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館錄下○癸巳正月

十四日

朝陰晩晴。自館所發行。行四十里。至圓明園宿。

皇帝在圓明園。以上元設戱。令諸國使臣來參。亦例也。因禮部知委。飯後。偕正副使由東安門入。出地安門。循城而西。歷見關帝廟,十刹海,火神廟,北藥王廟,千佛寺。仍出德勝門。觀城閘水入處。又行數里。至大鍾寺。又行至圓明園。皆別有記 就所館。自廚房備進薏苡。療飢訖。與正副使聯步往見虎圈。別有虎圈記 轉登一小阜。領略其排布位置。西苑又不啻風斯下矣。還歸所館。夕飰後。又聯步出門步月。踏過數處石橋。縱觀燈炮。別有元宵燈火記及紙砲記 夜深而返。見主家獨不放砲。詰其故。則以爲乏錢不能買取。遂令得給唐錢二百文。貿來十柄。使放之。主人稽首稱謝。

地安門外關廟記

所謂白馬關廟者。實在於正陽門外。而或以此當之。非也。規撫位置。一如他廟。而殿後又有一殿。安四座位版。卽關帝父祖曾高云。西墻外又有一廟。正殿十許間。而以重行列安神位。不可勝計。皆明,淸間賢人。似如我國書院之規。殿西又有一殿。殿內並享文王,太姒。左右安諸嬪御塑像。每像前有許多童子像。蓋象九十九子。而或有着滿帽者。極可駭歎。

十刹海記

十刹源委已見於太液記。在紫禁城北大路北。周可三四里。中爲島嶼。人多居之。駕橋以通。繞堤寺觀閭井。奢麗稠匝。因行忙不能盡搜。

火神廟記

十刹海東北數十步有火神廟。火神者。卽俗所謂火德眞君也。庭有兩碑。一是朱之蕃。一是翁正春所撰。廟刱於元至正間。而明萬曆時增修。天啓中。著令以每年六月二十二日遣太常官祀之。殿凡九區。曰隆貝,萬歲,景靈,輔聖,弼靈,昭寧。皆覆以靑琉璃瓦。前後階墄。皆鋪綠琉璃甎。最後有一亭。俯瞰刹海。漣漪可掬。煩襟爲之一暢。

北藥王廟記

藥王廟。在崇文門外者。謂之南廟。此謂北廟。在德勝門內路東里許。天啓時。魏忠賢所建。立碑記之。而碑爲後人所破碎。今無之。殿中位置。與南廟略同。而濱於刹海。繞隄萬柳。掩暎湖面。遊人常往來不絶云。

千佛寺記

寺在藥廟西數百步。或稱護國寺。或稱崇國寺。而俗稱千佛者。以其有千佛也。前後殿閣。重疊宏大。而今多頹落。明正德時。延西番法王領古班丹及着肖藏卜等。住于此寺云。燕記言有元丞相脫脫塑像。幞頭朱衣。髥長眉修。衣冠似華制。元時宰相。或不開剃耶。旁有鳳冠赤裳老嫗。乃脫脫妻也。又有姚廣孝畫像。姿容瀟灑。髡頂趺坐。萬緣俱空。不似西湖鼓臀獨吟時云者。今並不可見。

德勝門水關記

德勝門西數十步。鑿城爲水關。卽西湖之所由入城處也。以大鐵牛鎭其水口。頭角嶄然。蓋欲殺激湍。以紓衝齧城根之患也。

大鍾寺記

出德勝門。北行數里。至大鍾寺。本名覺生。而以有大鍾。故名。繞墻多嘉木成蔭。淨潔齊整。遊人萃焉。殿凡四區。皆安佛像。最後高閣。扁曰華嚴。中懸大鍾。長四丈。圍三丈。繞鍾皆刻佛像。刻法絶奇。鍾頂穿一xiao穴。劣容雞子。東西兩壁。附設胡梯。螺旋以達于樓上。登者必由東梯。下者皆由西梯。蓋欲上下之際。無相値雜沓之患也。遂攀梯上樓。見男女湊集。據檻投錢於鍾頂之穴。以錢之入落。占其休咎。如求財求嗣者。念其所願而擲之。本無定數。而錢盡乃已。通計入落之多寡。十擲十入爲上吉。十之七八爲次。十之五六又其次也。環鍾樹柵。所擲之錢。堆積其中。日暮人散。寺僧收之云。似是妖僧之設計取財也。我行諸隷。亦皆擲錢。其所念之語。怕人聞之。囫圇不分明者。蓋是禁物之無事出場。厚射其利也。寺內外多設貨肆。酒商餠賈。呼賣聒耳。以歲初擲占者。日日來會故也。女人亦多。而間有濃粧艶冶者。似是大堤溱洧之遺風也。東邊一炕。未知何人所住。而多畜古董書畫。轉至西寮。主僧忘其法號。下炕迎接。服飾頗侈。小闍梨三四人侍。對坐炕上。略敍筆談。使馬頭湯酒而來。僧切忌之。馬頭斟以示之。詭云此是蜜水。非酒也。僧點頭而止。蓋我酒甚淸。與中國酒色不同。且飮法。不計大小鍾。一吸而盡。僧所以見欺也。僧出茶果以饋之。味可療飢。乃以數丸淸心謝之。

圓明園記

別大鍾寺僧而出行。至圓明園。園距德勝門爲四十里。沿道物色。與我國東西郊略同。園在西山之下。故或稱西山。是雍正皇帝離宮也。制作視暢春稍宏侈。正門前對立石獅。夾路左右。崇屋相望。天子幸臨時。皆槐棘官廨也。東墻外。樹以紅柵。柵外鑿湖。周可數里。築石爲隄。日前皇詩所謂氷湖氣㬉半消融者。卽此也。湖之南立一短碑。乾隆御製。而沮洳難行之地。因賑飢民而役之。穿湖築堰。以便車馬。且有灌漑之利云。柵內多彩閣層榭。隱暎林木之間。而禁人不得入。旗亭市樓。連絡四五里。燕記曰。康煕帝御天下。六十年。儉約而沒。嗣君不能遵守規度。創立別園。已失先皇本意。制作之侈大。不啻十倍。而今皇益加增飾。佳麗反勝於都宮云者。可謂的評也。

虎圈記

圈在圓明園西南人家稍稀處。掘地爲長壙。壙內甎築四壁。四分其中而間之。每間南北十餘步。東西七八步。每東壁設一石虹門。以鐵板爲閘而牢鏁。虎之出入。皆由是門。每門外又掘地築墻。制如內圈而稍小。每欲掃除糞穢。則開虹門之鎖。自墻上引轆轤啓閘。逐虎出門。而復閉其閘。梯下圈中。擔出糞穢。又復開閘納虎。鎖之如故。每圈四墻。上架以大木。又以十字木。橫架圈上。罩以鐵網。網眼劣容小拳。而索之大如武指。以廣頭大釘。縫合鐵網於架木。網腹各有一大穴。如小缸口。卽投肉飼虎者也。虎之料。一日肉五十斤云。其下又置方石大槽。卽注水飮虎者也。圈上覆以長廊。以避風雨。每圈各有一虎。虎大小不同。而其最大者。如大牡牛。皆隱身於紅門之坎。全無磔鬚張牙奮迅騰跳之意。未知與人相狃。暴性已馴而然歟。抑拘縶牢狴。雖欲使氣。無所施之耶。或云。皇帝幸行。則必猛虎前驅。以助威武。或云。皇帝心有不懌。則必臨圈親射。以釋憤怒。或云。有時放虎於西湖之嶼。皇帝與諸臣馳馬射之。以習武藝。一行諸人。齊登圈上。據網咆喝。虎始露身。踞坐睨視。微聲乙乙而已。乃使買肉數斤。從穴投下。則虎乃奮身如飛。攫肉卽呑。侯生所云。如以肉投餒虎者。眞善喩也。下輩言年前。我人以長繩繫生雞。納穴中以上下之。虎跳身欲噬。數度虛騰。仍大發怒。高聲大喊。山岳欲裂。盡勇騰躍。幾及網底。攫雞而後已云。始欲以肉塊繩而試之。守者固挽之。問其故。則以爲皇上近臨。聞虎喊。則必有所詰。且虎一發憤。恐或致斃云。一隷潛以小石。發喊而投。中虎身。虎乃張目對喊。竦身欲噬。其氣勢之猛。眞英物也。網上觀者。皆逡巡畏縮。惴惴不定。守者瞠然。誶誶怒詈。諸譯笑而解之。圈南十許步。又有三間長廊。中有二檻車。其制如我國斗櫥㨾。密樹黑柵。各囚如犢之小虎。聞自外省新供。未及納圈者也。虎容旋檻內。時從柵隙出距。欲攫人。人不敢迫視之。

元宵燈火記

元宵之爲燈夕。所由來尙矣。我國之用四月八日已失其古。而且懸燈之法亦不相似。我務高而彼務多。中國之金吾弛禁。鼓樂達朝。已自十四夜伊然。無家不懸燈。瑰麗燦爛。色色奇巧。其多懸者。外自屋簷。內至中霤。殆無片隙。或至數三百椀。而皆琉璃羊角。且有結棚而懸之者。棚制四圍立高柱。架樑加椽爲井間。而下豐上殺。每井懸燈。隨井多少而計其燈數。或高或低。一城通明。士女來往。車馬雜沓。達夜不已。亦可見昇平賁飾之象也。

紙砲記

紙砲。或稱紙燈。源出於爆竹。而意在辟鬼。卽近於儺戲者也。自除夕至元宵。滿城人家。無夜不放。其制糊紙爲桶。大小長短不一。內貯焇藥而築之。伏線引火。火纔著桶。火便熛發。發響甚洪喨。或有以二三十柄。一時齊放。則其聲益轟大。殆震天動地。或有火焰纔發。百道電光。向空亂噴。有若火扇者。或有一桶而節節爆坼。分爲四五短砲。一時噴火如初。而終以猛響一聲而止者。或有一箇大桶中藏四五小桶。大桶纔爆。小桶逬出。飛射半空如流星火箭者。或有走去走來。盤旋如十數條火蛇。芒焰漲天。灰燼落地。人不敢嚮邇者。其外諸砲不可勝記。而所謂流星,盤蛇,落梅花,破大城等砲爲其最。蓋一桶之費。或至四五兩銀子。而一家一夜之燒。亦有近百柄之多。則侯門競奢。大內侈觀。尤可推知。此亦可已而不已者耶。且焇藥。卽兵之利器。而糜費無節。至於此甚。吾不知其可也。

十五日

驚蟄。朝前雪飄。午後陰。留圓明園。

是日曉。皇帝設宴於正大光明殿。惟正副使入參。亦例也。其還也。聞其節次。則趂五鼓入赴。殿在園內北邊。宏偉等紫光閣。坐門外良久。開東。始招至榻前。各賜酒一盃及果盒元宵餠。宴畢。出竢朝房。領賞乃還云。見其物目。則小紅紙書賞賜朝鮮 國王物件。蟒緞二疋,福字方一百幅,絹紙四卷,筆四匣,墨四匣,硯二方,雕漆器四件,玻瓈器四件。又一紙書賞賜朝鮮國和詩使臣三員物件。大緞各一疋,箋紙各二卷,筆各二匣,墨各二匣。及余者。首譯賫來。○廚房。留在玉河館者造藥飯。趂平朝送來。時食也。亦故事然云。○午刻。皇帝設燈戱於山高水長閣。依例入觀。別有山高水長閣燈戱記 與正副使乘車而行。見夾路左右。車馬雜沓。士女簇擁。殆所謂肩摩轂擊。馬頭輩言欲觀中國物色。莫過於此地此日。蓋上元燈市。以西山爲最。遠近來觀。而間多佳冶者也。前數日。自禮部知委。三使從人。不許過三名。故初行者。依此數排儹矣。及夫入門。下輩與灣商輩多闌入。閽者不能阻擋。此輩惡習殊可痛。而竟無照數致責之擧。中國法禁亦可謂疏矣。終日觀戲。暮歸所館。喫夕飯。又共步月於湖堤。踏橋而歸。

山高水長閣燈戱記

入園門而左。又有一門。門皆不甚高大。不施丹雘。無扁額。不識爲何名。又前四五百步。望見有一帶長閣。扁曰山高水長。九楹單簷而爲兩層樓。絶無雕飾。繞階設黑柵。柵外之庭甚廣闊。卽戲所。而環庭又設疏竹柵。所以禁雜人也。皇帝時未出坐。故移步周覽。領略其位置。往往築土爲山。引水作湖。奇卉異木。茂密成林。林間殿閣。或隱或現。而不敢深入。庭左右間數步。對豎大紅紙桶。蓋內貯焇藥。以爲放砲之具也。庭西邊結三座彩棚。中高兩低。各懸一大竹箱。其形如鼓。中懸者尤大。蓋自南中。歲貢此物。謂之慶豐圖。又稱烟火盒子。其內貯大小各燈。棚之兩邊。各立鞦韆之木。其制出於西洋。故謂之西洋鞦韆。先以紅漆三柱。一字排立。高可七八丈。分上中下三層。各橫長杠。以爲井間。其狀如是。

又其外往往埋地雷砲。又設飛砲。以長繩貫紙桶。繫其兩端於木。皆豫設戲具也。周覽畢。還至閣前。琉球與金川。亦皆來會矣。有一小兒服飾極鮮麗。而儀表非常。擧止端詳。與三四從者來見。似爲觀外國人物而然也。少無駭異惝怳底意。使譯官詰之。是十八王之子。年方七歲。問見讀何書。答已訖四書。方讀春秋云。聞十八王。於諸王中最著賢名。凡軍國事皆參決。而其子之夙成英異又如此。其家可謂旺運矣。已而皇帝出坐。而無侍衛警蹕之聲。蓋由閣後耳。閣之下層設御座。而上樓則前垂珠簾。聞是太后及皇后諸妃嬪所坐也。滿,漢,蒙古諸近臣皆侍立。雖狹袖紅兜。而蓋多標致儁逸者。戱事方始。正副使承帝命進前。亦例也。先設角抵之戱。蓋拔取力能擧四百斤以上及勇超橐駝者。使之赴戱。其身材梟健。果是猛士也。戱畢。拈其多勝者。以銀緞厚賞之。次設筋斗之戱。其屈伸超越。疾如飛鳥。戱罷。又施賞如前。次設西洋鞦韆之戱。戱者共十六童子。年皆十五六。體㨾略同。紅衣靑袴。以黑緞爲冠。略如我國花冠㨾。又以紅絲爲流蘇。亂垂冠上。前短後長。傅粉抹朱。顏如美人。一齊登鞦韆機。機隨人進退遲速。而爲之轉斡。升而又降。降而又升。升降之際。宛如飛仙。躡虛上下。始緩終促。自有節奏。亦可謂奇技也。毛奇齡詩話曰。京師宴中有爬竿戱。卽古尋橦戱也。其制二僮衣花裲䄕 (註:疑誤書襠字為䄕) 紅袴。緣竿而上。顚倒翔舞。最奇。但以臍拄竿而張其手足若鷹翔然。或以手搘竿而離其踵趾若猿緣然。如此而已。曾于昌平州送殯。見二婦爲之。初以爲異。及讀王建尋橦歌。有身輕足捷勝男子語。則原是女娼舞。非僮舞也。但其詩云。重梳短髻下金鈿。紅帽靑巾各一邊。則似用女娼數人。各梳矮髻卸飾。或以紅帽。或以靑巾裹髮。分作兩行。而後緣竿而上。故云。繞竿四面爭先緣。又云上。下蹁躚皆着襪。則此數人者。以手緣竿。以跗着竿。歷歷可見。但初間謂尋橦,戴竿。本二舞名。及讀其詩意。則似是一舞。有云。大竿百夫擎不起。飄颻半在靑雲裏。纖腰女兒不動容。戴行直舞一曲終。則以一女娼戴竿。而數女娼環舞竿上。戴者仍行走自若。所謂戴行不動容是也。則神極矣。江北有擎梯戲ㅁ以一婦仰臥。翹雙足上指。而植兩梯拄于兩足底間。使一女僮者。緣梯而舞。是其遺意。然臥與行。勞逸逈異。此須擇健婦多力者。習其技然後可。但其詩又云。散時滿面生顏色。行步依然無氣力。雖若善形容。然恐非無力所能習也云云。然則古之尋橦。似與此相近。非刱自近代也。且女娼尤奇。而禁中也。故以僮耶。戲畢。乃點火於庭前所植之紙桶。火發炎上。轟燁震天。又非民家前夜所放可比也。又以長炬。先燒兩邊彩棚上所懸之大箱。蓋戶在箱底。以繩束閉。及繩焚戶開。箱中所貯之無數諸燈。牽連滾下。幾至于地。其大者如瓮。小者如拳。或琉璃。或珠璣。或錦繡。或色紙。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像人物。或像山水。以至禽獸虫魚。草木花果。樓臺雲物。形形色色。無不呈巧。大略一箱中所出。不下爲數三百椀。而三行聯絡。有如珮玉㨾。少頃。火起最下燈。以次上達。蓋以一炷通貫諸燈。片刻間皆燃。而火色各不同。黑白靑紅紫綠紺碧。無一不備。此以各色焇藥。染炷而然。又點火於中棚最大之箱。箱中之燈。視前益多且巧。待其火熄。皆撤去之。又懸大箱如初燒而又撤。如是者凡三次而止。蓋其奇巧繁麗。倏翕眩亂。有不可一一錄述。計其糜費。不止千萬。而雖有千萬。不可學得者。其奇技妙法也。方喝采不已。忽有一塊走火。自閣前飛過。衝發地砲。砲火逬聳。熛焰遍空。聲動天地。人皆惴慄。不能定神。俄又火塊緣繩往來。飛砲競發。有如星流電閃。殆不暇應接。頃之。炎收響寂。日已暮矣。皇帝還內。與正副使偕出園門。車已來待。而人海人山。車馳馬走。蹄股殆相易。或有不能覓乘其車而步行者。易致傷足於馬蹄車輪之間。此係出門後最不可放心者也。歸至所館。夕飯訖。又聯出街上。觀燈而還。

