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进步的成分

研究进步的程序有两种:一种是首先考察效率(即成绩)的总体变化,进而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各个成分;另一种是,首先从一些最简单的学习事实中发现一些基本的变化,然后考虑如何展现这些事实中的某些变化,当它们以某种方式同时出现时,考察其所导致的总体效率(如分数)的变化。我相信,无论采用哪种研究程序,最终都会得出同一个结论,即变化是联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或者说是满意或烦恼的增减而已。当一种功能发生改变时,不是某些反应与某些情境相联结,就是某些反应与某些情境相分离;或者某些事件的状态使个体更满足,或者某些事件的状态使个体更烦恼。练习曲线的上升往往伴随着习惯、态度和兴趣系统的平行生长。

联结的增加有时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例如,会做加法的人见了,会直接写出79;有时可间接地从口语报告表现出来,例如,会做加法的人看见,会顺口说出20;有时隐藏在神经系统之内,只能从派生反应中观察到,例如,会做加法的人遇到,就会作出“想79”的反应,以前在1 000回中有900回能想到79,现在1 000回有999回能想到79[1]。联结的减少也同样以上述三种形式分别表出来:一种情况是遇到这道题时,必须经过“运算”才能写出结果;另一种情况是遇到这道题时,需要说出“几加几得几”;第三种情况是遇到这道题并做出“想79”的反应时,不是原来的1秒钟,而是8秒钟[2]。

前文中谈到的“增加”和“减少”均可用“加强”和“减弱”来代替。所谓“增加”一个联结,就是把一个联结的强度从零增加到一个联结强度,或者在原有联结强度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强度;所谓“减少”一个联结,就是把一个联结的联结强度减弱至零,或者在原有联结强度的基础上减弱一个联结强度。

当一个联结被减弱而另一个联结同时被加强时,这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情况,即由于优势反应的替代所引起的进步。

满意与烦恼的增减也有三种表现,即表现在外部行为上、学习者的口头报告上和神经系统的内部活动上。关于神经系统内部的活动,只能从当事人对自己内心状态的评价中了解到。当一名诚实的学习被试在实验中抱怨自己所选择的学习任务时,即他选择的是记忆无意义音节而不是他以前喜欢阅读的小说时,所有胜任观察的人都能判断出被试当时所表现出的满意与烦恼情绪的变化。除了上述外显行为表现之外,还可以根据他的口头报告了解情绪的变化,他可能会报告自己的学习热情已随着所记音节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了。除了上述两种表现之外,就是他大脑内部某个传导单元准备传导的势力有了微弱的增强,或者它正与其他正在发生的事件联结着,所以没有看到与传导单元传导势力的微弱增强相对应的、可观察的满意之感增强的事实。

接受与拒绝、喜欢与厌恶、满意与烦恼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所受到的关注很少,而且,它们的改善作用只在人“放弃厌恶的工作”或“获得成功的热情”等总体事件中得到粗略的描述。然而,每个人都能看到它们在提高能力上的重要作用。例如,音乐创作和英文写作,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创作内容的好恶与取舍。这种好恶与取舍对诸如加法运算、打字、打台球等活动同样具有影响。练习不仅能使正确的反应与某个特定情境建立联结,而且还能使我们在形成这种联结时感到满足。例如,在打高尔夫球时,当在某情境下,挥动球杆做出反应,看见球沿着自己期望的路径低速滚动时,个体就会产生满足感,对球杆的好感和兴趣也会稍微有所增强。由此,引人击球的情境与挥杆击球反应之间的联结就增强了,进步也就出现了。再以打高尔夫球为例,我们不可能每次都遇到这种理想的情况,即击球落地的位置和滚动路径都与情境建立最紧密的联结,而是从中选择几次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动作。此后,我们在每次击球时都如此这般地挥舞球杆,用行话来说,就是我们“感觉良好”的动作。这种逐个淘汰不满意的反应发生在所有心理创作活动中。甚至在那些看似顺畅而没有选择的纯粹联结中,即所有反应都同样令人满意(比如熟练的加法)时,也同样会发现不同的反应和反应的选择。一想到其他的事情或精力稍不集中,那些普遍觉醒着的“联结”就会出现。为了防患于未然,满足于对适当工作任务的不懈努力是提高工作速度的一个重要成分。因此,更大的满足是提高速度的重要成分。

