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名

《哲学片断或片断的哲学》原文写为Philosophiske Smuler eller En Smule Philosophi,英译为Philosophical Fragments。把丹麦语词Smuler译成拉丁语源的Fragments颇为一些丹麦学者所诟病,其理由是Smule除了指“从某物分离出来的极小的、甚至是贫乏的部分”之外,本身还有“面包渣”的意思。《马太福音》15:21-28“迦南妇人的信心”一节中,耶稣对前来寻求帮助的迦南妇人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耶稣视这妇人的信心为大,因此成全了她的心意,治愈了她女儿的病。这里的“碎渣儿”在丹麦语《马太福音》中,用的就是de smuler。但就Smule(r)的主体意思言,Fragment的意思并未出其左右,中文“片断”的意思也与之相契合,它们都有“不管分离出来的部分有多小、多微不足道,它们仍具有与其所出之物相同的本质”的意思,因此我选择“片断”而非更形象的“碎片”、“残片”来与Smuler相对应。这一点与假名作者在行文中称这本书是个“小册子”(Piece)的意思是相吻合的。此外,考虑到克尔凯郭尔对哲学体系化的批判态度,我想借助“片断”一词所蕴含的“整体之一部分”的意思,以及它作为形容词所表示的“零碎的、不完整的”意思来与“体系”相对立。

2.出版时间

《哲学片断》出版于1844年6月13日,“克尔凯郭尔”的名字(写为S. Kierkegaard)作为“出版人”而出现。同年6月8日,克尔凯郭尔用真名发表了Tre opbyggelige Taler(《三则启示性训导文》);6月17日,他用假名Vigilius Haufniensis出版了Begrebet Angest(《恐惧的概念》),用假名Nicolaus Notabene出版Forord(《前言》)。

3.假名作者

Johannes Climacus(约翰尼斯·克利马克斯)的名字是有喻义和来历的。Climacus意为“台阶”、“阶梯”,这是一位希腊修道士和隐士(约579年-649年)的绰号。此人曾独居山洞40年,著有scala paradisi 一书,意为《天堂之梯》,其意象取自《创世记》当中雅各所梦见的“顶天立地”的“梯子”(28:12),该书着重讨论了修道士们应该摒弃的邪恶和应该追求的美德。

4.题辞

克尔凯郭尔不谙英文,他所阅读的莎士比亚著作是由德国浪漫派作家施莱格尔(A.W.Schlegel)和蒂克(L.Tieck)所译的德文版Shakespeare's dramatische Werke。

* * *

[1] “我亲笔所写,代表自己,一切后果自负”对应于三个独立的固定拉丁语表达:proprio Marte,propriis auspiciis,proprio stipendio。

[2] 丹麦语中videnskablig一词既有“科学的”,又有“学术的”甚至“学院化的”意思。“科学研究的努力”(den videnskablige Stræben)指的是黑格尔力图使哲学“接近于科学的形式”并成为“真正的知识”的努力,故仅取其“科学的”涵义。

[3] 路德维·贺伯格(Ludvig Holberg,1684-1754),丹麦-挪威剧作家,丹麦戏剧艺术的奠基人,其青铜塑像矗立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门前。此处的典故出自他写于1725年的喜剧《雅各布·冯·曲堡或夸夸其谈的士兵》(Jacob von Tyboe Eller Den stortalende Soldat),剧中有个博学的文学博士Stygotius说:“我将要踏着前辈的足迹,后天人们将会看到证据,到那时,但愿一切顺利,我要去答辩。”他的论文题为《论这个或那个地方》(de alicubitate),他许诺说还要续写5卷。

[4] “那个高贵的罗马人”指罗马历史学家萨卢斯特(Sallust)(公元前86年-前34年)。他曾是凯撒的一个党羽,后撰写了关于朱古达战争的历史。“出于充分的理由而非懒惰”(merito magis quam ignavia)的说法即出自他,原文为拉丁文。

