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成子

【题解】

广成子,传说中的道家人物,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对比此篇与《庄子》书中有关广成子的内容,两段文字基本相同,且《庄子》书中所述更为详细,所以可以推断,《神仙传》的这段故事是从《庄子》一书中节录而来。

除了《神仙传》中的这段记述,葛洪又在自己所著的《抱朴子·内篇·登涉》中提到黄帝和广成子:“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说明广成子精通医药。

黄帝见广成子的故事,主要是作者想通过广成子之口,讲述欲要治理天下,必先从自身修炼得道入手,阐述治国和修身是一体的关系。其中提到所谓修身之道的要诀就是要“守其一”“处其和”,既要能做到摒弃干扰,保持内心清净,如“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也要能养形固精,“无劳尔形,无摇尔精”,这样才能长生不死,这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道的理想境界。

南北朝时的道经《太上老君开天经》把广成子说成是太上老君在黄帝时代的化身:“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息阴阳,作《道戒经》道经。”就是说在黄帝的时代,太上老君下凡为道教天师,号曰广成子,根据阴阳的消长变化,作了《道戒经》一书。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则对广成子进行了重新塑造,说他是道教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住九仙山桃源洞,为阐教“十二金仙”之一,多次帮助姜子牙出战,曾和太华山云霄洞赤精子共同救下殷纣王的两个儿子,破了金光圣母所摆的金光阵等。

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 (1) 。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 (2) ?”广成子曰:“尔治天下,禽不待候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 (3) ,何足以语至道?”黄帝退而闲居,三月后,往见之。

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答曰:“至道之精 (4) ,杳杳冥冥 (5)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6) ,形将自正 (7) ;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 (8) ,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 (9)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我道者,上为皇;失吾道者,下为土 (10) 。将去汝,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 (11) ,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矣。”

【注释】

(1) 崆峒(kōnɡ tónɡ)之山:叫崆峒山的地方共有五处,黄帝见广成子的崆峒山,一说在甘肃平凉境内,如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一说在今河南临汝西南,如唐舒元舆《桥山怀古》诗:“襄城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余荒丘。”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八·汝州》记载:“崆峒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广成子庙,即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考《庄子》原文“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有学者认为,“空同”是庄子杜撰的一个词,本为“空明”“混同”的意思,表明广成子得道的一种境界,后世将之等同于“崆峒山”,是神仙家的一种附会。 (2) 至道之要:“道”是中国道家的核心概念,指万物总的规律和法则,是道家修行所要体悟的最高追求。道家认为,如果把握了“道”,则能顺应万物的规律去治理和改造世界。至道,指最高的“道”。 (3) 禽不待候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这是广成子指责黄帝没有治理好天下,导致大自然规律被打乱,自然运行遭破坏。禽不待候而飞,指飞禽没有按照天气物候进行迁徙。候鸟的迁徙都是有时间规律的,如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讲到节气与自然的变化:鸿雁来,草木萌动。就是说到了雨水节气,大雁就要从南方飞到北方去。 (4) 至道之精:《老子·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以“至道之精”是指“道”在生成或化生万物的过程中,最先产生的精微物质,这种精微物质能够顺应“道”的运行而组成世界。 (5) 杳杳(yǎo)冥冥(mínɡ):微妙精深的样子,这里指至道之精似有似无的一种存在状态。 (6) 抱神以静:“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指主宰生命功用、生起变化的能力。道家修炼术语中又将之称为“元神”,以与后天意识活动的“识神”相区别。在中国传统医学里“神”即是指维持生命运行的一种功能,在五脏中为心所主,现代系统论中的self-organization power(自组织能力)接近其内涵。“神”的功能可以通过静养、内观等手段经过气的强化而得到加强,故此处说“抱神以静”,即是在静中养神的一种方法,后世发展成道教修炼的静功,如内丹术等。 (7) 形将自正:道家的修炼里认为通过守神的静功,到一定的阶段,生命的神和气变得强大之后,会反过来对身体进行自我优化和调整,具体的一些表现就是打坐时会脊柱变直、身体变端正等。 (8) 无摇尔精: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精、气、神是维持生命运行的三要素,精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提供生命活力的物质基础。道家认为,可以通过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从而让生命摆脱物质态易生易灭的束缚,达到成仙长生不老的状态。但人体内的“精”难以储存,易于消耗,所以克制自身欲望,保持体内的“精”不被耗用,也是修行的一个必备条件。“无摇尔精”即广成子告诫黄帝,不要贪图过多的外在欲望而消耗身体的精气。 (9) 多知为败:道家的修行中,认为过于追求外在的知识,是对生命的一种滥用,如《庄子·内篇·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就是说生命是有限的,而外界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生命就会产生危险。所以,道家强调静心息虑以涵养生命。 (10) “得吾道者”几句:《庄子·在宥》此句原为:“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 (11) 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这里的“无穷之门”“无极之野”都是比喻得道后不再受时空限制的一种理想境界。无穷,指数不尽的。无极,指没有边界的。

【译文】

广成子是古代的仙人。他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中。黄帝听说他后去拜访他,问他道:“敢问要修成最高的道的要诀是什么?”广成子说:“你治理天下,飞禽还没到物候就飞走了,树木花草还没有变黄就凋落了,怎么能跟你讲最高的道呢?”黄帝退了回去,反省了三个月,又去拜见他。

黄帝双膝跪着前行到广成子面前,向他拜了两拜,再请教修身之道。广成子答道:“最高的道所生成的精气,是微妙难寻的,如果做到既不看也不听,在静中涵养你的神识,那么你的身体会自然端正起来;让内心保持清净,不过度劳累你的身体,不动用耗损你的精气,就可以长生了。谨慎地守住内心,不起念虑,不受外界的干扰,如果过多地追求外在的知识,你的内心就会败坏。我只是守住一心不乱,让生命始终处于和谐的状态,所以现在一千二百岁了,形体还没有出现衰老。得到了我所说的道的人,才可以做世上的合格统治者;不遵循我所说的道的人,则最终死去变成尘土。我就要离开你了,进入无穷之地的大门,遨游于没有边界的原野,与日月的光芒一样长久,与天地一起常在,人们都死尽了,我还独自存在。”

卢敖 若士

【题解】

卢敖见若士,最早见于《庄子》轶文,即后世学者从古籍中辑录出来的被郭象所删的《庄子》一书原文,但后来这些原文大部分也已佚失。有学者认为,这个卢敖即秦始皇时同徐福一起出海为秦始皇求仙的方士“卢生”,因秦始皇晚于庄子,所以这篇故事不大可能出自《庄子》一书。笔者认为,这篇故事文字和寓意都比较符合《庄子》一书的思想和风格,来源于《庄子》的可能性比较大,把卢敖说成是秦始皇时的卢生,可能是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误解。

这篇故事的完整文字最早见于《淮南子·道应训》,《神仙传》引录时稍有改动。大意讲述卢敖见到仙人若士,自夸几乎游览了天地的四方尽头,想要和仙人若士交朋友,但被若士讥笑其见识浅陋,因为在若士看来,他所见的并不是天地真正的尽头,意在说明修道的境界是无止境的。文中若士所述遨游的地方,实喻指修道人士所能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故事寓意真正得“道”之人对“道”的体认是没有穷尽的。

若士者 (1) ,古之仙人也,莫知其姓名。燕人卢敖者,以秦时游乎北海 (2) ,经乎太阴 (3) ,入乎元阙 (4) ,至于蒙谷之山 (5) ,而见若士焉。其为人也,深目而玄准 (6) ,鸢肩而修颈 (7) ,丰上而杀下 (8) ,欣欣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因遁逃乎碑下 (9) 。卢仰而视之,方踡龟壳而食蟹蛤 (10) 。

卢敖乃与之语曰:“唯以敖焉,背群离党,穷观六合之外 (11) 。幼而好游,长而不渝 (12) ,周行四极 (13) ,唯此极之未窥,今睹夫子于此,殆可与敖为友乎?”若士淡然而笑曰:“嘻 (14) !子中州之民 (15) ,不宜远而至此,此犹光乎日月,而载乎列星。比乎不名之地,犹窔奥也 (16) 。昔我南游乎罔崀之野 (17) ,北息乎沉默之乡 (18) ,西穷窈冥之室 (19) ,东贯鸿洞之光 (20) 。其下无地,其上无天。视焉无见,听焉无闻。其外有沃沃之汜 (21) ,其行一举而千万余里,吾犹未之能究也。今子游始至于此,乃语穷观,岂不陋哉!然子处矣,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上 (22) ,不可以久驻。”乃举臂竦身,遂入云中。卢敖仰而视之,不见乃止,恍惚若有所丧也。

敖曰:“吾比夫子也,犹黄鹄之与壤虫也 (23) 。终日行不离咫尺 (24) ,而自以为远,不亦悲哉!”

