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

【题解】

李少君是汉武帝时方士,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他曾经给武帝献长生不老的药方,所述故事与本篇前半部分相同,没有提及他与董仲躬及文成将军的事迹。《史记·封禅书》中说他是“故深泽侯舍人”,并说他对外隐瞒自己的年龄及出生地,只说自己七十岁了。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中提到李少君,基本是引用《史记》中对他的记述。

另外《汉武帝外传》中说他字云翼,是齐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人,因修道而病困于山林,遇到安期先生(秦始皇时方士),被安期先生解救后即拜其为师,后隐姓埋名在汉武帝时再度出现,其中提到了他与董仲躬的事迹,与本篇类同。《汉武帝外传》中还提到他最后传道给蓟子训(见《蓟子训》篇)和东郭延(见《东郭延》篇)。

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中记有李少君事,引用的材料是西汉董仲舒所撰的《李少君家录》和《汉禁中起居注》。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协昌期第二》中载有“李少君口诀”。

史书中对李少君的记载,虽没作评价,但倾向于他是欺骗汉武帝的江湖术士,因汉武帝晚年好神仙之说,对追求长生不老达到痴迷的程度,所以很多方士投其所好,用神方或异事迷惑汉武帝,以求名利,李少君就属于这一类人的代表。

李少君者,齐人也。汉武帝招募方士,少君于安期先生得神丹炉火之方 (1) ,家贫,不能办药,谓弟子曰:“老将至矣,而财不足,虽躬耕力作 (2) ,不足以致办,今天子好道,欲往见之,求为合药,可得恣意 (3) 。”

乃以方上帝,云:“丹砂可成黄金 (4) ,金成,服之升仙。臣常游海上,见安期先生食枣,大如瓜。”天子甚尊敬之,赐遗无数。

少君尝与武安侯饮食 (5) ,座中有一老人,年九十余,少君问其名,乃言曾与老人祖父游,夜见小儿从其祖父,吾故识之,时一座尽惊。

又少君见武帝有故铜器,因识之曰:“齐桓公常陈此器于寝座 (6) 。”帝闻言,观其刻字,果齐之故器也,因知少君是数百岁人矣,视之,如五十许人,面色肌肤,甚有光泽,口齿如童子。

【注释】

(1) 安期先生:即安期生,亦称安期、安其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列仙传》里说他是琅琊阜乡(今属山东青岛黄岛区)人,曾在东海边卖药。传说秦始皇东游至琅琊台时,曾与他交谈三日夜,又传说他曾师从河上丈人,是方仙道的创始人。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将其列在第三左位,奉为“北极真人”。《史记·田儋传》中则说他与蒯通交好,并曾为项羽谋士。 (2) 躬(ɡōnɡ):亲自。 (3) 恣(zì):放纵,无拘束。 (4) 丹砂:又叫辰砂、朱砂,是一种矿物,古人用为药,也被用于炼丹,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5) 武安侯:指汉代武安侯田蚡(?—前131),长陵(今陕西咸阳)人,汉景帝皇后同母弟,武帝即位后被封为武安侯,后官至太尉和丞相。 (6)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寝座:犹卧榻,床。

【译文】

李少君是齐地人。汉武帝招募方士时,李少君在安期先生那里得到了神丹的配方以及炼制的火候方法等,但是他家里贫困,买不起药炼丹,就对弟子们说:“我就要老了,现在钱财不足,即使自身勤奋地耕田种地,也凑不够买药的钱,现在天子喜欢道术,我想去见他,求他给我买药,这样就能随意购买了。”

于是李少君把炼丹的方子献给了汉武帝,对他说:“朱砂可以炼成黄金,黄金炼成,吃了就可以成仙。我经常去海上出游,看见安期先生吃枣,那枣比瓜还大。”武帝十分尊敬他,赐给了他无数的金钱。

李少君曾经和武安侯田蚡一起吃饭,在座有一位老人,九十多岁了,李少君问他姓名后,说曾经跟老人的祖父在一起游玩过,晚上看到一个小孩跟着他祖父,所以才认得他,当时在座的人都吃了一惊。

又有一次李少君看见汉武帝那有个旧的铜器,就认出来了,说:“齐桓公经常在床头放着这个东西。”武帝听他这么说,就看看上面所刻的字,果然是以前齐国的东西,因此知道李少君至少是几百岁的人了,但是看上去,他就像五十几岁的人,皮肤和脸色,都十分有光泽,说话的声音也像少年一样。

王公贵人闻其能令人不死,莫不仰慕,所遗金钱山积。少君乃密作神丹,丹成,谓帝曰:“陛下不能绝骄奢 (1) ,遣声色,杀伐不止,喜怒不胜,万里有不归之魂,市曹有流血之刑 (2) ,神丹大道,未可得成。”乃以少药方与帝,少君便称疾。是夜帝梦与少君俱上嵩高山 (3) ,半道,有使者,乘龙持节,云中来言:“太乙请少君 (4) 。”帝遂觉,即使人问少君消息,且告近臣曰:“朕昨梦,少君舍朕去。”少君乃病困,帝往视之,并使人受其方事,未竟而卒。帝曰:“少君不死,故化去耳。”及敛 (5) ,忽失尸所在,中表衣悉不解,如蝉蜕也 (6) 。帝犹增叹恨,求少君不勤也。

【注释】

(1) 陛(bì)下:古代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2) 市曹:商店聚集的地方,古时多于此地处决罪犯。 (3) 嵩高山:即嵩山。见《刘根》篇注。 (4) 太乙:又称太一、泰一、天一等,是汉族民间尊奉的神仙,祭祀的传统节日即今天的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北宋陆佃注《鹖冠子·泰鸿》:“泰一,天皇大帝也。”唐张铣注《文选扬雄甘泉赋》:“太一,天神也,居于紫微宫。” (5) 敛:同“殓”。将尸体移入棺木。 (6) 蝉蜕(tuì):幼蝉在出土后所脱的外壳,一般都保持着完整的外形。

【译文】

王公大臣们听说李少君能让人长生不死,都十分仰慕,送给他的金钱都堆成山了。李少君于是开始秘密炼制丹药,丹药炼成,他对武帝说:“陛下您不能断绝奢侈的生活,放弃歌舞美色的享乐,对外不停发动战争,情绪易激动,喜怒不能自制,万里之外的战场上有回不来的冤魂,街市之中有被刑罚杀戮的人,神丹大道,您恐怕得不到了。”于是李少君就把部分药方给武帝,然后就自称得病了。当天晚上,汉武帝梦见跟李少君一起登嵩山,半路上,有个使者,跨着龙手里拿着符节,从云中飞来说道:“太乙天神让我来邀请李少君。”武帝立刻就醒了,马上就派人去打探李少君的消息,并且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昨晚做梦,李少君离我而去了。”李少君得了重病,汉武帝去看望他,并且让人来把他的方子都接收了,但是方子还没抄完他就死了。武帝说:“李少君是不会死的,他肯定是借故变化走了。”等到抬他尸首入棺的时候,忽然找不到尸体了,他里外的衣服都没有解开,像蝉脱壳走了一样。武帝更加叹息不已,悔恨之前没有向李少君多多请教。

