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封在讲述野兽时是这样论述的:我们所讨论的动物历史,一定不是某个单一动物的历史,而是全部动物所构成的历史。因此在讨论动物时,既要对它们产自何地、本能习性、繁殖期、孕期、幼崽的数量、对后代的照料、饲养的形式以及寻找食物的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还要对它们在自然中的作用、能为人类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方面做出论述。这种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论述观,对18世纪之后的博物学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 鹿和狍子

鹿

鹿的视力不错,嗅觉和听觉更是非常敏锐。在丛林中驻足倾听时,鹿会抬起头,把耳朵也竖起来,这样它就能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如果它想要走出树丛,或者走向另一个地方,它首先会仔细观察四周,接着寻找顺风的方向,判断是否存在危险。鹿天性温厚,但警惕性高,一旦听到远处有声音,就会立刻停下来,警觉地紧盯着传出声音的地方。如果与人群或者车辆相遇,只要它发现人们的身边没有武器和猎犬,就会放心地从人们身边大摇大摆地走过去。牧羊人的笛声对鹿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这也成为猎人捕猎它们的诱饵。

通常情况下,鹿对人没有太多畏怯,但是狗却让它发怵。鹿进食速度缓慢,吃完草后,它会找寻便于反刍的栖息地。与牛相比,鹿的反刍更困难一些,每次将胃里残留的草反刍到口中咀嚼,都需要抽动一下。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鹿的脖颈长且弯,而牛的脖颈却短又直,所以鹿需要费更多力气才能让胃中的食物回到口中。它的这种动作类似于打嗝,在整个反刍过程中持续发生。鹿的鸣叫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高、越来越粗,颤抖的程度也更加明显;只有牝鹿的声音是微弱且短促的。

到了冬天,鹿只喝少量的水;春天就喝得更少了,柔嫩的草料上的露水就能满足其需求。只有在炎热的夏季,它才会去溪流、池塘、泉水边喝水。炎热的天气里,除了解渴,鹿寻找水源还为了洗澡,这能让它更凉爽一些。鹿擅长游泳,技术高超,人们曾看见它游过宽阔的大河;它在水中的耐力也很强,有人说它们可以在相距遥远的两座岛之间来回。比游泳更强的是鹿的跳跃能力,当它们被追捕时,能轻易跨越树篱或两米高的栅栏。

鹿的食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秋天,绿色灌木的花蕾、荆棘、叶子等都可以是鹿的食物;冬季,鹿会吃树皮和苔藓;初春时分,它们以葇荑花序、榛树花、芽孢等为餐;春末,田地中的麦苗是它们的美食;到了夏季,鹿的食物十分丰盛,但燕麦和鼠李是它们的最爱。

狍子

生活在高大乔木林下的鹿是丛林中最高贵的生灵;而狍子以低矮的树木为居所,所以地位低了一等。狍子力气小,个头也不大,但与鹿相比,它们更加敏捷、机灵、生气勃勃。狍子体形优美、线条圆润,颜值很高,特别是眼睛,相当漂亮,眼神中饱含热情;它的四肢有力而轻盈,无须费劲就可以高高跳跃;它的皮干净而富有光泽,它会远离泥淖,选择栖息在地势高而又干燥的地方,尽情呼吸新鲜空气。

狍子比鹿更狡猾,想要追踪它是更困难的事。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身上散发着很重的气味,这对猎犬的刺激非常大,会令它们拼了命似的追踪。只是因为狍子动作轻盈、奔跑速度快,又擅长绕圈子,猎犬的追踪并不能为它们带来太大的威胁。狍子在躲避追踪时,并不是乱跑一气,它有自己的计谋。一旦它觉得前方的路线会有危险,会立刻杀个回马枪,来来回回绕圈子,让逃生路线上的新旧气味混合在一起,之后从这个圈子离开,找个地方隐蔽起来,一动不动,等着猎犬迷失追捕的方向。

狍子不喜群居,这一点跟鹿不一样,它们是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一起,并不会成群结队,彼此不熟悉的狍子是不会相互搭理的。

第二节 兔

野兔

野兔是在夜晚觅食的动物,草、植物根部、树叶、水果、谷物等都是它们的食物,味美多汁的植物是野兔最喜欢的食物。进入冬季后,野兔会啃树皮充饥,但桤木皮和椴木皮被它们排除在外,从来不碰。如果想人工饲养野兔,需要喂它们吃莴苣或者蔬菜,但这样饲养出来的野兔,肉质不好,口感也较差。

野兔通常隔天食用一次东西,白天都在洞窟的窝中睡大觉;到了晚上,它们才会出来,觅食、散步或者交配。所以,人们只有在晚上才能看见它们活动的踪迹,或一起跳跃嬉戏,或相互追逐玩耍。野兔是本性害羞的一种动物,哪怕是最细微动作发出的声响,比如一片树叶落在地上的声音,都会令它们因惊惶而四处逃窜。交配季节来临时,雄兔总是以相互追逐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优势,而雌兔则用爪子一直骚扰雄兔,仿佛是在考验雄兔的耐心。

野兔贪睡,睡眠时间很长,睡觉时眼睛是睁着的。野兔没有眼睫毛,因此视力并不好。或许是补偿吧,它的听觉很灵敏。野兔的耳朵相比它的身体而言特别大,它能灵动轻巧地晃动这两只长长的耳朵,这也是它奔跑时的方向盘,用来控制方向。野兔的奔跑速度非常快,能很轻易地跑过其他动物,因为它们的前腿比后腿短很多,上坡比下坡更有优势,所以当它们遭遇追赶时,总是习惯往高处逃生。与其说野兔是在奔跑,不如说是在轻快地跳跃。它们的脚底板覆盖着绒毛,行走时静悄悄的,不会发出声响。野兔或许是唯一一种口腔内长毛的动物。

对于余暇甚多的乡民而言,猎捕野兔不仅是他们日常的娱乐方式,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猎捕野兔不需要准备工具,也不用花费什么,这是一件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人们只需要在清晨或者傍晚等待野兔归来或者外出就好;或者在白天寻找野兔的栖息地。晴朗的天气,日照充足,由于野兔总是长时间地奔跑,因此返回窝中休息时,它们身上散发出的热气会形成水汽,从而让它们很远就暴露在经验丰富的猎人眼中。根据这个特征,他们很容易就能在洞窟中把野兔堵个正着。通常情况下,野兔不会害怕人类的靠近,特别是人们装作对它视若无睹,或者迂回着靠近而非径直走向它时。但是,和鹿一样,野兔对狗很是畏惧,一旦听到狗的声音或者感觉狗会袭击自己时,它会转身就逃,尽管它的奔跑速度比狗快很多,但它的奔跑途径不是直线,而是在同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因此狗想追上它是轻而易举的事。

野兔喜欢选择干燥的地方作为其居所。夏季,它们待在田野中的时间很长;秋季,在葡萄园中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冬季就待在小树林或是矮树丛中。无论何时,猎人都可以不用猎枪,仅仅借助猎犬就抓捕到它。野兔时常受到老鹰、猫头鹰、狐狸、狼等动物的攻击或者捕捉,它们的敌人很多,一旦被锁定就很难有逃生机会,只有少数的野兔能侥幸活下来,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穴兔

尽管外表和结构上,野兔和穴兔非常相似,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很显著,不能混为一谈。在繁殖能力上,穴兔远远超过野兔,尤其在环境适宜的地区,它们的繁殖数目惊人,这个地区的植被因此被极速消耗,无论是青草、植物根茎,还是种子、果实和蔬菜统统被它们吃光,连小树也难逃厄运。好在大自然中还有白鼬和狗,因为它们的存在,穴兔居住地区的居民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与野兔相比,穴兔生育的频率和数量都要更快、更多,同时,它们有更多的方法躲避天敌的追捕,比如,它们能够从猎人的眼皮下轻松溜走;往地下打洞,白天待在洞里,躲避狼、狐狸、猛禽的袭击。它们会在洞穴中安心哺育幼崽,直到幼崽两个月大的时候,母兔才会带着幼兔走出洞穴。这时的幼兔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了。野兔的情况与此相反,幼小的野兔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野兔的伤亡大量发生在它们幼年时期。

仅凭这一点,就能看出穴兔的生存能力比野兔更强。虽然它们的外表相似,性情也一样胆怯,把洞穴挖在隐蔽的地方,但野兔仅是在地面上打洞安巢,很容易就被找到;而穴兔钻入地下,有了更能安身立命之所在。

第三节 狼和狐狸

狼是肉食动物中,胃口最大的动物之一。大自然赋予了它很多本领,以满足它这种嗜好:狡诈的性情,敏捷的动作,强壮的身体……总之,它具备一切有利于发现、攻击、撕咬、吞食猎物的手段。尽管这样,狼还是常常饿死,因为人类已经向狼宣战,甚而用悬赏的方式捕杀它们。在人类的紧逼下,狼不得不逃窜到树林中,哪里可供狼食用的动物本就不多,偶有几只也是那种跑得飞快的,能迅速躲过狼的追捕。狼只能寄望于侥幸或是报以耐心,长时间埋伏在动物出没的地方,才有可能果腹,但这种概率显然很低,等待也就常常落空。

狼的天性是粗鲁而愚钝的,但也会在需要时变得异常机智和勇敢。被饥饿折磨时,狼会不顾危险地攻击受人类庇护的牲畜,特别是那些它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拖走的羊羔、小狗、小马等小牲畜。一旦行动成功,它就会如法炮制,直到被人类打伤或被牧犬赶跑。白天,狼会躲在洞穴中,晚上才到外面活动,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见四处游走的狼;狼也只有在晚上才会到人居住的村子周围游逛,掠夺被遗弃的家畜或家禽;有时,它甚至会突袭羊圈,疯狂地刨挖门下的土,进去大开杀戒,然后挑选并带走猎物。如果行动失败,它会返回树林深处,寻找捕杀其他动物的机会。狼在树林中捕杀猎物时,会选择团队作战。如果饿到无法忍受,它会孤注一掷地把攻击目标设定为人类,袭击妇女和小孩,甚至是扑向成年男子,这种极端行为会让它疯狂,其结果就是走向灭亡。

狼的外表与结构乍看起来和狗非常相似,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是,它们表现出来的品性却截然相反。狼的天性和狗区别很大,不仅不相容,甚至站在完全的对立面上;从本能上来说,它们彼此相互仇视。小狗第一次碰到狼时,会浑身战栗,因为狼的气味而惊骇无比,立刻回到主人的身边,以求得到主人的庇护;看家狗最清楚狼的本领,它见到狼就会竖立毛发,愤怒龇牙,竭尽全力地赶开这个敌人。如果狼和狗碰到一起,要么相互避开,要么就是彼此厮杀,场面之激烈,不拼个你死我活不会停下。如果狼更加强大,狗会被它撕碎,然后吞进肚子;如果是狗取得了胜利,则会显现它宽容的一面,将受重伤的狼留给乌鸦或者其他狼。狼是一种会吞噬同类的动物,其他的狼受血腥味的吸引,会沿着血迹追踪过来并群起而攻之,最后吃掉它。

就算是野狗,天性也不太凶残,易于驯养,并且忠于主人。但狼不是这样,即使人类可以驯养抓到的狼崽,但也不能改变它残暴的天性,它不会依恋主人,只要有机会,它就会重返野蛮的状态。而狗就算再粗野,也能与其他动物和平相处,它们似乎天生就是其他动物的“陪伴者”。看守羊群是狗最擅长的事情,还能起到指挥的作用,这仅仅出于狗的本能,而不完全是人类训练的结果。与此相反,狼对群居生活充满仇视,更不要说聚集在一起生活,同类之间也不会相互为伴。如果我们看见许多狼聚在一起,那一定不是什么亲密的聚会,而是战争的开始,它们会发出恐怖的嗥叫,以团队的形式去攻击如鹿、牛等体形较大的动物,又或者是攻击阻碍它们的牧羊犬。一旦结束攻击行动,它们立即会四散,重新回到独自生活的状态。