【注释】

(1) 若士:这两字原意是“好像有那么个人”,是作者用浪漫手法创造的一个仙人,后代指仙人,如唐代唐彦谦《乱后经表兄琼华观旧居》诗:“长忆映碑逢若士,未曾携杖逐壶公。”元顾瑛《金粟冢中秋日燕集》诗:“东海招若士,西池访阿缑。”东汉王充在《论衡·道虚篇》中曾说:“或时卢敖学道求仙,游乎北海,离众远去,无得道之效,惭于乡里,负于论议,自知以必然之事见责于世,则作夸诞之语,云见一士。其意以为有(仙),求(仙)之未得,期数未至也。”王充这里是为了批判世人妄求成仙的迷信思想,而指“若士”是卢敖求仙失败后因担心被人议论所编造出来的人物。 (2) 燕(yān)人卢敖者,以秦时游乎北海:这段话在《淮南子·道应训》以及王充《论衡》所引的文字中都未见,应该是葛洪所加。葛洪在其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中称秦始皇被卢敖和徐福等人欺骗,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是一个叫“卢生”的人和徐福等一起为秦始皇去海外求仙,这大概是后世有人把“卢敖”误认作秦始皇时“卢生”的原因。燕人,燕国的人。燕,周代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战国时曾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北海,此处非确指某处,指北方的地域。 (3) 太阴:亦指北方,《淮南子·道应训》高诱注:“太阴,北方也。” (4) 元阙(què):元,通“玄”。应为避讳字“玄”。《淮南子》中作“玄阙”,指北方之山。以下此类避讳字径改,不再出注。 (5) 蒙谷:山名,古代传说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蒙谷,是谓定昏。”高诱注:“蒙谷,北方之山名也。” (6) 玄准:高高的鼻子。 (7) 鸢(yuān):俗称老鹰,属于鹰科的一种小型的鹰,捕食蛇、鼠、蜥蜴、鱼等,静立时常常两肩上耸。 (8) 杀:此处是束紧的意思。 (9) 碑:通“崥(bǐ)”。山脚。 (10) 踡:此处通“倦(juàn)”。古代楚国人把倨叫作“倦”。倨,两腿伸直分开而坐。蛤(ɡé):即蛤蜊,一种带壳软体动物,栖浅海沙中,肉可食。 (11) 六合:指空间里的上下和四方,也泛指天地或宇宙。 (12) 渝:改变,违背。 (13) 四极:四方最远的地方。 (14) 嘻(xī):叹词,此处带有轻蔑的意思。 (15) 中州:古指中原,约为今河南、山西黄河流域一带。 (16) 窔(yào)奥:指深奥幽远的地方。窔,室内东南角,也指幽深之处。奥,室内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处隐蔽的地方。 (17) 罔崀(wǎnɡ lǎnɡ)之野:指遥远到没有山的地方。罔,无、没有的意思。崀,指山。 (18) 沉默:指寂静、安静的地方。也指得道的人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 (19) 窈冥(yǎo mínɡ):深远渺茫貌。此指极深远的地方。 (20) 鸿(hònɡ)洞:西汉高诱注《淮南子·原道训》:“鸿,大也。洞,通也。”形容虚空混沌,漫无涯际。 (21) 沃沃之汜(sì):沃沃,形容水流洪大的样子。汜,原指不流通的水沟,此处代指流水。 (22) 汗漫:渺茫不可知意,后附会为仙人的名字。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九垓(ɡāi):亦作九畡、九陔。中央至八极之地,此处泛指整个天地。 (23) 犹黄鹄(hú)之与壤虫也:这句话是卢敖拿黄鹄与壤虫相比较,感叹自己与若士的差距太大。鹄,雁形目鸭科雁亚科天鹅的一种,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壤虫,即螳螂。一说为幼虫。壤,通“蠰(nánɡ)”。 (24) 咫(zhǐ)尺:比喻相距很近。咫,中国古代长度单位,在周代指八寸,合现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译文】

若士是古时的仙人,没人知道他的姓名。燕国人卢敖,在秦朝时游历北海,经过北方,进入北方的山中,来到蒙谷山,见到若士。若士这个人,双目深陷而鼻子高挺,像老鹰一样耸着肩,脖子很长,上半身壮硕而下半身却修长,正兴高采烈地要迎风而舞,回头时看到卢敖,于是逃跑到山脚下。卢敖仰起头看,若士正伸腿坐在龟壳上吃着螃蟹和蛤蜊。

卢敖于是和他说道:“只有我卢敖,离开人群和朋友,看尽了上下四方之外的地方。我年幼时喜欢游历,长大后也未曾改变,曾到过四方最远的地方,只有这个地方还没有来过,现在看到您在这里,大概可以跟我做朋友吧?”若士不以为然地笑着说:“唉!你这个中原人,不怕路途遥远来到这里,也算是与日月同光,可被铭记于星空的行为了。但跟你去过的那些不知名的地方相比,还有更加幽深的地方。过去我曾游历到南方没有山的荒野,到过北方无声的地界,去过西方深远的尽头,穿过漫无边际的东方。我去的地方,它的下面没有大地,它的上面没有天空。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听不见。它的外面有洪大不息的流水,我跨一步就能行走几千万里,但还是不能了解它的全部。现在你才游历到这里,就说自己看尽了世界,岂不是见识太浅陋了吗!你在这待着吧,我和汗漫在九垓之上有约定,不能长久待在这里。”若士于是举起两臂,纵身向上一跳,就升入云中。卢敖抬头看着他,一直到看不见了才停下来,感觉精神恍惚,像丢了东西一样。

卢敖说:“我跟若士比,就像黄鹄和螳螂的差别。我整天游走,却没有跨出咫尺的距离,还自以为走了很远,不是很可悲吗!”

老子

【题解】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也被中国道教尊为始祖。相传为其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提出“道”化万物的思想,用“道”来解释宇宙生成和万物运行,该书还充满了朴素的哲学思辨,如“祸福相倚”“高下相成”“有无相生”等。书中还有关于养生、修身、治国、兵法以及修“道”等的种种智慧,也因此,《道德经》和《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的影响也远播到国外,《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近五百种,涉及十七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但是关于老子的真实身份,在司马迁写《史记》时就已经模糊不清,现在主流的观点是比较认同司马迁的一个说法,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在周代曾做过掌管图书的“守藏室之史”。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对老子其人和《道德经》一书,学界又有了一些新认识。比如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表明,《道德经》在汉初是不分章的,只分上、下两篇,且顺序是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与现在王弼河上公本基础上整理的八十一章版《道德经》通行本有别。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的竹简本《道德经》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版本,它的出土表明《道德经》至少在战国中晚期就已经成书。综合其他方面的一些考古发现,有人猜测,《道德经》的作者有两个人,“德篇”为周代先祖古公亶父,“道篇”为周宣王时一个叫“单 ”的大臣,但证据仍嫌不足。

总之,因为不确定老子的身份,导致与其相关的各种传说层出不穷,在此篇中,葛洪收集了当时关于老子的传说,并对其中的一些荒诞不经的说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是一些“浅见道士”为了吸引别人来学习老子,而对老子进行的神化。他认为老子是一个因“得道”而成仙的人,并十分推崇和赞赏老子“道”的智慧。

老子者,名重耳 (1) ,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 (2) 。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 (3) ,犹以李为姓。

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 (4) ,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

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 (5) ,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 (6) ,伏羲时为郁华子 (7) ,神农时为九灵老子 (8) ,祝融时为广寿子 (9) ,黄帝时为广成子 (10) ,颛顼时为赤精子 (11) ,帝喾时为禄图子 (12) ,尧时为务成子 (13) ,舜时为尹寿子 (14) ,夏禹时为真行子 (15) ,殷汤时为锡则子 (16) ,文王时为文邑先生 (17) ,一云,守藏史 (18) 。

或云,在越为范蠡 (19) ,在齐为鸱夷子 (20) ,在吴为陶朱公 (21) 。皆见于群书,不出神仙正经,未可据也。

【注释】

(1) 重耳:在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只说老子姓李名耳,重耳一名来源于道教神话传说。传说中老子是上古盘古开天辟地不久的神仙,为了能来到人间传播道教,寄胎于下凡仙女腹中,后经过八十年,从其左胁下生出,到六岁时,因耳朵大,自称重耳,字伯阳。 (2) 楚国:又称荆、荆楚,是中国历史上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苦县:古县名,春秋时又叫相,大约在今河南鹿邑。因为历史上苦县的名称和行政中心不断变动,导致现在关于老子的出生地产生了两种说法,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另一说法是在安徽涡阳县涡北街道郑店村的天静宫,两地为此争论不绝。里:街巷。 (3) 见:同“现”。出现。 (4) 精魄:精神魂魄。魄,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 (5) 上三皇:在托名东晋葛洪所著道教神仙类典籍《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记载,上三皇为上古时期的三位神仙首领,“天皇即玉清圣境元始天尊盘古氏是也”“地皇即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地皇是也”“人皇即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人皇是也”。玄中法师:又称“玄中大法师”或“玄中大法师静老天尊”,道教中指的是老子在上三皇时的化身,也是老子十号之一。 (6) 下三皇:《元始上真众仙记》中指称近古的三位神仙首领,即天皇太昊伏羲氏、地皇炎帝神农氏、人皇黄帝轩辕氏。金阙帝君:原为道教上清派神祇,又称金阙后圣太平帝君、后圣九玄金阙帝君、金阙圣君、皇天上清金阙帝君、金阙后圣李君等,也是老子十号之一,传为下三皇中地皇时的神仙,会在“壬辰之年三月六日”下临世间传教,后在唐宋年间与太上老君合为一人。 (7) 伏羲(xī):风姓,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他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历史记载中的“三皇五帝”之首,也是中国医药学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现伏羲庙,又称太昊陵,位于河南淮阳。郁华子:传伏羲氏时老子降世所称的号。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记载,伏羲时老子降世,居荒野,号郁华子。清刘锦藻《续文献通考》记载,老子伏羲时出,授《天皇内文》,一号宛华,称田野子,作《元阳经》。 (8) 神农: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据传生于陕西宝鸡姜水(今清姜河流域),因他发明了刀耕火种的方法,教会民众垦荒种植,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故号神农氏,道教将其尊为五谷神农大帝,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等。又因其善于用火,故又称炎帝。据说他发明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并发现治病的草药等。传说炎帝部落曾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部落,后两个部落开始融合,炎帝和黄帝共同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九灵老子:传老子在神农氏时期降生世间所称的号。 (9) 祝融:其身份传说有多种,一说是炎帝四世孙,一说是黄帝后裔,一说为南方火神,曾受天帝之命而杀鲧,与共工大战。《左传》中称其为五正中的火正(一种官职),东汉班固《白虎通》中将他与伏羲、神农并称为三皇。道教中称其为赤帝,在衡霍山(即南岳衡山),属于五方神中的南方之神,又为南海之神,号赤精成子。广寿子:相传为老子在祝融时降生世间所称的号。 (10) 黄帝:中国古部落首领,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在《史记》中,被列为五帝之首,称其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先后打败炎帝和蚩尤而夺得天子之位。后世关于黄帝的传说很多,如命令仓颉造字,向岐伯请教医学,向广成子请教修仙,据说舟车、弓矢、房屋等都是其发明,其妃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制衣的技术,后世被尊为蚕神。现陕西黄陵县有黄帝陵,每年都有祭祀活动。 (11) 颛顼(zhuān xū):《史记》中称其为黄帝之孙,名高阳,上古五帝之一,传说中国在颛顼时才真正实现统一,他按区域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赤精子:相传为颛顼时老子的化身,后小说《封神演义》中,将其塑造为元始天尊十二大弟子之一。 (12) 帝喾(kù):《史记》中称其为黄帝曾孙,颛顼族子,五帝之一,因生于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镇),又称高辛氏,传说二十四节气由其创立。禄图子:又作录图子,相传为老子在帝喾时代降生世间所称的号。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记载,帝喾时老君降世,居于江滨,号录图子。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称,老子帝喾时降于江湄,曾讲授《黄庭经》,又传授给帝喾《九天真灵三天宝符》,后升天为玄宫真人。 (13) 尧:帝喾之子,名放勋,五帝之一。传说尧是位贤明的君王,他曾让大臣制作历法,分定四时,并设立谏鼓和谤木,让老百姓可以随时向他表达意见,并开创了王位的“禅让制”。传说围棋也是他发明的。务成子:相传为老子在尧时降生世间所称的号,《混元圣纪》称,老子于尧帝时降世,居姑射山,号务成子。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有以务成子命名的《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属于房中类;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记载有“务成子丹法”,属于道家的炼丹术。 (14) 舜:《史记》中记载是尧帝之后的君王,传说他有两个瞳仁,故名重华。其年轻时以至孝闻名,后尧帝考察他多年,最后把帝位禅让给他,他在位时多有政绩。尹寿子:传为老子在舜帝时降生世间的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说,尹寿子在虞舜时,降于河阳,说《道德经》,教以无为之道。又传道于彭祖。一云:作《通玄真一经》七十卷,《道德经》千二百卷。 (15) 夏禹: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其父名鲧。相传鲧治理洪水不成功,被舜所杀,后来禹继承鲧的事业,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死后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真行子:相传为老子在夏禹时降生世间所称的号,《混元圣纪》记载夏禹时老子降世,居商山,号真行子。《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称:真行子,一号宁真子。禹时降于商山,教以勤俭之道,授禹九畴书及灵宝五符、治水真文。 (16) 殷汤:即成汤,传为帝喾之后,商部族首领,商朝开国君主。曾打败夏朝最后一个国君夏桀,在亳(今河南商丘)建都,史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锡则子:传老子在殷汤时降生世间所称的号,《混元圣纪》称:商汤时,老君降世,居于潜山,号锡则子。 (17) 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朝奠基者。其父原为商代西伯侯,父死而代,故又称西伯昌。相传他曾被商纣王囚于羑里而演《周易》,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周朝,追尊他为周文王。文邑先生:相传为老子在周文王时降生世间所称的号。 (18) 守藏史:《史记》中称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也”,一般认为是掌管周朝图书典籍的官吏。 (19) 越:即春秋时的越国。春秋末期,越国著名君主勾践消灭吴国,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山东、安徽、江西等地,雄踞东南,而勾践本人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范蠡(lǐ):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人,被后人尊称为“商圣”。相传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因不满当时楚国的政治黑暗,而与好友文种一起投奔越国,并一起辅佐越王勾践消灭了吴国。传说他功成名就之后隐居到齐国,化名为鸱夷子皮,期间三次经商而成巨富,又三散家财,后老死于陶地,世称陶朱公。《列仙传》中有其传,已将其神化为仙人。 (20) 齐:周朝时山东半岛的一个诸侯国。周武王封吕尚(姜子牙)于齐(初封在今河南,后迁至山东),由于国君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齐”或“吕齐”,后被田氏取代,史称田齐。其疆域大致为今山东偏北的大部及河北西南部。鸱夷子:《史记》中称范蠡到齐国后,自改名为鸱夷子皮。 (21) 吴:周朝时诸侯国之一,约在今江苏苏州、无锡及浙江湖州一带,传为周武王的两个伯父所创,其末代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所杀而亡国。陶朱公:陶,地名,古属吴国,在今江苏无锡的五里湖,《史记》中称范蠡老死于此,故世称其为陶朱公。

