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天净沙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1],绿树阴垂画檐。纱藤簟[2],玉人罗扇轻缣[3]。

【注释】

[1]水冷瓜甜:形容高楼上玉人的感受。

[2]纱藤簟:,指古代一种像橱一样的帐子。藤簟,指用藤或竹制成的凉席。

[3]玉人罗扇轻缣:玉人,佳人。轻缣,轻而薄的丝绢衣衫。

【鉴赏】这是白朴在〔越调·天净沙〕曲调中,以四季为题,描写夏天景物的曲子。在这首曲子中,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勾勒出了一幅情趣盎然,充满生活气息的盛夏图景。“云收雨过波添”,写雨过天晴,碧空如洗,河水荡漾,一派清新美好的气息。“楼高水冷瓜甜”,写雨后,楼屋里的人呼吸者清新的空气,吃着多汁而甘甜的西瓜,感到分外舒畅。“绿树阴垂画檐”,写屋前的景物,绿树成荫,枝蔓一直垂到了画檐前面,遮住了炎炎烈日。“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写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位穿着丝绢做成的轻薄衣衫的美人儿坐在那儿,轻摇着罗扇,享受着夏日宜人的时光。不管是写室外的景物,还是写室内的陈设和人物,都紧紧抓住了夏天的特色。

这首曲子,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意象选取鲜明,营造了一种幽静、凉爽的氛围。文笔朴实清新,格调高雅。

〔越调〕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1]。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1]飞鸿:往往会使人引发思念之情,这是古典诗、词、曲中常见的写法。

【鉴赏】这是白朴四季风景图中最著名的一首。开头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鸦”,作者用并列的六组名词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斜晖映照着小村;炊烟袅袅,寒鸦辍立枝头,渲染出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一点飞鸿影下”,写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描写,打破了静景的观感,顿添生机,动静相融,浑然一体。“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而孤鸿的形象也正是作者流浪天涯、思念故乡的写照,抒情含蓄委婉。

最后两句在视角上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秋山青,秋水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冷暖相间的色彩,为萧瑟冷清的秋天增添了几分生气,打破了惆怅孤寂之感。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章法上动静结合,构思精巧。

〔越调〕天净沙

一声画角谯门[1],半亭新月黄昏[2],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3]。

【注释】

[1]一声画角谯门:这如人呜咽般的画角声,一下子打破了冬日的沉寂,给冬日的景色增添了活力。

[2]半亭新月黄昏:黄昏时分细弯的月牙照亮半边庭院。

[3]淡烟衰草孤村:指淡淡的炊烟,衰败的野草,孤寂的村落,一派荒凉落寞之景。

【鉴赏】这是白朴四季风景图中的第四首曲子,描写冬天的景致。全曲句句写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一声画角谯门,半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写黄昏时分,城楼上的亭子笼罩在初升的新月之下,悠长哀怨的画角声从轮廓模糊的谯门里传出。皑皑的白雪覆盖了山坡,山前的溪水在静静地蜿蜒流淌。“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写暮色里升起了几缕淡淡的炊烟,水边一座简陋的竹篱茅舍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孤村里枯草遍野,勾起人的哀思。

全曲五句,通晓流畅,清新自然。一连描绘出画角、谯门、半亭、新月、黄昏、雪、山、水、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十三种景物,组成了一幅冬景图。选取的这些意象典型准确,美感十足。开头的“一声画角”,是全曲的点睛之笔,将所描写的景物笼罩在一种寂静凄清的氛围之中,给人一种悲凉之感,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双调〕驻马听

裂石穿云[1],玉管宜横清更洁[2]。霜天沙漠[3],鹧鸪风里欲偏斜[4]。凤凰台上暮云遮[5],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注释】

[1]裂石穿云:形容气势宏大的笛声。

[2]玉管宜横清更洁:玉管,指吹奏乐器箫笛之类。宜横,指笛子宜于横吹。清更洁,形容笛声清亮雅正。

[3]霜天沙漠:指笛音所描绘的艺术境界。

[4]鹧鸪:形似斑鸠的一种鸟。

[5]凤凰台上暮云遮: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城内西南方,六朝时宋所建,相传在建台之前曾有凤凰飞集于此,所以得名。暮云遮,极言凤凰集结之多。

【鉴赏】开头“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两句概括描写高亢的笛音似乎可以裂石透云,不同凡响。三、四两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写美妙动听的笛声在听众的眼前展开了一片广袤的意境。在秋天广袤的沙漠里,鹧鸪也被这美妙的笛声深深吸引住了,进一步写出笛音的艺术魅力。五、六两句“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描写成群的凤凰听到笛音都为之倾倒,就连梅花也为之纷纷飘落。这里化用李白黄鹤楼闻笛诗》中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句意,极言笛声之美。最后两句“人也静,一声吹落江楼月”,再进一步写笛声,夜深人静,江上明月为笛音所动,隐藏起了光辉,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笛音之美。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

黄芦岸白渡口[1],绿杨堤红蓼滩头[2]。虽无刎颈交[3],却有忘机友[4]。点秋江白鹭沙鸥[5]。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6]。

【注释】

[1]:一种多年生的水草。

[2]蓼:一种慨红色或粉色小花的一年或多年生水草。

[3]刎颈交:生死与共的朋友。

[4]忘机友:彼此之间没有欺诈之心无所顾忌的朋友。

[5]点秋江白鹭沙鸥:点,一触即起,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里还寓有与鸥鹭为友的意味。

[6]烟波钓叟:指唐代诗人张志和,他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这里是作者自喻。

【鉴赏】这首曲子写隐士心态,作者借以自况,抒发了向往清静无为、恬淡闲适生活的心境。“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以色彩斑斓的自然风光开篇,写渔夫所面对的景致:岸边有黄色的芦花,渡口有白色的白,堤上绿杨成行,滩头红蓼鲜艳,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点出了渔夫的生活环境和季节时令。“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连用两个典故,写渔夫所接触的人和事,表现了渔夫与世无争的生活和淡泊名利的心志。“点秋江白鹭沙鸥”,这个朋友就是秋江上的点点白鹭与沙鸥。与鸥鹭为友,暗示了作者自傲世间知音难觅,所以只有在大自然中寻找知交好友的无奈。最后,“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是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幽居生活的赞美。

曲中塑造的渔夫形象,是作者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作者借渔夫的生活乐趣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做一个隐士。

