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子哮吼症治验

宁人郑姓子。甫七岁。患哮吼症。脉形俱实。结喉两旁。青筋突起如笔管。喉中作牛马声。此系果饵杂进。痰浊壅塞。

始用苏子降气汤加减。服六七剂。不效。余思病重药轻。遂以苏梗八钱。易本方之苏子。余药分量加重。连服三剂。

青筋隐而不露。脉亦和软。鸣声不作矣。凡治病。虽用药不误。而分量不足。药不及病。往往不效。

陈姓妇虚喘暴脱症治验

定海陈姓妇。年四十许。患气喘倚息不得卧。延余诊之。面色光亮。两颧发赤。舌上无胎。其脉浮部空大。沉部细如蛛丝。寻之若失。余出谓其女曰。此症甚危。决不能治。因再三求方。遂勉写医案曰。阴虚于下。格阳于上。面色戴阳。

脉象无根。真元将绝。若大汗一出。顷刻阴阳脱离矣。姑拟二加龙骨汤。婉辞而去。他医辄谓不妨。进旋复代赭汤。

下咽即毙。

虚喘治验

广东盐大使汪公。回杭途次。偶感微邪。又加忿怒。遂致喘逆倚息不卧。余因治桑观察之症。乘便召诊。其息甚促。

音不接续。面色黧黑。中有油光。脉浮部豁大。中部空芤。沉部细弱。不相联贯。余曰。此症邪少虚多。勿误用表散。

进二加龙牡汤二剂而安。

陈信良肺虚喘咳治验

宁波蓬莱宫羽士陈信良。患虚喘。咳逆无痰。动喘乏力。脉虚自汗。症属肺脾两虚。与西洋参、冬虫夏草、川贝、青盐陈皮、阿胶、当归、杞子、枇杷叶、蒺藜、牡蛎等。土金相生。服二十余剂而愈。

尹季藩风热咳喘治验

尹季藩素好豪饮。癸未春患风温咳嗽。气喘。微有寒热。脉浮而数。此温邪犯肺。肺失清肃之令。与连翘、杏仁、牛蒡子、条芩、桔梗、枳壳、竹茹、羚羊角等。一剂而愈。

寒邪挟饮喘咳治验

郭姓年四十许。素有痰饮。每值严寒。病必举发。喘咳不卧。十余年来。大为所苦。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复作。背上觉冷者如掌大。喉间作水鸡声。寸口脉浮而紧。与小青龙汤。二剂即安。至冬乃灸肺俞大椎中脘等穴。以后不复发矣。凡饮邪深伏脏腑之俞。逢病发作。用灸法必能除根。惜人多不信。致延终身之疾。可慨也。

马姓妇暑热气喘治验

马姓妇。夏月患气喘呕吐。头汗如雨。粒食不进。已二日矣。乃邀余诊。其脉大而数。舌苔微白。中心黄而四旁带赤。余曰此暑邪充斥肺胃气失肃降成喘乃以葶苈子知母南花粉枇杷叶碧玉散川连一剂而愈。

虚伤风治验

郭绍翁年四十许。经营米业。劳顿实甚。癸酉秋。患伤风咳嗽。就诊于余。脉浮部虚大。寸口涩小。自汗淋漓。余曰。伤风症也。但脉象极虚。寸口脉应大反小。是内伤而微有外感。若服发散之药。汗必漏而不止。虚阳浮越矣。法宜补益。与玉屏风散二剂而瘳。

元虚受暑治验

冯某年四十许。素质本虚。更患暑邪。脉极虚大而数。近人至。舌绛目赤。面色戴阳。头汗淋漓。目直视而昏。余曰。病原暑邪未透。但真元虚极。医甚棘手。当先固其元。急用四逆加人参汤。益以龙骨、牡蛎。佐以胆汁、童溺。用地浆水一杯为引。浓煎候冷。徐徐投之。服下一时许。口敛神定。目能转动。但大渴舌燥。暑象毕呈。令食西瓜。神气顿觉清。

爽。次日再诊。脉象稍敛。有根而数。减去一至。为立竹叶石膏汤。服二剂。身能起而口能言。但觉困倦少食。此由胃津已耗。余烬未熄之故。乃以沙参、麦冬、石斛、知母、生甘草、银花、生扁豆、等滋养肺胃。而清余热。数剂即安。

徐洄溪惯用此法。用之颇不易也。盖此症象白虎。开手即用白虎。用则必死。何以辨之。全在脉之虚实而已。

翁姓子暑毒发颐治验

定海东山下翁姓子。年十二。丙戌夏患暑热病。内挟秽浊。身热如炽。十余日不解。乃邀余诊。脉极洪大。面色老黄。

唇焦舌黑。舌本短缩。牙根舌心。鲜血盈口。渴饮不止。两目直视。不能出声。阅前方系正气散。余曰。症已至此。何能为也。病家再三请方。余思木被火焚。杯水车薪。终归无益。乃拟大剂辛甘咸寒之法。于是以西瓜汁、芦根汁、金汁水、银花露、蔗浆、藕汁、各一茶钟。合置一甑。方用生石膏二两。连翘五钱。鲜竹叶一握。黑山栀四钱。细生地一两。

犀角一钱。磨汁。羚羊角三钱。西洋参。鲜石斛。丹皮。各三钱。滑石四钱。嘱其用大罐煎成。去渣。和入诸汁。候冷恣饮。如再口渴。西瓜任食可也。第一日服药尽。又啖西瓜一枚。次日复诊。脉症如故。仍用前法。石膏再加一两。第三日再诊。热仍未退。津液略见濡润。而在旁之颐发赤。肿大如卵而痛甚。余曰。暑毒之邪。结聚于此。内恐烂穿。敷药无济。