十六日

朝陰午晴。自圓明園發行。歷見諸處。還至館所。

與正副使促飯而發。爲觀西湖勝槩。舍來時路。携筇聯步。西行里許。至閱武亭。亭前大野。環穿鉅澤。粧以林樹。皇帝每臨此亭。以習射馭云。又西里許有行宮。見阻不得入。而隱隱入望。皆是層樓疊榭。岧嶤輪奐。眞所謂樓外靑山。山外樓者也。循墻而南。有元丞相耶律楚材墓。封以石灰。墳形甚大。上爲閣以覆之。墓前立碑。以記封護之實。世傳楚材善風水。遺言葬此。至于今密邇皇居。守護不廢。有若樗里子之前知。亦可謂異人也已。又西數里。歷文昌閣。至西湖。循隄而南。縱觀諸勝。至廓如亭。渡十七孔橋。登洞庭山龍王堂。痛飮少憩。還登湖隄。遂乘而行歷觀護國寺,圓通庵。至萬壽寺。中火又行。自此漸近都城。往往村落甚盛。男女聚觀。輒稱嘉吾里。嘉吾里者。華音高麗也。路傍間有春耕者。或以馬驢。或以羊。北方牛畜之貴可知。而氣候之早。視我國可先一節。似風土環聚。而人烟稠雜故也。行抵一村前。有數人方習馳馬。馬壯人健。豪悍可畏。其中一人急馳。入我行中。左右衝突。勢若相犯。我人之闊袖劣騎。變出不意。擧皆瞠然恇㥘。莫知所措。其人乃大笑而去。待其稍遠。下輩始以辱說報之。眞無異於鍾街逢頰。而漢江流睇者也。殊爲之捧腹。又歷五塔寺。又一寺。忘其名。廣通觀,天聖祠,玄聖觀,高梁橋。從阜成門入。歷觀歷代帝王廟,廣濟寺,回子館。還至館所。日已昏矣。催進夕飯。與副使及諸人。聯車出棊盤街翫月。街在正陽門內。卽八景之一也。遊人簇擁。殆無着足之地。遂還從東天安門外。轉過東四牌樓。車馬塡咽。朱輪繡轂。競鬪光艶。來來去去。殆乎人肩相摩。夾道文牕繡戶。萬燈羅絡。晃朗如白晝。明月失其光。可謂昇平盛事。天下勝賞。古所謂廣陵觀燈。未知與此何如也。然譯輩猶以爲荐荒之餘。不及前日之富奢云。又東里許至一古廟。亦忘其名。而殿凡三重。皆有神像。頗稱靈異。故祈禱者如雲。而都是女人也。拜跪念祝。紛紜雜踏。跟隨家丁。皆排立門前。禁止遊人。我隷輩大肆咆喝。輒稱萬歲爺進貢之使。排闥直入。遂不敢擋阻。諸人始皆隨入。各殿燈影煒煌中。見女人粧飾。無不珍艶。蘭薰麝馥。透襲傍人。意者貴家內眷。亦在其中。見外人。雖不隱避。一不擧目。擧止甚端重。還可敬也。又歷觀數處。夜分後始歸。已上所見。皆別有記。

西山記

西山山脉。分於醫山。逶迤數千里。至此始脫劫。縹緲連綿。殊可愛。燕都八景。西山霽雪。居其一。前輩所記。或曰。西山在玉泉,萬壽之間。或曰。西山。明時改名萬壽山。或曰。西山。一名玉泉山。一名常山。皆非也。蓋萬壽山。是景山之一號也。玉泉山。是別山。非西山也。穆都西山記曰。出那城西北行二十里。至靑龍橋。北折八里。徑回龍庵。復折而西二里。抵西湖。沿湖二里。達功德寺。寺古名護聖。前有古臺。世傳金元氏主遊樂更衣處。或曰。看花釣魚臺也。寺極壯麗。中立二碑。其一明宣宗建寺文。其一元氏舊物。字皆番刻。寺西數百步。至玉泉山。金章宗嘗建行宮於此。今廢。山之北麓。雕石爲螭頭。口中出泉。瀦而爲池。卽所謂玉泉。泉上爲亭。泉流入湖。注都城大通河。爲京師八景之一。自玉泉南行。至補陀寺。寺在山半。門內有呂公洞。寺右石級上有望湖亭云云。西山,玉泉之勝。此卽其槩耳。

暢春園記

自圓明園。未至文昌閣。依山有暢春園。一統志曰。地名海淀。明武淸侯李偉故園。周十餘里。康煕皇帝到此。酌泉而甘。因其舊基。築宮設籞。少加規度。且爲徧覽田疇。賜名暢春。有御製記。以識其勝。燕記曰。暢春園。卽康煕離宮。方纔三里。墻高二丈。門亦單簷。制甚朴素。六十年天下之奉。宮室之卑儉。能如此。宜其威服海內。恩浹華夷。至于今稱其聖也。三代以後。君天下者。競侈其居。所謂南面之樂。不出乎宮室輿馬。雖畏天下議己。外示節儉。其心志嗜慾。終不可諱也。今北京宮室之盛。明朝三百年豐豫之所修飾。居之而天下不敢議。享之而足以明得意。乃違而去之。居於荒野之中。其去慾示儉。終始治安。可爲後王之法矣。且千官自京城。每日曉出暮歸。使肉食綺紈之子。習勞鞍馬。無敢逸豫。自大臣以下。又不得乘車轎。其安不忘危。亦可謂霸王之遠略云云。蓋自雍正之刱營圓明。此遂漸就荒廢。滿山樹木成林。礙人窺望。而亦見阻不得入。

文昌閣記

文昌閣刱見於瀋陽。而所經州縣亦多登覽。皆在學宮之房。似以右文之意。禮星君而尊閣之也。自耶律墓。更西數里。踰一小岡。有閣翼然。重簷四角。如翬如鳥。丹碧暉暎。蓋近年新修。而爲制旣甚岧嶤。處地兼得高爽。欲一登眺。而守者堅拒。屢懇不許。未知何故也。自此至湖邊。設朱柵以禁人。遙望湖西北諸山。峰巒蘊藉。淸曠景槩。可謂絶勝。其宮室之在平地者。已不啻千門萬戶。而層樓疊榭。曲檻回廊。羅絡洞壑與岡巒。又不知其涯際。百級寶塔。往往挺入半霄。而間以道觀寺刹。雕墻彩瓦。玉欄虹橋。互相暎帶。望之如畫。

西湖記

西湖。或稱太泊湖。或稱西海子。或稱昆明湖。或稱洞庭湖。湛記曰。西湖。自明時爲都人遊賞之地。今皇帝屢幸浙江。悅其佳麗。乃建宮于西山。鑿湖而大之。以象浙之西湖。又曰。觀此規制。康煕之政。幾乎熄矣。雖然。民不苦役。田不加賦。華夷豫安。關東數千里無愁怨之聲。其立國簡儉之制。固非歷代之所可及。而今皇之才器。亦有大過人者。蔣一葵記曰。西湖。卽玉泉,龍泉之所瀦。蓋此地最窪。受諸泉之委匯。爲巨浸。環湖十餘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鳥。出沒隱見於天光雲影之中。可稱絶勝。明正德間。倭使至京。見湖題詩曰。昔年曾見此湖圖。未信人間有此湖。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猶欠着工夫。今見湖。廣可七八里。長倍之。西北皆山。而水皆注之東。爲大堤。堤廣數十步。築以灰泥。內甃以石。循堤行三四百步。隄斷而設閘。以蓄洩之。閘外有水田數十頃。溝塍整飭。薦廟新稻出於此云。遠近島嶼。往往碁置。上皆有樓觀。宛若晶宮貝屋。隱見於蓬瀛十洲之間。時方積氷初解。綠波演漾。鳧雁鶒鶩。隨波沈浮。芰荷敗葉。委積如麻。新秋賞蓮之勝。推可知也。畫舫彩舟。泊在西岸。蓋其遊宴之具也。又數步有一碑。卽御製詠西湖詩也。

鐵牛記

歷御製碑。又南數百步。有鐵牛臥于隄上。礱白石爲欄以護之。背上有古篆數十字。刻篆頗古怪。篆與文。皆乾隆御製也。其文曰。夏禹治河。鐵牛傳頌。義重安瀾。後人景從。物寓剛戊。象取坤厚。蛟龍遠避。詎數鼉黿。瀵此昆明。瀦流萬頃。金鳳神牛。用鐵悠永。巴山淮水。共貫同條。人稱漢帝。我慕唐堯。瑞應之符。逮於西海。敬玆降祥。乾隆乙亥。世傳穿湖時。鐵牛出於地中。或曰。湖水頻決。鑄鐵牛以壓之。此皆傅會之說。而漢時。杭之西湖。有金牛見于湖中。人言明聖之瑞。遂稱西湖爲明聖湖。鑄此以象金牛云者。最近之。

廓如亭記

鐵牛之南百許弓有亭。扁曰廓如。雖單簷。而穹崇通朗。背野面湖。諸板上或記或詩。皆御製也。

十七孔橋記

自廓如亭西距洞庭山。洽爲百餘步。而駕水作虹橋。橋名綠漪。而我人呼爲十七孔橋。蓋以橋下虹門凡十七故也。橋左右。礱石爲欄。瑩潤如玉。計其一孔。優如我國興仁之門竇。蜿蜒橫亘。宛若游龍浮水。比金鰲玉蝀。殆過之。

洞庭山記

渡十七橋。登洞庭山。蓋以怪石甃。起大島於水中。峯巒洞壑。有若天成。又以玉石欄干。周繞四面。最上峯有石床一坐。床左右有鼓石各一床。是皇帝所御處。故他人不得坐之云。上至龍王堂。前有三座牌樓。南扁內書蒸雲。外書浴日。東西皆忘之。堂後有三簷高閣。聳出重霄。扁曰涵虛堂。其北扁大書洞庭留賞。俯臨湖面。自此循壁而下。有石虹門。刻其巓曰嵐翠門。又兩旁對刻長聯曰。列岫展屛。山雲凝罨畫。平湖涵鏡。檻波漾空明。內有幽窟。沈沈不可入。諸人皆據石欄。手掬淸波。或盥或漱。仍復攀崖而登。還至龍堂前。圍坐於古木疏陰之下。石砌淨潔。游塵不上。守者數人出而迎接。頗致款曲。使問諸所見島嶼樓臺之名。隨輒應對。不可詳也。而所謂景明樓,延賞齋,綠漪橋,柳橋,練橋,玉帶橋等處。或近或遠。望之如畫圖。而行忙不得遍覽。可恨。飮數盃。夷猶半餉。還渡十七橋。至廓如亭下。始各乘車。舍湖隄。取路而還。蓋循東閘下流。達于京城也。地勢平衍。水亦緩流。兩岸亭閣。聯絡不絶。而爲制各異。間以各㨾市鋪。旗帘標牌。交映水面。皇帝有時開閘洩水。乘舟上下。而先令宮姬。持茶酒雜貨。開肆於所經處。輒停舟販貿。以爲戲云。

護國寺記

自廓如亭。東南行數里。無數亭榭。有難一一窮搜。未免戛過者多。而護國寺甚傑特。故下車暫見。而不遑記述。

圓通庵記

護國以後。夾路寺觀。又不可勝計。而聞圓通尤合一覽。駐車入見。制甚精竗。庭西有一古碑。是集黃庭眞字。而殘缺不可讀。蓋因好事者印搨而然也。正殿東卓上。有女佛一軀。肉色如眞。卽明時劉善長所摶。善長以善摶塑像。名於當世云。

萬壽寺記

又行至萬壽寺。門內對立鐘鼓樓。前殿扁曰行住坐臥。後殿扁曰慧日長輝。庭立二碑。其後有重簷大殿。上扁書萬壽。下扁書歡喜堅固。安金佛三座。壁面刻靑木如雲飛形。千萬盈寸之佛。纍纍高懸。若樹木之垂實。佛榻前簾帳器物之色色珍奇。蓋多刱覩。附壁有三層壇。梯以通上樓。頗合眺望。其左右各有小殿。左安女佛。膝下有無數童子。求嗣者多來禱云。其後又有一殿。扁曰潛心。面壁亦有佛象。其後有一碑閣。扁曰無量壽閣。閣四旁爲石假山。高各十數丈。秀而爲峯。窈而爲壑。古木蒼藤。蔽虧天日。架石爲橋。橋盡處有石窟。窟旁有石室。陰陰森森。不可久留。峯上建三座彩閣。環以太湖石假山。後又有一殿。扁曰一元三要。安三大佛。庭有白幹松四株。扶疏老蒼。亦古物也。其餘小小諸殿。不知爲幾區。皆隔以雕墻。墻有圓門。門左右必有雕窓。其結構之奇壯。非他寺之可方也。主僧稱海觀大師。其號曰竹園。善書畫。可與語。

五塔寺記

出萬壽。轉抵五塔寺。大小諸佛殿。幾埒萬壽。而最後築石爲臺。方可數十步。高可丈半。臺上築甎爲塔。四其面而六其層。高可六七。丈周可數十丈。前面刻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建。又周刻無量小佛像千數。粧以眞彩。奇巧逼眞。塔下有門。門內有窟。室左右壁。各設層梯。螺旋而上。數級後昏黑如夜。手探梯級。徐徐而登。及到上層。眼界忽空闊。都城內外。皆入眺望。可與法藏白塔相伯仲。塔上四角與中央。又各爲小塔。所謂五塔者此也。五塔之高。各亦不下五六丈。塔之南。環以石假山。西建兩行翼廊。中起大屋。覆以黃瓦。是皇帝行宮云。東墻外又有一寺。忘其名。而亦不遜於此寺。

廣通觀記

廣通觀之得名。以昔廣通居士所住之處。居士能通神術。享年數百歲。顏色不衰。後不知其所終。觀內至于今。多道流云。

玄聖觀記

玄聖觀。亦道流所居也。自西山沿湖至此。寺觀樓臺。指不勝僂。而率多頹圮。佛軀神塑。或有暴露者。考以款識。多是前明所刱。

高梁橋記

袁宏道遊燕記曰。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隄。垂楊十餘里。流急而淸。魚之沈水底者。鱗鬣皆見。精藍碁置。丹樓珠絡。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設色。以娛遊人云。今見殆過情矣。明弘治間。有熊入西直門。郞中何孟春曰。熊之兆。宜愼火。未幾城內多災。乾淸宮焚。或問之。孟春曰。宋紹興時。有熊至永嘉城下。州守高世則曰。熊於字能火。郡中宜愼火。余以此事而云爾。

利瑪竇墓記

迤向阜成門。門外不遠處。有利瑪墓云。行中有曾見者。言前立三座石牌樓。左右對蹲石獅子。兆域之周幾三里許。環築雕墻。正方如碁局。蓋萬曆庚戌。賜瑪竇葬地於此。墳高數丈。灰封甎築。形如●(●字為上竹下左角下右瓦))瓦四出簷。遠望如未敷大菌。墓後甎築六稜高閣。下豐上銳。三面爲虹門。中空無物。樹碣爲表曰耶蘇會士利公之墓。左旁小記曰。利先生諱瑪竇。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亞國人。自幼修眞明。萬曆辛巳。航海。首入中華行敎。庚子來都。庚戌卒。在世五十九年。在會四十二年云云。右旁又以西洋字刻之。碑左右樹華表。陽起雲龍。碑前又有甎屋。上平如臺。列豎雲龍石柱爲象設。別有香閣。閣前又有石牌樓石獅子。又有湯若望紀恩碑。墓左右又有百餘塚。皆洋人之死於中國者繼葬云。