杨显之

潇湘夜雨》第二折

〔醉太平〕只为你人材是整齐,将经史温习,联诗猜字尽都知,因此上将女孩儿配你。这幞头呵除下来与你戴只,这罗襕[1]呵脱下来与你穿只。弄的来身儿上精赤条条的,张千,跟着我来。我去那堂子里把个澡洗。

〔南吕·一枝花〕不甫能[2]蟾宫折桂枝,金阙蒙宣赐。则道是洞房花烛夜,金榜可兀的挂名时[3]。我为你撇吊[4]了家私,远远的寻途次[5],恨不能五六里安个堠子[6],我看了些洒红尘秋雨的这丝丝,更和我透罗衣金风瑟風。

〔梁州〕我则见舞旋旋飘空的这败叶,恰便似红溜溜血染胭脂,冷嗖嗖西风了却黄花事。看了些林梢掩映,山势参差。走的我口干舌苦,眼晕头疪。我可也把不住抹泪揉眵,行不上软弱腰肢。我我我,款款的兜定这鞋儿,是是是,慢慢的按下这笠儿,呀呀呀,我可便轻轻的拽起这裙儿。我想起亏心的那厮,你为官消不得人伏侍,你忙杀呵写不得那半张纸[7]?我也须有个日头儿见你时,好着我仔细寻思。

〔牧羊关〕兀的是闲言语,甚意思,他怎肯道节外生枝。我和他离别了三年,我怎肯半星儿失志。我则道他不肯弃糟糠妇,他原来别寻了个女娇姿。只待要打灭[8]了这穷妻子。呀、呀、呀!你畅好是负心的崔甸士!

〔哭皇天〕则我这脊梁上如刀刺,打得来青间紫。飕飕的雨点下,烘烘的疼半时。怎当他无情无情的棍子,打得来连皮彻骨,夹脑通心,肉飞筋断,血溅魂消,直着我一疼来一痛来一个死。我只问你个亏心甸士,怎揣与[9]我这无名的罪儿?

〔乌夜啼〕你这短命贼怎将我来胡雕刺[10]?迭配[11]去别处官司,世不曾见这等跷蹊事。哭的我气噎声丝,诉不出一肚嗟咨[12],想天公难道不悲慈?只愿得你嫡亲伯父登时至,两下里质对个如何是?看你那能牙利齿,说我甚过犯公私[13]?

〔黄钟煞〕休休休,劝君莫把机谋使,现现现,东岳新添一个速报司。你你你,负心人信有之;咱咱咱,薄命妾自不是。快快快,就今日逐离此,行行行,可怜见,只独自。细细细,心儿里,暗忖思,苦苦苦,业身躯[14]怎动止?管管管,少不的在路上停尸。哎哟,天那!但不知那塌儿里把我来磨勒死!

【注释】

[1]罗襕:绫罗襕衫,古代儒生常穿的一种服装。

[2]不甫能:即甫能。刚刚,好不容易。“不”,以反语见义,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则道是”两句:只说新婚之夜、榜上提名的时刻是人生最高兴的时候。则道,只说。可兀的,句中衬字,无义。

[4]撇吊:抛开,丢掉。

[5]途次:行途中停歇的地方。

[6]堠子:堠,古代在路旁堆土以为界碑或记里程,五里只堠,十里双堠。如今指界碑或里程碑。

[7]半张纸:这里指书信。

[8]打灭:消除,抛弃。

[9]揣与:强加,捏造。

[10]雕刺:古代向罪犯面部、臂部或他处刺刻标记的刑罚。

[11]迭配:递配,即把罪犯押送往指定的地点充军。

[12]嗟咨:冤屈,怨恨。

[13]过犯公私:犯下公罪私罪。过犯,过失,罪过。

[14]业身躯:意为受过拷打的身躯怎能经得住长途跋涉的折磨。业,即孽,此指受罪。

【鉴赏】《潇湘夜雨》,又名《潇湘雨》,简名一作《临江驿》,全名为《临江驿潇湘秋夜雨》,这里选的是第二折。写谏议大夫张天觉因触犯权贵被贬官,携女儿翠鸾乘船去江州,路上遇风翻船,父女二人失散。翠鸾被渔夫崔文远救起,收她为义女。崔文远之侄崔通(崔甸士)正要进京赴考,前来辞别伯父,崔文远便将翠鸾许配给他。崔甸士临行之际约好成名后就来迎接翠鸾。然而崔通中举做官后,情愿被试官赵钱招为女婿,携赵女赴任秦川县令。翠鸾听说崔甸士得了官,却总不见他回来迎接自己,便只身到秦川寻夫。翠鸾寻至,这时崔甸士已经变心,赵女又很凶悍善妒,崔通诬陷,便诬陷翠鸾为逃婢,把她发配沙门岛,受尽苦楚。当年翠鸾之父张天觉水中也得救,此时已升任刑廉访使,携御赐上方剑。翠鸾发配途中受尽千辛万苦,风雨之中艰难带枷赶路,与父亲在赴任途中相遇,翠鸾得到解救。张天觉听女儿诉说冤情,怒不可遏,将崔甸士和赵女绑缚治罪。崔文远及时赶到,向他求情,张翠鸾也认为自己没有再嫁之理,张天觉于是放了他们,将官还给崔甸士,让他与张翠鸾同赴任所,赵女则沦为婢妾。

整出戏以风雨贯穿始终,衬托了翠鸾的悲惨命运。丈夫走后杳无音信,传说丈夫做了官也不来接妻子,不禁使妻子对丈夫产生怀疑。翠鸾的这种凄凉心情,和她在寻夫路上的丝丝秋雨、瑟瑟秋风,交织在一片迷迷茫茫的网里,渲染了翠鸾的凄惨命运。杨显之以简洁的笔墨,描写了一个遭遇不幸、命运悲惨、具有一定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路上翻船,父女失散,生死不知;婚后三年“寡居”,后被丈夫遗弃,并被丈夫打成死犯,流放海岛,受尽了拷打和折磨。翠鸾在丈夫加给的一系列打击之下,并没有逆来顺受,而是表现出一定的反抗精神。她骂崔甸士负心,揭发了他以前的山盟海誓,并且控诉崔甸士加罪无名,勇敢地要待崔甸士的亲伯父来时对质,当被立即押解时,她说崔甸士必然得到恶报,表现出了一位封建社会的妇女对自身悲惨命运的抗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崔甸士的贪图富贵,喜新厌旧,负心毁约,在对主试官赵钱及其女儿的刻画中,淋漓尽致地烘托出崔甸士的丑恶灵魂、卑劣行径和狠毒手段。