[5] “体系”(Systemet)在此指的是克尔凯郭尔生活的时代特点。他的老师、丹麦神学家马藤森(H. L. Martensen)在他的一则文学评论中曾这样写道:“这是勿庸置疑的,我们的时代……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思想的、理念的和理想的时代。……我们的时代不仅在严格的意义上说是哲学的、科学的体系的时代,而且还是宗教的、文艺的、政治的乃至工业的和贸易的体系的时代。普遍性已经成为一种被认同的力量,而任何一种具体的利益都将退居后台。”

[6] 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载,索伦(Solon,公元前640-前560年)曾发布法令,称对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漠不关心的游手好闲者是可耻的。他的前任德拉康(Drakon)甚至于公元前624年在雅典颁布法律,判处游手好闲者死刑。

[7] 阿基米德此言在本书中写做nolite perturbare circulos meos,出自瓦勒里乌斯·马克西穆斯(Valerius Maximus)所著9卷本《奇闻逸事录》中的第8卷,原书写做noli,obsecro,istum disturbare(我请求你们,不要打扰这个东西)。

[8] 此处指发动马其顿战争的腓利二世(公元前382-前336年)。

[9] 西诺卜的第欧根尼(Diogenes of Sinope,约公元前400-前325年),著名的希腊犬儒主义者,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尖锐犀利而具有讽刺性的谈话而著称。他常常住在雅典的大街上、市场上、神庙中甚至一只木桶里。此处所引逸事见希腊作家琉善(Lucian,约公元前120-前80年)的记载。

[10] 此典出自丹麦剧作家、黑格尔主义哲学家海伯格(J. L. Heiberg)的写于1825年的闹剧《撒罗门王和制帽商扬》(Kong Salomon og Jørgen Hattemager)。剧中富有的男爵格尔德卡布(Goldkalb)从法兰克福到哥本哈根,哥本哈根的市民做好了充分的接待工作。而一个来自汉堡的与男爵同姓的破产犹太商人撒罗门的衣服被偷,于是他索性穿起闪着银光的狂欢节服装、戴着睡帽扮做男爵,结果受到了哥本哈根市民的热烈欢迎。该剧剧名已成为一个固定的丹麦语短语,意为“真的有所差别”。

[11] “反唱”是将歌词从尾唱至头,此法常出现在希腊合唱中。所谓“时代”、“纪元”的说法可能暗指黑格尔哲学带来的划时代的意义,以及力图“超越”黑格尔体系的努力。

[12] “非理性的狂喜”很可能指海伯格传记中所提到的“皈依”黑格尔哲学时的感受。“……突然,我前所未有地感觉到,我被一种瞬间的内心景象捕捉住了,它为我照亮了我思考的全部区域,唤醒了我身上至今仍掩蔽着的中心思想。从那时起,那个广阔的轮廓当中的体系对我而言变得清晰了,我完全被说服了,至少我理解了它的核心。说真的,那个奇妙的瞬间几乎是我生命中最为至关重大的时刻;它给予了我从未有过的一种安宁、安全和自我意识。”

[13] 克尔凯郭尔的时代,位于哥本哈根北郊的皇家园林“鹿苑”(Dyrehave)于每年6月24日至7月2日对全体国民开放,其间会搭设很多帐篷和桌子,并有杂耍、歌舞、木偶等民间游艺活动。

克尔凯郭尔在这里使用的slaa om是一个双关语,一来指杂耍艺人所玩的那种头脚倒置的游戏,二来该词在丹麦语中被用来描述黑格尔哲学中正-反-合式的辩证发展历程中的第二步。

[14] 腓德烈(Fredericia)是位于丹麦日德兰半岛的一个港市。研究者们未找到此处提及的“火警新闻”逸事的出处。

[15] “共同的利益”原文为拉丁文communio bonorum。

[16] 《哥林多前书》第9章第13节:“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吗?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吗?”

[17] 柏拉图对话《克拉底鲁篇》中苏格拉底曾说:“不过假如我曾听过普罗第科值50德拉克马的演讲的话,据他自己宣称,听过这演讲的人或许会从中受到教育,那么没有什么会阻止我立刻看到关于名望的真实情况。可是我只听过他值1个德拉克马的演讲,因此这方面的情况究竟如何我可是弄不明白的。”德拉克马是古希腊时期的银币。

[18] “向神请求”原文为拉丁文per deos obsec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