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書亭集序〔一〕

康熙戊午〔二〕,朝議脩《明史》,天子慎選局僚〔三〕,命在廷各舉所知。明年己未,特開自詔之科,親試體仁閣,下擢高等五十人〔四〕,於是秀水竹垞朱先生由布衣除翰林檢討〔五〕,充史館纂脩官。其後十餘年間,同時被用者多改官去,或列顯要躋卿貳〔六〕,而先生進退迴翔〔七〕,仍以檢討終老。論者以爲當史局初開時,得先生者數輩專其任而責其成,則有明一代之史必可成,成亦必有可觀,若以未盡其用〔八〕,爲先生惜者。余獨謂立言垂世〔九〕,先生自有其不朽者在,史局不與焉〔一〇〕。

先生天資明睿〔一一〕,器識爽朗〔一二〕,於書無所不窺,於義無所不析。蓋嘗錯綜人物而比量之〔一三〕,博物如張茂先〔一四〕,多識如虞祕監〔一五〕,淹通經術如陸德明、顔師古〔一六〕,熟精史乘如劉知幾、劉邍父兄弟〔一七〕。貫穿今古,明體而達用,如馬鄱陽、鄭夾漈、王浚儀〔一八〕,而又濟之以班、馬之才〔一九〕,運之以歐、曾之法〔二〇〕。故其爲文,取材富而用物宏,論議醇而考證確。嘗謂孔門弟子申黨薛邦〔二一〕,後人不當以疑似妄爲廢斥;謂曲阜縣令宜用周公後東野氏爲之〔二二〕;謂鄭康成功存箋疏〔二三〕,不當因程敏政一言遽罷從祀〔二四〕;謂王陽明事功人品〔二五〕,炳烈千古〔二六〕,不得指爲異學〔二七〕,輒肆詆娸〔二八〕。凡此,皆有關名教之大者〔二九〕。世徒知先生文章之工,不知其根柢六經〔三〇〕,折衷群輔〔三一〕,雖極縱横變化,而粹然一出於正如此。其稱詩以少陵爲宗〔三二〕,上追漢魏,而泛濫於昌黎、樊川〔三三〕。句酌字斟,務歸典雅,不屑隨俗波靡〔三四〕,落宋人淺易蹊徑〔三五〕。故其長篇短什,無體不備,且無媺不臻〔三六〕。他若商周古器,漢唐金石碑版之文〔三七〕,以及二篆八分〔三八〕,莫不搜其散軼,溯其源流,往往資以補史傳之缺略,而正其紕繆〔三九〕。下至樂府篇章,跌宕清新〔四〇〕,一掃《花間》、《草堂》之舊〔四一〕,填詞家,至與玉田、白石並稱〔四二〕,先生亦自以無媿也。平生纂著兩付剞劂〔四三〕,未仕以前曰《竹垞詩類文類》,序之者,多一時名公鉅卿、高材績學之彦〔四四〕;通籍後曰《騰笑集》〔四五〕,先生自爲序,並囑余附綴數言者也〔四六〕。晚歸梅會里〔四七〕,合前後所作,手自删定,總八十卷,更名《曝書亭集》。刻始於己丑秋〔四八〕,曹通政荔軒實捐資倡助〔四九〕。工未竣而先生與曹相繼下世。賢孫稼翁遍走南北〔五〇〕,乞諸親故,續成兹刻,斷手於甲午六月〔五一〕,於是八十卷裒然成全書矣〔五二〕。

余里居無事〔五三〕,既分任校勘,稼翁復來乞序。余不才,何足以序先生之文?顧念中年從事問學質疑〔五四〕,請益受教最深,又幸託中表稱兄弟〔五五〕,自謂平生出處之跡,以及入朝歸老之歲月,與先生有仿佛相似者〔五六〕。噫,自己未迄今三十六年〔五七〕,向之爲先生序集者,惟余在耳。則推原作者之意,以塞賢孫之請〔五八〕,固後死之責也,其又敢辭?

先生有才子,名昆田〔五九〕,字西畯,先十年卒。有詩十卷。稼翁遵大父治命〔六〇〕,附刻於後。昔黄氏《伐檀集》〔六一〕,朱氏《韋齋集》〔六二〕,兩翁之傳,皆因賢子。今西畯則附名父以傳,比於蘇家之有叔黨〔六三〕。覽斯編者,如讀文忠集〔六四〕,而兼得斜川詩,非快事歟?

〔一〕《曝書亭集》:朱彝尊詩文集,凡八十卷。乃其晚年合前後六十五年(一六四五—一七〇九)間所作《竹垞文類》、《騰笑集》等手自删定而成。其中賦一卷,詩二十二卷,詞七卷,文五十卷。《四庫總目提要》卷一七三論其集曰:“所作古文,率皆淵雅,良由茹涵既富,故根柢盤深。……以詩而論,與王士禛分途各鶩,未定孰先。以文而論,則《漁洋文略》固不免瞠乎後耳。”

〔二〕康熙戊午:即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

〔三〕局僚:官辦編修史書所設機構的工作人員。《宋史·劉恕傳》:“(司馬)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於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唯劉恕耳。’即召爲局僚。”

〔四〕“明年”四句:清初,滿族統治者在基本鞏固其統治地位後,於康熙十八年召開博學鴻詞科,恢復以科舉牢籠漢族知識分子的老辦法。據《清史稿》卷六:康熙己未三月,“御試博學鴻詞於保和殿,授彭孫遹等五十人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官。修《明史》,以學士徐元文、葉方藹、庶子張玉書爲總裁。”體仁閣,清故宫内宫殿名,在太和殿旁東向。陳宗蕃《燕都叢考》:“太和門内,東西廡各三十二楹,東廡中爲體仁閣,西廡中爲宏義閣,閣各重樓九楹,皆東西向。”

〔五〕秀水:縣名,始置於明宣德四年(一四二九),因水(一作“綉水”)得名。即今浙江省嘉興市。  竹垞:朱彝尊之號。  翰林檢討:官名。明清屬翰林院,位次於編修,與修撰、編修同稱爲史官。以職掌國史,故亦稱太史。據《大清會典》,其官無定員,可多可少。

〔六〕躋(jī):登;升。  卿貳:地位次於卿相的大官。《明史·趙世卿傳》:“高踞卿貳,誇耀士林。”

〔七〕迴翔:猶迴旋。

〔八〕若:乃。表示承接,用作副詞。

〔九〕立言:謂著書立説。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唐孔穎達疏:“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一〇〕不與:不相關。

〔一一〕明睿:聰明智慧。

〔一二〕器識:度量見識。《晉書·賀循傳》:“風度簡曠,器識朗拔。”

〔一三〕錯綜:交錯綜合。《易·繫辭》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一四〕張茂先:晉張華(二三二—三〇〇),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人。曾官中書令、散騎常侍,力主伐吴,封廣武縣侯。惠帝時,歷官侍中、中書監、司空。後爲趙王倫和孫秀所殺害。廣聞博洽,名重一時。原有集,已佚。明張溥輯有《張茂先集》。另著有《博物志》十篇。

〔一五〕虞祕監:唐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省)人。著名書法大家。入唐,授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對掌文翰。累官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據《舊唐書》卷七二:“太宗重其博識,每機務之隙,引之談論,共觀經史。”有集三十卷(現存四卷),另編有類書《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

〔一六〕淹通:深徹明達。陸德明(五五〇?—六三〇):名元朗,蘇州吴(今吴縣)人。唐著名經學家、訓詁學家。貞觀初,拜國子博士,封吴縣男。所著《經典釋文》三十卷,爲研究我國文字、音韻及經籍版本之重要典籍。  顔師古(五八一—六四五):名籀,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著名訓詁學家。少傳家學,博覽群書,尤精詁訓,善屬文章。累官至中書侍郎,封琅邪縣男。後拜秘書少監,專典刊正,凡奇書難字,衆所共惑者,隨疑剖析,曲盡其源。所著《漢書注》、《急救章注》及《匡謬正俗》等,大行於世,於文字考證,多所釐正。

〔一七〕史乘:記載歷史的書籍。  劉知幾(六六一—七二一):字子玄,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唐著名史學家。永隆進士。官鳳閣舍人,兼修國史。開元初遷左散騎常侍,以功封居巢縣子。所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譏評今古,爲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  劉邍(yuán)父(一〇〇八?—一〇六九):名敞,字邍父。邍,“原”之古字。臨江新喻(今江西省新餘縣)人。世稱公是先生。宋代著名學者。慶曆進士,廷試第一。拜翰林侍讀學士,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宋史》本傳稱其:“學問淵博,自佛老、卜筮、天文、方藥、山經、地志,皆究知大略。……歐陽修每於書有疑,折簡來問,對其使揮筆,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長於春秋學,著有《七經小傳》、《春秋權衡》、《公是集》等。其弟劉攽(一〇二三—一〇八九),字貢父。與敞同登科。哲宗時累官至中書舍人。《宋史》本傳稱:“攽所著書百卷,尤邃史學。作《東漢刊誤》,爲人所稱。預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職漢史。”著有《彭城集》、《公非先生集》等。

〔一八〕馬鄱陽:元馬端臨(一二五四?—一三二三),字貴與,樂平(今屬江西省)人。因地近鄱陽湖,故稱。宋咸淳中漕試第一。以蔭補承事郎。博極群書,茹今涵古。元初任蕪湖、柯山兩書院山長,終台州學教授。所著《文獻通考》,歷時二十餘年,貫穿古今,淹通博洽,爲記述歷代典章制度之重要著作,與晉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合稱“三通”,爲後世之治文史者所重。  鄭夾漈(jì):宋鄭樵(一一〇三—一一六二),字漁仲,興化軍蒲田(今屬福建省)人。居夾漈山,世稱夾漈先生。於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皆有論辨,注重實際。好爲考證倫類之學,著述頗豐,尤以《通志》二百卷最爲著名,網羅百代歷史,頗具創見。王浚儀:宋王應麟(一二二三—一二九六),字伯厚,號深寧居士。祖籍浚儀(今河南省開封市),遷居慶元(今浙江省鄞縣)。南宋著名學者。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博洽廣聞,於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等均有研究。長於考證,熟悉典章制度。一生著作等身,以《困學紀聞》二十卷、《玉海》二百卷、《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鑑地理考》一百卷、《小學紺珠》十卷及《深寧集》一百卷聲名最著。