进步的外部条件

进步的条件最好从以下四方面论述:一是外部条件,如练习时间的长短、每天什么时候练习、进食数量等;二是生理条件,如酒精和咖啡酸的含量、某种疾病的影响等;三是心理条件,如兴趣和烦恼;四是教育条件,如操作练习的组织和教给学习者的方法。

在外部条件中,我们只讨论一个简单的问题——练习的分配,即练习时间的长短和间隔时间的长短。

功能训练的时间总量相同,比如10小时。可10小时的分配方法有无数种。例如,10个60分钟,20个30分钟,40个15分钟,5个60分钟之后可有10个30分钟,或者每个练习的时段依次分别为100分钟、80分钟、60分钟、50分钟、40分钟、35分钟、30分钟、3个25分钟和13个10分钟,等等。对于每种时间分配方法,各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又有无数不同种时距。对于指定的一种功能和一个人,指定总的训练时间并指定功能进步的具体指标,以及在功能之外又指定操作和限制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到最佳的时间分配方案。所谓的“最佳”,可以定义为使功能进步的速度最快,或者定义为使功能进步的总体效率最高,或者定义为使学习者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的满足最大,或者其他一些可以理解的方法,等等。

如果不论操作情境,一定会有一些简单的定律适用于所有功能和处于所有进步阶段的所有个体。例如,10分钟至20分钟的练习时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要比比它更长或更短的时间好;又如,无论每次练习的时间有多长、练习什么功能、练习的人是谁,间隔24小时至48小时的时间一般比其他时间间隔更好;或者最佳的间隔时距一般是练习时间的二十倍;或者随着功能的进步越来越接近极限,最佳的练习时间变得越来越短、间隔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

实验结果大致表明,在时间分配上应尽量避免采用很长的练习时间与很短的练习间隔时间。[3]但另一方面又表明,练习的时间应尽可能比学校里通常所用的时间长,而间隔时间应尽可能比学校里学习与“复习”所间隔的时间短。[4]

柯比(1913)以1 300名三年级和四年级儿童为被试,以加、减法运算为实验任务,考察了练习时段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中采用的最高时段为20分钟。在加法作业中,实验的安排具体见表15—1。

表15—1 加法作业

续前表

*最后几天练习的时间为3分钟。

在除法作业中,实验的安排具体见表15—2。

表15—2 除法作业

这两个实验是出于实用而做的,与其中有多少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做了多少课外练习关系不大。我们假设学生在短时段中进行的课外练习与长时段中进行的课外练习的数量相同,实验结果显示,学生在短的练习时段下的成绩较好,两分钟的练习效果最好。然而,我们须注意,这个结果是建立在所有时段的课外练习数量相同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儿童的练习全在课外进行,那么,四个星期的练习要比一个星期练习的效果更好。练习时间短优于练习时间长,其优势可能没有那么明显,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进一步探讨。

以上两个实验得出如下结果:在加法实验中,22.5分钟、15分钟、6分钟和2分钟练习组的成绩分别为100、121、101和146.5。在除法实验中,20分钟、10分钟和2分钟练习组的成绩分别为100、110.5和177。

进步的心理条件

就进步的实质而言,在基本心理条件上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令人满意的联结有机会增加,令人不满意的联结有机会消失。只要有所变化,就一定会发生联结的扩充或淘汰。

