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底传统:柏拉图传统,来布尼兹、罗素传统及康德传统:从来布尼兹、罗素传统说起----来布尼兹思想之下委与上提

這一講來說明來布尼茲﹑羅素傳統。由來布尼兹開出一個骨幹﹐往下貫至羅素。這種講法是大家不十分熟悉的。因為近代以來﹐一般都以大陸理性主義來賅括笛卡兒﹑斯賓諾薩與來布尼兹。英國方面則由洛克﹑柏克來﹑休謨而形成經驗主義。這是一般順哲學史的講法﹐但我們不採取這個講法﹐而以敘述主要的骨幹來看西方學問的精脟﹐把來布尼兹提出來由其講邏輯﹑數學而發展到羅素﹐這便形成一個大傳統。

自來布尼茲本身講﹐他的哲學也很複雜。他可以往康德方面消融﹐也可以往羅素這方面消融。故我們講來布尼茲與羅素﹐提出這兩個人所形成的傳統﹐既有概括性也有牽涉性。一般言之﹐英美的哲學都是屬于經驗主義與實在論的。所以我們這個講法﹐特別標出來布尼茲與羅素﹐雖然他們兩個人成就的重點在數學與邏輯﹐但若注意到羅素﹐則英國經驗主義的傳統﹐實在論的傳統﹐都可以吸收進來﹐概括于這一個骨幹中。

來布尼茲的思想很豐富﹐其所牽涉的方面也很多﹐我們特別提出來布尼茲與羅素來講﹐這是串著來布尼茲之數理邏輯而往下順﹐此即所謂下委。下委就是向下委順引申的意思。而此下委則表現為純粹的數理邏輯﹐以及此系統下的哲學牽連。故由來布尼茲下委至羅素﹐有兩方面的意義。一個是順來布尼茲之邏輯代數(algebra of logic) 而至羅素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ethmatica) 。這是由來布尼茲開端﹐而有積極的成果﹐所以是屬于正面的﹐此一大傳統的成就集中在羅素﹐即數學原理集其大成。此是有成就而積極的﹐有建設性的成果。

而下委的另一方面的意義是指哲學方面的牽連。哲學方面的牽連包括英美經驗主義與實在論以及現在的邏輯實證論﹐語言分析乃至維特根什坦。這不是羅素集大成的數學原理本有東西﹐但是這個骨幹可以牽連到這一方面。這一方面的牽連我們也謂之為下委。與下委相對的就是上提。上提這一方面﹐來布尼茲的思想也很豐富與複雜﹐是西方哲學史上最具關鍵性的人物。

可是下委的第二個意義﹐即哲學方面的牽連﹐就不似其在邏輯方面有積極的成就。這方面是消極的﹐因其無積極性的成就﹐因此我們謂之為下委﹐故下委之第一義是建設的﹐而下委之第二義則是破壞的﹐是劣義。第一義的下委其成就是數學邏輯。因為來布尼茲在當時的貢獻﹐就是他首先把亞里士多德的傳統邏輯以代數的方式來表示﹐這是由他第一步開始的。把普遍邏輯中的AE I`O四種命題以代數的方式表示出來﹐這就很有價值。因為以往的表示方法不夠嚴格﹐故傳統邏輯的三段推理有些是有效的﹐有些是無效的﹐有些很精微的問題在老的講法內沒有接觸到﹐或沒有充分地接觸到。這就是由于亞坪多德的傳統邏輯不能達到充分形式化的境地。到來布尼茲以代數的方式表示﹐他就可以做到初步的形式化。為什麼說是初步的形式化呢? 因為邏輯的形式化並不是一下就能做到的﹐是一步一步來的﹐亞里士多德本身就已初步地把邏輯形式化﹐他是邏輯的天才﹐已經是不錯了﹐但是做得不夠。經來布尼茲形進一步更形式化﹐而使亞里士多德的系統更確定。此步形式化還是在傳統邏輯方式表現﹐還有限制。