〔一九〕班、馬:謂漢代著名史學家班固(三二—九二)及司馬遷(前一四五?—?),前者著有《漢書》,後者著有《史記》。

〔二〇〕歐、曾:謂宋代著名文學大家歐陽修(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及曾鞏(一〇一九—一〇八三)。二人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一〕申黨:亦作“申棠”,字周。唐贈邵陵伯,宋贈淄川侯。同時又有申棖(亦作“申續”),亦字周。故漢鄭玄、唐陸德明及宋王應麟均疑二者爲一人。  薛邦:字子從。同時又有鄭國,字子徒。唐司馬貞認爲:“《家語》(指《孔子家語》)薛邦字,從《史記》,作‘國’。而《家語》稱‘邦’者,蓋避漢祖諱而改。‘鄭’,與‘薛’字訛也。”故朱彝尊在《孔子弟子考》一文中列舉了大量同名同字的事實後,辨駁云:“薛邦、鄭國,子徒、子從,安見其名字相類而並疑其姓氏之誤邪?乃議祀典者,封鄭而罷薛,安見其必爲一人?揆之於禮,終有未安也。”

〔二二〕曲阜:縣名,今屬山東省。孔子故里。清屬兗州府。  東野氏:周公子伯禽之少子,因食邑於東野,故名東野氏。按:朱彝尊於《曲阜設官議》一文中認爲:曲阜知縣不當由孔氏後人擔任。因爲這樣做弊端有二:其一,“其人不肖”,上官會以“孔子之裔”不敢彈劾他,“而民受其害”;其二,“族人有罪”,因爲孔子後人沾親搭故的瓜葛,不便於秉公執法。而曲阜本魯之故都,周公、伯禽乃“魯之先君”,“孔氏著而周公之後微”,所以,若選擇周公之子孫中“通曉文義”者“治孔子之里”方爲確當。

〔二三〕鄭康成:鄭玄(一二七—二〇〇),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東漢著名經學家。曾從張恭祖學習《周官》、《禮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又從馬融學習古文經,游學十餘年始歸鄉里。乃聚徒授學,從者數百千人。因黨錮事被禁,遂潛心著述,遍注群經如《易》、《書》、《詩》、《周官》、《儀禮》、《禮記》、《論語》、《孝經》等,成爲漢代經學之集大成者。

〔二四〕程敏政:字克勤,休寧(今屬安徽省)人。明成化二年(一四六六)進士,累官至禮部右侍郎。學問淹博,名重一時。著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宋遺民録》及《篁墩集》等。按:程敏政以生於朱熹之鄉,又自稱爲程頤之後,論學宋儒漢儒,頗存門户之見;又自恃淹博,疏於考證,論事亦多舛誤偏駁。“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鄭康成祀於其鄉(按:從祀孔廟);作《蘇氏檮杌》,以鍛煉蘇軾,復伊川九世之讎,至今爲通人所詬厲”(見《四庫全書總目題要》卷一七一)。朱彝尊所作《鄭康成不當罷從祀議》一文正因此而發。

〔二五〕王陽明: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字伯安,餘姚(今屬浙江省)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弱冠舉鄉試,登弘治十年(一四九七)進士。授刑部主事,補兵部主事。擢南京太僕少卿,就遷鴻臚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後因鎮壓農民起義及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因曾築室故鄉陽明洞中,故世稱陽明先生。在哲學上,他是主觀唯心主義者,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學説,主張“知行合一”,與程朱學派相頡頏,對後世影響頗大。著有《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

〔二六〕炳烈:光明剛直。

〔二七〕異學:因爲王守仁“事不師古,言不稱師。欲立異以爲高,則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論”,頗有反傳統的色彩,故一度被視爲“異學”,被剥奪從祀文廟的資格。

〔二八〕詆娸(qī):詆毁,辱駡。《漢書·枚皐傳》:“詆娸東方朔,又自詆娸。”注:“詆,毁也。娸,醜也。”

〔二九〕名教:以正定名分爲主旨的封建禮教。

〔三〇〕六經: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儒家經典。亦稱“六藝”。

〔三一〕群輔:以群經爲輔佐。

〔三二〕少陵:謂唐詩人杜甫,其詩曾自稱“少陵野老”,後人遂稱他杜少陵。

〔三三〕泛濫:水漫溢横流。此謂出入、涉獵。  昌黎:唐詩人韓愈自謂郡望昌黎,後人遂稱他韓昌黎。  樊川:唐詩人杜牧著有《樊川集》二十卷,後人因稱他爲杜樊川。

〔三四〕波靡:比喻傾頽之世風、流俗。

〔三五〕蹊徑:小路。

〔三六〕無媺(měi)不臻:即無美不臻。媺,美好。臻,至;達。

〔三七〕金石:鐘鼎之屬及碑碣之屬。

〔三八〕二篆:謂大篆、小篆。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八分:八分書,漢代書體名。相傳爲秦代上谷人王次仲所創。

〔三九〕紕繆:錯誤。繆,亦作“謬”。

〔四〇〕跌宕:疏放,邁越不拘。

〔四一〕《花間》:《花間集》,現存之最早詞集。五代後蜀趙崇祚所編,共收入晚唐五代十八家詞凡十卷五百首。所作多寫冶遊享樂,著色華麗,語多濃艷,開後世香艷詞風之先聲。  《草堂》:《類編草堂詩餘》。詞之總集,凡四卷,傳爲南宋人所編。是書以四時景物、天文地理、飲饌花禽分類,便於參考取用。而“詞家小令、中調、長調之分,自此書始”。唯所選録之詞作“雜而不純”,不及《花間》諸集之精善,故尤爲朱彝尊所詬病,謂其選詞眼光差甚,可謂“無目”。

〔四二〕玉田:南宋詞人張炎。見前《南浦》詞注〔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九評曰:“所作往往蒼涼激楚,即景抒情,備寫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翦紅刻翠爲工。至其研究聲律,尤得神解,以之接武姜夔,居然後勁,宋元之間,亦可謂江東獨秀矣。”  白石:姜夔(一一五四—一二二一),南宋著名詞人、音樂家。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工詩,詞名尤著,感時傷事,音調和美,爲後世所重。有《白石道人歌集》、《詩説》等傳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八評曰:“夔詩格高秀,爲楊萬里等所推,詞亦精深華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節文采,並冠絶一時。”

〔四三〕剞劂(jī jué):鏤刻所用之刀鑿。後因以爲指代雕版印刷。

〔四四〕績學:猶積學,飽學也。按:據清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所載,《竹垞詩類文類》脱稿於康熙十年(一六七一),由王士禛、魏禧作序;初刊於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由高佑釲、顔鼎受作序。

〔四五〕通籍:謂進士及第初始爲官。唐杜甫《夜雨》詩:“通籍恨多病,爲郎忝薄遊。”按:據清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所載:《騰笑集》始編於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初刊於康熙二十五年春。

〔四六〕附綴:附於其後。

〔四七〕梅會里:朱彝尊故里,清屬嘉興府秀水縣。

〔四八〕己丑: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

〔四九〕曹通政荔軒:曹寅(一六五八—一七一二),字子清,號荔軒,一號楝亭。滿洲正白旗包衣(奴僕)。先世漢人,祖籍豐潤,遷居瀋陽。累官通政使、江寧織造,巡視兩淮鹽漕監察御史。工詩詞曲,著有《楝亭詩鈔》、《詞鈔》及《續琵琶記》等。曾主持刊刻《全唐詩》、《佩文韻府》。

〔五〇〕稼翁:朱稻孫,朱彝尊之次孫。少承家學,著有《六峯閣詩集》。初白序其集,稱其詩“磊砢英多,寓懷藴藉,宫商亢墜。句酌而字斟,有肆好之風,無雕繢之習,信能克繼家聲者矣。”

〔五一〕斷手:完畢;完工。唐杜甫《寄題江外草堂》詩:“經營上元始,斷手寶應年。”  甲午: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

〔五二〕裒(póu)然:聚集貌。

〔五三〕里居:猶家居。居住鄉里。

〔五四〕顧:用作連詞,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但;特。

〔五五〕中表:初白與竹垞之中表關係,不甚了了。待考。

〔五六〕“自謂”三句:按:竹垞自康熙十八年以布衣中博學鴻詞科成進士入翰林,至康熙三十一年罷官歸里,埋頭著述,其間爲官十三年,家居十七年;初白自康熙四十二年成進士授編修,至康熙五十二年乞休歸里,放情山水,其間爲官十年,鄉居十四年。兩人經歷確實大致相仿佛。

〔五七〕己未: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

〔五八〕塞:搪塞敷衍。自謙之詞。

〔五九〕朱昆田(一六五二—一六九九):字文盎,號西畯,行十。初名德壽,又名掌穀。國子監生。少承家學,嘗佐竹垞輯《日下舊聞》。謝官家居,窮愁著述。有《笛漁小稿》十卷,凡收其詩作四百九十五首。

〔六〇〕大父:祖父。  治命:合理的遺命。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後因泛指臨終遺言。按:西畯卒時四十八歲,竹垞刊《曝書亭集》時,命以其《笛漁小稿》附其集以行。

〔六一〕《伐檀集》:凡二卷,宋黄庶撰。庶字亞夫,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宋著名文學大家黄庭堅之父。慶曆二年(一〇四二)進士。歷佐一府三州,官終康州知府。所作詩歌皆戛戛獨造,古文亦樸質簡勁,予黄庭堅之文學創作以深刻影響。唯其集自宋以來,一直附刻於《山谷集》末,可謂父因子傳,故清四庫館臣以爲“於義終爲未協”,别爲著録刊行。