歷代帝王廟記

由阜成門入。行未幾里。跨街立牌樓。大書景德街三字。廟在路北。繞設黑柵以禁人。門扁書景德廟。庭中有八座烏銅大爐。正殿外扁書景德崇聖之殿。內扁書報功觀德。柱聯曰。治統溯欽承法戒。兼資洵 (註:疑誤書詢字為洵) 哉。古可爲監。政經崇秩祀。實枚式煥穆矣。神其孔安。主壁奉羲,農,軒三皇位版。東一間五帝。西一間夏商。東二間周。西二間漢。漢居中而左南朝右北朝。東三間唐。唐居中而左遼右宋。西三間金。金居中而左元右明。廟之刱在明初。而唐宋以下。位置改定在今淸云。周之幽,厲。漢之平,桓,靈。晉之安帝及外此亡國見弑之君。皆不與焉。大明神宗亦不得同享。似由淸人逞憾之意也。東西廡各配以歷代名臣共八十人。而風后,力牧分爲其首。廟制一如聖廟。宏敞殆過之。亦盛典也。廡前亦對置銅爐。又有靑瓦閣。對立左右。卽望燎處也。洪武初。太祖與文臣宋濂等議曰。歷代帝王。禮宜禋祀。卿等訪舊制。參酌奏行。乃以每年一祀每位一爵爲定。廟旣成。時値秋享。上躬行祭獻。序至漢高祖。添爵笑曰。廟中諸公。皆有憑藉以得之。不階尺土一民。提三尺取天下。惟我與公。尤爲難事。可供多飮二爵。自此惟漢高位。進酒三爵。遂爲定制。至元世祖位。見面貌。忽成慘色。眼眶若有淚痕。上笑曰。爾好癡也。爾有天下幾百年。亦是一個好漢。爾子孫自爲不道。豪傑四起。今日。我到爾廟。爾之靈氣。亦覺有榮。反作兒女之態耶。其像卽收慘色。上又至殿廡。享諸功臣。劇見廡外有一泥人。問此是何人。劉基對曰。是三國時趙子龍。因逼國母。死于非命。抱阿斗逃生。故黜之。上曰。那時正在亂軍之中。事出無奈。遂令進入廡內。又見一泥人站立。問此是何人。劉基曰。這是伍子胥。因鞭了平王之尸。雖係有功。實爲不忠。故只塑站像。上曰。殺父之仇。雖曰當報。爲臣辱君可乎。宜逐出廟外。又見張良塑像。數之曰。當日漢稱三傑。而爾不能直諫。使韓信抱恨而死。且躡足封信之時。爾則有陰謀。旣不能致君堯舜。又不能保救功臣。使彼不瞑目。而爾又棄職歸山。果何意也。去何意也。泥人垂頭下淚。上祭罷還宮。於路上望見城外諸山。面面朝貢。金陵眞是帝王之都。惟牛首山及太平門外苑山。獨無衛護之意。悵然不樂。先是。上使畫工周玄素繪天下江山圖。幾成。上命把二山改削。玄素下殿頓首曰。陛下江山已定。豈敢動移。上微笑而罷。然聖衷終以二山無情。遂有移都北平之意云。遷北後。亦建此廟。而但彼塑像。而此木主也。

廣濟寺記

寺在帝王廟東墻外。規制亦甚宏侈。西殿西夾門外有一樹。名曰鐵樹。是四百年舊物也。高可丈餘。枝葉扶疏。色理如鐵而堅。每年花開。能閱月不萎。近來樹已枯死。不復開花云。

妙應寺記

廣濟寺不遠處。有妙應寺。一名曰白塔寺。名藍也。行忙戛過。而望見寺中有數十丈白塔。聳出半空。塔凡三層。列植花木於上中層。時當花開。光景絶奇。且聞此塔中安置如來舍利。元世祖開塔視之。有淨水洋洋。舍利泛在水中。兩龍從旁衛之云。

回子館記

歷白塔寺。東南行里許。至回子館。卽回子國人所住也。回子在鄂羅斯南。距中國萬餘里。或稱回回國。是回紇餘種。自明時入款。設此館以處之。其人率妻子來住。生齒漸繁。一館不能容接。稍占館外。自作一村。名曰回子村。蓋自本國。歲支金銀錦緞。爲留館之費。而販貿中國物云。始入門。有兩犬突至。向人欲噬。勢甚獰猛。卽回種也。門內對植雙柱。以鐵索鎖狗頭。繫之柱以守門。見人突起。限索長而止。人皆深目磔鬚。紅頰闊觀。貌甚悍毒。皮帽狹袖。悉遵淸制。其女人各出其家門前。以觀我人。而皆橫烟竹。或抱嬰兒。間有絶艶者。衣裳或白或紫。制如我國帖裏而袖窄。其首飾。或有總總綰髮。爲十餘辮者。或有始分左右辮。末復合爲一辮。垂之背後。而或加白帽於頭上。或以珠貝綵花揷之。其十辮一辮。以別冠童云。館主忘其姓名。切忌下輩之隨入。其言曰。廣諸大人入來。廣者。惟獨之意。而蓋是華語也。迎坐炕上。斟茶以勸。見其什物。皆是回產。而有一竹器。制如竹夫人者。所以養幼兒之具也。其上鋪以蒲團。臥兒其上。啼哭則搖蕩而止之。略如中國搖車之制。庭南築階數丈。上建高閣。制如鄂羅館天主閣。時日色已昏。閣中沈深如窟。畏㥘不能入。見李給諫淸續表忠記曰。闖賊入京。命各官。俱於二十一日。廷見四夷。館有回回使者六人。召入不拜。賊怒。欲殺之。使者曰。吾君只知有明朝天子。不知易姓。若歸告吾君。若以貢來朝。則蹈舞何辭。今無君命。故不敢拜。賊終不能屈云。夫天之賦人。各具彝性。初無華夷之別。以當時忘君附賊者觀之。能不靦顏乎。

十七日

晴。留館。

聖申訪卓少卿秉恬不遇。與其子橒,其弟秉愔,秉端,徐秋池梁。筆談而歸。蓋諸卓俱以文章書畫。名於當世。徐亦工畫。而尤長於寫照云。詳筆談錄

十八日

晴。留館。

十九日

晴留館

皇帝再設燈戲於圓明園。諸國使皆進參。而仍告歸。亦例也。正副使曉發園行。而書狀則不赴。亦不違例云。故停止。食後。與諸人出正陽門外。於路上見橐駝數百匹。載米而去。驅者不過數人。時方河氷未解。不能行舟。故陸運入於米鋪云。遂循城而西。出西便門。又行數里。至白雲觀。又行至城西跑馬所。又行至天寧寺。又行入廣安門。至報國寺。又行至長春寺。從宣武門入。還至館所。是日所見。皆別有記。

白雲觀記

觀在西便門外數里許。道流所處。今雖不如古。見住者猶且數百人。前立大牌樓。扁皆不記。門內設三空橋。所以疏導觀中之水。而穹隆如偃虹。正殿扁曰紫虛眞氣。安玉皇塑像。具帝者服。繞殿分奉三十三天帝君。皆垂旒搢圭。諸神將皆三頭六臂。各擁兵器。庭有二碑。皆頌玉皇之德。前殿奉南極老人星君。騎白鹿。左一殿安斗母。右一殿安邱長春。邱卽元世祖國師云。東西廊屋共千餘間。道士分居。皆淨楚可意。館中所儲錦卷玉軸。充溢棟宇。敦斝彝鼎之屬。磊砢奇妙。屛幛書畫。俱係絶寶。殆不暇一眼接應。正月十九日。卽道君生辰。故每年是日。大設醮祭。士女雲集云。還出門外。諸戱子方聚設戱。觀者如堵。

城西跑馬

自白雲觀歸。轉一灣。有觀者如堵而齊聲喝采者。下車就稍曠處。地坐而見之。百餘健兒。乘駿駒。佩弓矢。競馳或相先後。或與倂驅。騰踔如飛。射能及遠。各矢盡乃反。蓋所以習射御。而聞四城外僻靜處。皆有跑馬場。暇日。相聚肄習云。

天寧寺記

自跑馬場行百餘步。至天寧寺。規制頗宏麗。不遜於白雲觀。蓋古刹也。元魏時名光林。隋時名弘業。唐開元中。改名天王。金大定二十一年。又改萬安禪林。明宣德中。重修之。改萬壽,戒坍。後又改天寧。築臺三層。高可五丈。周可數里。其上繞設廊寮。連延曲折。中有五大佛殿。鋪設齊整。寶器珍玩甚多。殿前有一大塔。幾與遼東白塔等。世傳隋文帝仁壽二年正月。帝遇阿羅漢。羅漢授以舍利一囊。乃以七寶函盛之。分賜岐雍等三十州。州建一塔以藏之。天寧寺塔。卽其一也。下爲蓮花臺。高數丈。臺上建塔。塔高二十七丈五尺五寸。凡八楞十三簷。簷各懸鈴。其數爲百四。隨風發響。響無斷時。又以風磨銅爲相輪。冠於塔頂。光影遠射。日方中。闔殿門塔之全影。從門隙現于殿內云。亦可異也。舊聞寺中有華嚴經障子。許虞山所寫寶塔圖者。素稱希寶。求見之。僧初祕之。屢懇始出。展于庭中。障之廣。優可十餘尺。長倍之。以細楷。寫華嚴經全部八十一卷六十萬四十三字。爲塔圖。字細如粟粒。上自塔巓。至于簷楞風鐸。隨勢屈曲。無毫髮糾錯。塔身所畫佛像。眉眼如生。衣紋襞摺。驟看之。不卞其眞與畫。又況非畫伊書耶。今行刱覩。非少環傑。而論其奇。則當以此爲首。其下書康煕辛未。大興縣人李之秀有怪疾。屢年不能起。家貧無檀越祈禱之資。其妻劉氏乃習細字。晝夜不捨。積十年工乃成。爲此圖以施之。其夫之病卽差云。噫。觀此圖者。只知一女子手法之巧。而不知由其積累之誠。其可乎哉。

報國寺記

自天寧寺回車。行三里許。入廣安門。至報國寺。佛殿三區。扁皆不記。佛龕有乾隆畫竹。畫法頗不俗。樓廊庖湢。制亦宏大。跨大路。舊有三簷毘盧閣。俯眺一城云。而今無之。寺中有碑。成化初。爲皇太后祈福創寺。而翰林劉定之撰。汪客書。毛奇齡彤史拾遺曰。憲宗周太后有長弟。名吉祥。兒時好游。游卽去其家。時太后未入宮也。久之不歸。天順中。爲僧大覺寺。晝游他所。夜卽宿報國寺伽藍殿中。太后亦忘之。忽夢伽藍神來告。妃弟在我殿中宿。妃知之乎。英宗夢亦如之。醒而相語。初不信。遣小黃門物色之。至則小黃門見吉祥坦腹臥殿中。遂擁以行。入白太后。帝召入。使具言生平。太后泣下。仍曰。弟爲僧。何如皇親。吉祥曰。爲皇親。何如爲僧。乃遣還寺。厚賜之。憲宗嗣位。太后爲拓報國寺。建大慈仁寺居之。賜庄田數百頃。至今存焉。世傳吳三桂爲平西伯時。平西府制。擬於帝居。千門萬戶。極土木之盛。又造園於西郊。名安阜園。園內書屋一所。名萬卷樓。古今書籍。無一不備。刻開疆疏草。以侈其功。期垂永久。又塑像於報國寺。名之曰布袋和尙。着松花色衣。右手撫膝。左手執卷而右顧者。卽此寺。而其後三桂之敗。毀其塑像云。寺中月三五爲市。京外商旅常湊集。卽禪林中一大都會也。一炕有小龕。制樣極巧。中安小玉佛。嘉慶己卯。西洋進貢。帝賜此寺云。有壽天大師。住于其炕。與之筆談。壽天出饋一盒饌。答以淸心元三丸。

長春寺記

報國之東數里有大刹。其名曰長春。第二殿中有八面十三層銅塔。面各雕刻物形。中安小金佛。塔重爲八萬四千斤云。塔後掛大障。畫明神宗母后李太后像。號曰九蓮菩薩。畫甚奇。其北炕有三明大師住焉。我國赴燕者。多與往來。其左右壁上所揭書札及詩章。皆是近年赴燕之人。有東扇數十柄。列揷於筆床。卽東人所贈也。略敍筆談。別無可聞。出餽一盒饌。故亦以三丸答之。臨別。又以鐵保書帖一冊見贈。

二十日

申前大雪。申後晴。留館。

自夜至申。大雪滾下。其深五六寸。是北來刱見也。街路市巷。趁卽掃除。了無雪痕。此亦可見其規模。正副使自圓明還。聞其節次。與十五日略同。而下直時。帝使近侍傳諭。回去問 國王平安云云。○夕間。李擧人宗溎。與其師樊昆吾來見。與之筆談而送之。詳見筆談錄

二十一日

風寒。留館。

食後。卓少卿與其二弟一子及徐生。來坐館外江振甫鋪。入送銜紙。蓋回謝聖申之日前委訪也。聖申先出接待。余亦出會。與之筆談。詳筆談錄 仍懇徐生出畫像草本。已而正副使亦出來敍話。備饌以待之。諸客向晩告歸。徐生畫未及完。袖其本紙而起。正使亦懇徐生。明日又來。畫自己像。徐生應諾。送客歸館中。有牽熊而過者。招入觀戱。別有熊戱記

熊戱記

熊之大如穉犢。毛長而純黑。耳如牛。面如狗。前足如人手而指短。故凡接物。必以兩足夾持。後足如人足。能起立。熊人豎鐵杙於庭中。係熊以鐵索。所以防奔逸也。又求一器。飯以大匙。抣飯一塊。高擧丈餘。循庭而周。又一人擊錚念呪。熊乃起立張口。隨人環走。見口中無齒。蓋拔齒而馴養之也。環數巡。一躍呑飯。熊人從櫃中出列諸戱具。又盛飯一匙。擧之如初。熊以前兩足取大木環。自着其頭。起立循庭。又躍呑飯。熊人又擧飯如初。熊又取帽子。自着其頭。起立循庭。又躍呑。熊人又擧飯。熊又着戱套。如是者凡五六度。套各不同。而循庭之步。亦始緩終促。自有節次焉。最後熊乃筋斗四五次。仍卽仰臥。以四足輪舞大劍。劍光閃爍如電。人莫不稱奇。熊乃擲劍起坐。其人討價。牽熊而去。

二十二日

晴。留館。

食後。卓筍山秉愔與徐秋池。又來江鋪通刺。遂偕正使聯步而出。余像已完。人皆謂近似。正使亦令寫照。余與筍山筆談。將午。略備酒饌以待之。臨別。余要徐生明日來會。出綃本。徐以明有所幹辭之。故約以再明躬進。乃點頭而起。

二十三日

晴。留館。

食後。裁書送筍山。以謝連日枉顧之意。兼送扇五柄,空柱聯三對,空冊一卷。求其書畫。値其出。付其家人而還。

二十四日

晴。留館。

買綃幅。幷携草本。食後。與聖申並車。將向秋池所。歷訪卓少卿。少卿以公事赴圓明園。與筍山三叔侄。略敍筆談。轉訪秋池。托以繪事。而有一官人入來。此其主人刑部主事雷文輝也。秋池以與雷有同鄕之誼。故同住云。遂與雷筆談而歸。詳筆談錄

二十五日

晴。留館。

李宗溎送寄柱聯一對。其手筆也。

二十六日

晴。留館。

早食後。偕正副使出東便門外。見柳色欲新。春耕方闌。鄕國之思倍切黯然。行四十里。往觀盧溝橋。別有盧溝橋記 從外城廣安門入。暮還館所。○是日。使畫員崔恒往秋池所。歸言畫視草本尤勝。廿九日。始可訖工云。

