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第五

五郁一首(集见内经至元正纪大论)

木郁达之谓吐越。火郁发之乃汗泄。夺土下利令无壅。金泄渗利解表同。水郁折其充逆尔。治之大体须明此。

卷之五 治法第五

三法一首(集见内经至真大论篇)

法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备三法焉。国中与末。乃更变权。初治之道。

猛峻可先。缘病新感。大剂急蠲。中治之道。宽猛济兼。缘病少久。得中药然。去邪养正。

罔或不痊。未治之道。药必宽缓。性味平善。广服必安。此其大法。所用之体。制君臣佐。

各使其宜。主病为君。佐君为臣。应臣为使。适大小制。各安其气。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润之。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治之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

可使必已。其病之气。惟标与本。先受为本。次者为标。或为兼证。知逆与从。正行无问。

知标本者。万举万全。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六气为本。三阴三阳。经病为标。病气为本。

受病经络。脏腑为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倒行。标本不得。神亡命失。

卷之五 治法第五

五治一首(集见此事难知)

夫抑火升水。养阴退阳。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渍形为汗。润肠为下。温经散寒。补中益气。调经破血。痛随利减。风从汗出。发表攻里。敛表渗泄。双解独攻。应变从权。治由有五。其细味之。和取从折。属其备兮。如假小热。以凉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之。为热势大。寒药以取。取之不已。更用从之。因热既甚。从以温药。从之不已。以法折之。为恐冲逆。味随所为。寒因热用。或更发之。折之不已。求属衰之。求属之法。同气同声。法制之体。五治所因。经言不分。邪僻内作。工不能禁。此之谓也。

卷之五 治法第五

七方一首(集见儒门事亲本内经至真大论篇)

七方之法为绳墨。大小缓急奇偶复。小方剂少饮须徐。大方剂兼宜顿服。恋膈味薄自缓迟。

攻下气浓乃峻促。奇谓单奇只一法。偶方相合如配匹。复重并制三四方。病谓寒温反佐术。

剂和六合实类聚。各据方隅更审悉。大抵处方要在合宜而用。不可务取品味。数多过制。越此反不为效矣。本草云。三百六十五种内。相须者止二十种。其单行者七十一。相使者九十。畏者七十八。相恶者六十。相反者十八。相杀者二十六。是以丹溪先生曰。余以某药治某病。某药监某药。某药为引经。其意则得之矣。

卷之五 治法第五

十剂一首(集见儒门事亲)

十剂补泻宣与通。滑涩燥湿重轻伦。泻为泄实治闭满。补即能调虚损人。宣非泻剂乃越吐。

通因开流轻义匀。滑知养窍濡结燥。涩以酸同收敛因。燥攻水液寒清冷。湿润干枯涸揭皴。

重当镇坠抑而减。轻为熏扬泄汗陈。十剂由来三法中。发汗燥涩轻可 。下本重湿通滑泻。

吐唯宣剂旨须论。三法用之犹有补。驱邪扶正益天真。

卷之五 治法第五

望闻审切例一首(出脉诀)

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转旋。望闻审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备全。第一看他神气色。

润枯肥瘦起和眠。活润死枯肥是实。瘦为虚弱古今传。谦体即知腰内苦。攒眉头痛与头眩。

手不举兮肩背痛。步行艰苦脚间疼。叉手按胸胸内痛。按中脐腹痛相连。但起不眠痰夹热。

贪眠虚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热相煎。身面目黄脾湿热。唇青面黑冷同前。

第二应声清与浊。鉴他真语及狂言。声浊即知痰壅滞。声清寒内是其源。言语真诚非实热。

狂言号叫热深坚。称神说鬼逾墙屋。胸膈停痰证号癫。更有病因循日久。音声遽失命归泉。

三问病因经几日。日间便利几番行。饮食少多宜冷热。更兼多少不同论。饮食稍通容易治。

不进之时疗必难。喜冷定知心内热。好温乃属脏中寒。尿色赤黄真内热。尿清定是冷相干。

切脉是居为四末。浮沉迟数病之端。四事略陈通梗概。举隅善反一同看。

卷之五 治法第五

察病轻重一首(出图经本草)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真脉。其孰能知。

未病之病。

卷之五 治法第五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匮密钥)

