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贸易和贸易机关 。集市。交易所。贸易种类:分配贸易和投机贸易。贸易企业及其发展。二、 对外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体制。保护关税政策。各国的贸易政策。 贸易的国民经济意义 。

一、 贸易和贸易机关

随着交换的发展,贸易作为取得利润为目的不发生本质变化而转卖经济物品 的经济活动的特殊形式独立起来。在交换的初级阶段,作为这种含义的贸易是不存在的。后来,当出现正常的贸易时候,它在长时间只涉及一小部分社会劳动产品,而主要的大量社会需求仍然用实物方法予以满足,只有少量的产品(主要是满足上层阶级的奢侈品)是通过贸易来提供的。在贸易不甚发达的情况下,贸易在一年四季里并不是连续不断地进行,而是安排在一定的时刻(集市和市场等等),这是不足为奇的。贸易越发展,贸易时间的间隔就越短,最后,贸易全年都进行,失去了定期的性质,变为经常性的活动。当代贸易的特点正是这种连续性,而早先的集市越来越失去了其意义。

除了集市衰败之外,我们发现正在诞生和发展新的贸易组织并开始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贸易组织就是交易所 。它与集市有相似处,但是,就其实质来看,这种机构完全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一种经济制度所特有的组织。正像集市在一定的时间里,聚集着购买者和贩卖者一样,交易所也成为商人们(购买者和贩卖者)有组织的集会场所。交易所和集市的区别在于,首先,集市是商人们临时集会场所,而交易所则是经常性的场所,当然,这还不是重大的区别,另外的区别在于:商品要运到集市,而在交易所,办理贸易额却不用提供实物形式的商品。样品或者商品的理想形式以及对与实际提供的商品相符的性能和质量作的某种规定代替了商品的地位。在交易所,实际的商品流通似乎脱离了自己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不作为实际的物体,而仅作为理想的价值进行流通。在一般的贸易中,商品从一个商人手里转移到另外一个商人手里的同时,还有其物质的转移。在交易所,商品并不出场。正因为如此,交易所周转才能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但是,为了有可能达到这种理想的商品交换,需要商品符合交易所流通的一些要求,也就是要求商品不具有个性,换句话说,要成为无个性的代替物:每一份商品都能自由地代替另一份商品。

远非一切商品都具有这种特性,例如,马或牛、羊就不可能成为交易所流通的物品,因为每一份这种商品都具有个性。但是绝大多数的商品(粮食、金属、棉花、煤、糖、茶、咖啡等等),容易做到按照一定的特征分为一定的品种,而其中每一品种商品可以代替另外一种。

这种商品出售可以不直接见到商品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可能进行商品交易,不要求商品掌握在贩卖者手里。甚至于商品实际上还不存在,仍有可能成为交易所流通的对象,例如,出售即将成熟的庄稼。因此,由于交易所的缘故,交换的范围就明显地扩大了。

交易所业务最有效的材料就是有价证券,如国家公债凭证,期票、股票、债券和有抵押的证券,总之是作为各种抽象价值体现物的证券。根据交易所中流通的价值种类,交易所分为商品 交易所和证券 交易所。有时,商品业务和证券(有价证券)业务都集中在同一个交易所内办理;有时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独立分开。

商品交易所也往往按照商品种类划分,例如,在伦敦和纽约,几乎每种较大的贸易部门都设有自己的特殊的交易所。

在交易所的业务中,分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在后者交易中,有一方要承担在规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价格向另外一方提供一定的有价物即商品或有价证券。由于到期提供,所提供的有价证券或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了变化,那么这种交易可能变为一场纯属差额的赌博,也就是说,获取商品或有价证券的一方,绝不是指望获取这些财物,而只是想从价格变化中取胜罢了。这种交易常常在没有提供任何商品或有价证券、只简单支付价格差额就告结束:即如果到供货时间价格提高了,那么卖者要向买者支付价格差额,相反,买者要向卖者支付价格差额。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所不从一方向另一方做商品或有价证券的任何转移,只不过是一种冒险赌博的隐蔽形式。但是除了这种虚假的交易之外,在交易所仍然进行提供各种财货的巨额的真正的交易,其基础就在于进行这种实际的交易,因此,交易所具有巨大的国民经济意义。