任何可以改变的功能,只要有练习,就会发生变化。但是,无论刺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习者都有机会在较宽的范围内取舍各种有用的反应。鲁格注意到,在解决操作式智力游戏问题时,善于操作的学生有时会故意摆弄迷具,希望有机会找到启发他下手的位置;或者故意变换解决问题的假设,其目的也是希望从中观察到下手的地方。

不论怎样变换问题的情景,都是为了寻找并直至建立更好的有用联结。例如,鲁格就曾说过,高效率的学生具有这样一种特征,那就是他们特别注意考察和检验自己的假设,正因如此,他们自己将成为建立新联结的强者。

令人满意的联结一旦出现就会被选择,不令人满意的联结则被淘汰,这并不是功能经过单纯的练习就能取得的必然结果。有许多人在许多功能上都错过了偶然的优势,却仍然执迷不悟地坚持错误练习并固守错误。一种功能如果进行这样的练习,则不论他会取得成功还是失败,不论是增强了好的联结还是增强了不好的联结,工作的效率不论是在平均水平之上还是在平均水平之下,个体练习的结果都只能是他初始状态的偶然变异而已。正因如此,一位毫无文学品位的诗情隐士,可能连续数年都写不出更好的抒情诗。正因如此,在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考虑言语修辞之美,又不接受社会压力的影响,则虽能口述千言万语,但说出的话在音调、音色、语法或风格上也毫无进步。也正因如此,在判断两个砝码哪一个重的实验中(一个砝码重100克,另一个重101克,而且砝码的重量标识被掩蔽起来),如果除了被试自己练习之外没有其他反馈,那么练习是不可能取得进步的。

无论如何,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只有那些重复使用并令人满意的合意联结,以及那些不被使用并令人烦恼的不合意联结才能发生改变。功能进步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尽在于此,即是说,重复使用和令人满意的力量直接支持合意的联结、反对不合意的联结。其中有三种情况直接来自学习定律的结论,应该首先讨论:一是将要形成或破坏的联结容易识别;二是令人满意或使人烦恼的情境容易识别;三是应用且令人满意或烦恼的联结容易识别。以下五项统称为“兴趣系列”,即工作兴趣、对进步的兴趣、积极好问的态度、注意、把工作当作自己渴望的有意义的事情。它们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们有助于产生变化,更因为它们能产生相关的且合意的变化,因为它们能增强好的联结,淘汰坏的联结。

“将要形成或破坏的联结容易识别”,“令人满意或使人烦恼的情境容易识别”,“应用且令人满意或烦恼的联结容易识别”,这三句话的意思可举例说明。就某人来说,他在加、减、乘、除法运算上取得进步,平均说来,要比在解决应用题上取得进步容易些。一个原因是,关于做加、减、乘、除运算,所需要建立或巩固的联结(除了长除法中的商数须尝试选择而定外)都有严格的定义,只需分别练习即可。另一个原因是,成绩(正确答案的数量与做题的速度)是否令人满意也容易确定,令人满意的成绩往往伴随着他人的赞许、作业时间的缩短或者其他额外的奖励。而在解应用题时,学生不能轻易地说出需要形成什么具体的联结,自己不能单独练习这些联结,也不知什么样的联结能令自己满意,更不知道如何做才能使自己感到满意。

再以学习写作为例,在单词拼写、标点符号的使用、句子语法、文章格式等方面的练习容易取得进步,而要写出言辞雄厚有力、表达清晰且有文学魅力的文章则比较难。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对于前者所要形成或避免的联结能够预知,可以分别练习,理论上令人满意的活动也可以确定,当它们发生和作者满意时也容易被识别。而对于后者,在思想上的联结是好是坏,以至于怎样写是令人满意的,怎样写是令人烦恼而应避免的,确实很难识别。正因为这方面的进步差异如此之大,所以,在高中教作文写作的大部分教师们在评价文章的想象力、幽默感、言辞力度和美感等一般品质的进步上没有明确的要求。在少数个别案例中所指定的表现“文采”的情境与反应的联结一旦被确认、控制或赏罚,就取得了比以前更快的进步。例如,有一条明确的写作规则是“在开头的第一句话中使用‘and’(与)一词的次数每个月不能超过一次”。这样的规则虽然呆板而狭隘,但能在行为上产生固定的联结,而固定的联结确实有助于进步。