由此以代數方式把傳統邏輯形式化﹐進一步就出現邏輯代數﹐此就是完全以代數的形式來演氁出一個邏輯系統﹐此是數學邏輯的第一個階段﹐也即近代符號邏輯的第一個階段。由邏輯代數進一步轉形就是羅素表現的數學原理中的那個系統。此就是真�函蘊(material implication) 系統。這個系統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因為有些邏輯真理它不能表示出來﹐因此有其優點﹐也有其不足的地方。所以後來美國的路易斯(C.L.Lewis) 就另提出一個系統﹐稱為嚴格函縕系統(System of strict implication) 。故純粹邏輯或形式邏輯(pure logic or formal logic) 是在系統方式由符號表達出來。造系統造到路易斯就已經完了﹐不能再造而停止了。

故亞里士多德用符號把邏輯表示成一個系統﹐這是第一個階段。到來布尼茲的邏輯代數又表示成一個系統﹐由此一轉便成羅素的系統﹐故此兩者可合在一起。若把來布尼茲的邏輯代數當做一個過渡﹐而把其與羅素放在一起﹐而以羅素為代表﹐就是真值函蘊系統﹐這是第二階段。到路易斯再提出嚴格函縕系統﹐這是第三階段。純粹邏輯發展到此第三階段算是完成了。其餘加拿普(Carnap) 寫的書不是造系統﹐而是對系統的解析。

邏輯系統雖然經亞里士多德﹐來布尼茲與羅素底努力好像已完全形式化了﹐但加拿普指出羅素的系統雖然從頭到尾都是符號化的﹐都是可以證明的﹐但他指出還是尚未達到充分形式化的地步﹐還是有缺陷的。這是純粹邏輯的專門問題﹐我這裡姑不涉及。假設我們把加拿普提出的那一點補充上了﹐我們可說羅素的系統可以充分形式化了。若再加上路易士的嚴格函縕系統﹐則可以說邏輯已達到最高峰了。這是西方的成就﹐是其他的民族所做不到的。印度﹑中國都差得很﹐這是西方文化的精彩。就這一方面而言﹐由來布尼茲發展到羅素是積極的﹐有積極的成果﹐而且是建設性的﹐構造性的(constructive) ﹐不是破壞的﹐故由來布尼茲向下開﹐順此方面說﹐是下委的第一義﹐是好的一方面的。

但由此骨幹以及從事此骨幹的研究者﹐而有哲學性的牽連﹐則大體都保持萬物經驗主義與實在論的傳統﹐由此方式言下委﹐是下委的第二義。此方式大體是消極的(negative) ﹐與破壞性的(destructive) ﹐所破壞的大體是屬于形而上學的學問﹐但這樣並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就如休謨而言﹐康德就是由于他的刺激而覺醒﹐故也有很大的價值﹐英美的思想也不能輕視。當然以研究形而上學的立場看﹐我們覺得它不過癮﹐但有其他方式它也有其價值﹐尤其在社會政治方式有其重要的函義。故了解一個東西要由各方面來看。因我們是在講哲學﹐故就純粹哲學而言﹐就哲學性的牽連來講﹐此第二義的下委總是消極的﹐甚至是破壞性的。

在邏輯方面是有積極的成就而成正果﹐而在哲學方面則不成正果。英國人在哲學智慧方面總是較差的﹐因此不能成正果。在哲學方面沒有了不起的成就或正果﹐他們也不要求有特出的成就。但在政治社會方面能使人民的生活有秩序能定﹐有好的生活上的安排也是很重要的﹐這方面英國人的貢獻也很大。故一方面他們也很現實而實際﹐社會上講自由﹐其政治制度為世界上最安定的﹐英美的政治與社會很安定﹐如罷工也不會引起社會上的騷動與不安﹐人民也能忍受﹐政治也不干涉﹐他們維持著大憲章以來的自由傳統﹐尊重人權。故香港問題﹐英國人就力爭思想﹐言論的自由。在香港投資的資本家與一般的知識份子都不清楚﹐沒有充分的意識﹐但英國人就很自覺地要保持這些﹐才能維持香港的繁榮。但哲學思想﹐就其經驗主義與實在論而言﹐卻不高明。打個譬喻﹐就是寧願不做佛不做菩薩﹐而做一個合理的眾生﹐使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就夠﹐由此而言﹐有它很大的價值﹐但由純哲學而言則不很足夠﹐故言下委。

