐洁:通“斋戒”。古人在祭祀之前,都要沐浴更衣,以显示自己的虔诚之心。

⑩生于我乎馆:住在我家里。

⑪省:检查、查看。

⑫食祭:古代礼仪,吃饭前用少量的酒食来祭祀先人。

⑬少施氏:鲁国惠公施父的后人。

⑭作:起身。

⑮疏食:古时主人待客时的谦辞,粗茶淡饭。

【译文】

子夏询问孔子说:“遇到国君母亲及妻子的丧事应该怎么办?”孔子说:“日常生活,话语、饮食全都适度,在举办丧事的地方,要穿与场合相称的丧服。”“请问伯母的丧事应该怎么办?”孔子说:“伯母、叔母的丧事要穿丧服,并且要接连跺脚哭泣;姑姑、姊妹的丧事,要穿大功丧服九个月,痛哭时要交替跺脚。如果知道这些,就是一个懂得礼乐制度的人了。”子夏询问孔子说:“只要是服小功以上丧事的人,每逢虞、祔、练、祥祭祀都要洗澡,而所说的三年之丧,只是身为人子,想要尽自己的孝心罢了。”孔子说:“难道只是在那四个祭祀中才能洗澡吗?那些服三年之丧的人,如果身上、头上生出脓疮,也可以洗澡;生病了就要喝酒吃肉。过度哀伤憔悴而患上重病,君子是不会这么做的。过度哀伤憔悴以致失去性命,君子认为这是让死去的父亲绝后。因此,祭祀前斋戒沐浴,并不是为了修饰容貌。”

子夏询问孔子说:“有客人来到,没有居住的地方,先生说:‘住在我家里。’客人死去,没有举行殡葬的地方,先生说:‘在我家举行殡葬。’请问这符合礼法吗?还是出于仁爱之心呢?”孔子说:“我听老子曾经说过:‘招待客人,如果有地方住,为什么不让他住?如果住在你那,客人去世了为什么不能在你家举行殡葬?’那是仁爱之人制定的礼法。因此关于礼法,一定要仔细查看。礼,有所不同,又有相同之处,不过度奢侈也不过分简朴,与道义相称是最好的。所以说:‘我征战就可以获胜,我祭祀就可以得到赐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在季氏家吃饭,饭前以酒食祭祀先人。主人没有辞谢客人,孔子不吃东西也不喝酒就开始赞美主人的饭食。子夏询问说:“这符合礼法吗?”孔子说:“不符合礼法,只是跟主人一致。我在少施氏家里吃饭能吃饱,是因为少施氏用礼来招待我。我在用酒食祭祀先人时,主人起身辞谢说:‘粗茶淡饭,不足以进献。’我吃饭,主人起身继续说:‘粗茶淡饭,不敢伤了您的胃口。’主人不用礼来招待客人,客人也不敢还礼;主人用礼招待客人,那么客人也不敢不对主人尽礼了。”

【原文】

子夏问曰:“官于大夫,既升于公,而反为之服,礼与?”孔子曰:“管仲①遇盗,取二人焉,上之为臣,曰:‘所以游辟者②,可人③也。’公许,管仲卒,桓公使为之服。官于大夫者为之服,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子贡问居父母丧。孔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而下,颜色称情④,戚容称服⑤。”曰:“请问居兄弟之丧。”孔子曰:“则存乎书筴⑥矣。”子贡问于孔子曰:“殷人既窆而吊于圹⑦,周人反哭而吊于家,如之何?”孔子曰:“反哭之吊也,丧之至也,反而亡矣,失之矣,于斯为甚,故吊之,死,人卒事也,殷以悫⑧,吾从周。殷人既练之,明日,而祔于祖,周人既卒哭之明日,祔于祖,祔,祭神之始事也,周以戚⑨,吾从殷。”

子贡问曰:“闻诸晏子少连、大连善居丧⑩,其有异称乎?”孔子曰:“父母之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⑪之子,达于礼者也。”子游问曰:“诸侯之世子,丧慈母⑫如母,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父⑬,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者也,何服之有。昔鲁孝公少丧其母,其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欲丧之。有司曰:‘礼,国君慈母无服,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乱国法也。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示后世,无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丧慈母,练冠以燕居⑭。’遂练以丧慈母。丧慈母如母,始则鲁孝公之为也。”