仍用前法。石膏又加一两。至四两。又加元参、麦冬、生地。至五剂而热方退。更下黑矢数枚。诸恙尽解。胃亦渐动。

此症转危为安。全赖病家之坚信不摇。而余得以一尽其技。否则难矣。

张义干湿温阳明实结食复再愈治验

宁波张义干。秋间患湿热症。发热十余日不解。大肉脱尽肌肤甲错。右脚不能伸动。小腹右旁。突起一块。大如拳。

倍极疼痛。大便已十四五日不解。延医治之。皆谓肠内生痈。伊芳亲胡宝翁乃商治于余。余谓肠痈胀急。金匮以败。

浆散主治。今此草罕有。伊芳于第三日觅得。乃问余服法。余曰果尔。须同去诊视。瞑眩之药。岂堪悬拟因同至张家。

见张倚于床褥。张目摇头。病苦万状。面色青惨而枯。脉极坚实。沉部如弹石。尺愈有力。时或一快。余曰。此非肠痈也。肠痈脉洪数。为脓已成。脉弦紧为脓未成。今浮部不洪数。而沉部实大。腹筋突起。目有赤缕。乃湿热之邪。结于阳明。腹旁之块。乃燥矢之积聚也。但得大便一通。块即消散。而腹亦不痛矣。病者问之曰。曾与前医商论下法。医云人已虚极。岂可妄下。余思胀痛不下。病何由除。今先生为我用下法。死且不怨。余遂书大承气方。大黄五钱。芒硝三钱。旁视者惶徨未决。余曰。不下必死。下之或可望生。于是煎成置于几上。病患力疾起坐。一饮而尽。不超时腹中大响。旋复登厕。先下结粪如弹丸者三四枚。既而溏泻半桶。块消。明日脚伸而胀痛俱失。继进增液汤二剂。

而热先退。再与益胃汤法。胃纳渐旺。津液渐濡。余便上郡。病者欲食羊肉。以问近地之医士云。病后胃气当复。羊肉最能补胃。由是病者坦然无疑。恣意饱餐。次日身不发热。舌苔又浓浊。而脉又数。复来召余。余曰。湿热症初愈。

以慎口味为第一要务。何如是蒙蒙耶。乃与平胃散加神曲、焦查、谷芽。而分量降序。以胃气久虚。不任消耗之故也果服二剂而安。按是症初则失于清解。至热已日久。津液枯涸。胃土燥烈。而犹日服运气之药。愈益其燥。迨至结粪成块。腹旁突起。筋脉不能濡润。而脚挛急。医又误认为缩脚肠痈。或误投以败浆散。攻伐无功之血分。又将何如耶。士君子涉猎医书。大忌悬拟开方。药不对症。生死反掌。可不慎哉。

张姓妇产后暑热症不服凉药致死之由

张姓妇。盛夏生产半月。患暑热症。口渴目赤。头面身体。暑疡栉比。几无孔隙。召余诊之。脉一息七八至。浮沉皆洪滑。为立竹叶石膏汤。妇翁村学究也。执产后宜温之说。见余。方用石膏一两。以为孟浪。余知其意。以金匮用竹皮大丸之法。曲为详解。并以石膏质重而气清。最能清热。乃彼格不能入。另延他医。迎合疏方。三日而毕命。闻死后有鲜血从口鼻出。不终朝而皮肉腐矣。

周子章室人湿温类疟治验

宁波石 周子章先生室人吴氏。仲秋患湿热症。迁延月余。每日晡时必先微寒。旋即发热。至天明而热始退。胸闷不食。前医固执小柴胡汤出入加减。愈治愈剧。乃延余诊。诊毕告曰。疟脉自弦。今脉不弦而濡小。其为脾胃虚弱湿邪阻遏募原。而发此潮热。当从太阴阳明两经主治。且令阃体肥痰盛之质。外盛中空。中者阴所守也。中虚即是阴虚。是以治法又与寻常湿热不同。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于上僭。淡渗利水。阴津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必须润燥合宜。刚柔相济。始克有效。乃以沙参、石斛、麦冬、芡实、牡蛎、仙半夏、竹茹、陈皮、薏仁、黄芩、等调理数剂。潮热除而胃渐开。余因上郡。彼就邻近之医治之。方中仍用柴胡。服一剂而寒热又作。复来邀余。仍仿前法。以桑叶、川贝、苓、泽、谷芽等。互相出入调理而愈。叶天士云。柴胡动肝阴。

非正疟不可用之观此益信。

乐姓女受暑呕逆胸腹胀痛治验

宁郡乐姓女。年方及笄。夏秋之交。患腹胀痛。瞀闷呕逆。水谷不入。肢冷汗出。身热口渴。脉之浮部洪数。沉部弦劲。

是为暑秽之邪。从口鼻吸受。直趋中道。入于募原。挟少阳胆火而上冲。故胸腹痛而呕逆也。方用荸荠、藕汁、西瓜汁、莱菔汁、各一杯。磨郁金、枳实、木香、槟榔各五分。投七而瘳。

吴姓女暑闭卒厥治验

武林吴子翁女。陆点翁孙媳也。丁亥冬患伏暑症。卒然厥逆。目瞪神昏。点翁急柬召余。余往诊之。脉沉数有力。

确系暑邪内闭。以夜分不能用针。急刺十指出血。及曲池。人中。方用石菖蒲、郁金、竹沥、石膏、藿香、槟榔等。先调紫雪丹八分。次早复诊。症复如前。乃用针从印堂刺入。沿皮透两率谷。开目知痛。余即告以无妨。凡治卒厥。及小儿急惊风症。全视此穴。针入得气。与不得气。以及顶门入针之知痛与否。决其生死。如印堂针入无气。针下空虚。如插豆腐。及顶门针入不知痛苦。虽华扁亦难再生。此症针毕。即能开言。而方则仍主芳香利窍通神之品。数剂即愈。