练习打字很容易取得进步,而书写却不易进步。其主要原因如前所述,可能是因为打字时,字母、字词及其与所需要的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结更清楚,高效率者与低效率者更容易区分,而且打字效率更容易被奖励所激励。

关于上文所提到的“兴趣系列”,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定量实验。因此,还没有什么新的事实在此处报告。有些被心理学家直接观察过的学习过程,尽管未被实际测量过,但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例如下面所引用的几段话:

“养成全神贯注的注意习惯或兴趣,保持一种普遍有益的心境,这对学习的重要性实不亚于养成上文所讨论过的任何一种‘操作习惯’。”(Book,1908,p.71 f.and p.74)

“从前面的有关颠球、速写、打字、记忆等实验中所获得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单调的技能是技能快速获得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这些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在工作中,单调期与快乐期交替出现,同时保持强烈的热情尤为重要。正如上文所述,与单调相联系的沉闷未必是练习曲线上出现‘高原期’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延长‘高原期’。尽管这种失望之感并非总是与练习曲线上的‘高原期’相并行,但一般如此。而且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当快乐与信心恢复时,有时会预示着新的进步。”(Swift,1906,p.309)

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在诸如加法计算、打字或无意义音节学习等功能练习中,兴趣有助于功能的进步。前面所引用的那段话,虽然没有被有兴趣的学习与无兴趣学习的实际比较所全部证实,但根据常理,这些论述可能是正确的。

没有一个深邃的思想家会怀疑兴趣自身对进步的推动,即因上进而满意,因后退而烦恼,也有助于进步。所以,下面引用的几段论述应当不会引起争论:

“强烈的快速书写愿望和在一些案例中对实验意义和价值认识的增强,都是推动学习者采取新颖而经济的方法的动力。”(Book,1908,p.96)

“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而继续犯错误,当这种做法成为习惯时就会阻碍其进步。如果能够发现错误,尤其还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那么,这种做法就会被抛弃。”(Cleveland,1907,p.303)

“当学习有效时,人心会专注于当前所做事情的成功。”(Swift,1910a.,p.151)

目前还缺少证明上述观点的直接证据与测量结果。兴趣对任务与进步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证据来证明,比较下面实验a与实验b的结果即可证明。实验a与实验b考察的是同一功能的进步情况。实验a中的学习者了解到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进步的程度,因此,他们会关心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实验b的目的是考察各种药效、休息时间长短的作用或学习曲线,所以这组学习者较少关心自己的成绩。此前没有研究者做过这样的比较,而且这种实验做起来也很麻烦,不够精确。结果就如同所设想的那样,功能及其进步可以合理地解释为兴趣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实验a的进步看起来远超过实验b的进步。

“兴趣系列”的其余三个方面,在此只进行简单介绍,无须深入讨论。杜威认为学校工作一定要精心安排和组织,以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需要,只要努力学习就可满足需要)。杜威的论述很精准,也很诚实。大部分人可能都同意他的观点,即便不完全赞同,也至少承认学生带着需要和问题学习,会进步得更快。同时,这种需要通过努力学习就可实现,问题通过努力学习也能成功解决。现代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学习任务对任务完成者应当有意义(学生要带着目的学习,赋予学习以意义),这个主张也可能为人们所认同,至少相信与那些一系列奴隶式、机械式的智力急转弯任务相比,如果学生了解任务的性质与目的,就会进步得更快。此外,认同度最高的主张就是在对功能进行练习时,专心练习的效果要好于不专心的练习。