【译文】

老子,名重耳,字伯阳,是古代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他的母亲感应一颗大流星而怀孕,虽然是接受天然胎气而生,但是出现在李家,所以还是以李为姓。

有人说,老子是出生在天地之前的。有人说,老子是上天的精魄,大概属于神灵一类的东西。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把他生下来,出生时,他剖开了母亲的左边腋下而出,老子出生时就满头白发,所以叫老子。有人说,他的母亲没有丈夫,老子是母亲家族的姓。有人说,老子的母亲刚好走到一颗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用这个作为我的姓。

有人说,上三皇时老子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老子是金阙帝君,伏羲时老子是郁华子,神农时老子是九灵老子,祝融时老子是广寿子,黄帝时老子是广成子,颛顼时老子是赤精子,帝喾时老子是禄图子,尧帝时老子是务成子,舜帝时老子是尹寿子,夏禹时老子是真行子,殷汤时老子是锡则子,周文王时老子是文邑先生,另一种说法,说老子是周朝时掌管图书典籍的官吏。

有人说,在越国老子是范蠡,在齐国老子是鸱夷子,在吴国老子是陶朱公。这些说法出现在各家书中,并非出自与神仙相关的正宗经典里,不可作为依据。

葛稚川云:洪以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当无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劳,背清澄而入臭浊,弃天官而受人爵也 (1) 。夫有天地则有道术 (2) ,道术之士,何时暂乏?是以伏羲以来,至于三代 (3) ,显名道术,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苟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说。

其实论之,老子盖得道之尤精者,非异类也。按《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仕魏为将军 (4) ,有功,封于段 (5) 。至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之玄孙瑕,仕于汉。瑕子解,为胶西王太傅 (6) ,家于齐。

则老子本人灵耳 (7) ,浅见道士,欲以老子为神异,使后代学者从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长生之可学也。何者?若谓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

或云:老子欲西度关,关令尹喜知其非常人也 (8) ,从之问道。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 (9) ,遂有老聃之号。亦不然也,今按《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 (10) ,老子未入关时,固已名聃矣。老子数易名字,非但一聃而已。

所以尔者,按《九宫》及《三五经》及《元辰经》云 (11) :人生各有厄会 (12) ,到其时,若易名字,以随元气之变 (13) ,则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

老子在周,乃三百余年,二百年之中,必有厄会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老子本末,故当以史书实录为主,并老仙经秘文,以相参审。其他若俗说,多虚妄。

【注释】

(1) 爵:古代君主赐予贵族的封号,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位。 (2) 道术:此词源于《庄子·天下》篇中:“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庄子意指能修道、行道的学术,后世指道家的法术,古代主要有经法、忏法、斋、醮、符咒、禁咒、隐遁、乘跷、驱邪、伏魔、降妖、消灾、祈禳、房中术、神仙术、辟谷等。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五云:“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人能学道,则变化自然。”所以道教中人常有“道无术不行”的说法,就是说“道”寓于“术”,行术就是演道之意。 (3) 三代:原指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此处指离作者最近的汉、魏、晋三个朝代。 (4) 魏:战国时诸侯国之一,由晋国被魏、韩、赵三家瓜分而来,约在今河北魏县和河南开封一带,曾为战国时七雄之一。 (5) 段: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传》原文为“封于段干”,即魏国的段邑和干邑这两个地方,故李姓后世也以封邑为氏,称段干氏。段,今山西运城夏县东部。干,干河流域一带,即姚家河一带。 (6) 胶西王:即刘卬,汉刘邦孙,其父刘肥。汉文帝时被立为胶西国王,汉景帝时因参与叛乱,兵败被杀。其地约在今山东高密西南一带。太傅:又称太子太傅,为辅导太子的官员。 (7) 人:原为“神”字,据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改。 (8) 关令尹(yǐn)喜:传说为掌管函谷关的官员尹喜,一说“尹喜”一名为汉人误传,“关尹”原为周代官职名,因《列子·仲尼》中有“关尹喜曰”一句,而被后人误读为“尹喜”。尹喜在道教中被称为文始先生,传为周代大夫,他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古今未来之事,曾著《关尹子》九篇,后自请为函谷关令,而得遇老子,留老子著述《道德经》等。 (9) 聃(dān):原指耳朵长而大,此处指舌头伸得很长。 (10) 今按《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应为道教著作,今已不传,内容不详。 (11) 按《九宫》及《三五经》及《元辰经》:《九宫》《三五经》《元辰经》应为道教著作,今已不传,内容不详。 (12) 厄(è)会:指众灾会合、厄运来临的时候。在道教说法里,修道的人在达到某一阶段或在人世存活太久时,会遭遇到特别的灾难。 (13) 元气:古人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同时能推动世界的变化和运行,如《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太平经》:“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

【译文】

葛洪评说:葛洪认为老子如果是属于上天的精灵或神仙,应当在每个时代都会现身。他会放下高贵的地位去做一个卑贱的人,他会放弃安逸的生活而去辛苦劳作,他会离开清静的世界而进入臭秽的浊世,他会放弃上天的官位而接受人世的爵位。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道术,有道术的人,什么时候少过呢?所以从伏羲以来一直到三代,以道术而扬名的,世世代代都有,又为什么一定是老子一个人。那些关于老子的传说都是些后世学道之人,因为喜欢奇特,崇尚怪异,一心想推崇老子,所以才生出这些说法。

若按实际情况来推论老子,他大概属于得道人士中的杰出之才,但并非不是人类。按《史记》的说法:老子的儿子名叫李宗,在魏国做将军,有军功,而被封赏在段这个地方。到李宗的儿子李汪、李汪的儿子李言、李言的玄孙李瑕,又在汉代做官。李瑕的儿子李解,是胶西王的太傅,家在齐国。

所以老子本来是人中的聪慧之士,见识浅薄的道士们,想把老子塑造成神异之人,让后世学道的人跟他学习,而不知道这样做会更加使人不相信长生不老是可以学习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要是说老子是一个得道的人,则人们必定勤奋努力地争着仰慕学习他;要是说老子属于神灵异类,那么就不是常人可以学习的了。

有人说:老子想从西方出关,守关的官长尹喜知道他不是普通人,向他请问修道的事。老子很惊讶,所以才把舌头吐出很长,然后有“老聃”的称号。这个说法也是不对的,现在根据《九变》和《元生十二化经》,老子在还没有入关的时候,就已经叫“聃”了。老子几次改变名字,并非只有一个“聃”而已。

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按照《九宫》《三五经》和《元辰经》的说法:人的一生会有灾难降临的时候,到那时,要是改变名字,顺应元气的变化,就可以延长寿命,度过灾难。这个时代有道的人,也大多这么做。

老子在周代,生活了有三百多年,二百年之间,必定不止一次有灾难降临,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名字稍微多些。想要搞清楚老子身份的始末,应该以史书实际的记录为主,和神仙的经典秘籍一起,相互参照分析。其他那些世俗的传说,多属虚妄之言。

洪按《西升中胎》及《复命苞》及《珠韬玉机》《金篇内经》 (1) ,皆云: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 (2) ,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 (3) ;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4) 。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至武王时为柱下史 (5) 。时俗见其久寿,故号之为老子。夫人受命,自有通神远见者,禀气与常人不同 (6) ,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

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 (7) ,金醴金液 (8) ;次存玄素守一 (9) ,思神历藏 (10) ,行气炼形 (11) ,消灾辟恶,治鬼养性 (12) ,绝谷变化 (13) ,厌胜教戒 (14) ,役使鬼魅之法 (15) ,凡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 (16) ,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 (17) ,自有目录。其不在此数者,皆后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

老子恬淡无欲 (18) ,专以长生为务者,故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者,盖欲和光同尘 (19) ,内实自然,道成乃去,盖仙人也。