肝胆由来从火治。三焦包络都无异。脾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肾与膀胱心小肠。

寒热临时旋商议。恶寒表热小膀温。发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

四经有热有寒时。攻里解表细消息。里热里寒宜越竭。表热表寒宜汗释。湿同寒。火同热。

寒热到头无两说。六分分来火热寒。寒热中停直浪舌。热寒格拒病机深。亢则害。承乃制。

别紧寒。数热脉。正邪标本求之真妙诀。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当解表时莫攻里。当攻里时莫解表。表里如或两可攻。后先内外分多少。治湿无过似决川。此个筌蹄最分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奈醯鸡笑天小。

卷之五 治法第五

三阴三阳标本分治一首(同前)

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中湿土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阴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

热寒二气相包裹。风从火龈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掣开轩岐无缝锁。

卷之五 治法第五

辨证用药例略

一首。集见此事难知。元戎。保命等书。大抵医之用药。必本七方十剂。旋为增损。求合圣贤之旨。以自通变。今不得已而逐证具其方例。智者幸勿哂其拘执也。故附东垣先生立方本旨于后。可以求其旨趣为法。又如海藏云。凡治中风用药。止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火艾为良。内经言针法多于用药是也。其要并见针灸四书。资生等经。故不复赘云。

伤寒杂病殊非定。阴阳内外先明证。

〔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口与鼻中气冷。水浆不入。面上恶寒如刀刮。

〔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与鼻中气皆热。

〔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

〔身表〕热。知在阳经也。名曰阳证。

〔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

〔伤食〕口无味。液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于地也。

〔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

〔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如火。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先有形也。

〔内外〕俱伤者。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发表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多液。此内外俱伤也。凡诊则先扪手心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伤。次以脉别之。

证脉伤寒无所疑。攻里解表须详订。

〔表〕实。麻黄汤。虚。桂枝汤。○表里俱虚。汗之则愈。

腑脏之表。桂枝麻黄各半汤。

腑脏之里。芍药甘草附子汤。

〔里〕实。大承气汤。虚四逆汤。

〔中〕实。调胃承气汤。虚小建中汤。○表里俱实。下之则愈。

六腑之表。承气汤。五脏之里。承气抵当等汤。

〔表证当汗〕脉浮。宜急汗之。用麻黄汤。脉沉。宜缓汗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里证当下〕脉浮。宜缓下之。用小承气汤。脉沉。宜急下之。用大承气汤。

〔三阳〕证。汗则当急而下当缓。

〔三阴〕证。汗则当缓而下当急。

热在表。黄芩。○寒在表。桂枝黄 附子。

热在里。大黄。○寒在里。干姜。良姜。吴茱萸。附子。○伤寒中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如麻黄汤。太阳经表药也。五苓散。为太阳之里药也。六经皆有表里药也。因病有内外虚实邪气深浅不同。亦不能拘。而随病变为治也。如伤寒论方证及诸变病方。分见保命集中。

桂枝汤二十八证。方有一十四道。麻黄汤十证。方五道。葛根汤四证。方三道。青龙汤五证。方二道。茈胡二十证。方五道。承气汤一十七证。方三道。陷胸汤十二证。方三道。泻心汤九证。方五道。抵当汤六证。方三道。栀子汤五证。方二道。发黄四证。方三道。五苓十五证。方七道。干姜四逆十五证。方七道。云岐子云。大抵脉为人之司命。故以脉为主。多从脉而少从证也。举脉证交互二法。亦当临时消息。从标本之化为法可也。详见云岐子脉诀。

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桂枝汤岂应。

〔伤寒〕发汗之剂。各随经用之。如太阳麻黄汤。少阳小柴胡汤。阳明葛根汤之类。止汗之剂。如太阴桂枝汤。少阴四逆汤之类。

〔杂病〕发汗之剂。随病用之。如风证小续命汤。排风汤。风热防风通圣散。痹气寒湿不换金正气散。五积散之类。更根据伤寒法各分经用之。则无犯禁逆之害矣。○止汗之剂。如二建汤。麦煎散。知母茯苓汤之类。阳证忽得脉候弦。急宜和解莫犯禁。

如伤寒少阳证。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者。忌发汗。忌利小便。忌下。宜小柴胡汤。渍形而汗解也。谓不可犯经禁。

阴证如见脉沉迟。正阳回阴当用意。

用正阳散。附子干姜之类。温之。或灸之。

脉病当分何一经。如渴便从所制例。

太阳病渴。脉浮无汗者。用五苓散滑石之类。

阳明渴。脉长有汗者。白虎汤凉膈之类。

少阳渴。脉弦而呕者。小茈胡加栝蒌根之类。

太阴渴。脉细不欲饮。纵饮思汤不思水之类。

少阴渴。脉沉自利者。猪苓汤三黄汤之类。

厥阴渴。脉微引饮者。可少少与之。

结胸审用陷胸三。虚痞泻心分五剂。

伤寒心下硬满。状若柔 。宜大陷胸丸。头痛项强反下之。心中懊 。邪动于膈。故阳气内陷。心下结硬。手不可近。宜大陷胸汤。如心下按之痛。脉浮而滑。表证未罢。宜小陷胸汤。