某妪湿邪内蕴闷呕便闭治验

某妪年五十许。从石门抵杭。时当仲秋。途次劳顿。感受风露。微有寒热。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胀痛不食。乃阳明湿郁化火。津液不能濡布。肠胃传导失职。治以宣化通府。方用桔梗、杏仁、黄芩、藿香、郁金、蔻壳、山栀、生枳实、元明粉、加白蜜。一剂而诸恙皆愈。

顾小儿暑秽积食泄泻治验

顾姓七月婴孩。患暑秽食积。泄泻身热。用鲜藿香、鲜荷叶、西洋参、木香、川连、条芩、谷芽、花粉、鸡内金、泽泻。益元散、五谷虫等出入为方。调理而愈。凡夏秋之间、小儿之患泄泻者甚多、由于暑秽食积者十居七八。余悉主是法。莫不应手取效。如脾虚而伤于生冷瓜果者。则又不当以此为例也。

陈姓小儿泄泻慢脾危而复安治验

武林吉祥巷陈维和四岁小儿。仲秋患泄泻。已近一月。粒米不进。盖五六日矣。腹痛口渴。泄泻无度。身热咳嗽。

将成慢脾暑瘵。病已垂危。乃召余诊。方用清暑化积之品。以鲜荷叶、鲜芦根、黄连、黄芩、木香汁、甘草、橘红、莱菔子、鸡内金、车前子、益元散等。服两剂而诸症大减。一日仅泻两三次。胃得安谷。嬉笑遂尔如常。惟食后犹患完谷不化。遂改用通补脾胃之方。如西洋参、荷叶蒂、茯苓、焦甘草、橘皮、木香、冬术、炒扁豆、石斛、谷芽、泽泻、五谷虫等。养胃阴而升脾阳。调理数剂。诸症悉愈。越数日又重感暑邪。泄泻复作。身复发热。咳嗽气促。乃专清暑邪。以荷叶、芦根、扁豆花、香连、谷芽、泽泻、益元散、绿豆皮等。调理数剂即愈。

某暑热泄泻危症治验

定海西门外某。从沪上来。感受暑邪。热毒蕴结。身热如炽。大渴引饮。脉象洪数实大。舌苔黄浓浊腻。泄泻日百余次。粒米不进。症已垂危。就诊于余。余谓暑热毒邪。结于阳明。幸而大泻。邪有出路。不然肠腐胃烂。早已死矣。

症虽危而无妨。但不可用止截之药。乃遵喻氏通因通用之法。方用黄连五钱。黄芩四钱。生甘草三钱。银花五钱、鲜竹叶一握。鲜荷叶一片。生大黄五钱。元明粉三钱。花粉四钱。作地浆水煎服。一剂而泻大减。次日仅泻数次。热势亦缓。再进原方。减去大黄、元明粉。如此危症。止两剂而热退泻止。后以糜粥自养。不劳余药而瘳。

暑热症误服温燥药致剧治验

宁波提标湖南弁勇。患暑热症。初微恶寒。旋即发热。彼地医士。喜用温药。以桂枝、吴萸、苍术、浓朴等燥热之药服之。身热如炽。口大渴。喜饮凉水。小便涓滴俱无。邀余诊之。脉洪大而数。曰。此暑热症。误服温燥之所致也。乃用白虎汤加芦根、花粉、麦冬、银花、鲜石斛、鲜竹叶、金汁水、滑石。大剂煎成。候冷冻饮料之。一剂即瘥。次日扶行至寓。

诊之热势甚微。小便已通。脉象已和。口舌濡润。诸恙均瘥。乃照前方增减之。去金汁、知母、鲜斛。加西洋参、荷叶、川斛。

服两剂而愈。盖省分虽分南北。而六淫之邪。感人则一。总须审体质之强弱。辨脉症之寒热。不可固执成见以施治耳。

详论俞姓咳嗽误治致剧原因

武林丰乐桥华光巷俞姓者。年五十余。患湿邪内蕴。初冬微感风寒。咳嗽气逆。延湖南医士治之。重用麻黄、干姜、石膏三味。连服六七剂。而腹胀甚。改用商陆、甘遂。大戟、牵牛硬下。初服似稍宽快。久之其胀愈甚。至新正乃邀余诊。脉已离根。面色灰滞。气逆音哑。所吐之痰。状如腐肉。小便点滴不通。化原已绝。一误再误。无药挽救。真所谓杀人不以刃也。按是症初起。本属小恙。投以杏苏散一二剂。便可奏效。乃用辛温重药。以致风寒湿之邪。内外凑合。

结于太阴阳明之分。而为 胀。病本非水。而硬下之。使水道反闭。而小便不通。危迫至此。虽神圣亦无所施其技也。徐灵胎云。不死于病。而死于医。非斯之谓而谁谓耶。噫。

霍乱症治验八条

丙戌秋。定海霍乱盛行。有用雷公散纳脐灸者。百有一活。鲍姓妇年三十许。亦患是症。泻五六次。即目眶陷而大肉脱。大渴索饮。频饮频吐。烦躁反复。肢厥脉伏。舌苔微白而燥。舌尖有小红点。余曰。此暑秽之邪。伏于募原。乃霍乱之热者。勿误作寒治。而灸以雷公散等药也。盖暑秽之邪。从口鼻吸受。直趋中道。伏于募原。脏腑经络皆为壅塞。故上下格拒。而上吐下泻。如分两截。此即误。又可所云疫毒伏于募原也。夫募原乃人身之脂募。内近胃腑。外通经脉。热毒之邪。壅塞于里。则外之经络血脉皆为凝塞。故肢冷脉伏。内真热而外假寒也。当先用针按入法流注之刺法。以开其外之关窍。其头面之印堂人中。手弯之曲池。脚弯之委中。及十指少商、商阳、中冲、少冲。皆刺出血。以宣泄其毒。服以芳香通神利窍之汤丸。方用黄连、黄芩、藿香、郁金、石菖蒲、花粉、竹茹、陈皮、枳实、木瓜、木香汁、蚕矢等。调服紫雪丹。一剂而吐泻止。肢和脉起。诸恙皆安。