【注释】

①管仲:史称管子,名夷吾,齐国上卿,有“春秋第一相”的美誉。

②游辟者:结交品行不正的人。

③可人:可以任用的人才。

④颜色称情:脸色要与内心的悲伤相称。

⑤戚容称服:表情要与丧服相配。

⑥书筴:一作“书策”,指书籍。

⑦窆:下葬、落葬。圹:指坟墓、墓地。

⑧悫:诚实而谨慎。

⑨戚:急速、仓促。

⑩居丧:守丧,在服丧期间停止一切对外交流和娱乐活动。

⑪东夷:这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民族,而是古时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合称。

⑫慈母:古时对抚养自己的庶母或者保姆的称呼。

⑬傅父:老师、师傅。

⑭练冠:用粗麻做成的帽子。古丧服之一,亲人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戴练冠。燕居:闲居。

【译文】

子夏询问说:“曾经给大夫做过家臣,后来升迁到公爵还要返回去为大夫服丧,这符合礼法吗?”孔子说:“管仲曾经路遇强盗,他从盗贼中选出两个人做自己的家臣,后来又推荐给齐桓公做大臣,他说:‘他们是结交了品德不端正的人才会沦为强盗,是可用之才。’齐桓公答应了。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命令二人为管仲服丧。曾经为大夫家臣升迁后仍然为大夫服丧,从管仲开始就有这种情况了。这是有君主命令的。”子贡询问如何处理父母的丧事。孔子说:“虔诚尊敬是第一位的,心痛哀伤是第二位的,过度哀痛憔悴最不可取。脸色与感情相称,神情与丧服的等级相配。”子贡说:“请问如何处理兄弟的丧事。”孔子说:“这些问题书籍上都有记录。”子贡询问孔子说:“殷商人下葬以后在坟墓处吊唁,周人返回家中开始哭泣并在家中吊唁,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返回家中哭泣并且在家中吊唁,是服丧的最哀痛表现。返回家中看到亲人不在了,一切都消失了,这是最悲痛的时候,因此吊唁。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件事。殷商人最诚实,但我赞同周人的做法。殷商人练祭以后,第二天便在祖庙举行祔祭,而周人在停止哭泣后,第二天举行祔祭。祔祭,是祭祀神明的大事。周朝祔祭太仓促了,我赞同殷商的做法。”

子贡询问说:“我听那晏子曾说少连、大连二人十分擅长守丧,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孔子说:“为父母守丧,三天不可以怠慢,三个月不可以懈怠,一年仍然悲痛哀伤,三年时常忧愁不忘。少连、大连是东夷人,是懂得礼数的人。”子游询问说:“诸侯的嫡长子为如同亲生母亲一样的慈母服丧,合乎礼法吗?”孔子说:“不合乎礼法。古代男子在外有老师,在家有慈母,是君主命令他们教导男子的,又何必要穿什么丧服呢?过去鲁孝公年幼丧母,他的慈母待他很好。等到慈母去世,鲁孝公不忍心,想要服丧。掌管典礼的相关官员说:‘从礼法来说,国君的慈母是没有丧服的。现在国君想要为慈母服丧,是违背古代的礼法扰乱国家法纪。如果最终服丧了,就要让掌管礼法的官员记录下来,向后世人公示,这恐怕不合适吧?’鲁孝公说:‘古代天子为慈母服丧,闲居时戴着练冠。’于是戴着练冠为慈母服丧。像给亲生母亲服丧一样为慈母服丧,从鲁孝公时就开始了。”

【原文】

孔子适卫,遇旧馆人①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脱骖②以赠之。子贡曰:“于所识之丧,不能有所赠,赠于旧馆,不已多乎?”孔子曰:“吾向入哭之,遇一哀而出涕③,吾恶夫涕而无以将④之,小子行焉!”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杖⑤,礼也?”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为夫子无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子贡曰:“子所问何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杖,礼与?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止,吾将为子问之。”遂趋而进曰:“练而杖,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子谓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无所不知也,子问非也。礼,居是邦,则不非其大夫。”

孙武叔⑥之母死,既小敛⑦,举尸者出户,武叔从之出户,乃袒,投其冠而括发⑧。子路叹之。孔子曰:“是礼也。”子路问曰:“将小敛则变服,今乃出户,而夫子以为知礼,何也?”孔子曰:“由,汝问非也。君子不举人以质事。”齐晏桓子⑨卒,平仲粗衰斩苴绖带、杖⑩,以菅屦⑪,食粥居傍庐⑫,寝苫枕草,其老⑬曰:“非大夫丧父之礼也。”晏子曰:“唯卿大夫。”曾子以问孔子。孔子曰:“晏平仲可谓能远害矣。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⑭,逊辞以避咎⑮,义也夫。”