【注释】

(1) 《西升中胎》及《复命苞》及《珠韬玉机》《金篇内经》:均为道教典籍,今已不存,内容不详。 (2) 颡(sǎnɡ):额头。 (3) 日角月悬:在额角处有日月的图案凸显出来。 (4) 文:同“纹”。指手上有特别的纹理。 (5) 柱下史:周秦时代的官名,相当于汉代以后的御史。掌文书及记事,同时纠察弹劾百官,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 (6) 与:原为“是”,据《太平广记》改。 (7) 九丹:外丹名词。用草木、矿石药物经过烧炼而成,服之可以长生成仙的九种丹药。《上清道宝经》卷四“九丹者”注:“第一丹名九华,第二神符,第三龙丹,第四还丹,五饵丹,六炼丹,七深丹,八伏丹,九寒丹。”《抱朴子·内篇·金丹》作丹华、神符、神丹、还丹、饵丹、炼丹、柔丹、伏丹、寒丹。八石:常作为炼丹用的八种矿石药物,具体说法不一,一般指朱砂、雄黄、云母、空青、硫黄、戎盐、硝石、雌黄。 (8) 金醴(lǐ):在道教炼养之术中指口中津液,一些道教养生家认为,通过吞咽口中津液可以滋养五脏,延年益寿。金液:有多种说法,道教内丹术中指肺之液,也有指元气。外丹术中指用药物所炼成的药液,也代指水银。 (9) 玄素:玄女和素女,传说她们以房中术(古代的性保健活动)授黄帝,后世流传有《素女经》。《抱朴子·内篇·微旨》:“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守一:道教修养之术,认为通过“守一”,可以让人的精神合一,从而能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道教《太平经》中有专门介绍“守一”的方法。 (10) 思神历藏:指通过冥想、内观身内脏腑所驻神灵的方法进行的修炼,为道教上清派的主要修法,代表著作有《黄庭经》。藏,通“脏”。脏腑。 (11) 行气:又称服气、炼气,分外息法和内息法两大类。外息法一般是以呼吸吐纳结合闭息所进行的炼养活动,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中说:“夫吐故纳新者,因气以长气。”神仙家认为人的禀气有定数,当损耗过大时,则出现寿命的伤损,故可以通过行气法来补益,古代流传的有蛤蟆行气、龟行气等。内息法是以静坐养神、养气的方式进行的训练,如胎息法等,现存最早的内息法文献为约战国时期的《行气玉铭》。炼形:指通过导引动作,来使身体气血运行通畅、身体柔和、健康长寿的锻炼方法。 (12) 鬼:原指人死后的灵魂,此处指人身中一些不良的习性。 (13) 绝谷:即辟谷,古人认为可以通过此法养生延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篇中专论辟谷,并考证辟谷的方法有几百种,他在书中说道:“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对辟谷的功效和注意事项都有论述。一般绝谷期间不吃谷类食物,但会吃一些药物并配合导引服气等方法。 (14) 厌(yā)胜:意即厌而胜之,旧时民间一种避邪祈吉活动,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行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桃剑、门神之类。 (15) 鬼魅(mèi):泛指鬼怪之物。 (16) 符:道教驱使鬼神或帮助人与神进行沟通交流的秘文,图形一般为文字和符号的结合体,使用时用笔墨写在纸上。按道教的说法,符的功效与写符人的诚心相关。《清微元降大法》中说:符者,阴阳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 (17) 《老子·本起》:一本介绍老子的书,今已不存,内容不详。 (18) 恬(tián)淡:指人内心清心寡欲的一种状态。 (19) 和光同尘:出自《老子·四章》“和其光,同其尘”一句,原意为不对事物有尊和卑的偏向,以免引起贵和贱的分别心,后引申为与世浮沉,随波逐流而不立异。

【译文】

葛洪查阅《西升中胎》《复命苞》《珠韬玉机》《金篇内经》,它们都说:老子黄白皮肤,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横贯的皱纹,额角两端似有凸出的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鼻骨似两根柱子挺立,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以跨出一丈远,双手上有十道纹路。在周文王时为守藏史,在周武王时是柱下史。当时的人看到他很长寿,所以称他为老子。人受天地之命,必然有一些通达神明而又有智慧远见的人,他的禀赋气质与平常人不一样,就会成为得道之人,所以能得到天上的神仙们的帮助,被学仙之人所追随。

因此老子发明了很多济世度人的方法,有内服的九种丹药和八种矿石,有漱咽津液之法;又留存玄女、素女房中养生的方法,守一养生的方法,冥想身内脏腑之神的方法,行气术和导引锻炼形体的方法,消除各种灾难和避开厄运的方法,制服心中恶念存养心性的方法,辟谷不食和让身体变化的方法,制服对手的厌胜法,修道应遵循的教导和规矩,驱使鬼魅的方法,共有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这些都在《老子·本起》篇中有记载,都有目录。凡不在这些著作中的,都是后来的道士们私自增添的,并不真正是老子的著作。

老子是内心清净无欲的人,专心致力于修炼长生之道,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职上没有什么升迁,大概是想与尘世共浮沉,让内心被自然之道所充满,待修道成功之后再离去,大概就成了神仙了。

孔子尝往问礼 (1) ,先使子贡观焉 (2) 。子贡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师名丘,相从三年,而后可教焉。”

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 (3) ,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

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

曰:“《易》也 (4) ,圣人亦读之。”

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 (5) ?其要何说?”

孔子曰:“要在仁义 (6) 。”

老子曰:“蚊虻噆肤 (7) ,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 (8) ,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明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

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矣;使道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

孔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诵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迹 (9) ,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说也。”

老子曰:“夫六艺 (10) ,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陈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孔子归,三日不谈。子贡怪而问之。孔子曰:“吾见人之用意如飞鸟者,吾饰意以为弓弩而射之,未尝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麋鹿者 (11) ,吾饰意以为走狗而逐之,未尝不衔而顿之也;人之用意如渊鱼者,吾饰意以为钩缗而投之 (12) ,未尝不钓而制之也。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 (13) ,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使吾口张而不能翕 (14) ,舌出而不能缩,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注释】

(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说他晚年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思想言行被弟子记录整理成《论语》一书,应是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一部著作。孔子见老子问礼的说法,最早见于《庄子》一书。礼:指周代的礼教。因为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正是周朝衰落,各诸侯国并起的时期。当时周王室地位下降,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相互征伐兼并,战争不断。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想通过推行礼制,约束各诸侯国,通过礼教,使国家恢复到周代早期稳定有序的状态。 (2)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雄辩,有政治才能,曾任鲁国、卫国相辅。他还善于经商,并因经商而成巨富,被认为是儒商的始祖。 (3) 贾(ɡǔ):做买卖的商人。 (4) 《易》:即《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本为古代占卜的书,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传》是对《经》的解释和说明,又称《易传》。《易经》分六十四卦,《易传》分为七种十篇。《周易》主要是用阴阳卦象来表示事物演进变化的过程,包含了一定的哲学辩证思想。《史记》中称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 (5) 曷(hé):怎么,为什么。 (6) 仁义: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后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说。 (7) 虻(ménɡ):昆虫的一科,种类很多,身体灰黑色,生活在野草丛里,雄的吸植物的汁液,雌的吸人、畜的血。噆(zǎn):叮咬。 (8) 汩(ɡǔ):扰乱。 (9) 周、召:即周公旦和召公奭。周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称为“元圣”,也是孔子最推崇的人物之一。他曾帮助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被封于鲁国(今山东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小部分地区)。周武王死后,他代为摄政,平定管叔、蔡叔叛乱,在周武王的儿子成王成年后移交了王位。召公奭,周王室的宗亲,为建立、巩固西周政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以后,把召公封在北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位列三公之一,与周公共同摄政,并与周公分陕而治,为发展周朝初期的农业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10) 六艺:含义有二,一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是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教授的主要内容。二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所教授的六部经典。此处指后者。 (11) 麋(mí)鹿:俗称“四不像”,是一种中国特产的珍稀动物。 (12) 缗(mín):钓鱼绳。 (13) 太清:这里指天空。 (14) 翕(xī):合,聚。

【译文】

孔子曾去老子那里请教关于周礼的事,他先派子贡去探访。子贡到了后,老子告诉他说:“你的老师名字叫丘,他如果能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导他。”

孔子最终见到老子,老子告诉他说:“善于经商的人会把财富藏得很深,就像他没有财富一样;君子修养到很高的道德后往往显得很愚讷。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念妄想,这些对你都没有好处。”

孔子在读书,老子看见了问他:“读的什么书?”

孔子说:“《周易》,圣人也读它。”

老子说:“圣人读它是可以的,你读它有什么用?它的要义是什么?”

孔子说:“要义是阐述仁义。”

老子说:“蚊虻叮咬皮肤,搞得人整晚都睡不着,就像现在有人痛心疾首地宣扬仁义扰乱人心一样,是制造大乱。天鹅不用每天清洗羽毛就很白,乌鸦不用每天染色也很黑,天空是自己变高的,大地是自己变厚的,太阳和月亮都是自己发光的,星辰是自己排列好的,花草树木生来就有区别。你要是向着修道的方向行进,则道自会来居,又何必用仁义!那不是敲着鼓寻找逃跑的羊吗?你这是扰乱人的本性啊。”

老子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吗?”

孔子说:“我求索了二十七年也没有得道。”

老子说:“假使道能拿出来献给别人,那么没有一个人不献给他的君王;假使道能拿出来送给别人,那么没有一个人不送给他的亲人;假使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么没有一个人不告诉他的兄弟;假使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么没有一个人不把它传给他的子孙;但是都没有做到,没有别的原因,那些人心中没有承载道的能力,则道不能降临到他们身上。”

孔子说:“我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弘扬前代君王的道,阐明周公、召公的宏伟业绩,用它们来游说七十多个君王,都没有被采用,人真是太难被说服了。”

老子说:“六艺是前代君王过时的东西了,这个怎么能拿出去向他们说教呢?你现在所学习的,都是因为太过陈旧了,所以才说服不了别人。‘迹’就是鞋子踩出来的脚印,鞋子如果不换,踩出来的脚印能有什么区别吗?”