但來布尼茲的思想不是純粹邏輯一方面﹐他本身對于形而上學也有很大的興趣﹐因他畢竟是德國人﹐大陸理性主義的領導人物。他的後學為吳爾夫﹐故一般在哲學上稱來布尼茲?吳爾夫(Leibniz-Wolf System) 。但提到形而上學的系統﹐英國人對之毫無興趣﹐就羅素而言﹐他對來布尼茲最有研究﹐他自以為了解來布尼茲最多﹐對其他哲學家的了解並不比他人多﹐或甚至比不上他人。他對來布尼茲的了解是很自負的﹐此話好像是可以說的﹐因為他們兩個人的心態(mentality) 在某些方面很相契﹐都是數學家邏輯家。雖然這樣﹐但羅素對來布尼茲的形而上學的玄思毫無興趣﹐他說是妄想﹐不過雖然是妄想﹐但也妄想得很清楚﹐此也是很不容易的。

來布尼茲之心子(monad) 是形而上學的多元論﹐心子是精神的(spiritural) ﹐故譯為心子﹐atom 為原子。不管心子或原子都是屬于多元論的。來布尼茲就指出原子這個概念是自相矛盾的﹐非理性的。原子是由古希臘就提出的﹐Democretus 就講「原子」﹐而來布尼茲為什麼說原子是非理性的呢? 依來布尼茲﹐原子是物理上的概念﹐故是有質量的﹐有質量而又說原子是最小而不可分﹐這是自相矛盾的﹐故這個概念是不通而不能成立的。故若要步定宇宙之形而上學的最後單位﹐一定的心子﹐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故他倡言心子論(monadology) ﹐故他的形而上學的系統是心子的多元論(monadological pluralism) 。羅素對之不感興趣﹐而由其實在論的見地一轉而成邏輯原子論(logical atomism) 。

物理的原子論可以由物理學而得到驗證﹐並非由于我們純粹的思辨。有驗證是由經驗的科學為線索而引到原子的﹐但其實原子也不是最後的﹐也可以再分成量子如中子﹐電子等等﹐由這些科學發現的事實﹐我們就可以了解科學的原子是暫時的(provisional) 。「暫時」是說目前的知識只能知道這種程度﹐因此就講到這裡。至于宇宙的客觀真正是否是原子或量子﹐就不得而知了。故科學所要求的最後單位﹐不管是原子﹑量子﹑電子﹑中子﹐都是暫時性的。暫時性就是一種方便﹐即科學家為了解析現象時方法上的方便﹐而不是原則上客觀地肯定宇宙最後的單位是什麼﹐故科學上的暫時性的原子論是可以的。

但形而上學﹐不管來布尼茲的心子或Democretus 的原子﹐都是出于吾人純粹思辨上的想像﹐沒有根據而不能得到證明﹐故康德稱之為思辨哲學(speculative philosophy) 的獨斷猜想。

至于羅素以他這樣邏輯的頭腦﹐最嚴謹而又實在論的態度﹐當然不能肯定這種形而上學的原子論。但羅素也有其自己的形而上學﹐為英國式的﹐由英國經驗主義與實在論的傳統﹐架加上邏輯分析的方法﹐就一轉而成邏輯原子論。此即非形而上學的﹐也不是物理的。因為物理是屬于經驗知識的﹐由科學家來決定。由科學家來決定的就不是屬于哲學問題。而來布尼茲的心子與古希臘的原子﹐都純粹是訴諸思辨的理性﹐玄思的理性﹐故是毫無根據的。

邏輯原子論是邏輯的多元論﹐是經由邏輯的分析﹐所必然地逼迫出來的。為了我們的科學知識能夠成立﹐科學的研究能夠進行﹐我們就必須假定知識對象的多元性與原子性。換言之﹐邏輯原子論是由邏輯分析的處理程序(procedure) 而逼迫出來的﹐有其必然性也即必要性﹐而非盲目地﹐獨斷地由客觀方面來肯斷﹐而是由于主觀地邏輯地處理一個對象或一個論是而必須假定這樣。故此多元性是被逼迫出來的﹐由邏輯分析(logical analysis) 而來的。

