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和解之剂

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 半夏半升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邪在表者可汗,邪在里者不可汗也;邪在表者可吐,邪在里者不可吐也;邪在里者可下,邪在表者不可下也。须知此之所谓半表半里者,乃在阴阳交界之所,阳经将尽, 乎欲入太阴,营卫不和,阴阳交战,并非谓表里受邪,若大柴胡可表可下例也。仲景嘉惠后世,独开和解一门,俾后人有所持循,不犯禁忌。盖和者,和其里也;解者,解其表也。和其里,则邪不得内犯阴经;解其表,则邪仍从阳出。故不必用汗吐下之法,而阴阳不争,表里并解矣。小柴胡汤乃变大柴胡之法,而别出心裁,用人参以固本,又用甘草、姜、枣以助脾胃,又用黄芩以清里热,使内地奠安,无复返顾之虑。我既深沟高垒,有不战而屈人之势,而又用柴胡以专散少阳之邪,用半夏消痰行气以化逆,譬之自守已固,而又时出游骑,以蹴踏之,使之进无所得,退无所据,有不冰消瓦解者乎?此则仲景立方之微意,非通于神明者不能也。注中凡仲景所加减之方,皆精当不磨,有专治而无通治,此其所以可贵也,学人须细细参之,则于和解一门,思过半也。

卷二 和解之剂

黄连汤

黄连(炒) 干姜(炒) 桂枝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变姜连泻心之法而为升降阴阳之法。寒热并用,补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

卷二 和解之剂

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古未有治下利之方,自仲景立此法,以调和肠胃为主,后人踵事而增,药味太多,失之庞杂者不免矣。

卷二 和解之剂

芍药甘草汤

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不通则痛。腹中不和,气逆而有浊阴,此但用甘酸化阴之法,而逆气自消,亦高明柔克之义

卷二 和解之剂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一枚 薤白三两 白酒四斤薤白通阳,栝蒌散团结之气,再加白酒以行气血,自能消阴翳而开痹结。故不必用辛散耗血之品,以伤至高之元气也。

卷二 和解之剂

温胆汤

陈皮(去白)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 枳实(麸炒) 竹茹加姜煎。

胆为清静之府,又气血皆少之经。痰火扰之,则胆热而诸病丛生矣。温胆者,非因胆寒而与为温之也,正欲其温而不热,守其清静之故常。方中用二陈、竹茹即是此意。

卷二 和解之剂

逍遥散

柴胡 当归(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术(土炒) 茯苓一钱 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逍遥散,于调营扶土之中,用条达肝木,宣通胆气之法,最为解郁之善剂。五脏惟肝为最刚,而又于令为春,于行为木,具发生长养之机。一有怫郁,则其性怒张,不可复制;且火旺则克金,木旺则克土,波及他脏,理固宜然。此于调养之中,寓疏通条达之法,使之得遂其性而诸病自安。加丹参、香附二味,以调经更妙,盖妇人多郁故也。

卷二 和解之剂

六和汤

砂仁 藿香 浓朴 杏仁 半夏 扁豆 木瓜 人参 白术 赤苓 甘草 姜枣扁豆一味,古方多用之,以其有清暑利湿、健脾之功也。予以为扁豆之性最劣,减去扁豆、人参二味更妙。

卷二 和解之剂

藿香正气散

藿香 紫苏 白芷 大腹皮 茯苓三两 白术(土炒) 陈皮 半夏曲 浓朴(姜制)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每服五钱。

辟秽祛邪,兼治瘴气。由其芳烈之性,足以胜之,而又兼用化痰利湿之品,以顾脾胃。

中州一和,则客邪自解矣。

卷二 和解之剂

三解汤

柴胡 麻黄(去节) 泽泻各三钱一日一作之疟,邪在卫;间日一作之疟,邪在营;三阴大疟,则邪在腑。皆由先受热、后受寒所致,故阴阳交争。《内经》之训,昭然如揭日月。后人纷纷聚讼,各出己见,反致抛荒

卷二 和解之剂

清脾饮

青皮 浓朴(醋炒) 柴胡 黄芩(炒) 半夏(姜制) 茯苓 白术(土炒) 甘草(炙) 草果加姜煎。

疟一症,《内经》论之甚详,从无一语及脏,可见疟邪断无入脏之理。《巢氏病源》妄为分发,识者讥之。清脾饮,变小柴胡之制而用黄芩,盖欲其清营分之热邪,使之仍从卫出耳。并非病在脾经清脾以治疟也。

