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道二十

妫州

妫州妫州郡今治懐戎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尾斗虞舜暨周则为幽州之域帝王世纪云涿鹿于周实幽州之域也春秋战国并属燕国汉书地理志曰燕有上谷秦置三十六郡为上谷郡地潘县汉时地晋属广甯郡后魏孝明帝废之北齐置北燕州隋废属涿郡唐武徳七年讨平髙开道置北燕州因齐旧名领懐戎一县贞观八年改为妫州因其中妫水为名长安二年移治旧清夷军城兼管清夷军兵万人天寳元年改为妫州郡乾元元年复为妫州

元领县二今一

懐戎

一县废

妫州

四至八到

南至东京 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 东至檀州二百五十里南至幽州二百九十里 西至蔚州二百九十里北至张説新筑长城九十里又云北至广辽城【旧名】

【云城】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幽州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蔚州二百四十里东北九十八里至长安城为界户

唐天寳户二千二百六十三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公孙凤字子鸾上谷人隠居陶然自得 张恂字洪让上谷沮阳人 张长年为汝南太守郡人兄弟分析争一牛讼之长年曰脱有二牛各应得一以家牛与之

土产

麝香桦皮胡鹿人参

懐戎县二乡本汉潘县也属上谷郡晋太康地志潘县更属广甯郡魏孝昌中废髙齐天保六年于此置懐戎县唐武徳七年改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北燕州为妫州县属不改 鸡鸣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本名磨笄山昔赵襄子杀代王夫人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羣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鸣鸡山后魏武成帝太后塟于山麓 歴山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云潘城西北三十里有歴山形似覆釡故以名之其下有舜祠瞽瞍祠存 桥山山上有祠黄帝塟于此山海经云大荒内有轩辕台射者不敢西向畏轩辕故也梁湘东王临终诗云寂然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大翮山上有王仲庙仲字次仲年少入学而逺常先到其师怪之谓不归使人候焉实在家等辈常见次仲捉一小棘木长三尺余至着屋间欲取辄不见及年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繁多次仲为文简略赴急用之大喜使征不至始皇大怒诏槛车送之次仲吟咏化为大鸟出车外翻翻然髙飞徘徊长引至于西门上山落二翮因名二翮山今水旱祭之蔡邕文曰上谷王仲变古成隶终古行焉 涿鹿山山下有涿鹿故城涿水出焉 美颉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今在城东二百步 小甯城 大甯城班丘仲班或作瑕居于延水侧常卖药于甯百余年后地动宅壊仲与里中数十家皆死人有孔氏者取仲尸弃于延水内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而诘之此人大恐怖叩头求哀仲曰恨汝使人知我耳吾去矣后为夫余王驿使后乗来至甯北方人谓之谪仙地裂沟水经注云晋时地裂遂成沟壑俗谓之分

界水在今县东北 涿鹿在县南 阪泉史记云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又周书云黄帝杀蚩尤于中冀名曰絶辔之野 燕长城史记云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造阳即燕之地名 舜井河东亦有此井造阳按汉书武帝破匈奴取河南地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与胡韦昭云地名在上谷晋太康地理记在五原塞之北九里谓之造阳此疑误矣 妫州故城郡治唐天寳后析懐戎县置寻废

营州

营州桞城郡今治桞城县按唐开元十道畧云舜筑栁城即知虞舜以前已有栁城之名在禹贡为冀州之域在十二州固有营州之称尔雅云齐曰营州又郡国志云地当营室分故曰营州殷时为孤竹国春秋时为山戎之地战国时其地复属燕史记曰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辽西右北平郡秦并天下置辽西郡两汉因之前汉地理志辽西郡领临渝且虑桞城等十四县后汉书云辽西郡乌丸鲜卑蹋顿所居又十六国春秋慕容皝传云栁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徳之地也可营创规模筑龙城构宫庙改栁城为龙城九年遂迁都龙城入新宫十二年号新宫曰和龙宫皝子隽迁都于邺为苻坚所灭后燕慕容垂又居焉慕容熙为北燕冯跋所杀至冯大兴元年省辽西郡拓跋后魏又于平州界立辽西郡属平州周建徳中平齐其地犹为髙寳宁所据隋开皇三年讨平寳宁复以其地置营州炀帝初州废又置栁城郡武徳元年改为营州总管府领辽燕二州及栁城一县七年改为都督府督营辽二州贞观元年又督昌州三年又督崇州六年又督顺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万嵗通天二年为契丹李万营所陷神龙元年移府于幽州界仍领渔阳玉田二县开元四年复移还栁城八年又往就渔阳十一年又还栁城旧治天寳元年改为栁城郡乾元元年复为营州