依羅素﹐我們要有清楚而確定的科學知識﹐必須靠兩個原則﹐而不要去想宇宙究竟的成素是什麼﹐因為這些都是無根據的妄想。但我們是要得到知識的﹐而知識之成為知識必須通過邏輯分析的程序﹐此邏輯分析的程序是處理上的程序。科學之所以能夠使我們有知識﹐也就是因為這些知識可以滿足邏輯分析﹐邏輯處理的那些條件。科學家們儘管可以不自覺到是在根據這些條件而進行﹐但這是不相干的。這些條件是什麼? 依羅素﹐一個是外延性原則(principle of extensionality) ﹐另一個原子性原則(principle of atomicity) 。

外延性原則是很重要的﹐概念若無確定的外延﹐就無客觀而普遍的知識。與外延相對的就是內容

(intension) ﹐內容應用的範圍就是外延。邏輯的第一步就是要確定一個概念﹐也即對概念要下定義(definition) ﹐要下定義就要知道它的外延是什麼﹐它的內容是什麼。若無定義就無明白而確定的外延與內容﹐這樣就無客觀性﹐而不能客觀地被討論。因只根據個人自己主觀的想法是不能成立討論的﹐有了定義後才有客觀性。

除外延性原則之外﹐還有一個原子性原則。此也是在邏輯分析的程序下所逼迫出來的。原子性原則是表明部分可以離開全體而單獨地被研究。我們平常一言部分就想到全體﹐即全體與部分(whole and part) 不可分。一般以為要了解部分一定要通過全體﹐一離開全體就不能了解部份。反過來﹐也可以說全體是由部分構成的。若不了解部分就不能了解全體﹐這樣就成了一個循環。而原子性原則就是肯定部分可以單獨地被研究﹐可以離開全體而被了解﹐若此不可能﹐我們就無科學知識。擧一個例子﹐若要了解一根頭髮﹐就要了解我所在的教室﹐由此推而廣之﹐又需要了解台北市﹑台灣﹑整個地球乃至太陽系﹐若這樣一來我們到何時才能真正了解一根頭髮呢? 故若無原子性原則﹐我們就無知識可言。在此﹐原子性原則有意識﹐否則部分就不能被分析﹐故邏輯原子論就是由原子性原則而逼出來的。換言之﹐就是根據邏輯分析處理程序之不必要而逼出的假定﹐這不是基于形而上肯定或物理學上的假定。這是高度的近代化思想﹐這樣就可以看出選輯原子論的意義。

如上所述﹐原子論有好幾種形態﹐不管是形而上學的﹐物理學的或邏輯的均各有其意義﹐而且這是哲學的問題﹐哲學的問題還是要哲學地處理之。羅素有他自己的形而上學﹐此是由其邏輯分析所逼出的一些假定﹐而不是由形而上學客觀地肯斷說: 如此或不如此。由此而言﹐來布尼茲之心子論(monadology) 在羅素看來就無意義而被解消﹐因此來布尼茲所有的形而上學的妙思都沒有了﹐由此而言也可以說是下委。因來布尼茲上提方面的思想就這樣被羅素拖下﹐而依羅素的看法﹐這樣來布尼茲的思想才能一致而一貫。

故來布尼茲的邏輯分析的頭腦一直發展貫徹下去﹐當是往羅素那裡發展。不過有些所思考的問題實非邏輯處理所能決定的﹐有些是可以由它來解決﹐如科學知識這一類﹐但另外有些不是這方面的問題就不能單憑邏輯分析就能解決的。來布尼茲的思想就有些不是這一類的問題﹐如他講上帝﹐上帝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必要的。他也講意志的問題﹐這些都屬于價值方面的﹐而非科學知識的問題。而這一類問題就非單憑邏輯的分析與處理就能解決。羅素就是以其邏輯原子論來取代來布尼茲的心子多元論。可是心子多元論在來布尼茲的思想系統中還有其他的牽連﹐但羅素並不感興趣。他說來布尼茲的哲學中﹐凡越是抽象的東西﹐講得越好﹐至于講具體的哲學(concrete philosophy) 如道德﹑宗教﹑藝術與政治等等﹐實踐方面的(practical) 就很差﹐這些方面不是來布尼茲哲學精彩的地方。因他的思考型態是邏輯型的﹐故講抽象的就很好﹐講具體就差了。由此來布尼茲與羅素兩人的思考型態相契相應﹐故羅素就可以深入了解來布尼茲這方面的思想。