对工作的兴趣、对进步的兴趣、工作意义、问题意识和集中注意是五种推动进步的动力,也为大家所认同。我们可以再加上两种可能存在争议的动力,一是没有不相干的情绪激动的干扰,二是没有烦恼。

关于情绪对学习的作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冲突。在智力功能上,大部分人认为,除了对工作及其工作的成功怀有殷切渴望而又平静的热情之外,其他所有激动的情绪都能分散注意力,其中不仅包括强烈的爱情、悲伤、耻辱和厌恶,甚至还包括观察者轻微的恐惧、成功带来的狂喜、对竞争者或自身的愤怒,这些情绪都在消耗能量并阻碍进步。

至于在道德功能上,诸如学习积极工作、说真话、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或雇主,大部分人倾向于认为,适当的情绪热情有助于增强道德功能的进步。强烈的反感和因反感所导致的懒惰足以使人养成工作习惯;追求真理的执着热情有助于人说真话;有强烈平等意识的人创造公正。在一些培养宗教和道德信仰的实践上,有人甚至提倡,无论如何都要以某种方式打动人心,然后才有机会引导他们热心向善。

在谈到技能进步时,大部分人反而再次倾向于拒绝所有粗暴的情绪,甚至一切微弱的情绪激动——排除了由成功所引起的满意感和由错误所引起的拒绝感,然而这两种情绪实在算不上情绪激动。

在上述三段问题讨论之前,我首先使用了“不相干的情绪激动”一词。这个词在理论家之间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究竟什么样的情绪激动是“不相干的”。这些争论有待实验证据的定夺。但至少在我看来,这些证据似乎应该表明:(1)一切情绪激动及情绪激动本身好像都是“不相干的”;(2)情绪激动的唯一价值在于它能产生(或代表)进步的满足和失败的烦恼,而不在于它对进步或失败的影响;(3)因此,用一个没有情绪激动的相同心理结构来说,情绪激动属于次级产物。

首先,证据显示,我们必须把诸如逃避、攻击、退缩、慈爱和懒惰等本能反应中原有的倾向、定势和态度与被激活的情绪区别开来,后者有时可能伴随着态度而被激活,但不总是这样。本书前面的章节已经提到了这样的事实,即在本能的反应中尽可能把内心所觉察到的干扰完全排除,也不会无损于本能反应。我们不能根据情绪的强弱推测本能反应的强度。舍弃本能而谈习得的习惯,这样做说理更清楚。以打纸牌为例,心态平静的人才能具有真实的热情来研究这种游戏,甚至为了研究它而宁肯有所牺牲。而心里觉得狂热冲动的人远做不到这点。当遇到说谎能为自己获得好处的机会时,心里不觉得激动的人或许会有回避说谎的态度,而实际被情景所感动、觉得厌恶和轻慢的人反而不能。

其次,如果一谈到“感到愤怒”就意味着拒绝,一说到“觉得可爱”就意味着喜欢,那么,本性中原始的依附关系就可能被破坏。热爱、厌恶等内在的情绪激动与满意和烦恼之间的原始相关关系可能会发生改变,使得原来行为复合体中的某方面特征,即使没有另一方面的特征,也能独立存在。一个人可能会因自己的懒惰而导致暴怒,因此,在无所事事的暴怒中包含着愤怒和无事可做的烦恼。相反,如果一个人因为懒惰而感到烦恼,但从此不再放纵,而常思悔过,他就不会感到通常所说的暴怒、厌恶、轻慢或其他激动的情感。

再次,就意识到的激动情绪的纯粹品质而言,所有激动的情绪都惊人的相似,都惊人的与活动方向无关,因此,也与学习无关(除了那种认为弥散的中性刺激令人满意的理论观点之外)。我们可以不承认在一种情绪的意识方面只有兴奋与抑制、紧张与松弛、满意与不满意。但我们必须承认,当愤怒、蔑视和得意等情绪达到相同程度时,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倾向去做的事情不同,所能得到的满意情境也不同。它们在纯粹情绪意识上的区别变成无关紧要的事情。可是有人却令人感到奇怪地提出,愤怒、蔑视和得意这三种情绪在意识状态上的区别就如同红色、绿色和蓝色之间的区别那样清楚。