卷二 和解之剂

黄连阿胶丸

黄连一两 茯苓二两阿胶(炒)一两为末,水熬阿胶为丸。

黄连阿胶之法,开于仲景。但阿胶一味,所重者在井水,而不在驴皮。因济水伏流,惟阿井通于济,故有平肝滋肾之功。后来射利之徒,更将牛、羊、猪、犬杂皮,一概入胶,败人脾胃,不如不用为佳。

卷二 和解之剂

姜茶饮

生姜 陈细茶每味约三钱,浓煎服。

此亦调和阴阳之法。病轻浅者可用。

卷二 和解之剂

芦根汤

芦根一斤 竹茹一斤 生姜二两 粳米一合此治热郁胃中、作呕作吐则可。若云治寒冷伤胃,则予不敢深信。

卷二 和解之剂

阴阳水

沸汤 井水各半钟和服。

此法甚佳,极平淡,极神奇,屡用屡效之方也。

卷二 和解之剂

甘草黑豆汤

甘草二两 黑豆半升但称解药毒而已,非治病之方也。

卷二 理气之剂

补中益气汤

黄 (蜜炙)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一钱 白术(土炒) 陈皮(留白) 当归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姜三片、枣二枚煎。

气也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大气积于胸中,归于丹田,呼出则由心达肺,吸入则由肝纳肾,无一处不到,无一息或停。故宗气为一身之主,外护肌表,则为卫气;内统血脉,则为营气;散布于各脏腑,则为各脏腑之气。人能顺而养之,则气平而血亦和,尚何疾病之有?无如七情扰于中,六淫侵于外,斯百变丛生,而郁气、逆气、动气、滞气、痞气、燥气、寒气、痰气、湿气、水气种种气病,指不胜屈矣。医者当细心剖析,对症施治,方免贻误。汪庵于理气门中,首选补中益气汤,诚以东垣辨内伤、外感剀切详明,使人于阳虚发热之症不误作伤寒妄汗妄下,保全无限民命,实为功于千古。即如此方,于主治注中,治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症。临后二语,明白了当,本无谬讹。若使东垣,遇阴虚发热及上实下虚之症,亦断不用此方。乃不善学人,每有先入之见,胶执于中,一遇发热,不论阳虚阴虚,不论上实下实,遂谓甘温能除大热,动辄参、 、升、柴,为害非小。《医贯》曰:“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

”此诚持平之论也。夫学医而知宗仰东垣,不可谓非有志之士,然尚不可预有成心,又况峻烈之品,险怪之法,岂可轻试乎哉?

卷二 理气之剂

乌药顺气散

乌药 橘红二钱 麻黄(去节) 川芎 白芷 桔梗 枳壳(炒)一钱 僵蚕(去丝嘴,炒) 炮姜 甘草(炙)五分加姜葱煎。

中风之症,皆由气血亏虚,外风乘隙而入,盒饭着意调营,使风从卫出;又或痰火内蕴,外风乘之,盒饭清营、化痰、息风、理气。此方多用升散于养血化痰,二义阙然,与注中治中风等症未为合法也。

卷二 理气之剂

苏子降气汤

苏子 半夏 前胡 浓朴(姜炒) 橘红 当归一钱 甘草(炙) 肉桂五分加姜煎。

此等方施之于湿痰壅塞、中脘不舒者,尚嫌其太燥。乃注中主治虚阳上攻、喘嗽呕血等症,是益火加薪。吾见其立败也。

卷二 理气之剂

木香顺气汤

木香 草蔻仁 益智 苍术二分 浓朴四分 青皮 陈皮 半夏 吴茱萸(汤泡) 干姜二分茯苓 泽泻二分 升麻 柴胡一分 当归五分东垣此方,升清降浊,使中脘开通,极有意义。但辛燥太过,宜酌用之。

卷二 理气之剂

四磨汤

槟榔 沉香 乌药 人参等分,浓磨,煎三、四沸,温服。

四磨汤,原为气逆喘急而设。若用人参,不如勿服之为佳矣。除人参,加木香、枳实者为宜,且于气厥者尤合。

卷二 理气之剂

越鞠丸

香附(醋炒) 苍术(泔浸炒) 抚芎 神曲(炒) 栀子(炒黑)

