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慕降临到甲板上,附近没有电灯,不能看书,但哈尔仍在阅读。

唯一的照明来自于一条鱼。

在两个男孩子面前的小水箱里游来游去的这条鱼能发出比40瓦灯泡还强的光。

“你查到了吗?”罗杰问。

“查到了,在这儿,它叫灯笼鱼,是个好名字。”

鱼的身体两侧各发出一片光,就像点燃了汽船上的弦窗;背上密密麻麻发出的光点,不停地闪动着,但最令人吃惊的是鱼尾上的光,它时隐时现,妙极了。

哈尔站在船前方斜桅边下,靠在平台上弯曲的半包围的栏杆上,足足有一小时。他观察着脚下几英尺前波涛汹涌的海面。当他发现有趣的鱼时,就将手网抛下,又提起来,就这样,他捕到了一条灯笼鱼。

“你说它身上这些光有什么用?”罗杰问。

“是这样,”哈尔解释道,“它是一种深海鱼,只有在夜间,它才浮到海面上来;白天,它呆在很深的海底,而海底不分白天和黑夜,总是漆黑一团。所以它需要光,以辨别方向。”

“但是太阳光可以射入水中!”罗杰反驳说。

“太阳光只能到达水下大约1000英尺的地方,再深就不行了。如果你进行深海潜泳,就需要灯光照明。在离海面1英里到6英里的地方是漫无边际的黑暗。更确切他说,如果没有鱼发光的话,便是漆黑一片了。”

“那么,它尾巴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又是什么意思呢?”

“或许是不让敌人发现它,就像夜间我用手电筒照射你的眼睛你就什么也看不见一样。而且,当我把手电关掉,你也不能马上看见我,我就能逃跑了。”

“这鱼还真聪明!”罗杰称赞道。

每天,船尾都拖一个网,有时用浅海网,如果用深海网,那就能捕到海面下0.25英里或更深的海洋动物。

哈尔把从深海中捕来的动物放在一个小箱里。

“咱们把灯笼鱼也放入这个小箱吧。”罗杰建议。

哈尔用小网把它兜起放入了深海动物箱。

顷刻间,鱼类开始了激烈地追逐。灯笼鱼被一种稍大些的也发光的鱼追得四处躲藏。这种鱼有发亮的鱼翅,甚至它下巴上长着的须毛也能发光。

“这是食星鱼。”哈尔说。

“看上去它的确像吃了很多亮星星,”罗杰注视着这条游动的浑身发亮的鱼,又说,“如果它能吃掉这条灯笼色,一定会显现出更加灿烂的星光。”

突然,灯笼鱼的尾部发光了,这使得食星鱼的攻击停了下来,灯笼鱼趁机躲到了水箱的一个角落里。

水箱中还有一些具他种类的鱼。有的发绿光,有的发黄光,有的发红光,还有一条鱼好像在它头上挂了一个小灯泡。

有一条鱼身上没有亮光,哈尔从书上找到对这种鱼的记载。这种鱼是“瞎子”,因而它不必用灯来照明指路,然而,它却像走在街上的言人,手里拿着根棍子探路。它有大约20根“棍子”,即像手指一样的触手,伸向身体周围各个方向。凭着这些触手,它可以躲避敌人,寻找食物。

这里也有些书中没有记载的鱼,哈尔认真记录下它们的特征,画出它们的外形,说不定这些是科学上的新发现哩!而哈尔则是发现了这些鱼的人,或许有些鱼会用他的名字命名。

哈尔和罗杰似乎又觉得有些荒唐,他们竟然会找到连科学家都不知道的东西。

“但这是可能的,”哈尔说,“去年史密斯研究院在比基尼环礁湖一带研究鱼类,他们所研究的481种鱼中有69种是新发现,比例为六分之一。如果我们所捕的鱼也成这个比例,那么到今晚为止,水箱里的6种鱼中,将会有1种还未被命名。”

砰!什么东西撞到哈尔头上方较低的长三角帆上,砰!砰!又是两声。

“飞鱼!”哈尔喊道。水箱中鱼的光亮反射在支索帆上,飞鱼被这些亮光吸引飞到甲板上来了。

“我们去捉它们!”罗杰说着,走到帆的前面。好像是在玩垒球,一个黑色物体朝他冲过来,他索性用手抓住,然后又把它投给了赶来抓鱼的奥默。

这种鱼可用作早餐,味道可鲜了。

罗杰抓了一条又一条,突然一个更大的东西快速向他冲来,那家伙躲过他的手,冲向他的腹部,他好像被雪橇砸了一下……弯下了身子,倒在甲板上,一动不动了。哈尔连忙盖住了水箱,然后,俯下身看望罗杰。罗杰虚弱地问:“什么东西打的我?”

哈尔发现罗杰的肚子上插了一块形同剪子刃似的大岩石,他打开手电,原来是一条鱼,俨然像个全副武装的骑士。

“是飞绿鳍鱼!”他说,“你会被它刺死的。”他记起了读过的小说,舵轮边的水手被这种飞鱼打中两眼之间的地方,失去了知觉……。像刀一样的鱼鳞刺透了罗杰的衬衣,鲜血汩汩流了出来。

哈尔把这条飞绿鳍鱼单独放入一水箱里,接着就去给弟弟包扎伤口。当罗杰勉强能站起来之后,兄弟俩就一起去看这个新来的家伙。

哈尔很高兴,“巴辛先生得到这条鱼一定会很开心,”他说,“它自己就能成为一个马戏团。它可以游泳,可以飞,甚至还能走路,你看它。”

的确,这条飞绿鳍鱼正在水箱底部漫步,它的两个鱼翅就是腿,它慢慢溜达了一会儿,突然急走起来,偶尔碰到一些海草,就用鱼翅当手把草折过来,又在草根部咬一口,把草全部吞进嘴里。

罗杰用手梧住疼痛的肚子笑了,“它是多么好的演员啊!巴辛先生一定会喜欢它的。当然,是在它跳出池子刺伤他腹部之前。”他拍拍自己被扎伤的肚子,“我并不是希望这位先生受伤,但是,当他受伤时,我很希望我能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