〔六二〕《韋齋集》:凡十二卷,宋朱松撰。松字喬年,别字韋齋,宋理學家朱熹之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人。中進士第,累官司勳、吏部郎。朱熹曾爲乃父作《行狀》,於《韋齋集》的流播不無益處。唯朱松之詩文高遠幽潔,温婉典裁,氣格高逸,蕭然自異。故清四庫館臣謂:“即不籍朱子以爲子,其集亦足以自傳自得。”

〔六三〕蘇家:謂宋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之家族。  叔黨:蘇過(一〇七一—一一二三),字叔黨,號斜川居士。蘇軾第三子,與其兄蘇邁、蘇迨,俱善爲文。時稱其爲“小坡”,蓋以軾爲“大坡”。卒年五十二。著有《斜川集》二十卷,已佚,有清人彙輯之六卷本行世。

〔六四〕文忠集:即蘇軾的詩文集。文忠,蘇軾謚號。

文作於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六月下旬,時年六十五歲,家居海寧故里,與許汝霖、楊中訥、陳勳等共爲“娱老會”,聚首唱和。是文不僅比較全面客觀地評價了朱彝尊的才情學識及其在文學創作、學術研究和收藏考古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且亦是研究初白與竹垞相互關係的重要資料。文章縱論古今,侃侃而談,鞭辟入理,實事求是,與一般虚言浮誇的文辭迥然有别。文中“余獨謂立言垂世,先生自有其不朽者在,史局不與焉”之見解,别具隻眼,可謂千古不磨之論。

秋影樓詩集序

《秋影樓詩集》者〔一〕,余房師東山汪公所作也〔二〕。

癸酉秋〔三〕,公舉京兆〔四〕,與余同出德清徐先生、廬陵彭先生之門〔五〕。後三年丁丑〔六〕,公成進士;又三年庚辰〔七〕,以第一人及第。而余坎壈失職〔八〕,連不得志於有司〔九〕。惟公於聚散之際,執手欷歔〔一〇〕,所以勞苦而慰勉之者,甚真且摯。

迨壬午冬〔一一〕,余被召入内廷,癸未三月〔一二〕,倖舉南宫〔一三〕,實出公分校禮闈本房所薦〔一四〕。既釋褐〔一五〕,登堂脩敬〔一六〕,公迎笑曰:“吾兩人平時契分何等〔一七〕,今乃以此禮見邪?”余拜,公答拜,終不肯以師道自處,仍以執友待之。

甫一月〔一八〕,而余扈從赴口外〔一九〕,公亦於是年八月奉太安人南歸〔二〇〕。明年車駕渡江〔二一〕,特命公居家食俸〔二二〕,校刻《全唐詩》。丙戌七月〔二三〕,書局未竣〔二四〕,而公訃忽至〔二五〕。余時適請假葬親〔二六〕,急裝遄返,取道虞山〔二七〕,哭公於寢〔二八〕,遺孤尚在乳抱〔二九〕,太安人出編見屬〔三〇〕,余受而藏之。會還朝期迫,匆匆未暇付梓〔三一〕。

及癸巳秋〔三二〕,長假還鄉〔三三〕,乃檢諸篋笥〔三四〕,亟命楷書生繕寫〔三五〕,倣宋本開雕〔三六〕,距公下世已八年矣。追維癸酉以後託同譜者十年〔三七〕,在門牆者四年〔三八〕,其間執弟子禮,從容邸舍〔三九〕,親承色笑者,無過一月中之三數日耳。此余於校閲之下,不禁撫卷心傷,淚流承睫者也。

刻既成,敬識始末〔四〇〕,以板歸諸公子〔四一〕,俾藏於家〔四二〕。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舊〔四三〕,使公子知先人手澤存焉耳〔四四〕。若夫公詩之體格,位置當在大曆以後、長慶以前諸名家間〔四五〕。慎行,門下士也,何敢輕爲倫擬〔四六〕,則以俟天下後世讀其詩而論定之者。

〔一〕《秋影樓詩集》:凡九卷,各卷以事繫名,分《圃田》、《東郊》、《曼聲》、《雪泥》、《横街》、《秋帆》、《春草》、《釋耒》、《邗江》九集,共三百十首詩作。清瞿紹基跋其詩集曰:“東山先生志尚幽閒,淡於榮利,登第未久即假還山,以養母爲樂。故其詩於真摯之中自饒逸韻,珊珊秀骨,是不食人間烟火者。”

〔二〕房師:明清科舉考試時分房閲卷的同考官被録取的生員尊稱爲房師。清顧炎武《生員論》文:“生員之在天下,近或數百千里,遠或萬里,語言不同,姓名不通,而一登科第,則有所謂主考官者謂之座師,有所謂同考官者謂之房師。”  東山汪公:謂汪繹(一六七一—一七〇六),字玉輪,號東山。江蘇常熟人。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進士,三十九年廷對第一,授修撰。後奉母歸里。康熙南巡,命分校《全唐詩》於揚州。次年七月,書局未竣,卒。年僅三十六歲。

〔三〕癸酉: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

〔四〕京兆:謂京都。舉京兆,指順天鄉試中式。

〔五〕德清:縣名。清屬湖州府。始置於唐天寶元年(七四二)。徐先生:徐倬。生平見前《塘西舟中喜晴得六言律詩一首》詩注〔四〕。輯編《全唐詩録》百卷,擢禮部侍郎。著有《道貴堂類稿》、《修吉堂文集》等。  廬陵:縣名。始置於漢代。清屬吉安府。即今江西省吉安市。  彭先生:彭殿元,字上虎,廬陵人。康熙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與修《明史》。主順天鄉試,所取多名士。未幾罷官,構薌谷小隱,潛心講學數十年。著有《薌谷稿》。

〔六〕丁丑: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

〔七〕庚辰:康熙三十九年(一七〇〇)。

〔八〕坎壈(lǎn):不平,喻遭際不順。漢劉向《九嘆怨思》:“志坎壈而不違。”  失職:意謂未能中進士得授一官半職。

〔九〕有司:官吏。古代設官分職,事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一〇〕欷歔:嘆氣、抽咽之聲。

〔一一〕迨(dài):等到。  壬午:康熙四十一年(一七〇二)。

〔一二〕癸未: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

〔一三〕倖:僥倖。自謙之辭。  南宫:古時稱代尚書省,後亦借指禮部。舊時科舉考試及官員的任免升降等均由禮部負責實行,因云。宋王禹偁《贈禮部宋員外閣老》詩:“未還西掖舊詞臣,且向南宫作舍人。”自注:“禮部員外,號南宫舍人。”

〔一四〕分校:分任校勘。後亦因以稱科舉考試時校閲試卷的各房官爲分校。  禮闈:古代科舉考試之會試,因爲禮部主辦,故稱禮闈。闈,試院。

〔一五〕釋褐:脱去布衣,换穿官服。意指中舉做官。自宋代始,士子殿試後,新進士均得詣太學釋褐,行釋菜禮,然後簪花飲酒而出。

〔一六〕脩敬:表示敬意。

〔一七〕契分:投合無間之情分。

〔一八〕甫:剛;方。

〔一九〕扈從:隨從;侍從。多用以指隨從帝王出巡。  口外:亦稱“口北”,長城要塞古北口之北,後因以泛指長城以北地區。按:據清陳敬璋《查他山年譜》及初白《隨輦集》所載,其隨駕口外避暑始發於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五月二十五日。

〔二〇〕太安人:謂汪繹之母。安人,朝廷給婦人封贈的稱號。清制,六品官之妻得以封安人。

〔二一〕車駕:指代帝王,此謂康熙帝。《漢書·高帝紀》:“車駕西都長安。”注:“凡言車駕者,謂天子乘車而行,不敢指斥也。”

〔二二〕食俸:享受朝廷俸禄。

〔二三〕丙戌: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

〔二四〕未竣:没有完工。

〔二五〕公訃忽至:按,初白聞汪繹噩耗時身在塞外喀喇火屯。其《甘雨集》有《七月十六日烏城直廬驚聞房師虞山公訃音哀情痛切託於短章》七律四首,其一有云:“公去京華日,余方扈從時。三年歸失約,一别見無期。”

〔二六〕請假葬親:按,初白歸營親葬據《西阡集·序》,事在康熙四十五年十月。

〔二七〕虞山:山名,古名海隅,又稱烏目山。在今江蘇省常熟縣城西北。故指代常熟。相傳西周虞仲葬此,因名。《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七七引《太平寰宇記》:“虞山在(常熟)縣西六里,東西十八里。《吴都文粹》:‘縣依山之陽,是爲隅山,以瀕海之隅也。又名虞山,以昔虞仲治此也。’”

〔二八〕寢:寢門,内室之門。《儀禮·士喪禮》:“君使人弔,徹帷;主人迎於寢門外,見賓不哭。”注:“寢門,内門也。”

〔二九〕乳抱:謂尚在幼年時期。

〔三〇〕出編見屬:拿出汪繹的詩稿託付於初白。

〔三一〕付梓:刻印書籍。梓,刻板。

〔三二〕癸巳: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

〔三三〕長假:意謂乞休而不復爲官。

〔三四〕篋笥:以竹編製用以藏物的器具,類似箱子。

〔三五〕亟:急。

〔三六〕開雕:開始刊刻(書版)。

〔三七〕追維:追念。維,通“惟”。  同譜:猶言同年。即同一年中的舉人。

〔三八〕門牆:師門之稱。語本《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三九〕邸舍:府第。

〔四〇〕識:通“誌”,記也。

〔四一〕公子:貴族子弟之通稱。此謂汪繹之子。

〔四二〕俾:使。

〔四三〕庸:乃,用作副詞。

〔四四〕手澤:手汗。後用以指代先人或先輩之遺墨、遺物。語本《禮記·玉藻》:“父没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

〔四五〕大曆:唐代宗李豫年號(七六三—七七九)。此間代表詩人有“大曆十才子”如李益、盧綸、韓翃、錢起、司空曙、李端等。  長慶:唐穆宗李恆年號(八二一—八二四)。此間代表詩人有白居易元稹等。