初少君与朝议郎董仲躬相亲爱 (1) ,仲躬宿有疾,体枯气少,少君乃与其成药二剂,并其方用戊己之草后土脂黄精根 (2) ,兽沈肪先莠之根 (3) ,百卉花酿,亥月上旬 (4) ,合煎铜器中。使童子沐浴洁净 (5) ,调其汤火,使合成鸡子三枚为程。服尽一剂,身体便轻;服三剂,齿落更生;五剂,年寿长而不复倾。仲躬为人刚直,博学五经 (6) ,然不达道术,笑世人服药学道。频上书谏武帝,以为人生有命,衰老有常,非道术所能延。意虽见其有异,将为天性,非术所致。得药,竟不服,又不问其方。

少君去后数月,仲躬病甚,常闻武帝说前梦,恨惜少君。仲躬耕忆少君所留药,试服之,未半,乃身体轻壮,其病顿愈。服尽,气力如年少时,乃信有长生不死之道,解官,行求道士问其方,竟不能悉晓。

【注释】

(1) 朝议郎:汉代官职名,掌顾问应对,无需轮流当值、承担守卫门户等工作。俸禄与中郎相同,高于侍郎、郎中。董仲躬:有说为董仲舒,但与历史不合,具体无考。 (2) 戊(wù)己:是十天干中的第五和第六天干,在五行中表示阳土和阴土,合起来代表土。后土脂:疑为“厚土脂”,《图经本草》中说:“羊公服黄精法:二月、三月采根,入地八九寸为上。”黄精根:即中药黄精,根部入药,又名戊己芝。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中说:“隋时羊公服黄精法云:黄精是芝草之精也。”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中说它可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黄精为服食要药,故《别录》列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五符经》云:黄精获天地之淳精,故名为戊己芝,是此义也。 (3) 兽沈肪先莠之根:本句意不明,疑为炮制法,即除去黄精根中的朽坏部分。 (4) 亥(hài)月:阴历十一月。 (5) 童子:古代指十四岁以下没有性经历的男子。 (6) 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见《王远》篇注。

【译文】

开始的时候,李少君跟朝议郎董仲躬十分交好,仲躬长期有病,身体消瘦,没有力气,少君就给了他两剂配好的药,并对他说,用这个药和戊己之草,就是肥厚的土里挖出的黄精根,把其中朽坏的根去掉,再加上百花酿造的蜂蜜,在十月上旬,一起放到铜器里煎煮。再找两个童子,先让他们洗浴干净,再去调控药汤的火候,把药熬炼成三个鸡蛋大小的药丸就行了。这个药吃一剂,身体就会感觉轻快;吃三剂,牙齿就会掉落并重新长出新牙;吃五剂,就会健康长寿而不会再得病。仲躬为人刚正不阿,精通儒家经典,但是不懂道术,还经常嘲笑世人服食丹药学道等。他曾一再上书劝谏汉武帝,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衰老是生命的常态,不是道术可以延长的。所以他虽然看到李少君有异术,心里却认为那是天生的,不是道术所能做到的。所以他得到这个药,竟然不服用,也不问制作方法和配方。

李少君死后好几个月,董仲躬病情加重,他经常听到汉武帝说之前做的梦,惋惜李少君走了。董仲躬想起李少君留给他的药,就试着吃了一下,还没吃完半剂,身体就感觉变轻松强壮了,病也顿时好了。等他把药吃完,就变得像少年时一样有力气了,他这才相信世上真有长生不老的道术,他辞去官职,四处向道士打听他所吃的药的药方,竟然没有一个知道的。

仲躬唯得发不白,形容盛甚,年八十余乃死,嘱其子道生曰:“我少得少君方药,初不信,事后得力,无能解之,怀恨于黄泉矣 (1) 。汝可行求人间方术之士,解其方意,长服此药,必度世也 (2) 。”

时有文成将军 (3) ,亦得少君术事武帝,帝后遣使诛之。文成谓使者曰:“为吾谢帝,不能忍少日而败大事乎?帝好自爱,后三十年,求我于成山 (4) ,方共事,不相怨也。”使者还,具言之,帝令发其棺,视之无所见,唯有竹筒一枚。帝疑其弟子窃其尸而藏之,乃收捕检问其迹,帝乃大悔。

诛文成后,复征诸方士,更于甘泉祀太乙 (5) ,又别设一座祀文成,帝亲执礼焉。

【注释】

(1) 黄泉:古人指人死后居住的地方,阴间的代称。因打泉井至深时水呈黄色,又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极深处黄泉地带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 (2) 度世:成仙的意思。 (3) 文成将军:汉代将军名号。文成,即李少翁,西汉方士,齐人。他以召神劾鬼术受汉武帝宠信,曾为武帝招王夫人神,拜为文成将军,后术败被诛。 (4) 成山:即成山山脉,特指成山头,位于山东威海荣成成山镇。成山头又称成山角,又名“天尽头”,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有“中国的好望角”之称。秦始皇称这里是“天之尽头”,《史记》载秦始皇、汉武帝都曾驾临成山头拜日。 (5) 甘泉:即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本秦林光宫,后经汉武帝增筑扩建而成,武帝常在此避暑,接见诸侯王、郡国官员及外国客人等。

【译文】

董仲躬只是获得了头发不白,身体十分强盛的功效,他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死时嘱咐他的儿子道生说:“我年轻时得到李少君的方药,一开始不相信,后来获得它的功效,却已经没有能力去解开这个药方的秘密了,这是我死了也很遗憾的事。你一定要去寻访世间懂方术的人,把这个方子弄明白,要是能一直吃这个药,必定能度世成仙啊。”

当时有个文成将军,也学到了李少君的道术而侍奉着汉武帝,武帝后来派人把他杀了。文成对来人说:“代我向皇上禀报一下,就不能再忍两天吗?这样会败坏成仙的大事,请皇上一定要好自善待自己,再过三十年,让他来成山找我,到时再一起共事,我不会埋怨他的。”来人回去后,把事情经过向武帝说了一遍,武帝命令把文成的棺材打开,却什么也没看到,只有一根竹筒。武帝怀疑他的弟子们把他的尸体偷走藏了起来,就逮捕他的弟子们询问尸体的下落,但什么也没问出来,武帝十分后悔。

汉武帝杀了文成后,又四处征集方士,并在甘泉宫祭祀太乙神,同时在另一处宫殿祭祀文成,祭祀时武帝亲自行礼。

孔元方

【题解】

孔元方的事迹主要见于此篇,从内容看,他应该是与左慈同时代的人,即三国时人。他修行的方法主要是辟谷术,此篇同时揭示了当时的修道之人对传授道术的谨慎态度。

孔元方,许昌人也 (1) ,常服松脂、茯苓、松实等药 (2) ,老而益少,容如四十许人。

郄元节、左元放 (3) ,皆为亲友,俱弃五经 (4) ,当世之人事,专修道术。

元方仁慈,恶衣蔬食,饮酒不过一升,年有七十余岁。道家或请元方会同饮酒,次至元方,元方作一令 (5) 。以杖拄地,乃手把杖倒竖,头在下,足向上,以一手持杯倒酒饮,人莫能为也。

元方有妻子,不畜余财,颇种五谷 (6) 。时失火,诸人并来救之出屋下,衣粮床几,元方都不救,唯箕踞篱下视火 (7) 。其妻促使元方助收物,元方笑曰:“何用惜此!”