盧溝橋記

橋於北京壯觀。與居一焉。蓋以橋也則殆無敵耳。水濁。故或稱渾河。黑故或稱蘆溝。取蘆灰之色黑也。其流遷徙無定。故或稱無定河。今淸改名永定河。或曰。其源出於塞外桑乾山。故名桑乾水。或曰盧溝。一名漯水。黃河伏流。自山西馬邑縣金龍池發源。流至保安燕尾河。與牂牁諸水合。過沿河口。通石港口。直抵盧溝。繞過都城外西南角。東入于通州河云。又孫承澤春明餘錄。以爲盧溝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庄及白河,渾河,霸水等水。是其派流也。後魏都督劉靖及子平鄕侯弘築戾陵堰。以防水激之患。後人思其功。謂之劉師堰云。古詩所謂去年戰桑乾原。今年戰桑乾北。又曰。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又曰。無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幷州是故鄕。又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蘇文定詩曰。北渡桑乾氷欲結。心畏穹廬三尺雪。南渡桑乾風始和。氷開易水應生波者。卽此也。漢,唐時。爲最邊絶塞。而今作繁華都會之地。中原行旅赴燕者皆道焉。財穀之所輦輸。駞馬往來。通晝夜隱隱隆隆。相續不絶。駕水作橋。橋以石竇凡十一。其高可掛帆出入。雖値潦漲。水不及橋。波勢兩高而中低。故人稱神橋。橋長一百四十間。廣可十間。左右夾以石欄。欄柱刻狻猊㺄象之屬。精巧殆逼眞。金景明年間始築云。橋兩頭各有御製碑。黃瓦閣之。一康煕。一乾隆。而一刻盧溝曉月四字。是爲八景之一。而每淸夜月明。遠色蒼然。爲尤奇云。過橋而有關廟。廟外設廊閣。稅官數人常坐其中。治文簿。記商賈車輛之數。以收稅銀云。河流悍急。時又流澌蔽河。濁浪翻起。俯見可畏。圍坐河隄。煖飮數盃。度橋行數百步。只見天低野曠。極目冥濛。坐念是卽走中原道也。而吾輩井底之觀止於此。殊爲之黯然。按一統志。易水距此。廑二百里。涿州不過二舍而近。遂還入一店房。喫午飯。葉盛華陽臺記曰。涿州多燕古蹟。西南有華陽臺。舊傳太子丹。與荊軻置酒華陽館。獻美人奇馬之處也。東南有督亢陂。其地饒沃。卽荊軻圖以獻秦者。舊有亭遺墟。高丈餘。周七十步。土人掘其處。多出古瓦金錢。雞鳴山西有上花園。鎭城有下花園。幷遼太后種花之所。遺墟尙存。頓長史銳詩曰。嶺雲沈日暝烟斜。見說窮邊亦有花。應是漢宮靑塚怨。不甘玉貌委龍沙。以此考之。燕之舊都或在涿州耶。薊州或稱燕都。此以召公始受封之地故也。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焚城闕。出阜成門。西奔。五月初一日。吳三桂入都。直從蘆溝橋。逐賊而西。連敗之。至固關班師。順治二年。流賊張獻忠據四川西充縣。逞殺無辜。三桂與肅王豪格討殺之。其養子孫可望奔滇中。餘黨尙鬧川中。三桂仍駐漢中。五年。大同鎭摠兵姜瓖與楡林,寧夏,甘肅三鎭同時叛。全秦震恐。秦督孟喬請師於三桂。三桂倍道來。破姜瓖於楡林。時孫可望旣入滇。勢復振。進攻川陜。三桂入屯川南。可望部下李定國。勇悍剛直。而目不知書。有金公趾者知其可動。乃取三國志。爲之誦說。斥可望以董卓,曺操。期定國以武侯。定國大感悟。時永曆在安隆。定國入安隆。奉永曆入雲南。可望進擊定國。定國迎擊大敗之。可望走降於湖南經略洪承疇。後入都。淸人封可望爲義王。可望具言雲南可取狀。三桂欲自以爲功。上疏請進兵雲南。遂敗定國於盤江。定國走廣東。聞三桂殺永曆。哀憤成疾死。始葬于廣東城東。後移于順天府蘆溝橋西十里胡家港。廣東初葬之地。至今寸草不生。人過之。必拜云。出於忘其名庭聞錄。胡家港。距此不遠。欲往觀。而恐日暮城閉。未果。橋東有一小城以護橋。門楣刻曰拱極城。毛奇齡集。橋爲南北咽喉。崇禎中。流賊窺畿南。當事者議築此城。設把總。隷兵鎭之。城祗二門。通南北往來。題門者。南曰永昌。北曰順治。實頌之。非有他也。後李賊僭號。改元永昌。本朝建號順治。門讖之先兆如此云云。城周不過六七里。亦有人居焉。穿城而還。別取路入外城廣安門。沿途所見。忙未悉記。

二十七日

晴。留館。

北京諸衙門。新歲開印。例在是日。將受回咨文。故正使以來月初七日發還之意領令。○以銀子二十兩及土物五種。送餽徐生梁。兼致訊語。以酬寫眞之勞。○濟州人尹興悅等十人。去年八月。漂到浙江省杭州。九人皆死。惟興悅在。今自該省津送北京。自禮部移付館所。使之住接。爲使行領還之地。○借見近日塘報。別無可觀。而惟御史馬光勳所奏請嚴禁弁兵吸食鴉片烟。以肅營伍一摺曰。鴉片烟。屢經降旨嚴禁。此風摠未靜息。因由積習相沿。實緣各省大吏未能實力査察。近來粤,閩等省兵丁吸食者尤多。將弁中吸食者亦復不少。相率效尤。恬不爲怪。筋力疲軟。管務廢弛。職此之由。卽如連州進兵孱弱誤事。尤爲可恨。國家設兵衛民。營伍皆成勁旅。無事則人懷敵愾。有事則士盡干城。操戎器。以戒不虞。方爲有備無患。以此。邊防巡哨有名無實。必至一省並無三兵之用。尙復成何事軆。閩,粤旣有此習。各省恐亦不免。着各直省督撫提鎭。通飭陸路水師各營弁。務須各正己率屬。毋敢仍蹈故習。經此次嚴禁之後。如將弁私食。卽將該弁揭參。如兵丁私食。卽將該兵丁治罪。並將該管將弁議處。方爲不負委任。若泄泄沓沓。故態復萌。一經科道參奏。或經餘兩之多。着革職拿問。交該督提。同丁胥人等。如行審訊。按律定擬。具奏所有。該革員原籍家產及寓所資財。並査封備抵。欽此云云。蓋鴉片烟者。出自西洋。其法殺純陽男子。以其膏血。栽培南草。作膏食之。或云以罌粟和藥煎成。能令人收攝精神。記起幼時事。而但筋骨弛廢。氣血耗減。不久卽死。故屢煩禁飭。而終不止熄云。又琦善所奏永定河南六工堵築漫口。並挑控引河酌定銀數一摺曰。永定河南六工漫口處。所經該督軆察形止。請於漫口東西兩頭。就灘面建立灞基越堵。計西首估築灞基八十九丈。東首估築灞基四十四丈。臨河一面。仍廂護埽。並添挑水灞逼溜注引河頭所有正灞上下邊埽護埽挑灞應正雜料物夫工曁採買秫稭加添連脚及漫口以下旱口四處。約需銀三萬七千餘兩。其引河自南六工迤下至南七工。估佻共長八千六百六十九丈。估計口寬十五六丈不等。底寬八九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深一丈二三尺至五六尺不等。約需銀五萬八千兩。通其估售銀九萬五千餘兩。着准其籌。款動撥解。且工此交該道。收存備用。仍遴委誠實之員。專司稽核。務須力加撙節。將來餘賸若干。着奏明留。爲善後工程之用。該督親往督辦。務使工堅。料實不准。稍有偸減虛糜工。該竣核實報銷。欽此云云。蓋中國之大患二。河居一焉。以其性善潰決而然也。無定河。視黃河不啻十一。而其患尙如此。黃河之害。不見可知也。雖然。一築之費。不愛十萬兩銀之多。築必完固。使民無蕩析之憂。苟非中國之富。何能容易辦此。

二十八日

晴。留館。

是日頒賞。因禮部知委。食後。偕正副使往至午門前領還 。別有記

記午門頒賞

節使之行聖節,年貢,冬至,正朝。皆有方物。而亦必有例賞。曰四起賞。聞以是日頒下。食後。偕正副使由東安門入。至端門內。憩于禮部朝房。已而侍郞文慶至。引各國使臣。詣午門前。見已擺列數十座紅卓。各貯賞物於上。覆以紅帕。諸使以次序立于卓前。鴻臚官立于卓北。呼唱行三拜九叩頭禮。禮畢。提督頒示賞單。乃開帕。先以 國王賞物。授通官。通官轉授我通事。通事受而示之三使。然後以袱裹之。凡四起皆然。三使及諸任譯該馬頭各受之。頒畢。又隨唱行謝恩之禮。拜叩如初。遂取見賞單。則以紅紙書朝鮮恭進例貢應頒例賞淸單。別行書萬壽聖節貢賞。又別行書 國王表緞五疋,紡絲五疋,粧緞四疋,雲緞四疋,貂皮一百張,二等玲瓏鞍䩞全備,二等馬一匹。又別行書正副使二員大緞各一疋,帽緞各一疋,彭緞各一疋,紡絲各二疋,絹各二疋,銀各五十兩,三等漆鞍䩞各全備,三等馬各一匹。又別行書書狀官一員大緞一疋,彭緞一疋,紡絲一疋,絹一疋,銀五十兩。又別行書大通官三員大緞各一疋,紡絲各一疋,絹各一疋,銀各三十兩。又別行書押物官二十四員彭緞各一疋,紡絲各一疋,布各二疋,銀各二十兩。又別行書從人三十名 正官三十員各從人一名 銀各五兩。又一紙書冬至貢賞云云。如聖節賞單例。 國王表緞五疋,紡絲五疋,粧緞四疋,雲緞四疋,貂皮一百張。正副使大緞各一疋,帽緞各一疋,彭緞各一疋,紡絲各二疋,絹各二疋,銀各五十兩。書狀官大緞一疋,彭緞一疋,絹一疋,銀四十兩。大通官大緞各一疋,絹各一疋,銀各二十兩。押物官彭緞各一疋,布各二疋,銀各十五兩。從人銀各四兩。正朝賞。與聖節同。年貢賞。與冬至同。謝恩及奏請等事。非專价。則無禮物。只修文書。故亦無賞物。今行謝恩。亦爲順付。故無賞。按稼記賫回物目。國王前聖節賞。綵緞五表裏,銀子二百五十兩,駿馬一匹,玲瓏鞍䩞全備。冬至賞。綵緞五表裏,銀子二百五十兩。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正副使聖節賞。各大緞三表裏,銀子五十兩,黃絹二疋,鞍具馬一匹。冬至賞。各大緞二表裏,銀子五十兩,黃絹五疋。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若宗班爲正使。則加賜大緞五表裏,貂皮十令,大緞團領方紬單衫袴各一襲。書狀官。聖節大緞二表裏,銀子五十兩,黃絹一疋。冬至。大緞一表裏,銀子四十兩,黃絹一疋。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大通官。聖節各大緞一表裏,銀子三十兩,黃絹一疋。冬至各大緞一表裏,銀子二十兩,黃絹一疋。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押物官。聖節各小緞一表,銀子二十兩,靑布四疋。冬至各小緞一表,銀子十五兩。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從人三十名。聖節各銀子五兩。冬至各銀子四兩。正朝與聖節同。年貢與冬至同云。而與今多有增減。增減源流。詳載於事大文書。 又見琉球賞單。則國王錦八疋,蟒緞四疋,蟒襴緞四疋,羅緞八疋,紗十二疋,緞十八疋,紡絲十八疋,正副使二員。各羅緞八疋,緞八疋,紡絲七疋,絹五疋,布一疋。都通事一員 。其所謂書狀。似是通事也。 緞五疋,紡絲五疋,絹三疋。從人十七名。各絹三疋,布八疋。伴送官三員,土通事一名,留邊通事一名,留邊從人十五名。各彭緞袍一件。而無四起分賞之規。未知何故也。土司亦有賞單云。而未得見。

二十九日

晴。留館。

李擧人宗溎。與其兄宗潢來訪于館所。與之筆談。半日而罷。詳筆談錄 ○夕間。送伻於筍山。覓來書畫。三柱聯,石帆,筍山鶴溪各書一對。五扇一冊。皆筍山畫也。

二月

初一日

春分。陰。留館。

是日。設下馬宴於禮部。例也。因本部知委。卯正。偕正副使率諸任譯。詣禮部。領宴而歸。別有下馬宴記 ○午後。送伻於秋池所。覓來畫像草本及正本。

下馬宴記

往禮部。少坐月廊王會廳。見正堂已設皇帝虛位及宴卓矣。已而侍郞文慶至。以爲今日是朔朝也。當拜部門外廟堂。卽起而出。北俗雖曰尙鬼。身爲朝士。瀆謁叢祠。殊可駭也。少頃還來。引諸國使入階下幕次。向東序立。隨臚唱行拜叩禮。禮畢。皆升堂。見宴卓則每卓列四十八器。皆餠餌雜糖蔬果之屬。以大楪盛一首雞。一彘有加于其上。任譯亦如之而稍殺。侍郞主壁而坐我三使坐西向東。諸譯坐三使之後。琉球使坐東向西。旣定。行盃先駱茶。次以酒者再。凡三行。才畢。忽有無數光棍。突入攫挐。勢甚危迫。蓋從前宴畢撤卓。餉我國諸隷。諸隷之必相爭攫。卽其惡習也。彼人見而效之。今則我隷更不敢着手云。可謂爲法自弊也。遂皆還至階下。行謝恩拜叩禮如初。仍歸館所。有頃。自光祿寺備送上馬宴卓於館中。每卓列三十五器。而所謂饌品。似皆宿具已久。以備應文。故皆燥硬。塵穢滿棲。俗言不堪食者。正謂此也。三十正官之外。自前無賜卓之規。始自去年。各房軍官。亦得一卓。是別禮云。舊時。入都後數日。卽設上馬宴。發還前數日。設下馬宴。饌品皆豐潔可口。後漸廢弛。甚至一日之內。疊行兩宴。爲大國待賓之禮。可發一歎。

初二日

晴。留館。

食後。以二扇,三丸,五墨,三十簡。送于三明大師。以謝前日書帖之贈。其回。三明又以摺扇四把,香珠七串,貢墨四丁,書紙二匣,尾筆五支送之。○雷竹泉,卓筍山,徐秋池來坐江振甫鋪。入送銜紙。出見與之筆談。已而正副使亦出敍話。待以酒饌。副使亦以畫照。懇于秋池。向夕歸館中。

初三日

陰。午雨飄。留館。

朝前。有人來訴上房廚子等多賖買物件。而行期在邇。終無備償之意。幸蒙大人之恩。卽爲推給云云。以事係他房。不可干聽。往訴本房之意。諭而遣之。蓋下輩皆以赤手空拳。裹足入燕。留館月餘。亦不無浮費。需用或相推貸於同行。又多債負於彼人。率以遷延挨過爲上策。今焉行期此迫。賖賣者求償。留債者督報。至有捽曳詬辱。脫衣奪物之擧。末或不勝憤恨。過醉者有放聲而哭。爭訟者至入庭而卞。凡係館中事。例皆書狀主管之。身兼法司訟官之任。或善辭而開諭。或笞打而戢勵。左酬右應。不覺身困而神疲。聞此弊自昔伊然。彼人之與我人相關者。若有爭鬨之事。則突然入來。輒呼三大人而告訴之。其爲三大人者。不亦苦哉。下輩之貽弊惹鬧。誠爲寒心。而彼諺曰。東使留館之時。本國人皆應夜不掩戶。放心穩眠。蓋其意以爲下隷赴燕者。盡賊漢也。聞之。不覺絶倒。且入燕者。無論某人。雖一片火石。必欲携之歸橐。故自定還發之期。見一行大小諸人。殆無心界上安閒者。遑遑汲汲。按住不得。如恐有失。凡多少物件。皆以紙布結裹。裹畢分貯皮箱木櫃。椎釘以固之。聲震館中。亦可笑也。○食後。與聖申往見怡親王廟。轉往正陽門外。觀白馬關廟。余則先還。聖申轉往觀象臺。不得入見而歸云。皆別有記

怡親王廟記

廟在玉河館西數百步大路之北。觀其制㨾。一如古寺。或曰。怡親舊第。或曰。怡親死無後。奉其神位於寺中云。正殿安神位。書忠誠勤恪怡親賢王之位。他殿及月廊。率多空虛。前炕皆賈人住接。左一炕稍精楚。山東李擧人所寓。歲前還鄕。姑未來云。