元领县一

栁城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四千二百十里 西南至长安五千里 东至辽河【阙】南至海三百四十里西至平州七百里 北至秦长城二百七十里至契丹界湿水四百里 东南至保定军旧安东都护二百七十里 西南至平州七百里 西北至契丹界七十里 东北至契丹界九十里自界至契丹牙帐四百里

唐天寳户九百九十七

风俗

与幽州同

人物

后魏谷浑字元冲昌黎人父衮勇冠一时 屈遵字子度昌黎人仕魏为中书令 唐李光弼营州栁城人侍中临津王弟光进太子太保凉国公双节在门养母以孝闻

土产

豹尾麝香绢畜宜牛马羊豕

栁城县四乡汉栁城地属辽西郡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逺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西北与奚接界北与契丹接界慕容皝改为龙城县隋又改为龙山寻又改为栁城县 龙山在郡东南十六国春秋慕容皝十二年黑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羣寮观龙去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赦境内号新宫曰和龙宫又筑院因起景云殿 扶黎故城在今县东南其地带龙山即慕容皝祭龙之所 鲜卑山在今县东南二百里十六国春秋慕容廆代居辽左故号曰东胡其后雄昌与匈奴并盛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隂复以山为号棘城之东城塞外又有鲜卑山在辽西之西北一百里与此异山而同名 白狼山魏志曹公引军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未至栁城二百里袁尚袁熙与蹋顿将数万骑逆战公登白狼山卒与敌遇公登髙望敌阵不整纵兵击之敌众大奔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降汉者二十余万口郡国志云白狼山一曰鹿首山魏武于此山逢狮子使格之狮子哮吼奋越左右咸惊王忽见一物从林出如狸超上王车轭上狮子将至此兽跳上狮子头上狮子伏不敢起于是杀之得狮子而还未至洛阳四十里鸡狗皆不鸣吠鹿首山渡辽之要路经此 泊滋山公孙凤隠所 长谷十六国春秋云冯跋弟为乱而跋惊死葬之长谷即此 白狼水魏氏风土记云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东北流附城东北下即此水也 彭卢水一名卢河水即卢龙水也后魏舆地图风土记云水经平卢入海舆地志故曰平卢今语讹为彭卢水 徒河城汉县有废城在今郡东北有山曰青山在东北九十里 棘城即颛顼之墟也在郡东南一百七十里 交黎城汉县也属辽西郡后汉为昌黎县 营丘城后魏舆地图记云舜分齐营州之域燕置营丘郡于其城内十六国春秋慕容廆东迁徒河县置营丘郡北镇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逺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斯地西北与奚接正北与契丹接界 医巫闾山祠在县东五十里

檀州

檀州今宻云郡今治宻云县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并为燕北戎所居汉书地理志曰燕东有渔阳秦并天下渔阳郡不改在汉领白檀等十二县厯魏晋如之汉书曰将军李广秉节白檀又魏书曰曹公越北塞歴白檀破乌丸于栁城按续汉书白檀县即右北平今州是也至后魏因置密云郡兼置安州取懐安之义也后周改安州为元州隋图经云开皇初徙州于渔阳今渔阳郡是也至十八年又割幽州燕乐宻云二县于旧元州置檀州取汉白檀县为名大业三年罢州为安乐郡唐武徳元年改为檀州按开元十道要畧云以斯地为幽燕之边陲管障塞军五千天寳元年改为宻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