【注释】

(1) 许昌:今河南许昌。 (2) 松脂、茯苓、松实:古人认为长期服用它们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松脂、茯苓,见《皇初平》篇注。松实,即松子。 (3) 郄(xì)元节:应为方士,具体事迹不详。郄,古同“郤”,姓。左元放:即左慈。见《左慈》篇。 (4) 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诗》《书》《易》《礼》《春秋》。见《王远》篇注。 (5) 令:指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定席间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6)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分别是古代汉族的主要农作物,这里指代庄稼。 (7) 箕踞(jī jù):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本指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译文】

孔元方是河南许昌人,他经常服用松脂、茯苓、松子等药物,到老年时反而变得越来越年轻,相貌像四十多岁的人。

郄元节、左慈,都是他的朋友,他们都一起放弃了攻读五经和当时的世俗生活,专门去修行道术。

孔元方生性善良仁慈,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的是素食,喝酒也不超过一升,年龄已经七十多了。有道士邀请元方一起喝酒,传酒到元方时,元方就行了一个酒令。他把拐杖戳在地上,用手抓住拐杖上头,把自己倒立了起来,头朝下,脚朝上,用另一只手拿着酒杯倒酒喝,别人都做不到。

孔元方有妻子儿女,但是他不积蓄多余的钱财,只是家里种了不少庄稼。一次他家发生火灾,大家把他从屋子里救了出来,但家里的衣服、粮食、床、桌子,元方都不去抢救,只蹲坐在篱笆边看着大火燃烧。他的妻子催促他去帮忙抢救财物,元方笑着说:“这些有什么可惜的!”

又凿水边岸,作一窟室 (1) ,方广丈余。元方入其中,断谷 (2) ,或一月两月,乃复还家,人亦不得往来窟前。

有一柏树,生道后棘草间 (3) ,委曲隐蔽,弟子有急欲诣元方窟室者 (4) ,皆莫能知。后东方有一少年,姓冯名遇,好道,伺候元方 (5) ,便寻窟室,得见。曰:“人皆来,不能见我,汝得见,似可教也。”乃以素书二卷授之 (6) ,曰:“此道之要言也,四十年得传一人,世无其人,不得以年限足故妄授,若四十年无所授者,即八十年而有二人可授者,即顿接二人。可授不授,为闭天道;不可授而授,为泄天道,皆殃及子孙。我已得所传,吾其去矣。”乃委妻子,入西岳 (7) ,后五十余年,暂还乡里,时人尚有识之者。

【注释】

(1) 窟(kū)室:在地下挖的地下室。 (2) 断谷:即辟谷术,又称绝谷。 (3) 棘(jí)草:茎或叶上多刺的草。 (4)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5) 伺(cì)候:在人身边照料生活,服侍。 (6) 素书:这里指道书。 (7) 西岳:即华山,在陕西华阴南,又称太华山。

【译文】

孔元方在河岸边挖了一个地下室,长宽都有一丈多。他进入其中断谷不食,有时一个月,有时两个月才回家一趟,别人都找不到他地下室的入口。

入口处有一棵柏树,生长在道路深处长满刺的草丛里,那条路弯弯曲曲的十分隐蔽,他的弟子有急事想来地下室找他,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后来从东方来了一个少年,姓冯名遇,喜欢道术,想要服侍元方,就来寻找地下室,最终得以和他见面。元方说:“人们都来找过我,却都没能见到我,你能见到,应该是个可教授的人。”于是就传授给他两卷道书,对他说:“这个是学道的要诀,四十年内要传给下一个人,世上要是没有可以传道的人,也不得因为年限到了就随便传授,要是四十年内都碰不到可以传授的人,就等到八十年内可以传给两个人,就是同时教授两个人。可以传授却不传,是把天道关闭了;不能传授却传了,就是泄露天机,都会让后世子孙遭殃的。我已经找到我的传人,我可以走了。”于是向妻子儿女告别,去西岳华山,后来又过了五十多年,临时回了趟家,当时还有人能认出他来。

王烈

【题解】

王烈为西晋时隐士,其得石髓的传说在葛洪时代就比较流行,故被其记录。《水经》卷四〇“浙江水”云“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郦道元注曰:“王烈得石髓处也。”郦道元是北魏时人,约晚葛洪近二百年,可见这个传说在东晋之后也一直流传。唐房玄龄等《晋书·嵇康传》中,曾提到王烈,说王烈得石髓,“即自服半,余半与康”,又说王烈在石洞中见素书的故事,内容与本篇类同,但文字极简略。

王烈者,字长休,邯郸人也 (1) 。常服黄精及铅 (2) ,年三百三十八岁,犹有少容,登山历险,行步如飞。

少时本太学书生 (3) ,学无不览,常与人谈论五经百家之言 (4) ,无不该博。中散大夫谯国稽叔夜 (5) ,甚敬爱之,数数就学,共入山游戏采药。后烈独之太行山中 (6) ,忽闻山东崩地,殷殷如雷声 (7) 。烈不知何等,往视之,乃见山破石裂数百丈,两畔皆是青石 (8) ,石中有一穴口,径阔尺许,中有青泥流出,如髓。烈取泥试丸之,须臾成石,如投热蜡之状,随手坚凝,气如粳米饭 (9) ,嚼之亦然。烈合数丸,如桃大,用携少许归。

【注释】

(1) 邯郸:为河北省辖市,位于河北南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一百五十八年之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黄精:一种中药,古人认为久服可轻身延年。见《李少君》篇注。铅:古人炼外丹时用之作药,此处应该是指用铅炼制的丹药。 (3) 太学:古时的国立大学,后改为国子监。 (4) 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诗》《书》《易》《礼》《春秋》。见《王远》篇注。 (5) 中散大夫谯(qiáo)国稽(jī)叔夜:即魏晋时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后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中散大夫,官名,简称中散。王莽时置,或称东汉光武置,掌论议政事,历代沿置。 (6) 太行(hánɡ)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位于山西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山脉北起北京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绵延四百余公里。 (7) 殷殷:形容雷声。 (8) 畔(pàn):边。 (9) 粳(jīnɡ)米饭:粳米做的饭。粳米是稻的一种,所做的饭黏性比较强。