白馬關廟記

遍於天下而一心尊奉者。關廟是已。雖窮邊荒徼數家村塢。必崇侈棟宇。賽會處潔。牧豎饁婦。擧皆奔走。自柵至皇城二千餘里之間。殆無處無之。而其在遼東及中後所者。最著靈異。其在皇城者則必稱白馬關廟。廟在正陽門右關內。而或以在地安門外者當之。非也。帝城景物略曰。關廟獨顯於京師正陽門者。以門下宸居。近左廟右社之間。朝廷歲一命祀。萬國朝者。退必謁。輻湊者至爲祗禱。每以五月十三日致祭。先十日。太常題遣本寺堂上官行禮。凡國有大災。祭告之。萬曆四十三年十月。命太監奉九旒冠,玉帶,龍袍,金牌書。勅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鎭天尊關聖帝君於正陽祠。建醮三日。頒知天下。然猶仍舊稱。史官焦竑曰。稱漢前將軍侯爵也。天啓四年。始稱帝。先是。成祖北征本雅失理。經闊灤海。至幹難河。擊破阿魯台軍。每見沙濛霧靄中有神前驅。巾袍刀仗。貌色髻影。果然關公。而但所跨馬非赤兔。乃白馬也。師還燕都。先傳車駕北發之日。一居民所畜白馬。晨出立庭中。不動不食。晡時。始定喘汗而食。如是幾日。及回蹕而止。事聞。勅崇祀祠。祠籤最靈。休咎不爽云云。廟之稱白馬者以此也。廟中有碑。焦竑撰。蕫其昌書。世稱二絶。我國南關廟壁上所揭者。卽描來萬曆勅封之書云。

願學堂記

願學堂義塾在於太淸門外西南里許。卽禮記所謂家有塾。而如我國書齋之類也。聞其制。凡設六齋。齋各有扁。每齋有師一人以敎之。隨弟子學業之勤慢。自某齋升某齋。如小學大學之序。而此係私學。非官學。故其爲師者。皆自本塾私邀弟子。本無定數。如有願學者。則皆不拒。此其名齋之義也。其中多有可語者云。故始擬過訪。忘之未果。

觀象臺記

還館所少焉。聖申踵至。言行至城東南隅欽天監前。望有高臺。問知爲觀象臺。求入不得。蓋登城旣係禁條。而此臺之築。因城而高可窺禁中。且其所有儀器。皆多是鎭國之重寶。其求見。固妄矣。曾聞監中有渾象簡儀。皆以靑銅鑄成。其一規之大。可五六把。四圍護以石欄。又有康煕時所製六儀。一天軆儀。二赤道儀衍。三黃道儀。四地平經儀。五地平緯儀。六紀限儀。制皆出於西洋。比郭守敬舊制。益精且巧。其後又以六儀之繁。更製一儀。以兼六用。而器物益繁。終不如六儀各用之簡便云。

初四日

晴。留館。

來時。趕車的劉老山來見。問其間住接。則以爲始不還家。在京賣貰云。而要得回還再貰。已知其爲人勤幹。故遂許之。○食後。徐秋池又來江振甫鋪通刺。故出見之。副使已先出。方令寫照。午間。卓筍山叔侄及雷竹泉聯至。相與筆談。竟日而罷。

初五日

晴。留館。

朝前。琉球人二名來見。自以爲行將告別。不勝悵觖云。蓋其人去年夏。漂到我國。今行領來。轉付禮部。明將隨其貢使發去。故委來致謝也。拜於炕下。無數起伏。似其禮然也。

初六日

晴。留館。

朝前。使任譯往禮部。受來回咨文。○各房皆以卜物。出付大車。使之趁期來納于柵內。○雷竹泉致書作別。兼寄別章及文房諸種。出酒脯以饋其伻。以土物數種。伴書以謝之。卓筍山有書話別。裁送答簡。○以明日先來便。將付家書。故預爲裁封。隔歲阻絶。便若相忘。及至把筆。心神忽覺黯然。不啻十倍於他日。

回程錄○癸巳二月

初七日

雪。申後晴。自玉河館發程。行四十里。至通州宿。

自曉亂雪滾下。其大如掌。一行皆早起束裝。朝飯卽發。正副使修狀啓。譯官金性翼,軍官朴有豐。定先來。曉先發。送付家書。正使先行。副使次之。余乘劉車繼之。見無數光棍。已突入各房。爭撤炕簟與壁紙。殊可駭。一行皆束裝登道。而私商輩尙多紛紜落後。還到柵內。多日留滯。每以此也。以不日卽發隨後來會之意。各別嚴飭。遂出崇文門,東便門。沿濠而東。是自通州入都之徑路也。往往有村落市店。車馬亦絡續不絶。申後雪始止。渡八里橋。別有八里橋記 入通州城內。別有通州記 日猶未暮。與副使出江邊觀舟楫。還宿所館。

八里橋記

橋在通州城西八里。故名。一稱永通橋。長四十餘步。廣可方五軌。左右設石欄。欄頭皆坐狻猊。刻鏤之巧。如圖章細紐。傍有一碑。正統十二年建。祭酒李時勉撰記。橋下通舟楫。漕船由此直達于皇城云。

通州記

通州。秦時屬漁陽郡。漢時置潞州。隋,唐時廢入涿縣。旋爲潞縣。五代及遼因之。金時陞爲通州。取漕運通濟之義。而大明因之。城周二十里。殷富瑰麗勝於盛京,山海關。跨大街。建兩簷高樓。亦有一白塔。高聳雲霄。已自城外入望。繞城之水曰白河。一名潞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者也。源出塞外。徑密雲南至牛欄山。與潮河合。至通州入直沽。抱城而流。濱河有三所倉厫。制如城樓。上設疏窓。以洩積氣。墻壁垂穿傍穴。以疏濕氣。引水環倉。以備火患。大小舸艦泊于河岸。未及解纜者無數。上下十餘里。檣竿如簇。蓋天下船運之物。皆湊集於此。燕巖所謂不見白河之舟楫。不識帝都之壯者。卽此也。城外人家。亦皆臨水。茶房酒樓。暎帶如畫。城內花鋪。多畜佳菊。其白者曰通州白。紅者曰通州紅。其餘黃黑諸色。亦皆倣此。又聞雄黃之產於此者品好云。明謝肇淛曰。燕都稱百二山河天府之國。但有不便者。漕粟仰給東南耳。運河自江而淮。自淮而黃。自黃而汶。自汶而衛。盈盈衣帶。不絶如綫。河流一涸。則西北之腹。盡枵然矣。元時亦輸粟以供上都。其後兼之海運。然當羣雄干命時。烽烟四起。運道便絶。惟有束手就困。此京師之第一當慮者云。

初八日

晴。自通州發行。行二十里。至燕郊堡中火。又行三十里。至棗林庄宿。是日。通行五十里。

曉發。至燕郊堡中火。卽來時宿所也。又行至棗林庄宿。夜。與副使約以明日迂行。歷見盤山。

初九日

晴。自棗林發行。行四十五里。至邦均店中火。又迂行二十里。至盤山。又行三十里。到薊州宿。是日。通行九十五里。

曉聞上房有喧譁聲。問其故。則乾糧馬頭多逋彼人債。暗自發還。故其債主追及於此。入訴正使。正使棍治該馬頭云。促飯發行。至邦均店中火。正使直向薊州。余與副使及行中五六人。自此迤行。取田間小路。至盤山下。下車乘馬而上。至中盤少林寺少憩。自廚房備進薏苡。喫訖。還下山。向薊州。別有盤山薊州記 正使到已久矣。○日來。天氣漸益暄姸。游絲纈眼。細柳垂條。遠道歸心。一倍如矢。節物之感人。類如是也。所過村落。耕作方張。而往往有老者。出觀我行。蓋去時絶不見老者出門當道及負戴往來者。蓋天寒深居。至春始出。而足可見養老之善俗也。

盤山記

盤山一名盤龍山。薊州西北三十里。有上中下三盤。或云韓文公送李愿歸盤谷者。卽此也。未知是否。蓋山在太行東北數百里外。則其所謂太行之陽者。已誤矣。其餘鋪張處。皆未免過實。據地志。山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石龍潭。下有潮井鉢泉之勝。士商要覽曰。呂純陽嘗飛劍。斬黃龍禪師於此。仙劍尙在於上盤。有亭罩之云。自邦均北行二十里至下盤。有行宮在其東。或云。乾隆有妹早寡。爲修鍊曾居此。或云。皇親中凡寡居之女。必皆住此。或云。皇帝先陵在於北麓。每謁陵時駐蹕之所。未知孰是。繞宮而墻。隨山勢高低而廣築。築之以石。二簷三簷之許多亭榭。羅絡隱見於墻內諸峯松石之間。門閉不許人闌入。循墻後漸進。巖壁益蒼潤。路皆盤陀。白石層疊如階級。乾隆時。開鑿爲輦道云。滿山松杉。間以桃杏雜木。蓋林木之茂。泉石之勝。卽遼瀋以後刱見也。心目頓覺開爽。行至墻後門。從隙窺視。有數間彩亭。制極瀟灑。亭北白石平廣。石面有瀑。溜下如張素練。下滙爲潭。深碧涵泓。傍刻百尺雪三字。又行望見墻內有石如臺。可坐數十人。刻貞觀遺跡四字。世傳唐太宗東征時駐蹕處也。其北又有巖。頗蒼古。刻蘿巖二字。其外仙巖等諸刻。並未記。又行數里。磴路益峻險。乃下馬而徒。及至中盤。路傍巖石有刻詩曰。中盤向北爲少林。展轉之間卽殊觀。鎖徑薜蘿闢巖扉。拂帽松柏謖濤棧。梵宮數曲嵩之陽。憶我庚子曾泮渙。爾來三十有餘年。瞥眼何殊今昨換。壁詩丁未重一看。繾念民間曾浩歎。未申之秋幸屢收。玆來遙慶豫民宴。曰憂曰慰紛吾衷。調御堂堂坐而案。其下書己酉季春御筆。押乾隆圖章。又刻詩甚多。忙未盡記。又行數百步。入少林寺。寺在山之正中。背山俯野。房屋靜寂。頗有蕭灑之趣。而但多頹落。居僧不過十餘人。袁仲郞盤山記。稱有八景。曰紫蓋峯,騰雲峯,仙石嶺,狼甲石,投閑橋,帳房石,菱角石,紅龍池也。寺後多怪石。紆回爲逕。逕盡有石臺甚廣。建彩閣十餘間。眼界極敞。俯瞰行宮。位置歷歷。南通薊野。烟樹無邊。隔溪東岡有一白塔。八面十三層。層各懸磬。隨風發響。如奏笙簧。塔下有池。刻紅龍池三字。北望山頂。又有五六小塔。萬松寺,雲照寺,石劍寺諸勝皆在其下云。而山路益艱。日又向晩。躋攀未窮上盤而還。可歎。世傳此山雲照寺定光佛舍利塔與通州獨樂寺觀音閣,通州孤山破塔皆有佛塔。每年除夕。諸佛燈互相往來。漏盡後各返原處。好事者多裹糧候之云。

薊州記

禮記曰。武王克商。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曰。武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註以爲今之薊州。史記正義曰。召公始封。在北平無終縣。以有燕山。故以燕爲國名。後漸强盛。乃幷薊。徙居之。地理通釋曰。黃帝之後。封于薊者已絶。成王更封召公于薊爲燕。史記索隱曰。召公始食于召。後封北燕。幽州薊縣是也。詩補傳曰。薊改爲燕。猶唐之爲晉荊之爲楚。尙書正義曰。左傳富辰言文王之子一十六國。無名奭者。則召公非文王之子。古史考。召公奭。周之支族。以封于薊。地理考曰。秦,漢時爲漁陽郡。魏,晉時屬幽州。隋時徙玄州於此。後復置漁陽郡。唐置薊州。取古薊門關爲名。天寶初。改漁陽郡。元初。復爲薊。遼置尙武軍。宋改廣州軍。金時。屬中都路。元時。復爲薊州。大明因之。城周二十里。其南門爲三重。第三門爲譙樓。高埒瀋陽。民物甚殷富。卽京東巨鎭也。城內十字街有樓。兩傍一書古漁陽。一書京東鎖鑰。其西邊有三座牌樓。石礎皆高壯。刻鏤甚奇巧。有非他處之可方也。滿城居人皆隷軍籍。見其往來街上者。皆豪勒可怕。漁陽突騎。自古無敵於天下。故彭寵,祿山之反皆在此也。城北數里有府君山。一名空同山。黃帝問道於廣成子。卽此處也。其西有魚山。李長吉魚山祠迎送神歌。亦此處也。又有五山。曰五龍山。山上有娘娘廟。又有玉皇廟云。此處飮食。最稱可口。而紅柹,葡萄,山査,梨尤絶佳。昔有一譯官初行者至此。盛買酒饌。以餽一行。其後遂成故事。謂之初行禮。

初十日

晴。自薊州發行。行三十里。至鱉山店中火。又行五十里。至玉田縣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後發行。由城西門入。歷見獨樂寺。別有獨樂寺記 出南門。過漁陽橋,翠屛山。別有漁陽橋記,翠屛山記。 至鱉山店中火。又行至玉田縣東門外宿。是日。天氣淸朗。於道上望見薊門烟樹。迷離倏翕。變態千萬。尤覺絶奇。○夜有一人持古蕫器玩及古書畫求售。其中東坡,松雪眞帖極可觀。自言是家藏舊物。而爲救荒將賣云。

獨樂寺記

寺在薊城西門內。一名臥佛寺。以有臥佛。故名。虹門二層內有正殿三簷。上牓曰觀音之閣。其下書太白二字。世傳李靑蓮筆也。下牓曰慈悲大士殿。殿內有立佛。卽觀音變相也。或云。佛長六十尺。全身作被錦狀。設色精巧。垂左手執甁。擧右手當胷。持數珠。活動如生。殿西複壁中設板梯。向北上數十級。又轉而南。上數十級。始抵上樓。樓空其中。環設欄檻。佛身竦出其上。肩與檻齊。而頂拄屋樑。頭上四圍。附有十二小佛。眉目悉如大佛。觀者在下仰視。未覺其絶長。及至此循檻環轉。始盡其狀。自肩以上猶有二丈許。其通身之長可推也。世傳佛立處。古有大槐樹。其大十圍。僧徒卽其樹而刻爲此像云。樓之南北皆設窓。窓外有欄。欄甚危絶。人不敢着足。拓窓視之。一城表裏。如觀掌紋。寺南數百步有一塔。正與樓對峙。其高數十丈。左右月廊皆十王殿也。後有四角亭。亭後又有一殿。殿後無數炕屋皆諸僧所住也。四角亭前稍西有別殿。有佛一軀。長丈餘。側臥榻上。如人醉睡。自胷以下。覆以錦衾。頭邊半欹金粟冠。制如我國隱頂巾。是謂李靑蓮像也。佛榻後有一老婦像。憂愁滿面。是靑蓮之妻母。恨其女壻之不勤讀書。日事沈醉云。其不經殊可笑。其傍一屋住一大師。左右壁多付古人書畫。間有董玄宰眞蹟。法殿階上有二碑。左碑建於萬曆四十年。記略曰。寺不知刱自何代。而曾於統和年間重修。則去今六七百年。又曰。閣中大士像。因大樹刻成。甚可異也云云。右碑建於康煕乙巳。尙書王弘撰記。略曰。余於辛巳。守此城。今又過此。風景不殊。而人民非古。廟猶存。而城郭圮云。蓋明人仕淸者。而其辭悲惋。然語涉忌諱。而不憚顯刻者。未可知也。寺僧賣眼藥。輒有靈效。商譯輩爭買之。

漁陽橋記

出薊城南門。東行五里。有漁陽橋。路旁山上有一古廟。廟中有像。人謂安祿山像。薊城西五里。有五里橋。一名廣濟橋。其上亦有廟。安金像女子。戴花冠。而面貌端麗。古稱碧霞娘娘之廟。而今或謂楊貴妃像云。蓋後之好事者。假引爲名。眩人眼目者。好發一笑。

翠屛山記

自漁陽橋又行五里。至小橋。傍有翠屛山。不甚高大。水滸傳所謂楊雄殺潘巧雲處也。山下有兩石人。謂是楊雄,石秀之像。而刻法甚朴。只像面目。今多刓弊云。山脚陂陀。路在其上者數里。舊聞此有松林。而今無之。

十一日

午前風。自玉田發行。行四十里。至沙流河中火。又行四十里。至豐潤縣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後發行。行十餘里。至沙子河。過一村閭。下隷輩以大道泥滑。踏行路傍新耕之畒。忽有一老婦持杖出來。滿帶怒氣。忙步欲擊。而足彎不能及。下隷輩回首嘲笑。雖未知何語。而似認其爲侮辱。益憤怒。搖頭抵掌。誶誶亂罵。擧措甚駭。故意謂其備極醜辱。問於馬頭。則不過爲無良心等句話云。其格於語法。不能盡意詬辱以洩滿肚之憤。極可笑。亦可悶也。至沙流河中火。又行至豐潤縣南城外宿。○夜。與副使往見正使而歸。聖申方與一人筆談。其人姓名。趙成勳。中秀才試。名列膠庠。祖家本縣云云。問本縣大姓幾家。答王,陳,谷,鄭,趙,魯,問谷是明史本末纂修的應泰之孫否。答是。問其子孫今有通朝籍者。答其曾孫善和中辛未科。現任刑部郞中。問此外五家亦有從官者否。答皆有。因問貴國趙北海鍾永,申方伯在植安否。似其赴燕時與之相識也。答云云。其人卽起謝退。