又次,大多数有专长和有成就的学习者表明,在功能的练习上与之相关的情绪激动越少,进步就越快。无论是在数学、科学、音乐、绘画的练习上,还是在自我控制和奉献的练习中,成绩高、进步快的人平均总比成绩低、进步慢的人在工作中少受情绪波动的干扰。此外,就同一个人来说,平均来看,工作时情绪激动越少,学习得就越好。对于成功的脑力劳动工作者来说,可以自然选择和淘汰脑力工作的方法,而情绪激动就在被淘汰之列。

最后,在一些快速的进步看来最可能是由情绪激动引起的案例中,这些快速的进步也并非由于情绪激动的作用,而是由兴趣和成功的结果导致的。当然,任何心理活动都能产生某种兴奋,如同抑制人的所有活动,结果导致抑郁一样。一般的满足与特别的成功都有令人激动的特点。但是,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上看,由工作成功所引起的激动与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工作成功两者截然不同。

因此,对情绪激动与功能进步之间一切关系的最好解释,莫如首先假定兴趣是功能练习和进步的积极力量。而情绪激动,如果它能产生兴趣的话,也只有间接的价值;如果它是由兴趣引起的,其价值就是兴趣的标志而已。所以,情绪激动通常被假定为不能产生有效的兴趣。每种情绪的动态力量远在行为之上而独立存在,不需要内心有粗暴的激动。当没有情绪激动时,兴趣会更持久、更专心、更有效。

在讨论担心或紧张情绪时,还得重复类似于上述的论证。现在假定两个人的心境完全一样,只是其中一个有紧张或担心心理,紧张或担心只能消耗能量、分散精力,简直就是自寻烦恼。热心以及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失败带来的烦恼,只有在心情放松时才能表现出来,不一定是因为竞赛和怕失败等而心里紧张。实际上,人的兴趣不牵涉粗野的紧张更好。解释这一点比解释兴趣与情绪激动的关系更容易。当然,有些人确实是不到令人担心的时候不肯工作。然而,要想矫正这些人的缺点,与其让他们更紧张,不如用更高的成就目标唤起他们自身更大的兴趣,这才是唯一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这就好比,与其给他们增加一剂心药,不如让他们服用心理滋养品。

在从事智力、道德和技能等积极的心理活动时,有一点不太强烈的情绪激动比一点都没有更有利于活动的进行,稍有一点紧张感比兴趣平淡的愉快更有利于活动的进行。按照我对行为真相的解释,情绪平和而放松确实有利于活动的进步和活动者自身。

进步的教育条件

进步的教育条件包括学校行政上所筹划的所有条件。一谈到学校的课程安排,就会使我们回到一天的时间安排、练习时间和间隔时间的长短等已经在“进步的外部条件”中讨论过的话题;而一说到教室的温度、光线、空气流通情况以及对患有传染病的儿童的隔离等管理问题,就使我们回到了“进步的生理条件”的讨论;一谈到教材的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话题,就使我们回到刚刚谈到的兴趣、放弃担心、容易识别的联结等“进步的心理条件”上。课程的时间安排以及学校卫生条件与进步的关系,此处无须讨论。但是,教材的选择与组织以及指导学生反应的方法关系到进步的速度,需要对前文已经阐述过的几项原则作出评论和阐明,从中提出对我们来说是新的而重要的原则。