姚 燧

〔中吕〕满庭芳

天风海涛[1],昔人曾此[2],酒圣诗豪[3]。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4]。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注释】

[1]天风海涛:形容风急浪高。

[2]昔人曾此:指昔人曾在这里。

[3]酒圣诗豪:这里指纵情豪饮后诗气凌人。诗豪,杰出的诗人。

[4]隐隐迢迢:形容天高水远,隐约迷茫。

【鉴赏】这首曲子境界开阔,景象壮观,胸怀豪迈超脱。“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写登高远眺时眼前的景观和因此而产生的思古情怀。“天风海涛”,写眼前之景壮阔无比,震荡人心,令作者顿生思古之情。“昔人曾此,酒圣诗豪”,面对浩瀚无垠出的天地自然,古人都是纵情豪饮,赋诗无数,无所羁绊。作者此时的心情无疑是激动而复杂的,他也想效仿古人,以酒诗来抒发他面对此情此景时的壮志豪情。下面两句“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说明是作者闲暇时来此登高望远的,悠然自得的心情使所见景物更加开阔。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寓情于景。“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这句写景,但又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宇宙浩瀚无垠,而处于茫茫宇宙间的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但作者并没有消极避世,接下来说“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人生并没有绝对的自由,所以作者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功名利禄不做公然的决裂,对其中不如意之处,一笑了之。作者认为人应该追求功名,实现自我价值,但不是做功名利禄的奴隶,待到自我价值实现之后,“不待老僧招”,就主动辞官投入壮阔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来。

〔中吕〕满庭芳

帆收钓浦[1],烟笼浅沙,水满平湖。晚来尽滩头聚,笑语相呼。鱼有剩和烟旋煮[2],酒无多带月须沽[3]。盘中物,山肴野蔌[4],且尽葫芦[5]。

【注释】

[1]钓浦:可以供人们垂钓的水湾。

[2]旋:立刻、马上。

[3]沽:买酒。

[4]山肴野蔌:用山中之物做成的菜肴。

[5]尽葫芦:尽兴而饮。葫芦,在这里指用来盛酒的葫芦。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傍晚渔民归来相聚喝酒的热烈场面,给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民风民俗,表现了渔民豪放、乐观与朴素的生活态度。“帆收钓浦,烟笼浅沙,水满平湖”,描写了渔夫归来后的自然环境,写得简洁、形象:傍晚时分,渔帆归来,此时已升起篝火,暮霭笼罩着浅滩,碧水如镜。这种宁静、温馨的环境,烘托出了渔夫劳作一天后的轻松心情。“晚来尽滩头聚,笑语相呼”,写渔民傍晚捕鱼归来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在岸边滩头相聚,饮酒闲话。他们因收获而欢乐,为相聚而高兴。“鱼有剩和烟旋煮,酒无多带月须沽”,写煮鱼、沽酒的忙碌景象;卖剩下来的鱼,可以自己享用,拿到还冒着浓烟的篝火旁,立即煮上;酒所剩不多,趁着夜色赶紧去买。渔民的生活虽紧张忙碌,但他们是乐观坚强、团结友爱的。结尾三句“盘中物,山肴野蔌,且尽葫芦”,写出了渔民生活的朴素,表现了他们的豁达与乐观。他们尽管每天吃的是野菜野味,但是内心却无比喜悦。作品展现了渔民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赞扬了渔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首曲子通篇采用了排比和对偶句式,整齐流畅浑然天成,富有气势。

〔中吕〕普天乐

浙江秋,吴山夜[1],愁随潮去[2],恨与山叠[3]。塞雁来[4],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5]!

【注释】

[1]吴山:位于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2]愁随潮去:指愁情如潮水般汹涌而去。

[3]恨与山叠:恨像重山叠积一样,极言恨之沉重。

[4]塞雁:指从塞外飞到江南过冬的大雁。

[5]宁奈些些:宁奈,忍耐,忍受。些些,些许,一点点儿。

【鉴赏】此曲是一个秋雨之夜,作者在杭州一带送别友人之作。离别之情使一切景物大都带有一种凄凉忧郁的情调。“浙江秋,吴山夜”,交代了送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愁随潮去,恨与山叠”,抒发了作者的感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将他的离愁比喻成钱塘江落潮时汹涌澎湃的潮水,不可阻挡;把他的别恨,比喻成吴山的峰峦叠嶂,无止无休,无比沉重,表现了对友人的无比深情。“塞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移情于景,以写景来抒发离别的苦痛。北雁南飞,叫声凄凉,听了使人哀愁;荷花枯零,满目凄怆,再加上秋雨潇潇,更加令人肝肠寸断。微弱的灯光,静寂的书房,越发叫人不知如何面对离别之苦。此情此景将离愁别恨渲染的极富感染力。“待离别怎忍离别”,采用了反问句式,更加突出了离愁别恨之苦,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是对友人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因为不知如何面对与朋友离别的痛苦,所以只能用醉酒来逃避。这三句更加表现出友情的炽烈深厚。

〔中吕〕醉高歌

感怀(四首)

十年燕月歌声[1],几点吴霜鬓影[2]。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荣枯枕上三更[3],傀儡场头四并[4]。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十年书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5]。月明江上别湓浦[6],愁听兰舟夜雨。

【注释】

[1]十年燕月歌声:十年,指多年。燕月,这里“燕”指元大都。歌声,指朝朝暮暮的宴歌生活。

[2]几点吴霜鬓影:吴霜,吴地的风霜。鬓影,鬃发身影。

[3]荣枯枕上三更:人的福贵衰败犹如一场梦。荣枯,指宦海浮沉。枕上三更,指深夜做梦,或指半夜思想。

[4]傀儡场头四并:傀儡,指以线操纵演戏的木偶人。场头,卖艺演出的地方。

[5]一曲琵琶暗许:一曲琵琶,指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所弹之曲,曲中反映了那位琵琶女一生不幸的遭遇。暗许,私下应许,指作者自己认为,自己一生的经历也像琵琶女一样,充满着不幸和痛苦。

