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人言横江好,儂道横江惡[2]。一風三日吹倒山[3],白浪高於瓦官閣[4]。

【注釋】

[1]横江:指今安徽和縣東南横江浦與南岸采石磯之間的長江,形勢險要。《元和郡縣志》闕卷逸文卷二淮南道和州歷陽縣:“横江,在縣東南二十六里,直江南采石渡處。東漢建安初,孫策自壽春經略江都,揚州刺史劉繇遣將屯横江,孫策擊破之於此。隋將韓擒虎平陳,自横江濟,亦此處也。”按《樂府詩集》卷九〇收此六首詩列入《新樂府辭》。其實,此六詩非樂府詩,乃李白即地名題的歌吟體詩。

[2]“人言”二句:言,一作“道”。儂(nóng),吴方言自稱曰“儂”。道,一作“言”。惡,壞。

[3]“一風”句:謂大風連吹三天,幾乎要把山都吹倒。三,郭本作“二”。一風三日吹倒山,《文苑英華》作“猛風吹倒天門山”。

[4]“白浪”句:形容浪高。瓦官閣,亦作“瓦棺閣”。王琦注引《幽怪録》:“上元縣(今江蘇南京市)有瓦棺寺,寺上有閣,倚山瞰江,萬里在目,亦江湖之極境,游人弭棹,莫不登眺。”按瓦官寺之名,本於寺在原製瓦工場。《焦氏筆乘》續集卷七云:“晉哀帝興寧二年,詔移陶官於淮水北,遂以南岸窑地施與僧慧力造寺,因以瓦官名之。”又據説民間以掘地有瓦棺,因稱瓦棺寺。寺有瓦官閣,高二十五丈。南唐時改名昇元寺,閣稱昇元閣。

【評箋】

舊題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卷六:凡形摹語無妨過言,不必如語實語。

趙翼《甌北詩話》卷一:詩家好作奇句警語,必千錘百鍊而後能成。如李長吉“石破天驚逗秋雨”,雖險而無意義,祇覺無理取鬧。至少陵之“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昌黎之“巨刃摩天揚”、“乾坤擺礌硠”等句,實足驚心動魄,然全力搏兔之狀,人皆見之。青蓮則不然。如“撫頂弄盤古,推車轉天輪。女媧戲黄土,團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間,濛濛如沙塵”(《上雲樂》)、“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游泰山》)、“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横江詞》),皆奇警極矣,而以揮灑出之,全不見其錘鍊之迹。

其二

海潮南去過尋陽[5],牛渚由來險馬當[6]。横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7]。

【注釋】

[5]尋陽:尋,一作“潯”。尋陽,今江西九江市。古時相傳海潮倒灌衝入長江,可至尋陽。唐人詩中多有此説。如張繼《奉寄皇甫補闕》詩:“潮至潯陽回去,相思無處通書。”從横江浦到尋陽的一段長江由東北往西南,故云“海潮南去”。

[6]“牛渚”句:牛渚,山名,在今安徽馬鞍山市長江邊。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磯,水流湍急,形勢險要。古時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馬當,山名,在今江西彭澤縣東北,横枕長江,風急浪險。山形似馬,故名。陸龜蒙《馬當山銘》:“言天下之險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險而為一者,吾亦聞乎馬當。”此句謂牛渚在馬當下游,故海潮倒灌之勢向來比馬當山更險惡。

[7]“一水”句:謂險惡的潮水牽動旅人愁思,就像洶涌的波浪萬里悠長。

按:此首是站在江邊南望上游,寫海潮倒灌入長江之險惡。從海潮幾欲過尋陽而上,又由尋陽聯想到附近的馬當。歷來認為馬當山水為天下之險,而海潮衝向尋陽、馬當,必然先過牛渚,故牛渚比馬當更險。用馬當與牛渚比較,形容牛渚更險於馬當,也暗喻自己一生經歷中一次比一次險惡。故面對横江的風浪,一水牽愁萬里長。