〔四六〕倫擬:比擬;倫類。

文作於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時家居海寧故里,年六十五歲。文章本着知人論世精神,通過記述與房師汪繹十四年間的交誼,突出表現了其忠於友誼、謙退不矜、奉親至孝、淡泊名利的品性,隨後交代了其詩集刊行的經過,並對其詩之歷史地位作出適當的評價。全文清徐簡古,然一往情深,低徊無窮。

自吟亭詩稿序〔一〕

癸巳夏〔二〕,余請假將出都〔三〕,同年十數人餞飲於陳甥秉之寓舍〔四〕。酒半,山陽阮君越軒起執余手曰〔五〕:“先君子平生喜作詩,未嘗出以問世,存者不肖手輯〔六〕,向欲乞序於君以垂不朽,今君行有日矣,敢以請。”明日詣吾門〔七〕,以《自吟亭稿》上下二卷見示。余受而讀之,合諸古作者之意,可傳者蓋十五、六焉。

夫自漢魏以降〔八〕,稱詩家不知凡幾〔九〕,其裒然成集者〔一〇〕,皆自謂可傳者也。顧或傳焉〔一一〕,或否焉。幸而傳矣,又不能久且遠。何哉?傳家易,而問世難;問世易,而傳世難也。

夫子孫之於父祖,苟無墜其業〔一二〕,則必思永其傳,以爲吾先人手澤存焉耳〔一三〕。乃其足不踰户庭〔一四〕,名不出鄉曲〔一五〕,雖窮年矻矻〔一六〕,著書滿家,而世不及知。且世又多貴遠而忽近者〔一七〕,自王、楊、盧、駱、李、杜、韓、孟諸公〔一八〕,輕薄謗傷〔一九〕,同時且不免,故曰問世難。其或喜交游,騖聲譽〔二〇〕,上之官資、氣力〔二一〕,足以奔走一世,遂群然推目曰〔二二〕:“此著作手也〔二三〕。”次則借資於當路〔二四〕,流傳唱和,互相標榜,亦可要名於一時〔二五〕。迨没身而後〔二六〕,交游盡而聲譽銷,向所撰述,如螢光爝火〔二七〕,隱見叢殘〔二八〕。螙蝕之餘〔二九〕,幾何其不湮滅也?故曰傳世難。今先生之詩可以傳矣,顧不汲汲自求其傳而待後人以傳〔三〇〕。後之人不以爲一家之私言而出而問諸世,而世果以爲可傳,則其傳之必遠且久無疑焉。蓋先生初亦有志用世〔三一〕,嘗兩至京師。既而歷兗、豫、吴、越之郊〔三二〕,所與往還贈答者,非前朝佚老〔三三〕,則當代賢豪鉅公也〔三四〕,顧不假其游揚汲引之力〔三五〕,而乃歸憩林廬〔三六〕,孤吟獨詣〔三七〕。其志潔,故其神清;其品高,故其辭簡。誦先生之詩,而論其世,蓋詩又以人傳也。天下後世倘有以余爲知言者〔三八〕,庶無負越軒請序之意乎〔三九〕。

〔一〕《自吟亭詩稿》:清阮晉(一六三四—一六九七)著,凡二卷。晉字鶴緱,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監生。少與閻若璩共學,又學詩於靳應昇。曾與李挺秀、黄申、靳應昇等結望社。家富於田,故其詩作多田園漫興之作,“詩筆力追香山(白居易)、劍南(陸游),稍傷率易”(見鄧之誠《清詩記事初編》卷五)。

〔二〕癸巳: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

〔三〕請假出都:謂引疾告歸,離京返里。《待放集·序》:“移疾經年,遲遲去國,恭遇聖天子萬壽之期,既隨班朝賀,復申前請。又三閲月,始蒙恩允歸。”

〔四〕同年:見前《題同年張蒿陸落葉詩卷後》詩注〔一〕。  陳甥秉之:陳世倌(?—一七五八),字秉之,號蓮宇,浙江海寧人。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進士,選庶常,歷侍讀,屢主山東、廣東、順天鄉試,累官至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卒謚文勤。按:初白堂叔父查繼甲女查氏某曾適陳世倌父陳詵爲妻,故文中稱秉之爲甥。

〔五〕阮君越軒:阮應商,字次賡,號越軒。康熙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立朝正直。著有《春秋彙傳析義》等。

〔六〕不肖:子不似父。此爲自謙之詞。

〔七〕詣:前去。

〔八〕以降:以後。降,下。

〔九〕凡幾:共計多少。

〔一〇〕裒然:見前《曝書亭集序》文注〔五二〕。

〔一一〕顧:但。

〔一二〕墜:失去。《國語·晉語二》:“敬不墜命。”

〔一三〕手澤:見前《秋影樓詩集序》文注〔四四〕。

〔一四〕户庭:猶家門;門庭。

〔一五〕鄉曲:猶鄉下。以其偏處一隅,因稱鄉曲。後因以指稱鄉里。

〔一六〕窮年矻(wù)矻:一年到頭地勤奮努力。矻矻,同“兀兀”,勤奮不懈貌。語本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一七〕忽:輕忽;輕視。

〔一八〕王:謂唐詩人王勃(約六五〇—六七六)。  楊:謂唐詩人楊炯(六五〇—六九三?)。  盧:謂唐詩人盧照鄰(約六三六—六九五後)。  駱:謂唐詩人駱賓王(約六二六—六八四後)。以上四人被稱爲“初唐四傑”。  李:謂唐詩人李白(七〇一—七六二)。  杜:謂唐詩人杜甫(七一二—七七〇)。  韓:謂唐詩人韓愈(七六八—八二四)。  孟:謂唐詩人孟郊(七五一—八一四)。

〔一九〕輕薄謗傷:意謂不尊重而非議攻擊之。比如杜甫生前曾就世人非議“四傑”而作《戲爲六絶句》之二回護云:“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爲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但他自己的詩作同樣亦受到時俗的嗤笑輕謾,死後直至宋代纔予以崇高地位。故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有云:“夫(杜)子美詩超今冠古,一人而已,然其生也,人猶笑之;殁而後人敬之,況其下者乎?”

〔二〇〕騖:力求;强求。

〔二一〕上:在先。  官資:做官的資歷。唐白居易《令狐相公拜尚書後有從鎮歸朝之作劉郎中先和因以繼之》詩:“不計官資衹計才。”

〔二二〕推目:矚目。《新唐書·劉迺傳》:“善文詞,爲時推目。”

〔二三〕著作手:指代作家。作手,能手。

〔二四〕借資:借助;憑藉。  當路:當仕路。後因以喻掌權者。

〔二五〕要名:即邀名,求取名聲。要,通“邀”。

〔二六〕迨:等到。  没身:身死之後。没,通“殁”。

〔二七〕爝(jiào)火:小火把。《莊子·逍遥遊》:“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

〔二八〕叢殘:瑣碎;零亂。此指瑣碎零亂的事物。

〔二九〕螙(dù)蝕:爲蠹蟲所蛀損。螙,同“蠹”。

〔三〇〕汲汲:急切貌。語本《禮·問喪》:“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三一〕用世:爲世所用。

〔三二〕兗(yǎn):兗州,府名。古“九州”之一。清屬山東省,領縣十三。其轄境相當今山東省運河以東,蒙山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部分地區。  豫:豫州,亦古“九州”之一。東晉時轄境最大時相當今江蘇、安徽長江以西,安徽望江縣以北之淮河南北地區。此似指河南開封(或洛陽)。  吴:古國名,轄境有今江蘇、安徽、浙江部分地區,都於吴(今蘇州市)。  越:古國名,轄境有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部分地區,建都會稽(今紹興市)。

〔三三〕佚老:同“逸老”。

〔三四〕賢豪鉅公:意謂名聲卓著或地位崇高者。鉅公,猶偉人。

〔三五〕游揚:宣揚;傳揚。汲引:引進,因喻提拔。

〔三六〕林廬:林中茅屋,借指隱居之所。

〔三七〕獨詣:謂學養上獨到之處。明李東陽《送喬生宇歸樂平》詩:“微言析毫芒,獨詣超畛域。”

〔三八〕知言:有遠見之言。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秦伯問於士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對曰:‘其欒氏乎?’秦伯以爲知言。”

〔三九〕庶:庶幾;或許。

文作於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夏五、六月間,時居京都,乞假待歸林下,時年六十四歲。文章就詩文的能否傳世久遠問題發表了精闢見解,以爲真正的著作手須得經歷時間的考驗,一切浮泛文字難免如“螢光爝火”,日久必將湮滅無聞,不管其當時如何地“奔走一世”,顯赫一時。初白對詩文價值的認識無疑是有歷史價值的,所惜《自吟亭詩稿》却並未如其所預言的那樣傳世不衰。故今人鄧之誠先生評此序文對阮晉之贊譽曰:“無乃過情乎?”(見《清詩紀事初編》卷五)

仲弟德尹詩序〔一〕

順治丙申〔二〕,余七齡入小學。明年丁酉〔三〕,仲弟亦出就傅〔四〕,日課有餘力,先淑人率口授唐詩一首〔五〕。弟性警敏,蚤解《切韻》諧聲〔六〕,十歲以上,五經四子書略成誦〔七〕。先大夫不遽令習應舉業〔八〕,則與余退而學詩。既冠且娶〔九〕,始從慈溪葉師學爲時文〔一〇〕,而性之所好,尤在吟詠,久之遂成卷。父執陸射山、范默庵兩先生〔一一〕,家伊璜、二南兩伯父〔一二〕,互加獎餙〔一三〕,則益自喜,又相約爲詠史詩。是時弟年二十六,余視弟兩年以長,形影相隨,未嘗一日離也。

先淑人既見背〔一四〕,先大夫命余兩人析箸〔一五〕。未幾,旋奉諱〔一六〕,兩稚弟尚未成立〔一七〕,迺延師督訓之,獨脱身出。己未夏〔一八〕,余從軍南去,弟北游京師,自爾聚散靡常。迨庚辰、癸未〔一九〕,後先成進士,同館者十年〔二〇〕。余長告歸田里,年已六十四矣。又二年,弟從順天學使因病辭職〔二一〕,年數適與余同。通計三十餘年,彼此往復之作,不下三百首,而己未以前之少作及見□詶,當不在此數焉。

竊觀古人傳集〔二二〕,兄弟唱酬之富,無若眉山二蘇公〔二三〕。今雖不敢謬附傳人之列〔二四〕,第就篇章計多寡〔二五〕,自謂不讓前賢。顧二蘇晚年一存一殁〔二六〕,欲尋對牀風雨之樂不復可得〔二七〕。余與弟乃獲邀天幸〔二八〕,年皆七十以外,唱予和汝,不減兒時,較前賢反若有過之者,此豈始願所及料、人力所能致哉?