【译文】

王烈,字长林,河北邯郸人。他经常服用黄精和铅,年纪有三百三十八岁了,看起来却像年轻人,他还能冒险爬山,走起路来快步如飞。

王烈年轻时本来是个太学书生,读书时什么书都看,经常跟别人谈论儒家五经和诸子百家的学术,知识广博,无不涵盖。中散大夫谯国嵇康,对他十分敬爱,屡次向他请教,还一起去山里游玩采药。后来有一次,王烈一个人去太行山,忽然听到山的东边有大地崩裂的声音,轰隆隆的像打雷一样。王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去看时,见到山石破裂,两边分开几百丈远,分开的两边都是青色的石头,中间有一个洞口,直径有一尺多长,从里面流出青色的泥巴,像骨髓一样。王烈拿一点泥巴试着搓成丸子,一会儿工夫这些丸子就变成了石头,像甩出的热蜡一样,出手后就凝固变硬了,闻起来味道像粳米饭,嚼起来也像。王烈做了几个丸子,有桃子那么大,就带了几个回来。

乃与叔夜曰:“吾得异物。”叔夜甚喜。取而视之,已成青石,击之 如铜声 (1) 。叔夜即与烈往视之,断山已复如故。

烈入河东抱犊山中 (2) ,见一石室,室中有石架,架上有素书两卷 (3) 。烈取读,莫识其文字,不敢取去,却著架上,暗书得数十字形体,以示康,康尽识其字,烈喜,乃与康共往读之。至其道径,了了分明,比及,又失其石室所在。烈私语弟子曰:“叔夜未合得道故也。”

又按《神仙经》云 (4) :“神山五百年辄开 (5) ,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寿与天相毕。”烈前得者,必是也。

河东闻喜人 (6) ,多累世奉事烈者。晋永宁年中 (7) ,出洛下 (8) ,游诸处。与人共戏斗射,烈挽二石弓 (9) ,射百步,十发矢,九破的。一年,复去,又张子道者,年九十余,拜烈,烈平坐受之,座人怪之。子道曰:“我年八九岁时,见颜色与今无异,吾今老矣,烈犹有少容。”后莫知所之。

【注释】

(1) :音意不明,疑为“琿(huī)”字,形容硬物和金属撞击摩擦的声音。 (2) 抱犊(dú)山:又名萆山,位于河北石家庄西十六公里处的获鹿县城西。 (3) 素书:此处指道书。 (4) 《神仙经》:今《道藏》中有《上清太极真人神仙经》,约为南北朝时作品,其中没有所引之句。此处的《神仙经》应为其他某部讲神仙的道书。 (5) 辄(zhé):总是,就。 (6) 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闻喜:在今山西运城,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闻喜”。 (7) 永宁:西晋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五个年号(301—302)。 (8) 洛下:指洛阳城,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 (9) 二石弓:指拉力相当于两石的弓。石,既是容量单位,又是重量单位。作为重量单位,汉代至魏晋年间,一石约相当于现在的六十公斤。

【译文】

王烈对嵇康说:“我得到了奇异的东西。”嵇康听了十分高兴。王烈拿出来看时,那些丸子已经变成了青石头,敲击它们会发出像敲击铜器一样的声音。嵇康就和王烈再次去山那里看,断裂的山却已经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王烈去抱犊山,看见一个石洞,洞里有石头做的架子,架子上有两卷道书。王烈拿起来看,一个字也不认识,也不敢拿走,就放回架子上,暗自抄下来几十个字,拿去给嵇康看,嵇康都认得这些字,王烈十分高兴,就带嵇康一起去看那些书。他们回到原来的那条路,走得一直很通畅,等走到山边,又找不到石洞了。王烈私下对弟子们说:“嵇康注定不能得道,所以才找不到。”

按《神仙经》的说法:“神山每过五百年就会裂开,其中有石髓流出,能得到并服用,寿命就会与天地一样长久。”王烈之前所得到的,一定就是石髓了。

河东闻喜县的人,很多家几辈子侍奉王烈。晋永宁年间,王烈离开洛阳,四处游历。王烈跟别人一起玩耍比赛射箭,他拉开二石重的弓,隔百步远射箭,射了十次,有九次把箭靶都射穿了。一年后,再去那地方时,有个叫张子道的,年纪已经九十多了,给王烈下拜,王烈平坐着受他跪拜,在座的人都很奇怪。张子道说:“我八九岁的时候,看王烈相貌跟现在没什么差异,我现在老了,王烈还是像年轻人一样。”后来就不知道王烈去了哪里。

焦先

【题解】

焦先的事迹,较早见于西晋皇甫谧的《高士传》,但文字很简略,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注引《高士传》焦先的内容与本篇文字基本相同。《管宁传》注另引《魏略》所述焦先事迹较详细,与本篇差异较大,其中说他是隐士,在魏国攻打吴国时曾创作一诗歌,事后被人作为正确预测到战事结果的隐喻,从而获得隐士的声名,并说他最后在八十九岁时病死。从《魏略》所述内容看,焦先实为汉末一落魄士人。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神仙传》中《焦先》篇文字内容基本从《魏略》中来,与本篇差异较大。

焦先者,字孝然,河东人也 (1) 。年一百七十岁,常食白石 (2) ,以分与人,熟者如芋 (3) ,食之。

日日入山,伐薪以施人 (4) 。先自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负薪以置人门外,人见之,铺席与坐,为设食。先便坐,亦不与人语。负薪来,如不见人,便私置于门间,便去,连年如此。

及魏受禅 (5) ,居河之湄 (6) ,结草为庵 (7) ,独止其中,不设床席,以草褥衬坐。其身垢污浊如泥潦 (8) ,或数日一食,行不由径 (9) ,不与女人交游。衣敝 (10) ,则卖薪以买故衣著之,冬夏单衣。

【注释】

(1) 河东: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尚书》载“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有“唐尧故地”之称。周朝时晋国的都城也在这一地区,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2) 白石:阳起石别名,也作羊起石、五精金羊。为硅酸盐类矿物角闪石族透闪石。道家炼外丹时的一种原料,也是一味矿物药,中医认为其性温咸,有温肾壮阳的功效,用来治疗阳痿、遗精、早泄等症状。 (3) 芋(yù):俗称芋奶、芋艿、芋头。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肉质的球茎,含淀粉很多,可供食用,亦可药用。 (4) 薪(xīn):柴草,柴禾。 (5) 及魏受禅:指曹丕篡汉的历史事件。220年,曹操逝世,其长子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其后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为了保住性命,汉献帝不得不几次下诏书,表示愿意禅让,曹丕在几次假意推辞后,同年十月,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为魏文帝,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220年十一月一日,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十二帝,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 (6) 湄(méi):河岸,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7) 庵(ān):圆形草屋,文人的书斋亦多称“庵”。 (8) 潦(lǎo):路上的流水,积水。 (9) 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 (10) 敝(bì):破旧,破败。

【译文】

焦先,字孝然,是河东人。他一百七十岁时,经常食用阳起石,并且还分给别人吃,有的阳起石煮熟后味道就像芋头,他就吃这个。

他天天进山打柴,然后分送给各家。先从村头第一家开始送起,再一家接一家周而复始。他经常背着柴禾放到人家门口,人们看到了,就铺上席子给他坐,给他弄些吃的。他就先坐下,也不跟人说话。要是背着柴禾来,见不到人,就放到人家门前,然后离开,年年都这样。