其三

横江西望阻西秦[8],漢水東連楊子津[9]。白浪如山那可渡[10]?狂風愁殺峭帆人[11]。

【注釋】

[8]西秦:今陝西省一帶,因春秋戰國時屬秦,地處六國之西,故名。此指長安。

[9]“漢水”句:漢水,源出陝西西南部寧強縣,東南流經陝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至武漢市入長江。揚子津,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南長江北岸,是古代重要渡口。當時横江浦為建康之西津,揚子津為建康之東津。按唐朝時交通,在江東可取道長江、漢水,轉向長安。漢水東連,宋本校:“一作楚水東流。”連,《文苑英華》作“流”。楊,一作“揚”。

[10]那可:怎可。那,通“哪”,疑問詞。

[11]峭帆人:高挂船帆之人,指船夫。峭,疑為“艄”或“梢”字之訛。

【評箋】

舊題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卷六:評“狂風愁殺峭帆人”:況舟中之人乎!

按:此首是站在江岸西望長安。以山川之險喻指求仕之難,以風波之狂險喻仕途險惡,以漢水與揚子津遥相連接暗喻身在萬里之外而心繫長安。

其四

海神來過惡風迴[12],浪打天門石壁開[13]。浙江八月何如此[14]?濤似連山噴雪來[15]!

【注釋】

[12]“海神”句:謂海神過後江面又掀起險惡的風浪。來,一作“東”。《博物志》卷七記載,周武王夢見東海神女將西歸,説我行時必有大風雨。以後果有疾風暴雨。於是世傳海神走後必有惡風雨。

[13]“浪打”句:天門,山名。見前《望天門山》詩注。此句謂巨浪撞擊天門山,石壁為之開裂。

[14]“浙江”句:浙江,即錢塘江。江入海處有山横江,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造成以凶險著名的“錢塘潮”。夏曆月初、月中常有大潮,每年八月十八日在海寧所見海潮倒灌潮水最猛。《水經注·漸水》:“錢塘……縣東有定、包諸山,皆西臨浙江。水流於兩山之間,江川急濬,兼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餘。”此句乃詩人設問:這横江風浪與錢塘江八月大潮相比怎樣?

[15]連山:喻波濤如連綿的山峰。木華《海賦》:“波如連山。”

按:此首眺望横江下游通海,因此聯想到海神。

其五

横江館前津吏迎[16],向余東指海雲生[17]。“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18]

【注釋】

[16]“横江”句:横江館,王琦注引《太平府志》:“采石驛,在采石鎮,濱江,即唐時之横江館也。”遺址在今馬鞍山市采石公園内。津吏,掌管渡口事務的官吏。《新唐書·百官志四下》:“上津置尉一人,掌舟梁之事。……永徽中,廢津尉,上關置津吏八人,永泰元年,中關置津吏六人,下關四人,無津者不置。”

[17]海雲生:海上雲起,是暴風將起之兆,預示江上風浪將更險惡。

[18]“郎今”二句:此為津吏語。郎,古時對一般男子的敬稱。緣,連詞,因為、為了。梁簡文帝《烏棲曲》:“采蓮渡頭礙黄河,郎今欲渡畏風波。”李白以此下句衍化為二句,情態畢現。

【評箋】

舊題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卷六:此詩四句一氣,其意言内已盡,而言外更無盡,是絶句第一流。

范梈批選《李翰林詩》卷二:絶句,一句一絶,乃其本體。其次,句少意多,極四句而反覆議論。此篇氣格含歌行之風,使人詠嗟之,有無窮之思。此唐人所長也。諸家非不佳,然視李、杜,氣格音調異,熟復之當見也。