十二日

晴。自豐潤發行。行五十里。至榛子店中火。又行五十里。至沙河驛宿。是日。通行一百里。

平明發行。至榛子店中火。又行至沙河驛宿。○夜。副使來見。○鄭梅墅光裕爲別聖申。自數日前來待于此。半夜。筆談而罷。詳筆談

十三日

晴。自沙河驛發行。行二十里。至野雞坨中火。又行四十里。至永平府宿。是日。通行六十里。

日出後發行。至野雞坨中火。過此以後三十餘里之間。無容接一行之大店。故午炊於此。今日卽墟日也。夾路市肆。物貨頗盛。而賣買紙錢者多。可知淸明之不遠。向晩。風勢漸大。塵沙漲天。咫尺不辨。路上行人。皆爲之幻形。雖同行者。驟看莫識。相顧相笑。還作長途消遣之資。行渡鴨子河。又渡灣河。兩河之水深皆數丈。氷釋後皆設木橋。橋廣各不下七八間。日未暮。抵宿永平府。有人持王漁洋全集共六十卷。願賣之。問其價。討銀七十兩云。又有童子三人來見。儀狀端正。故書問爾家何在。答在本府。問姓。答李。問父母存亡。答具慶。問兄弟幾人。答八。問年紀。答十三。問所讀。答論語。其兩兒皆其弟。而一讀周禮。一讀左傳云。

十四日

晴。自永平府發行。行三十五里。至雙望堡中火。又行四十里。至撫寧縣宿。是日。通行七十五里。

日出後發行。路中時見人擔紅盒而去者。問之則寒食祭墓者云。至雙望堡中火。是日。卽墟日也。市上物貨。如昨日所見。又行至撫寧縣東門外宿。○夜。有一人持朱子親筆一大軸。願賣之。軸廣可五丈。長可三尺。字大如楪。索銀一千兩云。○往見正使而歸。副使來見。

十五日

朝陰午雨。自撫寧縣發行。行四十里。至深河驛中火。又行五十里。至紅花店宿。是日。通行九十里。

日未出發行。至楡關。是日卽墟日。而日尙未午。路上騎驢乘車者多。聞皆趂市。又行至深河驛中火。自午後。雨霏微不絶。冒雨行。抵宿紅花店。欲觀角山寺。則路必由此。下山直抵關內。與一行同出云。欲與聖申曉作角山之行。雨勢向夜大注。聞山路崎嶇苔滑。尤難接足。欲留一日。則許多人馬。爲弊甚鉅。此不可不念。多費商量。至曉。未免罷計。意想殊覺不快。嘗見稼記。到紅花店之日。直上角山。自山海關西羅城外。循城而北。初行人家中。俄而無路。散行丘墓田隴間。約數百步。得樵逕。自城至北至此。約八九里。過此路峻急。然不下馬。又行數百步。有一紅門。扁曰扶桑觀日。過此路。皆布石爲級如階砌。又行三里。有一間屋當路。此於山爲三分之一。俯視關內外。意想杳然。又上二三里。有六面亭。此游人止歇處也。扁曰玩芳亭。此於山爲三分之二。而望寺猶縹緲。又數百步至寺。蓋路多峻急。非健騾。不能上。寺正殿不甚大。正門左右廊屋不過四五。庭有四碑。東兩碑。弘治萬曆所立。西兩碑。康煕所立也。步向絶頂。從巖間而上至頂上。平周可坐數十百人。俯視關城。閭井綺錯。東南海水接天。登,萊地方亦可見。而但眼力有限耳。西南羣山。近海靑出。似是昌黎縣近處諸山也。月沙記曰。從堞上北望山缺處。黃沙白草。渺渺接大漠。而今見山勢非不高峻。而山後又有山隔大漠。不知爲幾重。恐月沙未曾上此而記之爾。來此擬看日落。而亦爲遠山所遮。不得看。但北望長城。隨山曲折。粉堞隱現疊嶂間。自是偉觀。令人意思豪壯。却恨獨來。無與論勝耳。自絶頂東去十餘步。卽長城也。城高不過丈餘。以雜石築之。一如我國城。惟女墻以甎爲之。其絶險處則往往不築城。城外山麓高處皆置烟臺。深谷暗壑無所不矚。使賊兵不得潛身。其設置可謂壯且密矣。寺後有一碑在蓁蕪間。前面字皆磨滅。不可見。陰則皆古人題詠。似皆明人作也。遂留宿於寺中。翌朝發行。追及一行於關內云云。

十六日

淸明。晴寒。自紅花店發行。行十八里。至八里堡中火。又行二十七里。至中前所宿。是日。通行三十五里

至曉。雨始止。先送任譯於關內以報門。稍晩發行。風威漸冷。無異冬日。由山海關西羅城門入。歷四牌樓。至第一關內。入關廟少憩。待關將來。始出關。考見路傍古碑先來所書。則初十日申時過去云。至八里堡中火。迎送官以秀魚三尾。分饋各房。出付廚房。以備午饌。且自廚房。炙進靑魚。味皆可口如東產。玄得柔以昨冬入去時先發。不得見望海亭。今曉獨往。故使上判事馬頭。傳致此意於關將。使之留待其來。同爲出關矣。今始追及於午站。又行至中前所宿。日尙未暮。聞城南有人方習跑馬步。往觀之。人共十餘。皆豪健。乘駿駒。舞鎗發矢。騰躍如飛。眞勁騎也。遂轉入城內。周覽而還。

十七日

晴。自中前所發行。行四十里。至亮水河中火。又行四十里。至中後所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平明發行。至亮水河中火。追聞上房一行發行。未數百步。店漢追訴於正使曰。渠家時牌本價五十兩銀。而見失於本房所屬所處之炕。願覓還云云。俄而店漢之父來。言覓得於衾裏云。而拉其子以還。其子於路。反咎其父。諸議以厥漢必故藏此物。惹起鬧端。冀倖其賠償。而計不諧云。苟有是也。情狀吁亦巧惡矣。又行至中後所宿。

十八日

晴。自中後所發行。行四十八里。至中右所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寧遠衛宿。是日。通行七十八里。夜。往見副使。

十九日

晴。午後大風。自寧遠衛發行。行三十里。至連山驛中火。又行三十里。至朱家店宿。是日。通行六十里。

日出後發行。迤行五里。歷觀溫井。別有溫井記 又行數里。始與大路合。至連山驛中火。又行。大風漸起。塵沙漲起。殆不可開眼。又行至朱家店宿。○夜。副使來見。

溫井記

出寧遠衛南門。從東南微逕。行五里許。望見煖霧靄靄。彌滿谷中。溫井在古寺之後。繞井甃石爲檻。據檻俯視。井深可四五丈。泉竅滃滃。水自湧出。熱氣炎炎上騰。其熱如湯。不可手探。西檻下穿一孔。以疏下流。流如小澗。往往甃石爲踞坐洗濯之所。流入于寺之後墻。又流出寺外。有墻繞之。卽皇帝所浴。而行宮在其傍。蓋井水極熱。故卽其下流而方可洗浴云。明武宗嘗幸溫泉。命宮妃王氏爲詩。手自書之。刻于石曰。塞外風霜凍異常。水池何事煖如湯。溶溶一脉流今古。不爲人間洗冷腸。更考此是遵化縣溫泉行宮所題。非此地也。聞此距口外不遠。蒙古人亦多來浴云。一行諸人。或洗手或浴身。徐徐沈水。不可輒近。覽畢。入僧舍少憩而發行。里許渡一溪水。水亦稍溫。我人之有奇疾者。浴必見效。而尤效於瘡瘇云。

二十日

朝陰。午前大風。午後雨。自朱家店發行。行三十八里。至松山堡中火。又行四十四里。至大凌河宿。是日。通行八十二里。

日出後發行。大風喧嚷。可知凌河之漸近。艱到松山堡中火。行中或傳本國別使入來之說。不勝疑慮。採訪言根。則有彼人過去者傳之云。雖係途聽。而終不可釋然也。午後風止而雨。馳至大凌河宿。○夜。小通事張宗周來告曰。今日朝前。有過去人傳言。得聞柵奇於過撥。則以爲朝鮮別使一行。今月初九日渡江。初十日入柵云云。而去排日計站。則今日當宿白旗堡。廿二日。當相遇於廣寧站云。乃與正副使爛商。而終不能揣得。遂送人微探於迎送官。則答以此非撥所。末由探知。明到石山撥。所當探示云云。且言中國撥騎。日行五百里。若眞有別行。則北京已知之云云。

二十一日

朝晴。午間大風極寒。自大凌河發行。行三十里。至石山站中火。又行四十里。至閭陽驛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至河邊。河氷已解。春水方生。橋纔撤而船未行。不可直渡。迂行十餘里。循隄而下。亦一津渡也。迎送官先已來到。自錦州衛出送護渡軍校十餘人。備船二隻以待之。船皆全木刳成。而一船可容車五六兩。河廣殆五六十步。兩岸皆沮洳。不可着足。以木板鋪其上以泊船。一行車馬與往來行人甚多。循次以渡。雖無紛踏之患。而自不免遲滯移時。員譯屢行者以爲今年則賴春候甚調。得此穩涉云。待一行畢渡。又行至石山站。是日風寒。殆此行初見。送任譯。又探別使消息於迎送官。少選。謄來撥奇。有曰。鳳凰城驛爲飛傳知委事。今有朝鮮國差派員役進京謝恩使去。弊驛探得。本月初九日過江。初十日進邊門。日期邊站。行走未定。祈沿馹諸位老爺見字。如有搭界處所。急行達知可也。爲此飛傳。其下書二月十二日發。又其下細書鳳城站裏的云云。乃與正副使輪覽。雖未知所謝者何恩。而旣是謝恩使。則料非別般事端。還可幸也。乃使首譯作書。馳送上判事馬頭。同夜往探。因覓各房家書而還。中火後。又行至閭陽驛宿。○夜。往見正使。

二十二日

午前陰冷。午後大風雪。申後晴。自閭陽驛發行。行五十里。至北鎭廟中火。又行十五里。至廣寧店宿。是日。通行六十五里。

自數日前。已與正副使約。欲窮桃花洞之勝。副使以齒痛。直向前站。乃與正使及行中四五人。平明發行。至常興店。迤從店北小路。又行十餘里。路分兩歧。一走北鎭廟。一走桃花洞。北鎭,桃花間。不過五里。先桃花後北鎭。仍向廣寧。此爲直路。而聞桃花洞中無人家可設廚房云。故從畦塍微逕。直抵北鎭廟中火。別有北鎭廟記 風雪大作。不可前進。遂破桃花之計。直取廣寧路。從北門入。歷見寧遠伯牌樓。別有寧遠伯牌樓記 聞東嶽廟在東門外數里。壯麗埒於北鎭廟。而阻雪不得往見。逕取路直出西門。行十里許。雪始止。上判事馬頭持各處書封。來納于馬前曰。別使云云。非別使。乃賫咨官。以英吉利漂船善處。有褒賞之典。待冬使謝恩之意。別送咨官。今夕。當與同站於廣寧店云。聞此始釋慮。而但諸人各得家書。不敢卽坼。唐詩所謂近鄕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者。眞善形也。覽書。知家國俱安。其喜可掬。且未到會嶺而得此。尤是分外也。又行至廣寧店宿。咨譯卞光韻來見。別有桃花洞記,廣寧城記。 ○夜。雨雪交下。

北鎭廟記

醫巫閭山。虞封十二山之時。爲幽州之鎭。夏,商,周,秦皆因之。唐開元時。封醫山神爲廣寧公。遼,金時。始加王號。元大德中。封貞德廣寧王。明洪武初。只稱北鎭醫巫閭山神。歲時降香祝。有天子姓諱。國有大典。遣官告祭。今淸肇基東北。故崇奉之典尤有加焉。或云。雍正皇帝爲諸王時。奉勅降香。旣祭之夕。宿齋廬。夢神人予一大珠。珠化爲日。歸登大位。遂大修廟宇。爲其願堂。以報神賜云。廟在山下。後擁羣峯。右環滄海。前左皆大野。廣寧城在膝下。蓋其地形。卽一陂陁之圓阜。高不過數丈。而俯仰天地。無所涯畔。日月升沈。風雲變幻。皆在其中。東面而視。尺吳寸齊。皆在指端。而但恨目力有窮耳。廟貌壯麗。與朝陽門外東嶽廟相伯仲。門前有一座大牌樓。純石架起。棟椽甍桷。不資一木。高可五丈餘。結構之工。刻鏤之巧。殆非人力所及。牌樓兩旁對立石獅。高可丈半。門左右築月臺。高丈餘。砌高亦等此。而墻在其上。塗以丹雘。入外門。又入一門。其砌高與外砌同。而但無月臺。兩門之間對設二簷高樓。左懸鼓。右懸鍾。左樓之左有一禪堂。安五佛像。庭有兩碑。一曰萬壽禪林。一曰萬古流芳。兩樓之間又有三門。門內有五碑。皆御製也。覆以彩閣。其碑。康煕撰幷書。其一。雍正撰幷書。其二。一乾隆。一嘉慶。皆記廟事實也。其後爲層階。階高數丈。繚以石欄。欄左右有碑無數。皆明淸間重修告由祀典祈福及御製詩。而其最久者。宋延祐碑也。冒雪走看。不能盡記。其一碑。乾隆戊戌御製醫巫閭山四詠。曰。廟西峙立翠雲屛。凝眄誰能擬色形。一石丈餘大方廣。補天兩字出何經。右翠雲屛 聞道深山足隱淪。與居木石桂松隣。誰知潛志樂飢者。原是㩳身逐鹿人。右道隱谷 列峰垂落水如簾。隔斷塵氛靜且恬。多有朝鮮人泐句。箕疇文化至今漸。右聖水盆 山堂此日已爲亭。眼底平陵碧海渟。應是遼王貯書處。至今秀色蓄眸靑。右廣觀亭 又癸卯御製詩曰。石崖蟠纚落垂紳。泐句多看海東人。詩字不殊言語異。同文可識正同倫。其後殿凡四重。第一殿排列幢幡儀仗。第二殿扁曰資始神區。安北鎭醫巫閭神像。具王者服。左右配以玄冥帝君,海嶽大神等諸像。皆冕衮佩玉。威儀極嚴恪。第三殿安關帝像。第四殿扁曰資始靈區。安北鎭神父母像。父珠冕玉笏。母鳳冠珠帶。儀飾甚盛。殿皆三楹。覆以靑琉璃瓦。自門至殿。築石爲路。殿左右及前階三面。皆有升降之級。階上對設大石爐。高各丈餘。又有大鼎。高六尺餘。雕刻千神萬怪。前置漆缸。可容十斛。爲四炷。晝夜長爇。庭東西有古月廊阯。而屋存者不過數楹。殿後又有一帶高墻。其外瓦礫滿地皆廢阯。而餘屋之見存者。亦不可勝窮。蓋自外門。至第四殿。可一弓有半。皆雕墻層階。石欄瑩膩。刻以蛟螭。圍繞廊廡。階墄達于前殿。自前殿連延曲折。至于後殿。望之皓然。一塵不動。後殿西角門外有蒼壁。高可數丈。刻補天石。明巡撫張學顏筆。又其旁一門許。刻翠雲屛。石面刻御製詩各一篇,苗君稷,陳易詩各一篇。其下一穴洞開。世傳有腰痛者。俛出其中。則有效云。古所稱呂公石,會仙亭。覓之不見。惟有覽秀亭。登其上。醫山扶輿鬱積之勢。一擧目而盡得之。覽畢。還坐僧炕。主僧春水大師。適出他未逢。諸僧要寫柱聯。故書三對。副之。