元领县二

密云燕乐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六百九十五里 东至霸州二百一十七里 南至幽州潞县界五十五里 北至长城四十里 东南至蓟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幽州一百九十里 西北至妫州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长安障塞一百一十里

唐天寳户六千六十四

风俗

与幽州同

土产

贡安东府人参

密云县九乡本汉厗奚县也汉书地理志厗奚【孟康曰厗音题】属渔阳郡 桃花山郡国志云桃花山在渔阳西北一十五里 螺山亦名赤城河即沽水也东北塞外流入桑溪水经注云三城水迳伏凌山南与石门水合是

水有桑溪之名盖源出桑溪故也右经鲍丘水 鲍丘水水经云鲍丘水又东南龙刍溪水是也

燕乐县东北七十五里四乡本汉厗奚县地名也属渔阳郡按汉厗奚今密云是也后魏于此置广阳郡有长城隋改为长阳郡后废旧治白檀故城唐长夀二年移治新兴城即今治也 石门水水经云石门水在燕乐县与桑溪水合

燕州

燕州归应郡今治辽西县星分尾斗秦为上谷郡治厯代地土所属与范阳同释名云燕宛也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置在幽州领靺鞨本栗来靺鞨种也隋北蕃风俗记云初开皇中栗来靺鞨与髙丽战不胜有厥稽部渠长突地稽者卒忽赐来部窟突始部悦稽防部越羽部步防赖部破奚部步步括利部凡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齐部落向闗内附处之栁城乃燕都之栁城在燕都之北炀帝大业八年为置辽西郡并辽西懐逺泸河三县以统之取秦汉辽西郡为名也唐武徳元年改为燕州总管府领辽西泸河懐逺三县其年废泸河县六年自营州南迁寄治于幽州城内贞观元年废都督府仍省懐逺县开元二十五年移治所于幽州北桃谷山天寳元年改为归徳郡乾元元年复为燕州

元领县一

辽西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七十六里西南至长安二千六百一十三里 东至檀州八十里 西至幽州九十里 西至幽州昌平县五十五里 北至大山五里 西南至芹河五里 东南至后魏废易城四十里 西北至干河山五里 东北至宋城镇二十五里

唐天寳户二千四十五

风俗

春秋説题辞云箕尾为燕隂气生俗贪利地宜栗土产

付尾绵布栗 货殖传云燕秦千树栗

辽西县四乡隋大业八年置属辽西郡与郡同在汝罗城故城之间至十一年寄治栁城唐武徳元年郡为燕州县属不改六年燕州寄治幽州县亦迁于今所治置

威州 自威州以下三十二州

威州今治威化县唐武徳元年置辽州总管自燕支城徙寄治营州城内七年废总管府贞观中改为威州隶幽州大都督所领户契丹内稽部落

元领县一

威化

四至八到

南京道里与涿州同

唐天寳户六百一十一

威化县于契丹陷营州后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幽州治也

慎州

慎州今治逢龙县唐武徳初置隶营州领洓沬靺鞨乌素固部落万嵗通天二年移于淄青州安置神龙初旧隶幽州

元领县一

逢龙

唐天寳领户二百五十

逢龙县契丹陷营州后南迁寄治良乡县之故都乡城为逢龙县州所治

思顺州

思顺州顺义郡今治宾义县唐贞观中置寄治营州南五栁城天寳元年改为顺义郡乾元元年复为顺州两京及四至八到并与范阳同

元领县一

宾义

唐天寳户一千六百六十四

宾义县三乡郡所治在幽州城内 北镇医巫闾山广宁祠接营州界

归顺州

归顺州今治懐柔县其地乃燕之北境燕太子丹使荆卿献地图盖谓此地即元顺州之北境开元四年置为契丹松漠府弹汗州部落领懐柔一县天寳元年改为归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归顺州自安禄山之乱此地因陷入胡

元领县一

懐柔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阙】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五十里 西南至长安二千七百里 东至蓟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幽州八十五里 西至妫州二百里 北至檀州七十五里 东南至蓟州同上 西南至幽州同上 西北至妫州【阙】东北至檀州【阙】

