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质的东西,对象性与“科学”

《精神现象学》是显现着的绝对被把握的历史 ,“就[……]其被把握了的组织结构而言”是精神的历史(参见,著作结尾)——也就是说,它的系统——体系。在一个唯一的意识中共处的东西 ,就是 无条件的自我意识,或者说,它通过这种自为的共处而存在。

系统的“形式”不是强加给意识的壁垒(“空的组织结构”——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毋宁说,这种形式本身就是意识之隐蔽的本质形态,也就是说,为其自己本身(新的真实的对象)的对象性。

在这种对象性 中出现的恰恰不是意识的 形式,而就是它本身 作为“形式”——作为“我思”的最内在的本质。

组织结构的形式和否定性 。否定之否定。

这里的决定深深地隐藏着:“意识”或对象或对象性,根本上通过绝对的优先性而存在并活动着。

真理作为确定性。存在作为理念或范畴。存在作为对象性或“理念”。——存在和思想。

2.概观1

“感性确定性本身”只“是”“其经验的这种历史”。

其真理,即其确定性,即与之相应的意识之自我确定性,在于让新的真实的对象产生的“运动”( )(导论,第14节)。

(这里的“运动”是以放在—前面的形式表—象性的,即表—象活动作为自行—去 —表—象活动的表—象着的突变[ ][从……出来——进到……中]。——“运动”不是“位移”。)

对象1.新的;2.真实的。

经验——不是在某个“另外的”对象上,而是就在同一个上,就是说,这一个在经验中作为另一个被制造出来。

作为直接的知识的感性确定性之真理是中介 。

新的真实的对象之对象性是中介性 (否定之否定)。

对象性(无条件的先验的)就是“否定性”。“否定性 ”如何与首先由康德规定的对象性 相关:

对象性和确定性。确定性和“科学 ”,“科学 ”及其证明:作为让其概念的显现。科学和体系。

3.绝对的光线 概观2

“体系”和“对象”——(“共—处”),先验演绎第16节。

《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参见,《逻辑学》1812年,第Ⅹ页)。 (1)

“导论”——认识之检验——认识作为“工具或手段”。——认识作为“道路”,作为进程,作为“运动 ”。

现在清楚了:认识作为“经验的运动 ”。而这种经验作为确定性——本身是绝对的“真理”。道路就是真理本身——通过其显现和看起来像而显现着的真实。这种看起来像的东西是绝对本身的光线。光线,它触及“我们”——“我们”,先验的无条件的追问者,即旁—观者——在展望新的真实对象的“附加—行为”中的旁观者。

“行为”仅仅是践行已经发生的事情。

4.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笛卡尔(对象性及其真理的统一)。

参见,《现象学》,“导论”,结尾段落和《逻辑学》1812年,“导论”,第Ⅹ页以下。 (2) 在那里,黑格尔说:“在《精神现象学》[请注意简化了的标题](班堡和伍茨堡1807年)中,我展现了意识从其最初直接与它和对象对立一直到绝对知识之进展运动,这条道路贯穿了意识与客体之关系 的所有形式,并获得了科学的概念 及其成果。所以这种概念(且不说它在逻辑学本身的范围产生)在这里无须论证,因为它本身就包含着论证;再没有比仅仅通过意识更能形成这种论证了,意识之特有的形态完全消融在上述[概念]中,正如消融在真理中那样。”

这里清楚地表明,纵然 精神之诸形态的一切残余,确实都遵循着 这种先验的变化,笛卡尔的追问愈加或真正地完成了。“科学 ”=绝对知识的知识:作为现实性本身的无条件的确定性。而这种现实性就是无条件之思想(我思)的对象性 。

5.运动

说明“运动”的概念非常重要

1.从 (变化)出发

2.着眼于表—象,旁观—附加行为,回—转

3.连同扬弃一起考虑

4.着眼于作为“道路”的认识,精神——进程

5.作为“变化”的规定

6.来—这里—发生的东西(Das Bei-her-spielen) (3)

通过直观之本质 个别化:直接被表—象的个别物 ,a)从对象 出发;b)通过放走 (Loslassung)的方式。

在一切意识中本质性地特殊化 ——通过“反思”和显现。

康德的一切综合判断的最高原理和黑格尔《法哲学》序言中的名言,以他们各自的方式说出了两方面的意思,存在就是现实性,即对象性,真理就是确定性。

7.检验

“检验”(Prüfen)——经验——无条件的先验回转。

黑格尔并不否认先于绝对之完成了的绝对知识而先行对绝对认识的检验 ,但其本质是不同的形式,那就是 ,通过光线触及自己——追随光线。

所以反过来:绝对,被绝对击中或引导,跟随绝对。回转 (Umkehrung)。

8.存在—神学的特性

形而上学的存在—神学特性的根据之所在(光线)。正如出自 (因为思想和存在二者是同一的)的来源。

*

德国观念论的绝对形而上学并没有草率地超越界限,而是严肃地践行被交付的使命。不是草率 ,而是最高的谨慎,首要地或明确地坚持思考这里所给予的一切东西(无条件的东西)。

另外一点非常谨慎之处在于存在之历史性的思想,只有从这样的思想出发,才能弄清绝对形而上学的本质。

9.回转

思想者(人)被光线所触及并通过这种触及,完全只有遵循这光线,他才可能去思考绝对。

思想者自发地奉献给绝对,并在那样一种 形态中形成他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反过来当然就是照射思想者的真理之光线。

所以这个思想者,为了真实地去认识,就必须追随这光线。

所以他必须进行某种回转——而他将做到什么程度,这就要看绝对本身所必然要求的是什么,在其进程中所要展现的是什么?