特别是谈到商品贸易,交易所在这一方面所执行的职能是,在它的协助之下,有可能在最大限度内平衡社会的供求。现代经济交换越发展,则正确地确定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越显得既重要,也困难。每个商品生产者在没有政府监督或协助的情况下,都是怀着恐惧和冒险的心理进行生产。然而,只有在社会生产按比例分配的条件下,所生产的商品才能销售出去。交易所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因为不存在社会生产组织而是自然发展起来的一种机构,它能够帮助一些商品生产者把社会生产哪怕是粗略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交易所里,所涉及的社会供求是极其广泛的,因而,在这种接触之中,商品价格也就确定下来了。如果没有交易所的协助,商品的价格恐怕在多数单独的交换场所中,只能成为供求偶然比例的指数罢了。

至于谈到交易所在有价证券流通方面的作用,那么它的职能更为重要。在交易所,确定期票的行市,也就是确定国家的收支平衡。交易所估价有价证券,也就是确定了相应企业的信贷和生存的能力。最终,也只有在交易所的协助之下,才有可能把社会资本尽快吸收到新办企业或普遍需要资本的各种场所(如国债)。由于交易所的作用,很容易地把很多小额资本凑成巨额资本,所以当代巨大的企业才能够出现。总而言之,交易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根据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可分为分配 贸易和投机 贸易。由于商人的任务在于根据各个居民集团对某些商品的需求进行分配商品,所以这种贸易是分配贸易。在分配贸易的情况下,商人从商品价格低廉的地方买来,再到商品价格高的地方出售。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商品价格在空间中的新的分配,即商品转移到更加需求商品的人手里,而商人的利润建立在对该商品不同交换点的不同的价格标准基础上。在分配贸易的情况下,商品最终根据国民的需求进行分配,这种贸易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下述贸易称为投机贸易,即虽然价格差价构成商人的利润,但是这种贸易可以说不取决于在空间上即在不同的交换点的商品价格之差,而取决于时间上的商品价格的变化。问题是,商品价格在时间上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波动的。在投机业务中,商人购买到商品后,贮藏一段时间,不予出售,当看到这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就再将它出售以获取较高利润。投机计算的要素是任何贸易都固有的,即使在纯属贸易分配之中,贸易业务本身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是商人不能不考虑在时间上的价格可能波动的原因所在;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在时间上对价格变动的计算都是交易的主要的实质,这就是我们说的纯属投机贸易了。

人们常常认为:如果分配贸易是有利的,那么投机贸易就是有害的。但是,后者仅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把投机贸易分为两种。在某一种情况下,投机者力求提前预测到商品价格与其业务无关的未来变动,并尽力使其业务适应这种变动。例如,假设在一个国家里,出现灾年。粮商因预见到粮食价格上涨,就在粮食危机时间到来之前,大量购买粮食。这种垄断提前购买粮食,必然提前招致粮食价格的上涨。但是,正因为价格上涨发生在投机购买行为之前,那么这种价格上涨则是逐渐的和平稳的。假如没有投机购买行为,那么粮食价格上涨可能就会迟一些,但是这是异常罕见的。可见,投机贸易总是因提前预测到未来的情况和避免价格的暴涨,起到平衡该商品价格的运动和调节消费。整个社会因此而得到好处,因为随着更加平稳的价格运动,社会的消费也更加平稳发展。

但是,还存在另一种投机贸易。在这种情况下,投机者力求不预测未来的商品价格的自然运动,而尽量控制其运动,制造人为的商品短缺,以便利用高昂的价格,将低价购买来的商品按高价出售掉。在这种情况下,投机者造成人为的价格波动,即人为的商品困乏,使社会消费的正常进程紊乱,投机商靠社会贫困而发财。