又丁姓妪患是症。脉濡数虚大。以藿香、芩、连、半夏、竹茹、木瓜、陈皮、薏苡、滑石为剂。此乃暑邪挟湿。而脉未伏。肢未厥。故治法略有区别耳。

又项姓子年十二。脉伏肢冷。舌白不渴。目直神昏。此内伏暑邪。外感寒凉。而本元又虚。若骤用芳香开达。必至元气暴脱。乃参、附茯苓、白芍、藿香、冬术。九制倭硫黄、木瓜等。先为扶脾固元。吐泻果止。而肢温脉起。次日舌旁及尖现红点。目赤口渴。此元阳已复。外寒去而内热乃现。改用知母、石膏、竹叶、花粉、木瓜、藿香、郁金、陈皮、银花、滑石等。

服两剂而脉象渐和。惟觉惫甚。而胃少纳食。乃余热未清。胃络不和。以轻清之剂清养胃阴。如西洋参、石斛、竹茹、荷叶、麦冬、茯苓、生扁豆、西瓜皮、乌梅、山栀、木瓜、绿豆衣等。出入为方。调理数剂而愈。

又一妇。舌苔灰滑。肢冷脉伏。面色青惨。口不渴饮。身亦安静。此真太阴中寒。用附子理中汤。加藿香、半夏、陈皮。一剂而愈。

又一人。腹痛如绞。上吐下泻。面目俱赤。舌苔老黄。舌尖赤而起刺。肢冷脉伏。烦躁如狂。饮不解渴。吐泻之物。

酸臭不可近。此暑秽之毒。深入于里。仿凉膈散法加石膏、银花。化其在里之暑毒。一剂而吐泻定。舌苔转为鲜赤。略带紫色。脉出洪大。此为热转血分。以竹叶石膏汤加细生地、丹皮、银花、山栀一剂而愈。此等症不概见。必须审症明确。方可用之。一或稍误。祸不旋踵。

又一妇转筋四肢厥冷。筋抽则足肚坚硬。痛苦欲绝。诊之浮中二部无脉。重按至骨。细如蛛丝。然其往来之势。坚劲搏指。先以三棱针刺委中出血。血黑不流。用力挤之。血出甚少。再针昆仑、承山。针刺毕。腿筋觉松。再用食盐艾绒炒热。用布包裹。熨摩委中及足肚上下。方用三棱、莪术、归须、红花、桃仁、僵蚕、山甲、地龙、牛膝、薏苡、木瓜。服下一时许。筋乃不抽。而吐泻亦止。次日改用丝瓜络、莱菔子、桃仁、竹茹、薏苡、滑石、蚕砂、木瓜、刺蒺藜、山栀皮等清暑湿而宣通脉络。后以西洋参、麦冬、石斛、橘皮、竹茹、薏苡、丝瓜络、茯苓等出入加减。调理旬余始痊。

又一农夫史姓。年四十许。偶入城患干霍乱。腹痛如绞。不吐不泻。倒地欲绝。四肢厥冷而脉伏。与立生二服不效。

又急制独胜散。用热酒冲服。仍不效。唇面青惨。鼻尖寒冷。痛益剧。其势甚危。不得已与外台走马汤。巴豆霜用五分。服下半时许。腹中大鸣而大便乃下。臭秽难闻。痛乃稍缓。扶至城内亲戚家将息。次日竟能缓行归家矣。

霍乱绝症三条

定邑状元桥恒三油坊伙友。家在慈 北乡。相去三百余里。舟楫往返。须三日。予因其肢厥脉伏。舌白苔浓。上如腻粉。目瞪神昏。面色黧黑。且多油汗。辞不与治。他医以参、附、干姜、倭硫黄、吴萸、术、草、茯苓等治之。次日肢渐温。目能动转。群以为庆。余曰。此乃回光返照。余烬易灭。不如急令归家为是。后果如余言。而殁于途。悲哉。

西门将军桥吴姓。年逾古稀。亦患是症。目瞪神昏。身强而牙关紧急。呼吸之气。有出无入。舌苔光滑淡红。中心青色。余曰。此内挟风邪。风痰阻窍。真元又虚。询之果宿有风痹。亦辞不治。越二日而逝。

又一台州人。流寓在定之南门外。以挑泥度日。延余往诊。舌苔如宿猪肝。面青神昏。胁痛烦躁。脉伏肢冷。亦辞不治。至日晡而死。此三症者。即内经所云大邪入脏。必卒死之候。录此以见不治之疾。非人力所能为也。

按是年霍乱甚广。治不得法。朝发夕死。故俗有子午症之名。经余治愈者五十余人。而死者仅此三人又皆不治之症。其余如前鲍姓妇者最多。所以不概录者。因彼此有同异耳。

中风瘫痪治验

杨慎斋年四十许。素鸠酒。一日正午饮。忽杯落于地。家人急扶进床。急召余诊。目合神昏。面赤如朱。牙关紧闭。

鼻息如雷。痰涎上壅。脉洪大而数。急用针刺百会。及眉心。颊车。挖开牙关。连灌以至宝丹三粒。方用羚羊角、石菖蒲、胆南星、天竺黄、橘红、钩藤、桑叶、僵蚕、菊花、薄荷、郁金、全蝎等。至酉刻而稍苏。次日复诊。脉仍数大。

仿资寿解语汤例。服三剂而始能言。舌本仍硬。大便不通。脉仍洪大。以防风通圣散每服五钱。更加大黄三钱。百沸汤和服。一日三次。至次日而便通。二足痿软无力。两手关节皆痛。如历节白虎风症。乃遵古法针、灸、熨、摩、熏、蒸、汤、丸、诸法并施。调理月余始痊。