狼具有强悍的力量,尤其体现在前半身的脖颈、颚部,肌肉发达。狼叼着一只绵羊也能疾速奔跑,远超牧人的速度,只有牧犬才能追上它,并逼迫它放弃猎物。狼在撕咬猎物时非常残忍,越是不反抗的猎物,狼撕咬得越厉害,反而是奋起反击的猎物会让它畏惧,从而不用那么大的劲。通常情况下,狼是怕死的,若非必要,它绝不以命相搏。如果人们用枪打断它的一条腿,它会大声嗥叫,但在人们挥舞棍棒要取它性命时,它却不会像狗那样哀鸣。跟狗比起来,狼更加残忍且强壮,但它没有狗的敏捷。狼精力旺盛,可能是所有动物中最精神的,常常四处游荡,不知疲倦。狗温和而勇敢,狼残暴却怯懦,如果落入猎人的陷阱,它会惊慌无措,失去还击能力,只能任人宰割。猎人捕到狼之后,会把项圈戴在它的脖颈上并套上锁链,拉着它四处示众。狼在这种时候一点脾气都没有,也不会流露出愤怒,就连不满的情绪都不敢表现出来。

狼的感官灵敏,视力、听力以及嗅觉都很敏锐,它能够闻到远处看不见的东西的气味,特别是血腥味,最能刺激它的感官。狼能够沿着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动物气息一路追踪,持续很长时间。从树林离开之后,狼会先确定方向,再停在树林周围嗅一嗅,空气中若有动物气息或尸体味道传来,很快就会被它闻到。狼喜欢吃新鲜的肉,不怎么吃腐肉,不过在饥饿难耐时,即便是垃圾桶中的臭肉它也来者不拒。也有研究表明,狼对人肉有极大的兴趣——假如它能轻易打败人类的话,或许人肉会是它最主要的食物。有人曾见过狼群尾随军队来到战场,战争中死去的人常被草草掩埋,狼会从泥土中把这些尸体挖出来,狼吞虎咽,吃再多也填不满它贪婪的胃。这种吃习惯了人肉的狼,就会时常攻击妇女和儿童,人们将它们称为“狼妖”,一定要多多提防。

狼对于人类来说,除了皮毛还有些用处之外,其他一无是处。它的皮毛虽然有点粗糙,但保暖性还不错,且很耐用,可以制成裘衣;狼肉的肉质很差,被其他动物嫌弃,只有狼自己才会消化同类的肉,因为要填饱肚子,狼几乎什么东西都能吞下去,腐肉、骨头、兽毛,就连粘着石灰的半成品硝皮都吃,这不仅让它们呼出恶臭的口气,还使得它们常常呕吐,所以它们倒空肚子的时候比填满肚子的时间还多。总之,狼的一切,外貌、叫声、气味、天性等都让人生厌,生而有害,死而无益。

狐狸

人们提到狐狸,就会想到诡计多端、奸诈狡猾之类的词,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狼用蛮力完成的事情,狐狸通常都会借助于诡计,多数时候都能得逞。狐狸从来不会与牧人或者猎犬正面交锋,也不会主动去攻击牲畜,更不会拖走动物的尸体,因此狐狸活得更加安全。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狐狸喜欢动脑筋,它会投机取巧,而非盲目行动,这是它们最大的优势。狡猾慎重、小心翼翼是狐狸的天性,它们耐性极好,行为多变,懂得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合适的手段。它时刻保持警惕,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狼一样拥有长途奔跑的能力,甚至比狼还要轻盈灵活。但它对自己的奔跑速度并不太自信,为了确保安全,它会为自己构筑非常隐蔽的巢穴,以便在遇到危急的情况时有个藏身之处,同时它会在那里居住并养育后代,因此,狐狸属于定居型动物,而不是流浪型动物。

狐狸非常注重自己的住所,还会考虑住所的舒适度,这一点像极了人类。狐狸会在构筑住所时选择最好的地势,巢穴的入口也是有讲究的,这表示狐狸具有高级智慧生物的特点。狐狸的聪明还表现在它擅于把外部条件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比如它会选择在与村庄距离比较近的森林边缘居住,在这里很容易就能听见家禽的声音、闻到猎物的气味。它对时机的把握令人称奇,常常不露声色和形迹地行动,很少失手。

倘若能够越过栅栏或者从栅栏下面钻过去,狐狸就会利用这个时机将家禽棚摧毁,杀死家禽,再带着其中之一迅速撤离,把战利品藏在苔藓或者洞穴里;一段时间之后,再返回去带走另一个猎物,但不会藏在同一个地方;往返数次,带走第三个、第四个猎物……直到天亮或者宅院中的动静提示它危险可能来临,它才会停止行动。在野外树丛中,它也会用类似的伎俩。猎人会在树枝间布满黏鸟胶,或者在树丛中设下圈套,而狐狸会抢在猎人之前多次巡视这些陷阱,提前将在圈套中挣扎的鸟雀带走。狐狸放战利品的地方每次都不一样,苔藓或者刺柏的下面是它经常选择的藏匿地,一般会放上两三天,需要食用的时候才去拖出来。幼小的野兔有时也会成为狐狸的猎物,狐狸会跑到野兔的洞窟中围堵它们,甚至会到饲养兔子的禁猎区偷袭小兔子。狐狸也喜欢伏击山鹑或者鹌鹑的巢穴,将正在孵蛋的母山鹑或者母鹌鹑掠为口中美食。狼祸害的往往是动物中的“平民”,而狐狸总是危害动物中的“贵族”。

狐狸贪吃,胃口跟一般的食肉动物一样大,对蛋、奶及奶制品、水果等食物来者不拒,最喜欢的水果是葡萄。当它捉不到野兔、山鹑时,会把目光投向老鼠、田鼠、蛇、蜥蜴、蟾蜍等一类小动物,间接地给人类带来一些益处。狐狸对蜂蜜情有独钟,所以常常袭击野蜂、虎头蜂、大胡蜂。尽管野蜂会以刺来抵抗和驱逐狐狸,狐狸被蜇时也会后退,但它并非退开,而是在地上打滚,将野蜂压死。这种方法对付野蜂很有效,野蜂无奈之下只能放弃蜂窝逃走,其中的蜂蜜和蜂蜡就变成了狐狸的盘中餐。狐狸捕食刺猬时,会用爪子不停地推刺猬,迫使刺猬翻过身来,仰面躺着。除此之外,鱼、虾等水产品也在狐狸的食谱上。

狐狸的感官和狼一样敏锐,甚至超过狼,它的发音器官更加灵活和完善。狼只有单一的嗥叫声,而狐狸能够发出多种音调,除了嗥叫、尖叫,有时甚至会发出类似于孔雀叫声的哀鸣声。狐狸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出不同的声音:追捕猎物的声音,表现欲望的声音,幽怨的声音,以及痛苦的哀鸣。狐狸通常只在受到枪伤或者腿断掉时才会发出哀鸣声,轻伤时,它是不会喊叫的。和狼一样,狐狸在遭受棍棒的责打时,哪怕是被打死也不吱声,但会勇敢自卫。人被狐狸咬中是非常危险的事,除非借助铁器或者棍子,否则狐狸不会松口。狐狸的尖声急叫与狗的吠声相似,由一组相近且急促的声音组成。冬天,特别是下雪或者冰封山林时,狐狸会不断发出叫声;但在夏天,狐狸会保持沉默。

狐狸往往睡得很沉,人们很容易靠近它而不把它惊醒。它睡觉时把身体蜷缩成一团,只有休息时才会将后腿伸开,直挺挺地趴在地上。这也是它窥视鸟雀时常用的姿势,鸟雀对狐狸又厌又惧,只要看见它就会发出警告的鸣叫声,以提醒同类。特别是乌鸦,它们常常会跟踪狐狸,时刻低声传递警报,有时能跟踪几百米远。

第四节 獾、松貂、白鼬

獾是一种生性懒惰又多疑的独居动物,它们藏身于一切偏僻的地方,在阴暗的树丛中建造地下洞穴。它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黑暗的洞穴中度过,只有在寻找食物时才会出来。因此在人类看来,它们是在逃避群居生活,甚至是躲避阳光。

獾身子长、四肢短,前肢的趾甲非常长,而且坚固结实,这利于它们刨土以建造洞穴,獾会把刨出来的土壤推到身后。

獾的洞穴建造得迂回曲折,挖掘的路线也拐弯抹角,可以推进到很远的地方。狐狸没有獾这种建造洞穴的本领,经常会想方设法地将獾的洞穴占为己有:吓唬它们,在它们的洞穴口守候,甚至将粪便扔进洞穴中,等等,迫使獾离开家后,狐狸就会占领这个洞穴,将之加宽,清理干净,变成自己的住所。被迫放弃家园的獾不会走远,会在一定距离之外重新建造一个洞穴。獾是昼伏夜出的动物,而且不会离开洞穴太远,只在附近寻找食物,一旦感觉到有危险,就会立刻返回洞穴。这是它自我保护的唯一方法,因为它的腿实在太短了,跑得比较慢,通常难以躲避敌人的追捕。如果狗在獾的洞穴外遇见了獾,没有人类的帮助,狗很难制服獾,獾的皮毛很厚,腿、鄂、牙齿、爪子十分坚硬,当狗把它扑倒在地时,它会全力反击,使狗受到严重的伤害。此外,獾生命力顽强,能拼死抵抗很长时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松貂

松貂栖息在多草木地区,常常把洞穴建造在树洞或是灌木林中。它们不会藏在岩壁中,只在树林间穿行,在大树顶端攀缘。它们以猎捕鸟雀为生,四处搜寻鸟巢是它们最重要的工作;它们吃掉鸟巢中的蛋,导致大量鸟雀死亡。松鼠、田鼠、山鼠等小动物也是它们的猎物,而且松貂非常喜欢食用蜂蜜。我们很难在旷野、乡村、田园中见到松貂的身影,它们也不会靠近人类居住的地方。松貂与榉貂被追捕时的表现有很大区别:榉貂如果意识到有狗在追踪自己,会立即想办法摆脱狗的追踪,躲到洞穴里;但松貂不一样,它会在狗追踪自己很长时间后才爬到树上,在枝头上看着狗从下面经过。冬季,松貂因为跳跃着前行,会在雪地上同时形成两个脚印,像是大兽留下的脚印。

松貂的身体较之石貂要肥大些,但它头短,后肢长,奔跑起来比较容易。它们喉部的区别也很明显,石貂是黄色的,而松貂则是白色的。与石貂相比,松貂的皮毛更细、更密,而且很少脱落。松貂虽然不会像石貂那样特意为小貂准备床铺,但小松貂的住所却更加舒适。众所周知,松鼠在树顶上筑巢的技术十分高超,正是因为这样,松貂会在生产之前将松鼠赶离其巢穴,然后将原有巢穴口拓宽,为小貂的出生做准备。松貂有时也会将鸮的旧巢占为己有,或者霸占一个树干,将树干上的其他鸟强行撵走。春天是松貂的产崽期,一胎通常有两到三只小貂。刚出生的小貂还没睁开眼睛时,母松貂会给它们喂食小鸟或者鸟卵,等到小貂长大,才带着它们去外面捕食。