[6]湓浦:水名,现在称龙开河,在江西九江市西。

【鉴赏】〔醉高歌〕一共四首,第一首曲子抒发了作者身在官场的感慨,表达了厌官思归之情。“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写作者在京为官时常以歌舞取乐,渲染出了苍凉的气氛:自己在六十多岁时出任江东廉访使,几经宦海沉浮,两鬓多了许多白发,像染上了吴地的风霜一样。“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写自己如今已老,已厌倦了这种生活,见到秋风起,想起张翰的故事,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张翰尚能辞官返乡,而自己虽已暮年,但还是身不由己。这首曲子语言凝练,感情真挚。第二首曲子也抒发了作者对宦海浮沉的感慨。“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写人生变幻无常,无论是富贵荣华还是贫贱失意,都是幻梦一场。人生就像演戏一样,自己就像一个被线操纵演戏的木偶人,从来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很难十全十美。这里包含着无限的感慨。“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写人生如梦,世事荣华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但如今,人们还是执迷不悟,苦苦争名逐利,充当统治者的傀儡。这首曲子,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希望自己可以远离是非官场,过自由平静的生活。第三首曲子是送别之作。“岸边柳烟苍苍,江上寒波漾漾”,点明送别的地点、环境。写景由近及远,岸边杨柳依依,仿佛也不舍友人离去;江上微波荡漾,很快就要带我的朋友远去,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还是有乍暖还寒之意。“寒”字与人物凄凉的心境相契合,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也为全曲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点明了送别时的情绪。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时,作者为朋友轻轻吟唱起了《阳关曲》,之所以唱得轻一点儿,是怕自己的哀愁感染了朋友。这一细节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与关切。第四首曲子化用典故,结合自己的经历,抒写自己平生的失意和苦闷。“十年书剑长吁”,言自己一生经历过很多的痛苦和失意,叹息自己的不得志。“一曲琵琶暗许”,借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一生不幸的遭遇,暗示自己平生的失意和苦闷。“月明……夜雨”,交代引发自己感慨的缘由:月明之夜,在湓浦江头,作者要离别友人,内心充满无限的怅惘。心中充满离愁别绪,再回顾自己不得志的一生,更是雪上加霜!

姚燧的《感怀》四首,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中吕〕阳春曲

笔头风月[1]时时过,眼底儿曹[2]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3],无日不风波[4]!

【注释】

[1]笔头风月:代指写作生涯。风月,即光阴。

[2]眼底儿曹:指眼前的儿女们。儿曹,即儿辈。

[3]人海阔:指人生如浮游在广阔的大海里。

[4]风波:即波折,挫折。

【鉴赏】此首〔阳春曲〕慨叹时光荏苒,人事复杂艰险。姚燧一生,做过秦王府文学,后又做过奉议大夫、翰林学士、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官,主要与文学和仕宦联系在一起。“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是说自己手中的笔写过世间百态,而自己美好的年华就在自己的笔下不知不觉地流逝了,转眼已到暮年,眼前的儿女渐多。对仗工整,构思巧妙。上句说时光流逝,略带感伤,下句说儿女成群,转向欣慰。“有人问我事如何”,以一个设问过渡,有人问作者是否称心如意。结尾“人海阔,无日不风波”,是作者对上句的回答,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人世复杂艰险,自己仿佛天天都在惊涛骇浪中颠簸,时刻担心自己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短短八个字,将作者的感叹和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而蕴藉。

这首曲虽然写的是“笔头风月”,但并非是仅指“写作生活”,而是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风波”,文坛上的斗争。作者身为高官,一生仕途通畅,但是面对元朝社会的黑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也不得不感叹处世不易和生活的艰辛。

庾天锡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韩侯[1]一将坛,诸葛[2]三分汉。功名纸半张,富贵十年限。

行路古来难[3],古道近长安[4]。紧把心猿系,牢将意马拴[5]。尘寰,倒大无忧患。狼山,白云相伴闲。

【注释】

[1]韩侯:指汉代的开国功臣韩信。

[2]诸葛:指诸葛亮

[3]行路古来难:指自古以来就是仕途险恶。

[4]古道近长安:越靠近长安(指朝廷),这种险恶的斗争就越明显、越激烈。

[5]紧把心猿系,牢将意马拴:“心猿意马”为一成语,形容心思不专一,好动、不能控制,此处拆开来用。系、拴,即控制之意。

【鉴赏】曲子开头两句“韩侯一将坛,诸葛三分汉”,对仗工整,写韩信和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然而后面两句“功名纸半张,富贵十年限”,是说功名是一张空纸,一文不值,富贵也不过是十年期限,过眼烟云。这两句将韩信和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一笔抹掉,流露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感慨。这是〔雁儿落〕一曲的内容。“行路古来难”以下为〔得胜令〕,“行路古来难,古道近长安”两句,紧承前一曲,形象地道出人世的艰险和功名的诱惑。七、八两句“紧把心猿系,牢将意马拴”,是作者对世人、也是对自己的劝告,表明自己隐居山林的坚定态度和对自由现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全曲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否定,表达了对历史虚无的反思,在及时行乐的闲情当中蕴含着对意志消磨的忧愤,虽然曲子的风格表面上显得闲适淡泊,但作者内心却充满了抑郁悲凉的情感。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荒荒[1]时务艰,急急光阴换。一局棋未终,腰斧柯[2]先烂。

百岁霎光[3]间,莫惜此时闲。三两知心友,鲸杯[4]且吸干。休弹,玉人齐声叹。狼山,兴亡一笑间。

【注释】

[1]荒荒:形容“时世”黯淡,无边无际。

[2]柯:指斧头柄。

[3]霎光:即霎时间。

[4]鲸杯:即大杯。

【鉴赏】此曲为庾天锡〔雁儿落过得胜令〕叹世归隐组曲五首中的第四首,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寂寞情怀。曲子开头两句“荒荒时务艰,急急光阴换”,感叹光阴易逝,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三、四两句“一局棋未终,腰斧柯先烂”,紧承第二句,一局棋还未下完,斧头柄已烂掉了,具体说明了“急急光阴换”。这是〔雁儿落〕一曲的内容。“百岁霎光间”以下为〔得胜令〕,“百岁霎光间”一句,将〔雁儿落〕一曲的内容一笔概括,由“莫惜此时闲”一句过渡到对及时行乐的描写:“三两知心友,鲸杯且吸干”,表明时光一去不复返,自己无能为力,只有及时行乐。“休弹,玉人齐声叹”,“玉人”的哀叹造成了情感上的跌宕,最后以“狼山,兴亡一笑间”作结,抒发了纵情山水,笑傲人世的豪情。

