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2]。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3]。我向秦人問路岐[4],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5]。古道連綿走西京[6],紫闕落日浮雲生[7]。正當今夕斷腸處[8],驪歌愁絶不忍聽[9]。

【注釋】

[1]灞陵:漢文帝陵墓所在地,又作“霸陵”,在今陝西西安市東。附近有灞橋,唐人常在此送别。

[2]“送君”二句:亭,咸本作“行”。灞水,本作“霸水”,今灞河,為渭河支流,關中八川之一,在陝西中部。源出藍田縣東秦嶺北麓,西南流納藍水,折向西北經西安市東,過灞橋北流入渭河。浩浩,水盛大貌。

[3]“下有”句:江淹《别賦》:“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此句用其意。

[4]路岐:即歧路,岔路。岐,通“歧”。

[5]“云是”句:謂據説這是王粲南奔時走的道路。王粲(一七七—二一七),字仲宣,東漢末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縣西北)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國志·魏志》有傳。獻帝初因長安擾亂,南奔荆州依劉表,後歸曹操。其《七哀》詩描寫離開長安情景,中有句云:“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

[6]西京:指長安。唐代稱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都(東京),太原為北都(北京)。

[7]“紫闕”句:紫闕,帝王所居之宫城。宋本作“紫關”,據他本改。浮雲,喻朝廷奸佞。按:李白詩中以“浮雲”喻小人者甚多,《古風》其三十七:“浮雲蔽紫闥,白日難回光。”《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寓意與此同。

[8]斷腸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橋,為離别之地,故人呼之銷魂橋。”斷腸、銷魂,皆謂傷心至極。江淹《别賦》:“黯然銷魂者,惟别而已矣。”

[9]驪歌愁絶:《漢書·王式傳》:“(江公)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顔師古注:“服虔曰:‘逸《詩》篇名也,見《大戴禮》。客欲去,歌之。’文穎曰:‘其辭云“驪駒在門,僕夫具存;驪駒在路,僕夫整駕”也。’”後因稱離别之歌為驪歌。絶,極點。驪歌,一作“黄鸝”

【評箋】

郭濬《增定評注唐詩正聲》:連用三“之”字,在太白則可,他人學之,便墮訓詁一路。

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一八:《公無渡河》、《北風行》、《飛龍引》、《登高丘》、《灞陵行》等,出自古樂府。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落日浮雲生”,深情可思。

唐汝詢《唐詩解》卷一三:此因離别所經,賦其地以興慨也。水流,樹古,春草傷心,昔人亦嘗登此道而興懷矣。今與我友分别,而覩薄暮之景,已足斷腸,況又聞啼鳥之音乎?稱西京者,明戀闕也;舉黄鸝者,感求友也。

吴昌祺《删訂唐詩解》卷七:西京、浮雲,乃斷腸之由也。唐但言薄暮,似淺。

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夾樂府入歌行,掩映百代。

《唐宋詩醇》卷六:古之“傷心人别有懷抱”,是詩之謂矣。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一二:叙起。“上有”二句,奇横酣恣,天風海濤,黄河天上來。“我向”句倒點題柄,更横。“古道”句入“送”。

按:此詩約天寶三載(七四四)春天在長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