白鼬

白鼬通常是在靠近村舍的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栖息,不过草原、草甸及河湖岸边的灌木丛等地方也有它们的踪迹。白鼬与一般的鼬相比,身体更为狭长,四肢短小,冬季时,四足会被厚实的长毛覆盖。白鼬的毛色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天时,它的背部毛色是灰棕色,腹部为白色,足背为灰白色。到了冬天,全身毛色都变为雪白,只在尾端留下一点黑色。白鼬是食肉动物,鸟类和小型的哺乳动物是它捕食的对象。

如果白鼬能进到鸡舍中,它攻击的目标通常不会是大公鸡或者老母鸡,而是小母鸡或小雏鸡,它会一口咬住它们的头部,将之置于死地,然后一只只地从鸡舍拖走。白鼬吃鸡蛋很有一套,它会将蛋壳打破,吸食里面的东西,以人们能想象的贪婪姿态吸食鸡蛋。白鼬会在粮仓中待上一整个冬季,即使春天来了也待在里面,它们会将小白鼬产在粮仓中,或者草堆、麦秆中。待产的白鼬会向老鼠宣战,一般情况下老鼠逃脱不了它的追捕,因为白鼬头尖,能不费力气地钻入老鼠洞,从这一点来看,它消灭老鼠的能力比猫要强。白鼬还能钻到鸽子窝里逮鸽子。夏季来临,白鼬会离开房屋,到地势低洼的地方或是水车周围、沿河地带,利用小树林藏身,寻找捕捉鸟雀的机会。白鼬在春天生产,一胎能有四五只幼崽,偶尔两三只。白鼬常常将幼崽产在柳树洞中,用干草、麦秆、树叶等东西为幼崽铺床,与黄鼬、松貂、榉貂一样。小白鼬刚刚出生时双眼也没有睁开,但小白鼬的生长速度惊人,很快就能在母亲的带领下外出觅食。它们奔走在草原上,吞食鹌鹑和鹌鹑蛋;它们也会向游蛇、鼹鼠、田鼠等动物发动袭击。它们的步伐很不协调,多以小步跳跃的姿势前行;但上树时优势尽显,能一跳好几米,这在捕食鸟雀时简直方便极了。

第五节 鼠

松鼠

松鼠是一种半野生的美丽的小动物,友善温顺中又带一点野性。它不是肉食动物,基本不会危害到人类,因此备受人类的喜爱和保护。虽然松鼠偶尔会捕捉鸟雀,但它们主要以水果、榛子、榉果、橡栗为食。松鼠洁净、灵敏、活泼,有着亮闪闪的双眼;它面目清秀,动作敏捷、四肢有力;蓬松的大尾巴举过头顶,更加烘托和装点了它的优雅。

松鼠不太符合大多数四足动物的特征,它多是直立而坐,以前爪为手把食物送到口中。它不是在地底生活,而是生活于地面之上;它的身姿像鸟雀一样轻盈,可以栖息在树梢上,跳跃在丛林间,也可以把巢筑在树枝上,采集果实,吸吮露水,只有在狂风摇动树木时,才会下到地面。松鼠不会靠近人类居住的地方,甚至在空旷的平原或者开阔的田野中,我们也见不到它们的身影。它们更喜欢待在高高的树林或是葱葱郁郁的乔木林中,而不会栖身于低矮树丛中。与地面相比,松鼠更怕的是水,当它必须涉水时,会把树皮当作船,尾巴当作桨。松鼠的警惕性非常高,不像睡鼠那样需要冬眠,只要有人触碰它栖息的树木,它就会立即逃离自己的巢穴,跳到另外的树上,或者躲到其他树枝后面。松鼠会在夏季囤积榛子,储藏在老树的枝干缝隙中,当作过冬的食物。下雪的冬季,它们会用爪子将雪刨开,在雪下寻找食物。松鼠嗓门大,叫声尖锐,比石貂还有穿透力,一旦被激怒,就会发出低沉的吼声。

夏天的傍晚,我们能够听到树林中相互追逐的松鼠的欢叫声,也许是它们对强烈的日照有所畏惧,所以白天都躲在巢穴中,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嬉戏。松鼠常常将巢穴搭建在树杈上,干干净净又舒适温暖,避雨功能也很好。它们搭建巢穴时,会先将一些小树枝运来,然后用苔藓编扎在一起,再用后肢挤压结实,令其宽敞、牢固,以便在里面自在生活,同时保证自己宝宝的安全。松鼠巢穴的出口通常面向高处,大小合适,刚好能容纳一只松鼠进出;出口上方会有一个用来遮蔽巢穴的圆锥形盖子,下雨天时雨水会顺着盖子流下去,保持洞穴内部不会受雨水侵犯。寒冬过后,松鼠开始换毛,新毛会比原有的毛色深很多,松鼠会用前爪和牙齿整理自己的毛发,使之整洁而光滑,所以它们身上几乎没有异味。

老鼠

老鼠之所以惹人讨厌,是因为它常常给人们带来许多麻烦。老鼠喜欢藏身于人们堆放谷物或水果的粮仓中,还会在房间里四处乱窜。老鼠是肉食动物,更确切地说,它是杂食动物,对咬不动的东西有特别的爱好,喜欢啃食羊毛、布料、家具等物品,还能凿穿木头,在墙上打洞,躲在厚木板的夹层或者房梁、壁板的缝隙中。老鼠外出觅食时,总是把所有能拖动的东西全部运回洞里,时常会将栖身的缝隙也当作储藏室,特别是在产下幼崽后。老鼠的繁殖力强大,一年中产崽数次,多数都是在夏季,一胎有五到六只。冬季,老鼠会朝温暖的地方靠拢,比如壁炉旁边、干草中或是麦秸堆里。虽然猫、鼠药、捕鼠器等的存在对它产生了威胁,但它惊人的繁殖速度,仍然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特别是农村的老房子,人们习惯将谷物存放在顶层的仓库中,这个地方距离干草堆和粮仓都比较近,因此成为老鼠最好的藏身处和繁殖地。老鼠的数量之巨,如果不是它们会因为内部矛盾而相互残杀,就会逐步扩展领地,迫使人们搬迁粮仓。不过,有人曾观察到,受到饥饿威胁的老鼠会自相残杀,并吞噬同类。因此,当老鼠泛滥而粮食不足时,老鼠中的强者便会将弱者视为目标,咬开弱者的头颅,吸食其脑浆,再吃掉残余的部分;这样弱肉强食的战争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大部分的老鼠死亡为止。正因如此,人们会觉得老鼠骚扰人们一段时间后好像就突然消失了,这种“消失”有时会持续很久。这种情形也发生在田鼠身上,只要食物缺失,它们就会同类相残,数量也因此锐减……

老鼠产下幼崽后,会为它们准备食物和床铺。母鼠会时刻不离地守在幼鼠身边,直到它们长大到能够离开洞穴。为了保护幼鼠,母鼠甚至会不顾危险与猫周旋和搏斗。一只成年老鼠要比一只幼猫更厉害,虽然它们的力气差不多大,但老鼠牙齿尖锐,咬合力更强,猫实际上是咬不过它的,只能凭借爪子搏斗。猫对付老鼠,依靠的更多的是实战经验而非单纯的体力。老鼠的天敌中,对其更有威慑力的是白鼬。虽然白鼬的体形比较小,但它能够钻入老鼠的洞穴。有时,老鼠与白鼬间的搏斗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它们的力量相仿。它们拥有不同的武器:老鼠需要反复攻击才能对白鼬造成伤害,而且可以利用的仅仅是不够锐利的门牙。老鼠的门牙位于鄂的末端,并不能使出很大的力气,但白鼬是用整个鄂部去咬,能够一口就咬死不放,它会吃掉对手被咬破后流出来的血,所以能够很容易将老鼠打败,并杀死它们。

小家鼠

与黄胸鼠相比,小家鼠的体形要小很多,它们的数量也更多,分布范围广泛,因此更常见;小家鼠的本能、天性、脾气都和黄胸鼠很类似。唯一不同的是:小家鼠更加弱小和胆怯;小家鼠不会远离自己的洞穴,一点细微的响动都会吓得它逃回洞穴,它们生性胆怯、温和柔顺,不会给人们带来太大的损失,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驯化,但它不会对人类存有依恋。小家鼠的弱小使它拥有很多天敌,如猫头鹰、猫、榉貂、白鼬、夜间活动的鸟,甚至是鼠;人们设下各种诱饵也会让它丢掉性命,死亡率相当高;小家鼠能存活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强大的繁殖能力。小家鼠若想从天敌手中逃脱或者躲避天敌的追捕,只能依靠自己灵活的反应。

我曾经看见过一只在捕鼠器中产下幼崽的小家鼠,几乎全年都是它们的繁殖期,一胎产下五六只幼崽,小家鼠幼崽的生存能力很强,出生十几天之后就能到外面谋生。亚里士多德曾说,在储藏粮食的瓮中放入一只怀孕的家鼠,里面很快就会有一百多只互为兄弟姐妹,而且全部来自同一个母亲的小家鼠。小家鼠的繁殖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小家鼠的外貌还算看得过去,它们神情活跃,带有几分机灵,人们之所以对它不感兴趣,是因为它们常带给人类烦恼。一般来说,小家鼠的腹部毛发泛白,有些小家鼠全身都是白色的,也有褐色和黑色的,深浅不一。小家鼠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据说美洲一开始并没有小家鼠,是因为欧洲人的迁徙,才带来了小家鼠。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小家鼠喜食人们制作的面包、奶酪、肥肉、植物油、黄油等食物,所以会追随着人们,生活在人们居住的地方。

鼹鼠

鼹鼠看上去好像是“瞎子”,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会这样以为,是因为鼹鼠的眼睛细小而隐蔽,严重影响了它的视力。“造物主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一定会再打开一扇窗”这句话也适合鼹鼠,它没有正常的视觉,却有着异常灵敏的听觉。鼹鼠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由五趾组成的足,与人类的手掌像极了。鼹鼠体形丰腴,皮毛丰厚,力气不小;它们性情温和安静,偶有几分孤傲,还有一项很强的本领——能在短时间内挖掘好一个隐秘的蔽身之所,并且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让鼹鼠无须外出,就能够找到维持生命的食物。以上,就是鼹鼠的天性、习性与本能。

鼹鼠会将自己洞穴的入口封上,几乎从不离开,除非碰上雨水过多的夏季,它的洞被淹没了,或者园丁破坏了它洞穴上方的盖子。鼹鼠称得上动物界中杰出的建筑师,它能在草地上轻易筑起圆形的穹顶,或是在花园中开辟出长长的通道。不过,鼹鼠对土地的要求较高,既不能是烂泥,也不能是坚硬的、有许多小石头的泥土,它精心挑选柔软的土地,不仅要有充足的水分,还要包含可以食用的植物根部,如果有丰富昆虫和蠕虫那就更理想了,这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鼹鼠几乎从不离开自己的住所,因此很少树敌,即便遭遇敌人的袭击,也能轻易逃脱。对它们而言,泛滥的河流就是最大的灾难。人们曾经在洪水中见到大量涉水逃生的鼹鼠,它们拼命爬到更高的地方,但大部分的鼹鼠会失去生命,洞穴中的鼹鼠幼崽也难逃一死。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洪水的抑制,鼹鼠的超强繁殖力将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灾害。

第六节 刺猬

古希腊有句谚语,说“狐狸知道许多,但刺猬专精一项”,这句话非常准确地表明了刺猬的特性,虽然它没有狐狸的机智和狡猾,但它懂得自我保护,知道自己不用搏斗,无须作战就能伤害敌人。刺猬的力量很小,行动也不灵活,在受到攻击时,它不仅无法反抗,也无法逃脱,但大自然赋予了它一副坚硬的带刺盔甲——受到攻击时,它会迅速把身体缩成一个圆球,这样身体的各个面就布满了防御和攻击性兼具的锐利武器,让敌人无从下手。敌人纠缠得越厉害,它就蜷缩得越紧,浑身的刺也就会越锐利。另外,刺猬在害怕时产生的本能反应也能自卫:它散发着浓烈臭味和潮气的尿往往让敌人退避三舍。当狗撞见刺猬时,大多都只会吠叫示威却很少去捉它;也有一些狗比较狡猾,能像狐狸一样找到方法打败刺猬,但代价是受伤的爪子和流血的嘴巴。除了狗和狐狸,刺猬并不害怕其他动物,如石貂、松貂、白鼬、黄鼬,也不怕猛禽。