假如学生对已知功能的练习有了一定的目标,那么,教材的选择、组织和呈现,以及对学生反应的肯定、批评和纠正就是使学生获得下列收益的手段:(1)尝试形成某种联结而不是其他的联结;(2)让这些联结形成一定的顺序;(3)自己尝试形成的联结更容易识别[5];(4)使正确的联结更令人满意,使错误的联结更不易重复出现;(5)更满足于功能的一般练习;(6)更满足于功能练习所导致的功能进步。

任何一种教育成就都显示了这六个目标。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给小学生列出算术例题和难题的答案,这种做法虽然符合上述第(3)和第(4)项收益,但与第(1)项收益不符。因为,如果学生知道了答案,就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但这也可能导致他根本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联结。

美国近20年现代语言教学方法的主要变化,为第(1)和第(2)项收益提供了重要说明。现代语言教学已经在联结的选择和排序上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语言教学把教学内容组织成一系列语法规则和范例,形成一个便于语法教学的系统,附加少量的读、写、说,练习应用这些语法规则系统。而现在的语言教学则把教学内容组织成无数独立的用法,并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语言应用的兴趣、机会和实际的联想方式,确定教学内容的排列顺序。

教初学者阅读时,教师会因为其联结的不同、联结的顺序不同而喜欢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以前在读音训练时使用变音符,现在不再使用了,其原因逐渐清楚了。这是因为学生按照第(3)项收益所获得的联结仅仅是由变音符所引起的联结,其价值远没有根据第(1)项收益所获得的价值大。按照第(1)项收益所形成的联结是看到普通印刷品上呈现的音节所导致的联结,形成这种联结的实用价值比看见变音符所形成的联结价值更大。现在的阅读教学从“三只小熊”的故事开始,而不是从单个词或单个句子教起,主要因为从第(4)、第(5)和第(6)项收益中所获得的效益大于从第(2)和第(3)项收益中所失去的效益。如果将阅读的内容用动作表演出来,或者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出来,学习的效果会更好。这不仅是因为能够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因为教初学者阅读,不仅与读音有关,而且与意义有关、与某些白纸黑字的视觉符号有关,这符合第(3)项收益。

规定时限的算术练习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能获得第(6)项收益。优美读物之所以能促进学生的演讲和写作水平的进步,就是因为它能带来第(3)和第(4)项收益;也有第(1)项收益,但这种联结不能经常被认识到。正因为这种联结是通过内部言语形成的,所以,在十个小学生中至少有八个小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他阅读过的,自己写出来的是他说过的话,他实际上是通过阅读来训练良好的演讲和写作。

现在的地理课教学,用家乡风光的介绍开头,取代以前的一开始就讲地球是椭球体的证据,这种在第(2)项收益上的改变,是因为以前的讲法颇使人怀疑第(1)项收益所形成的联结只是口头的。而真正形成这种认识的过程,相对于第(4)、第(5)和第(6)项收益来说,是非常间接和人为的效果。

有教育指导的学习与没有任何指导的独自学习相比,更强调所形成的是哪种联结。例如,一套好的算术教材,它的年级划分、预习内容、辅助练习以及各种专门训练和应用,体现出它对大量可能形成的联结的广泛选择和大量淘汰。这样的教材足以使那些不知道过去四百年算术教学实验的人感到惊讶。对联结种类的重视是明智的。只学习必须学的东西是进步的最佳方法,形成大量无用的或不相干的联结是最大的浪费。但是,即使是一个天才的学生,甚至在相对不易出错和没有疑惑的功能上,独自学习而无指导,也可能误入歧途。

如果把教学内容的组织作为学习进步的条件,一个新的教学原则当然是联结顺序的原则。这个原则本可以列入心理条件之中,但是,在教材内容的组织和所学课程的安排上说明这个原则比在学生独自学习的过程中来说明它更清楚。