丁世兄风热喉痈治验

武林丁松翁三世兄。患风热喉痈。初起觉微寒。旋即发热。阅三日喉关之内小舌两旁。如有物梗塞。至五六日脓成痛甚。始患喉内两旁。双发喉痈。先延他医治之。处以辛凉疏风轻剂。至七八日乃召余诊。脉之寸关二部浮数。

两尺虚软无力。余谓症属风热上壅。须以清火解毒为主。幸前方无误。脉象清爽。症虽危而可安。但勿求速效。走入歧路。致增跋涉耳。松翁深以为然。乃用羚羊角、石膏、知母、银花、僵蚕、薄荷、竹茹、青黛、山栀等清化上焦之风热。大便闭结。则用大黄、芩、连、元明粉等以通利之。吹以消肿解毒拔脓之药。至二十余日。脓腐未尽。人益困惫。

举家惶惑。乃用斑蝥等外治之药。欲提其毒从外而出。余至急令揭去。用甘草汤洗净。诚以腐脓已化断无外提之理。

徒使毒瓦斯散漫。迁延难愈。至念余日脓腐方尽。脉亦平静。而肿痛依然。方信余言不谬也。乃用生甘草六钱。生绿豆一盏。煎汤再加化毒清火养阴之药。次日肿痛果瘥。后以养胃安神之剂。出入加减。月余始痊。

详论金姓喉症症脉相反终归不治

金姓子。年二十。患时毒喉痹。初起微寒。继即壮热神昏。两手搐搦。至六七日。医用普济消毒饮法。不效。后闻丁姓喉症。为余治愈。来延余诊。脉左右六部俱浑浑然。软而无力。至数模糊。神识不清。喉痹肿连上 。其色鲜赤。

舌苔赤而起刺。余曰。此症甚危。恐难奏效。姑且按病施治。然或有变端。莫以余言之不预也。盖脉本不治。闭脱之象已见。乃处大剂清火解毒之方。如犀角、羚羊角、连翘、山栀、石膏、银花、鲜石斛、芦根、金汁、人中黄、元参、丹皮、紫雪丹、至宝丹之类。出入更易。服二剂而热瘥。神识稍清。痉厥不作。群以为庆。脉仍躁动模糊。两尺虚软。余曰。外象虽瘥。脉无转机。虑有变端。须得热净神清。脉象安静。至数清楚。虽肤冷困惫。不足忧也。仍照前法互相出入。次日果复壮热神昏。胸间发出白 数点。余曰。白 发而未透。汗出而热不衰。其为危候明矣。辞以不治。病家力恳疏方。余见其坚信不疑。只得勉尽人力。前方分量加重。至第十三日白 浑身发出。舌燥唇焦。齿缝出血。面目俱赤。

烦躁狂越。汗出如浴。热愈炽。脉洪大而数。余曰。生死之机。只在今晚。倘得热退。便得生机。若仍如是。恐华扁亦难挽回矣。次日热复不退。牙关紧急。至第七日而殁。或问余曰。此症始见尚轻。何君便言死候。丁姓之症。已经危险。

何君力言无妨。余曰。见之于脉耳、外症虽险。而脉尚顺。可保无虞。外症虽轻。而脉已逆。终归不治。如丁姓之症。

风火上壅。其脉浮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火。症脉相应。至数并分明也。此症亦属风火。寸口之脉。不鼓至数。浑浑不清。

两尺虚软无力。是少阴之精血内虚。风热之邪从口鼻吸受。伏于募原。得少阳阳热之化。三焦游行之火。内外充斥。不能从募原达出。而成闭脱之症。况温病多死下元虚弱之人。少阴不藏。精血内虚。肝阳素旺。痉厥立至。叶天士论温热甚详。法本内经。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温病之脉。最忌浑浑模糊。内经云。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敝。

是病内经名曰阴阳交。素问评热病论。帝曰有病温汗出而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气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

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虽愈必死也。是内经有必死之文。其能治之以生乎。

喉蛾治验

正红旗满洲人。年三十许。患喉蛾肿痛未破。三日汤水不能下咽。脉洪大而数。先刺两曲池少商穴出血。喉间即觉宽松。吹以开关散。稀涎散。吐出胶痰碗许。食能下咽矣。方用皂角、牛蒡、僵蚕、贝母、白芷、薄荷、甘草、桔梗、马勃、元参、青黛、山栀、条芩。投七而瘳。

虚烂喉风治验

毕佐廷甲申。冬患伤风。误服辛热表药。遂病咳嗽。缠绵不愈。至次年二三月。燥咳无痰。音哑色夭。喉中渐烂。

色白不肿。至夏六月。不起床矣。方延余诊。历阅前方。寒热温燥杂投。脉象弦细而数。身发潮热。面色时赤时白。余曰。病本可治。但误于药太甚耳。此症初起。本属伤风小恙、误服麻、桂、干姜。大辛大热之品。风火益炽。肺金受燥。

至春令发升之际。少阳之木火上升。是以津枯音哑。而更助之以燥药。则火土躁烈。夏令火旺而金益受制。治当金水两滋。以助肺之化原。但须久服缓效。欲求速愈。则余谢不敏矣。方用二冬、石斛、桑叶、贝母、蜜炙紫菀、蜜炙款冬花、生地、龟板、青蒿、鳖甲、阿胶、山栀、丹皮、五味子、蒺藜等出入为方。服三十余剂。方能起床。饮食渐进。声音渐出。继以十味地黄汤加减。又二十余剂而烂孔渐平。后以人参养荣汤加阿胶、牡蛎、石斛、百合等。前后服百剂而始痊。