在魏国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的那一年,他到河边水草丰盛的地方,用草盖了间小屋,一个人住在里面,也没有床,就坐草褥子上。他身上像是从泥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脏,有时几天吃一顿,走路从不走小路,也从来不跟女性交往。衣服破了,就卖柴换钱买件旧衣服穿上,不管冬天夏天都只穿着单衣。

太守董经 (1) ,因往视之,又不肯语,经益以为贤。

被遭野火,烧其庵,人往视之,见先危坐庵下 (2) ,不动。火过庵烬 (3) ,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 (4) 。又更作庵,天忽大雪,人屋多坏,先庵倒。人往,不见所在,恐已冻死,乃共拆庵求之。见先熟卧于雪下,颜色赫然 (5) ,气息休休如盛暑醉卧之状。

人知其异,多欲从学道,先曰:“我无道也。”或忽老忽少,如此二百余岁。后与人别去,不知所适,所请者,竟不得一言也。

【注释】

(1) 太守:战国至秦时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董经:《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注引《魏略》称其为“议郎河东董经”。西晋皇甫谧《高士传》则称其为“安定太守”,其事迹已不可考。 (2) 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 (3) 烬(jìn):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 (4) 灼(zhuó):烧,炙。 (5) 赫(hè)然:此处指脸色光彩闪耀的样子。

【译文】

太守董经,去探望他,但他却不肯与之交谈,董经更加认为他是个贤人。

焦先的草屋被野火烧了,别人去看他,见他在屋里直身跪坐不动。等到火烧完,草屋被烧成灰烬,他才慢慢起身,衣服什么的都没有被烧到。他又盖了一间草屋,有天忽然下大雪,别人家的房子大多被大雪压坏了,他的小屋也被压倒了。人们去看他,没见到人,都担心他是不是被冻死了,就一起动手把小屋拆开,寻找他。众人拆除屋子后发现焦先正躺在大雪下面熟睡,脸上红扑扑的,呼呼喘气像大夏天喝醉了酒睡着了一样。

人们知道他有异术,很多人想跟他学道术,焦先却说:“我没有道术。”他有时很衰老有时又很年轻,这样活到二百多岁。后来他跟人们告辞走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那些跟他求教的人,最终也没得到他一句教导。

孙登

【题解】

孙登是魏晋时的隐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中说谢万作《八贤论》,将孙登与屈原贾谊及嵇康等并列为四隐四显的八贤。《世说新语》中同时也记载了孙登和嵇康交游的故事,情节比本篇略详。

除本篇外,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中有其传,内容与本篇有异。《晋书》中说他字公和,是汲郡共(今河南卫辉西南共山)人。曾在宜阳山居住,晋文帝司马昭曾派阮籍去拜访他,嵇康则追随他三年,后作《幽愤诗》说:“昔惭柳下,今愧孙登。”而《晋书·阮籍传》中则说阮籍在苏门山遇孙登,并与他商讨“栖神导气之术”,登未应,阮籍归而作《大人先生传》。《晋书·杨骏传》也载有杨骏和孙登之间的交涉,情节与本篇类似。

孙登者,不知何许人也。恒止山间,穴地而坐,弹琴读《易》 (1) ,冬夏单衣。天大寒,人视之,辄被发自覆身 (2) ,发长丈余。又雅容非常,历世见之,颜色如故。市中乞得钱物,转与贫下,更无余资,亦不见食。

时杨骏为太傅 (3) ,使传迎之,问讯,不答。骏遗以一布袍,亦受之,出门,就人借刀断袍,上下异处,置于骏门下,又复斫碎之 (4) ,时人谓为狂,后乃知骏当诛斩,故为其象也。

【注释】

(1) 易:指《周易》。见《老子》篇注。 (2) 辄(zhé):总是,就。 (3) 杨骏:字文长,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西晋政治家。初为高陆县令,累迁至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因女为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受晋武帝宠信,与弟杨珧、杨济势倾天下,时称三杨。290年,晋武帝病重,杨骏将其软禁在含章殿,身边侍卫皆换为自己心腹。晋武帝本欲以杨骏同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然而杨骏平素忌惮司马亮,便趁晋武帝昏厥之时与武悼皇后篡改诏书,自封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并督促司马亮往许昌上任。后大权独揽,执政严酷且刚愎自用,不纳良言,遍树亲党,疏远宗室。291年,在贾后政变时,被人杀死在马厩里,三族也被诛灭,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太傅:官职名,三公之一,为帝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的老师,太傅作为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4) 斫(zhuó):斧刃。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译文】

孙登,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他一直在山里住,挖了一个地洞,坐在里面弹琴,读《易经》,冬天和夏天都穿着单衣。天气寒冷的时候,有人去探望他,看见他把头发放下来盖在身上,他的头发有一丈多长。他看起来优雅不俗,不像普通人,好几代都有人见过他,容貌一直都是那样子。他在街市中乞讨,得到钱物,转手就给了穷人,身上没有多余的财产,也没见过他吃喝东西。

当时的太傅杨骏,让人邀请他过去,问他话,他却不回答。杨骏送给他一件布袍,他接受了,然后出门,借来别人的刀把袍子割断,上下分开,放在杨骏的门前,又把袍子砍得稀烂,人们说他发狂了,后来才知道杨骏要被诛杀,所以他才做出这些暗示杨骏结局的行为。

骏录之,不放去,登乃卒死,骏给棺埋之于振桥 (1) 。后数日,有人见登在董马坡 (2) ,因寄书与洛下故人 (3) 。

稽叔夜有迈世之志 (4) ,曾诣登 (5) ,登不与语。叔夜乃扣难之,而登弹琴自若。久之,叔夜退,登曰:“少年才优而识寡,劣于保身,其能免乎。”俄而叔夜竟陷大辟 (6) 。

叔夜善弹琴,于是登弹一弦之琴,以成音曲,叔夜乃叹息绝思也。

【注释】

(1) 振桥:地名,具体不可考。 (2) 董马坡:地名,具体不可考。 (3) 洛下:指洛阳,当时是西晋的都城。 (4) 稽(jī)叔夜:即嵇康。见《王烈》篇注。 (5)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6) 大辟(bì):古代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译文】

杨骏要留孙登做官,不放他走,孙登就突然死了,杨骏叫人用棺材把他埋在振桥。过了几天后,却有人在董马坡看见孙登,孙登还托那人带了封信给洛阳的老朋友。

嵇康志向高远,去拜见孙登,孙登却不和他说话。嵇康就发问想为难他,孙登却弹着琴镇定自若。过了好久,嵇康离去,孙登说:“这个年轻人学问高而见识少,不善于保全自己的生命,恐怕不能免于一死了。”不久嵇康就被砍头了。

嵇康善于弹琴,于是孙登用一根弦的琴给他弹奏曲子,嵇康听了叹息不已,从此断绝了弹琴的念头。

吕恭

【题解】

关于吕恭的故事主要见于《神仙传》,从本篇来看,他是通过服食成仙的,葛洪记述其事迹,是为了证明服食成仙的可能性。南朝梁陶弘景《真诰》中记载有“吕恭口诀”。

吕恭,字文敬,少好服食 (1) ,将一奴一婢 (2) ,于太行山中采药 (3) 。

忽见三人在谷中,问恭曰:“子好长生乎?乃勤苦难险如是耶?”恭曰:“实好长生,而不遇良方,故采服此药,冀有微益耳 (4) 。”一人曰:“我姓吕,字文起。”次一人曰:“我姓孙,字文阳。”次一人曰:“我姓王,字文上。”