等分曲糊为丸。

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此方注云:统治六郁。岂有一时而六郁并集者乎?须知古人立方不过昭示大法。气郁者,香附为君;湿郁者,苍术为君;血郁者,川芎为君;食郁者,神曲为君;火郁者,栀子为君。相其病在何处,酌量加减,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读一切方书,皆当作如是观。

卷二 理气之剂

七气汤

半夏(姜汁炒)五钱 浓朴(姜汁炒)三钱 茯苓四钱 紫苏二钱加姜枣煎。

七情受病,兼有痰涎,一时举发则有之。理气化痰,开解郁结,七气汤所以为佳也。

卷二 理气之剂

四七汤

人参 官桂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加姜煎。

越鞠丸治气实之郁,四七汤治气虚之郁。虚则寒生,不可谓气病绝无寒症也。备此一法,庶无偏胜之患。

卷二 理气之剂

代赭旋复汤

旋复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汗吐下后,中虚气逆,不可再攻。故用重以镇之,甘以缓之,辛以散之之法。

卷二 理气之剂

丁香柿蒂汤

丁香 柿蒂二钱 人参一钱 生姜五片呃逆之症非一端。若肾气不收,厥逆而上,头汗微喘,当用大剂参附以收摄真阳,此治连珠发呃之要法,非丁香、柿蒂等所能胜任也。若因寒犯胃,气郁而呃者,则此方为宜。丹溪乃以相火上冲之呃为辞,岂呃逆之症,但有火呃,竟无寒呃乎?是又过当之谈矣。

卷二 理气之剂

橘皮竹茹汤

橘皮 竹茹 人参 甘草 半夏 麦冬 赤苓 枇杷叶加姜枣煎。

此则治痰火之呃,而不可以治胃寒之呃。若误用之,则轻者增剧。

卷二 理气之剂

定喘汤

白果二十一枚(炒黄) 麻黄 半夏(姜制) 款冬花三钱 桑皮(蜜炙) 苏子二钱 杏仁(去皮尖) 黄芩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加姜煎。

治痰先理气,不为疏泄,则胶固不通。此定喘用麻黄之意也。

卷二 理血之剂

四物汤

当归(酒洗) 生地三钱 芍药二钱 芎 一钱五分血之取义,一为荣。荣者,发荣也,非血则无以润脏腑、灌经脉、养百骸,此滋长之义也。一为营。营者,营垒也。非血则无以充形质、实腠理、固百脉,此内守之义也。水谷之精,聚于中焦,受气变化,然后成血,日生几何?不知调养,而反行耗散,血病多多矣。或目睛流血,耳中出血,鼻中衄血,口中吐血,舌痛出血,牙宣出血,毛窍出血,小溲溺血,大便泻血,或崩漏,或痔漏,或蓄血如狂,或血痞作胀,或经闭不通,或妄行血脱,以致跌扑之伤血、疮疡之溃血。病既种种不同,治病之法,或补之,或养之,或凉之,或温之,或散之,或破之,立方须一一对症。理血门以四物汤为主方,药虽四味,而三阴并治。当归甘温养脾,而使血有统;白芍酸寒敛肝,而使血能藏;生地甘寒滋肾,而益血;川芎辛温通气,而行血。调补血分之法,于斯着矣,乃或有誉之太过,毁之失实者,不可以不辨也。誉之过者,谓能治一切亡血及妇人经病。夫亡血之症,各有所由起,此方专于补血滋肾而已,无他手眼。不溯其源,而逐其流,岂能有济?至妇人经病,多有气郁、伏寒、痰塞等,正未可以阴寒之品一概混投,此誉之太过也。毁之失实者,谓川芎一味,辛散太过,恐血未生而气先耗。殊不知亡血之人脾胃必弱,若无川芎为之使,则阴寒之品,未能滋补而反以碍脾,此毁之失实也。至精求之,以为凡治血症,当宗长沙法,兼用补气之药,无阳,则阴无以生,此论最确。又恐执定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遂至补气之药多于补血,是又矫枉过正,反坐抛荒本位之失矣!此愈不可不知也。