【注释】

①旧馆人:以前居住的馆舍的主人。

②骖:古时马车前面两侧的马。

③遇一哀而出涕:触动哀痛之处而流下眼泪。涕,眼泪。

④将:表达、传达、表示。

⑤练而杖:服丧期间拿着丧杖。

⑥叔孙武叔:东周时期鲁国司马,名州仇。

⑦小敛:一作“小殓”,古时的一种丧礼,给死者沐浴、穿衣等。

⑧投其冠:扔掉帽子。括发:束起头发,指服丧。

⑨晏桓子:晏弱,晏婴的父亲,春秋时齐国的一个贤臣。

⑩平仲:晏婴,字仲,谥号平。粗衰斩:粗布缝制的斩衰。苴绖:丧服中用麻布做成的帽子或腰带。

⑪菅屦:用菅草编制的鞋子,古人服丧时的穿着。

⑫食粥:古时先人未下葬前孝子只能吃粥果腹。居傍庐:居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之中。

⑬其老:这里指主管晏氏家庭事务的家臣。

⑭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不用自己知道的正确的事情去反驳别人的错误。驳,反驳。

⑮逊辞:谦恭的言语。避咎:躲避责备。

【译文】

孔子来到卫国,遇到以前居住馆舍的主人的丧事,于是进去吊唁,放声哭泣十分哀伤。出来后,孔子让子贡将马车的骖马送给丧家。子贡说:“对于只是相识一场的人的丧事,不需要赠送礼物。您赠送给过去馆舍主人马匹,不是太贵重了吗?”孔子说:“我进去吊唁,触动哀伤忍不住哭了出来。我厌恶只哭泣却没什么表示的行为,你尽管照我说的话做吧!”

子路请教孔子说:“鲁国大夫在服丧期间拿着丧杖,这符合礼法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子路出来,对子贡说:“我以为先生是无所不知的,先生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啊。”子贡说:“你问的是什么事?”子路说:“我问先生鲁国大夫在服丧时拿着丧杖,这合乎礼法吗?先生说:‘我不知道。’”子贡说:“你等等,我去为你问一下。”于是子贡恭敬地走到殿内,说:“服丧时拿着丧杖,符合礼法吗?”孔子说:“不符合礼法。”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问先生的问题先生怎么会不知道呢?先生是无所不知的,是你问错了。从礼法来说,居住在这个国家,就不应该议论这个国家大夫的是非。”

叔孙武叔的母亲去世,小殓以后,抬着尸体走出房门,武叔跟随在后面,出房间后,将衣服敞开,扔掉帽子,束起头发,子路看见后发出感叹。孔子说:“是符合礼法的。”子路询问说:“即将小殓的时候就应该改变丧服,现在已经走出房间了才换,而先生认为这是合乎礼法,为什么呢?”孔子说:“仲由,你问得不对。君子不随便拿具体人名来询问事情。”齐国的晏桓子去世,晏婴穿着衰斩,头上戴着苴绖,腰间系着丧带,拿着丧杖,穿着草鞋,吃着稀粥,居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睡在草席上以干草为枕。晏氏家臣说:“这不是大夫为父亲服丧的礼节。”晏婴说:“是卿大夫的礼节。”曾子将这件事问孔子。孔子说:“晏婴可以说是能远离祸害了。不用自己知道的对的事情去反驳别人的错误的事情,为人谦逊以避免责备。可以说是个仁义的人啊。”

【原文】

季平子①卒,将以君之玙璠敛②,赠以珠玉。孔子初为中都③宰,闻之历级而救焉④,曰:“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⑤,其示民以奸利⑥之端,而有害于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乃止。

