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鳥高飛盡[2],孤雲獨去閑[3]。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4]。

【注釋】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城北。一名昭亭山,又名查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為近郭名勝。《元和郡縣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宣城縣:“敬亭山,州北十二里,即謝朓賦詩之所。”

[2]“衆鳥”句:高,咸本作“忽”。

[3]“孤雲”句:陶淵明《詠貧士詩》其一:“孤雲獨無依。”獨去,《萬首唐人絶句》作“去獨”。

[4]“只有”句:有,《文苑英華》作“在”。

【評箋】

舊題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卷一九:與寒山一片石語,惟山有耳;與敬亭山相看,惟山有目;不怕聾聵殺世上人。古人胸懷眼界,直如此孤曠。

《唐詩歸》卷一六鍾惺評:胸中無事,眼中無人。又云:説出矣,説不出。譚元春評:“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蕭條零落,沿襲可厭,惟“相看兩不厭”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則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結,豈許俗人浪識!

唐汝詢《唐詩解》卷二一:鳥飛雲去,似有厭時,求不厭者,惟此敬亭耳。模寫獨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吴昌祺《删訂唐詩解》卷一一:鳥飛雲去,正言“獨坐”也。

應時《李詩緯》卷四:只論氣概,固當首推。

吴烶《唐詩選勝直解》:山間之所有者,鳥與雲耳,今則飛盡矣,去閑矣。獨坐之際,對之鬱然而深秀者,則有此山。陶靖節詩“悠然見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厭”二字,方醒得“獨坐”神理。言淺意深,人所不能道。

宋顧樂《唐人萬首絶句選評》:命意之高不待言,氣格亦内外具足,五絶中有數之作。

黄周星《唐詩快》:有此一詩,敬亭遂千古矣。

沈德潛《唐詩别裁》卷一九:傳“獨坐”之神。

《唐宋詩醇》卷八:宛然“獨坐”神理。胡應麟謂“絶句貴含蓄,此詩太分曉”,非善説詩者。

黄叔燦《唐詩箋注》:“盡”字、“閑”字是“不厭”之魂,“相看”下着“兩”字,與敬亭山對若賓主,共為領略,妙!

李鍈《詩法易簡録》:首二句已繪出“獨坐”神理,三、四句偏不從獨處寫,偏曰“相看兩不厭”,從不獨處寫出“獨”字,倍覺警妙異常。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四:“衆鳥高飛盡”,此為“獨”字寫照,“衆鳥”喻世間名利之輩,今皆得意而去盡。“孤雲獨去閑”,此“獨”字,與上“盡”字應,非題中“獨”字也。“孤雲”喻世間高隱一流,雖與世相忘,尚有去來之迹。“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此二句纔是“獨”字。鳥飛雲去,眼前並無别物,惟看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亦似看着我,兩相無厭,悠然清浄,心目開朗,於敬亭山之外,尚安有堪為昭對者哉!深得“獨坐”之神。

袁枚《詳注圈點詩學全書》卷一:模寫“獨坐”之景。

俞陛雲《詩境淺説續編》:後二句以山為喻,言世既與我相遺,惟敬亭山色,我不厭看,山亦愛我。夫青山漠漠無情,焉知憎愛?而言不厭我者,乃太白憤世之深,願遺世獨立,索知音於無情之物也。

按:此詩當是天寶十二載(七五三)或十三載在宣城作。前二句看似寫景,實寫孤獨之情。後二句用擬人化手法寫出敬亭山對詩人的感情。全詩平淡恬静,將感情融合於景而創造出寂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