卷二 理血之剂

当归补血汤

黄 (炙)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空心服。

当归补血汤,黄 多于当归五倍,以之专治气分,尚恐满中。若云养血,则轻重尚宜斟酌

卷二 理血之剂

归脾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神 枣仁(炒) 龙眼肉二钱 黄 (炙)一钱五分 当归(酒洗)一钱 木香 甘草(炙)五分 远志一钱姜、枣煎。

归脾汤专治心脾,阴中之阳药。故不用地黄、白芍。后人加作黑归脾,殊失立方之旨矣。

卷二 理血之剂

养心汤

黄 (蜜炙) 茯苓 茯神 当归(酒洗) 半夏曲 川芎一两 甘草(炙)一钱 柏子仁(去油) 酸枣仁(炒) 远志 (去心) 五味子 人参 肉桂二钱五分每服五钱。

方中心经药为多,而其余佐使,亦能配合,引入心脏。故专以养心为名,制方极有意义。

卷二 理血之剂

人参养营汤

人参 白术 黄 (蜜炙) 甘草(炙) 陈皮 桂心 当归(酒拌)一钱 熟地 五味子(炒) 茯苓七分 远志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加姜、枣煎。

此实三阴并补,气血交养之剂。注中但言治脾肺两经,未免挂漏。论者但议其及肺与不及肺,抑末也。

卷二 理血之剂

龙脑鸡苏丸

鸡苏叶一两六钱 生地黄六钱 麦冬四钱 蒲黄(炒) 木通 阿胶(炒) 银柴胡二钱甘草一钱五分 黄 一钱 人参一钱先将木通、柴胡浸二日,熬汁;地黄浸汁,熬膏;再加蜜三两,炼过和丸。

清郁热而泻湿火,此方最佳。惟近日之阿胶断不可用,柴胡、黄 ,再为酌减,斯尽善矣。

卷二 理血之剂

咳血方

青黛(水飞) 栝蒌仁(去油) 海石(炒黑) 山栀(炒黑) 诃子肉等分为末,蜜丸。噙化。嗽甚加杏仁。

咳嗽痰血,固属君相之火犯肺。此方但清火而不治血,乃去所扰则自安之义。然业经失血则肺已大伤,岂可置之不论不议。去诃子而加清养肺阴之药,始为得之。

卷二 理血之剂

独圣散

白芨为末,每服二钱,临卧糯米汤下。

肺坏能补,惟有白芨,此“独圣”之所以得名也。

卷二 理血之剂

清咽太平丸

薄荷十两 川芎 防风 犀角 柿霜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蜜丸。

于清凉中寓升散之法,非特火郁则发之,亦非此不能清解上焦也。

卷二 理血之剂

还元水

童便。

取十一、二岁无病童子,不茹荤辛,清澈如水者,去头尾,热饮。冬则用汤温之,或加藕汁和服。

童便乃真阴,又无嗜欲,以之滋肾降火,诚治血之妙品。

卷二 理血之剂

麻黄人参芍药汤

桂枝五分 麻黄 黄 甘草(炙) 白芍各一钱 人参三分 大麦冬三分 五味子五粒当归五分热服。

麻黄人参汤,非教人补中当用散药,正教人散中当用补药也。气血亏弱之人,易受外感,风寒深入,不得不为表散。若径用麻桂等汤,发汗后,虚阳欲绝矣。东垣立此方,以治虚人之

卷二 理血之剂

犀角地黄汤

生地黄一两五钱 白芍一两 丹皮 犀角二钱五分每服五钱。

犀角化斑解毒,凉血清心,又能引地黄直达肾经,壮水制火,故吐衄症中多用之。然治心肾则有余,而非肺肝之正药,若治衄血等,不如羚羊角之效。至谓升麻可代犀角,则其说尤谬。既有郁火,再加风药,逼血上升,不旋踵而败矣!