孔子之弟子琴张与宗鲁友。卫齐豹见宗鲁于公子孟絷⑦,孟絷以为参乘⑧焉,及齐豹将杀孟絷,告宗鲁,使行。宗鲁曰:“吾由子而事之,今闻难而逃,是僭⑨子也。子行事乎,吾将死,以周事子⑩,而归死于公孟可也。”齐氏用戈击公孟,宗鲁以背蔽之,断肱⑪,中公孟、宗鲁皆死。琴张闻宗鲁死,将往吊之。孔子曰:“齐豹之盗⑫,孟絷之贼⑬也,汝何吊焉?君不食奸⑭,不受乱,不为利病于回⑮,不以回事人⑯,不盖非义,不犯非礼,汝何吊焉?”琴张乃止。

【注释】

①季平子:季孙意如,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

②玙璠:古代的一种美玉,后以此比喻美好的事物。

③中都:中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地名,在今山东省汶上县。

④历级:登阶、跨上台阶。救:阻止。

⑤曝尸:将尸体暴露在外,没有收尸殓葬。中原:野外。

⑥奸利:一己私利。

⑦见:推举、介绍。公子孟絷:公孟絷,春秋时卫国大夫,卫灵公的兄长。

⑧参乘:一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右边担任警卫工作的陪乘之人。

⑨僭:虚假、不真实。

⑩以周事子:为您保守秘密。周,保密。

⑪肱:胳膊。

⑫齐豹之盗:卫齐豹变成坏人。盗,坏人。

⑬孟絷之贼:公子孟絷遇害。贼,杀害。

⑭食奸:食用坏人的俸禄。

⑮不为利病于回:不因为一己私利而助纣为虐。回,奸邪、邪僻。

⑯不以回事人:不以奸邪待人。

【译文】

季平子去世,准备用玙璠给他陪葬,并且还有很多珠宝美玉等殉葬品。孔子当时担任中都宰,得知这件事立即跨上台阶去阻止,说:“用珠宝美玉送葬,是相当于让尸体暴露在野外。这是在向百姓显示一己私利,同时对死者有害,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呢?而且孝顺的儿子不会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危害亲人,忠诚的臣子不会用奸计来陷害君主。”于是停止用玙璠和珠玉陪葬。

孔子的弟子琴张与宗鲁是好朋友。卫国的齐豹向公子孟絷推举宗鲁,孟絷任命宗鲁为骖乘。等到齐豹想要杀死公子孟絷的时候,将这件事告诉宗鲁让宗鲁离开。宗鲁说:“我是在您的推荐下才能事奉公子孟絷的,如今知道有难就逃跑,这是让您失信啊。您一定要做这件事吗?我准备为此而死,我会为您保守秘密的,我为公子孟絷而死,可以吗?”齐豹用戈攻击公子孟絷,宗鲁用自己的背部替公子孟絷挡住,宗鲁断了一条胳膊。后来公子孟絷和宗鲁都被戈击中,全都死了。琴张得知宗鲁去世的消息,想要前去吊唁他。孔子说:“齐豹变成坏人,公子孟絷遇害,都是因为宗鲁,你为什么前去吊唁?君子不食用坏人的俸禄,不默默忍受暴乱的发生,不因为一己私利而助纣为虐,不以奸邪待人,不做掩盖不义行为的事,不做违背礼法的事,你为什么要去吊唁?”于是琴张没有去吊唁宗鲁。

【原文】

郕人子蒲卒①,哭之呼灭。子游曰:“若哭,其野②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公父文伯卒,其妻妾皆行哭失声,敬姜③戒之曰:“吾闻好外者士死之,好内者女死之,今吾子早夭,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人之欲供先祀者,请无瘠色④,无挥涕,无拊膺⑤,无哀容,无加服,有降服。从礼而静,是昭⑥吾子也。”孔子闻之曰:“女智无若妇,男智莫若夫。⑦公父氏之妇智矣!剖情损礼,欲以明⑧其子为令德也。”

子路与子羔仕于卫,卫有蒯聩之难⑨。孔子在鲁,闻之曰:“柴⑩也其来,由也死矣。”既而卫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已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⑪之矣。”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季桓子死,鲁大夫朝服而吊。子游问于孔子曰:“礼乎?”夫子不答。他日,又问。夫子曰:“始死则已,羔裘玄冠⑫者,易之而已,汝何疑焉?”