我曾经在花园中饲养过几只刺猬 ,它们并不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而且也不会让人生厌。它们的主要食物是落在地上的果实,喜欢的运动是用鼻子拱土;也会吃鳃角金龟、金龟子、蟋蟀、蠕虫等小活物;而且,肉也为它们所爱,生熟不论。我们常能在乡村的树林里发现刺猬,老树的树干下、岩石缝中以及田野和葡萄园中的石堆里也都可见它们的踪影。刺猬在晚上活动,能爬上一整夜。天一亮,它们就不动弹了。一般情况下,刺猬不会靠近人们的住宅区域,更喜欢待在干燥的高地,有时候也会在草地上现身。刺猬能够跟人类友好相处,面对人类时不会逃开,也不会伸出爪子或露出牙齿,所以我们能轻松把它放在手心,不用担心它会跑掉;不过,在触碰到它时,它还是会本能地缩成带刺的球状。如果想让刺猬展开,需要把它浸入水中。

刺猬是需要冬眠的动物,没有在夏天储存食物的必要。它们吃得很少,也可以长时间不进食;与其他冬眠动物一样,刺猬也是冷血动物。刺猬的肉质差,口感不好,以前的人们会用它们的皮毛来制作麻刷或者衣刷。

第七节 河狸

河狸筑堤

每到六七月份,河狸就会聚到一个地方,形成一个群体。它们从各个地方赶来,很快就能聚集到两三百只;它们聚集的地方就是它们的居所,大部分是在水边。如果居住地水面平稳,有一定的高度,比如平静的湖水边,那河狸就免去了筑堤的麻烦;但要是居所边水流湍急,水位涨落变化较大,它们就必须筑堤截流,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平稳的池塘或者水域。它们筑造的河堤就如同一道横穿河流的水闸,河堤底部的长度约为27米到33米(80尺到100尺),厚度大约是3米到7米(10尺到20尺)。相对于河狸的体形来说,筑造这样的河堤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需要付出的艰辛劳动可想而知。此外,这项工程的坚固性也是必不可少的,河狸筑堤的地方常选在河水较浅的地方,如果河边刚好有倒向河面的大树,它们就会啃断这棵树,用之建造堤坝。它们会挑选大约有两个人的身躯那么粗的大树,只是用四颗门牙进行啃咬,而不借助于其他任何工具。它们先将树根啃断,并控制树倒下去的方向,尽可能让倒下去的树横穿河流,再啃掉树上的树枝和树杈,让树变得光滑,各个位置的支撑力是平衡的。

既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只河狸的力量肯定做不到,需要许多河狸分工合作:协力将树啃倒之后,会有几只河狸一起啃树枝和树杈,其他的河狸则在河岸边忙碌,把那些跟人小腿或者大腿一样粗细的小树的树杈啃掉,在一定的高度上啃倒,用来做木桩。接着,这些木桩被河狸们运到河中,再通过水路运到筑堤的工地上,把木桩做成连在一起且入地很深的桩基,最后再把树枝缠在木桩之间。这是多么艰难的工作啊!因为需要将木桩竖起来,让木桩与河底垂直,所以必须让木桩贴着河岸或横在河上。河狸们会用嘴叼住比较粗的一端;同时,进入水中的其他河狸会在水底刨洞,将细的一端插到洞中,这样木桩才能立起来。当一部分河狸在做这项工作时,另一部分河狸会去寻找泥土,用脚往泥土中加水,搅拌成稀泥,再用尾巴将稀泥打紧密,最后用嘴和爪子搬运大量泥土,去填充木桩的缝隙。桩基由几排木桩组成,它们竖直排列且高度相同,从此岸一直延伸到彼岸,各个地方都堆满了泥土。河水流过来的那一边,树桩处于垂直状态;而支撑树桩的一边则是倾斜的。所以堤坝底部的宽度达3米到7米(10尺到20尺),而顶端的宽度仅仅1米左右。如此,既保证了足够的空间,又非常坚固,还能最大限度地蓄水、拦水、承受水的重力、分散水的冲击力。河狸会在最薄弱的堤坝顶端斜着挖两三个排水口,随着河水的涨落,进行扩大或者缩小。当遇到特大洪水时,堤坝就会出现缺口,但水位下去之后,河狸会迅速将缺口修补好。

河狸的习性

河狸通常喜欢把仓库建造在河边住所的旁边。每个河狸家庭都有与其数量相对应的仓库,所有的河狸共享权利,从来不会到彼此的仓库中抢夺东西。有人曾经看到过一个生活着二十几户河狸的河狸群落,这种大规模的河狸定居点实属罕见,一般情形下,河狸群落大约由十几户组成。每个河狸群落中,单独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所、仓库和活动空间,它们绝不允许外来者进入自己的家园。通常,一个河狸家庭中会有2个、4个或6个成员,大一些的家庭会有16个或18个成员,最大的家庭据说会有30个成员。河狸家庭成员的数目几乎都是偶数,而且雌性和雄性的数量相等。大致统计一下,一个河狸群落一般会有150〜200个成员。

尽管河狸群落的成员数量多,但它们内部的关系很和谐。共同的劳作加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它们团结在一起。它们在共同创造的舒适环境里聚集,共同储存并享受大量的食物,群居生活的方式有力地维系着这种团结。河狸的胃口不大,也不挑剔食物,对血腥肉食的反感使得它们不会产生掠夺或斗争的念头。它们享受着自然界其他动物难以得到的幸福,彼此亲密无间,懂得避开敌人的挑衅;遇到危险时,河狸会用尾巴击水发出报警声,声音在沿河的所有住所上空回荡,听到报警声的河狸会采取行动,有的潜入水中,有的在洞内藏身。河狸建造的住所四壁坚固,除了闪电和人类的武器能对之造成威胁,其他动物基本没有办法攻入这些住宅。河狸的住宅安全且整洁:地板由绿色的枝条铺满,是舒适的地毯,丝毫不乱,异常干净;靠水的一面是它们的凉台,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河狸都会在那里待着,乘凉、沐浴,将下半身浸泡在水中,头和上半身直立在水面上。有时,它们也会出现在离住宅较远的冰层下,这是捉捕它们的好时机:只要先从一侧攻击它们的住所,之后在冰层上凿开一个窟窿,守候在旁边,就能轻易地抓住它们,因为河狸必须到开口处呼吸新鲜空气。

夏初,河狸会聚集到一起,在七八月份的时候建造住所;到了九月份,它们就开始储存树皮和树枝;接下来的日子,它们尽情享受劳动成果,悠闲地生活。秋冬是河狸休息和恋爱的季节,它们通过共同劳作相互认识并产生好感,然后结为夫妻。河狸间的结合不是为了繁殖后代,更不是一种偶然,它们是因彼此喜爱才选择在一起共同生活。河狸夫妇会一起度过秋天和冬天,悠闲地待在家中,偶尔外出散步或把自己喜欢的新鲜树皮带回家。据说河狸的怀孕期有四个月,在冬季末生产,通常每一胎产崽两三只。在此期间,河狸爸爸会离开住所,到田间去享受春天的温暖以及鲜美的水果。它们虽然时常回家,但不会住在家里。河狸妈妈则负责在家养育河狸宝宝,几周后,河狸妈妈便会带着宝宝们外出。它们在露天环境中居住,一起散步,以鱼虾或者新鲜的树皮为食,在水上和林间度过整个夏天。秋天来临时,河狸们会再次聚到一起。如果夏季的洪水冲垮了它们筑造的堤坝或者住所,它们会更早地聚集,进行修补工作。

第八节 狮子与老虎

狮子

人类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比动物更强,所受的影响也比较小,不同的气候只是让人类拥有了不同的肤色,如欧洲的白种人、非洲的黑种人、亚洲的黄种人、美洲的红种人只是属于不同的人种。人类将整个大自然视为领地,几乎能适应任何环境,无论是南方的炎热,还是北方的寒冷,都能生存和繁衍。

对动物而言,就不太一样了,不同的气候会对它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并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它们之所以种类繁多也多半出于这个原因。和人类相比,动物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别,而这些差别似乎与它们所在地区的气候息息相关:一些动物只能在热带地区生活,一些则只能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活,比如驯鹿,它从不在南方地区居住,而狮子从不生活在北方。每一种动物由于生理需要而选择适合自己待的地方,都有自己专属的天然王国。动物之间物种的不同可以说是气候原因造成的。

我们发现,生活在炎热地区的陆地动物比在寒冷或温和地区生活的动物更高大强壮,也更勇猛凶残,这些特点与它们生活地区的炎热气候密不可分。哪怕是同一种类,在非洲或印度烈日下生活的狮子,会比其他地区的狮子更凶猛强悍,也更可怕,如生活在贝尔杜格里德或撒哈拉的狮子,与常年生活在冰雪覆盖的阿特拉斯山山顶的狮子比起来就要勇猛、凶残得多;生存在酷热沙漠中的狮子,是旅行者最痛恶的动物,它们长期祸害与沙漠接壤的区域。不过,它们的数量不多,也似乎在逐年减少,据在这一地区四处游走的人们证实,那里现在的狮子明显没有之前多了。这种强大凶猛的动物能够猎食其他所有的动物,但自己却不会成为任何动物的猎物,因此,这些狮子数量的减少很有可能与人类数量增加有关,毕竟,即便是力量强大的百兽之王,在足智多谋的霍屯督人或黑人的面前,它们还是弱者。

人类的力量和科技优势可以摧毁的不只是狮子的力量,还能令其崩溃,丧失勇气。在撒哈拉广袤的大沙漠、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边境之间以及霍屯督地区北面等荒无人烟的地方,加上非洲和亚洲的南部地区,依然生活着为数众多的狮子,它们保有自然赋予它们的本色:习惯于攻击任何动物,并常常取得胜利。在这样战则获胜的习惯中,它们变得更加顽强和凶悍。它们对人类的力量知之甚少,所以也不会畏惧人类,在还没有领教过人类武器的威力之前,也想要与人类一争高下。虽然对抗中的受伤会使它们发怒,却不能令它们退却。哪怕是看到大批人马,它们也不会慌张。生活在沙漠中的这些狮子,即便独自一头也敢袭击整个商队,经历一场顽强而激烈的战斗后,狮子尽管疲惫,但不会一下子就掉头逃跑,而是坚持着,边退边搏斗。与此相反,在印度和柏柏尔人城邦或小镇生活的狮子,在验证过人类的力量后,它们已经勇气尽失,甚至在听到人类威胁性的吆喝声时就会变得温顺,它们不敢再向人类发起攻击,只会袭击小牲畜。一旦遭到棍棒击打,便放弃猎物一逃了事。