结毒烂喉治验

宁波一妓。年三十余。患黄疮。外科始用升药。疮虽愈而毒聚于咽喉。腐溃绵延。小舌烂尽。通于鼻孔。服寒冷药数百剂。以至面色 白。同于枯骨。声哑肤寒。连唇舌俱呆白色。腹胀便溏。脉象沉细。虚软萦萦如蛛丝。延余诊之。

余曰。寒凉过度。脾胃伤败。阳气消灭。将登鬼录。先保命根。休议其病。遂用附、桂、茯苓、于术。参、 、姜、草等温补之。服十余剂。渐有起色。饮食腹胀便溏悉愈。乃以人参养荣汤朝吞五宝丹。以化其毒。吹以珠黄散。始终用温补药加化毒之品。至月余而诸恙皆愈。烂孔平满。但烂去小舌。不复生耳。

伤寒太阳症用蒸法取汗治验

一柴客体本强壮。只手能举百钧。冬月得伤寒太阳症。恶寒无汗。头痛项强。毛孔痛如针刺。气急脉紧。余用麻黄汤治之。一剂未汗。再剂又未汗。乃取彼舟中造饭缸灶。左右前后各置其一锅。内盛水纳以麻黄、羌、防等气性雄烈发表之药烧之。令滚。去其锅盖。再烧半时许。窗门皆令密闭。使病患口鼻皆受其气。蒸之既久。始得汗出甚臭。

病遂霍然。盖其邪入既深。腠理固密。故汤药不能发汗。必用蒸法始效。此古人之巧妙。非余之杜撰也。观名医类案及本事方释义自知。

刘姓子泄泻危症治验

舟子刘某。年十四。风餐露宿。日以为常。夏秋之交。食少乏力。肌黄腹胀。其母以为虚也。与食桂圆数日。人益困惫。

胃口愈闭。腹痛泄泻。然犹勉力操舟。迨至泄泻无度。魄门不禁。肢冷脉伏。目直神昏。始延余诊。至则其母对余而泣。以为无生理也。余谛审之。舌苔白滑。口不渴饮。人不躁动。确系太阴寒湿。即慰之曰。病虽危险。尚属可救。书附子理中汤与之。用生附子三钱。持方至药铺撮药。而司柜者。谓附子多则不过一钱。从未见生附可用三钱。嘱其再来问余。余曰。我曾用六七钱而应手取效者。三钱尚是中剂。何云多也。嫌多不服。我亦不能相强。且必浓煎方效。

其母以病极危笃。姑进一剂。以冀万一。于是申刻服药。至酉戌时腹中作响。渐能开言识人。

至亥子时。复大泻一次。腹觉畅甚。起居自如。知饥索食。进锅巴汤半盂。次日问以病状。嘱其原方再服一剂。竟不泻。

亦不服药。三日即能负物以行。群以为奇。不知古法转危为安者甚多。何奇之有。然是症幸在乡僻穷民。故能速愈。若在富贵之家。延医多人。各执己见。反多阻隔。不能愈矣。

某妪血痢危症治验

定海东山甲下某妪。前翁姓之邻居也。年四十余岁。患血痢日数十行。里急后重。腹如绞痛。粒米不入者十余日矣。身大热。口大渴。症在垂危。呻吟欲绝。余因治翁姓子之症。乘便邀余诊脉。两关尺俱沉弦而数。按之抟指。余曰。

症属暑挟食积。遂与大剂黄连、黄芩、荆芥炭、银花炭、槟榔、木香汁、醋制大黄、归尾、红曲、贯众炭、地榆、槐花、白芷、焦山楂等一剂而病减半。乃去大黄。加甘草、再剂而十愈七八。腹亦不痛。稍能进食。复去槟榔、贯众、白芷、槐花。而加西洋参、石斛、炒麦冬、鲜荷叶、辰砂、益元散。又三剂而全愈。其四岁孙亦患是症。但稍能食。与芍药汤去桂。加荷叶、益元散、焦山楂、五谷虫之类而愈。余治此三症。转危为安。群以为神。其实不过按症施治耳。

静修庵尼湿热痢治验

郭通圆静修庵尼。秋季患痢如鱼脑。腹与胁牵引而痛。气时下堕。肛门肿痛。缠绵月余。面黄肌瘦。里急后重。脉象虚大。余曰。湿热郁蒸为痢。法宜透化。香燥耗液。反助火邪。与病不合。故不能愈。乃与大豆黄卷、鲜藿香、黄连、黄芩、防风、木香、佛手柑、萝卜子、茅术、车前、薏苡、泽泻、白芷、荷叶、青蒿脑、滑石等。服两剂而病减半。乃去白芷、豆卷、茅术。加石斛、茯苓。又四剂而病去其七八。后以调胃和中化湿之剂而愈。

肠痈治验

又静修庵一老尼。年五十许。患腹痛。自作痧治。刺刮不效。乃延余治。诊之右关脉洪大搏指。余部浮数。余问腹旁痛处。有无微肿。脚挛屈否。曰腹之右旁一块。坚硬拒按。右足屈不能伸。余曰。此乃大肠生痈。非痧症也。彼大骇。

余曰无妨。肠痈初起。医治不误。十可痊十。大忌外科开刀。腐肠穿膜。为不治耳。乃用银花、当归、大黄、桃仁、丹皮、乳香、没药、穿山甲、焦楂肉、蒲公英等。服两剂而脓血从大便下。臭秽难闻。肿消脚伸。腹亦不痛。但续续下痢脓血。复排脓消毒之品。如银花、生甘草、桃仁、归芍、丹参、丹皮、薏苡、乳香、没药、白芷、贝母等数剂而愈。凡诊脉如一部独异。须当深究根源。痛处拒按。微肿。非损伤血瘀。定是内痈。须平日留心临症。方能知之。