至于來布尼茲那些非抽象的哲學﹐非邏輯分析所能處理的問題﹐就往康德那裡轉﹐經康德的批判後把它們保存下來﹐這是屬於上提的。這些就是不屬于邏輯的或非邏輯分析所能處理的。換言之﹐即價值問題﹐屬于道理宗教之範圍。其中的思想與觀念﹐來布尼茲本身之興趣也很大。但其結果是獨斷的講法﹐這樣就保不住。但保不住也不似羅素那樣一下子就把它們全部取消﹐而是想法如何把它們保存下來。這就是康德的態度。只要有價值就想法給它恰當的安排﹐不能隨便把它取消﹐這才是客觀而公正的態度。故所謂「批判」在康德處是最客觀﹑最合理而最謙虛的﹐而非亂批判。批判的本義應是論衡﹑衡量﹑抉擇與料簡的意思﹐所以牽連到道理﹑宗教的那些問題也不能隨便取消﹐康德的方法就是通過批判的精神﹐抉擇﹑衡量﹐把它們保留而不採取來布尼茲的獨斷論。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批判來布尼茲的地方是非常嚴密的﹐在表面上他很少提到來布尼茲的名字﹐康德在其書中的思想與論辯很多是針對來布尼茲而發的﹐重要的思想與觀點都是來布尼茲講出來的﹐來布尼茲的思想不是很容易了解與把握的。羅素專問研究來布尼茲﹐而其所寫的「來布尼茲哲學之批判的解釋」一書並不完全可靠﹐並沒有把來布尼茲的思想完全表達出來。康德只在某些地方提到他﹐而且也沒有正式地正面講來布尼茲哲學﹐但他早已經能控制住來布尼茲了﹐要了解一個人至少要與其同等﹐同等以後才能超過他﹐越過他﹐也才能駕馭他。達不到他的程度就不能與他同等﹐就不能了解他﹐這樣就不能超越他﹐駕馭他。故最了解來布尼茲的應是康德。但要研究來布尼茲不能拿康德的書來做參考﹐因為其全書中有時甚至連他的名字都沒有提﹐故不知其實在是在講來布尼茲的。

來布尼茲的這一思路往羅素發展就成邏輯原子論﹐往康德那裡就開出批判哲學的康德傳統與後來的德國觀念觀。

來布尼茲上提方面的問題﹐康德乃以另一辦法處理而把其保留。邏輯方面則發展成羅素的「數學原理」。本來哲學方面的經驗主義與實在論是由英國人開出的﹐而來布尼茲本身也不是經驗主義也不是實在論。但由「來布尼茲?羅素」這個骨幹之哲學方面的牽連就可接觸到芇國的經驗主義與實在論。英國式的經驗主義與實在論的精神社會政治上有其價值﹐但就純哲學而言﹐還是消極的。這不但在形而上學﹐就在知識論方面﹐也是如此。若把這種思想在政治﹑社會方面的影響暫時撇開﹐而單就知識論﹐形而上學等哲學方面﹐而考慮如何來收攝這一套﹐如何能融進康德的系統裡﹐使它在知識論的範圍內不要與康德哲學乳衝突﹐這是十分精微的哲學問題。在知識論的範圍內﹐兩者是否有衝突是有問題的﹐以英美人觀之﹐就以為有衝突﹐因康德的先驗主義以及其「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英國人不太懂。不要說康德的全部系統不能了解﹐就是康德哲學中最初步的先驗綜合問題至今還沒有了解。其實並不是那麼難于了解﹐而是牽涉到民族的偏見與習慣。若客觀而嚴格地言之﹐其實是無什麼衝突的。以為衝突是英國人自己主義的看法﹐因為他們以為經驗主義可以否決康德的先驗主義﹐其實是否決不了的。他們以為實在論可以否決康德的主觀主義﹐這也有問題。方便言之﹐即使康德有主觀主義之相﹐但他也有實在論之相﹐這也是反對不了的。因康德在知識論的範圍內﹐正好是「經驗的實在論」(Empirical realism) ﹐而康德全部的思想是「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 ﹐這是不容易了解的﹐而且是常遭誤解的。