【注释】

①郕:我国古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范县一带地区。子蒲:名灭。

②野:粗鄙无礼的。

③敬姜:鲁国大夫公孙文伯的母亲。

④瘠色:哀痛伤心的脸色。

⑤拊膺:捶胸,形容悲愤伤心到了极点。

⑥昭:彰显、昭明。

⑦“女智”二句:幼女的智慧比不上妇人,幼儿的智慧比不上成年男子。

⑧明:表明、显明。

⑨蒯聩之难:用典。卫国太子蒯聩因为与卫灵公夫人南子有嫌隙,所以逃亡到宋国。等到卫灵公死后,蒯聩带兵回国发动叛乱。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死在这次叛乱中。蒯聩,卫灵公的儿子,即后来的卫庄公。

⑩柴:高柴,字子羔。

⑪醢:古时的一种酷刑,将犯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⑫羔裘玄冠:羊皮制成的大衣,黑色的帽子。

【译文】

郕人子蒲去世,有人哭嚎着呼喊他的名字灭。子游说:“如果像这样哭泣,就太过粗鄙无礼了。孔子厌恶这样无礼哭泣的人。”哭的人听到他这么说,就改正过来了。公父文伯去世,他的妻子都一边送葬一边痛哭失声。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告诫她们说:“我听说喜欢结交朋友的人,士人会愿意为他而死;喜欢女色的人,女人会愿意为他而死。现在我的儿子英年早逝,我厌恶他会以喜欢女色而为外人所知。你们几个妇人想要祭祀供奉先人,就不要脸上有过分哀痛的神色,不要抽泣,不要捶胸,不要有哀痛的容貌,不要加服,要降服。遵从礼法保持安静,这才是彰显我儿子的德行啊。”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幼女的智慧比不上妇人,幼儿的智慧比不上成年男子。公父文伯的母亲有智慧啊!为女子们剖析问题表明儿女私情会损害礼法,想要彰显他儿子美好的德行。”

子路与子羔在卫国为官,卫国蒯聩发动叛乱。孔子在鲁国得知这件事,说:“子羔会返回鲁国,子路要死在卫国了。”不久卫国使者赶到,说:“子路死了。”孔子在中庭里大哭起来。有人前来吊唁,孔子拜谢回礼。哭过之后,让使者进来并询问发生什么变故。使者说:“子路被人剁成了肉酱。”于是命令身边的人将所有的肉酱都倒掉了,说:“我还怎么忍心吃这些东西呢?”季桓子去世,鲁国大夫身穿朝服前去吊唁。子游询问孔子说:“这合乎礼法吗?”孔子没有回答。几天后,子游又询问孔子。孔子说:“人刚死就什么都结束了,穿着羊皮制作的大衣戴着黑色帽子,只要将这些改变下就可以了,你有什么要怀疑的呢?”

【原文】

子罕问于孔子曰:“始死之设重①也,何为?”孔子曰:“重,主道也,殷主缀重焉,周人彻重②焉。”“请问丧朝③。”子曰:“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故至于祖考,庙而后行。殷朝而后殡于祖,周朝而后遂葬。”

孔子之守狗死,谓子贡曰:“路马④死,则藏之以帷,狗则藏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弊帏⑤不弃,为埋马也,弊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⑥,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焉。”

【注释】

①重:古代丧礼中,暂代主牌位的物体。

②彻重:将“重”位撤掉。彻,同“撤”。

③丧朝:将下葬时带灵柩朝拜祖庙。

④路马:古时专指为君主驾车的马匹。

⑤弊帏:破旧的帷幔。

⑥于其封也:埋葬狗的时候。

【译文】

子罕请教孔子说:“人刚死的时候会设置重,这是为什么?”孔子说:“重,相当于神主牌位。殷商的神主牌位与重连结在一起,周人做了神主牌位后就将重撤了下去。”子罕说:“请问关于丧朝的事情。”孔子说:“带死去的人的灵柩朝拜祖庙,这是顺从已死之人的孝心,所以先抬灵柩到祖庙然后再离开。殷商朝于祖庙后就殡葬在祖庙里,周人朝于祖庙后抬出来下葬。”

孔子的看家狗死了,孔子对子贡说:“替国君驾车的马匹死了,就用帷幔包裹好埋葬它,狗死了就用车盖包好埋葬,你去把它埋了吧。我听说破旧的帷幔不要丢弃,因为可以用来埋葬马匹;破旧的车盖不要丢弃,因为可以用来埋狗。现在我很穷,没有车盖,你在埋狗的时候,用一张席子把它裹起来,不要让它的头直接埋到泥土里。”

曲礼公西赤问

【原文】

公西赤问于孔子曰:“大夫以罪免①,卒,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大夫废其事②,终身不仕,死则葬之以士礼,老而致事③者,死则从其列④。”