狮子天性的这种变化和驯服,也清楚表明,它是能够记住人类留给它的印象的,而且能够一定程度上被驯化,从而接受某些程度的训练。这也是历史故事中之所以出现拉着凯旋之车的狮子或被迫进行战斗的狮子的原因,它们对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以为主人奉献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以对付敌人为荣。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将捕获到的小狮子和家畜放在一起饲养,它们很快就会融入家畜中。狮子会跟主人亲近,表现得十分温顺和亲密,幼年时尤其明显,即使偶尔也会显露它们凶猛的天性,但很少会攻击自己的主人。狮子的动作勇猛,食欲强大,因此即使被驯养也不能认为一定能百分百消除其野性,如果让它长时间忍饥挨饿或者无故折磨它,将其激怒,会是十分危险的事情。狮子是不能忍受虐待的,如果有这样的遭遇,它不仅会发怒,还会一直记恨并伺机报复。当然,人们对它的好它也会记住,并时刻心存感激。我的记载中有大量具体事实可以引用,或许这其中存在某些夸张成分,但还是有一定真实性的。这些事例都在说明,狮子的愤怒是很高贵的,勇气也非常崇高,天生注重感情。我们经常看到,狮子看不起卑微的敌人,也无视它们给自己造成的小小伤害,宽恕它们的任性行为;狮子也有沦为俘虏的时候,虽然会烦躁却并不乖戾,反而变得比较温顺,服从主人的命令,舔舐喂食给它的主人的手掌,更有甚者,还会放过那些人类当作食物扔给它的猎物。而且,这种行为似乎让狮子与猎物之间产生了感情,在此后的时间,它们继续这样保护着猎物,与它们和平相处,分享食物,有时还会慷慨地让出全部食物,哪怕自己挨饿也不会终止自己最初的善行。

狮子的外貌与它伟大的内在品质完全符合,有着威严的相貌,坚毅的目光,豪迈的举止,震天的吼声。它的个头虽不及大象和犀牛那样巨大,体重也不如河马或牛,但它的身材匀称而协调,身体没有过多的肉和脂肪,肌肉发达,结实强健,可谓力量与灵活相结合的典范。狮子惊人的弹跳力充分体现了雄健力量,它迅猛摆动的尾巴足以将人击倒在地,脸部特别是前额皮肤的灵活抖动,令它愤怒的表情更加丰富。这样的力量还体现在摆动鬣毛上,狮子愤怒时鬣毛不仅能竖起,还能向各个方向摆动。

狮子在饥饿时,会正面袭击路过的所有动物,因为它强大的力量令其他动物畏惧,所以都会选择尽量避开它,以至于它不得不把自己藏起来,静候攻击时机。狮子在林木茂密的地方俯卧潜伏,时机成熟便会奋力扑向猎物。在沙漠和森林中,羚羊和猴子是狮子通常的食物,只是猴子如果在树上,狮子是没办法捕捉到它的,因为狮子没有老虎或美洲豹那样的爬树能力。狮子食量很大,一次性进餐能吃下很多,以保证两三天不进食。它的牙齿坚固有力,轻易就能嚼碎骨头再和肉一并吞下。据说狮子能够长期忍受饥饿,但由于体温很高,不耐饥渴,见到水就会停下来大喝一次。狮子喝水的方式跟狗很像,唯一的不同之处是,狗在喝水时舌头向上卷,而狮子的舌头则是向下卷,所以它喝水时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还会漏掉很多水。狮子喜欢吃鲜肉,特别是刚被杀死的动物肉,一头狮子每天大约需要吃7.5千克生肉。它不喜欢食用有腐臭气味的肉,宁可花时间去追新的猎物,也不会食用现成猎物的残存尸体。尽管这样,狮子仍然有很重的体味,尿味也非常难闻。

狮子的吼声嘹亮而有力,在沙漠的寂静夜里,它的吼声如同雷鸣般响彻四周。它在愤怒时,叫声不太相同,突然而短促,而且不像吼声那般轰鸣。狮子每天都会吼五六次,下雨天尤其频繁。狮子愤怒时的叫喊比它的吼声更加令人恐惧,它的尾巴会在这种时候左右摆动,击打地面,长的鬣毛随之飘飞,面部皮肤抽动剧烈,眉毛上下抖动,露出利齿,伸出带刺的舌头。事实上,就算没有利齿和爪子的协助,它也足以将猎物剥皮破肉。它的头、颚以及前腿比后半身要强壮很多。它的眼睛跟猫一样能在夜晚看清四周的东西;它的睡眠时间很短,而且很容易被惊醒。但是对于说狮子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这一点,我认为是没有依据的。

狮子的日常步态哪怕总是倾斜着,依然高傲、庄严而舒缓,它跑起来的姿势不太平稳,也非匀速,而是以跳跃的方式,所以非常迅猛,不易瞬间停下,这也是狮子在追赶猎物时总会越过它们的原因。它在扑向猎物时会跃起十来步,扑到猎物身上,先用前掌按压住对方,再用趾甲撕扯、用牙齿啃噬。狮子年轻时健壮而行动敏捷,很少离开栖身的荒漠和丛林,那里有足够供它们饱食的猎物;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变得笨重,不那么容易捕捉猎物时,狮子会开始接近人类居住的地区,威胁人和家畜的安全。有一点很奇特,如果人和其他动物同时出现在狮子的视野中,它通常都是先扑向动物而不会扑向人,除非是人先攻击它。狮子的辨识能力超群,如果它发现面前的曾经是伤害过它的人,就会放弃猎物,转而扑向仇敌。据说,狮子喜欢骆驼肉和小象的肉,胜过其他一切肉。小象在象牙还未长出来前,根本不是狮子的对手,如果母象不及时赶来援救,狮子轻易就能攻击成功。除了大象、犀牛、老虎和河马,其他动物基本都是狮子的手下败将。但无论狮子如何勇猛,人类也不会放过它,总是带着高大的猎犬,骑在马上对它们进行猎捕。人们利用猎犬和马对狮子进行围撵,迫使它后退,但前提是事先训练好猎犬和马,因为狮子的浓烈体味会让未受过训练的动物一闻到就战栗而逃。狮子的皮毛虽然很坚实,但抵挡不了子弹的威力,甚至连投枪也能直接插入进去,只是要想一枪将其毙命也是困难的事,人们常常通过设计陷阱来猎捕狮子,如同捕狼一样。一旦被人们捉到,狮子就会马上变得温顺,在它还惊魂未定时,人们可以顺利地用嘴套套住它的嘴,随心所欲地牵着它到处走。

老虎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狮子具备了丛林之王的豪迈勇猛,大度高贵。与之相比,老虎却是卑劣残忍和凶狠的,因此它的可怕程度要比狮子高多了。狮子时常会忘记自己百兽之王的强者地位,它前进时安详的步伐,对人类从不主动攻击,除非先被挑衅;它只会在受到饥饿威胁时,才加快步伐奔跑,猎捕食物。老虎则完全不是这样,它即使吃得很饱也难改嗜血如命的本性。老虎的狂烈性格唯有在它需要设圈套捕捉猎物时才会稍稍收敛;它能狂暴凶狠地捕获并撕咬完一个猎物后,立即扑向下一个新猎物;它为祸一方,将栖身之地掠劫一空,毫不惧怕人类,也不会在武力面前示弱;它屠杀家畜群,也不放过野兽,袭击小象、小犀牛,甚至偶尔在狮子面前耍威风。

通常情况下,体形与天性是有一致性的,狮子的身体与腿的长度正好成比例,仪表中有着高贵的气息:茂密的狮鬣覆盖着肩部,目光坚毅,举止庄重。而老虎却是体长腿短,脑袋平而秃,目光呆滞,总是伸在嘴外的舌头血红血红的,永不满足的残暴特性显露无遗。时刻都欲爆发的狂怒似乎是老虎的本能,盲目而乖戾。雄性老虎在盛怒之下,连幼崽也会被它吞噬,甚至撕碎想要保护孩子的雌性虎。这是大自然中少见的有这样特性的物种。

老虎对炎热气候的适应性很强,似乎生来就如此。尽管这样,在马拉巴尔海湾,孟加拉国等地,经常会有老虎出没于江湖岸边,这是因为嗜血的本性令老虎饥渴,它需要通过饮水来稀释可能使他筋疲力尽的燥热。同时,这些地方也为老虎的狩猎提供了方便。炎热的气候中,其他动物饮水的次数增加,也常常来到水源地,而老虎就在这里等待。老虎对猎物的捕杀是反复进行的,它总是会扔下刚被其杀死的猎物,转而再去屠杀进入它视线的其他的动物,它仿佛沉迷于享受捕杀的快感中,撕裂猎物,吸食它们的血。如果它捕杀的是马、牛这样的大型动物,一旦感觉有不安全的因素存在,它不会当场将其开膛破腹,而是把它们往森林中拖拽,以便能更自在地将猎物撕成碎块。但即使是拖着这些大身型的猎物,老虎的奔跑速度也不会因此而变得缓慢。

老虎可能是少有的、不愿意委屈自己去改变天性的动物,它们不惧武力威逼,软硬不吃,很难驯服。人类温和举止所具有的功效通常能感化多数生灵,唯独面对老虎的刚硬个性,有些束手无策。其他野兽的兽性受气候的影响会有所缓解,但却缓和不了老虎的暴脾气;它不会判别伸过来的手是要喂它食物还是要击打它,所以一律张口就咬;它会朝着所有的生灵咆哮,在它眼中任何一种动物都是潜在的猎物,都被它投以贪婪的目光,恨不得一口吞下。虎躯震动,磨牙霍霍,发出威胁恐吓,然后猛扑过去,铁链和栅栏能阻止的只是它的行动,却无法平息它的愤怒。

第九节 豺与熊

狼与犬非常接近,豺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动物。贝隆(编译者注:法国著名博物学家,生于1517年,卒于1564年)曾经说,豺是介于狼犬之间的兽类,它同时兼具了狼的凶残性和犬的随和性,它发出的嗥叫声夹杂着犬吠和呜咽,它比狼更贪婪,又比狗还喜欢狂吠。豺从不独行,而是二三十只甚至更多只结群而行,它们常常在捕猎中抱团发动攻击,它们以各种小动物为食,偷袭人类养殖的各种家畜家禽,甚至无所顾忌地独闯羊圈和牛栏马厩;倘若实在没有别的东西果腹,它们连马鞍或是长靴上的皮革也会吞食;如果捕食不到活物,它们还会将动物或人的尸体挖出来,因此人们在掩埋时必须夯实墓地的泥土,但只有一两米厚的泥土是无法阻拦它们的,还需要在泥土里掺入粗壮的荆棘,以阻止它们的挖掘。豺在挖掘坟地时常常是几只一起合作,一边掘土一边发出凄厉的嗥叫。等到它们习惯了食用腐尸后,就会不断奔走在墓地间。豺还会跟踪军队、袭击商队,它们好似四足兽中的乌鸦,腐臭味再重的肉它们也喜欢,食欲强烈,任何皮毛或者脂肪,甚至动物的粪便它们都吃,就算是干瘪的皮革都能成为其佳肴。

鬣狗也是腐肉的爱好者,也会挖掘尸体,它在习性上与豺一致,所以虽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动物,但常常有人将它们混淆。鬣狗是独居动物,极少聒噪狂吠,跟豺比起来,它要强壮很多,野心也更大,但因为它只是食用尸体,并不攻击生者,所以不像豺那样令人厌恶。豺的嗥叫以及偷盗、暴行都是所有旅行者所憎恶的。鬣狗和狼的卑劣都集中在了豺的身上,是两者丑陋一面的集大成者。

熊是独居性野生动物,性情野蛮、孤僻,出自本能地远离所有群体,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有最原始最自然的环境,才能令它安心。因此,它常将陡峭山谷中的岩穴或是密林中的老树洞作为自己的巢穴,独自隐居在里面,就算没有充足的食物储备,也不贸然出动,而是在巢穴中度过寒冷的冬天。

熊发出的是一种低沉的吼叫声,粗哑深沉,常常伴随着牙齿的震颤,特别是被人或其他动物激怒时。熊很容易愤怒,这种愤怒的表现往往出于任性的狂暴,因此,即使被人类驯化后,显得温顺和听话,却不得不时刻提防它,在对待它的时候小心翼翼,尤其不能触碰它的鼻尖。

