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的题目是中国先哲的艺术理想。这个题目的含义十分微妙,很难讲得清楚。我在第二章里面曾经说过,中国先哲所认识的宇宙是一种价值的境界,其中包藏无限的善性和美景。我们民族生在这完善和纯美的宇宙中,处处要启发道德的人格,努力以求止于至善,同时也要涵养艺术的才能,借以实现美的理想。

说到此处,诸位或许要问,中国哲学家富于道德精神,自是确切不移的事实,但是如果说他们又有湛深的艺术才能,恐怕是言过其实吧。假使他们真正沉潜濡染在艺术境界里面,为何历代哲学家不将他们的艺术思想昭示我们呢?

诚然不错,中国先哲对于美的问题,向少直接的阐发和显明的分析,但因此便能断定他们缺少艺术思想吗?不能!庄子说得好:“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艺术的纯美太微妙了,假使我们自身毫无艺术修养,纵有人整天耳提面命,说这是美,我们能了解吗?假使我们内心具有艺术才能,时常和艺术家亲近,观摩他的创作,纵然他对于我们默无一言,我们又能不欣赏吗?

德国最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作成,有人请他说明这个乐曲是如何美法,贝多芬无言以对,只是把他的作品奏演一遍。那些听者依旧莫名其妙,继续追问这音乐之美究竟在哪儿,贝多芬还是说不出,只好再奏一遍。

宇宙间真正美的东西,往往不能以言语形容。假使有一位美人,名叫西施,静静地坐在你们前面,你们能用几句话说出她所以然之美吗?诗人最了解这一点,所以只好以“无言相对最魂销”一句话来提醒、暗示而已。

中国先哲不常谈美,正是因为他们了解得很透彻,所以不说。孔子赞美创造不已的生命,一则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二则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则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关于此层,我们可以引老子的两句话和庄子的一段巧妙故事,来作比方。有一位聪明先生,正当游山玩水的时候,忽然与“无所谓”先生相遇,于是向他问道,如何思想,才能认识大道理;如何体验,才能得着大道理;如何修养,才能保守大道理。这位“无所谓”先生对于这个问题,却是不答复。他并非不答,只是不知从何说起。聪明先生正在无可奈何中,前面忽然又撞着一位疯狂先生,再向他提出原来的问题。疯狂先生说:“啊!我晓得,不妨告诉你。”正说话间,乃又把所要说的话都忘了!这位聪明先生没有办法,最后去拜见黄帝,把如此如此的情由,陈述一遍,黄帝说,不用思想,才能知道;不用体验,才能得道;不用修养,才能守道。聪明先生接着又问:“你与我明白这一层,那‘无所谓’先生和疯狂先生都不明白,谁才算对呢?”黄帝说:“‘无所谓’先生真对极了,因为他不明白。疯狂先生也很对,因为他好像明白,而又忘其所以。只有我们俩察察为明,终觉不对,这就叫作‘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后来,疯狂先生辗转听到黄帝这一段话,叹道,黄帝真能了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外篇·知北游》)

诸位试想一想,那位疯狂先生究竟疯狂吗?殊不知他真是个天才。我们平凡的人,往往称天才为疯汉,其实他何尝是疯汉呢!中国许多哲学家真正是天才,他们最能深悟宇宙、人生之美,要想说,直说不尽,要想绝对不说,又不能不说,所以常常用玄妙的寓言来作譬喻之辞,借以测验我们的理解力。

我们先哲好谈道德,因为道德生活是一时一刻也不能撇开。美国有一位哲学家,名叫詹姆士,尝说:“道德无假期。”这句话真妙!诸位从星期一到星期六,勤勤恳恳地工作不休,精神疲倦了,在星期日可以休息,这就叫作“假期”。但是在星期日那一天,诸位能得着学校、社会和自己良心的允许,借安息日而猖狂妄行,依旧于人格无损吗?我想严正的教师,在星期日,有适当的机会,仍然要指导诸位竭力做人,尽心向善。至于艺术,则有时可以不谈。所以不谈,并非把艺术看得不重要,因为一谈到艺术之美,须待兴趣勃发、才情丰富的时候,始能获得效果。

我刚才引证庄子一段话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究竟什么是天地的大美?人类要推原天地之美,应如何共情推敲,才能体贴它的妙处?关于此层,我们可以说,天地之大美即在普遍生命之流行变化,创造不息。

圣人原天地之美,也就在协和宇宙,使人天合一,相与浃而俱化,以显露同样的创造。换句话说,宇宙之美寄于生命,生命之美形于创造。老子最见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把生畜、长育、亭毒、养覆当作妙道与玄德。妙道之行,周遍天地,玄德之门,通达众妙。其在天地之间,虚而不屈(竭也),动而愈出,不断地表现创造性。《道德经》下篇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一也。”这里所谓致一之道,也就是成化之德,合而言之,即为生命,所以老子接着又说:“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准此可知,宇宙假使没有丰富的生命充塞其间,则宇宙即将断灭,哪里还有美之可言?