【注释】

①免:免官,罢官。

②废其事:指被免官。

③致事:辞官退休。

④列:次序,位次。

【译文】

公西赤向孔子问道:“士大夫因为犯了罪而被免官,死了以后应该按照什么等级的葬礼来安葬他呢?”孔子回答说:“士大夫被免官以后,终身不再出来做官的,死了以后应当以士的礼仪来安葬,如果是因为年纪大了而辞官的,死了以后则应当按照他生前所处的官位的级别来举行葬礼。”

【原文】

公仪仲子嫡子①死,而立其弟。檀弓谓子服伯子曰②:“何居③?我未之前闻也。”子服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人之道,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④,微子舍其孙腯⑤,立其弟衍。”子游以问诸孔子。子曰:“否,周制立孙。”

【注释】

①嫡子:正室所生的长子。

②檀弓:人名,是鲁国知礼仪之人。子服伯子:也就是子服景伯,是孔子的弟子,鲁国的大夫。

③何居:何故,什么原因。

④舍:舍弃。伯邑考:周文王的长子。

⑤孙腯:微子的嫡孙。

【译文】

公仪仲子的嫡长子死了,公仪仲子便立了他的庶子做继承人。檀弓向子服伯子问道:“这是什么原因啊?这种情况我以前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子服伯子回答说:“仲子这么做行的也是古人之道,以前周朝的时候,文王就舍弃了立长子伯邑考而立了武王,微子舍弃了立嫡孙孙腯而立了其庶子衍。”子游听到了这件事,便请教孔子,孔子说道:“不对,周代的礼制是立其嫡孙。”

【原文】

孔子之母既丧,将合葬焉,曰:“古者不祔葬①,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诗》云:‘死则同穴。’自周公已来祔葬矣。故卫人之祔也,离之②,有以间焉;鲁人之祔也,合之③,美夫,吾从鲁。”遂合葬于防④。曰:“吾闻之:古者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⑤,不可以弗识⑥也。吾见封之若堂者矣⑦,又见若坊者⑧矣,又见若履夏屋者⑨矣,又见若斧形者⑩矣,吾从斧者焉。”于是封之,崇⑪四尺。孔子先反虞⑫,门人后。雨甚至墓崩,修之而归。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对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云,孔子泫然⑬而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及二十五月而大祥,五日而弹琴不成声,十日过禫⑭而成笙歌。

【注释】

①祔葬:合葬。

②离之:指夫妻二人的棺椁分别埋葬在两个墓穴中。

③合之:指夫妻二人的棺椁埋葬在同一个墓穴中。

④防:防山,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二十里处。孔子父母的坟墓建在此处。

⑤东西南北之人:指居无定所、四处周游的人。

⑥识:同“记”,这里作动词,做标记的意思。

⑦封:墓上筑起的土堆。若堂者:在墓上筑起四四方方,如同堂屋样子的土堆。

⑧若坊者:在墓上建造起如同堤防一样狭长样子的土堆。

⑨履夏屋者:建造得如同夏代屋顶的坟。

⑩若斧形者:建造得如同斧头形状的坟。

⑪崇:高。

⑫反:通“返”,返回。虞:古代死人下葬后祭祀称为虞。

⑬泫然:泪流满面的样子。

⑭禫:祭名。古时丧家由丧服改为常服之间的一个月所穿的服制称为禫。

【译文】

孔子的母亲死了以后,孔子准备要将母亲和已故的父亲合葬,说道:“古代的人不合葬,是因为不忍心再看到先故去的亲人。《诗经》说:‘死则同穴。’所以自从周公以来就开始实行合葬了。卫国人的合葬方式是将夫妻二人的棺椁分别埋葬在两个墓穴中,鲁国人的合葬方式是将夫妻二人的棺椁埋葬在同一个墓穴中,我认为鲁国人的合葬方式好,将按照鲁国的方式来举行。”于是就将父母合葬在防山。孔子说:“我听说,古代的墓地没有坟头,我孔丘,是一个居无定所、四处游历的人,不可以不在父母的坟墓上做下标记,我看见有的墓上筑起四四方方,如同堂屋一样的坟;又看见有的坟墓建造成狭长得如同堤防的样子;还有的坟墓建造得如同夏代的房屋一样;也有的坟墓建造得像斧头的形状,我赞同像斧子的形状。”于是在墓上造出高四尺的标记。孔子先返回进行虞祭,门人处理好墓地事宜后回来的。当时雨很大,坟墓崩塌,门人修好后才返回。孔子询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回答说:“防地坟墓崩塌了。”孔子没有回应。门人说了三次,孔子泪流满面哭着说:“我听说,古人不修筑墓地。”等到二十五个月时举行大祥之祭,整整五天仍然弹琴没有声调,十天以后,过了禫祭才吹起笙曲。