全曲结构严谨,气韵酣畅,通过夸张的描写将及时行乐的放诞之情宣泄无遗,叠字的使用又酝酿出了一种豪情和气势。

马致远

〔仙吕〕青哥儿

十二月

二月

前村梅花开尽,看东风[1]桃李争春。宝马香车[2]陌[3]上尘,两两三三见游人,清明近。

【注释】

[1]东风:即春风。

[2]“宝马”、“香车”:在这里均指马车。

[3]陌:原指田间的小路,此处引申为路。

【鉴赏】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任工部主事。晚年因不满时政而隐居田园,过着自娱自乐的生活,死后葬于祖茔。

这首曲子描写的是(农历)二月的景色和游人,表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前村梅花开尽,看东风桃李争春。”这两句写景:前村的腊梅已经全部凋谢了,和煦的春风吹开了桃花和李花,它们相继开放,好似在争着迎接春天的到来。一个“争”字,不仅写出桃李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宝马香车陌上尘,两两三三见游人,清明近。”这三句,前两句写游人,最后一句再次点明时令: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桃李盛开之时,正是踏春的最好时机。青年男女乘着马车在大道上奔驰,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游人在观赏迷人的春景。最后的“清明近”,点明了时令,二月一过,清明节就到了,紧扣曲题《二月》。这首曲子,表面上写“二月”,实则通过二月美好的景象写人,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寓意深刻。

十二月

八月

铜壶[1]半分更漏[2],散秋香桂娥[3]将就[4]。天远云归月满楼,这清兴[5]谁教庾江州[6],能消受?

【注释】

[1]铜壶:即水器。

[2]更漏:即刻漏。亦指夜间。

[3]娥:指桂花。

[4]将就:此处指桂花开了。

[5]清兴:指寂寞冷清的兴致。

[6]庾江州,能消受:庾江州,指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消受,有享受和忍受两种意义,这里做忍受或禁受解。全句意为难以忍受。

【鉴赏】这首曲子描述的是深秋夜晚的情思,借寂寞冷清的秋景,表达了作者面对满眼美景,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之情。“铜壶半分更漏,散秋香桂娥将就。”曲子开头就点明了“八月”最典型的时令特征:桂花开了,漫天飘香。整个夜晚在浓郁花香的熏陶下显得更加宁静。“桂娥”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桂花的香与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天远云归月满楼,这清兴谁教庾江州,能消受?”这三句前一句为写景,后两句为抒情。秋夜晴空万里,万里无云,明亮的月光倾泻在这小楼上,犹如白天。这样的清秋月夜,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苦闷。

这首曲子通过描写幽香的桂花,明净的夜空,清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整首曲子风格恬淡自然,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情怀。

〔南吕〕四块玉

天台路

采药童,乘鸾[1]客,怨[2]感[3]刘郎下天台。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命薄[4]的穷秀才,谁教你回去来!

【注释】

[1]鸾: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鸟。

[2]怨:埋怨,责备。

[3]感:通“憾”,不满意。

[4]薄:微小,少。

【鉴赏】“采药……天台。”写刘晨入天台山得遇仙女,结为夫妇,变成乘坐神鸟的幸福之人,但他却留恋俗世,抛弃神仙美景,下山归家。表达了作者对刘晨下天台山的遗憾,借此进一步揭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神仙生活的向往。“春风……见开”是写刘晨回来之后见到的现实,与天台的仙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天台仙境如此美好,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冷落萧条,春天来了,但“婉态殊绝”的仙女在何处呢?就连桃花也不在春天开放了。“命薄……去来!”貌似调侃、嘲讽刘晨不应下天台,实是感叹黑暗的现实。曲子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神界的美好和现实的污浊对比,相得益彰。最后一个反问,强有力的抒发了作者胸中的激愤。

〔南吕〕四块玉

紫芝路[1]

雁北飞,人北望,抛闪[2]煞[3]明妃也汉君王[4]。小单于[5]把盏[6]呀剌剌[7]唱。青草畔有收酪牛,黑河[8]边有扇尾羊,他只是思故乡。

【注释】

[1]紫芝路:昭君出塞时所经之路。

[2]抛闪:扔下,丢下。

[3]煞:表示极度。

[4]汉君王:指汉元帝刘奭。

[5]小单于:这里有蔑视汉室之意。

[6]把盏:此处指酒杯。意为举着酒杯。

[7]剌剌:指话多。

[8]黑河:在甘肃省西北部,这里指匈奴。

【鉴赏】这首曲子是作者借昭君出塞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昏庸统治者的不满。“雁北……君王”,写昭君出塞,像孤雁北飞,频频回望,这一切并不是她的愿望,而是被汉元帝抛弃的结果。统治者的昏庸无能造成了昭君的悲剧。第四句“小单于把盏呀刺刺唱”,描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得意忘形、兴高采烈的情状。汉元帝同意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令昭君远嫁匈奴,使得呼韩邪心满意足,饮酒大乐。此处也正是用单于的兴高采烈来反衬昭君的离愁别绪。“青草……故乡。”点明了王昭君的处境和心绪:身处异域,虽有大批牛羊,丰衣足食,但她一直思念着故国。这几句一方面是写昭君对家乡的眷顾之情,另一方面也寄托着作者对故朝的深情。

这首曲子借昭君出塞表现了作者的怀旧之情和对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南吕〕四块玉

浔阳江

送客时,秋江冷。商女[1]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2]愁听?月又明,酒又酲[3],客乍[4]醒。

【注释】

[1]商女:即歌女。

[2]和:连带。

[3]酲:酒醒后神志不清的状态。

[4]乍:忽然,突然。

【鉴赏】这首散曲吸收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意,作者用短小精悍的篇幅重新塑造了一个“商女”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对宦情羁绊的无奈而又矛盾的心情。“送客时,秋江冷”,写送别友人时,看到浩浩的江水,在深秋的季节里,显得格外寒冷,引起了作者的愁绪,作者正是借此情此景,展开下文。“商女……愁听”,写歌女所弹的琵琶,音调凄凉,声声令人断肠,而江州司马白居易也是掺和自己的忧愁来听的。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境,才使得作者深刻体会到了琵琶声的悲切和其间的失意情思。“月又……乍醒”,月色很好,酒已醒,但却感到疲倦无力,而就在这时,客人突然醒来。“客乍醒”,写正是因为突感现实生活的无奈而顿然醒悟,然而醒后却又陷入了无可排遣的愁思之中。

马致远写《浔阳江》,既表现了对商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又是借商女琵琶的断肠声来批判黑暗的现实。

〔南吕〕四块玉

凤凰坡

百尺[1]台[2],堆黄壤[3]。弄玉[4]吹箫送萧郎[5],送萧郎共上青霄[6]上。到如今国已亡[7],想当初事可伤[8],再几时有凤凰[9]?