熊被驯化后,人们可以教会它站立、做手势,甚至跳舞,某些聪慧的熊似乎还能听懂乐器的声音,从而跟着节奏摆动身体。但是要对熊进行这样的训练,人们必须从其幼年开始,并持续下去。驯化成年熊是很困难的事,因为它会非常顽固,而且畏惧之心也减弱,甚至不再害怕人类。但熊是容易受惊的动物,据说猛然间听到人们的呼哨声,它会大吃一惊,继而停下脚步站立起来,这时开枪最易令其毙命。但是若没能将它击毙,它在惊恐之后爆发的力气更大,会直扑向射击者,用前肢紧紧箍住对方;假如没有救援,袭击者会被它掐死。

熊的听觉和触觉很发达,它的眼睛与其庞大的身躯比起来虽然小许多,但其视觉也是不错的。熊的嗅觉非常灵敏,远远超出了其他动物,这是由它奇特的鼻腔结构决定的。熊的鼻腔内有四排骨质薄片,三个垂直平面将这些骨质薄片分割开,扩大了接受气味的面积。熊的皮毛浓密厚实,四肢非常强壮,手指和脚趾大而短,彼此之间紧密相挨;熊在与对手搏击时是会挥舞拳头的,这些都是与人类有些相似的地方,但这并代表它就比其他动物高级多少。

第十节 象、犀牛与骆驼

象可能是除了人类外,自然界最壮观的生物,它有超过一切陆生动物的体形,又有接近人类的智力。

即使是野生大象也不凶残,相反它天性温顺,从不滥用武力,只有在保护自身或同类时才会使用它的“武器”。象是群居动物,通常结伴行动,很少见到它们离群独行。走在队伍最前端的总是年长者,稍微年轻些的则走在队伍后面,队伍中间是受保护的年幼和体弱者。这种行进序列通常只在它们觉得危险的行程中或是到耕地上吃东西时才如此保持,在开阔的草地或森林中散步或是旅行时就不会这样小心翼翼了。它们之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相隔不会很远,以方便遇险后能互相救援。总有一些象会因为落于团队之后或走失,从而成为猎人袭击的目标,但猎人如果试图攻击整个象群,若没有一支有装备的小部队是不可能达成的。冒犯象群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它们会猛然扑向袭击者,它们庞大的身体看似笨重,但步伐却一点都不会受阻,轻易就能追上跑得最快的人。它们用坚利的牙齿攻击,或是用长长的鼻子将袭击者卷起来,再扔下去,用巨大的脚踩碾,结束对手的性命。不过,这样的情况只发生在它们被激怒时,它们不会毫无缘故地主动发起攻击,也不会随意伤害没有招惹自己的人。象对于伤害十分敏感,所以人们千万不要试图去挑衅它们。对于经常出入象群活动地带的旅行者,需要在夜里露营时燃起篝火,使劲敲打货箱,让象群不敢靠近。据说大象是有记忆的,如果曾经被人袭击或掉进过人们布置的陷阱,会一直介怀,并随时伺机报复。

野生大象的鼻子很长,因此嗅觉比其他动物更加灵敏,能嗅到很远的地方传来的人的气味,并能根据气味轻易追踪到人的踪迹。有古书记载,大象会用鼻子拔下猎人经过地方的草,借此向同类传递信息,让象群中所有的象都知道敌人的踪迹。象喜欢在河岸、深谷、绿荫和湿润地带生活,水源对它们而言至关重要。象在喝水时总会先将水搅浑,再用象鼻吸满水,最后把水送进嘴里饮用。象无法承受严寒,也不能忍受酷热,为了躲避炽热的阳光,它们尽量生活在森林深处;它们也经常在水里泡着,身躯的庞大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反而有助于它们在水中游泳,尽管它们无法深入水下,但靠着高高竖起的长鼻子呼吸,它们也一定不会溺水。

象的食物通常是树根、草叶和嫩枝,偶尔也吃水果和种子,但肉和鱼类不是它们的所好。象也不是独食者,如果某只象发现一片水草丰美的牧场,便会马上呼唤同伴与自己一起分享。大象对草料的需求很大,所以会经常换地方。如果它们闯入田地里,会对田地造成极大的破坏。被它们庞大而沉重无比的身体践踏的植物或庄稼,往往是它们吃下的十倍以上,加之它们往往成群而至,一小时不到的时间就足以毁掉整块庄稼地。居住于野生大象出没地区的印度人和黑人深受其害,因此总是用尽一切办法赶跑它们,比如制造巨大的声响或燃起熊熊篝火等。就算采取了这样的防范措施,象群依然经常占领耕地,撵跑家畜,有时甚至会彻底掀翻简陋的住宅,把人也赶走。象不懂什么是害怕,唯一能够让它们停下来的方法就是向它们扔爆竹,爆竹突如其来的炸响和光亮通常可以对它们起到震慑作用,有时还能让它们掉头跑掉。象群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被拆散,因为它们总是站在同一阵营,十分默契,无论进攻还是后退,都是一起行动。

象只要被人驯化,就会变得非常温和、柔顺、乖巧。它会依恋照料它、抚摸它、给它喂食的人,而且能够看懂人的手势,甚至能听懂人类的语言,还能分辨出人类的情绪,如愤怒、悲喜、满意等。它的行动很有条理,对主人的命令很少误解,专心听从吩咐并谨慎地执行;它稳重而节制,能轻易学会屈膝,便于人们骑到它背上;它用鼻子摩擦人以示亲近,也以鼻子致敬,还能用它举起重物;它对于人类给自己披挂衣物毫不反感,而且似乎很喜欢自己身上的金鞍。人们用套索将它套住,然后拴在货车、船或绞盘上,它就会用力拉,一点都不会气馁。

驾驭象的人通常会骑到它的脖子上,用一个铁器或锥子戳他的耳根附近,指挥它拐弯或加快行进速度。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人们下命令就好,特别是得到了它的信任的主人,它对主人的依恋之情是很深切的。象的感情极为深厚,所以不会愿意为陌生人效力,我们还看到过大象因一时愤怒而误将照料自己的主人杀死后,绝食而亡的情况。

犀牛

犀牛是在力量上仅次于大象的四足兽,位列第二。犀牛有着庞大的身躯,从嘴部到尾部的长度至少有5米(15尺),高度超过2米(6尺),躯干的周长与身体的长度差不多相等。因此,从体形和重量来看,犀牛与大象的相似度很高,但在人们眼中,总是认为犀牛的大小相比大象逊色很多,这是因为按身体比例,犀牛的腿比不了大象的腿长,视觉上也就远远小于大象了。

尽管在体形上和大象有一拼,但在本领和智力方面,大象把犀牛远远甩在了后面。犀牛虽然具有四足兽的通常特征,但皮肤不敏感,也没有手之类独立的触觉器官。它没有象鼻那样的长鼻子,比较灵活的只有两片嘴唇,所以它的灵敏性比较差。犀牛优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是它的力量和身躯,再有就是鼻子上竖起的坚硬的犄角,颇具攻击性。犀牛的犄角位置与反刍动物犄角的位置相比更加有力,反刍动物的犄角通常只能保护到它们的头部和脖子上部,而犀牛的犄角可以将嘴的整个前部保护住,包括鼻子、嘴巴和脸部,在对抗时不会受到对手的攻击。这也是老虎宁愿选择攻击大象,也不愿轻易去攻击犀牛的原因,犀牛的坚硬犄角会让它面临被开膛破肚的危险。

除了犄角,犀牛还披着一身的“甲胄”——身体和四肢外面包裹着一层坚硬无比、连刀枪也不易穿透的皮,因此猎人的铁器和火器对犀牛的威胁不大,虎爪和狮爪就更不在话下。犀牛的皮肤黝黑,颜色类似于大象,却比大象皮肤厚得多,也硬得多;蚊虫的叮咬对大象会造成困扰,但犀牛没有这样的烦恼,它身上的皮是不会缩皱的,褶皱只出现在颈部、肩部和臀部的皮上,这种结构的最大好处就是它的头部和腿部的运动较为灵活。犀牛的腿部粗壮,脚上两只爪子巨大。从身体的比例来说,犀牛的头部比大象的头部长,但它的眼睛比较小,而且总是处于半睁开的状态;犀牛的上颚盖过下颚,上唇移动的幅度很大,能拉到超过20厘米,嘴中央还有一个尖尖的由肌肉纤维构成的东西,这让它的嘴唇发达而灵活;似乎是发育不太完全的手或者鼻管,可以触摸抓握物体,与人手或者象鼻有类似功用。象的防御和攻击工具是它长长的牙齿,而犀牛最好的武器就是它的犄角和四颗锋利的门牙。在4颗门牙之外,它还有24颗臼齿。犀牛的耳朵是总是笔直竖起,形状和猪的耳朵相似,只是相对于它的身体,这耳朵显得非常小;犀牛的耳部也是它唯一一个有鬃毛的身体部位。与大象的尾端一样,犀牛的尾端也有一束很结实、很坚硬的粗鬃。

犀牛习惯吃粗草、带刺的灌木等,这些粗粝的食物比牧场中鲜美的嫩绿青草更受到犀牛的青睐;它还喜食甘蔗和种子,但对肉类不感兴趣,所以它对小动物是不会造成威胁的。另外,庞大的身躯和厚实的皮也让它不畏惧大型动物,能与老虎这样的猛兽和睦相处,老虎在它面前也不敢造次。犀牛并非群居动物,也不会聚集在一起行动,它们的性格是有一些孤僻的,有较强的野性,很难被猎捕和驯服。一般情况下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一旦受到挑衅,它们会变得异常愤怒,而且超级恐怖。犀牛的皮厚而坚硬,哪怕是大马士革利刃(编译者注:世界三大名刀之一,原产印度,由乌兹钢锭制成,表面有铸造型花纹的刀具)和日本军刀都难以刺破,标枪、长矛等也扎不进去,甚至火枪子弹都伤害不了它;铅弹碰到它的皮会被撞扁,铁制的柱形子弹同样无法穿透。对于穿着这样一身“铠甲”的犀牛来说,薄弱的部位是腹部、眼睛和耳朵周围,有经验的猎人不会与它发生正面冲突,而是远远跟踪,等到它歇息或是睡觉时暴露出弱点后再进行偷袭。

骆驼

相比象和犀牛的强壮,骆驼的体形看起来有些怪异,背上耸起的驼峰使它稍显畸形。骆驼被阿拉伯人认为是上帝赐给他们的礼物,所以骆驼对他们而言,是非常神圣的动物。假若离开了骆驼,阿拉伯人的生存会成难题,不仅是失去了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无法进行正常的贸易活动。骆驼奶是阿拉伯人不可或缺的必备食物;骆驼肉,特别是小骆驼肉,也是阿拉伯人的盘中佳肴;而骆驼的毛更是能为阿拉伯人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骆驼每年都会换一次毛,驼毛又细又软,阿拉伯人将其制成衣物或者布置房间的织品。

综上所述,骆驼的存在,不只是令阿拉伯人衣食不缺,更是让他们无所畏惧。骆驼一天在沙漠中可以前进200千米,任何一支进入沙漠的军队,如果想要追赶阿拉伯人,都可能陷入失去生命的危险中,因此,阿拉伯人只有在自愿的情况下才会被征服。但是,贪婪之心永无止境,这些阿拉伯人尽管生活安定自由,甚至非常富裕,却欲壑难填,用罪恶来玷污沙漠。他们穿过沙漠,前往邻近国家抢夺奴隶和财物,利用骆驼给予他们的便利实施掠夺。阿拉伯人以抢劫为乐,他们的恶行几乎从未遭遇过失败,哪怕邻国的力量比他们强大,却总是无可奈何地让他们逃脱,让他们不受任何惩罚地将掠夺的东西带走。