【原文】

子游问于孔子曰:“葬者涂车刍灵①,自古有之,然今人或有偶②,是无益于丧。”孔子曰:“为刍灵者善矣,为偶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颜渊之丧既祥③,颜路馈祥肉于孔子。孔子自④出而受之,入弹琴以散情,而后乃食之。

【注释】

①涂车:用泥土所做的车。刍灵:用稻草扎成的人和马等。

②偶:用土木等制成的人像。

③祥:丧祭之名。

④自:亲自。

【译文】

子游向孔子问道:“举行葬礼的时候,用泥土所做的车和稻草扎成的人和马去殉葬,这是古时候就有的了。然而现在有的人却用木偶去殉葬,这对丧事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孔子说:“用草扎的人和马去殉葬,是心地仁慈的,用木偶去殉葬的却很残忍,那样和用活人去殉葬没有什么区别。”颜渊死了以后,他的丧事在举行过祥祭之后,颜路给孔子送来了大祥的祭肉,孔子亲自出门迎接。进入到房内以后,先弹琴以排遣忧伤之情,然后才吃祭肉。

【原文】

孔子尝奉荐而进①,其亲也悫,其行也趋趋以数②。已祭,子贡问曰:“夫子之言祭也,济济漆漆焉③,今夫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孔子曰:“济济漆漆者,容也远也,漆漆者,以自反。容以远,若容以自反,夫何神明之及交?必如此,则何济济漆漆之有?反馈乐成,进则燕俎④,序其礼乐,备其百官,于是君子致其济济漆漆焉。夫言岂一端而已哉?亦各有所当。”

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昏而奠,终日不足,继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其为不敬也大矣。他日祭,子路与⑤焉,室事交于户⑥,堂事⑦当于阶,质明⑧而始行事,晏朝而彻⑨。孔子闻之曰:“以此观之,孰为由也而不知礼?”

【注释】

①尝:尝祭,古代秋季祭祀名。荐:献上祭品。

②趋趋以数:步履频繁而急促的样子。

③济济:庄严而恭敬的样子。漆漆:专注而庄重的样子。

④燕俎:祭祀时盛装食品用的器具,引申为祭品。

⑤与:参与、参加。

⑥室事交于户:在室内举行正祭的时候,室外的人负责将饭食送到户内。

⑦堂事:正祭过后,在厅堂举行的款待尸的祭祀。

⑧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⑨晏朝:黄昏。彻:撤去、撤除。

【译文】

孔子举行尝祭的时候,端着祭品到祖庙进献,对待亲人的态度十分谨慎小心,步履频繁并急促。尝祭完成后,子贡问道:“先生曾说祭祀的时候,要恭敬而专注。现在您举行尝祭,并不是庄重而恭敬的,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庄重而恭敬,仪容是很疏远的,所说的漆漆,是说神情是自我矜持的。仪容疏远,神情自我矜持,那么又如何与神明互相感应呢?一定是如此的话,那又有什么庄重恭敬可言呢?天子诸侯祭祀完成后,返回举行馈食礼,舞乐相伴,进献祭品,有序地奏起礼乐,让百官准备好,这样一来,君子才会表现出庄严而恭敬的态度。难道可以一概而论吗?也应该各自有所不同的。”

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季氏举行祭祀,天还没亮就开始祭奠,一整天还不够,到了晚上点上蜡烛继续祭奠,就算是有强壮有力量的身体,有严肃而恭敬的心情,也都会感到疲倦懈怠了。负责掌管典礼的人单脚倚靠着物体站在那里,这对祭祀来说实在是太不敬了。还有一天,子路参与了祭祀,在室内举行祭祀的时候,有人将饭食送到户内来,在正堂殡尸的时候,有人将饭食送上台阶,天刚亮就开始举行祭祀,到黄昏就结束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从这件事来看,谁说子路不懂得礼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