【注释】

[1]百尺:此处形容凤凰坡很高。

[2]台:土筑的高台,军事防备,供观察瞭望用。

[3]壤:土。

[4]弄玉:传说为春秋时代秦穆公之女,喜好音乐,擅长吹箫。

[5]萧郎:萧郎,指萧史,传说为春秋时人,善吹箫,作凤鸣。

[6]青霄:霄,此处指天空。青霄,青天。

[7]国已亡:指秦国已灭亡,含有故国美好岁月已经逝去的意思。

[8]伤:悲伤,哀痛。

[9]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

【鉴赏】《凤凰坡》这首曲子是一首怀古之作,作者借弄玉、萧史吹箫引凤,乘凤而去不返的爱情故事,抒发了沧桑之感。“百尺台,堆黄壤。”写高高的凤凰坡是用黄土堆筑成的。这两句通过对凤凰坡的描写,奠定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而表现了这一爱情故事的恢弘气势。“弄玉……霄上。”这两句直接讲述了萧史和弄玉感人的爱情故事。不但表现了夫妻俩人的幸福生活,更是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到如……凤凰。”这三句则流露的是沧桑之感。现在国家已经灭亡了,回想当初的情景,实在令人悲伤,什么时候再有凤凰来听优美欢乐的箫声呢?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这首散曲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中先用两句点题,接着用两句陈述弄玉、萧史的爱情故事,文字简洁、朴素,形象鲜明,超凡脱俗。后三句笔锋一转,由欢爱跌入伤怀。今昔对比,天上人间,层层深入,结尾以反问,写尽了这对夫妻睹今伤昔的无穷愁绪。曲子表达了作者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越调〕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鉴赏】这首曲子自诞生六百多年来被广为传唱,早已深入读者心中。曲子描写了一幅绝妙的秋思图。时已深秋,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桥边有一户人家,远在天涯的“断肠人”骑着瘦马,迎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奔波,又到黄昏的时候了,可是哪里才是他的归宿呢?

曲作中的人和景都是精心选择出来最能表现“秋思”的意象。“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性的秋景,最有利于表现秋思,而“断肠人”则将满腹秋思寄托于这些意象之上,人和景都将秋思表现得恰到好处。作者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精致生动。前三句十八个字,九个名词,九个景物,构成一系列意象,再加上“断肠人”,所表现的便不是客观的景,而是人与物的结合,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恰当的时空关系的处理,让秋思得到进一步的表现,“天涯”景,“夕阳西下”的黄昏,这些都是使“断肠人”秋思愁绪更浓烈的重要因素。秋思本是抽象的,但作者却将其展现得活灵活现,让人不得不产生共鸣,从而使该曲具有其他同类主题作品所没有的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双调〕蟾宫曲

叹世(二首之二)

咸阳[1]百二山河[2],两字功名,几阵干戈[3]。项废东吴[4],刘兴西蜀,梦说南柯[5]。韩信[6]功兀的般[7]证果[8],蒯通[9]言那里是风魔[10]?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1],醉了由他。

【注释】

[1]咸阳:代指秦国。

[2]百二山河:可以以二敌百,以少胜多,形容地势险固。

[3]干戈:即战争。

[4]“项废东吴”:指的是项羽与刘邦之战。

[5]南柯:“南柯一梦”喻人生虚幻,此处有不值一谈的含义。

[6]韩信:“汉兴三杰”之一,与萧何、张良齐名。

[7]“兀的般”:就这样。

[8]证果:指悟道有得,元杂剧中多用作应验、结果的意思。

[9]蒯通:汉初范阳固城镇人,曾建议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10]风魔:即着魔,疯癫。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句:萧何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使韩信建功立业;后又向吕后献计,将韩信骗至长乐宫,将其杀害。这两句以此来喻人心险恶,世道凶险。

【鉴赏】这首曲作通过罗列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来借古喻今,借助读者对历史的联想来体味作者的意图;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这两句诗描写了秦国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经过几场战争,便逐一击败六国,取得统一,这些不过是为了争取功名而已。对于秦统一六国这样一场充满血雨腥风的历史大搏斗,作者却以“两字功名,几阵干戈”轻轻带过,仿佛是无足轻重的功名之争,透露出一种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指的是刘邦、项羽共同推翻秦朝之后,刘邦占据巴蜀和汉中,并以此为基地,与项羽展开了为期五年的楚汉之争,并最终战胜了项羽。“废东吴”和“兴西蜀”,一正一反,无论是项羽的失败,还是刘邦成就的事业,这些都不过是“梦说南柯”。这就进一步表明了诗人无意于争夺功名的虚无主义史观。“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这两句介绍了韩信的故事。韩信当初建立功业最终也只能得到一个被杀的结果,蒯通说的那些话岂是疯话?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功业无用、不足立身的观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呼应前面的楚汉故事,其作用除了增强美感之外,还在于一语双关、承上启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引申义已成为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种人情反复的讽喻。用这句成语导引出“醉了由他”这样一种超然外物、不问是非的情态,贴切自然。

〔双调〕清江引

野兴(八首选四)

绿蓑衣[1]紫罗袍[2]谁是主?两件儿都无济[3]。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4]里,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山禽晓来窗外啼,唤起山翁睡。恰道不如归,又叫行不得,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天之美禄[5]谁不喜?偏则说刘伶[6]醉,毕卓[7]缚瓮边,李白沉江底,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楚霸王火烧了秦宫室,盖世英雄气。阴陵迷路时,船渡乌江际,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注释】

[1]蓑衣:代指农民。

[2]紫罗袍:代官吏。

[3]无济:无补益,无济于事。

[4]风波:即危险的处境。

[5]美禄:指好的待遇。

[6]刘伶: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据《晋书·刘伶传》说,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