一个阿拉伯人如果试图去做陆地强盗,他很快就能学会忍耐旅途中的辛劳,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睡眠的时间,让自己习惯忍受饥渴和炎热;另一方面则是训练骆驼。阿拉伯人在骆驼出生后不久就开始了对它们的训练,迫使它们蹲下并伏到地上,将重物放到它们背上,它们习惯于托运重物,接着再换上更重的东西,逐渐增加;在骆驼口渴或者饥饿时,并不会马上给它们水或者食物,而是调整它们的吃喝时间,慢慢拉长两餐之间的时间,同时减少食物的供应量。等到骆驼稍稍强壮,就开始训练它们的奔跑能力,将马作为参照物来刺激骆驼,以达成让它们跑得像马一样快的最终目标。当骆驼的饮食得到控制,力量和奔跑速度也都得以提升之后,训练者就让它驮着能维持自己和骆驼生存所需的食物,前往沙漠边缘对过往商人或者边远地区的居民实施抢劫,抢来的东西也依然让骆驼驮着。如果遭遇反击,这些人会选一匹跑得最快的骆驼立即逃跑,日夜兼程,几乎不歇息,一周的时间大约就能跑300千米。在这段赶路的时间,骆驼驮着东西一直奔跑,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得到的食物只是一个面团。骆驼能够连续奔跑十几天,如果没有水,它可以不喝;但如果闻到水的气息,它会迅速向水源靠近,一次把水喝够,以应付接下来的整个旅程。骆驼常常需要维持几个星期的长途旅程,所以它们在饮食方面的节制时间也和旅途一样长。

第十一节 斑马、驼鹿与驯鹿

斑马

斑马是四足动物中体形最好、外表最优雅的,它有着马的外形和气质,又有鹿的轻盈和灵活。身上布满的黑白相间的条纹,匀称而有规律,仿佛是大自然用尺子和圆规描绘出来的一般。这些黑白相间的条纹相当奇妙,相互平行,彼此间的间隔又极为规则,犹如一块花格子布料。这些条纹不仅存在于斑马的身上,它的头部、颈部、大腿、小腿,甚至耳朵和尾巴上也都有,远远地看过去,斑马的全身似穿着一件黑白相间的条纹套装,满身的条纹细带随着体形的不同而变化,时而宽时而窄,勾勒出它肌体的轮廓。

准确地说,黑白相间的条纹通常出现在雌斑马身上,雄斑马身上的条纹是黑黄相间的,但两者的色彩都非常鲜艳并闪烁着光泽,使斑马看起来更加耀眼。斑马的体形比马小一些,比驴又要大一些。我们常常拿马或者驴与斑马进行比较,有时也会将斑马称为“野马”或者“有条纹的驴”,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它们不是马或者驴的变种。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种类都有自己的发展史,斑马既不是马也不是驴,它就是独一的物种。虽然人类一直尝试让斑马与马或者驴亲近,但仍然无法实现它们之间的杂交或繁殖。

驼鹿与驯鹿

我们把驼鹿与驯鹿放到一起,并非因为它们是相同的动物,而是因为两者的发展历史相互渗透,较难完全区分。仔细对比驼鹿与驯鹿,就会发现这两个品种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体形上,驼鹿要更大、更粗壮一些,腿长,脖子短,毛要长一些,而脚要宽一些、粗一些,角宽大;驯鹿则是又矮又壮,腿粗短,蹄子宽大,毛浓密,角长而多分叉,末端宽大,与人类的手掌相似。

驯鹿和驼鹿的颈项下方都长着长毛,尾巴却比较短;它们的耳朵与鹿的耳朵相比要长得多。它们前进的方式类似于狍子和鹿,也是跳跃式的,非常轻盈;速度与狍子或者鹿差不多,很长时间内不会疲惫,有时能够连续奔跑一两天。驯鹿生活在山上,而驼鹿则生活在低洼地带或者森林中。它们和鹿一样是群居动物,习惯结伴而行;它们都能被驯化,但驯鹿比驼鹿更容易驯服。驼鹿和鹿都更热爱自由,而驯鹿则被驯化成了最原始的民族拉普兰人的家畜。对于拉普兰人来说,驯鹿是他们唯一的家畜,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气候恶劣,只有斜阳照射,白昼和黑夜的长短随着季节有所变化,从初秋一直到第二年的春末,一直都是大雪纷飞。就算到了夏天,荒野中也到处是荆棘,唯一的绿色植物是刺柏和苔藓。这样的环境是其他家畜无法生存的,牛、羊、马这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的家畜,在这里找不到适合的食物,更没有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因此,拉普兰人只能在森林中寻找更容易驯化的生物,比如鹿、狍子之类的动物,以替代牲畜成为新家畜,满足人们的需要。

驯鹿的例子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慷慨,它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庞大常常超乎我们的想象。大自然向人类提供了牛、羊、马等动物,人们驯化它们,将它们变成了家畜,为人们提供服务和衣食;拉普兰人的生活环境虽然不适宜饲养牛、羊、马等家畜,但大自然赐予了他们驯鹿这一奇妙的物种,让他们得以将之驯化成新的家畜。我们可以再次对两者进行细致比较,将会发现驯鹿的作用强于其他家畜。首先,驯鹿能够拉雪橇、拉车,和马的作用一样;其次,驯鹿奔跑起来更加轻盈,而且轻轻松松就能日行1.5万千米,在冰冻的雪原如履平地;最后,驯鹿的奶比牛奶的营养价值更高,它的肉也很美味,毛皮能制成上等的毛皮制品,而皮也可以制成经久耐用的皮革。因此,在拉普兰人眼中,驯鹿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一己之力提供了牛、羊、马等家畜所提供给人类的一切。

第十二节 羚羊

非洲是羚羊,尤其是大羚羊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印度次之。与其他羊相比羚羊要厉害凶猛得多,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犄角的两个弯和身体两侧底部的黑色或棕色的条纹对它们进行识别。羚羊和鹿有着几乎一样高大的身材和外表,犄角黝黑发亮,腹部雪白,后腿比前腿长。

阿尔及利亚特莱姆森、杜格莱、杜泰尔和撒哈拉等地区也生活着羚羊,这些地区的羚羊爱干净,喜欢睡在干燥整洁的地方;它们奔跑起来姿态轻盈,速度快,警惕性也极高。身处旷野之地时,它们会时刻注意四周的动静,长时间观望,只要感觉到猎人、猎犬或其他敌人的存在立刻就会逃跑。尽管这让它们看起来天生胆怯,但它们身上也有着特别的勇气,在受到攻击时不会躲避,而是停下来,无所畏惧地面对进攻它们的敌人。

羚羊的眼睛大而有神,目光深邃又不失柔和,东方谚语中因此将女人的美丽眼睛比喻为羚羊的眼睛。大多数羚羊的腿比狍子更加灵活,动作也就更轻盈,而且羚羊的毛也比狍子的要短,柔顺又具有光泽;羚羊的后腿比前腿长,这一点和野兔相似,因此也是上坡比下坡更容易。羚羊轻盈敏捷的步态与狍子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狍子前进的方式是跳跃式的,而羚羊通常是匀速奔跑。大部分羚羊的背部都是浅黄褐色的,腹部雪白,身体侧面还有一条棕色带子,恰好将背部和腹部的颜色隔开来。羚羊的尾巴长短不一,但都长满了黑黝黝的长毛;它们的耳朵直立着,而且很长,中间则较宽大,顶端呈尖角状。羚羊是叉蹄动物,和绵羊类似;无论雄羚羊还是雌羚羊,头上都长着犄角,这一点又与山羊很像,只是雄羚羊的角比雌羚羊要粗壮,而且要长得多。

第十三节 河马与貘

河马

尽管河马的身体和犀牛一样粗壮,但体形要比犀牛稍长,腿也更短些。从身体比例来看,河马的头短而肥大;它既不像犀牛那样鼻子上长角,也不像反刍动物那般头上长角;它在受到苦痛时的叫声和马的嘶鸣相类似,又或是如同水牛的吼声,因此我们根据声音的相似度,为它取名“河马”,就如猞猁发出的吼声与狼相似,我们将其称为“猎鹿狼”一样的道理。“河马”这个名词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指生活在河里的马。河马的门牙坚硬而有力,尤其是下颚上两颗长长的牙齿,在咬住铁器时会蹦出火花。古人认知中的河马会吐火可能来源于此。河马的门牙是圆柱形的,很长且带有凹槽;尖牙是棱柱形的,又长又弯,很像野猪的獠牙。它的臼齿又与人类的臼齿很是相似,呈现方形或不规则的长方形,而且很粗,每颗牙齿的重量达到了大约2千克,最长的牙齿有0.3米(12英寸),有的甚至可达0.4米(16英寸)长,重量超过5千克。

除了拥有强大的牙齿这一武器之外,河马的力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只是河马天性温顺,加上身体笨重,跑起来非常缓慢,无法与其他四足动物在速度上一较高下,但它在水中游起泳来可比在陆地上行进的速度快多了。不过,与河狸和水獭不同,河马的脚趾没有膜,它能在水中生活靠的是腹部巨大的容量,同时它在水中待的时间可以很长,在水中行走时就如同在平地上那样毫无阻力。河马以甘蔗、水稻和草根等为食,消耗的量非常大,还会对耕地造成破坏。但是在陆地上,河马遇到危险的系数非常大,这是因为于它的腿太短,在陆地上不能快速逃脱,很容易就被追上。当它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钻到水里,潜在水下游出很长一段距离后才会露面。在被人追赶时,河马通常会选择逃跑而不是反击。但如果先受到伤害,它就会疯狂地冲向追赶自己的船舶,用利牙将船拖住,常常会掀掉船板,有时甚至会令船只颠覆。

我们之前讲过,在美洲大陆上生活的动物,体形似乎都比较小,或者说还未曾发展成为比较大的体积。和古老的亚洲地区生活着的象、犀牛、河马等大个头的动物不同,美洲大陆上生活的大多是如貘、羊驼、小羊驼等体形较小的动物,它们的体形只是那些生活在亚欧大陆上的动物体形的二十分之一。

在美洲大陆上,大自然造物似乎节约了很多的材料,以致这片陆地上生活的这些动物在力量方面存有缺陷。造物主在创造生命时仿佛忽略了它们,或者说它们是造物主造物失败的结果。生存在美洲的动物大部分几乎都没有长牙齿、犄角和尾巴,它们有着奇特的相貌,身体与四肢不相称,比例奇怪,整体不协调。它们中的食蚁兽、树懒等动物生性卑劣,几乎没有行动力和觅食的能力,它们在沙漠的荒凉之地过着萎靡的生活,它们无法在人类居住的地方生存下去,因为在那里,它们完全抵抗不了人类和其他强大的动物,只能面临被灭绝的结局。

貘是在美洲大陆生活的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但其体积也只是和一头小母牛或者瘤牛差不多大。貘没有犄角也没有尾巴,四肢也特别短,和猪相似,体形呈弧形;貘在幼年时,跟鹿一样,皮肤上长有花斑纹,成年后则全身变为深褐色。貘的头部又肥又长,长鼻子类似犀牛,上颚和下颚都各长有10颗门牙、10颗臼齿,这是它与其他反刍动物有所区别的最大特点。