卷二 理血之剂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研) 大黄四两 芒硝 甘草 桂枝一两此方《准绳》以为当用桂,喻西江等以为当用枝。予则以为主治注中有“外症不解”一语,此四字最为着眼,有桃仁、大黄、芒硝、甘草以治里,必当用桂枝以解表。仲景立方固无遗

卷二 理血之剂

抵当汤

水蛭三十个(猪脂熬黑) 虻虫三十个(去头足翅)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研) 大黄四两(酒浸)

此症虽瘀热结于少腹极阴之处,不得以里症名之,盖膀胱乃太阳本经之病,非由太阳传里之症。但水蛭、虻虫二味,人不敢用,即代抵当丸,尚嫌其太峻。

卷二 理血之剂

槐花散

槐花(炒) 侧柏叶(杵) 荆芥(炒黑) 枳壳(炒)

等分为末,每三钱米饮下。

陈修园云:“五脏各有守经之血,六腑无血,试看猪、羊肠胃中,岂有一丝一点之血?世人谓巨口吐红为胃血者,妄也。”此说颇有识解,惜其但见得一层,尚遗漏一层。予特申明之,夫五脏主藏,故各有守脏之血;六腑主传,故无守腑之血。方其无病之时,胃中纳水谷,大小肠传糟粕。肠胃中本无血也,血但流灌于腑外,以荣养之。《经》所谓“洒陈六腑”,此一语不得滑口读过。迨至火势冲激,或湿热熏蒸,逼血入于腑中,腑不能容,随受亦随出矣。故血淋、尿血,血之由小肠而出者也;泻血、痔血,血之由大肠而出者也。大小肠既有血症,而胃独无血症,有是理乎?胃经之血随火上升,直从食管而出,往往盈碗、盈盆。至内伤之血,则由肺经气管而出,自是两途。故胃血易治,肺血难治。数千年来,从未有将无血而有血之故彻底发明者,予故因论槐花散一方,而详及之。

槐花散,寒凉太过,肠风下血,中气必虚,再用阴寒,血更凝结。方中去柏叶,加参、术、当归、陈皮、甘草,庶有瘳乎?

卷二 理血之剂

秦艽白术散

秦艽 白术 归尾(酒洗) 桃仁(研)一两 枳实(面炒) 皂角子(烧,存性) 泽泻五钱 地榆三钱面糊丸。

凡痔漏之疾,多起于湿热下注,然又有本体阴虚者。一味去风燥湿,反致劫阴。况服皂角子者,令人每发眩晕。此方立意虽佳,然阴虚者,未可轻投也。

卷二 理血之剂

芍药汤

芍药一两 归尾 黄芩 黄连五钱 大黄三钱 木香 槟榔 甘草(炙)二钱 桂一钱五分此即通因通用之法。湿热郁蒸,气血瘀壅,故下利而后重。行血理气,则血止而后重自除矣。

卷二 理血之剂

苍术地榆汤

苍术(泔浸炒)三两 地榆(炒黑)一两每一两煎。

一燥湿,一凉血,亦治下利之正法。然止此二味,尚未足以扶土和营也。

卷二 理血之剂

小蓟饮子

小蓟 蒲黄(炒黑) 藕节 滑石 木通 当归 生地黄 栀子(炒) 淡竹叶 甘草各五分清心与小肠之热,滋肾水而通膀胱,自可以治淋而止痛。

卷二 理血之剂

复元羌活汤

柴胡五钱 当归 栝蒌根 穿山甲(炮)二钱 甘草 红花二钱 桃仁五十(去皮尖,研) 大黄一两(酒浸)

每服一两,加酒煎。

治跌扑损伤之法,破瘀第一,行气次之,活血生新又次之。此方再加一、二味行气之药更佳

卷二 祛风之剂

小续命汤

防风一钱二分 桂枝 麻黄 杏仁(去皮尖,炒研) 芎 (酒洗) 白芍(酒炒) 人参甘草(炙) 黄芩(酒炒) 防己八分 附子四分每服三钱,加姜、枣煎。

天地之气,郁而必宣。风也者,乃大块噫气,鼓荡万物者也。然有和风,有烈风,有怪厉之风,有微柔之风。和风,则不疾不徐,人纵感之,不为大害;烈风,则咸知畏避,受者反少;怪厉之风本不常有;惟微柔之风,最易中人,微则难防,柔则善入。虚人腠理不密,外风乘隙而投,由表及里,病亦由浅入深。前于《医醇剩义》中已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症,缕析条分,兹不复赘。但于各方后,窃附管见。小续命汤,乃治六经中风之通剂,方中补气血,去风寒,清湿热之药俱备,非各分门类之专方。易老加减法,亦不过示人以用药之大凡。至于入腑、入脏之症,则固未尝议及也。

卷二 祛风之剂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 防风 白术十分 桔梗八分 人参 茯苓 当归 川芎 干姜 桂枝 细辛牡蛎 矾石三分上末,用温酒调方寸匕,服二十日;再冷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则药积腹中矣。