戊戌秋〔二九〕,余徇好友之意〔三〇〕,先刻拙集問世,遠近知交,兼來索弟詩刻。蓋弟平生轍迹〔三一〕,幾遍天下,所至與賢豪長者游,覽眺留題,往往膾炙人口,獨不自愛惜,散佚者多,篋衍所存〔三二〕,僅十之四、五耳。余稍爲評潤〔三三〕,以付梓工〔三四〕,因序兩人自少而壯而老、離合盛衰之故如此。

〔一〕德尹:初白次弟查嗣瑮,參前《老僕東歸寄慰德尹兼示潤木》詩注〔一〕。

〔二〕順治丙申:順治十三年(一六五六)。

〔三〕丁酉: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

〔四〕就傅:謂拜師受讀。

〔五〕先淑人:謂初白母鍾韞。韞字眉令,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工詩擅詞,著有《長繡樓詩集》一百卷。病亟時自以風雅流傳非女士所宜,悉焚之。後初白就默識者追録六十餘首,題曰《梅花園存稿》。淑人,朝廷予大臣之婦女的封號。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國將軍之妻爲淑人。鍾韞累贈孺人,復晉贈淑人。

〔六〕《切韻》:書名。是書按反切的發聲分音,收聲分韻,故稱“切韻”。爲研究中古漢語語音之重要資料。  諧聲:即形聲,六書之一。

〔七〕五經:儒家的五部經典著作,始稱於漢武帝時。漢班固《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  四子書:亦省作“四子”,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經典。此四書爲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録。舊時科考,每以“四子”、“五經”命題。

〔八〕先大夫:謂初白父查遺(一六二六—一六七八)。原名崧繼,字柱浮。國變後更名遺,字逸遠,號學圃。明邑諸生。以子官貴,贈通議大夫、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應舉業:謂參與科舉考試的時文八股及帖括詩等科考必修之課業。

〔九〕冠:古人年滿二十行冠禮,結髮戴冠,表示成人。後因以指代二十歲。

〔一〇〕慈溪:縣名,始置於唐開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因邑人董黯孝養其母而得名。清屬寧波府。  葉師:謂葉伯寅。浙江寧波人。生平未詳。清陳敬璋《查他山先生年譜》:“康熙七年戊申,先生年十九。讀書武林吴山,從慈溪葉伯寅先生學。逸遠公初不令習舉業,至是始爲櫽括之文。”  時文:科舉應試之文,對“古文”而言。此謂八股文。

〔一一〕父執:父親的友輩。《禮·曲禮上》:“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  疏:“謂執友與父同志者也。”  陸射山:陸嘉淑(一六一八—一六八九),字冰修,號射山,一號辛齋。浙江海寧人。明諸生,入清不仕。初白、王武,均爲其婿。初白亦曾從之學詩,頗得指授。有《射山詩鈔》傳世。  范默庵:范驤,字文白,號默庵。浙江海寧人。諸生。工書。有《默庵集》。

〔一二〕伊璜:查繼佐(一六〇一—一六七六),原名繼佑,字伊璜。自號與齋,又稱敬修子、釣史、釣玉。入清後更名省,字不省;游粤後名左尹,别號非人氏。因其居近東山(即審山),居廬名樸園,故人稱東山先生或樸園先生。浙江海寧人。博學多通,尤精史學。著有《國壽録》、《罪惟録》、《魯春秋》、《東山國語》、《敬修堂釣葉》及《玉琢緣》、《鳴鴻度》等六部傳奇雜劇和其他多種著作。  二南:查詩繼,字二南,號樊村。順治十一年(一六四五)舉鄉薦。淡於進取。晚年曾知霍邱縣,兩年後乞休,卒於返歸途中。年七十有一。著有《肅肅軒稿》、《北窗小草》等,爲時人推重。

〔一三〕獎餙:猶獎譽;稱譽。餙,同“飾”。

〔一四〕見背:謂父母或長輩逝世。語本晉李密《陳情事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一五〕析箸:分家。箸,竹筷。清方文《寄懷齊方壺》詩:“可憐半載喪二親,弟兄析箸家酷貧。”

〔一六〕旋:没有多久。  奉諱:居喪。語本《禮·曲禮上》:“卒哭乃諱。”後人諱死者名,因稱居喪爲奉諱。此謂居父喪。逸遠卒於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春三月一日。

〔一七〕兩稚弟:謂查嗣庭及查謹。嗣庭,字潤木,號横浦。生平詳前《老僕東歸寄慰德尹兼示潤木》詩注〔一〕。謹字濬安,號信庵,出繼其叔父查嵋繼。

〔一八〕己未: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

〔一九〕庚辰:康熙三十九年(一七〇〇)。是年嗣瑮聯捷,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癸未: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是年三月,初白捷南宫,賜進士,名在二甲第二名。欽授翰林院庶吉士,特免教習。

〔二〇〕同館:謂同在翰林院任職。館,館閣。

〔二一〕順天:府名。治所在今北京市。學使:官名,即督學使者,又稱提督學政。三年一任,均從進士出身的官吏中簡派,按期赴所屬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充任學政時,不管官位大小,均與督、撫平行。

〔二二〕竊:私下;自家。謙辭。

〔二三〕眉山:縣名。今屬四川省。  二蘇公:謂北宋文學大家蘇軾及其弟蘇轍。

〔二四〕傳人:謂名聲流播於後世者。

〔二五〕第:但;祇。

〔二六〕一存一殁:一在世,一已去世。按:蘇軾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〇一),蘇轍卒于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

〔二七〕對牀風雨之樂:宋蘇軾《辛丑十一月九日既與子由别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自注云:“嘗有夜雨對牀之言,故云爾。”後以喻兄弟或友朋聚會之喜悦。句意本此。

〔二八〕獲邀:獲得。邀,通“徼”,求取。  天幸:天賜之幸。

〔二九〕戊戌: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

〔三〇〕徇:順從。

〔三一〕轍迹:猶足迹。

〔三二〕篋衍:方形竹箱,用以盛物。《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唐陸德明《釋文》引李頤曰:“衍,笥也,盛狗之物也。”

〔三三〕評潤:評點潤飾。

〔三四〕梓工:雕版的木工。

文約作於康熙五十七年至五十八年間,時居海寧故里。文章帶有自傳自叙色彩,是研究初白生平及思想之重要資料。全文平易簡約,如述家常,而一世風雨,人生曲折悲歡,盡在其中,平淡之中有辛酸之淚。

王方若詩集序〔一〕

余充京兆鄉貢〔二〕,時年四十有四;又十年,奏名禮部〔三〕。顧瞻彙進〔四〕,英英皆少年。其間頫首下心〔五〕,夙昔所愛敬而兄事者〔六〕,癸酉則慈溪姜西溟〔七〕,癸未則寶應王方若而已〔八〕。

兩先生咸負當代重名,差池晚達〔九〕,先後以高第入史館,一時稱風雅者兼歸焉。西溟奡兀峥嶸〔一〇〕,不肯輕假牙頰〔一一〕。其論詩,以峭拔爲骨,湛淡爲神〔一二〕。方若寬和宏藹〔一三〕,與人交必盡其忻歡〔一四〕。發爲吟詠,極筆墨之淋漓,而一澤於古雅〔一五〕。兩家詩品之不同如此,顧唱予和汝〔一六〕,胥引余爲同調焉〔一七〕。豈不以年齒相亞而忘其媕陋與〔一八〕?抑别有契合〔一九〕,如草木之臭味與?

兩先生立朝皆不及〔二〇〕,逮余長假歸田,西溟没已十四年〔二一〕,方若未幾亦下世。西溟之詩,先鏤板於德清〔二二〕,唐太常益功曾以序見屬〔二三〕。方若詩,尚未有刊本也。雍正甲辰秋〔二四〕,賢嗣懿誦以名孝廉來宰烏程〔二五〕。甫涖任〔二六〕,亟專信使奉先人遺稿委余校訂〔二七〕。將付剞劂〔二八〕,並索弁言〔二九〕。嗟嗟良友云亡〔三〇〕,老成頓盡〔三一〕,以余之不才,頭童齒腐〔三二〕,猶在人間,俛仰平生〔三三〕,恍同前塵昨夢〔三四〕,而耄已及矣〔三五〕。所喜兩家遺集俱於吴興梓行〔三六〕,一同年老叟獲睹成書,各挂姓名於篇首,是誠後死者之幸,庸不敢以不文辭〔三七〕。若乃作者之精光聲價,如照乘之珠〔三八〕,連城之璧〔三九〕,傳諸藝林〔四〇〕,有目共見。區區蕪語〔四一〕,又奚足爲輕重乎哉?