生命假使没有敝则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的玄德,则生命本身即将裂、歇、竭、蹶,哪里还有美之得见?老子彻悟创造的生命,欣赏而赞叹之,所以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足见生命在宇宙间流衍贯注着,其意味是甜甜蜜蜜的,令人对之,兴奋陶醉,如饮甘露。这种美感是如何亲切而有味!

孔子赞《易》,于宇宙生命之玄秘,更是洞见其几微。天地之所以广大,即在其生生不已。天德施生,如云雨之滋润,人物各得其养以茂育;地德成化,如牝马之驰骤,人物遍受其载以攸行。天之时行,刚健而文明,地之顺动,柔谦而成化,天地之心,盈虚消息,交泰和会,光辉笃实,其德日新,万物成材,贞吉通其志,人类合德,中正同其情。故《文言传》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孔子及原始儒家把宇宙人生看成纯美的大和境界,所以于艺术价值言之独详。《论语·述而》篇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世界唯有游于艺而领悟其纯美者,才能体道修德而成为完人。

《论语》上有两段记载孔子的艺术理想最为玄妙:“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

诗与乐是中和之纪纲,所以孔子对之,欣赏赞叹,至于五体投地。孔子为什么这般酷爱乐与诗,他自己虽未尝说明,但我们也可以推想其原由。《荀子·乐论》篇说:“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以于四时。”《礼记·乐记》也说:“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大乐与天地同和。”《诗纬·含神雾》说:“诗者天地之心。”王夫之在《诗广传》上,于诗之精义更是阐发无遗:“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草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者,有与道同情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

这样说来,可知孔子之爱诗与乐,其审美纯是要体会宇宙中创造的生命,与之合流同化,以饮其太和,以寄其同情。庄子融贯老、孔,深知其玄旨大义,故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天地生生之大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外篇·天道》)

一切艺术都是从体贴生命之伟大处得来的。生命之所以伟大,即是因为它无论如何变化,无论如何进展,总是不至于走到穷途末路。打个比方说,诸位在春假期内旅行,所阅历的境界,如果山只是些童山,水只是些浅水,地只是些不毛之地,诸位对于这种境界能发生美感吗?山之所以美,因为有幽深的丘壑,有曲折的峰峦,千山万山之间,气势雄壮,脉络连贯;水之所以美,因为有庄严的波澜,有漪丽的景象,千水万水之上,烟云缠绵,清光往复。我们看过去,或是身历其境,风景一步一步地增胜,意境一层一层地加深,真觉“有奇峰断处,美人忽来”之妙,这才算是美。

据报上记载,数年前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派一位中国人和一位德国人到额齐纳一带去测量气候。经过三年,遍地不毛,尽是些荒寒沙漠。后来,那位德国人厌世自杀了,那位同胞也愤慨疯狂了。

单调的重复的生命只像一粒一粒的散沙,平铺在大地上,无起伏,不紧张,无力量,不兴奋,无希望,不创造。试问诸位能过这种散沙的生活吗?万一不幸,你们的生命落在平淡无奇的境界中,你们能引起审美的情调吗?所以我说,一切美的修养,一切美的成就,一切美的欣赏,都是人类创造的生命欲之表现。

我们中国人真是幸运,自古以来,生在这亚洲广大的疆域里面,有巍峨奥折、千群万群的高山,有雄浑奇丽、千里万里的河流。其间满布着青翠沃壤,弥漫着淋漓元气,风是那般清幽地吹着天籁,雨是这般滋润地流着甘露,花是如此幽香,树是如此勃茂。我们优游其间,逐水看山,生智成仁,怎能不生机活泼,体天地之美以达万物之理,像孔子、庄子所说的那样巧妙呢?

诸位!我们中国的宇宙,不只是善的,而且又是十分美的。我们中国人的生命,也不仅仅富有道德价值,而且又含藏艺术纯美。这一块滋生高贵善性和发扬美感的中国领土,我们不但要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拿热血来保卫,就是从艺术的良心和审美的真情来说,也得要死生以之,不肯让人家侵略一丝一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