但是,要知道,只有那些大资本家才能够进行这种投机,因为他们能够控制商品市场。资本家联盟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定的商品进行贸易垄断,在这类投机方面,已有无数的例子。在美国,几乎任何一种重要商品都是每时每刻成为这种投机的对象,而且常常其参与者收到巨额的利润,但是从社会利益的观点出发,这种投机贸易却是极为不利的、有害的形式。

根据出售交易的规模和购买者的种类,贸易分为零售贸易和批发贸易。在第一种情况下,商人出售给消费者的商品数量不多,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出售给商人或者加工该商品的生产者的商品数量却是很多的。这类或那类贸易的整个组织,有着本质不同的性质。批发贸易打交道的是那些获取商品、而目的在是为卖而买即制造或加工成品出售的商人。

所以,正如科恩正确指出的那样,批发贸易是“行家之间的贸易”,反之,零售贸易是“行家(或者大体上是行家的人)与非行家的贸易” [39] 。问题在于批发贸易中的购买者是与作为自己经营业务的一种购买行为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与贩卖者同样要了解市场的一般状况,等等。相反,为自己消费而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则与较少经济核算的购买行为有关,并且远远比不上卖者那样地了解市场的状况,比卖者相差甚远。因此,批发价格的变动对零售价格的变动来说,具有另一种性质,批发价格要低于零售价格,比零售价格更符合于市场一般水平;另外在空间上,批发价格是一样的,而零售价格在不同的交换点上是不一样的,有时在同一个店铺里,对不同的购买者实行不同的零售价格。

在贸易中根据商品流通的形式,又可分为商品贸易 和有价证券贸易 。根据交易中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法律地位,贸易分为费用自负贸易 和委托贸易 (后者交易是委托完成的,费用由第三者负担,而商人只是委托人,本身不负责交易中财产的责任)。根据商人和购买者的关系,贸易分为静止贸易 和流动贸易 (前者,商人在自己的贸易场所内,向购买者出售;后者,商人携带自己的商品到购买者家里出售)。根据贸易活动涉及的范围,贸易分为内贸 (在国内)和外贸 (在各国家之间)。外贸又分为出口贸易 (把产品运往国外),进口贸易 (把国外产品运往国内)和转口贸易 (如果在国外转卖外国商品,而且又仅仅通过该国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业企业的范围是如何变化?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在工业中,经济发展表现在企业范围的扩大和资本的积聚上;而在农业上,不仅看不到大企业战胜小企业的情况,而且相反,小企业或保持自己的阵地,或甚至排挤倒大企业。至于贸易,在这个领域中,贸易发展走中间道路。问题在于:在贸易中,一方面大企业的赢利远不像工业那样大,完全可以说,在贸易中,不能大量采用机器;另一方面,在贸易中不存在能使小企业变得像农业中那样有生命力的企业的条件,因为在农业中,劳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实现的,并被用于生化作用的过程中。这是贸易中不能做到的。因此,根据企业进化的性质来看,贸易处于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地位。

根据其社会构成来看,贸易人员也正是占据工业和农业人员之间的中间地位。根据德国统计资料,德国的贸易人员分成以下各类: [40]

企业主

以千人为单位 雇佣工人

以千人为单位 高级职员

以千人为单位

1895年 884 38% 1123 50% 261 12%

1907年 1012 31% 1699 53% 506 16%

各类贸易人员都增加了,但是,增加最多的是高级职员一类。企业主阶级绝对数量增长了,但是按与各类贸易人员的百分比来看,却是下降了。

但是,尽管小额贸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它却受到大贸易企业竞争的严重损害。近几十年来,在欧洲所有的巨大中心飞快发展大商店,即所谓大商场 ,大市场出售广大民众所需要的一切可能的商品的商场。其中最大的商店拥有数以千计的营业员,并且每年能出售数亿卢布的商品。除了商场以外,近年来又出现经营某些品种商品的大型企业。小商人的经济地位因此而恶化,而且零售贸易也如同手工业在工业中那样衰败下去。