唐天寳户一千三十七

懐柔县州所治

州

州今治静蕃县隋开皇初置处契丹李去闾部万嵗通天二年移于徐宋州安置神龙元年复旧今隶幽州

元领县一

静蕃

唐天寳领户六百一十八

静蕃县州治所范阳县之鲁泊村

崇州

崇州今治昌黎县唐武徳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鲜州处奚可汗部落营州都督

元领县一

昌黎

唐天寳户二百

昌黎县唐贞观二年置北黎州寄治营州东北废阳师镇八年改为崇州置昌黎县契丹陷营州徙治于潞县之古路城为县

賔州

賔州【今理来苏县】唐干封中于营州界内置处靺鞨愁思部落营州都督万嵗通天元年迁于徐州神龙初还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来苏

唐天寳领户一百三十

来苏县自徐县还寄治于良乡之广阳城为县

师州

师州【今理阳师县】唐贞观三年置领契丹室韦部营州都督万嵗通天元年还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阳师

唐天寳户三百一十四

阳师县贞观初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阳师镇故号师州神龙初自青州还寄治良乡之故东闾城为州治县在焉

鲜州

鲜州今治宾从县唐武徳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隶营州都督万嵗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

元领县一

宾从

唐天寳领户一百七

宾从县初治营州自青州还寄治潞县之古潞城

带州

带州今治孤竹县唐贞观十九年于营州界内置处契丹乙失革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嵗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孤竹

唐天寳户五百六十九

孤竹县旧治营州界营州陷契丹后寄治于昌平县之清水店为州治也

黎州

黎州今治新黎县载初二年析慎州置处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嵗通天元年迁于宋州管治神龙初还改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新黎

唐天寳户五百六十九

新黎县自宋州还寄治于良乡县之故都乡城

沃州

沃州今治滨海县载初年中析昌州置处契丹之松漠部落隶营州州陷契丹乃迁于幽州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滨海

唐天寳领户一百五十九

滨海县沃州本寄治营州城内州陷契丹迁于蓟州东南回城为治所

昌州

昌州今治龙山县唐贞观二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嵗通天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

元领县一

龙山

唐天寳戸二百八十一

龙山县唐贞观二年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静蕃戍七年移治于三合镇营州陷契丹乃迁于安次县古常道城为州治

归义州

归义州今治归义县总章中置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归义

旧领户一百九十五

归义县在良乡县之故广阳城州所治也

瑞州

瑞州今治来逺县贞观十年置于营州界隶营州都督处突厥乌突汗达于部落咸亨中改为瑞州万嵗通天二年迁宋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来逺

来逺县旧在营州界州陷契丹移治良乡县故广阳城

信州

信州今治旧黄龙县万嵗通天元年置处契丹失活部落隶营州都督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幽州都督

元领县一

黄龙

唐天寳户四百一十四

黄龙县龙州所治寄治范阳县

青山州

青山州今治青山县唐景云元年析州置隶幽州都督府都督治

元领县一

青山

旧领户六百三十二

青山县寄治于范阳县界水门村

凛州

凛州唐天寳初置于范阳县界处降胡

旧领户六百四十八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唐总章元年九月司空李勣平髙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户六十九万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髙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万镇安东府上元三年二月移安东府于辽东郡故城置仪凤二年又移于新城圣厯元年六月改为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复为安东都护府开元二年移安东都护于平州置天宝二年移于辽西故郡城置至徳后废

南至东京【缺】西南至西京三千八百二十里 西南至长安四千六百二十五里

领户一千五百八十二

新城州都督府 辽城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 建安州都督府

南苏州 本防州 盖牟州 代那州 仓岩州磨米州 积利州 黎山州 延津州 安市州凡此十四州并无城池是髙丽降户散在诸军镇以其酋为都督刺史羁縻之

右自燕州以下十九州皆东北蕃降胡散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冦遂扰中原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今记唐天宝之故迹地理焉

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