陈铬甫痿症治验

牛羊司巷陈铬甫世兄。年十三。身长如二十余。十二岁而阳已发动。是以骨力不坚。试观草木易于荣长者。而枝干必娇嫩。其理一也。丁亥春患咳嗽痰多食少体倦。两足痿弱。不能起立。目合则遗精。甚至日间心有所思。夜则梦寐不安。乃延余治。诊脉左关弦数。右关虚大。两寸两尺。俱虚软无力。余曰。症属木强土虚。肾气不坚。心火刑克肺金。治当先保肺胃之阴。取土金相生之义。且胃为后天之本。土能生化万物。经云。纳谷者昌。待胃气渐旺。然后可用血肉有情。同类相感。补精益血。病自渐愈。于是先用桑叶、沙参、钗斛、炒麦冬、枇杷叶、白蒺藜、仙半夏、橘红、竹茹、谷芽、茯苓、茯神、紫菀、百合、毛燕屑、女贞子、莲子、淮山、芡实等清淡之品。出入为方。服二三十剂。

而痰渐少。胃气开。乃用舒养筋脉。滋血和肝之药、如归芍、金樱子、钗斛、山药、山萸、续断、杜仲、麦冬、西洋参、五味子、阿胶、沙苑蒺藜、参贝、陈皮、人乳蒸茯神、龙骨、牡蛎、芡实、丹参等又三十余剂。遗精梦寐等皆愈。但足仍无力。后用血肉有情之品。收合成膏。如吴鞠通天根月窟膏法。每服五六钱。一日早晚两次。至戊子春。步履如常。

强壮逾于平昔。可见补益之药。必久服乃效。

李封翁痰火症治验

李荔翁年近花甲。宿患痰火。累年医治。不能除根。去岁余用轻清之品。治之而愈。今春晚膳毕。正与诸孙嬉戏。

忽觉右半身麻木不仁。少顷舌本连头俱麻。急来召余诊之。右三部脉俱洪大而数。左关尺脉劲滑利。余谓痰火上升。阻遏脉络所致。先刺两手曲池、少商、出血。方用羚羊角、桑叶、钓藤、橘红、川贝、石菖蒲、郁金、天竺黄、远志、神砂、茯神、竹茹、竹沥等一剂而愈。次日再诊。脉平人安。乃用宁神和中略佐化痰。以善其后。乃郎今年北上。高捷翰苑。诸孙皆眉目清秀。俊雅能文。其浓福正方兴而未艾也。

先甫与心禅交有年矣。每遇急症。延师延医。无不应手而愈。去秋感冒微寒。师一下指。即有疑难之色。予心知为不祥。至季冬时果遭大变。心禅师可谓神明其技。而予则永为无父之人矣。悲哉。(棘人李鹏飞泣血书于苫次。)

桑观察痰火上攻上实下虚治案

金衢严桑观察。过于劳顿。虚阳上冒。更挟痰火。上阻清空。下流足膝。年逾古稀。体质偏阳。头晕脚弱。患此数年。退归静养。医治罔效。召余治之脉浮滑数大。溢上鱼际正脉法所云高章之脉也。余曰高年亢阳为患甚多。徐洄溪云。凡年高福浓之人。必有独盛之处。症似不足。其实有余也。夫头面诸窍。乃清空之地。六阳经脉之所会聚。上窍皆奇。尤为阳中之阳。厥阴风火内旋。蒸腾津液。如云雾之上升。清阳不利。则为眩晕。且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有余即是火。其冲于上也。则为眩晕。流于下也。则成痿痹。入于肢节。则如瘫痪。藏于胞络。则为痫厥。阴不足而阳有余。所谓上实下虚是也。治以清痰火为先。次熄肝风。终以养血潜阳。徐图奏效。方用鲜橄榄数斤。敲碎煮汁。人乳蒸西洋参、川贝母。钗石斛、桑椹子、白蒺藜、麦冬、山栀皮、竹沥。少佐姜汁同熬膏。入生矾末。每清晨用开水冲服三四钱。服之颇安。再诊改用茯神、人乳蒸西洋参、石斛、山栀皮、桑椹子、蒺藜、生牡蛎、甜杏仁、川贝母、麦冬、石菖蒲、竹沥、姜汁等。调理两月。渐能步履。而头晕终不能瘥。总须慎阴为是。

高太太痰火喘逆治验

祖庙巷高太太。年三十余。平素肝阳极旺。而质瘦弱。患痰火气逆。每日吐痰一两碗。喉间咯咯有声。面赤烦躁。

舌苔中心赤陷无苔。脉弦细虚数。乃感受风邪。少阳木火偏旺。风得火而愈横。风火相扇。肺金受制。阳明所生之津液被火灼而成痰。旋去旋生。是以吐之不尽。痰吐多而肾液立伤。故内热。素问云。大颧发赤者。其热内连肾也。痰随气以升降。气升痰亦升。治当用釜底抽薪法。先以清火降气为主。火降气降。而痰自瘥矣。方书治心肝之火以苦寒。治肺肾之火以咸寒。古有成法。方用咸苦寒降法、丹皮、山栀、青黛、竹茹、竹沥、杏仁、黄连、黄芩、羚羊角、石决明、川贝母、旋复花、海浮石。加指迷茯苓丸三钱。连服三剂。气平热退。痰喘俱瘥。安卧如常。后用清肺降火化痰之药。如沙参、麦冬、石斛、竹茹、青黛、山栀、牡蛎、鳖甲、阿胶、川贝母、海石、茯苓、仙半夏、橘红、首乌、雪羹等。出入为方。调理数剂而愈。