在俄国,表面上贸易比西方集中,总的来说,巨额资本在俄国比在西方起着更大的作用。 [41] 此外,贸易的很多陈腐的形式又是俄国贸易制度的特点,例如,至今俄国集市仍然保持的那种巨大作用。它的流通额达到10亿卢布以上。当然,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俄国集市的作用开始下降,其原因是交通道路未得到发展,但是,它仍然没有退出舞台。

二、 对外贸易政策

关于各国在贸易方面相互坚持的政策问题,过去和现在都是引起经济科学激烈争论的问题。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创始人(魁奈和亚当·斯密及其亲密的追随者们),都曾是所谓自由贸易的拥护者,他们完全拒绝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所采取的任何一种限制措施。 [42] 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也应当像国内贸易那样自由。当然,他们并不否认国家有权对国外运进的物品课以海关税,但是,他们认为:这些关税应当是财政 (国库)关税 ,而不是保护关税 ,也就是说,其目的应当是增加国库的收入,而绝不是为了鼓励当地工业而对某些引进的产品设置人为的障碍。

根据自由贸易学派的主张,每个国家都应当发展对其他国家占重大优势的工业部门。如果某种产品在其他国家生产比在本国生产成本较低,而且因此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又较低,那么将这种价格较低廉的外国产品引进来,并制止本国价格昂贵的当地产品的生产,该国就会得到直接的益处。如果把国民劳动引向在该国占更大优势的部门中去,那将因此而创造巨额的社会财富。至于国家干预的目的在于鼓励某些工业部门,这种做法只能减少社会财富,原因是通过对国外竞争制造困难的办法来帮助一些部门同消费外国生产的产品的一些部门遭受的损失,两者得失相当。

自由贸易的追随者(自由贸易主义者 )断定:不论是保护关税,还是用于国家阻止外国工业和本国工业自由竞争的措施,都是同样不允许的,例如出口费(本国产品输出到国外的费用),为此目的而设的铁路运价,等等。国家应当放弃这样一种主意,即国家比私人更了解自己的利益,使每个人都有保护这些利益的健全观念。放任主义(“Laissez,faire laissez passer”),这是早在十八世纪第一批重农主义者之一古尔诺给国家任务作出的定义。

这种学说长期地、几乎无限制地在科学中占据优势,而社会舆论渐渐地习惯于把它看做是政治经济学最本质的东西。但是,就在经济学家本身中,逐渐地形成了这一观点的反动派。早在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中,就有过系统的表述。

与斯密在当时从直接影响国民财富总额的角度出发来估价某一贸易政策的后果相反,李斯特提出了贸易政策影响国家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国家以有意识地为未来的利益而牺牲当前的利益。国家对从国外输入的、而且在本国又能够生产的某一商品所课以的保护关税,在最初并没有创造任何新的财富,而在迫使消费者购买较昂贵的本国产品,却成为加到消费者身上的额外负担了。但是,如果因为有了这些暂时的牺牲,国家能够在国内发展了新的工业部门,而后有可能生产价格低廉、甚至比国外生产的产品还要低廉的产品,那么,最终这个国家还是赢得到益处,即国家利益暂时的牺牲得到生产力发展的补偿。

李斯特并不否认:自由贸易是国际经济关系的理想模式。李斯特同时也不否认,对于认为自己是最强盛的国际竞争者的国家来说,保护关税并没有意义。保护关税只是对那些在工业方面比较软弱和落后的国家才是需要的。但是,当还存在经济关系比较落后的国家,它们必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制度(保护关税主义 ),因为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它们才能发展自己本身的工业,也就是说,在自由贸易的制度下,它们可能注定永远为工业发达国家提供原料的角色,可以预料到其一般文明水平是很低的。

自由贸易者和保护关税主义者之间的这场争论,直到目前仍在进行着,况且在理论方面不管哪一派都对旧的论证很少提出重要的和新的补充。自由贸易者们坚持尽可能的更广泛的国际劳动分工 ;而保护关税主义者们则提出了尽可能更全面地发展民族经济 的理想。

