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唯一的救济法门

现代(尤其是中国的现在)学校式的教育,种种缺点,不能为讳。其最显著者,学校变成“智识贩卖所”。办得坏的不用说,就算顶好的吧,只是一间发行智识的“先施公司” 。教师是掌柜的,学生是主顾客人。顶好的学生天天以“吃书”为职业。吃上几年,肚子里的书装得像蛊胀一般,便算毕业。毕业以后,对于社会上实际情形不知相去几万里。想要把所学见诸实用,恰与宋儒高谈“井田封建”无异,永远只管说不管做。再讲到修养身心磨练人格那方面的学问,越发是等于零了。

学校固然不注意,即使注意到,也没有人去教。教的人也没有自己确信的方法来应用,只好把他搁在一边拉倒。青年们稍为有点志气对于自己前途切实打主意的,当然不满意于这种畸形教育。但无法自拔出来,只好自己安慰自己说道,“等我把知识的罐头装满了之后,再慢慢地修养身心以及讲求种种社会实务吧”。其实哪里有这回事?就修养方面论,把“可塑性”最强的青年时代白白过了。到毕业出校时,品格已经成型,极难改进。投身到万恶社会中,像洪炉燎毛一般,拢着边便化为灰烬。就实习方面论,在学校里养成空腹高心的习惯,与社会实情格格不入,到底成为一个书呆子,一个高等无业游民完事。

青年们啊,你感觉这种苦痛吗?你发现这种危险吗?我告诉你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

最有价值的学术口号

知行合一是一个“讲学宗旨”。黄梨洲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即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所谓“宗旨”者,标举一两个字或一两句话头,包举其学术精神之全部,旗帜鲜明令人一望而知为某学派的特色。正如现代政治运动社会运动之“喝口号”,令群众得个把柄,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则成功自易。凡讲学大师标出一个宗旨,他自己必几经试验,痛下苦功,见得真切,终能拈出来,所以说是“其人得力处”。这位大师既已循着这条路成就他的学问,他把自己阅历甘苦指示我们,我们跟着他的路走下去,当然可以事半功倍而得和他相等的结果,所以说是“即学者入门处”。这种“口号式”的讲学法,宋代始萌芽,至明代而极成。“知行合一”便是明代第一位大师王阳明先生给我学术史上留下最有名而且最有价值的一个口号。

口号之成立及传播,要具备下列各种要素:

(一)语句要简单。令人便于记忆,便于持守,便于宣传。

(二)意义要明确。明,谓显浅,令人一望而了解;确,谓严正,不含糊模棱以生误会。

(三)内容要丰富。在简单的语句里头能容得多方面的解释而且愈追求可以愈深入。

(四)刺激力要强大。令人得着这个口号便能大感动,而且积极地向前奋进。

(五)法门要直捷。依着他实行,便立刻有个下手处。而且不管聪明才力之大小,各各都有个下手处。

无论政治运动、学术运动、文艺运动……凡有力的口号,都要如此。在现代学术运动所用口号,还有下列两个消极的要素:

(一)不要含宗教性。因为凡近于迷信的东西,都是足以阻碍我们理性之自发,而且在现代早已失其感动力。

(二)不要带玄学性。因为很玄妙的道理,其真价值如何姑勿论,纵使好极,也不过供极少数人高尚娱乐之具,很难得多数人普遍享用。根据这七个标准来评定中外古今学术之“宗旨”,即学术运动之口号,我以为阳明知行合一这句话,总算最有永久价值而且最适用于现代潮流的了。

阳明所用的口号也不止一个,如“心即理”,如“致良知”都是他最爱用的,尤其是“致良知”这个口号,他越到晚年叫得越响。此外如“诚意”,如“格物”都是常用的。骤看起来,好像五花八门,应接不暇,其实他的学问是整个的,是一贯的。翻来覆去,说的只是这一件事。所以我们用知行合一这个口号代表他的学术全部,是不会错的,不会遗漏的。

口号须以内容丰富为要素,既如前述。“知行合一”这一句话,望过去像很简单,其实里头所含意义甚复杂、甚深邃,所以先要解剖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