貘的性情似乎天生忧郁,喜欢在黑暗中活动,一般夜间才会外出,并且喜欢在水中待着;它生活在沼泽地里,活动的范围也几乎不大远离河边或湖边,一旦感到危险,它会像河马那样,马上潜入水里游出很长一段距离才露面。貘的这个特点让某些博物学家曾经怀疑它是河马的同类,而事实上,貘与河马的差别非常大,只要比较一下我们对这两者的描述,就可以清楚了解。貘虽然生活在水里,却并不以鱼为食物;虽然拥有20颗锋利的牙,却不是食肉动物。植物和草根是貘的主要食物,它天性温顺,也非常胆怯,绝不利用尖牙利齿攻击其他动物,也竭力避开所有争斗。貘尽管体长腿短,但无论是陆地上的奔跑,还是水中的游泳都很快。貘通常结伴而行,甚至是集体行动。它的毛皮十分坚硬、致密,就算是子弹也无法射穿。貘的肉粗糙又淡而无味,但印第安人却十分喜爱。一般来说,在巴西、巴拉圭、圭亚那以及亚马孙河流域甚至整个南美范围内,从智利的边界到新西班牙,都能发现貘的踪迹。

第十四节 羊驼与小羊驼

秘鲁是羊驼真正的故乡,羊驼是那里不可或缺的动物,也是印第安人创造财富的保证。羊驼肉质鲜美,毛也是上等的细绒毛;羊驼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一地区的运输出力,通常情况下,它们可以驮起75千克的重物,最强壮的羊驼甚至可以承载125千克的货物。在其他动物无法通行的地域,它们也能进行长途跋涉,只是速度比较慢,每天的脚程是7.2万千米(45英里)。羊驼落地稳健,步伐坚实,它们可以在陡峭的沟堑中行走,也可以穿越险峻的山岩;它们通常可以连续走上四五天,然后休息一两天,再重新开始新的旅程。

羊驼的生长速度很快,寿命却很短;它们三岁就可以生育,到十二岁精力依然充沛,但此后逐渐开始衰弱,到十五岁时便彻底衰竭了。羊驼的天性和它所生活的美洲地区的人的性格相似,温和冷静,处理事情很有分寸,懂得尺寸的拿捏。旅途中需要休息时,它们会小心翼翼地屈膝跪下,慢慢放低身躯,以防承载的货物落下来或被弄乱。只要听到赶驼人的哨响,它们就慢慢起身,小心翼翼地站起来继续接下来的路程。遇到有草的地方,它们不会停下脚步,而是边走边吃;哪怕白天没有吃东西,羊驼在夜里也是从不进食的,因为那是它们进行反刍的时间。羊驼睡觉时,把头倚在胸前,脚屈于腹下。若是驮的东西过于沉重,它会因为无法承载而被压倒,这种时候是无法让它重新站立起来的,它只能待在摔倒的地方。如果继续鞭打逼迫它,它就会以头撞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羊驼在遭遇攻击时,既不用蹄也不用牙进行自卫,除了愤怒之外,它们再也不会使用别的武器,但它们会朝羞辱自己的人吐唾沫。据说羊驼在愤怒时分泌的唾液,刺激性很强,沾到人身上甚至会使皮肤长疮疹。

羊驼有约1.2米(4英尺)的身高,如果加上脖子和脑袋的长度,约有1.5米。它们的头部漂亮,眼睛大大的,鼻吻很长,嘴唇厚,上唇裂开向下耷拉着;它们没有门牙和大齿,耳朵长约0.1米,朝前生长,还能移动;尾马细而直,约有0.2米长,略微向上翘起;它们的蹄子是叉开的,与牛蹄一样,这让它们在行走时能保持稳定而不会摔倒。羊驼的背部、臀部和尾巴覆盖着一层短短的绒毛,体侧和腹下的毛却很长。羊驼的毛色不尽相同,有白色的,有黑色的,还有混合色的,其粪便的形状与山羊的粪便类似。

羊驼的饲养方便又经济,由于它们属于偶蹄动物,所以并不需要钉掌;身上满是厚毛,也可以不用配鞍;羊驼食量很小,对于食物也没有过多要求,青草就足以让它们满足,饮水方面也相当节制。

小羊驼顾名思义是指外形与羊驼相似,但体形更小的动物。小羊驼腿比羊驼短,鼻吻也更为紧凑,没有犄角;它们的绒毛是干玫瑰色的,没有羊驼那么深。小羊驼生活在高山顶上,山顶上覆盖的冰雪似乎并不能成为它们的阻碍,反而给它们带来更多乐趣。小羊驼常常结对而行,脚步轻快,非常胆小,容易受惊,看见陌生人就立即跑开。以前在秘鲁,国王曾颁布禁令,不允许猎捕小羊驼,因为它们的数量很少。羊驼的数量到现在也还是不多,而且比西班牙人刚到这里的时候少了很多。小羊驼的肉质不如野羊驼,人们猎捕它们只是为了得到它们的毛皮。在对小羊驼进行猎捕时,猎人会先将它们逼到窄路上,再在那里拉上1米左右高的绳子,然后将衣物和布满满地挂在绳子上,小羊驼被这些随风飘动的衣物惊吓,会恐惧地聚成一团,捕猎者很容易就可以将它们一网打尽。但小羊驼中也有胆子大的,它们会利用自己灵活的身手尝试着从绳子上跳过去。一旦有小羊驼成功突围,其他小羊驼也会随之效仿,从而躲开猎人。

第十五节 树懒与猴子

树懒

二指树懒和三指树懒可能是自然界中两种相貌最丑陋的动物,它们或许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次品,向我们展示了动物存在的瑕疵。

这些树懒天生没有牙齿,因此它们既无法捕捉猎物也不能食肉,甚至连草也不能吃,它们只能以树叶、野果等其他动物不屑吃的东西为生;它们花费许多的时间才能爬到树下,然后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爬到树枝上。这种行动会持续很多天,缓慢而乏味,在此期间它们只得忍饥挨饿,或者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要忍着。等到它们爬上树之后,便紧紧地攀在树枝上,不再下来。它们慢慢地吞食树叶,直到把附近树枝上的所有叶子都吃光。接下来的几周,它们都是这样生活,只能吃这种干枯无味的食物,而没有其他食物伴餐。等把树叶吃光后,它们还是只会留在树上,因为下树于它们而言是很困难的事。最后,到了它们再次饥饿难耐而不得不下树时,它们便放手让自己摔下来,重重地落到地面,如同一块没有任何弹性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们僵硬懒惰的四肢在这样的自由落体运动中还来不及伸展开来缓解冲力!

它们一旦落到地面,命运就交给了各种敌人。因为它们的肉质不错,所以成为人和肉食动物都会捕杀的对象。它们的数量很少,似乎跟生育能力弱有一定关系,或者说即使有繁殖,存活率也相当低,因此它们的生存岌岌可危,物种濒临灭绝。

猴子

自然界中的所有物种都有自己的特征和无可取代的位置,我们观察到,像犀牛、狮子、象、河马、虎等都有其独自的生存环境。除了这些大型动物之外,其他动物也都喜欢和自己的同类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群体。博物学家用一个如同网状的图谱为我们介绍了动物的属。这个图谱是按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的,比如角、牙齿、犄角、鬃毛,甚至是一些更小的特征。其中,有些动物在形体上非常完美,比如与人类十分接近的猴子,它们的许多特征都与人类相同,我们要细致辨别它们和人类的区别。虽然人类是特殊的物种,而且与其他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因为人类的身高并不出奇,与其他大型动物相比,独立性也更弱一些,所以需要群居生活,而且是很多的人在一起生活。对于猩猩而言,单从它们的外表看,难免会认为它是最后的猴子或原始的人类,因为除了没有灵魂之外,它具有人类所具有的一切。但仅从体形来看,猩猩与人类的差别很小,与猴子则基本毫无区别。

因此,灵魂、思想、语言都是大自然单独赐予人类的,独一无二且与外形无关。尽管猩猩具有类似人类的肢体、四肢、感官、大脑和舌头,却没有语言和思维;虽然猩猩能模仿人类的动作,却无法做出任何人类的行为,这可能是由于缺乏教育,更有可能是因为人类对它们的评价有失公允。也许有人会认为,将丛林中的猴子和城市中的人类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不对的,应该将它和同样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野人进行比较。但是,野人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想象中的野人通常是这样的:直直竖立的头发,脸上满是胡子,两条鬓角显得十分粗野,眼窝深陷,像野兽一样怒目圆睁,目光充满野性;厚厚的嘴唇,向前微翘,鼻子是扁平的;身体和四肢都长着很多毛,皮肤粗糙,像是坚硬的牛皮,指甲又长又厚呈勾形,脚底长满了老茧。在性征方面,乳房长且柔软,腹部的皮肉下垂到膝部。孩子们四下乱窜,在污泥中打滚,父母神态狰狞地坐在地上,污垢满身、臭气熏天。这是霍唐托野人的典型肖像,而自然状态下的原始野人更加糟糕。假如人们愿意将猴子和人类进行比较,还需要在这个肖像上添加人体的结构关系、气质的协调、异性之间的吸引等,那么,我们将会发现,野人和猴子尽管不是同一物种,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显著。

确实,单纯从外形上进行判断,猴子可以被认为是人类物种的异化,造物主在创造人类时,既不想把人类的外形塑造成与动物截然不同的样子,但又不想把人类的外形塑造得与猴子一模一样。于是,上帝在人类的身体内注入了一口仙气,如果上帝将这口仙气也给予了猴子,那么它们将会成为人类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果再让它们拥有了思维,那么它们就会超越其他物种,不仅能够说话,也能思考。因此,霍唐托野人和猴子之间虽然有着相似的外表,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因为霍唐托野人拥有思维和语言。

谁都不能说一个愚笨的人和一个聪明的人有不同的身体构造,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器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他们一样拥有灵魂。因此,既然人与人是绝对相似的,我们就不能因为两者存有微小差异就毁灭或阻止其思想的形成。同样的道理,动物虽然没有思想,但经过训练后,也可以变得非常聪明。比如大象,它的成长期是动物中最长的,小象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都需要得到母象的照顾才能生存,但它是所有动物中最聪明的。豚鼠的成长期很短,三周的时间就可以长大,而且拥有了繁殖后代的能力,但它却是最愚笨的动物之一。再来看猴子,幼猴比人类的婴儿强壮,成长速度也更快,只需要母猴照料几个月就能独立生存,但它所能接受的教育却非常少。

因此,猴子尽管与人类相似,但它仍然只是动物,而不是人类的亚种,即使在动物中也排不到第一位,因为它并不是最聪明的动物。不过,也有人认为猴子与人非常相似,它们不仅能模仿人类的动作,还能模仿人类做各种事情。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述过,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具有社会性,人类的行为首先取决于灵魂,再就是后天的教育,前提条件则是父母必须长期照料孩子。对于猴子而言,这样的照料却是很短暂的,因此它做不了人类所做的任何事情。

模仿能力是猴子最明显的特点,被多数人认为这是它独特的才能。在下结论之前,我们需要首先考察它的模仿是自由行为,还是被迫行为。猴子模仿人类的动作,是不是在它想要模仿时就能做到呢?在这里,我尤其要提到那些不带任何偏见对猴子进行观察的人,我相信他们的看法和我的相同:猴子的模仿是没有任何自觉意识的,尽管它们能像人类一样使用自己的手臂,却不知道人类也有手臂。因为猴子的四肢和器官都与人类非常相似,所以它们必然会与人类的动作相似。但动作的相似性并不意味着模仿活动是有目的性的,就如同我们制造出两个一样的挂钟或两部一样的机器,它们的运动也会相同,但相信没有人会就此认为它们是在互相模仿。猴子的身体构造与人的身体构造相似,就好比两部同样的机器一定有类似的运动,但是类似并不意味着模仿,前者是由物质组成,后者则以思维存在。模仿的前提条件是意图和目的性,而猴子是没有思维能力的,所以无法产生意图。因此,如果人类想模仿猴子,是一定能够模仿成功的,但猴子永远不会想到要模仿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