孔子回来后,沉默了三天不说话。子贡很奇怪地问他。孔子说:“我遇见人家的心思像飞鸟一样飘逸时,我就构造一个弓箭去射他,没有不成功射落的;如果别人的心思像麋鹿一样敏捷跳跃时,我就构造一只奔跑的猎狗去追逐他,也没有不咬到嘴里并拿住他的;别人的心思要是像潜在深渊里的鱼一样深藏不露时,我就是构造一个带钓钩的绳子投下去,也没有不钓出来并制服住他的。至于龙,乘着云气往来,遨游在天空之中,我就追不上了。现在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惊得我张着嘴合不上,吐着舌头缩不回,精神恍惚,都不知道他人在哪里。”

阳子见于老子 (1) ,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 (2) ,所以致射也。”

阳子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子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被万物而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称其名;位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 (3) 。”

【注释】

(1) 阳子:即孙阳,字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人,善相马。 (2) 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猿猴。 (3)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几句:这几句化用《老子·二章》中的一段话:“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是道家理想中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状态。即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顺其自然,不做过多干预,整个国家也能依道而行,井井有条而不混乱。

【译文】

孙阳子见到老子,老子对他说:“虎豹因为身上斑纹太美丽,猿猴因为活动太过敏捷,所以才导致被人射杀。”

孙阳子说:“请问圣明的君王应该怎么治理国家?”

老子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功劳盖世但却似与自己无关;教化万物却又不使老百姓产生依赖;他有很高的德行但却并不被老百姓所歌颂;没人知道他人在哪里,但他却又无处不在。”

老子将去,而西出关,以升昆仑 (1) 。关令尹喜占风气 (2) ,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四十里,见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国 (3) ,都未有所授,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中。

老子有客徐甲 (4) ,少赁于老子 (5) ,约日雇百钱,计欠甲七百二十万钱。甲见老子出关游行,速索偿不可得,乃倩人作辞 (6) ,诣关令 (7) ,以言老子。而为作辞者,亦不知甲已随老子二百余年矣,唯计甲所应得直之多 (8) ,许以女嫁甲。甲见女美,尤喜,遂通辞于尹喜。得辞大惊,乃见老子。

老子问甲曰:“汝久应死,吾昔赁汝,为官卑家贫,无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与汝 (9) ,所以至今日,汝何以言吾?吾语汝,到安息国 (10) ,固当以黄金计直还汝,汝何以不能忍?”

乃使甲张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复使甲生,乃为甲叩头请命,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遣之而去。并执弟子之礼,具以长生之事授喜。

喜又请教诫,老子语之五千言,喜退而书之,名曰《道德经》焉。

尹喜行其道,亦得仙。汉窦太后信老子之言 (11) ,孝文帝及外戚诸窦,皆不得不读,读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谧然 (12) ,而窦氏三世保其荣宠。

太子太傅疏广父子 (13) ,深达其意,知“功成身退”之义,同日弃官而归,散金布惠,保其清贵。及诸隐士,其遵老子之术者,皆外损荣华,内养生寿,无有颠沛于险世。其洪源长流所润,洋洋如此,岂非乾坤所定,万世之师表哉!故庄周之徒 (14) ,莫不以老子为宗也。

【注释】

(1) 昆仑:原为道教神山,被称为“百神之乡”,相传为西王母所居之处。今昆仑山在新疆和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 (2) 占风气:即风角占候术,是古代占卜术中很重要的一支,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中就专门有“风占”一节,主要通过对风的分析而占卜所要发生的事。 (3) 中国: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 (4) 客:这里指佣人。 (5) 赁:租借。此处意为被雇佣。 (6) 倩:请别人代自己做某事。 (7)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8) 直:通“值”。酬劳。 (9) 太玄清生符:一种能起死回生的符。 (10) 安息国: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国,是亚洲西部的伊朗高原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王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代替。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史记》《汉书》和《后汉书》都对其有记载。 (11) 窦(dòu)太后:即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刘启的母亲。史载窦太后好黄老之说,要求景帝和窦氏国戚都要读老子的书,并用老子休养生息的理念治国,形成了汉代文帝和景帝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的稳定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12) 谧(mì)然:平静的样子,指国家安宁。 (13) 疏广:字仲翁,号黄老,东海兰陵(今属山东临沂)人,西汉名臣。疏广从小好学,精于《论语》《春秋》,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封为太子太傅。疏广信奉黄老之学,任太傅五年后,因感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之说,称病辞官与侄子俱还乡。还乡后将皇帝所赐黄金遍赠乡里,教化一方。乡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旧址筑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疏城”;在其散金处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内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绝。 (14) 庄周:即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春秋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庄子》一书,道教中也称《南华经》。

【译文】

老子将要离开中原,西出函谷关,以便登临昆仑山。关令尹喜占卜风气,得知会有神人来过关,于是清扫了四十里道路,看到老子时就知道是他了。老子在中原时,没有教授过任何人,知道尹喜命中应当得道,于是暂住关中。

老子有个佣人名叫徐甲,从小就受雇于老子,当时约好每天一百工钱,至今共计欠徐甲七百二十万钱。徐甲见老子要出关远游,不能马上索要到工钱,于是请人写了封文书,拜见关令,告诉他老子欠钱这件事。那个为他写文书的人,也不知道徐甲已经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计算了一下徐甲应该拿到的工钱发现有很多,就许诺把女儿嫁给他。徐甲见那女子很漂亮,特别高兴,所以就把文书呈递给了尹喜。尹喜看到文书后大吃一惊,于是去见老子。

老子责问徐甲:“你早就应该死了,我当初雇佣你,是因为我官职卑微,家里贫困,没有可以使唤的人,所以给你‘太玄清生符’,让你能活到今天,你怎么还来告我?我告诉过你,到安息国后,一定会计算好工钱用黄金偿还给你,你怎么就不能忍耐一下呢?”

于是让徐甲对着地面张开嘴,老子的“太玄真符”顿时落在地上,丹书上的文字就像新写的一样,而徐甲则立刻变成了一架骷髅骨。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能再次让徐甲复生,于是替徐甲磕头请求饶他一命,请求自己出钱代老子偿还给他。老子又将太玄符投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尹喜于是给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走了。尹喜同时拜老子为师,执弟子礼,老子于是把长生之术都教给了尹喜。

尹喜又向老子请示教导和训诫,老子对他说了五千多字大义,尹喜回去后书写了下来,命名为《道德经》。

尹喜遵照老子的道而修行,也得以成仙。汉代窦太后信奉老子的话,于是孝文帝和窦氏外戚,都不得不读老子的书,读后都大有收益。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时候,天下安宁,而窦氏三代也得以保住荣耀尊宠的地位。

汉代太子太傅疏广叔侄,也深深领会了《道德经》的要旨,知道“功成身退”的大义,同一天弃官回家,广散金钱,布施恩惠,保住了清名和尊贵。至于诸多隐士,凡是遵照老子的道术修行的,都外弃荣华富贵,内养而得寿延年,没有在险恶的世事中遭遇颠沛流离。老子的大道源远流长,润泽所及,洋洋洒洒,怎能不说是天地造就的,万世的师表呢!所以像庄周这样的人,没有不以老子为宗师的。

彭祖

【题解】

彭祖是古代著名的养生家,传说他活了八百岁,历经尧帝时代至殷商时代,为尧帝时大彭氏国(今江苏徐州)人。西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称其先祖为颛顼,其父为陆终,共有兄弟六人,彭祖排行第三,并说:“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可知按《史记》所述,彭祖当为一氏族,非指一人。据此,清代学者孔广森认为,世传的彭祖八百岁可能是由彭国存在的年限附会而来,并不是彭祖这个人的实际寿命。今江苏徐州境内为古大彭氏国所在地,当地至今有不少关于彭祖的传说。

汉代之前,彭祖以善于养生和长寿闻名。如《荀子·修身》:“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刻意》篇中则提到彭祖善导引养生术:“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在这里,庄子认为彭祖是一类以练习呼吸吐纳、锻炼导引以求长寿的养生家,也因此,后世流传的导引术中多有以彭祖冠名的术势,如《太清导引养生经》中有“彭祖导引图”,明《养生导引法》中有“彭祖谷仙卧引功”等。世传以彭祖命名的著作有《彭祖经》,还有《道藏》中收录的《彭祖摄生养性论》,都是有关养生的专著。战国楚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提到彭祖为帝尧烹调野鸡汤,所以一般也认为他善于食疗养生。

彭祖的故事也见于题为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也有收录,二者文字内容相似且都比较简略。但是却已将其神仙化。如《列仙传》描述彭祖:“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迄,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葛洪此篇对彭祖的描述则详细得多,尤其提到彭祖精于房中术,是《列仙传》所无。

房中术本是汉以前以讲述性生活保健和生殖健康为主的医学知识的总称,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的房中著作就有八家,一百八十六卷,可见其内容之丰富。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其书多散佚,清末学者叶德辉从中外古籍中辑出《素女经》《素女方》等,编纂而成“双梅景 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问》《天下至道谈》也属于房中养生的专篇,《十问》中尚记载有王子乔与彭祖的对答。

关于彭祖精于房中养生术的说法,汉代之前未见记载。《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房中八家,并无以彭祖命名的书,直到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称“房中之法十余家”,其中便有了彭祖,而在《抱朴子·内篇·极言》中,他简略地提到了彭祖与殷王、采女的故事,并说此传说来自《彭祖经》,可知当时即有《彭祖经》传世。

关于《彭祖经》一书,应是后人编纂的以彭祖命名的书,今已佚,其中有不少关于彭祖论述房中术的内容,极有可能是汉代之后的人的附会之作,但葛洪对其中的论述较为认可。他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讲到“房中之事”,认为“彭祖之法,最其要者”。而本篇中彭祖的主要观点,即是修道求仙者不必完全禁欲,但对房中之事要掌握好分寸,慎重对待。这些思想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葛洪对彭祖的态度较为矛盾,一方面有赞赏,如在《抱朴子·内篇·勤求》中说:“若彭祖、老子,止人中数百岁,不失人理之欢,然后徐徐登遐,亦盛事也。”一方面又有所质疑,如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天耳。”

此篇中,作者借彭祖之口,指出修道不必完全禁欲,但需要掌握好分寸,慎重对待房中术,其思想值得进一步研究。

彭祖者,姓篯讳铿 (1) ,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 (2) ,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 (3) 。王闻之,以为大夫 (4) ,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 (5) ,常有少容。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 (6) ,少周游,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 (7) 。伺候,竟不见也。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 (8) ,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 (9) ,摩搦身体 (10) ,舐唇咽唾 (11) ,服气数十 (12) ,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 (13) ,以攻所患。心存其体,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王自往问讯,不告。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