这场争论在理论上没有成果的原因在于,实际政策问题是不能只用抽象的原则加以解决。实质上,自由贸易的追随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分歧,远非哪一方似乎能够站得住脚。目前,很少再见到纯粹拥护这种贸易政策的某一原则的经济学家。现代自由贸易的追随者认为:如果民族工业的条件允许,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护关税政策制度具有合理性,正像现代保护关税主义者不否认自由贸易的适宜性一样。所以,这两派之间的分歧主要不是原则性的,而是实际性质的分歧。但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实际政策的问题上,以及在一般情况下,自由贸易原则的例外情形之多,或者在保护关税政策的程度和范围的问题上,争论总是不休止的,因为对具体的、个别的情形的评价,总是允许有主观的分歧。

在这一方面,现代社会中不可消除的经济利益的差别还有着很大的作用。保护关税(如同其他各种保护关税主义的措施一样),就其实质来说,对所有的平民来说不可能是同等有利或不利。它对一些人来说必然是有利的,而对另外一些人又是无利的。如果提高国内产品的价格,保护关税对生产该产品的企业主是有利的,而对该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不利的。降低产品价格,取消这种关税,对前者必将不利,而对后者有利。在这种无法消除的经济利益的对抗矛盾中,在对任何贸易政策制度的关系方面以及在赞成和反对其中每一政策的论证相对性的条件下,毫不足奇的是,关于某一个别情形下的贸易自由主义和保护关税主义优越性的争论,丝毫不会中断的。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说,只要上述经济利益的对抗矛盾存在下去,换句话说,只要现代社会继续存在下去的话,经济学家们将继续对贸易自由的大小优越性争论下去。

大多数现代经济学家不否认保护关税制度对工业生产较为落后的国家来说是适宜的。当然,由此不能得出结论说,保护关税越高,对国家发展生产力就越有益处。必须清楚懂得保护关税的意义是什么。这种关税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国内相应产品的价格,并因此而提高相应企业主的利润。这种利润增加是靠损害消费者的办法来达到的。国家对消费者的课税,似乎当做贡品有利于企业主;一些平民的课税有利于另外一些人,这是一种与现代法制不相适应的东西。因此,类似的做法,非在极端必要之时,国家不应采用。只有当没有任何其他办法来达到重要的国民目的时,国家才可以、而且必须用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有利于其他一些人利益的办法来解决。

于是,国家应当时刻争取将保护关税制度应用于最小的范围。保护关税应固定在这样一种水平上,即使该国相应的生产能够得到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水平。提高关税超过这个水平,不仅导致消费者担负额外的和已经没有必要予以抵补的课税使生产者得利,而且阻碍达到保护关税主义的最终目的即发展本国相应的生产部门,因为高额利润的水平直接迟缓了这种发展。受到关税保护的生产者有着高额利润水平,再没有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动机,因而该工业不是发展,而是非常容易地陷于全面停滞的状态。另外,应该注意到:每个生产部门都离不开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资料即产品,因此,在保护关税主义制度下,鼓励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总是通过损害其他工业部门办法而达到的。

例如,提高铁的价格,必将有利于铁的生产者,同时却不利于所有的铁的加工工业者。提高纱线的价格,能够促进国内纱线生产的发展,但是由于提高了纱线的价格而迟滞了织布技艺的发展,等等。所以,过度地、没有必要补偿地提高铁的关税,纵然还是对加工铁的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例如,机械制造工业、造船业,等等。

保护关税主义总是伤人害己的武器,所以必须十分慎重地对待它,否则保护关税主义很可能不是发展一个国家生产力的手段,而是这种发展的强大阻力。

这就是为什么甚至承认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护关税主义的必要性,仍然坚决反对在某一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保护关税制的原因所在。从企业主利害观点出发,保护关税愈高愈好。但是对注意力没有放在该企业主集团的局部利益上而放在全社会利益上的经济学家来说,问题就不一样了。因此,站在全社会利益立场上的经济学家们,实际上通常是反对人们所竭力追求的过分的保护关税主义,而这种过分保护关税主义的主张常常又是成功的,因为政权一般是操纵在大企业主的手里。