陈姓子痰痫宿病治验

宁波西郊陈姓子年十七。患痫症三四载矣。初则数月病作。后乃渐近。甚至一日数发。口角流涎。乃求余治。脉右三部洪滑流利。左关弦而抟指。左寸上溢鱼际。余谓症属痰火充斥。上蒙胞络。闭塞神明之府。故昏厥卒倒。不省人事。先以牛黄清心丸用竹沥一杯。入生姜汁二三滴化服。复以鲜石菖蒲、郁金、胆南星、羚羊角、桑叶、钩藤、橘红等宣络道而清疏之。继则用宁神安魂。佐以金石。堵其痰火复入之路。每清晨以橄榄膏入矾末少许。用开水冲服四钱。服月余而病不复作矣。

来某痰火症治验

萧山来某。素病痰火。作时言语謇涩。手颤足疲。频年医治罔效。就诊于余。脉洪大而滑。溢出寸口。大便常秘。

而胃口颇旺。余曰。是痰火为患也。以羚羊角、石菖蒲、郁金、竹沥。少加姜汁、麦冬、远志、石斛、黄连、竹茹、茯神、生地、川贝母等为剂。并令吞白金丸三钱。接服数日。脉敛音清。手亦不颤。诸恙降序。乃去羚羊、竹沥、黄连、白金丸。加牡蛎、西洋参、生枣仁、龟版、阿胶、杞子、白蒺藜、天王补心丸。调理数剂而愈。至次年新正。因纵酒而痰火又升。声音又涩。又就余治。余曰。痰为易生之物。若旧症复发。仍用前方常服。当以西洋参、辰砂、茯神、麦冬、淮山、菊花、杞子、蒺藜、石斛、远志、石菖蒲、橘红、牡蛎、川贝母、龙骨、竹沥为剂。青果膏入矾末少许。每早开水冲服四钱。惟酒宜少饮为妙。从此相安年余。后因不戒酒。且食浓味。而病又作。劝其行倒仓法吐去其痰。以清胃府。复疑惧交集。致病终不脱体。

气血两虚半身不遂治验

一徽州客。年五十许。忽一日右半身如瘫痪。卧床不能转动。筋脉不拘急。亦无痛苦。召余诊之。右脉沉细如丝。

虚软无力。左脉和缓无病。细审毫无风象。体肥肌丰。又非痰火。乃气血两虚。归并一偏之病也。仿王清任补阴还阳五汤法。用黄 四两。当归五钱。赤芍二钱。干地龙、川芎各一钱。续断、忍冬藤各三钱。红花一钱。丹参三钱。服三剂。而右脉渐大。手足略能展动。八剂而起居如常矣。方信归并之说为不谬。后以归、芍、参、 、苓、草、丹参、桂枝、木瓜、红花、川芎、牛膝、续断、狗脊等养血补气。舒经活络。嘱其浸酒常服。

沈某神虚痫病治验

山阴沈某年四十许。偶一烦劳。则痫病即发。神不自主。谵言妄语。不省人事。或语鬼状。诊之两寸空大无伦。两关弦紧。舌中心陷有裂纹。余谓病属虚症。神不守舍。神虚则惊。非有鬼祟。神气浮越。故妄见妄言。用桂枝龙牡汤加龙眼肉膏。嘱其守服三十剂。服二十剂。而病已不复发矣。按此症与前陈姓案。乃一虚一实之对症。总须审症的确。指下分明。庶所投辄效。病症万端。治不执一。要不外乎虚实寒热四字。桂枝龙牡汤。有旋转乾坤之妙用。非熟读金匮者不知也。

金彩眉百合病治验

定庠生金彩眉。其夫人丙戌秋病霍乱卒。渠亦患湿热症。是年定海之霍乱。经余治愈者甚多。及彩眉之遇余也。

则在仲冬时矣。盖渠自秋间患湿温之后。失于清解。留邪在络。且丧偶悲郁。再有烟癖。耗伤精血。烦躁不寐。目不交睫者匝月。日间坐卧不安。百感交集。欲食而不能食。欲卧而不能卧。饮食或宜或不宜。神识似痴。脉之空大。指下极乱。余曰。此正金匮所云百合病也。再兼痰上冲。遂与百合地黄汤。加清痰降火之药。两剂稍能寐。而神志仍似痴呆。乃专清其痰火。而加宁神定志之品。出入加减。至丁亥春始痊。

赵忠翁头风抽掣治验

赵忠翁。年近八旬。前任镇海教谕。常患头风。发则日夜无度。左颊上额及巅。经络不时抽掣。自觉如放烟火冲状。

通夜不能寐。脉虚滑流利。有时弦劲而大。余谓风阳上扰。阳明少阳之火挟痰而逆冲于上。额旁及耳前后两颊。

现青络甚多。法当尽刺出血。灵枢云。诸络现者尽泻之。乃刺两颊及眉心出血。复针颊车、地仓、承浆、率谷、百合、迎香等穴。行六阴数。凡针四次。筋不抽掣矣。方用僵蚕、桑叶、麦冬、山栀、石斛、丹皮、竹茹、青黛、丝瓜络、牡蛎、阿胶等品。养血和络。调理数剂而安。次年立春后复发。但不如前之甚也。时值六出纷飞。不能用针。改用推法。

以指代针。推后痛稍缓。雪消天霁。复针率谷、风府。方药如前法。服数剂而又愈。以后每少发。投前方辄效。徐洄溪云。凡经络之病。不用针而徒用药。多不见效。其信然矣。

又赵孙媳血虚头痛治验

忠翁孙媳。亦患头痛。嘱余诊之。其脉浮取颇大。而沉按无力。两尺尤甚。左关略兼弦数。余曰。此属肝血内虚。

奇经失荣养之司。病虽在上。而根源实在于下。其所以头痛者。督脉上循于巅顶也。药须补下。即内经上病治下之法也。用四物加杞子、山药、杜仲、续断、苁蓉、阿胶、鹿角霜、金樱子、石斛、菊花等数剂而愈。此两症亦一虚一实之对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