【注释】

(1) 姓篯(jiān)讳铿(kēnɡ):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的用法。 (2) 不恤:不考虑,不忧虑。 (3) 治身:即修身,即不断地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4) 大夫:古代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唐宋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清全废。 (5) 水桂:即中药肉桂,可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等症。云母粉:又称云珠、云华、云英、云液、云砂、璘石等,为硅酸盐类矿物。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中说其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主要功效为纳气坠痰,止血敛疮,可治虚喘,眩晕,惊悸,癫痫等症。麋角散:麋鹿角的粉,中药鹿角一般用梅花鹿和马鹿的角,功效为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可用于阳痿遗精,腰脊冷痛等症状的治疗,麋鹿角功效类似。 (6) 窈(yǎo)然:幽静而深沉的样子。无为:语出《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指顺应自然之道,不刻意作为。 (7) 诣(yì):到,古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8) 闭气内息:是古代静坐修行到一定功夫时所出现的一种状态,其时,心肺的呼吸变得极其微弱,似有似无,而下腹丹田部位出现一起一伏似呼吸的状态,叫闭气,也叫内息或胎息。 (9) 危坐:古代指两膝跪地,耸起上身的坐姿。后泛指端坐,直身而坐。拭(shì)目:古人用于眼睛保健的一种方法,做法为锻炼结束时,摩擦双手使手心发热,再用手心捂住两目,轻轻揉动。 (10) 摩搦(nuò):搓摩、按摩的意思。 (11) 舐(shì):舔。咽唾:即吞咽口中津液,古人认为常吞咽津液可以补气,使人强壮。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虚劳羸瘦候》:“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玉泉,口中唾也。” (12) 服气:即食气法,是通过专门的呼吸方法吸纳自然界的清气用于养生。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说:“食气者神明而寿。” (13) 导引:一类通过动作配合呼吸和意识的引导以使关节滑利、肌肉柔和、气血运行顺畅的养生术,也是中医里可通过自我锻炼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西晋李颐在《庄子集解》里注“导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世传八段锦、易筋经即此类。

【译文】

彭祖,姓篯名铿,是颛顼帝的玄孙。殷朝末年,已经七百六十七岁了,但却不衰老。彭祖年少时喜欢清静,不理凡尘俗世,不追求名誉,不装饰车马、衣服,只把养生和修身作为最重要的事。殷王听闻他的德行,就聘他为大夫,彭祖却经常以生病为借口闲居在家,不参与政事。彭祖精通补益、导引之类的养生术,常常吃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容貌一直看起来很年轻。但是彭祖心性稳重,一直不说自己有道术,也不做那些怪异的、惑乱人心的装神弄鬼的事。他清静无为,很少出游,偶尔出去也是一个人走,人们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如果有人跟着,他一会儿就不见了。他有车马却很少乘坐,有时候一出门就几百天,有时候几十天,也不带路费干粮,回家后,穿衣吃饭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他常常行闭气胎息法,从早晨一直到中午结束,然后端坐,用手轻揉双目,按摩全身,舔双唇、咽津液,行服气法几十次后,才起身行走,与人谈笑。如果他偶尔感到身体疲倦不舒服,就用导引、闭气的方法来对治病症。他用意念存守身体,从脸、九窍、五脏、四肢到全身的毛发,都要让意念走到。这时会感觉气在体内像云一样运行,从鼻子、嘴一直通达到十指末端,一会儿就觉得身体舒适了。殷王亲自去询问彭祖养生的方法,彭祖不告诉他。殷王送给他的珍宝玩物,前前后后有几万金,彭祖都收了下来,然后用来帮助那些贫苦的老百姓,自己一点都不留。

又采女者 (1) ,亦少得道,知养性之方,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奉事之于掖庭 (2) ,为立华屋紫阁 (3) ,饰以金玉。乃令采女乘辎軿 (4) ,往问道于彭祖。既至再拜 (5) ,请问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当用金丹 (6) ,此元君、太一 (7) ,所以白日升天也。此道至大,非君王之所能为。其次当爱养精神,服药草,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身不知交接之道 (8) ,纵服药,无益也。能养阴阳之意,可推之而得,但不思言耳,何足怪问也。吾遗腹而生 (9) ,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 (10) ,流离西域 (11) ,百有余年。加以少怙 (12) ,丧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冷热肌肤不泽,荣卫焦枯 (13) ,恐不度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大宛山有青精先生者 (14) ,传言千岁,色如童子 (15) ,步行日过五百里,能终岁不食,亦能一日九食,真可问也。”

【注释】

(1) 采女:原为“朵女”,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原为汉代六宫的一种称号,因其选自民家,故曰“采女”。后用作宫女的通称。 (2) 掖(yè)庭:宫中官署名,掌后宫贵人采女事,以宦官为令丞。 (3) 紫阁:道教认为,紫色为祥瑞之色,所以紫阁一般也代指神仙住所。 (4) 辎軿(pínɡ):辎车和軿车的并称,后泛指四面有屏蔽的车子。辎,古代一种有帷盖的车。軿,古代一种有帷幔的车,多供妇女乘坐。 (5) 至:原为“而”,据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改。 (6) 金丹:指用朱砂、铅、硫磺等烧炼而成的东西,道教中称之为金丹,认为人吃了有长生不死的功效。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说:“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宋以后变成内丹名词,指神、气在体内相凝而发生的一种变化状态。 (7) 元君、太一:原为“九召太一”,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元君,一般指女仙称号,《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称:“夫称元君也,皆女子之神也。”《文昌大洞仙经》:“结中元真精魂名元君,即太一元君也。元君谓之雌一,盖女人为之,女仙得道,皆号元君,为最极贵之称。”也有指元君为老子母亲,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李母,本元君也,日精入口而有孕。”太一,又称太乙、泰一、天一等。秦汉时期,太一被认为是紫微宫北极天帝或天帝大皇,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就是说汉代之前,以“太一”为最高神,春秋两季时对其祭祀,但是至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北宋陆佃注《鹖冠子·泰鸿》:“泰一,天皇大帝也。”唐张铣注《文选》中扬雄的《甘泉赋》:“太一,天神也,居于紫微宫。” (8) 交接之道:即房中术,男女交接的方法。 (9) 遗腹:意为父亲死后出生的孩子,此处指没有父亲而出生的孩子。 (10) 犬戎(rónɡ):古代少数民族名,又叫猃狁,活跃于今陕、甘一带,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受其攻击而亡国。他们一直与中原华夏民族征战不断,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为“犬戎”和“戎狄”。也有人指其为古羌族的一支。 (11) 西域: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后亦泛指我国西部地区。 (12) 怙(hù):原为“枯”,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依靠、仗恃的意思。 (13) 荣卫:也称“营卫”,中医术语,泛指人体的气血。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 (14) 大宛山有青精先生者:大宛山和青精先生,是杜撰的地名和人物。 (15) 童子:古人十五岁成童,二十岁成年,故童子指十五至二十岁,相当于现代标准里的青少年。

【译文】

有一个采女,年少时学过道术,懂一些养生的方法,二百七十岁了,看起来就像五六十岁一样。殷王把她供养在掖庭,为她建造高大的紫色楼阁,并用金玉做装饰。殷王于是让采女坐着华贵的马车,去向彭祖询问成仙之道。采女见到彭祖向他拜了两拜,请教延年益寿的方法,彭祖说:“想要让身体飞升进入天界,补入天宫的官位,应当服用金丹,这是元君、太一之所以能白日飞升成仙的原因。但这是最高的道术,不是君王能做到的。其次就是爱惜养护好精神,服用药草,也可以做到长寿,但不能做到驱使鬼神,凌空飞行。不知道房中养生的方法,即使服用药物,也没有用处。关于怎么调养阴阳,可以去推断体会,却不能用语言说清楚,这不值得奇怪地询问。我是遗腹子出生,三岁时失去母亲,又遇到犬戎的战乱,流落到西域有一百多年。加上我缺少可以依靠的人,死过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女,屡遭忧患,身体的元气受到损伤。我常常感到冷热不调,皮肤也没有光泽,气血枯竭,恐怕不能在世间活多久了。我的见识浅薄,不够资格宣传大道。大宛山上有个叫青精先生的,传说有一千多岁了,面貌看起来就像个青少年,一天能走五百多里路,能一年都不吃东西,也能一天吃九顿饭,他才是可以问道的人。”

采女曰:“敢问青精先生是何仙人者也?”

彭祖曰:“得道者耳,非仙人也。仙人者,或竦身入云 (1) ,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 (2) ;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俗流。然此等虽有不死之寿,去人情,远荣乐,有若雀化为蛤 (3) ,雉化为蜃 (4) ,失其本真,更守异气。余之愚心,未愿此已。入道当食甘旨 (5) ,服轻丽,通阴阳,处官秩耳 (6) 。骨节坚强,颜色和泽,老而不衰,延年久视 (7) ,长在世间。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莫敢犯,五兵百虫不可近 (8) ,嗔喜毁誉不为累,乃可为贵耳。”

【注释】

(1) 竦(sǒnɡ)身:竦,通“耸”。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见《卢敖 若士》篇:“乃举臂竦身,遂入云中。” (2) 茹(rú):吃。芝草:即中药灵芝,古人认为灵芝是仙草,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里记载有赤、黑、青、白、黄、紫六种灵芝,功用有别,但基本都能延年益寿。 (3) 雀化为蛤:古代民间传说,蛤蜊为麻雀入海所化,东晋干宝《搜神记》中言:“百年之雀,入海为蛤。”也有指为黄雀,如《太平广记》引《述异记》言:“淮水中,黄雀至秋化为蛤,至春复为黄雀。雀五百年化为蜃蛤。”同时蛤又能化为雀,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蛤蜊,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雀,麻雀。蛤,蛤蜊。浅海里生长的一种有壳软体动物。 (4) 雉(zhì)化为蜃(shèn):古人以为海里或沙漠里出现的幻景为蜃气所化,所以叫“海市蜃楼”。同时蜃又是雉入海所化,如《礼记·月令》载“雉入大水为蜃”,东晋干宝《搜神记》亦载“千岁之雉,入海为蜃”。这些是古人物化思想的体现。雉,俗称“野鸡”,属于鸡形目体型略大的鸟,栖于开阔林地和田野,成小群觅食。雄的尾长,羽毛鲜艳美丽。雌的尾短,羽毛黄褐色,体较小,善走而不能久飞。蜃,大的蛤蜊。《周礼·掌蜃》注:“蜃,大蛤也。”《国语·晋语》注:“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类也。” (5) 甘旨:美味的食品。 (6) 官秩:指授予官职。秩,古代官吏的俸禄。 (7) 久视:长久地活着。《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吕氏春秋·重己》:“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高诱注:“视,活也。” (8) 五兵:五种古代常用兵器,各家所指不一,此处泛指各种兵器,代指战争、刀兵等灾患。百虫:泛指各种虫兽等灾害。

【译文】

采女说:“请问青精先生是哪种仙人呢?”