在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一例外,资本主义工业都是在保护关税制度庇护之下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英国,直至十九世纪头十年,占统治地位的不仅是保护关税,而且还有禁制关税(即国内市场对外国工业所有的制品一律不予开放,因为本国生产者担心与它竞争)。英国全部经济实力都是在极端的保护关税主义制度的作用之下形成的,而且其社会舆论都习惯于这种制度以至连亚当·斯密都认为在英国随便什么时候推行自由贸易的愿望纯属于空想。

但是,正是在英国,也就是说不是在任何别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由贸易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英国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贸易政策。推行了一系列的非常重要的税率改革,最终在十九世纪后半叶保护关税从英国的税率中完全消失。目前,英国税率仅仅掌握某些纯国库性质的关税,也就是说,大量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地进口。

不难理解:为什么恰好在英国,并仅仅在英国,彻底实行了自由贸易制度。直到目前,英国在经济方面一直走在其他社会的前面,即它的保护关税制度已完全取消了。其他国家的状况则不是一样,因而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英国自由贸易主义者希望以本国范例吸引它的邻国,并把自由贸易制度普遍地建立起来,这点是远远不用再证实了。

当然,英国范例发生了一定的作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特点是在贸易政策方面,保护关税主义处处都松弛下来。可以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尽管速度缓慢,但仍朝向自由贸易的方向运动。

但是,后来向保护关税主义方面发生了急剧的转折。在1878年,德国帝制实行了严厉的保护关税税率,其中各种农产品关税起着特别突出的作用。随之,法国效法德国的模式,在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大幅度地提高了一系列商品关税,尤其是农产品关税。在这方面,其他很多第二流的国家也修改了税率。总之,西欧保护关税主义新时期的特点主要是农业 保护关税主义,即在西欧不是工业,而是农业使用新的较高的税率来保护自己。其原因在于发生了总的农业危机,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西欧在大洋外的各国和俄国粗放农业产品与西欧的集约农产品竞争影响下,度过了这场危机。相反,像德国如此发达国家的工业,已经几乎不需要特殊的优惠了。

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保护关税主义却具有工业的 性质。1890年麦金利税率和1897年更高的迪格利税率,大大提高了美国工业的一些最为重要的产品关税,只是在1913年,在威尔逊被选为民主同盟主席之后,逐步地降低了关税。

美国北方各工业州是美国保护关税主义的支柱,但是当时南方农业却坚持自由贸易政策。依照这一点,国家分成两个主要的政党:共和政体的拥护者主张保护关税制度,而民主主义者则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但是,在英国,近年来由于下述原因却出现了有利于保护关税主义的强大派别,即在十九世纪末期,英国失去了自己先前的工业至上主义,越来越因美国和德国的竞争而受到损失。新的英国保护关税主义者把自由贸易(free trade)原则和公道贸易(fair trade)原则对立起来。英国是唯一的、允许自由地输入一切可能的商品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它的竞争者们都谨慎地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免遭英国商品的输入。“公道贸易”的追随者们认为,实行通过签定有利于情愿做出让步于英国工业的国家的特殊契约而可能降低的保护关税,可使英国有可能降低英国商品的关税。以张伯伦为首的英国保护关税主义的有影响派别,首先要同英国殖民地的附属国达成经济上的联合,目前他们为了发展自己的工业,以保证英国产品享有保护关税。为此,英国在实行粮食和原料的关税时,应当做到:殖民地的产品关税要低于其他国家。