[7]毕卓:晋朝毕卓盗饮邻酒,以酒废职。

【鉴赏】第一首曲子以“绿蓑衣紫罗袍谁是主?”这一疑问句开篇,起首便提出垂钓者、当官的,都为了什么?接下来便说,原来两者都没有多大意义。那究竟什么是有用的呢?作者非但不答,而且更进一步提出:即使简简单单做个钓鱼人,处境也堪忧啊!既然如此,那到底该怎么办呢?作者自然而然就引出了本组曲子的主题:不如寻找一个安静稳妥的地方坐看春花秋月吧。由此表明作者看穿世态炎凉、寻求恬适的退隐生活的隐士情怀。第二首曲子以一幅美丽的山林春晓图开篇。清晨,窗外欢快的鸟鸣声唤醒睡梦中的老山翁,好似在说:“要么回家去吧。”可是又好像在说:“走不得,走不得”。既然如此进退两难,那我还是寻个安静的地方隐居起来吧。这首曲子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现实环境下人们无所适从的处境借鸟儿之口表现出来,从而引出主题。第三首曲子则以反问句起首。丰厚的待遇谁人不喜欢呢?可是偏偏只说刘伶、毕卓、李白的故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在官场,却只能饮酒求醉,可是即使这样,还是避免不了灭顶之灾,因此末句“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便是水到渠成的归宿了。只有远离官场,远离社会,跻身山林才能免于杀身之祸。最后一首曲子则是借楚霸王项羽的故事来吟咏主题。想当年,项羽击破咸阳、火烧阿房宫、灭掉秦国时,有着怎样的英雄气概和盖世本领。可后来,在阴陵迷路时,却被一农夫欺骗,落得个陷入大泽的结局,最终在乌江边上,拒绝还乡,自刎而死。如此盖世的英雄人物,到头来也不过是一个悲惨的结局。由此看来,“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莫过于此时最好的选择。

这四首曲作篇篇都以“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作结,但作者却从不同角度层层揭示其意蕴,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置身于红尘之外的愿望,强烈地表现了其隐居情怀。

〔双调〕寿阳曲

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1]西,晚霞明雨收天霁[2]。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注释】

[1]草店:这里指酒家。

[2]霁:这里指天气放晴。

【鉴赏】这组〔寿阳曲〕共八首,写“潇湘八景”,每首均以景名为题,这支是第一首。这支曲子写傍晚小山村雨过天晴的秀美景色。雨过天晴,山村映照在落日余晖中;晚霞中,四周的群山像锦绣屏风般迷人;眼前的草店、村落与其他景象连成一体,构成一幅和谐清新、恬静秀丽的“山市晴岚”图。“花村外,草店西”一句,暗点题面的“山”、“市”两字字,“外”和“西”则将景物描写的境界扩大,说明此曲着眼点不是山村内景,而是山村外景。第三句中的“明”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雨后晚晴给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四周山一竿残照里”一句,写山色青青,群山在淡淡雾气中连成一片,在夕阳晚霞的辉映下,就像屏风立在“花村外”、“草店西”。此曲虽重在写“晴岚”,但并非只写晴岚,还有草店、晚霞、酒旗、山色等,一笔一景,曲中有画,表达了作者向往平静恬淡生活的愿望。这首曲子风格清新,似曲似画,虽寥寥数笔,但意境无穷。

〔双调〕寿阳曲

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1]闲[2],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

[1]酒旆:酒旗。

[2]闲:清闲,空闲。

【鉴赏】这是组曲第二首,描绘了一幅夕阳水村归帆图:夕阳西下,众鸟归巢,在外劳作的人也回家了。酒家宁静闲适,酒旗不再飘荡,远处的几只船儿还未靠岸。落花浸染了河水,空气里弥漫着花香。当一切都归于平静时,小桥流水旁卖鱼人也溶于夜色,一切都浸入恬静和宁谧之中。全曲仅用二十七个字便写出了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这首曲子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第一,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全曲境界清丽淡雅,远景近景、动景静景相得益彰,描画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画面疏朗闲淡、宁静和谐,表现了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透露出作者追求世外桃源境界的恬淡心境。

第二,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前三句用凝练的语言,铺排了夕阳西下、酒旗一派清闲、船未着岸三种景物,有动有静,如诗似画,把水村小镇风光连缀成了一幅幅画面。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归航渔船的橹桨拍打着江水,传来阵阵悦耳的声响;还有渔夫,仿佛在归舟上放开歌喉,唱着动人的渔歌;一个“闲”字,渲染出水村小镇傍晚宁静的氛围。

第三,白描景物,富有情韵。作者写景不刻意地用浓墨重彩去铺陈,而是淡笔勾画,自然朴实。“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一句,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桥头渔市已结束,卖鱼人各自回到家中,他们居住的环境是“落花水香茅舍”;因为是晚上,家家亮起了灯光,灯光映照在水里,加之花、水、茅舍相映相衬,足以表现环境的优美。曲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双调〕寿阳曲

平沙落雁

南传信,北寄书[1]。半栖近岸花汀树[2]。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3]斜去。

【注释】

[1]南传信,北寄书:这两句写鸿雁南来北往传递书信。

[2]汀:水边平地。

[3]海门:即海口。

【鉴赏】《平沙落雁》是“潇湘八景”之三。作者来到洞庭湖畔,见到潇湘鸿雁,感慨万千,于是抒写鸿雁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开头两句,概述了鸿雁南北传书的习性,暗喻自己盼望得到家人音信的心情。第三句进一层描写眼见“半栖近岸花汀树”的景象。鸿雁停靠在有花有草的浅滩边,不但点明了“平沙落雁”之题,又以一“半”字展示出沙滩上群雁有起有落的画面。“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一句写孤雁,一句写群雁。两相对比,充分表现了孤雁那似鸳鸯离群的孤独与凄凉,更是将诗人自己离开亲人、漂泊天涯的失意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互相帮助、互相提携、直上云霄的群雁则又表达了作者内心美好的希望,他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亲朋好友的帮助。

曲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幅生动传神、境界凄凉的“平沙落雁图”。虽然全曲未见一个“雁”字,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雁”的感情,诗人借写鸿雁传书、孤雁迷群,表达了自己在漂泊生涯中的思乡之情。

〔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1]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注释】