〔一〕王方若:王式丹(一六四四—一七一八),字方若,號樓村。江蘇寶應人。康熙四十二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史館十年,長假歸里,未幾卒。式丹少有詩名,性不諧俗。曾從葉燮、田雯游,以詩受知於王士禛。詩格在唐、宋之間,頗爲初白所欣賞。著有《樓村詩集》二十五卷。

〔二〕鄉貢:猶鄉試,每三年一次,中式者稱舉人。

〔三〕奏名禮部:意謂考取進士。科舉考試,禮部將擬録取之進士名册送呈皇帝審核,稱“奏名”。

〔四〕彙進:猶彙徵,指連類同進之人。

〔五〕頫(fǔ)首:猶低頭。内心折服貌。頫,同“俯”。  下心:心中爲之欽服。

〔六〕夙昔:以前。

〔七〕癸酉: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  姜西溟:姜宸英(一六二七—一六九九),字西溟,號湛園,浙江慈溪人。明諸生。以古文辭馳譽江南,與朱彝尊、嚴繩孫共稱“江南三布衣”。康熙十八年薦鴻博不遇,入《明史》館充纂修。年七十始成進士,兩年後以事牽連入獄,瘐死獄中。其詩兀奡磅礴,宗杜(甫)而入蘇(軾)。

〔八〕癸未: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

〔九〕差池:不齊。《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此引申爲差錯。

〔一〇〕奡(ào)兀峥嶸:喻超拔不群。奡兀,矯健貌。峥嶸,高峻貌。清鄭方坤《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宸英)既以古文詞雄視一代,而有韻之言,則又滂葩奡兀,宫商抗墜,與前人角勝毫釐間。韓(愈)歐(陽修)諸公,安得而獨有千古也。”

〔一一〕輕假牙頰:喻拾人牙慧,步人後塵。假,借。牙頰,嘴舌、口齒之間。

〔一二〕湛淡:清澈。

〔一三〕寬和宏藹:寬大平和。鄭方坤《國朝名家詩鈔小傳》:“(樓村)詩排奡陡健,一洗吴音嘽緩,蓋以昌黎(韓愈)爲的,而泛濫於廬陵(歐陽修)、眉山(蘇軾)、劍南(陸游)、道園(虞集)之間。本深而末茂,實大而聲宏,心醇而氣和。”

〔一四〕忻歡:高興;欣喜。忻,通“欣”。

〔一五〕澤:通“擇”,選擇。

〔一六〕顧:而。用作連詞。

〔一七〕胥:都;皆。  同調:聲類相同。比喻志趣相投合。

〔一八〕亞:次。此謂歲數小一些。  媕(ān)陋:謂人云亦云,見識淺陋。

〔一九〕契合:融洽。

〔二〇〕立朝:大臣執政於朝。

〔二一〕没:通“殁”,死亡。

〔二二〕德清:縣名,始置於唐代。今屬浙江省。清屬湖州府。

〔二三〕唐太常益功:唐執玉(一六六八—一七三三),字益功,一字薊門。江蘇武進人。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進士。知德清縣,陞工部屯田司主事,充五十四年會試同考官,遷應天府丞,擢禮部左侍郎,轉都察院左都御史,累官至直隸總督。爲官清正,有政聲。太常,官名。漢時爲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

〔二四〕雍正甲辰:即雍正二年(一七二四)。

〔二五〕賢嗣:賢良的後代。此爲客氣的説法。  懿誦:王懿誦,生平未詳。  孝廉:孝,孝子;廉,廉潔之士。原爲漢代選舉官吏的兩種科目。武帝元光年初,令郡國各舉孝廉一人,以後遂合稱孝廉。清代則用以專指舉人。  宰:制;治理。多用以指邑、縣一級的地方行政長官。  烏程:縣名。春秋時春申君立菰城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二二一)改其名爲烏程縣。清屬湖州府。故城在今浙江省吴興縣南二十五里。

〔二六〕甫:剛剛。  涖任:走馬上任。涖,臨。

〔二七〕亟:急。

〔二八〕剞劂:刊刻印行。參前《曝書亭集序》文注。

〔二九〕弁言:序言。以其冠於篇卷之首,因稱。弁,冠名。

〔三〇〕云:語助詞,無義。

〔三一〕老成:謂年高有德之人。語本《詩·大雅·蕩》:“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疏:“今時雖無年老成德之人,若伊、陟之類。”

〔三二〕頭童齒腐:猶“頭童齒豁”,即頭秃齒落,喻衰老之態。

〔三三〕俛仰平生:意謂回首一生。俛,同“俯”。

〔三四〕前塵:佛教語。佛教有“六塵”之説,即色、香、聲、味、觸、法,以爲當前境界爲六塵所成,皆非真實,故稱前塵。《楞嚴經》二:“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内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

〔三五〕耄(mào):老;高年。《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按:初白時年七十五,並未滿八十,此乃約略言之。

〔三六〕梓行:刊刻印行。梓,刻版。

〔三七〕庸:愚。自代之謙辭。  不文:不才。

〔三八〕照乘之珠:光亮能照明車乘的寶珠。事本《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威王)與魏王會田於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梁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

〔三九〕連城之璧:價值連城之玉。事本《史記·蘭相如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四〇〕藝林:猶藝苑;文苑。

〔四一〕蕪語:猶蕪辭。蕪雜之辭,此乃對自己所作文章之謙稱。

文作於雍正二年(一七二四)至四年間,年近耄齡,時居海寧故里。文章雖序王式丹詩集,實則連帶序及姜宸英,有如二水合流,却主次分明,輕重悉宜。同時,從其與風格迥然有别的王、姜兩家“唱予和汝,胥引余爲同調”而言,初白並不軒唐輊宋之論詩祈向也於此可知。是文雖作於晚年,寫來却精簡練達,雄厚沉穩,可謂蒼勁老成。

先室陸孺人行略〔一〕

孺人爲辛齋陸先生第三女〔二〕,先生與先君子同里同志〔三〕,故許以孺人字余〔四〕。締好時〔五〕,兩家子女猶在襁褓中也〔六〕。歲己亥〔七〕,外母顧太君棄世〔八〕,孺人年尚穉,受外祖顧翁拊育〔九〕。顧翁故饒於財〔一〇〕,食指百計〔一一〕,孺人以弱女子處其際,内外上下無間言〔一二〕。迨顧翁殁〔一三〕,孺人年已及笄矣〔一四〕。丁未正月〔一五〕,自陸來歸,外舅及先君子方結納四方賢豪〔一六〕,不事生産,家計益落。合卺之夕〔一七〕,外舅手書致先君子曰:“練裳竹笥〔一八〕,牽犬繫羊,弟并無之。所恃知我耳!”蓋兩人情好脱略如此〔一九〕。孺人釵荆裙布〔二〇〕,處之恬如〔二一〕。

吾母鍾太孺人爲忠惠公女孫〔二二〕,司李公愛女〔二三〕。先祖武庫公承通議、奉政累世餘澤〔二四〕,而先君爲長子,一時結褵之盛〔二五〕,綺羅筐篚〔二六〕,照耀里閭〔二七〕。中更患難〔二八〕,二十年中,資産屑越殆盡〔二九〕。先母既晨舂夜績〔三〇〕,率作於前;孺人亦刻苦以成婦道。其侍翁姑也〔三一〕,不詔之坐〔三二〕,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兢兢唯恐有失,以違尊嫜心〔三三〕。吾母治家嚴肅,少所許可,至是,喜謂不肖曰〔三四〕:“吾向以無母之女爲汝憂,能若是,是得婦矣。”

余早稟庭誥〔三五〕,不習舉業〔三六〕。年十九,始從甬上葉伯寅先生學爲帖括之文〔三七〕。又三年,出應童子試〔三八〕,受知於郡守淮南嵇公〔三九〕。未及終試,而吾母病篤〔四〇〕,復屏棄筆硯,專意侍奉。孺人代理家政,延醫師〔四一〕,饋湯藥〔四二〕,寒暑晝夜,寢食不遑〔四三〕。至壬子春〔四四〕,吾母見背〔四五〕,孺人號痛不欲生。蓋自齠齡失恃〔四六〕,覬得長奉姑嫜之教爾〔四七〕。乃重罹慘變〔四八〕,誠自傷賦命之薄也。

先是,仲弟德尹娶於唐〔四九〕,是年五月,先君子命余兩人析筯〔五〇〕。時新舉大喪,饔飱不給〔五一〕,余督率老婢子墾中庭隙地,種茄以續食。孺人課蠶桑,勤紡織,以佐不逮〔五二〕。如是者七年。旋奉先君之諱〔五三〕,時三弟潤木年十五〔五四〕,四弟濬安年十四〔五五〕,兩弟事長嫂如母,孺人以撫則如子〔五六〕,以禮則如賓。兩弟每與人言,至感而泣下。

己未夏〔五七〕,同邑楊以齋先生出撫貴陽〔五八〕,余慨然發從遊之志。是時疆埸未靖〔五九〕,豺虎塞塗〔六〇〕,戚黨交好〔六一〕,多來阻行,余故因循久之〔六二〕。孺人初亦以浪游爲戒〔六三〕,既而獨力勸駕曰〔六四〕:“丈夫年方壯,不於此時審出處,寧能老死牖下耶〔六五〕?且君所以躊躇者,非以家貧子幼故耶?君第行〔六六〕,勿以爲慮。”余感其語,遂決策遠行。其秋,吴中大旱〔六七〕,赤地千里。吾鄉濱海舃鹵之地〔六八〕,顆粒不登。上辦官租,下撫穉子,外奉師儒〔六九〕,無米之炊,巧婦束手。孺人焦心殫力〔七〇〕,黽勉有無〔七一〕。至戚中有憐而貸之粟者〔七二〕,峻却不受,呼兒建諭之曰〔七三〕:“吾非矯情而爲此〔七四〕。凡吾所以爲此者,爲汝父及汝輩地耳〔七五〕。他日幸有所樹立,使人謂汝家貧賤時,妻子嘗仰給於人〔七六〕,何顔面相對乎!”此事吾伯姊曾爲余道之,孺人未嘗以告也。

余不耐家居,又不善營生産。二十年於外,館穀所入〔七七〕,散若摶沙〔七八〕,間一内顧,孺人不以資日用,自十金以上〔七九〕,必曲爲會計,恢贖先世廢業,一絲一粟,按籍可稽〔八〇〕,今薄田稍供饘粥〔八一〕,皆孺人撙節勤劬所留也〔八二〕。

天資孝敬,孺慕之誠〔八三〕,四十不衰。戊辰二月〔八四〕,外舅客京師〔八五〕,抱危疾,余買舟扶持旋里〔八六〕,踰年而殁。自此以後,事余尤謹,曰:“感君之視吾父猶父也。”凡余所飲之酒,彼未嘗沾唇;所食之品,未嘗下筯〔八七〕。屑麥作糜〔八八〕,摘蔬供匕〔八九〕,下與臧獲同甘苦〔九〇〕,率以爲常。癸酉秋〔九一〕,兒建登鄉薦〔九二〕,余亦舉京兆〔九三〕。明年五月還家,始破顔一笑,而茹苦不異曩時〔九四〕。余怪而叩之〔九五〕,徐答曰〔九六〕:“君不記種茄時耶?”丁丑之役〔九七〕,兒建幸捷南宫〔九八〕,余仍被放〔九九〕。兒歸,孺人執其手,淚下瀾翻,嗚咽不自禁。蓋不以子之成名爲喜,而以余之落第爲悲。自今思之,余之負孺人實甚矣。

體故羸弱〔一〇〇〕,兼善病,投以參桂〔一〇一〕,往往小差〔一〇二〕。去秋,余歸自閩,未幾,孺人驟患崩下〔一〇三〕,氣血大虧,百藥罔效〔一〇四〕,氣息僅屬〔一〇五〕。每聞余將近出,輒掩面迴身,淚漬枕席〔一〇六〕。余固心知爲不祥,蓋頻年往來萬里,孺人從無離别可憐之色也。秋來擬赴試禮闈〔一〇七〕,逡巡至今日〔一〇八〕,果爲永訣之期,能不傷哉!