为了说明这个原则,我们不妨对两种学习情况做一个对比:一种情况是让一位8岁的儿童像在普通实验里做加法测验那样,自己学习4到5个数字的加法,例如46、73、17、80、9相加;另一种情况是让他在学校里学习这样的加法。在学校里学习时,首先建立的是1、2、3、4这几个数字与表示物体数量和某单位数量大小的名称之间的意义联结,这些意义联结经过复习、加强和扩展,其意义更加明确。与此同时,6、7、8、9、10等数字也会建立相似的联结,并且每一个数字都与它前后的数字形成了固定的联系,即“每个数字是它前边的数字加1”。然后学习总和为9以内的一位数加法,儿童可以通过数数来学习这种加法,并用数数来验证计算结果。在数字(1、2、3、4等)与相应的数量词形成联结的同时,也形成了两者相互替代使用的联结。“加”和“等于”的含义与所呈现的等式子之间也形成了适当的联系。算式情境和与之伴随的对每个加法的态度与每一种相应的系列反应就形成了联结。

不论是视觉符号还是口头言语符号,“十一”与“11”、“十二”与“12”,等等,直至一百,均形成了每个十位数代表“多少个10”和每个个位数表示“多少个1”的意义联系。等类似的式子都代表进行加法计算,又都与适宜的反应相联系,是此前所学的一位数加法联结的迁移。情境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竖式加法,反应是进行加法计算,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同时,也建立了加法计算过程的联结。竖式加法联结也可迁移到其他竖式加法中,例如,如果学会了竖式加法,就可迁移到等竖式计算中。“0”表示“什么都没有”,一旦这个联结建立,就会想到“5+0=5”、“0+4=4”等。看见竖式加法中有0时,例如,等,就会形成“当作没有,加下去”的联结。如果一竖行加起来的总和等于18,就需要建立总和得数大于10的联结了,这时所做的反应大多数都是口头的。

这些联结的介绍和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数数来形成,例如,从0或1开始,数到2;从0或1或2开始,数到3;从0或1或2或3开始,数到4,等等,以此类推。然而,“进位”则是那些需要进位的加法与一个重要原理的联结,而且要提醒学生注意,进位的数字不仅是1,还可能是2或3等。给学生提供需要进位加法运算的实际应用过程,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进位”加法的大量具体联结。当数字相加之和的个位数等于0时,就把它直接写下来;进位的数字可能是1、2、3等。这就是进位加法所要形成的具体联结。

经过学校的系统训练,按次序形成有序的联结,常被认为过于迂腐和过于系统化。形成联结的顺序有无数种,其中有利于进步的可能不过几种。一个初学者仅凭自己的内心冲动和外界暗示,除了已有的基础知识和进步的热情之外,没有指导的无计划训练所形成的联结顺序可能比学校教育所规划的训练更有利于进步。但是,这样的事实并不能驳倒这个原则,相反,却是证明这个原则的例证,明确地说,缜密联结的练习顺序是进步的条件。

* * *

注释:

[1]这里所说的内部过程可能是全部,也可能是一部分,例如,减少一个联结。

[2]这里所说的内部过程可能是全部,也可能是一部分,例如,增加一个联结。

[3]多长的练习时间被认为是“很长”,取决于功能的进步情况和个人的满意程度。例如,对于做加法运算或记忆无意义音节(由32个无意义音节组成一串的无意义音节系列)而言,练习两小时应该算是很长了;而对于打高尔夫球或下棋来说,两小时未必算长。多短的间隔时间算是“很短”,取决于练习时间的长短和功能的性质如何。进行20分钟的加法练习,间隔5分钟就很短,间隔5小时可能都是短的。上文所述内容,即这方面的知识目前还很缺乏。

[4]这里所说的“练习时间”不是指一节课的全部时间,仅指用于功能练习的那部分时间。例如,读九九乘法表、拼写各州的名称、练习书写速度、背诵10个生词、用德语文章做口语练习等。一般说来,这类学习的时限通常约为5分钟。

[5]“更容易”自始至终意味着,自己尝试形成的联结比离开他自己的设备所形成的联结更容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