彭祖说:“青精先生是得道的人,不是仙人。真正的仙人,有的能耸身跳入云中,没有翅膀也能飞行;有的能驾龙乘云,游走天庭;有的能变化成鸟兽,飞翔在青天白云之中,或者潜入江河湖海游走,或者翱翔在名山大川之间;有的只吸食元气,有的只嚼服灵芝;有的在人世间出没而别人认不出来,有的隐藏他的身体使谁都看不到。仙人常常脸上长得骨骼奇异,身上有着特别的毛发,喜欢住在幽静偏僻的地方,不与世俗之人交往。但是这些仙人虽然有不死的寿命,却避开人情世故,远离世俗的荣辱欢乐,就像鸟雀变成了蛤蜊,野鸡变成了海蜃一样,失去了人的本性,变成了异类。以我愚钝的想法,不希望变成这样。人入道修行就应当享受世间的美味,穿轻巧精美的衣服,精通男女阴阳之事,做一官半职才对。使自己骨骼强壮,面貌和肌肤都充满光泽,年老而不衰败,不断延长寿命好好活着,永久地待在人世间。寒、温、风、湿之气不能伤害,各类鬼神和精怪也不敢来侵犯,刀兵之灾和虫兽之害不能近身,愤怒和喜悦、诽谤和赞美都不牵挂于心,才是最好的修行。”

“人受气,虽不知方术 (1) ,但养之得宜,常至百二十岁,不及此者,伤也。小复晓道,可得二百四十岁,加之可至四百八十岁,尽其理者,可以不死,但不成仙人耳。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 (2) ,所以适身也;美色淑姿,幽闲娱乐,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 (3) ,以悦视听,所以导心也。凡此皆以养寿,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古之至人 (4) ,恐下才之子,不识事宜,流遁不还,故绝其源。故有“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 (5) 。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不以减年,得其益也。凡此之类,譬犹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也。不知其经脉损伤 (6) ,血气不足,内理空疏 (7) ,髓脑不实,体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因气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也。夫远思强记伤人,忧喜悲哀伤人,喜乐过差、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 (8) ,阴阳不顺伤人。有所伤者数种,而独戒于房中,岂不惑哉?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所以神气导养,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伤残之期。能避众伤之事,得阴阳之术 (9) ,则不死之道也。天地昼分而夜合,一岁三百六十交,而精气和合,故能生产万物而不穷。人能则之,可以长存。次有服气,得其道则邪气不得入,治身之本要。其余吐纳、导引之术,及念体中万神 (10) ,有含影守形之事 (11) ,一千七百余条;及四时首向,责己谢过 (12) ,卧起早宴之法 (13) ,皆非真道,可以教初学者,以正其身。人受精养体,服气炼形,则万神自守其真,不然者,则荣卫枯悴 (14) ,万神自逝,悲思所留者也。人为道,不务其本而逐其末,告以至言而不能信,见约要之书,谓之轻浅,而不尽服诵,观夫《太清北神中经》之属 (15) ,以此自疲,至死无益,不亦悲哉?又人苦多事,少能弃世独往山居穴处者,以道教之,终不能行,是非仁人之意也。但知房中闭气,节其思虑,适饮食则得道也。吾先师初著《九节都解》《指教》《韬形》《隐遁》,尤为《开明》《四极》《九室》诸经 (16) ,万三千首,为以示始涉门庭者。”

【注释】

(1) 方术:专指道教采药炼丹及养身之术。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说:“余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 (2) 不失四时之和:古人认为,人要养生,应该顺应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要求做到“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素问·上古天真记》),并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 八音:中国古代根据制作材料对乐器的分类,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此处泛指各类乐器。五色: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此处泛指各种颜色。 (4) 至人:这里指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顺应自然之道养生而长寿之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曾把修道的人分成四种层次,依次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其中说“至人”“亦归于真人”。 (5) 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出自《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意思是声色、游乐、口腹之欲会干扰人的本性,从而有害于养生。五音,指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徵、羽,唐以后又名合、四、乙、尺、工。此处指各种美妙的音乐。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此处代指各种美味食物。 (6) 经脉:经络和血脉,中医认为经络是推动人体内血气运行的通道,包括主干和分支,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经脉为纵行干线,络脉为横行分支,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孙络、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等。《黄帝内经·灵柩·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经络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7) 内理:即“腠(còu)理”。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8) 汲汲(jí):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 (9) 阴阳之术:此处指房中术。 (10) 念体中万神:指道教上清派的存思身内之神法,见于道教经典《黄庭内景经》中,它由早期道教《太平经》中“五脏神”的观念发展而来,认为人体中有三部八景二十四神,通过存思体内各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可以让身体阴阳和顺,脏腑调匀,而无疾病。并认为“可用存思登虚空”,就是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修仙。存思时要求长时间的专心一致、矢志不移,《黄庭内景经》中说:“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后世道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认为人身中五脏六腑、百官九窍以致毛发皆有“神”,故有“万神”之说,如《太清中黄真经》说:“百关九节皆神宅也,脏腑无邪气,所生即万神。”这里的“神”实际上是道教对人体生命功能的一种拟人化。 (11) 含影守形:原作“舍影守形”,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含影守形,也是存思的方法,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中说:“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如含影藏形,及守形无生,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各有效也。”《三洞珠囊》卷五引葛仙公《五千文经序》云:“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气长存。”《抱朴子·内篇·遐览》中提到有《含景图》《守形图》各一卷。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四》中则记载有具体的存思“影人”的方法。 (12) 四时首向,责己谢过:即“首过”法,道教中的忏悔法,实施时面朝选定的方向告白忏悔自身的过错,以达到消除疾病或消灾避祸的目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鲁行五斗米道,“有病但令首过而已”。 (13) 卧起早宴:指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起居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春天和夏天要“夜卧早起”,秋天要“早卧早起”,冬天则要“早卧晚起”。宴,通“晏”。迟,晚。 (14) 悴(cuì):衰弱,疲萎。 (15) 《太清北神中经》:未见著录,道教中传有《太清中经》,不知是否为同一本书。根据上下文,应该是一本很庞杂的巨著。 (16) 《九节都解》《指教》《韬形》《隐遁》,尤为《开明》《四极》《九室》:这些都是道教经书,“指教”原为“指”,今据文意补。《抱朴子·内篇》中有《节解经》《蹈形记》《隐守记》《开明经》,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有《四极明科经》《指教经》,此段疑文字有脱漏或错讹,也有人指“吾先师……以示始涉门庭者”为葛洪所加的注杂入彭祖所说的话中。

【译文】

“人受天地之气而生,即使不知道一些养生的方术,但要是做到恰当养生,一般也能活到一百二十岁,没能活到这么大的,就是伤害了生命。稍微再懂点养生之道的,就可以得到二百四十岁的寿命,再多懂一点的,可能活到四百八十岁,要是完全明白了养生的道理,就可以做到不死,但不能成为仙人。养生长寿的道理,只要做到不伤害生命就行。冬天要温暖,夏天要凉爽,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让身体安适;有美女相伴,休闲娱乐,就不产生欲念的困扰,让情志保持舒畅;有车马和服饰维持出行的庄重,知道满足,自然就没有其他欲求,这样让志趣专一;有八音五色,使视听能愉悦身心,这样可以导正心念。凡是这些都可以养生长寿,但如果不能把握住它们,反倒会很快招致疾病。古代的至人,担心无知之辈,不了解事物的宜忌,耽乐放纵而流连忘返,所以从源头上断绝了这些养生方法。因此才出现“上等修道的人与妻子分床而睡,中等修道的人与妻子各盖一个被子,服药再多也不如一个人独卧”;“听多了音乐会损害人的听力,吃多了美味会败坏人的胃口”等等说法。要是能对欲望进行合理地节制和疏导,过多时要节制,压抑时要疏导,就不会减低寿命,还能获得好处。人的这些欲念,就像水火一样,一旦过用,反倒成为危害。不知道人的经脉受了损伤,血气不满,肌肤腠理空虚,脑髓不足,是身体已经处于病态了。所以一旦受到外界侵犯,因为寒邪之气或酒色过度,就会把病引发出来。要是身体的根本充实,怎么会生病。深谋远虑或强行记忆会伤人,忧愁欢乐、悲哀过度会伤人,太过高兴、生气得不到纾解会伤人,一心急于达成愿望会伤人,阴阳不调会伤人。能使生命受到伤害的原因很多,但是至人却特别强调要谨慎房中之事,不是让人迷惑吗?男女相配,就像天地相生一样,所以需要在行房时导养神气,不使身体状态失和。天地遵循交合之道,所以没有终止的时限;人失去了交合之道,所以才会有伤病的时候。能够避免众多伤害生命的事情,得到阴阳养生术,就掌握不死之道了。天地白天分开而夜晚聚合,一年交会三百六十次,因此精气和合,所以能孕育产生万物而不会穷尽。人如果能效法天地,也可以像天地一样长存。其次有服气术,知道这个道术则邪气不能侵入身体,这是修身的根本。其余还有吐纳法、导引术,以及存念身中万神,含影守形这些修炼方法,一千七百多条;还有一年四季的省察,反省自我,忏悔过错,起床和睡觉分早晚的方法,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修道,但可以用来教给初学者,用来端正身心。人受精气涵养身体,用服气法修炼身体,则身中万神各自安守本位,不这样的话,则气血耗竭,万神会各自散去,到时就只剩悲伤后悔了。人们修道,不在根本上下功夫却追逐细枝末节,告诉他精深玄妙的话而他却不能相信,他看到简明扼要的书,却说内容浅薄,也不用心阅读理解,常常读些像《太清北神中经》一类的书,用这些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到死都没有收获,不是很可悲吗?另外有的修行人苦于受到太多世俗事务纠缠,很少能离世独自往山洞中居住修行,把大道教给了他,最终他还是不能实行,这就违背传道之人的本意了。但是如果能知道房中术、闭气法,节制思想念虑,调理好饮食,则也可以得道。我的老师曾著有《九节都解》《指教》《韬形》《隐遁》,尤其又写了《开明》《四极》《九室》诸种经书,有一万三千多条,都是给那些刚刚入门的人作指示的。”

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之有验。殷王传彭祖之术,屡欲秘之。乃下令,国中有传祖之道者诛之,又欲害祖以绝之。祖知之,乃去,不知所之。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流沙之西见之 (1) 。王不常行彭祖之术,得寿三百岁,气力丁壮,如五十时。得郑女妖淫,王失道而殂 (2) 。俗间言传彭祖之道杀人者,由于王禁之故也。后有黄山君者 (3) ,修彭祖之术,数百岁犹有少容。彭祖既去,乃追论其言,以为《彭祖经》。

【注释】

(1) 流沙之西:古代指敦煌以西的地区。原为“流沙之国西”,“国”为衍文,今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 (2) 殂(cú):死亡。 (3) 黄山君:相传为商朝末年人,身世不详。传说他整理了彭祖的言论,编辑而成《彭祖经》一书。