計其生平,九齡爲無母之女,二十二爲無姑之婦〔一〇九〕,爲黔婁妻三十有三年〔一一〇〕,曾未獲享一日之安。中間營兩喪〔一一一〕,娶兩媳〔一一二〕,支持門户,整理田廬,畢耗其心神而繼之以死。此五十老鰥所爲憑棺摧痛〔一一三〕,百端交集,不知涕泗之横流也〔一一四〕。

孺人有女,尚幼。晚又撫吾姊之孤女爲己女。侍孺人之疾,與兩兒兩媳衣不解帶者一年。中夜聞咳嗽聲,必起立,徬徨以伺〔一一五〕。雖此女至性過人,然非爲之母者,恩義備至,豈易得此。

孺人生順治辛卯四月十七日未時〔一一六〕,卒於康熙己卯十月二十五日戌時〔一一七〕,享年四十有九。子三人:長克建,丁丑科進士,娶祝氏,辛未進士諱翼模女〔一一八〕。次克承〔一一九〕,娶許氏,廣東潮州府平遠縣知縣韓兆炎女〔一二〇〕。次克念〔一二一〕,未聘。女二人,一未字,一許字丙戌進士原任工部尚書朱諱之弼公之孫〔一二二〕,江西九江知府諱儼之子〔一二三〕。某孫男二人。長昌祖〔一二四〕,未聘。次昌祈〔一二五〕,聘己亥進士馬諱麟翔公孫女〔一二六〕,太學生諱翌贊之女〔一二七〕。孫女一人,許字壬戌進士現任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許諱汝霖公之孫〔一二八〕,己卯科舉人諱惟模之子焞〔一二九〕。皆克建出。兒輩既昏迷不能執筆〔一三〇〕,余亦心神貿亂〔一三一〕,聊述梗概,仰祈仁人君子錫之銘誄,用勒貞珉〔一三二〕,舉家存殁,感均不朽。

〔一〕先室:謂亡妻。室,妻子。《禮記·曲禮上》:“三十曰壯,有室。”漢鄭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稱室。”  陸孺人:謂初白妻陸氏。孺人,古代官吏之母或妻的封號。《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

〔二〕辛齋:陸嘉淑,見前《仲弟德尹詩序》注〔一一〕。

〔三〕先君子:謂初白亡父查崧繼,見前《仲弟德尹詩序》注〔八〕。

〔四〕字:出嫁。《正字通》:“女子許嫁曰字。”

〔五〕締好:締結秦晉之好。締,交結。

〔六〕襁褓:背負小兒之背帶和布兜。

〔七〕己亥:清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時陸氏年方九歲。

〔八〕太君:舊時王朝官員母親的封號,後亦用作對他人母親之尊稱。  棄世:離開人世,是死亡的委婉説法。

〔九〕拊(fū)育:同“撫育”。

〔一〇〕饒:富。

〔一一〕食指:謂家中人口。明錢子正《溪上所見》詩:“家貧食指衆,謀生拙於人。”

〔一二〕間言:猶閒言,即説閑話。間,“閒”之俗字。

〔一三〕迨:及;待到。

〔一四〕及笄:謂年滿十五歲。《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漢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髮簪。

〔一五〕丁未:康熙六年(一六六七)。時初白十八歲,陸氏十七歲。

〔一六〕外舅:妻父,即岳父。此謂陸嘉淑。據清朱奇齡《查崧繼傳》:“先生性慷慨,有大節,不以家人生産爲念。喜交游,人有大故大喪則往助之,有患難則拯救之。愛人而容衆,輕財而好施。以故,人莫不争就先生,先生亦不辭其勞,爲人謀如己事,席不暇暖。其後交蓋廣,從之者日益衆。周人之急,或破産以給之,家愈貧,弗問也。”

〔一七〕合卺:即飲交杯酒。舊時新婚之禮,分瓠爲兩瓢,稱卺。新郎新娘各執一瓢飲酒,稱合卺,亦叫合瓢。《禮記·昏儀》:“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一八〕練裳竹笥:指代陪嫁之衣物。練,粗絹。《後漢書·戴良傳》:“良五女並賢,每有求姻,輒便許嫁,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以遣之。”

〔一九〕脱略:輕慢不拘。

〔二〇〕釵荆裙布:即以荆枝作髻釵,以粗布製衣裙。指貧家婦女裝束。

〔二一〕恬如:安然;淡然。

〔二二〕鍾太孺人:鍾韞,參前《仲弟德尹詩序》文注〔五〕。忠惠公:謂鍾化民,字維新,浙江仁和人。明萬曆八年(一五八〇)進士,授惠安知縣,遷御史,進光禄丞,擢太常少卿,累官至河南巡撫。居官勤厲,所至有聲。勞瘁卒官,賜祠曰忠惠。

〔二三〕司李公:謂鍾名臣。司李,即司理,官名。始設於宋,主管獄訟。

〔二四〕武庫公:謂初白祖父查大緯(?—一六五〇),字公度,號蘧庵。明崇禎癸酉(一六三三)順天副榜,官兵部武庫司主事。據清朱奇齡《查大緯傳》:“公度公才名蓋世,以諸生入太學,肆業南雍。癸酉應應天鄉試,抑置副車。其後以六堂課試異等,選拔爲郡司馬,不就。會遭世變,不得大遂壯行之願,賫志以殁。”  通議:共同議論。此用以指代堂高祖查志立。志立字敬峯,明嘉靖丙辰(一五五六)進士。查秉彝第三子。曾官河南參政,故稱。  奉政:奉政大夫,官名。此指代其高祖查志文(一五二三—一五八九)。志文字鳴周,號岐峯。明隆慶丁卯(一五六七)舉人。官廬州府同知,管無爲州事,加四品俸,誥授奉政大夫。

〔二五〕結褵:亦作“結縭”。古代嫁女的一種儀式。凡女子臨嫁,其母爲之繫結佩巾,以示婚後當盡力操持家務。褵,佩在胸前的絲巾。後也指稱男女婚嫁。《詩·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二六〕綺羅:泛指華美的絲織品或絲綢衣服。綺,有花紋的絲織品。羅,輕軟的絲織品。  筐篚:泛指竹類盛器。筐,方形盛物的竹器。篚,亦盛物竹器,圓形。

〔二七〕里閭:里巷;鄉里。

〔二八〕中更患難:據清黄宗羲《查逸遠墓志銘》:“未幾而武庫捐館,草摇風動,百毒齊起,逸遠弘濟艱難,摧剛爲柔,前掩而後覆,補敗而扶傷,重立門户。”由此可知,初白祖父過世後,家中曾經歷了一場重大風波。

〔二九〕屑越:毫不顧惜。《資治通鑑》卷一八六:“曾無愛吝,屑越如此。”注:“屑越,猶言狼藉而棄之也。”據初白族兄查容《公祭逸遠元配鍾孺人文》云:“逸遠恃才氣豪邁,不肯因時俯仰,又承先人遺志,往往散金結客,每爲人所難。爲性復剛方,好爲危言公論,犯人所忌,以致嶮巇多故,財産中落。”

〔三〇〕晨舂夜績:早晨舂米,夜晚織布,意謂辛勤操持家務。

〔三一〕翁姑:謂公婆。

〔三二〕詔:告訴;示知。《玉篇》:“詔,告也。”

〔三三〕尊嫜:同“尊章”,對丈夫的父母之敬稱。《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背尊章。”唐顔師古注:“尊章,猶言舅姑也。”

〔三四〕不肖:子不似父。自謙之詞。

〔三五〕庭誥:家庭之教訓文字。此指父命。

〔三六〕不習舉業:不學習科舉考試之時文(八股文)及帖括詩等學業。清沈廷芳《翰林院編修查先生行狀》:“先生爲贈公長子,幼不令習科舉業,故得肆力於經史百家。”

〔三七〕甬上:謂浙江寧波。因甬江流過其境内,故稱。  葉伯寅:生平未詳。  帖括之文:謂八股文。唐制,明經科以帖括取士,即將經文貼去若干字,令應試者答對。後考生因帖經難記,遂總括經文編成歌訣,便於記誦應對,稱之“帖括”。明清時便用以指代八股等科舉應試文章。

〔三八〕童子試:舊時科舉考試之初級階段,凡應試合格的兒童可爲生員。

〔三九〕郡守:官名。始置於秦。宋後改郡爲府,故知府亦稱郡守。  淮南嵇公:嵇宗孟,字淑子。江南安東(即今江蘇省漣水縣,清屬江蘇淮安府)人。順治舉人,歷守杭州,乞歸。薦舉鴻博,以疾辭不赴。著有《立命堂集》等。

〔四〇〕病篤:病勢沉重。

〔四一〕延:引;請。

〔四二〕饋:進獻。

〔四三〕寢食不遑:意謂睡覺吃飯都無空暇。遑,空閒。

〔四四〕壬子: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

〔四五〕見背:見前《仲弟德尹詩序》注〔一四〕。

〔四六〕齠(tiáo)齡:猶齠年,意指童年。齠,同“髫”,兒童下垂之髮。失恃:謂喪母。語本《詩·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恃,依賴。