“三人皆太清太和府仙人也 (5) ,时来采药,当以成新学者。公既与我同姓,又字得吾半支,此是公命当应长生也,若能随我采药,语公不死之方。”恭即拜曰:“有幸得遇仙人,但恐暗塞多罪,不足教授耳。若见采收,是更生之愿也。”即随仙人去。

【注释】

(1) 服食:指修道人士服用草木、矿物药物等以求长生,也作“服饵”。见《伯山甫》篇注。 (2) 婢(bì):供役使的女子。 (3) 太行山:位于山西与华北平原之间。见《王烈》篇注。 (4) 冀(jì):希望。 (5) 太清太和府:道教中指仙界的官署,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存思·太一帝君太丹隐书》中说:“九天九宫,中有九神。是谓天皇九魂,变成九气,化为九神,各治一宫,故曰九宫。太清中有太素、太和。”太清,此处指天宫。

【译文】

吕恭,字文敬,他年轻时喜欢服食各类药物,后来带着一个男仆和一个婢女去太行山中采药。

他忽然看见山谷中有三个人,那三个人问他:“你想要长生不死吗?怎么这么勤劳辛苦不怕危险来采药呢?”吕恭说:“我确实希望能长生,但是没有遇到好的药方,所以只能采这些药服用,希望能有一些效果。”其中一个人自我介绍说:“我姓吕,字文起。”另一个人说:“我姓孙,字文阳。”又一个人说:“我姓王,字文上。”

吕文起说:“我们三个都是太清之中太和府的仙人,偶尔过来采药,我们会帮助你这个新学道的人。你既然跟我同姓,字又与我的半个相同,这是你命里注定要长生,要是能跟随我采药,我就告诉你长生不死的药方。”吕恭就下拜说:“非常有幸能遇到各位仙人,只怕我愚昧不开窍,又罪孽深重,不能够被你们教导。要是能被你们收留,就是让我重获新生啊。”于是就跟着仙人们走了。

二日,乃授恭秘方一首,因遣恭去曰:“可视乡里。”恭即拜辞。三人语恭曰:“公来二日,人间已二百年矣。”

恭归家,但见空宅,子孙无复一人也。乃见乡里数世后人赵辅者,问吕恭家人,皆何所在。辅曰:“君从何来?乃问此久远人也。吾昔闻先人说云,昔有吕恭者,持奴婢入太行山采药,遂不复还,以为虎狼所食,已二百余年矣。恭有数世子孙吕习者,居在城东十数里,作道士,民多奉事之,推求易得耳。”

恭承辅言,到习家,扣门问讯。奴出问:“公从何来?”恭曰:“此是我家,我昔随仙人去,至今二百余年。”习闻之,惊喜,跣出拜曰 (1) :“仙人来归!”悲喜不能自胜,恭因以神方授习而去。

习已年八十,服之即还少壮,至二百岁,乃入山中,子孙世世不复老死。

【注释】

(1) 跣(xiǎn):光着脚,不穿鞋袜。

【译文】

第二天,仙人就传授给吕恭一首秘方,并打发他离开,对他说:“你可以回家乡看看了。”吕恭就磕头告辞。那三人对吕恭说:“你虽然来了两天,人世间却已经过了二百年了。”

吕恭回到家,只看到自己的房子里空空荡荡的,一个子孙都看不到。他见到家乡里有个几代之后的人赵辅,就问他吕恭的家人现在都在哪里。赵辅问:“您从哪里来啊?怎么问这么久的人。我以前听先人们说,以前有个叫吕恭的,带着仆人婢女去太行山采药,再也没回来,都以为他被虎狼等野兽吃掉了,已经过了二百多年了。吕恭有个好几代的孙子吕习,住在城东十几里远的地方,是个道士,很多老百姓都去供奉他,您去打听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

吕恭按照赵辅的话,到吕习家,敲门询问。吕习家的仆人出来问道:“您从哪里来?”吕恭说:“这是我家,我以前跟着仙人走了,到今天已经二百多年了。”吕习听说后,惊喜万分,赤着脚就跑了出来,连忙磕头说:“仙人回来了啊!”高兴得难以自已,吕恭就把神方传授给了吕习,然后又离去了。

吕习当时已经八十岁了,吃了药后马上就变得年轻强壮,到他二百岁的时候,就到山里去了,他的子孙后代不再有衰老死亡的。

沈建

【题解】

沈建的故事主要见于《神仙传》,本篇主要讲述他通过辟谷而成仙的经历,同时也介绍了辟谷的一种形式,即通过服药让人甚至动物也能产生辟谷的能力。

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葛洪的时代,辟谷术都是希求成仙的方士们非常热衷的一个方法,葛洪曾做过统计,当时辟谷的方法就有近百种,有辟谷而服矿石药的,有辟谷而服草木药的,还有“或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他说:“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堪风、寒、暑、湿,大都无肥者耳。”并举例说:“有冯生者,但单吞炁,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又时时引弓。而略不言语,言语又不肯大声。问之云,断谷亡精费气,最大忌也。”

本篇虽然记述沈建通过辟谷成仙,但葛洪本人其实并不认可辟谷的成仙功效,他说道书里所说的“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并不可靠,说:“此乃行气者一家之偏说耳,不可便孤用也”(《抱朴子·内篇·杂应》),这是他在观察当时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得出的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沈建,丹阳人也 (1) 。世为长吏 (2) ,建独好道,不肯仕宦 (3) 。学道引、服食之术 (4) ,还年却老之法。又能治病,病无轻重,治之即愈,奉事之者数百家。

建尝欲远行,寄一婢、三奴、驴一头、羊十口 (5) ,各与药一丸,语主人曰:“但累屋,不烦饮食也。”便去。主人大怪之,曰:“此客所寄十五口,不留寸资,当若之何?”

建去后,主人饮奴婢,奴婢闻食气,皆逆吐不用。以草饲驴羊,驴羊避去不食,或欲抵触人,主人大惊愕 (5) 。百余日,奴婢体貌光泽,胜食之时,驴羊皆肥如饲。

建去三年乃还,各以药一丸与奴婢、驴、羊,乃饮食如故。

建遂断谷不食 (6) ,轻举飞行,或去或还,如此三百余年,乃绝迹,不知所之也。

【注释】

(1) 丹阳:在江苏南部,汉代曾置丹阳郡,今有丹阳市。 (2) 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或地位较高的官员,东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3) 仕宦(huàn):做官。 (4) 道引:即导引,是古代的仿生养生操,练习时要求神、气、形三者相配合。见《彭祖》篇注。服食:即服饵。 (5) 婢(bì):被役使的女子。 (5) 惊愕(è):非常吃惊。 (6) 断谷不食:即辟谷,是道家的炼养方法,一般是指断除谷类食物,同时服用一些药物,并配合进行一些导引服气的训练。也有完全不进任何饮食的辟谷,是修行人练习行气法后,身体自发进入断谷不食的状态,即中医所谓的“气满不思食”。

【译文】

沈建是丹阳郡人。他家世代都在县里做官,只有他喜欢道术,不肯做官。他学了导引术、服食法,还有些使人恢复年轻、长生不老的方法。他还能治病,不管病轻还是病重,只要经过他的治疗,都能好,因此有好几百家供奉他。

沈建想去远游,就把一个婢女、三个仆人、一头驴、十头羊寄放到一户人家,并给了他们各自一粒药丸服下,他对那家主人说:“只需要您家的房子安顿一下他们,不需要您去给他们供应饮食。”然后就走了。那家主人万分奇怪,说:“这个客人存放了十五口人畜,却没留下一分钱,这可怎么办?”