【译文】

采女把彭祖养生的要领都学会了,把它教给了殷王,殷王试行后很有效。殷王得到了彭祖的养生之术,多次想要秘而不宣。于是颁布命令,国内有传播彭祖养生术的人一律杀掉,他又想把彭祖害死,以断绝彭祖道术的传播。彭祖知道后,就逃走了,不知去了哪里。过了七十多年后,听人说在西方流沙之地见过他。殷王不经常修行彭祖的养生术,但也活到了三百岁,气力强健,像五十岁的人。殷王后来得到一个郑氏女子,和她肆意淫乱,终于失去了道行而死。民间流传说传播彭祖之道的人会被杀死,这是因为殷王禁止它传播。后来有个黄山君,修炼彭祖养生术,几百岁了面容还和年轻人一样。彭祖离开之后,他把彭祖的言论进行了整理,就成了《彭祖经》。

魏伯阳

【题解】

魏伯阳,大致生活在汉桓帝(147—167)时期前后,是东汉著名的炼丹家,其事迹未见于正史,主要记载于此篇及南宋曾慥的《道枢》和五代道士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道枢》里记载魏伯阳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并说他游长白山时,遇真人传授炼丹之法后著书。彭晓则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不知师承于谁,并说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把所撰的《周易参同契》传给了青州的徐从事(从事,对地方长官所聘幕僚的称呼),徐从事又对其进行了注解,并传授给了同乡淳于叔通,才得以传世。近代有人指魏伯阳为汉桓帝时尚书魏朗之子,尚缺乏直接证据。

说到魏伯阳,就不得不提及他所著的《周易参同契》。这本书在道教中影响很大,被尊为“万古丹经王”,历代多有注解,仅《正统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十一种,宋代朱熹也曾为其作过注。近代以来,此书在科技界、宗教界、气功界、哲学界引起广泛注意。被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前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普通化学教程》都对此书做过介绍。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设有专题探讨《周易参同契》的科学内容。

历史上,围绕《周易参同契》是讲的炼制外丹还是修炼内丹,曾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原因是《周易参同契》成书后,很多人按其所说的方法炼制丹药,都没有成功,并导致多起服用后中毒致死的案例,其中就包括唐朝的好几位皇帝。直到五代时道士彭晓鉴于历史的教训,以及自身缺乏化学炼丹知识的实践认知,而将其解为内丹修炼的文献,此后附和者甚多,经北宋张紫阳的进一步阐发,以及随后的道教内丹学派的推崇,使得多数人都将其作为内丹文献来解读了。

但是,从葛洪此篇中,我们明显看出,魏伯阳所炼制的是用于服用的外丹,这个问题,在彭晓之前其实比较清楚。问题出在自魏伯阳之后,因为他的炼丹方法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以至于基本没有人再能炼制成功,导致多起中毒事件的发生,才引起后人怀疑,从而转将其方法解释为炼制内丹。可喜的是《参同契》中所描述的具体的化学炼制过程,已被近代学者破解(详见林中鹏、〔日〕早岛妙听著《中华古导引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周易参同契》的炼丹过程大致为用金属汞和硫磺,先在不密封的情况下,烧炼成黑色的硫化汞,再放到密闭的坩埚一类的容器中,长时间加热转化成红色的硫化汞,也就是中药朱砂的有效成分。因为前者是有毒的物质,后者无毒,在烧炼过程中,如果条件控制不好,漏入氧气,生成剧毒的氧化汞,或转化不完全,没有全部生成红色硫化汞,则人吃了往往中毒而死,这就是促使彭晓和张紫阳等人去反思,把《参同契》指为内丹修炼术的原因。

关于服丹的功效,魏伯阳曾在《参同契》中说,古人服用芝麻之类的尚且能延年长寿,那么把不败朽的金属汞炼制成丹药服用,则更可以长生了。葛洪也认为:“金汞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况服食乎!”意思是:既然金和水银塞于死人的九窍都能使死人不腐烂,那么活人服用金丹,就更应该长生了。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因条件所限,对所炼制丹药功用认知方面的缺陷。

虽然魏伯阳没能炼出令人长生不老的“仙丹”,但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古代炼丹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对中国的化学、医药学和养生学等,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成就和活动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

《抱朴子·内篇·遐览》中记有《魏伯阳内经》,今已不存。

魏伯阳者,吴人也 (1) ,本高门之子 (2) ,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 (3) 。丹成,知弟子心怀未尽,乃试之曰:“丹虽成,然先宜与犬试之,若犬飞,然后人可服耳;若犬死,即不可服。”乃与犬食之,犬即死,伯阳谓弟子曰:“作丹唯恐不成,今既成而犬食之死,恐是未合神明之意,服之恐复如犬,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当服之否?”伯阳曰:“吾背违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还,死之与生,吾当服之。”乃服丹,入口即死。弟子顾视相谓曰:“作丹以求长生,服之即死,当奈此何?”独一弟子曰:“吾师非常人也,服此而死,得无有意耶?”因乃取丹服之,亦死。余二弟子相谓曰:“所以得丹者,欲求长生耳,今服之既死,焉用此为?不服此药,自可更得数十岁在世间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为伯阳及死弟子求棺木。二子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道逢入山伐木人,乃作手书与乡里人,寄谢二弟子,弟子乃始懊恨。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 (4) ,凡三卷,其说如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 (5) ,以论作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矣。

【注释】

(1) 吴人:泛指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出生的人,此处为周代诸侯国之一吴国所在地。 (2) 高门:指父辈为高官或名门望族。有人据此推测,魏伯阳为东汉魏朗之子,因汉桓帝前后,魏朗曾官至尚书,且也是会稽上虞人,以博学多才闻于世,精于《春秋》《图纬》,时称“八俊”之一,著有《魏子》三卷。 (3) 入山:此山为今安徽巢湖市四鼎山,现存有魏伯阳“白犬试丹”遗迹。 (4) 《五相类》:原为《五行相类》,唐宋祁等《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有魏伯阳撰《周易五相类》一卷,实为魏伯阳在《参同契》基础上进行的“补塞遗脱”之作,是对《参同契》的补充完善。有指今《参同契》中五言句为《参同契》、四言句为《五相类》。 (5) 爻象:指《周易》中六爻相交成卦所表示的事物形象、形迹。爻,《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为阳爻,“- -”为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爻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每一爻和每一卦都有相对应的解释说辞,称爻辞。

【译文】

魏伯阳是吴地出生的人,他本来是名门望族子弟,但生性喜欢道术。后来他跟三个弟子进山炼丹。丹炼成了,但魏伯阳知道弟子们心中有疑虑,于是试探他们说:“丹药虽然炼成了,但最好先拿狗试一下,要是狗能飞升,然后人才能服用;要是狗死了,就不能服用。”于是拿给狗吃,狗很快就死了,魏伯阳对弟子们说:“炼丹最怕炼不成,现在既然炼成了,但狗吃完却死了,恐怕是丹药还没达到神明的要求,服用了恐怕也会像狗一样,这该怎么办呢?”弟子们问:“先生您觉得应当服用吗?”魏伯阳说:“我放弃了世俗的生活,离家入山,不能得道的话也耻于再回去了,不管是死是生,我都要服下它。”于是把丹药吃了下去,一入口就死了。弟子们面面相觑地说道:“炼丹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服下去就死了,这可怎么办?”只有一个弟子说:“我们的老师不是普通人,服用这个死了,别是有意的吧?”于是取丹药服用,也死了。剩下两个弟子彼此商量道:“之所以要得到丹药,是想求得长生不老,现在既然吃下去就死,还要它干什么?不吃这个丹药,还可以在世间多活几十年。”于是都没有服用,他们一起出山,想要给魏伯阳和死了的弟子求副棺材。二人走后,魏伯阳就起来了,将自己吃的丹药纳入死了的弟子和白狗的口中,于是他们都苏醒了过来。这个弟子姓虞,于是一起成仙而去。路上碰到进山砍柴的人,魏伯阳就写了一封信给家乡的人,让他们寄给两个弟子以表示感谢,那两个弟子看到信后懊悔不已。魏伯阳著有《参同契》《五相类》,共有三卷,内容似乎是为《周易》作注解,但其实是假借《周易》中的爻象说辞,来论述炼丹的原理。但是俗世的儒生,不知道炼制神丹是怎么回事,多从阴阳的角度去注解它,从而失去了它本来的意思。

华子期

【题解】

关于华子期的详细资料,历代记载不多,除了此篇外,北宋乐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记》中称他是秦汉时人,曾师事商山四皓。唐五代杜光庭著《天地宫府图》指“七十二福地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中,华子期治之”,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对此说进行了补充:“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之罗浮。罗浮之有游者,自安期始。自安期始至罗浮,而后桂父至焉。其后朱灵芝继至,治朱明耀真洞天;华子期继至,治泉源福地,为汉代罗浮仙之宗。”从以上记载结合本篇大致可以推断,华子期出生于今安徽淮南,后去陕西拜师学习,学成后又去了广东罗浮山,并在那里授徒传道。

华子期者,淮南人也 (1) 。师甪里先生 (2) ,受《仙隐灵宝方》。一曰《伊洛飞龟秩》,二曰《白禹正机》,三曰《平衡》 (3) 。按合服之,返老还少,日能行五百里,能举千斤,一岁十易皮,如蝉蜕 (4) ,后乃得仙去。

【注释】

(1) 淮南: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为今安徽淮南一带。 (2) 甪(lù)里先生:甪里,复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禄里”。相传甪里先生为秦博士,因逃避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迫害,与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隐居于陕西商洛丹凤县商山,因其四位白发皓须、德高望重,西汉扬雄首称这四人为“四皓”,后曹植、李白、白居易陶渊明等都写有关于商山四皓的诗。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刘邦欲废太子刘盈,吕后向张良问计,张良请出四皓,辅助太子,终让刘邦保留了太子刘盈的地位。 (3) “受《仙隐灵宝方》”几句: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曾提到这三篇,并称“皆仙术也”。可知是修仙一类的书,具体内容已不详。 (4) 蝉蜕(tuì):蝉蛹在出土后所脱的外壳,一般都保持着完整的外形,可入药。

【译文】

华子期是淮南人。他曾师从甪里先生学习,得到了《仙隐灵宝方》。第一篇名《伊洛飞龟秩》,第二篇名《白禹正机》,第三篇名《平衡》。按其中的方法合药服下,人就从衰老逐渐变得年轻,一天能走五百里路,能上举一千斤重的东西,一年之中换了十次外皮,就像蝉脱壳一样,后来修炼成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