〔四七〕覬(jì)得:希圖得到。  姑嫜:亦作“姑章”,謂丈夫的父母。

〔四八〕重罹(lí):再度遭逢。

〔四九〕德尹:謂查嗣瑮。生平見前《老僕東歸寄慰德尹兼示潤木》詩注〔一〕。

〔五〇〕析筯:謂分家。參前《仲弟德尹詩序》文注〔一五〕。

〔五一〕饔飱:猶今言伙食。《孟子·滕文公上》:“饔飱而治。”漢趙岐注:“饔飱,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飱。”

〔五二〕不逮:不及;不足。

〔五三〕奉諱:此指居父喪。《禮記·曲禮上》:“卒哭乃諱。”後人諱死者名,因稱居喪爲奉諱。按:據清陳敬璋《查他山先生年譜》,查逸遠卒於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春三月一日。

〔五四〕潤木:查嗣庭,見前《老僕東歸寄慰德尹兼示潤木》詩注〔一〕。

〔五五〕濬安:查謹,見《仲弟德尹詩序》注〔一七〕。

〔五六〕以撫則如子:像對待兒子一樣撫養之。

〔五七〕己未: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

〔五八〕楊以齋:楊雍建,見前《飛蝗行和少司馬楊公》注〔一〕。

〔五九〕靖:安定。

〔六〇〕豺虎:喻吴三桂餘部。

〔六一〕戚黨:親族。

〔六二〕因循:猶豫;拖延。清宋琬《一剪梅》詞:“因循何日賦《歸田》?”

〔六三〕浪游:到處漫遊。

〔六四〕勸駕:促請起行。

〔六五〕老死牖(yǒu)下:語本《左傳·哀公二年》:“有馬百乘,死於牖下。”晉杜預注:“死於牖下,言得壽終。”

〔六六〕第:祇管;儘管。

〔六七〕吴中:江蘇吴縣一帶。後亦用以泛指吴地。海寧原屬吴越國境地,因稱。

〔六八〕舃鹵:瘠薄的鹽鹼地。

〔六九〕師儒:此謂聘以授讀嗣庭、信庵兄弟的老師。

〔七〇〕殫力:竭盡全力。

〔七一〕黽(mǐn)勉:盡力;努力。

〔七二〕至戚:猶至親。

〔七三〕兒建:謂查克建(一六六八—一七一五),初白長子。字用民,號求雯,錢塘籍太學生,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進士。任直隸束鹿知縣,擢户部主事,歷刑部郎中。以病歸休。病痊,陞補陝西鳳翔知府,未抵任而卒。

〔七四〕矯情:有違常情;掩飾真情。

〔七五〕地:處境。

〔七六〕仰給:依賴。《史記·平準書》:“衣食仰給縣官。”

〔七七〕館穀:謂作館任幕賓所得收入。

〔七八〕摶沙:捏沙成團,喻易散失。

〔七九〕十金:十兩銀子。

〔八〇〕稽:查考。

〔八一〕饘(zhān)粥:意指飯食,口糧。饘,厚粥。《禮記·檀弓上》:“饘粥之食。”疏:“厚曰饘,稀曰粥。”

〔八二〕撙節:節約。  勤劬(qiú):辛勞;勞苦。

〔八三〕孺慕之誠:幼童對親人的思慕之情。此謂對長輩的仰敬之意。

〔八四〕戊辰: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

〔八五〕外舅:妻父。此指陸嘉淑,見前《仲弟德尹詩序》文注〔一一〕。

〔八六〕買舟:雇船。  旋里:返回故里。

〔八七〕下筯:意謂品嘗。

〔八八〕糜:粥。

〔八九〕供匕(bǐ):意謂供食。匕,古代取食用具,曲柄淺斗,有飯匕、牲匕、疏匕、挑匕等多種多樣,狀類今天的羹匙。

〔九〇〕臧獲:奴婢之賤稱。《方言》卷三:“荆、淮、海、岱、雜齊之間,駡奴曰臧,駡婢曰獲。”

〔九一〕癸酉: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

〔九二〕鄉薦:謂鄉試,明清每三年舉行一次,中式者爲舉人。

〔九三〕舉京兆:意指在京城考中了舉人。

〔九四〕曩:以往;往昔。

〔九五〕叩:問。

〔九六〕徐:緩慢。

〔九七〕丁丑之役:謂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所舉行的會試和殿試。清承明制,省試(即鄉試)中式者集中京城會試,會試中式者再進行殿試,以定甲第。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同進士出身。

〔九八〕幸捷南宫:意謂考中進士。南宫,漢時指稱尚書省,宋後指代禮部。明清因科舉考試均由禮部負責進行,故云。

〔九九〕被放:意謂落榜。放,棄;舍。

〔一〇〇〕羸弱:瘦弱。

〔一〇一〕參桂:謂人參、肉桂。

〔一〇二〕小差:稍稍痊愈。差,通“瘥”。

〔一〇三〕崩下:亦稱血崩,婦科疾患,常見於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宫頸癌等疾病。

〔一〇四〕罔效:無效。

〔一〇五〕屬:連續。

〔一〇六〕漬:浸染。

〔一〇七〕禮闈:禮部試進士之所。唐杜甫《哭長孫侍御》詩:“禮闈曾折桂,憲府舊乘驄。”

〔一〇八〕逡巡:猶豫徘徊,欲行又止。

〔一〇九〕姑:婆婆。

〔一一〇〕黔婁妻:謂安貧樂道的賢德之妻。事本漢劉向《列女傳》:黔婁死,曾子往弔,見以布被覆屍,頭足難以兼顧。曾子曰:“斜引其被則斂矣。”黔妻曰:“斜而有餘,不如正而不足也。”後因以喻指賢妻。黔婁,春秋時魯人。家貧,死時衾不蔽體。後遂用以指代貧士。

〔一一一〕營兩喪:謂料理初白父母喪事。

〔一一二〕娶兩媳:謂操辦子克建、克承婚事。

〔一一三〕老鰥(guān):老而無妻或喪妻之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  摧痛:悲痛。摧,哀痛。

〔一一四〕涕泗:眼淚和鼻涕。《詩·陳風·澤陂》:“涕泗滂沱。”傳:“自目爲涕,自鼻爲泗。”

〔一一五〕徬徨:徘徊。

〔一一六〕辛卯:順治八年(一六五一)。  未時:下午一至三時。

〔一一七〕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  戌時:晚上七至九時。

〔一一八〕辛未: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  翼模:祝翼模。浙江海寧人。生平未詳。

〔一一九〕克承:查克承(一六七七—一七二四),字坤元,號寄邨。太學生。工詩文,善書畫,考授州同。

〔一二〇〕潮州:府名。晉爲義安郡,隋罷郡置州。明改潮州府。清因之,府治海陽(今廣東省潮安縣)。  平遠:縣名,始置於明,清屬廣東嘉應州。在今廣東省東北部。  韓兆炎:當是許兆炎之誤。許兆炎,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至四十年曾官平遠縣知縣。

〔一二一〕克念:查克念(一六九一—一七三六),字維聖,號雙峯。嘉興府學廩生,雍正甲辰(一七二四)舉人,候選知縣。工詩,古雅清新,能紹其家學。

〔一二二〕丙戌: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  朱之弼:生平詳前《人日和朱大司空作》詩注〔一〕。

〔一二三〕儼:朱儼,之弼子。字恆齋,順天大興(今屬北京市)人。廕生。曾官九江知府二十三年,清廉慈惠。“及卒,歸櫬無資,士民痛哭爲之助。”(見《江西通志·宦績》)。

〔一二四〕昌祖:查恂(一六九一—?),字其武,號勤補。國子生,考授縣尹。

〔一二五〕昌祈:查昌祈(一六九五—?),字度昭,海寧諸生。

〔一二六〕己亥: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  馬麟翔:浙江海鹽人。生平未詳。

〔一二七〕翌贊:馬翌贊,麟翔子,生平未詳。

〔一二八〕壬戌: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  左春坊:太子官屬。春坊,太子宫。唐始置左右春坊以比門下、中書兩省。  左庶子:亦太子官屬。左右庶子分掌左右春坊事。  侍讀:侍讀學士。翰林院官員。職務是給帝王講學。  許汝霖:號時庵,海寧人。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進士,選庶常,歷贊善,督江南學政,陞工部侍郎,歷户、禮兩部侍郎,晉禮部尚書。著有《德星堂文集》十二卷、《詩集》五卷。

〔一二九〕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  惟模:許惟模,汝霖子。生平未詳。  焞(tūn):許焞,汝霖孫。生平未詳。

〔一三〇〕昏迷:愚昧;糊塗。《書·大禹謨》:“蠢兹有苗,昏迷不恭。”

〔一三一〕貿亂:混亂。

〔一三二〕用:以。  勒:勒石,刻文於石,以誌紀念。  貞珉:猶貞石,石刻碑銘之美稱。唐李商隱《太尉衛公昌一品集序》:“追琢貞珉,彰灼來叶。”

文作於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冬,時家居海寧,年五十歲。其《杖家集·序》云:“歲己卯,婦病沉綿,爲之料理醫藥。入冬,悼亡治喪。又踰月始計偕北,時余年五十矣。”其文中所云“此五十老鰥所爲憑棺摧痛”語,正與此合。文章以委婉深情、悲惋淒惻的筆調概述了其妻陸氏的一生經歷及兩家非同尋常的關係,並通過一些具體感人的事例和細節,表現了陸氏克勤克儉、吃苦耐勞、深識大體、深明大義及敬老愛幼、克盡婦道等優良品質和爲人風範。全文以時間先後爲序,通過回顧追憶的方式,綴連綰結相關情事,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畫了一位操心勞碌一生,“爲黔婁妻三十有三年,曾未獲享一日之安”的封建時代的賢妻良母形象。其行文看似隨意而並不精心,可正是這沉痛深情、悲惋淒惻的娓娓而談,令人動容,令人悲嘆,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