英美所謂的經驗主義與實在論(包括各種形態) ﹐其實都逃不出康德「經驗實在論」的範圍﹐儘管有種種說法﹐儘管不用康德的詞語。康德的「經驗實在論」是針對柏克來之所謂的獨斷的觀念論與笛卡兒之或然的或存疑的觀念論而發。柏克來的「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存在即被知) ﹐我們說這是主觀的觀念論﹐其實此詞語並不妥當。獨斷的(主觀的) 觀念論與存疑的觀念論都在經驗層上說話﹐故康德指兩者為「經驗的觀念論」(Empirical idealism) ﹐而在超越層上則為實在論。故為「超越的實在論」(Transcendental realism) ﹐而康德在經驗層為實在論故曰「經驗的實在論」﹐在超越層則為觀念論﹐故為「超越的觀念論」。柏克來﹐笛卡兒正好與康德相反。

「經驗的觀念論」使我們的經驗知識無實在性可言﹐「超越的實在論」又使我們形而上學的知識成為妄想。其實「經驗的觀念論」函「超越的實在論」此句話只能就笛卡兒說﹐不能用在柏克來。柏克來之觀念論﹐康德指其為獨斷的觀念論﹐一般謂之為主觀的觀念論﹐他並無經驗層與超越層這二層之分。因為「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則一切知覺現象都是主觀的idea﹐離開idea其背後再沒有什麼實在﹐故他無超越意義的實在。康德對此並無簡別﹐這是他一時的疏忽﹐故他所謂的「經驗的觀念論」﹐「超越的實在論」大體都是指笛卡兒而說的。

下一講要講的是在康德的思想內﹐我們如何把這些經驗主義與種種的實在論都吸收到「經驗的觀念論」內﹐我們又如何來了解「超越的實在論」以及為何「超越的實在論」是不行的。這樣一步一步前進﹐我們可以把那些亂絲都予以釐清。

而且在講經驗知識﹐科學知識的範圍內﹐羅素有好多思想都是來自康德﹐說得不客氣﹐都是偷自康德﹐只是所使用的詞語不一樣而已﹐而他自己也不提﹐現在邏輯實證論的思想也大都來自康德﹐由康德啟發出來的﹐故我曾經說過﹐在某一個意義上康德是最大的邏輯實證論者。邏輯實證論中說什麼是無意義﹐其實都是康德早已說過的。

故唸西方哲學﹐古代的哲學由古希臘起到康德以前的哲學都匯歸到康德處﹐康德以後的哲學都由康德開出。故沒有一個讀哲學的不讀康德的﹐不管你贊成與否﹐了解與否﹐了解到什麼程度﹐都非讀康德不可。因為在康德的哲學內﹐一切哲學的問題﹐哲學的論點都已談論到。你需要有哲學常識﹐知道有那些哲學問題與其來龍去脈﹐康德以前如何思考﹐康德以後如何思考﹐知道了以後才能繼續前進﹐故讀哲學的人都可由康德處得到啟示。

他對哲學的概念(Philosophical concept) ﹐哲學的論辯(Philosophical argument) ﹐與哲學性的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 ﹐都全部提到。世界上自有歷史以來﹐從沒有一個人能像康德這樣達到真正的哲學專家之地步。真正專業于哲學的是康德。他一生活到八十多歲﹐任何別的事不做﹐一生也沒有離開過他的家鄉﹐一生精力全部集中在他的哲學構思﹐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故有人說康德的哲學是哲學的常識﹐但此常識並不是平常的常識﹐而是非常深入的常識。也有人說過﹐通過康德哲學不一定有更好的哲學出現﹐但不通過康德的哲學則只會有壞的哲學﹐故讀哲學的人一定要讀康德﹐否則是胡思亂想或落入旁枝偏枝﹐而得不到學習哲學的正確途徑。

(第三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