10.德国人和形而上学

因为德国人可以进入历史性瞬间,在其中,他们必然专注那作为其自己的东西而对之所期待的。这种自己的东西只能通过本质性的争辩而被占有,争辩才使本质性的东西成为值得追问的。直到今天,德国人与德国观念论形而上学的关系仍然纠缠于非此即彼之中,其历史性的原因可能在这里被跳过。要么盲目地=不理解地拒绝绝对形而上学,要么同样盲目地重复或以恶劣的形式粉饰时代需求。

沉醉于这种非此即彼之中,包含着没落的危险 。

11.绝对和人

绝对不会被拖入知识之辛劳和痛苦之中。参见,谢林Ⅶ,第135页。 (4)

并没有给出 什么,而是除去了偶然的东西。多余的东西——人本身的本质。

这种本质是什么呢?从何或如何来规定?人如何 存在?他向来都在 其本质中 存在,还是说只不过在达到其本质的途中?从何处或怎样来标画?

12.反思——反冲——回转

“意识之回转”是我们的附加行为,现象之序列 由此而回转。

序列 不是为 我们所考察的意识的,而是“为我们的”。

但我们是谁 ?哲学思想者。哲学——无所不包或无处不在。

诸现象序列之回转 (“意识之本质形态的全部顺序”);经验不是由我们“造成”,而是被我们所接受——但是要通过回转。

由作为先验的经验所要求的,即出自反思 之本质的这种回转却是必然的 。

只是这种必然的 回转——其必然性本身是“为我们的 ”。

但却不真的是纯粹地“通过”我们 。

13.筹划和回转

哲学并不首先形成与绝对的某种关系,而是自 失于这种已经存在的关系中。自失就是他的附加行为——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自失(Sichvergessen)——让光线起作用。被照射 ,成为 某种光线 ——而这种光线在展示中照亮自己 。

随着这种光线,思想者走向自己。所以,他在自身之外并走近或带给他自己。

在自身之外——在筹划 中。筹划什么 ?显现着的东西 ——“对象”。如何,向何处 筹划?其对象性 。

表明“是什么”——外加“如何”。但如何 只能通过或遵循其显现的方式。

14.经验作为先验的

意识的经验之可能性和必然性居于作为“反思”的这个意识本身之中,绝对本身想要 通过反思展开其真理。它的这种意愿——现实性。

这种“反思”是自己的光在自身中的反射,所以就是自行显示 ——发光 。光线 就是反思。

我们的认识活动——一种“回转”,是由“反思”本身所要求的。

“经验”就是运动,是被意识的 经验着的精神之本质,是作为绝对之本质经验的历史 的哲学 本身。

经验是精神面对而立着的对象性 ,显现之显现性本身 。

意愿之意图——真实之现实性。

“意识本身”就是在这种经验中“把握”或者说就是“内容”。被经验的东西是为意识的 。

那种无条件的知识本身就(展现)要求意识的经验,因此——意识的经验 。

15.谢林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

谢林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经过康德先验哲学的影响[?]或本质性提纯,是向莱布尼茨的回返,虽说,其形而上学现在在先验的—存在性的意义上被形而上学地理解。

16.《现象学》和绝对

结论:参见,第13节.

问题 :《精神现象学》失去了体系中权威性的角色意味着什么?

如果体系就是绝对本身——这样 绝对就还不是其完成了的赦免 !而这种绝对性至关重要,因为存在之遗忘通过绝对 确定性就完成了!一切都打发掉了,也就是说,再也没什么了。

关涉 到“人”。在何种 意义上?(参见,关于谢林,人神同形同性论)关系的绝对本质。

人 和存在。

17.与黑格尔争辩

1.意识,因此。

2.先验的东西——存在作为对象性,旧的不真实的对象——现实性作为理念。

3.真理作为确定性。

4.人作为主体——自我意识。

5.最具存在性的东西——绝对;

主体性作为无条件的主体—客体。

6.体系和历史编排。

绝对形而上学和技术。

7.新的真实的对象,即存在者性质作为被意识到的存在者性质,就是表—象活动的对象。

摆到—自己—面前——认识着的意志——存在作为意志。绝对想要 在我们近旁。

8.否定性和作为存在的存在者之真理。

18.黑格尔(结论)

绝对形而上学,无条件的思辨和“经验 ”。

经验(参见《百科全书》第7/8节)近代的原则 。人的在近旁—存在(Dabei-sein);不仅“也”在近旁,而且是证明的根本判决——先于洞察——显而易见的事实。参见第37节及以下,“经验主义”。

主体性。作为近代形而上学的绝对形而上学。经验 不是“实证主义”或盲目的感性或“事实”,而是本质意义上的确定性 。

人——神人同形同性论,参见,谢林 。

人与 “存在者 ”。

* * *

(1) 版本参见前文第66页注释4。——在Georg Lasson版(Leipzig 1932年)第Ⅰ卷,第29页。

(2) 版本参见前文第66页注释4。——在Georg Lasson版(Leipzig 1932年)第Ⅰ卷,第29页。

(3) beiher是“顺带”的意思,拆成bei-her就是“来—这里”,spielen是发生、游戏、上演的意思,Bei-her-spielen是来—这里—发生的事件。海德格尔这一段主要表达随着意识与意识相对而立,被意识放在前面的对象及对象性或现实性。——译者

(4) F.W.J.《谢林全集》,由K.F.A.谢林出版,Stuttart,Augsburg 1856—18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