此方佳处,全在平肝息风。内风不动,则不与外风勾结,此便是阻截之法。喻西江盛称其用牡蛎、矾石堵御之妙。予请为进一解,当实卫气以为城垣,当养营血以坚壁垒。若使药积腹中,以为堵截,吾恐风不得入者,气血亦由此不通。无怪误解填塞空窍者之滋议也。

卷二 祛风之剂

大秦艽汤

秦艽 石膏二两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川芎 生地(酒洗) 熟地 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炙) 防风 黄芩(酒炒) 羌活 独活 白芷一两 细辛五钱每服一两。

此方刘宗浓与喻嘉言俱谓其风药太多,不能养血、益筋骨;汪 庵又谓:用此方者,取效甚多。各执一见。予谓方中四物咸备,不可谓无血药也,若中风初起,表邪重者,用之尚可取效。然石膏、细辛二味必须减去。

卷二 祛风之剂

三生饮

生南星一两 生川乌(去皮)五钱 生附子(去皮)五钱 木香二钱每服一两,加人参一两煎。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然邪往从之,虚处转实,又何说邪?东垣谓:中风非外风,乃本气自病,太属偏执。此等峻猛之药,虽有人参,气虚者能任受耶?如喻嘉言之加减为宜。

卷二 祛风之剂

地黄饮子

熟地黄 巴戟(去心) 山茱萸 肉苁蓉(酒浸) 附子(炮) 官桂 石斛 茯苓 远志麦冬 石菖蒲 五味子等分,每服五钱,入薄荷少许,姜、枣煎服。

清肝气以益水之源,纳肾气以制火之僭。水能涵木,孤阳不升则心气通,而舌喑自解矣。

惟足废不能行,尚当加壮筋利节之药。至其不用风药,正恐以助火,故特为迸去,未可议之也。

卷二 祛风之剂

顺风匀气散

白术二钱 乌药一钱五分 人参 天麻五分 沉香(磨)三分 白芷 苏叶 木瓜 青皮甘草(炙)三钱加姜煎。

顺风匀气,全是气分药,并无活血舒筋之药。以之顺气疏风则可,若治半身不遂,口眼斜,当加血药舒筋为是。

卷二 祛风之剂

草 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者佳。不拘多少,拣去粗茎,留枝、花、叶、实,酒拌蒸晒九次,蜜丸。

之性,一味搜风逐湿。若风湿相抟、腿足麻痹,及诸湿疮皆可用。以治中风 僻,徒益之燥耳。

卷二 祛风之剂

牵正散

白附子 僵蚕 全蝎等分为末,每二钱酒调服。

但口眼 斜,而别无他症,则经络脏腑均未受伤,乃太阳、阳明两经之风痰蕴热所致。

三药直走内络,祛风化痰,极为得力,故不必加血药也。

卷二 祛风之剂

如圣散

羌活 防风 白芷 柴胡 甘草 黄芩 半夏 川芎 芍药 当归 乌药加姜煎。入姜汁、竹沥服。柔痉加白术、桂枝,刚痉则加苍术、麻黄,口噤、切牙、大便实加大黄。

活血祛风,化痰清热,刚柔二痉,加减亦有法。此节庵方之佳者。

卷二 祛风之剂

独活汤

独活 羌活 防风 细辛 桂心 白薇 当归 芎 半夏 人参 茯神 远志肉 菖蒲五钱 甘草(炙)二钱五分每服一两,加姜、枣煎。

此以息肝风为第一义,养心神次之,化痰清热又次之,方法极有条理。

卷二 祛风之剂

小活络丹

川乌(炮去脐皮) 草乌(炮去皮) 胆星六两 地龙(洗焙干) 乳香(去油) 没药(另研)三两三钱酒丸。

药力颇峻,果有顽痰、死血则可用。若寒湿流筋及血不养筋者,不可误投。

卷二 祛风之剂

消风散

荆芥 陈皮(去白) 浓朴(姜汁炒) 甘草(炙)五钱 防风 羌活 藿香 僵蚕(洗炒) 蝉蜕 川芎 人参 茯苓二两为末,每服三钱,茶汤下。

风热上攻,治当清解,过用辛散,是发风助火矣,殊非正法也。

卷二 祛风之剂

清空膏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羌活 防风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甘草(炙)一两五钱为末,每服三钱,茶调如膏,白汤送下。