主张自由贸易制度的自由党取得了胜利,把所有这些方案都依次地予以撤销。但是,等到保守党分子重新掌握了政权,又迫使考虑那些方案。

至于谈到俄国,我们也同样看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保护关税主义者(在俄国几乎都是工业性质的),也在努力这样办。在1903年公布的而在1906年实行的税率,使关税更高。说明我们税率过高的标准,不仅未使我们的工业进一步发展,反而造成相反使我们的工业技术极端落后的后果。俄国的工业者不怕外国竞争的危险,因而也不打算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俄国工业产品价格昂贵,使其在市民中间进行推销碰到许多困难,而且迟滞了俄国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所以,降低关税确属我们国家利益的需要。

在转到评价贸易在现代经济制度的作用时,首先不能不承认贸易和工农业在职能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即生产在一切社会制度中都是需要的,而贸易仅仅是在历史上的暂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必需的。所以,不足为奇的是,社会主义首批理论家在自己批评中首先抨击贸易。特别是严厉地抨击了傅立叶的贸易。

按照傅立叶学派的见解,商人是榨取社会财富脂膏的剥削者,不会给社会带来多大好处,而且会有害于社会。事实上,贸易在资本主义经济机制中履行像工业那样一种必要的职能: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没有产品交换,生产也就不可能进行。 [43] 而且正因为交换是由商人们完成的,也就是说,商人作为一个阶级,乃是现代经济机制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轮子。但是,过多的贸易及其过分的发展,都要依靠社会经济其他部门,而这种趋势是深深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无疑这是一种坏事,因而傅立叶在这一方面是正确的。另外傅立叶还正确指出,不管贸易为社会做出何种服务,但它要求对这些服务支付报酬。

最新的工业发展表明,要避开商人的劳务,生产者和消费者要建立更为直接的关系。各种消费者合作组织也力求排挤掉并且完全可以排挤掉零售商人,乃至某些批发商人;而小生产者力求建立私人组织,不通过商人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在直接目的用于反对资本主义贸易的合作运动的文献中,直至目前,仍然发现渗透着傅立叶思想的推论和腔调。合作者的最终理想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关系,完全排除掉商人。

在这一方面,目前工业也在发展,并不与合作组织发生关系。生产的聚集化和个别小企业向巨大的资本协会的合并,导致资本协会有可能在获取其所需要原料方面排挤掉贸易中间人,而直接从生产者那里得到。总之,正如前述那样,在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范围内,例如在制造大型机械、铁轨、铁路附属品和船舶等方面,定购业务是普遍的办法。

因此,贸易中介作用丧失了自己先前的作用,自然,这对社会来说是一大好处,也是社会劳动力的很大节约。但是,除了这一点之外,由于交换经济的发展过程还在起作用,实物经济越来越消失不见,于是,总的来说,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尽管上面指出它的趋势限制了它的作用,但并没有丧失,而是迅速增长,这一点用从事各种贸易业务的人员数字增长情况就可以证实。在普鲁士,小铺子和商店的数量变化如下: [44]

小铺子的数量(以千为单位) 每千人中的小铺子

1837…………………………47 33

1861…………………………82 44

1895…………………………200 77

关于贸易的经济作用的扩大,可用德国的下列数据进行评论。

人员数量(以百万人为单位) 增加的百分比

从事: 1882年 1895年 1907年 1882—1907年

农业 8.23 8.29 9.88 20

工业 6.39 8.28 11.26 26

商业和交通运输业 1.57 2.33 3.48 121

不管工业人口增长多快,商业人口增长更快。

参考书目

一般贸易:

累克西斯:《贸易》,载《舍恩贝尔格教程》;《贸易的实质》,2卷,1906年。

宗德夫勒:《世界贸易的技术》,1889年。

埃伦贝格:《贸易及其经济意义,国际义务和各国的关系》,1897年。

马塔耶:《大仓库和零售业务》,1891年。

胡贝尔:《百货商店和零售商业》,1899年。

G.科恩:《贸易和交通国民经济学》,1898年。

范·德·博格茨:《贸易和贸易政策》,1900年(有俄译本)。

M.索博列夫:《世界贸易史概述》,1899年;《俄国商业地理学》,1900年;《十九世纪后半叶俄国的关税政策》,1911年。

交易所:

施特鲁克:《交易所》(《国家学说词典》);《证券交易所》,1881年。

哈滕贝格尔:《立法与交易所的投机》,1887年。

小科尔特瓦:《交易所贸易》,第10版,1888年。

西格夫里德:《交易所和交易所买卖》,1887年;《西欧和美国的商品交易所》,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出版社,1893年。

斯图坚斯基:《交易所、投机和赌博》,1892年。

粮食贸易:

卡斯帕罗夫:《世界粮食市场》,1887年。

克洛波夫:《关于1887—1920年伏尔加河粮食贸易的考察报告》。

费奥多罗夫:《俄国港口的粮食贸易》,1888年;《世界粮食贸易概述》。

D.科恩:《粮食期货交易》,1894年。

沃尔科夫:《世界粮食贸易的行情》,1910年。

对外贸易政策:

F.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索姆涅尔:《保护关税政策》,1893年,译自英文。

门捷列夫:《详解税率》,1891年。

波勒:《十字路口上的德国》,1902年。

艾希利:《税率问题》,1904年。

娄:《美国的保护关税》,1904年。

济韦金格:《对外贸易政策》,П.司徒卢威编译,1908年。

* * *

[1] 古斯塔夫·科恩:《贸易和交通经济学》,1898年,第222页。

[2] 根据戈申资料计算得出,见阿尔贝特·黑塞:《德意志帝国的职业和社会大纲》,载《国民经济年鉴》,Ⅲ.F.40 Band Heft 6。

[3] 根据1889年官方资料,俄国行会贸易企业的周转额在当年达到近70亿卢布,非行会贸易企业仅达到5亿3千3百万卢布。在行会企业的近70亿卢布周转额中,约有40亿卢布是周转额都超过1百万卢布的那些企业占有的,即这些巨大贸易企业的周转额构成了全部贸易企业周转额的一半以上。周转额低于10万卢布的行会企业,总计占有2亿7千6百万卢布的周转额(详见《1889年摊派税和三厘利率税的统计结果》,1892年,贸易企业和手工工场出版社出版)。当然,我们的官方统计很不准确,但是它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说,上述所引的资料即便夸大了俄国巨额贸易的作用,那么俄国巨额贸易的优势是不会引起怀疑的。很遗憾,有关俄国贸易按周转额多少进行贸易分类的最新资料却没有。

[4] 对斯密而论,这一点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例如,斯密认为对英国通航优惠的一套措施克伦威尔“航海协定”是“英国所有的贸易决定中最为贤明的一个决定”(《国民财富》,比比科夫译,第2卷,第280页),而且作为自由贸易的一种破例。它的最亲密的追随者之一马尔萨斯曾是粮食关税的拥护者。但是,总的来说,斯密学派是坚持国际贸易完全自由的原则。

[5] 马克思在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方式是决定整个社会制度及其发展的基本因素。根据这一点来看,可以想到,马克思认为,商业比生产具有次要的意义。但是,马克思在其他场合下说的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意思。他在《资本论》许多地方指出商业条件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他在《资本论》第3卷中说到:“毫无疑问,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第371—372页)随后,马克思又在第3卷其他地方说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前的阶段中,商业支配着产业;在现代社会里,情况正好相反。”(同上书,第369页。)当然,马克思的正确不在于当他认为生产比交换具有重大的意义的时候,而在于当他承认这种一般形式的原则性的解答具有不可能性的时候。总之,像通常所认为的生产重于交换一样,断定交换重于生产也是错误的。诚然,为了有利于生产占主要地位,可以援引下述见解即产品应当先生产,后进入交换。但是,如果这种论据还有某种意义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承认农业占主导地位,并且一般来说,开采工业重于加工工业,因为加工产品之前,首先需要开采产品。但是,按一般意见来看,恰恰是工业,而不是农业在现代经济制度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济过程是不能脱节的链条,因而也就不能说,在一般的形式中,它的某一部分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6] 施穆勒:《国民经济学纲要》,第2卷,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