[1]客梦:作客他乡的梦境。客,此处是作者自指。

【鉴赏】这是组曲第四首,曲作直抒胸臆,写尽了其万里漂泊、秋雨添愁的羁旅情怀。第一句“渔灯暗”,写瓢泼大雨笼罩着江面,远处渔船上的灯光显得格外幽暗。接着“客梦回”一句,一方面写诗人自己听到雨声,从睡梦中醒来,另一方面突出了雨之骤,声之大。简单的六个字,由雨而及船,由船而及人,由人而及梦,简洁而又曲折地勾画出作者在雨中船上过夜的情景。接着,由景入情,“一声声滴人心碎”,这一声声打在船舱上的雨滴,就像一下下打在心坎上的重锤,令诗人“心碎”。“心碎”二字,与“灯暗”、“梦回”的暗淡惆怅之景紧密相扣,点出了漂泊失意者触景生情的伤感,极力夸张其夜雨添愁的心境,成全曲之眼。接下来的“孤舟五更家万里”则点出了“心碎”的原因: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孤舟之中被雨声惊醒,知道自己已离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盏昏暗的灯。想到自己坎坷的命运,故乡的亲人,作者不禁“心碎”。结语“是离人几行情泪”则用比喻的手法,把大自然的声声雨滴,比作离人眼中流出的伤心之泪。夜雨无边,人泪如斯,离人“心碎”之深,可以想见。

这首曲子,作者紧扣题目中的“夜雨”来写,词中虽无一“夜”字,但“渔灯暗”是夜,“客梦回”是夜,“五更”更点明是夜,读者能明白地感受到有夜。同样词中也没有一“雨”字,但读者也能分明感受得到有雨。作者以夜为背景,以雨为媒介,写的是传统的羁旅题材,却又不落前人的旧套,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形象地写出了离人的破碎之心,沉重悲切,感人肺腑。

〔双调〕寿阳曲

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1]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2]教[3]老僧禅定[4]?

【注释】

[1]礼佛:拜佛行礼。

[2]怎生:怎么样。

[3]教:使,使得。

[4]禅定:佛家语,静坐敛心,专注一境,止息一切杂念,是佛家修行的一种方法。

【鉴赏】组曲第五首《烟寺晚钟》这首曲子通过描写古寺的清幽、古寺老僧的孤寂,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苦和寂寞情怀。“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这三句通过一“细”、一“清”、一“静”写出了寒烟的缥缈、古寺的清幽和冷静。黄昏将近,拜佛的人也是一片寂静。寥寥几字,却将古寺的清幽渲染得淋漓尽致,冷清之境清晰可感。后两句“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由古寺转写寺中老僧。西风袭来,已是晚秋,风声中传来了三四声钟声,这钟声能让老僧“禅定”吗?这突如其来的反问,表现了作者面对古寺、晚钟的孤寂和面对黄昏、西风的凄苦,对自己能否面对现实、达到“禅定”的怀疑,这一反问,使曲子韵味无穷。

这首曲子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通过描写古寺的清幽、老僧的孤寂,表现了现实的沉闷,透露出作者的愤懑情绪。

〔双调〕寿阳曲

渔村夕照

鸣榔[1]罢[2],闪暮光[3]。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4]在捕鱼图[5]上。

【注释】

[1]鸣榔:指捕鱼时用木条敲击船舷,发出声音,驱使鱼受惊入网。

[2]罢:完了,终了。

[3]暮光:傍晚时的阳光。

[4]撮:聚合,集合。

[5]捕鱼图:指以上所写渔家捕鱼的整个景象,即“渔村夕照”图。

【鉴赏】这是组曲第六首,曲子描写渔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淳朴欢快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向往闲适、情系江湖的理想。开头两句“鸣榔罢,闪暮光”,写渔人黄昏捕鱼完毕的景象。捕完鱼,已经夕阳西下了。第三句“绿杨堤数声渔唱”,写渔人上岸之后,把船系在绿杨树下欢唱渔歌的情景。“数声渔唱”,将渔人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心态描写出来了。这一句,从结构上来看,时间在向前推移,空间上也由船上走上了堤岸。第四句“挂柴门几家闲晒网”,更进一步写“渔村”的景象。几家渔家的柴门上,挂着渔网晾晒。一个“挂”字,使画面具有动态美;一个“闲”字,表现了渔人悠然自得的情态;“几家”则把渔村家家如是的状况作了全面的点染和高度的概括。第五句“都撮在捕鱼图上”,总收全曲,将上面所写的“鸣榔罢”、夕阳残照、绿杨系舟、堤上渔唱、柴门晒网等景致,都合起来,构成了一幅捕鱼全景图。这捕鱼图,就是“渔村夕照”图。诗人借这幅图,表露他陶醉其中之情、向往闲适之意。

这首曲子中,作者赋予画面以动感,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将一幅活生生的渔村生活图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双调〕寿阳曲

洞庭秋月

芦花谢,客[1]乍[2]别,泛蟾光[3]小舟一叶。豫章城[4]故人[5]来也,结[6]末了[7]洞庭秋月。

【注释】

[1]客:这里是作者自指是,作客他乡的人。

[2]乍:暂时,刚刚。

[3]蟾光:即月光。

[4]豫章城:即今江西省南昌市,是古豫章郡治所。

[5]故人:即老朋友。

[6]结:即缔结。

[7]末了:没完没了。

【鉴赏】这首曲子是马致远“潇湘八景”中的最后一首,描写的是他由江西至湖南行役之际游洞庭湖的亲身感受,抒发其漂泊生涯的离愁别绪。“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表现的是芦花飘逸,已是深秋月夜,刚离乡的游子,泛着一叶扁舟,飘摇而去。“芦花谢”点明季节,并紧扣题目之“秋”字,渲染出苍凉的气氛。“客乍别”表面上写作者暂别芦苇花絮已经零落之事,实际上是表明其作客他乡的离愁别绪。紧接着“泛蟾光小舟一叶”便自然涌出。泛舟月下的空明画面,与前面秋风萧瑟的离愁相对,使作者陶醉在洞庭美景之中。“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末了洞庭秋月”两句,直抒胸臆,豪放至极。“故人”是相对于拟人化的“洞庭”的称呼,老朋友再次游至于此,感于此景,进而发出要“结末了洞庭秋月”的感叹。作者不但重游洞庭,还要和它结下没完没了的感情。作者将其漂泊的愁绪,一下子转化为对“洞庭秋月”的神往和赞美,表达了其笑傲风月、情寄江湖之志。

这首曲子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蕴藏在清丽疏淡的美景之中,情调淡雅,境界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