沈建走了之后,那家主人就给奴婢们送去吃喝的东西,但奴婢们一闻到饭菜的味道,就马上反胃呕吐不想吃。他又给驴和羊喂草,但那些驴和羊都走开了,一口草都不吃,甚至还要顶撞人。那家主人非常吃惊。一百多天后,奴婢们的身体和肌肤的光泽,都比之前吃饭的时候还要好,驴和羊也都肥壮得像一直被喂养着一样。

沈建出去三年后回来了,他给奴婢和驴、羊各自一个药丸服下,他们就恢复了正常的饮食。

沈建开始断谷不吃东西,他能让身体变轻飞升到空中,他经常离家又回来,这样过了三百多年,就没了踪迹,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董奉

【题解】

董奉是三国时期的名医,被称为建安三神医之一(另两位分别为张仲景华佗),将医界称为“杏林”的典故即出自董奉。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中记有:“董君异尝以玉醴与盲人服之,目旬日而愈。”

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比较多,但史书记载较少。关于他救治太守士燮的故事,《三国志·吴书·士燮传》中裴松之注引了《神仙传》的内容。关于董奉离开士燮,地方志的一些说法和本篇略有不同,大意是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他的秘密,所以想加害董奉,董奉就假装死亡,逃了出去。地方志还说董奉逝世于吴天纪四年(280)。

因董奉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故后世对其多有纪念。今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福建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亦为纪念董奉而建。福建长乐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被认为是董奉的老家,今建有纪念他的祠堂。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也 (1) 。

吴先主时 (2) ,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邪?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 (3) ,何也?”奉曰:“偶然耳。”

又士燮为交州刺史 (4) ,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曳手足似动 (5) ,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云死时奄忽如梦 (6) ,见有十数乌衣人,来收燮,上车去,入大赤门,径以付狱中。狱各一户,户才容一人,以燮内一户中,乃以土从外封塞之,不复见外光。忽闻户外人言云:“太乙遣使来召杜燮 (7) 。”又闻除其户土,良久引出,见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人持节,呼燮上车,将还,至门而觉,燮遂活。

因起谢曰:“甚蒙大恩,何以报效?”乃为奉起楼于庭中。

【注释】

(1) 侯官:古县名。侯,本作“候”,清以后通作“侯”。治所在今福建福州。 (2) 吴先主:指三国时吴主孙权。 (3) 皓(hào)首:白头,指老年。 (4) 士燮(xiè):即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士燮,原文“杜”为“士”之误。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曾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后期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而迁任卫将军,进封龙编侯。他任交趾太守四十年,九十岁时去世,其家族是当时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士燮及其三个兄弟共领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在岭南及越南历史上士燮威望极高,后越南陈朝追赠士燮善感嘉应灵武大王。苍梧京南今存“汉士威彦先生故里”,而京南镇的桂江边又有士燮碑及大人庙。交州:古地名。东汉时期,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东汉时治所在番禺(今广东广州)。三国时期,吴国分交州为广州和交州,交州辖境减小,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治所在龙编(今越南北宁)。刺史:官职名,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孝成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5) 曳(yè):拉,牵引。 (6) 奄(yǎn)忽:指很突然,疾速。 (7) 太乙:又称太一、泰一等,汉族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神仙之一,其说法不一,汉代时因汉武帝的祭祀,其地位较高。战国楚屈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篇》王逸注称:“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载:天神贵者太一。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列有太一玉君,称其居玉清仙境,号令群真。隋末唐初李播《天文大象赋》注中说:“太一一星,次天之南,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龙,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疾疫。”

【译文】

董奉,字君异,是福建侯官人。

在孙权主政吴国的时候,有个少年做了侯官县的县令,他看董奉大概四十几岁的样子,还不知道他是有道术的人。等到他离任,离开了侯官县,又过了五十多年,他做了别的官,路过侯官,他看当年的那些官员同事都老了,只有董奉容貌还是跟以前一样,就问他:“您得道了吗?我以前见您这样子,我现在头发已经白了,但您却反而变年轻了,为什么呢?”董奉说:“只是个偶然的现象罢了。”

士燮做交州刺史时,中毒生病死了,已经死了三天,董奉当时在交州,就去了他家,往他嘴里放进三个药丸,并灌了些水,让人捧着士燮的头,不停摇晃让药消化,过了一会儿,拉拉他的手脚似乎动了一下,脸色也开始渐渐恢复,半天后,士燮就能起身坐起来了,又过了四天,就能开口说话了。他说死后忽然像做梦一样,看见十几个穿着黑衣服的人过来抓住他,送到一辆车子上去,然后进入一个大红门,把他直接交付到监狱里。那个监狱是一个个的屋子隔开的,每个屋子只能容纳一个人,他就被关进一个屋子里,然后有人用土从外面把门封了起来,就再也见不到外面的光亮了。突然听到外面有人说:“太乙天神派遣使者来召唤士燮。”又听到门口的土被除去的声音,过了好久他被领了出来,看见一辆红色盖头的马车,还有三个人一起坐在车上,其中一个人拿着符节,喊士燮上车,他就被带了回来,快到家门口时他醒了过来,于是就活过来了。

士燮起身感谢董奉说:“蒙受您的救命之恩,我用什么报答您呢?”于是就在院子里给董奉盖了座楼。

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 (1) ,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奉每来饮食,或如飞鸟,腾空来坐,食了飞去,人每不觉。如是一年余,辞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问:“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奉曰:“不要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为具之。至明日日中时,奉死,燮以其棺殡埋之。

七日后,有人从容昌来 (2) ,奉见嘱云:“为谢燮,好自爱理。”燮闻之,乃启殡发棺视之 (3) ,唯存一帛 (4) ,一面画作人形,一面丹书作符。

后还豫章庐山下居 (5) 。有一人,中疠疾垂死 (6) ,载以诣奉,叩头求哀。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病者云:“初闻一物来舐身 (7) ,痛不可忍,无处不匝量 (8) ,此舌广一尺许,气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奉乃往池中,以水浴之,遣去,告云:“不久当愈,勿当风。”十数日,病者身赤无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