桃花洞記

嘗聞桃花洞在北鎭廟西五里許。滿谷盡是桃樹。故名ㅁ自洞口沿溪而上。路皆鋪石爲級。勢頗峻急。堇可騎馬。溪北有數級石砌。其上有浮屠。踐石磴數里。至觀音窟下。仰見絶壁橫張。高廣各十餘丈。石色皓然如張素幕。上有小城。虹門呀然。有大觀音菴。今廢。傍有大广。可容數百人。其中題名皆東人也。絶壁下有甘露菴。亦廢。以兩鐵鍾懸于柳枝。其一。萬曆所造也。古以竹筧引泉。菴之得名以此。出西邊虹門。門外桃李交柯。堇通人行。循壁至觀音洞。入洞數十步。有大石立路右。鑿爲龕。刻觀音像。過此十數步。又有一大石。刻游目天表四大字。又行數十步。路有兩歧一。迤南而轉山腰。其盡處爲平臺有塔。此爲甘露菴白虎也。又折而北上。路峻且狹。有兩石仆路側。一周祚所記。一龔用卿吳希孟遊記。過此數十步。巖壁十餘丈。對峙如門。刻北鎭名山等字。到此路益峻。便成一嶺。踰而漸入內。却平曠。方可數十畒。遍栽桃樹。別一世界也。中有一井甃石。上有大松。月沙記所謂得一壁。刻北鎭巫嶽。其下有水。承之爲井。廚人炊飯。餉我于松陰者。似指此也。自井東行數十步。有大巖陡立空中。高數十丈。南面刻閭山第一石。東面刻壁立萬仞。巖上有觀音閣。循石砌四十餘級。登其上。有小虹門。扁曰白雲關。佛殿皆崩塌。有萬曆時文林郞李蕡所撰碑。其文曰。遊斯閣者。必神淸步健。聳壑昂霄。有遊仙之志。方能登臨。其體厚形痿。心懷愞縮之人。鮮不中止云。其後累石爲梯。回轉而上者。凡八折。折多者二十餘級。小者七八級。歷兩折小平。有屋阯。月沙記所謂閣上有樓檻出壁外者。似指此處也。級盡而始至觀音閣。其地高。視白雲關猶加數十仞。大觀音,甘露菴皆斂入脚底。西南群峰。環擁如兒孫。東面野色漭蒼。渤海可掬。自此還下白雲關。又北行百餘步。有淸安寺。桃樹夾路。涉兩石梯。共四十級。入小虹門。至佛殿。殿小而絶塵。從其東。又出一門。登兩折石梯。有毘盧殿。坐此。正對觀音閣後面。石勢益危峻。望見西南峰上。有娘娘廟。其下稍南。有三官廟。皆頹落。娘娘廟西兩峰之間。有十數丈瀑布。又東踰一岡。過一小澗數十步。路左有甎築虹門。刻棲霞洞。洞中北壁。刻桃源洞。又東行數十步。有潛谷精舍。只存遺阯。是皇明處士賀欽所居也。又沿山東行五六里。有小觀音菴。月沙記所謂駐馬不忍失者。此也。由桃花洞。往北鎭廟者。觀止於此。而距北鎭不過數里也。蓋此山有東西兩臂。向前環抱爲谷口。兩臂之間又有四麓。合兩臂爲六重。故或稱六重山。而桃花洞。特其一重也。東臂盡處爲大觀音菴。西臂盡處爲關廟關。廟與大觀音。正相對峙。其間不過十數里。而橫築一城。中開虹門。使一谷之水。皆從此而下。淸安寺正當其中。其餘玉泉寺,琉璃寺,滴水寺,雙鳳寺,靈山寺,雙泉寺,望海寺皆在此山。而望海寺在於最高處。登此。不但見海水。蒙古地方。亦可俯臨。俗傳山下有高麗王所藏書。又有一屋。渾是銅。內有石槨。藏高麗人頭骨。廣寧城外十里。有高麗王墓。墓碑今仆在土裏云。是可信也。桃花洞諸勝。旣如此。而阻於風雪。未得一覽。殊可恨也。

廣寧城記

自北鎭廟東南行五里許。至廣寧城。廣寧是錦州屬縣。古遼西地也。漢曰望平紫縣。唐曰巫閭都護府。渤海曰顯德府。遼曰顯州奉先府。城制如北京。有外郭。其周幾埒瀋陽。蓋關外諸城。在在頹缺。而惟此城獨完。以閭山至此爲過峽。與蒙古地界相接。爲要衝之地。故修築以防禦之也。內城南面有二門。餘三面皆一門。外城東西南各有一門。城中街路極廣。大小巷口皆對立石柱石。高五六尺。雖在僻巷皆然。卽古里門之柱。此則他處所無。其設置之整密猶可見。天啓三年壬戌。王化貞以撫臣守此城。是時。遼陽已陷。淸兵渡三盆河。犯沙嶺。離此一百五十里也。叛將孫得功入城中。疾呼軍民。急剃頭歸降。一城鬨然爭奪門走。西將江朝棟聞之。急入化貞臥內。化貞方起視書。朝棟急拉之曰。事急矣。化貞始趨出。所養馬已爲叛賊盜去。倉卒整行李四廂。以兩駱載。馳走閭陽。適熊廷弼自右屯引兵至。謂化貞曰。六萬軍蕩平。遼東竟何如。化貞慚。議守寧前。廷弼曰。晩矣。惟護百萬生靈入關。勿資賊足矣。乃保衆西行。天下大勢。自此日潰矣。蓋失遼瀋後。化貞主戰。廷弼主守。及化貞敗。而廷弼亦被喪師失地之律。竟至棄市。議者多冤之。江秉謙以爲朝廷起廷弼爲經略。節制三方。而其進退。俾隨化貞。是化貞實操節制之權。而廷弼則未也。稟成則無權。坐罪則有主。安用此經略哉云云。斯可謂切中時病。世傳廣寧古箕子國。有箕子廟像冠鼾。而燬于兵火云云。

寧遠伯牌樓記

自廣寧城中十字街迤北數百步。有寧遠伯李成樑牌樓。純石構成如祖家牌樓而稍小。其雕刻則殆過之。上層大書世爵二字。中層橫書天朝誥券四字。傍有細書數行。而不可知。下層又橫書鎭守遼東摠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樑二十字。其北又有一樓。與寧遠樓相埒。而惟礎石丈餘。餘皆木耳。東門內菜圃中。尙傳寧遠伯舊基。而有一古碑。卽寧遠所建也。碑額橫書總督府題名記。碑身截腰上腰下。上腰記寧遠出處履歷功烈。下腰列書總督府兵官之職姓名年紀。共數十人。而以李成樑首題。李如松,如梅,麻貴等名皆在其中。聞東門外數里有遼東總兵寧夏侯李如松廟云。蓋如松甲子年征㺚子陣亡。明朝爲立祠。以旌忠節。神榻下分配同死將領八員。後堂有夫人及侍立叉鬟像。廟東有其父寧遠伯生祠云者。似指此也。

二十三日

朝雨。點午大風陰霾。自廣寧店發行。行三十里。至中安堡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小黑山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日出後發行。至中安堡中火。大風陰霾。殆不辨咫尺。促行至小黑山宿。風霾終夜未已。

二十四日

大風陰霾。自小黑山發行。行五十里。至二道井宿。

朝起。見塵沙透窓而入。厚積炕上。風霾如昨日。諸議皆以留住一日。以待開霽爲定。稍晩。天色少開。遂發行。行未幾里。風霾又如前。進退兩難。況又三四十里之間。無可留接之店。艱抵二道井宿。夜深後。風霾始收。

二十五日

晴。午前極寒。自二道井發行。行五十里。至白旗堡中火。又行五十里。至新民屯宿。是日。通行一百里。

掌務官金景魯。素患積聚。昨爲風霾所傷。行至一板門。病添落後云。殊可悶慮。○平明發行。至白旗堡中火。又行至新民屯宿。

二十六日

大風雪。申後晴。自新民屯發行。行二十里。至巨流河堡宿。

自曉大雪滾下。日出後發行。行七八里。風勢斗猛。雪隨而壯。風捲後。亂雪堆積。車中寒氣殆砭骨。人馬辟易。不分東西。相顧失色。罔知所爲。皆聚首成一團。不能作行。趙弘祿騎馬在車旁。所着大帽。爲風捲去。直上空中。眼見而不得捉住。看看漸高。遂不可見。風定點檢。失笠者多。車馬相聚處。堆雪殆數尺。可謂經一劫運。行至巨流河堡。日力尙可作行。而膽怯不能前進。投宿路傍一小店。諸房所率。不可盡容。任其隨力前進。蓋再昨陰霾。今日風雪。非但今行初見。在前亦罕云。是日中火。初以孤家子排站。兩廚房先已前行。粮官輩自此猝辦。草草飣豆。仍兼夕飰。申後。風雪始止。○鋪蓋諸具。亦進前站。夜。與聖申和衣同宿於一小炕。雖不甚疏冷。時有冷氣外逼。不得穩眠。仍復起坐。相與籌量千山事。蓋今則視前輩事。有較易。在昔遊千山者。至遼東城。別取路以行。故必於到遼之前。先發倍道游覽畢。追及於前站。以瀋陽點閱。一行無敢參差。故過此方圖先發。以是未免窘迫。挽近關法漸弛。可以先出瀋城門。且循城外以行。亦無不可。則未及瀋陽以前。挺身踔行。則游覽追及。綽有餘裕。是則可喜。而外此難便多端。且身有使銜。而別歧行走。終有所未安。竟至破議。而罥掛胷中。終不能釋然。嘗見稼記。略曰。至白旗堡。商量千山行事。却有許多難便。蓋閭山往遊。不過經宿。而又往千山。則雖先發疾馳。非四五日不可。其難一也。千山距遼東。或曰五十里。或曰六十里。不得此處知路人爲向導。不可往。其難二也。自瀋陽先發。一日達遼東。其翌日往千山。然後又其翌日。可及行次於狼山。若未及。則靑,會兩嶺素多虎。不可獨過。其難三也。瀋陽門。明後始開。自瀋至遼。乃一百三十里。若待開門發行。則一日內。不可得達。其難四也。千山一路。皆是荒僻。非我人往來之地。行色孤單。恐有意外之患。其難五也。見客店寺觀。皆有告示榜。其文曰。面生話異。凡係來歷不明人。一切不許容留云云。所到或遇譏詰。則不但一身狼狽。恐或弄出事來。累及使行。其難六也。二千里跋涉。人馬力盡。又往千山。連六日疾馳。其難七也。七難之外。飯具寢具。皆當擺落。然後可行。此又一難也。然遊興勃勃。不可中止。以此意圖於麻貝。麻貝曰。使行未到之前。瀋陽有門限。不可先過。到瀋日。吾當宿於城外。老爺亦宿於吾處。則可以早行矣。於是。潛理行裝。正銀一兩。換錢爲盤纏之用。正銀二兩。爲備不時之用。扇子,火鐵,鞘刀若干爲面皮之用。藿葉浸醬爲代羹也。大米六升爲飯資也。銅鍋一口爲烹飪也。酒肴,藥果爲䭜飢也。飯饌則炒醬,石魚,昆布數條而已。及雇騎金商騾子。幷行具入帒。連加于驛馬。使年少善步者一人爲引路。謂行中諸人曰。遼東以前。乃一路也。沿路店舍左邊第三家壁上。當書過去日時。君輩須尋見也。又謂曰。吾行若不及於狼山。則當及於甜水站。萬一不及於此。幸留刷馬軍一名。以喇叭一隻,飯一器待之。遂隨麻貝出瀋城。日落已久。夜行至紅花鋪宿。明日曉發。申時到遼陽城。望南邊遠山中。有靑翠秀峰出天際。來時在狼子山途中。亦見此山。意是千山也。度其遠近。不過五十里。入永安寺宿。問千山共有幾寺。僧曰。有六寺。問要見六寺。當費幾日。答費三四日。明日早發。得一僧爲前導。出南門。過二里庄。又過八里庄。月沙記曰。自八里站迤南行者。卽此也。又東南行。踰一土岡行谷中。谷盡而轉一隅。爲平川廣疇。自此向東行。望中山氣重重。若雲霧興蔚。僧曰。此千山也。俗傳此山有九十九峰。山之得名以此云。自遼陽至此。約三十餘里矣。又行六七里。渡一溪水。溪自東來。蓋千山水也。溪上有廟堂及人家。自此十數里間。皆淸曠可居。所過多藍田。其土肥可知。山下有大路。此自東八站直出十三山之捷徑。先來亦由此而行云。乃截大路而南。及山趾。逢耕者問路。入一谷。路有轍跡。而夾路皆梨樹。又入四五里。不見人家及寺觀。山漸峻而路漸穿。下馬。攀崖而上。却疑誤入。還循來路。幾六七里。而東踰一麓。洞府寬曠。卽山之北也。多廢阯梨樹而已。路窮還出大路。至一村。村在山之東北隅。至此峰巒見者益多。自村迤南行數里。入山口。循溪西折。望見石塔出林表。又行五六里。始至祖越寺。寺多壞。月沙記層樓及玉皇殿。一無存者。惟佛殿後大石壁。刻含澤宣氣及獨鎭羣峰。字皆宛然。畫大如股。岡南有平臺。可置屋。月沙記巡撫廳。似在此。而無可徵矣。惟石塔峙焉。卽谷口所望者。又有一塔在於溪南。又有一大石如鼓。刻太極石三字。循岡脊嵒間。上百餘步。有玉皇殿舊阯。四望群峯愈奇。行不知勞。又上數百步。立少碑。地始平展。有音喜閣。或稱觀音閣。道士數人居之。又上數十步。有羅漢洞。石广穹然如屋。中有羅漢十八軀。洞北有嵒。彎曲如虹門。洞前有碑。其文曰。唐之貞觀東征。駐蹕于此云云。望東峰頂上。有一小屋。縹緲如畫。自東少北有絶壁。鑿石爲磴。磴盡處望見東北間。有大嵒壁立。上刻振衣岡三字。一字之大如張帿。眞天下壯觀也。測嵒高。可數十百丈。如瓮立。未知何以着手而刻此大字也。遂還過祖越寺。渡石橋。行里許。又涉一溪。折而北行。路右多浮屠。山勢稍開。亦無樹木。但荒茅靡然而已。少前路有岐。右去龍泉寺。左上西嶺云。而向來始入之路。隔此只一嶺。始覺其不爲失路。而空然狂走。不下二十里也。遂右行至龍泉寺。距音喜閣爲三里也。寺在奇嵒疊嶂之間。門內右壁。刻漱瓊二字。上有石砌數仞。佛殿僧寮。皆在其上。仍留宿於此。問僧曰。此山中有瀑泉否。答此峰上邊有一瀑。冬夏不斷。又曰。此山有十六處山景。問此山共有幾寺。答龍泉,大安,祖越,中會,香元,雙峰,永淸等七寺。問祖越,龍泉外。其優劣何如。答香元,大安爲勝。其餘皆平常。問路程。答從此還出山口二十里。到大安。又西嶺邊十五里到香元云云。明日早發。至毘盧殿。夾路多梨樹。躡石梯十八級而上。殿後大壁。刻國符應生四字。畫大如股。其左十餘步。有龍泉寺。自此遂還過祖越寺。至音喜閣。又過羅漢洞。東越一壑。緣峰覓路。往往有古屋阯。昔日菴刹之盛可知也。又行一里許。有嵒對峙。狀如箭筈。有石梯三十八級。級盡而有小虹門。入門。又有石梯十數級。頂有小屋。曰無量觀。自此從谷中直下。至谷口。取大路東南行。有一溪自西谷中來。人言緣溪而入。可至香元寺。自龍泉至此。可八九里。自此至香元。不過四五里。而行忙未及尋。却舍大路。迤入西南谷中。路險堇通馬行。數里路北折。從山腰而轉。地勢已高。羣山皆在脚底。而路却坦易。少行。路左有土地廟。又行百餘步。至大安寺。僧言唐太宗。於此地屯兵三年。寺東有薛仁貴白袍菴舊阯。寺西有敬德庵。明月山。唐王箭射。唐帽山。御駕親臨。英潞菴。雙鳳並立。山門外小靈山。夏月浸水。金剛山。古人修行。許多景致云云。佛殿前有碑。其文曰。故老傳唐太宗貞觀十九年。伐高麗。駐蹕於此。命鄂公尉遲敬德造建云云。又有諸碑。自此還過土地廟。望見靑,會兩嶺。如在眼。而遠不可卞。又少行。舍來路。從右邊路。轉山腰迤南。行四五里。所過多楸木椴木。到嶺上。此乃大安之右臂也。仍步而下嶺。行五六里。始有村。問虎狼谷遠近。可四十餘里云。村南有大山。蓋千山後脉也。自此田野夷然。左右夾山。路傍連有耕者。又行二十里。有大川自南而來。是千山隨龍水也。自此沿流。北行十餘里間。更無人家。但隨車轍而行。出一大路。自西而東。此乃先來所過之路也。遂疾馳至狼子山。使行尙未到矣。千山山脉。蓋自南來。向東抽三條。第一條爲大安寺來路迤南四五里所到之嶺。第二條爲大安寺後嶺。至香元寺而止。第三條爲龍泉,祖越後嶺。此兩條。長不過七八里。而表裏皆重峰疊嶂。第一條最長。而無峰巒。但迤𨓦起伏。東而北。北而西。凡數十里。第二第三條。皆在其環抱中。其狀如也字形。所謂千山。卽其餘氣所結。遼陽城亦從此枝而分。落下平野。可知其風水絶好。龍泉,香元之水。初皆東流。旣出山口。却轉而西。蓋隨第三條而行故也。此山盤據之大。堇如三角。而高則不及。若其鸞鳳翔翥。芙蓉削出。亭亭秀媚之態。不但三角所無。雖金剛。亦未易當也。又峰巒之外。奇嵒傑石。層現疊出。往往如智巧者雕琢而成。如龍泉寺西閣前立石,大安右岡三峰。恐我國無可比者。但所不足者水耳。若以閭山比之。嵒石色理。兩山一樣。而此山益精緊有神韵。且多樹木。此尤勝也。余之遊初從西北。轉而東。又轉而南。山之內外。幾盡領略。所未見者只四寺。則雖謂之遍踏。可也。但恨卒卒涉獵。無優遊玩賞之趣云云。前轍可尋。不患迷津。甚欲往遊。而有志未就。甚可恨也。

