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②,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③”之功矣,念之念之!

哭竹生笋

教育儿童,孝是主要内容之一。传说孟宗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医生说需食用新鲜竹笋汤方可治愈母亲的疾病,但当时正值隆冬,不可能有鲜笋。孟宗在竹林扶竹痛哭,谁知竹子竟受到他孝心的感动生出许多嫩笋,母亲吃了竹笋后果然大有好转。

【注释】

①训蒙大意示教读:本文是王守仁在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年)平定赣南动乱以后颁布的文告。刘伯颂,生平不详。

②课仿:课业练习。

③蒙以养正:要从小给予正确的教育。语出《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译文】

古代的教育,是向学生教授人伦。到了后世,对词章的记诵逐渐兴起,于是先王的教化就一点点消亡了。当今教育儿童,只应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内容。其教育培养的方法,则应该用歌诗诱导出他们的意念心志,通过练习礼仪以引导他们仪容严肃庄重,通过读书以熏陶他们启发知觉。但是今人却往往认为歌诗、习礼是不切实际的事情,这些都是低下庸俗并且浅薄的见解,哪能知道古人设立教化的意义呢?大致说来,儿童天性,就是喜欢嬉戏游玩,而且害怕约束管制,就如同草木开始萌生嫩芽,让其舒畅生长才会枝叶条理通达,摧残阻挠便会衰败枯萎。当今教育儿童一定要使其受到因势利导的鼓舞,符合心中对喜悦的追求,这样就会不由自主地成长。譬如春风雨露应时而到,花木得到滋润以后,就没有不萌动生发的,也就自然会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不停地生长。如果被冰霜剥落,就会生机萧索,日渐枯萎了。所以但凡使用歌诗诱导,不单单是为了使他们的心志意念萌发,也是通过歌咏呼喊跳跃,用音乐宣泄出他们心中的忧闷抑郁。练习礼仪,并不是单单引导他们仪容严肃庄严,也是通过周旋揖让使血脉活动,用拜起屈伸使他们强健筋骨。通过读书来熏陶,也不单单是使他们知觉开启,也是通过反复沉潜来存养他们的内心,用抑扬顿挫地吟诵来宣示自己的心志。凡是这些方式,都能引导通顺他们的心志意念,调理他们的性情,暗中消除他狭隘偏执的气质,渐渐地去除他们顽劣的品性。一天天地使他们习惯于礼义而并不感到痛苦,人逐渐进入“中和”的状态中却并不知道是为什么,这就是先王设立教化的微妙意义。至于近代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监督他们练习标点断句和模仿课业,只会苛刻地检束他们,却不知道用礼义加以引导,只希望他们聪明伶俐却不知道教授他们存养善心,这种鞭挞约束的方式,就像对待囚徒一样。儿童们视学校如同监狱一样不情愿进入,看待师长如同看到仇敌一样不想看到,窥视师长,遮掩躲避,只为了嬉戏游玩,弄虚作假、矫饰行为,并且更加顽劣鄙陋,虚假浅薄、平庸低劣,就这样一天天的变得下流。这简直就是驱使他们从恶,这时再想让他们从善,怎么可能啊?我之所以讲究教学方法,用意正在这,只是害怕世俗之人一时间不明白,将我视为迂腐,而且我就要走了,所以专门叮嘱给你们。希望你们这些主管教育的,能体察到我的心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中一时的流言蜚语便停下,更改或者废止了这些规矩。尽力实现“蒙以养正”的功业,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