如少阴头痛,加细辛;太阴头痛、脉缓、有痰,去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加半夏;如偏头痛,服之不愈,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自汗、发热、恶热而渴,此阳明头痛,只与白虎汤,加白芷。

此则寓清凉于升散中,为治风热之大法。若阳明头痛、少阴厥痛、血虚头痛,又当别用方法矣。

卷二 祛风之剂

胃风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当归(酒炒) 芎 桂(炒) 芍药(酒炒)

等分,加粟米百余粒煎。

卷二 祛风之剂

东垣胃风汤

升麻一钱二分 麻黄(不去节)一钱 白芷一钱二分 葛根一钱 柴胡五分 羌活五分本五分 苍术五分 蔓荆五分 草蔻五分 黄柏五分 当归五分 炙甘草五分加姜、枣煎易老胃风汤,养血柔肝,补脾和胃,并无一味风药,而治法特妙。盖缘肝木太旺,动而生风,犯胃克脾,故见飧泄肠风等症,但须肝木一和,则内风自息。若东垣之胃风汤,纯用风药,且燥亦太过,不及远矣。

卷二 祛风之剂

上中下通用痛风丸

川芎一两 黄柏(酒炒) 苍术(泔洗) 南星(姜制) 二两 桃仁(去皮尖,捣)

神曲(炒)防己 白芷一两 羌活 威灵仙(酒拌)三钱 龙胆草一两 桂枝三钱 红花二钱面糊丸。

此于风寒湿之外,又兼治痰与血。丹溪原自谓通剂,不过举此以示大法。病有专在何经者,必须对症立方,不得用此通共之剂,反伤无病之处也。

卷二 祛风之剂

史国公药酒方

羌活 防风 白术(土炒) 当归(酒洗) 川牛膝(酒浸) 川萆 杜仲(姜汁炒)

松节(杵) 虎胫骨(酥炙) 鳖甲(酥炙) 晚蚕砂(炒)二两 秦艽 苍耳子(炮捶碎)

四两 枸杞五两 茄根八两(蒸熟)

为粗末,绢袋盛,浸无灰酒三十斤,煮熟退火毒服,每日数次,常令醺醺不断。

此酒祛风利湿颇有力,于实症为宜。若气虚者当加补气药,血虚者当加补血药。

卷二 祛风之剂

蠲痹汤

黄 (蜜炙) 当归(酒洗) 赤芍(酒炒) 羌活 防风 片子姜黄(酒炒) 甘草(炙)

加姜枣煎。

营卫不亏,风何由入?不调营卫,而多用风药者,非升痰即助火。此方营卫兼顾,而又能祛风利湿,痹症中之善方也。

卷二 祛风之剂

三痹汤

人参 黄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 杜仲(姜汁炒) 桂心 川牛膝川续断 细辛 秦艽 川独活 防风等分,加姜枣煎。

峻补气血,而祛风、除寒、利湿之法悉寓乎其中,本末兼该,诚治痹之上策也。

卷二 祛风之剂

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细辛 当归(酒洗) 芍药(酒炒) 川芎(酒洗) 熟地杜仲(姜汁炒) 牛膝 人参 茯苓 甘草 桂心等分,每服四钱。

独活,取其独立不摇,不须根据傍;寄生取其附木而生,大得根据傍。二者相济,又能利筋节而祛风。再兼平补营卫,疏通寒湿,用意颇为周到。

卷二 祛风之剂

沉香天麻丸

羌活五钱 独活四钱 沉香 益智仁 川乌二钱 附子(炮) 天麻 防风 半夏三钱当归 甘草 僵蚕一钱五分每服五钱,姜三片煎。

以之治风寒痰厥则可,若因风化火,兼有痰涎者,断不可用。

卷二 祛风之剂

通顶散

藜芦 甘草(生用) 细辛 人参 川芎一钱 石膏五钱为末,用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气未绝,可治。

不过欲其通阳开窍耳,然太觉烦琐,不如皂荚散之便捷也。

卷二 祛风之剂

乌梅擦牙关方

乌梅揩擦牙龈,涎出即开。

木旺则克土,木燥则筋急,泄木缓筋,则土郁自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