二十七日

晴。午後寒。自巨流河堡發行。行十五里。至孤家子中火。又行五十五里。至永安橋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至巨流河。護渡之方。一如大凌河。河廣亦如之。而流澌塞河。波濤洶湧。殊可怕也。又行至孤家子中火。距朝發處不遠。而蓋昨日廚房已接於此。故爲其除弊也。飯䬣發行。風力稍勁。人皆戰慄。兼以道塗。半瀜半凍。車行不穩。甚或至於撞撲。行李甚艱。至永安橋宿。○到此。先送軍牢一人於灣府。以報到柵日子。是所謂軍牢先來也。蓋軍牢出去後。自灣府諸般迎接之節。趂期來待云。於其便。裁付家書。○夜。聞金景魯病愈。始追及於此云云。

二十八日

晴。自永安橋發行。行六十里。至白塔堡中火。又行二十里。至暴交哇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後發行。行二十里。至瀋陽。從西門入。出南門。行至渾河。氷解無船。迂行十餘里。就橋下流以渡。又二十餘里。至白塔堡中火。又行至暴交哇。是日夕站。初定於十里河。而泥濘甚。車馬不能疾行。到此日已迫暮。不可更進。故仍止宿於此。

二十九日

晴。自暴交哇發行。行四十里。至爛泥堡中火。又行二十五里。至迎水寺宿。是日。通行八十二里。

以道途泥濘。議又欲乘凍早發。店主以上房之不給房錢。鎖門不開。正使拿入乾粮馬頭。決棍後。出付店主。使之捧錢。而卽令開門。店主不聽。乃令打破門扇。則店主始懼而開門。日已晩矣。衝泥艱行。至爛泥堡中火。地名爛泥。儘不虛也。昨今兩日泥濘之苦。殆平生刱覩。而下輩猶言今春少雨。視前不至甚。且指東南遠山之下曰。泥甚之時。循彼山阯。迂路作行云。其行役之難可知。而夏月別使之行。常不免此患云。又行至迎水寺宿。

三十日

晴。自迎水寺發行。行三十里。至王寶臺中火。又行四十里。至狼子山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道泥瀜滑。比昨愈甚。行過高麗叢。遼野始盡。而路入山谷間。回首一望。還不無悵戀底意。至王寶臺中火。常患水味之不佳。至此始飮冷井。倍覺爽冽。飯䬣發行。以山路險澁。騎馬踰石門,王祥二嶺。至頭關站。入路傍店舍乍眠。復乘車。抵宿狼子山。未至五里許。有一人牽一馬來迎。蓋赶車劉哥家在於此。其家人探聞行期於先來便。計程來待。以馬佐車。欲爲效忠於我也。夜。劉哥請由歸家。餽以東產若干種。

三月

初一日

穀雨。晴ㅁ自狼子山發行。行三十里。至甜水站中火。又行四十里。至連山關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發行。踰小石嶺。又踰靑石嶺。至甜水站中火。又行數里。義州饌物色吏來待。亦例也。納家書三度。自去臘所來。而最後者。卽二月十八日出也。日前咨譯便。已聞家 國安報。而今又得平信。喜不可言。所來饌物。係是故國風味。經歲初嘗。頓覺醒胃。又行至會寧嶺。入關廟少憩。嶺上多白楊。其寄生利於帶下之病。故下輩皆攀樹爭折。將以歸應人求也。又行至連山關宿。

初二日

晴。自連山關發行。行二十五里。至沓洞中火。又行二十五里。至通遠堡宿。是日。通行五十里。

自出關以後。春節漸闌。日益向暖。今日尤暄姸。跋履殊覺困惱。晩後發行。中火於沓洞。又行。未暮抵宿通遠堡。

初三日

晴。自通遠堡發行。行三十五里。至黃家庄中火。又行五十里。至四台子宿。是日。通行八十五里。

日出後發行。中火於黃家庄。又行。未暮抵宿四台子。

初四日

晴。自四台子發行。行四十里。至柵內仍留。

日出後發行。右舍鳳城。取捷路左循鳳凰山趾。而望見鳳山之奇秀。非去時從大路遠見之可比也。別有鳳凰山記 未到五里。灣府軍校,通引,引路輩。皆依例等候。始作我國威儀而行。此時灣人之入來。已爲多日。道傍觀者。我衆彼寡。門法如是疏虞。兩國邊情。殊甚疏虞。行到柵內。先來軍官回便。得見家書。蓋先來去月二十五日到京耳。又裁書。送付灣撥。○夜。往見正使。

鳳凰山記

一統志曰。鳳凰山在都司城東三百六十里。上有累石古城。可容十萬衆。唐太宗征高麗時。嘗駐蹕於此云。所謂古城者。卽今所稱安市城也。詳見初十日日記 山在鳳城柵門之間。環山底有小路。蓋爲捷徑也。由此而行。仰見碧嶂。聳立千仞。關內外二千餘里。惟昌黎縣文筆峰。略相當云。而在我東如道峰,金剛,淸涼,月出諸山。雖以奇峻名。視鳳山叢疊。峭拔如植。萬炬烘烘然。烈焰騰翥。恐反有所遜。東南四五峯尤奇特。素華浮空。眞如初日芙蓉。甚可愛也。湛記略曰。至鳳凰城。問入山路。答上山二十里。自山至柵。又二十里。而山路極險。今日不可到柵云。乃由東南小路。迤向山下。問道里近遠。山內勝景。答上有石門。入門有大寧寺,朝陽寺,觀音窟,藥王殿。自此由東小路。抵大寧寺。爲十餘里。自大寧東南抵安市城。亦六十里云云。又行數里至山下。路左有山神廟。廟左有短碑。遂下馬而上峯。勢益戌削。往往有白石。方數丈。又行里許。左有十餘丈壁。累石相承。橫張如屛。可三十步。路出壁間。堇容一馬。是所謂石門也。門內平途。可方軌。又西南數里。至大寧寺。自石門至此。兩山夾洞。峯勢競秀。移步換面。愈出愈奇。又南四五百步。至岡顚回望。數十奇峰。尖銳如卓筆。間以寺觀甍檐掩暎。直北大石峰。去地數十丈。倚壁有小屋如燕巢蜂房。乃觀音窟也。西北峯下。有朝陽寺。寺之左麓。迤至觀音窟前。突立三四丈。上有藥王殿,娘娘廟。皆架空。因巖石爲墻壁。蓋此山專以峯著勝。上頭忽成洞府。萬石林立。絶無峽山頑態。是行。山水中第一觀也。遂騎馬循岡。南下數里。轉入大壑中。又東下數里。又轉而北者數里。出谷口。路轉而南。前有峻嶺。微逕可卞。從谷而下。亂石巃嵷。馬不能行。又轉而益北者數里。地稍平。始出谷外。豁然平野。又南行未十里到柵。日力尙可行二十里云云。蓋此行自始發之時。已商量盤山,角山,閭山,千山曁此山之遊。而惟盤山得諧。阻雨阻雪於角山,閭山。又以多少難事。亦停千山之行。可謂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則何必仇仇牽情於一鳳山哉。聖申欲獨自往見云。故亦挽之。千山之西。鳳山之南。有淸涼山。距鳳城爲一百七十里。而峰巒奇峭。亦合一觀云。

初五日

晴。留柵。

修整聞見事件。使之正書。○點檢往還所得詩句。共五十八首。裒成一軸。

初六日

晴。留柵。

朝遣軍牢。催促運卜大車。○夜。正使來見。

初七日

夕陰雨飄。留柵。

夕間。得家書。○夜。往見副使。正使亦來會。

初八日

晴。夜雨飄。留柵。

午間。卜車五輛先到。○夜。副使來見。仍偕往正使所。鼎話而歸。

初九日

午前雨飄。留柵。

催卜軍牢還來。言前往四十里。有一嶺。嶺下居人。不許踰嶺。逢來人。探問消息。則載卜大車。或由捷逕。或由大路。而自凌河以後。路甚泥濘。不能速行。料於數日間。當來到云。○是日。聖申與諸人。登村後孤山。歸言鳳山一麓。向南迤邐。至此突起爲圓峯。其高數百丈。自村後上草間微路。僅通人行。凡三憩始至絶頂。頂上爲二層平臺。可坐數百人。巖石或臥或立。莎草被之。老松蔭之。登其上。眼界寬闊。北望鳳山。如笋抽劍逬。鬪姸爭奇。西望千山。出沒隱見於遠天雲靄之中。南望諸山。皆向東奔馳。其外卽海曲云。而爲山所蔽。不見海色。東望諸山。皆入柵時所見。而山谷間或聞砲響。柵人之出獵也。牛騾羊豕。遊牧成羣。而柴車轍跡。交錯於諸谷。其門禁不嚴。平日人常出柵。可知也。夷猶久之。始還。厓磴險峻。升降俱艱云。

初十日

晴。留柵。

朝飯後。偕正副使往遊安市城。別有安市城記 還至半途。路傍有一大家舍。聞是陸擧人文麟之所居。家甚殷富。甲於邊門。而陸擧人往北京未還。其父見在瀋陽任所云。未知其所帶何官也。下車入見。屋宇頗宏侈。有一小兒出見。問是擧人之弟。而年方九歲云。問所讀。答書傳。馬頭輩來言請見內屋。已得諾云云。蓋其邊俗。異於北京。內外之別。似不甚嚴也。入見正堂頗闊。皆塗以菱花紙。淨潔無塵。日用諸器。位置井井。婦女七八人。或老或少。粧飾鮮明。略欲閃避。而皆或露面探望。姬妾叉鬟。想在其中。而不可辨也。左右廊屋。未知藏弆何物。出門見田疇。間或有木綿榦。其種法如東俗。

安市城記

鳳山之南有古城。相傳以爲安市城。其實非也。而或云。東明舊城者。似是。按一統志曰。安市城在蓋州東北七十里。去此蓋遠也。自柵北行五里而至。東西北三面皆石壁嶄絶。山脊往往有累石爲城之基。惟南一面稍平。舊時城門在此云。其中居人。不過數十戶。皆草屋蕭條。漸入數百步。左邊陡起一峯。峯皆巖石。其高數十丈。號稱古將臺。一石刻攢雲巖三字。傍刻雲門龔用卿書。其後一石。又有刻字。而字刓不可讀。惟四月十日四字。依俙可辨。巖西頗有林壁之勝。杜鵑方闌開。廚房煎進花糕。隱然有故鄕風味。是可喜也。北山缺凹處有路。通人行。是北門也。一統志。以此爲唐太宗駐蹕處。而稼記曰。城周不過數百步。卽此彈丸小城。非大軍久淹之地。恐是高句麗時小小城堡。而且其城制。似我國人所築云云。湛記曰。蓋此城雖十里之周。其因山爲固。不費防禦者八九里。外險內平。可容數萬人。時當久旱。水泉豐溢。實天險金城也。此地或稱安市城。想唐太宗以天下兵力。攻之數月。雲梯距闉。終不得施其功。豈惟城主之材力過人。必其地利有以制之也。此其安市也無疑矣云云。兩說不同。未知孰是。

十一日

晴。留柵。

朝。得家書。○初昏時。車卜畢到。

十二日

晴。留柵。

一行皆整治行李。以爲明日出柵之計。○夜。見家書。

十三日

晴。出柵留。

朝。遣通事報門於城將。待其來坐。點閱後皆出如入柵時。自灣府已設幕次於柵外。朝飯後。正副使皆發行。余與本房所屬。仍留宿。

十四日

晴。自柵外發行。行五十里。至溫井坪中火。又行四十里。至九連城秣馬。又行三十里。渡江至義州宿。是日。通行一百二十里。

平明發行。見柵外積之如山者。皆牛皮海帶也。未知其何用。而每歲春秋。委輸如此。行至溫井坪中火。又行至九連城。皆灣校來待。備饌以進。又行渡鴨綠江。灣尹出待。入幕少憩。龍川倅,魚川丞入見。灣尹先還。余從南門入。至下處。聞正副使夜宿溫井坪。今日午前還渡云。○還渡江狀 啓便。付家書。○主倅出見

十五日

晴。留義州。

未明。偕正副使往龍灣館。行望 闕禮。○薪島僉使來見○午。入見主倅。夜。主倅出見。

十六日

晴。自義州發行。行三十里。至所串中火。又行五十里。至良策站宿。

主倅來別○食後發行。至所串中火。又行至良策館。龍川倅已來待。入見。向夕。偕正副使登聽流亭。帶月而還。○夜。因過撥。付家書。

十七日

立夏。晴。自良策發行。行四十里。至鐵山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宣川宿。

龍川倅來見○食後發行。至鐵山。聞本倅昨已身故。宣川倅以兼官來待。中火後發行。至鎭西關。宣川妓樂已來待矣。登門樓少憩。又行至東林山城。登將臺少憩。又至宣川宿。

十八日

晴。自宣川發行。行四十里。至郭山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定州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郭山。主倅出見。中火後又行。至定州宿。龜城,肅川兩倅來見。○夜。入見主倅。

十九日

自定州發行。行六十里。至嘉山宿。

主倅出見○因回撥。得家書。○食後發行。行四十里。至納淸亭少憩。又行二十里。至嘉山宿。主倅出見。博川倅,魚川丞來見。

二十日

晴。自嘉山發行。行六十里。至安州宿。

日出後發行。船渡大定,淸川兩津。至安州。主倅出見。兵使 申絅 及肅川倅來見。○偕正副使登百祥樓。觀妓樂。歸路登望京樓。歷見兵使。○夜。入見主倅。

二十一日

晴。自安州發行。行六十里。至肅川中火。又行六十里。至順安宿。

主倅出見○日出後發行。至肅川。主倅出見。以車輪敗傷。借乘主倅之車。中火後發行。至順安。主倅出見。○夜。因過撥。付家書。

二十二日

晴。自順安發行。行五十里。至平壤宿。

主倅出見○因回撥。得家書。○食後發行。至平壤。主倅及大同丞中軍皆來見。龍岡倅爲迎上使來此。亦來見。

二十三日

晴。留平壤。

食後。偕正副使及順安,龍岡,江東諸倅。載妓樂。乘舟溯大同江。李令敦榮爲覲親往永柔。過此亦來會。半日沿洄。轉向浮碧樓。迫昏而還。

二十四日

午後霏微。自平壤發行。行五十里。至中和中火。又行五十里。至黃州宿。

日出時發行。至中和。主倅出見。中火後。又行至黃州。兵使出見。主倅有病。不能來見云。○夜。因回撥。得家書。

二十五日

晴。自黃州發行。行四十里。至鳳山宿。

朝。入見主倅。偕正副使。暫登月波樓。○食後發行。至鳳山。主倅出見。○夜。因回撥。得家書。

二十六日

晴。自鳳山發行。行三十里。至劍水中火。又行四十里。至瑞興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劍水中火。又行至瑞興。主倅出見。

二十七日

晴。自瑞興發行。行五十里。至蔥秀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平山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蔥秀中火。又行至平山。主倅出見。○谷山倅爲迎候正使來此。亦來見。

二十八日

晴。自平山發行。行三十里。至金川中火。又行七十里。至松都宿。

主倅出見。谷山,龍岡兩倅皆來作別。○食後發行。至金川中火。主倅出見。又行至靑石鎭。秣馬少憩。自松都備待療飢之物。喫訖。又行至松都。留守 申在植 經歷皆出見。

二十九日

午後大風雨。自松都發行。行四十里。至長湍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坡州宿。

朝。入見留守。經歷來別。○食後發行。至板門店。益文來迎。相遇於此。下車入店房。詳聞安況。甚可慰也。又行未幾。風雨大作。抵宿坡州。主倅出見。家中下人輩多來待者。

四月

初一日

晴。自坡州發行。行四十里。至高陽宿。

主倅出見○食後發行。至高陽。聞主倅在京未還云。○季從弟來迎於此。與之同宿。

初二日

晴。自高陽發行。行四十里入城。

飯後發行。至弘濟院。從弟及下人輩多來迎。人馬亦已等待矣。遂下車騎馬。至畿營客舍。與正副使改服。直入 闕中。呈塘報及聞見事件于政院。仍爲入來肅拜。承留待之命。入 侍於興政堂。退出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