【注释】

(1) 啖(dàn)脯枣:吃枣脯。啖,吃。脯枣,用枣制作的果脯。脯,肉干或水果蜜渍后晾干的成品,此处指后者。 (2) 容昌:地不可考,或为“南昌”之误。 (3) 殡(bìn):停放的灵柩。 (4) 帛(bó):丝织品的总称。 (5) 豫章:汉代有豫章郡,约在今江西省。见《栾巴》篇注。庐山:位于江西九江。 (6) 疠(lài)疾:即癞病,又称疠风,俗称为大麻风、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疠,古同“癞”。 (7) 舐(shì):用舌头舔。 (8) 匝(zā):环绕,满。

【译文】

董奉不吃别的东西,只吃大枣做的果脯,喝一点点酒。士燮一天给他送三次吃的,董奉每次来吃东西,像飞鸟一样,从空中飞来落座,吃完又飞走,别人常常觉察不到。这样过了一年多,他向杜燮告辞要离去。士燮一听就哭了,一再挽留但是不成功。士燮问:“您想要去哪里呢?要不要给您准备个大船?”董奉说:“不要船,只要一副棺材。”杜燮就给他准备好。到第二天中午时分,董奉忽然死了,士燮就用那个准备好的棺材把他埋了。

七天后,有人从荣昌那里来,董奉嘱托他:“替我感谢士燮,让他好好照顾自己。”士燮听说后,就把董奉的棺材打开看,发现棺材里只剩下一张帛画,一面画着人的样子,另一面是用红色的笔画的符。

董奉后来到豫章郡庐山脚下居住。有一个人,得了麻风病就要死了,被家人用车拉来拜见董奉,家人磕头求董奉可怜他,救他一命。董奉让病人坐在一间屋子里,用五层布盖在他身上,叫病人别动。病人说:“一开始我听到一个东西来舔我的身体,我疼得受不了,全身都被它舔了一遍,那个舌头有一尺多宽,呼气像牛一样,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过了好久那个东西走了,董奉就到水池里,打来水给他洗浴,然后打发他走了,临走时对他说:“过一阵病就好了,注意不要受风。”过了十几天,病人全身发红,皮肤都没有了,十分疼痛,但只要用水洗一下,就不疼了。到二十天时,皮肤长了出来,病也好了,身体肌肤也变得像凝固的油脂一样细腻光滑。

后忽大旱,县令丁士彦议曰:“闻董君有道,当能致雨。”乃自赍酒脯见奉,陈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因视屋曰:“贫道屋皆见天 (1) ,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当为立架好屋。”明日,士彦自将人吏百余辈,运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拟数里取水。奉曰:“不须尔,暮当大雨。”乃止。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万民大悦。

【注释】

(1) 贫道:一种谦称,就是“本道士”的意思。

【译文】

后来当地大旱,县令丁士彦跟众人商议说:“听说董奉有道术,应该能让天下雨。”就自己准备了酒和肉,去见董奉,跟他说了旱灾的情况并表达了请他求雨的意思。董奉说:“下雨容易。”然后看了看屋子说:“贫道的房子破败,从屋子里都能看到天空,怕雨来了,它怎么经受得住?”县令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说:“先生您只管让老天下雨,我马上就给您盖一间好房子。”第二天,丁士彦亲自带着县衙的官吏一百多人,运来毛竹和木头建房子,一会儿就建成了。刚准备要聚土和泥,打算去几里外的地方去取水。董奉说:“不需要了,傍晚就会下大雨。”于是就没去。到傍晚时分,果然下了大雨,下得地上汪洋一片,老百姓们都高兴万分。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1) 。乃使山中百禽群兽 (2) ,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 (3) 。

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 (4) ,路旁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

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 (5) 。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奉,叩头谢过,乃却使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 (6) ,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 (7) 。

【注释】

(1) 郁(yù)然:树木丛生的样子。 (2) 百禽群兽:原为“苜禽群兽”,据汉魏本改。 (3) 芸(yún):古同“耘”。除草。 (4) 挈(qiè):用手提着。 (5) 啮(niè):咬。 (6) 赈(zhèn):救济。 (7) 斛(hú):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1斛=1石,1石=10斗=120斤。宋后改为1斛=5斗。

【译文】

董奉住在山里但是不种田,他每天给人看病,也不收钱。那些得重病被治好的人,他就让病人去栽五棵杏树,得小病被治好的就让他栽一棵杏树,这样过了几年,就有了十几万棵树了,成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于是山里的飞禽走兽,都来树林中游玩歇息,树林里也不长草,就像一直有人给除草一样。

等到杏子熟透,董奉就在树林里用草搭了一个仓库,他对众人说:想买杏子的,不需要告诉我,只要拿个容器盛稻谷来,放到仓库里,就可以自己去摘一容器的杏子带走。经常有人放的稻谷少但取的杏子多,这时树林里就会有一群老虎出现,吼叫着追赶那人,那人就十分害怕,拿着杏子拔腿就跑,一路上杏子撒一地,到家再量有多少杏子时,发现正好跟送去的稻谷一样多。

有时有人偷杏子,老虎会追赶那人一直到他家,直到把他咬死。那家人知道他偷了杏子,就把杏子送还给董奉,并磕头道歉,于是董奉就又让那人活了过来。

董奉每年用杏子换稻谷,然后拿去救济穷人,或者给那些因为长途旅行而没带够粮食的人,一年最多时能送出去二万斛稻谷。

县令有女,为精邪所魅 (1) ,医疗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当以侍巾栉” (2) 。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鼍 (3) ,长数丈,陆行诣病者门,奉使侍者斩之,女病即愈。奉遂纳女为妻,久无儿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独住,乃乞一女养之。年十余岁,奉一日竦身入云中去 (4) ,妻与女犹存其宅,卖杏取给,有欺之者,虎还逐之。

奉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去,颜状如三十时人也。

【注释】

(1) 魅(mèi):指厌魅,原为巫术的一种,一般是通过对人偶施以诅咒,然后埋在受害人附近的地方,以达到伤害或毁灭受害人的目的。这里指人被妖精鬼怪附体,从而失去正常行为和思考能力的一种现象。 (2) 侍巾栉(zhì):指伺候梳洗。引申为当妻室。巾栉,毛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 (3) 鼍(tuó):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鳞甲。穴居江河岸边,皮可以蒙鼓。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 (4) 竦(sǒnɡ):通“耸”。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

【译文】

县令有个女儿,被妖怪纠缠侵害,一直找医生治疗却无疗效,就找董奉来给她治疗。县令说:“要是小女的病能好,就让她做你的妻子服侍你吧。”董奉答应了。于是他就作法召来了一只白鳄鱼,有几丈长,从陆地上爬过来拜在病人家门口,董奉让侍者去斩杀了它,县令女儿的病就好了。董奉就娶了这个女子为妻,但是过了多年都没有孩子。董奉每次出行,留妻子一个人在家太孤单,就领养了一个女儿。等到女儿有十几岁时,董奉有一天耸身飞到云里去了,妻子与女儿还在那屋里住,以卖杏为生,如果有欺负她们的人,老虎就会来赶跑他。

董奉在人间待了三百多年才离去,他离开的时候,容貌像个三十岁左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