楊慎《升庵詩話》:古樂府《烏棲曲》:“采菱渡頭礙黄河,郎今欲渡畏風波。”太白以一句衍作二句,絶妙。

應時《李詩緯》:不假錘鍊而意味無窮。非惟中晚人難及,即盛唐亦不能到。

趙執信《聲調譜》評“横江館前”一首:樂府也。

《唐宋詩醇》卷五:梁簡文《烏棲曲》云“郎今欲渡畏風波”,白用其語,風致轉勝。若其即景寫心,則托興遠矣。

黄叔燦《唐詩箋注》:質直如話,此等詩最難。

李鍈《詩法易簡録》:全是本色。横江之險,只從津吏口中叙出。“緣何事”三字,更有無窮含蓄。絶句中佳境,亦化境也。

宋顧樂《唐人萬首絶句選評》:托津吏勸阻,意更佳。

按:此首不僅寫眼前事,用口頭語,而且用人物手勢、對話入詩,真可謂繪聲繪色。全詩一氣呵成,語言爽朗,風格明快。

其六

月暈天風霧不開[19],海鯨東蹙百川迴[20]。驚波一起三山動[21],公無渡河歸去來[22]!

【注釋】

[19]月暈:一作“日暈”。日月光線經過雲層中水晶的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光環。日暈主雨,月暈主風。

[20]“海鯨”句:木華《海賦》:“魚則横海之鯨,突杌孤游……吸波則洪連踧蹜,吹澇則百川倒流。”蹙(cù),迫促。此句謂海鯨在東海迫促翻騰而使百川為之倒流。百,《文苑英華》作“衆”。

[21]三山:在江蘇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因突出江中,有三峰得名。六朝京城在建康(今南京市),三山為其西南江防要地,故又稱護國山。

[22]“公無”句:公無渡河,樂府詩題,《樂府詩集》卷二六列於《相和歌辭》,又名《箜篌引》。見前《公無渡河》詩注。此處只是借用其語。無,《文苑英華》作“莫”。歸去來,陶淵明有《歸去來辭》。來,語助詞。

【評箋】

舊題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卷六:二謡辭題合用無縫。

唐汝詢《唐詩解》卷二五:此津吏盛陳風波之惡而勸其歸,亦賦而比也。暈霧,譬君之蔽壅;海鯨,喻臣之跋扈。河山動摇,乾坤板蕩,豈賢者仕進之時耶!

吴昌祺《删訂唐詩解》卷一三:前以雲生為風候,此以月暈為風候。又評唐汝詢所解末二句:予以為不必。

按:此首寫月暈、天風、江霧的惡劣天氣,海鯨蹙浪使百川倒流,驚濤撼動三山。

舊題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第一首是詞餘,五首是詩,似不同調。

楊慎評《李詩選》卷二:太白《横江詞》六首,章雖分,意如貫珠,俗本以第一首編入長短句,後五首編入七言絶,首尾衝決,殊失作者之意,如杜詩《秋興八首》之分作二處。余特正之。凡古人詩歌不可分,類似此。

胡應麟《詩藪·内編》卷六:五言絶,唐樂府多法齊、梁,體製自别。七言亦有作樂府體者,如太白《横江詞》、《少年行》等,尚是古調。

(以上總評)

按:此組詩共六首,寫作年代和詩中的寓意衆説紛紜。或謂“郎”乃對青年男子的敬稱,詩中津吏既稱詩人為“郎”,應是青年時代的作品。或謂六首詩極寫横江風波險惡,言外寓有政途險惡欲往無從之意,當作於被讒出京以後。《樂府詩集》卷九〇收此組詩於《新樂府辭》,但與中唐時期白居易等人對每首詩明確點明主題的《新樂府辭》有顯著區别。此六詩類似古題樂府,多比興寄托。故謂六首詩寓政途險惡之意不無可能。姑暫不編年。各首結句均謂風惡難渡,一、二首為總説,其三借船夫説,其四與錢塘怒潮比較作設問説,其五就津吏説,其六則結出“公無渡河”,彼此不相重複。全詩語言明白如話,具有民歌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