热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阴阳不和而痞。附子泻心汤。阴盛阳虚而痞。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选而随证用之。非泻心之热。泻心之痞也。

四时腹痛证不同。海藏例其玄所秘。

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黄 汤之类。

脐腹痛。少阴也。四逆。真武。附子汤之类。

少腹痛。厥阴也。当归四逆汤。

重则正阳。回阳之类。

杂病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

丸增损当归丸。导气汤之类。

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之类。

图 如腹不满者加枣。若满者不加。犯病禁也。脾虚满。 黄 汤 芍药停湿如中满勿食甘。二药用甘引至满所。脾实满。 平胃散 苍术 燥湿如大便秘 实痞 浓朴 枳实如大便利 虚痞 芍药 陈皮痞满燥实四证全。急治可施大承气。

太阳阳明。大承气汤。如大满。则胸腹胀满。状若合瓦。大实则不大便也。

痞满燥实四证备则用之。

少阳阳明。小承气汤。痞实满者用之。

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汤。实而不满。腹中转失气。有燥屎。不大便而谵语燥实坚 证见。可用仲景小承气汤。杂病同此。名三物浓朴汤。

大黄 芒硝 大实 燥屎浮 手足阳明 大肠 胃沉 手足太阴 肺 脾痞 大满 枳实 浓朴大柴胡汤。治表复有里。或脉浮。或头痛。或恶风。或恶寒。四证或有一二尚在者。过经不解是也。或谵语妄言。或直手扬视。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则里证已急。欲下之。则表证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药加味。调和三阳。使不犯三阳禁忌。以芍药下安太阴。令邪气不内。

以大黄去地道不通。以枳实去心下痞闷。或湿热自利蒸。表里证已急。通宜用之。

三焦寒热药所宜。湿温中暑法犹异。

上焦热 栀子黄芩。 上焦寒。 陈皮浓朴藿香。 中焦热 黄连芍药。 中焦寒。

白术干姜丁香。 下焦热 黄柏大黄。 下焦寒。 肉桂附子沉香。

有一身尽热 有一身尽寒地骨皮泻肾火。总治热在外。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

牡丹皮治胞中火。无汗之骨蒸。

知母泻肾火。有汗之骨蒸。

如平旦发热。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故用白虎汤以泻气中之火。

如日晡潮热。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故用地骨皮散以泻血中之火。

如泻各经火热。俱在主治本经气血之药。

(肺) 气石膏 血黄芩 (肾) 气知母 血黄柏(肝) 气柴胡 血黄芩 (心) 气麦门冬血黄连(脾) 气白芍药血生地黄 (大肠)气连翘血大黄(小肠) 气赤苓茯血木通 (三焦)气连翘血地骨皮(胆) 气连翘 血柴胡 (胃) 气葛根 血大黄(膀胱)气滑石 血黄柏 (心包络)气麦门冬血牡丹皮泻各经之寒。俱有主治本经气血之药。

(肝) 气吴茱萸血当归 (心) 气桂心 血当归(脾) 气吴茱萸血当归 (肺) 气麻黄 血干姜(肾) 气细辛 血黑附子 (胆) 气生姜 血川芎(胃) 气生姜 血吴茱萸 (大肠)气白芷 血秦艽(小肠)气茴香 血玄胡 (三焦) 气黑附子血川芎(膀胱)气麻黄 血桂枝(心包络) 气黑附子血川芎(上焦热) 连翘饮子 清神散 凉膈散 犀角地黄汤(中焦热) 小承气汤 洗心散 调胃承气汤 四顺清凉饮(下焦热) 大承气汤 石韦散 八正散(上焦寒) 桂附丸 铁刷汤 胡椒理中汤(中焦寒) 二气丹 大建中汤 附子理中丸(下焦寒) 还少丹 天真丹 八味丸(气分热) 柴胡饮子 白虎汤(血分热) 清凉饮子 桃仁承气汤(通治大热) 三黄丸 黄连解毒汤(气分寒) 桂枝加芍汤人参新加汤桂枝加附汤(血分寒) 巴戟丸 神珠丹(通治大寒)大已寒丸 四逆汤热蒸病有五蒸汤为主。随各证虚实加减用之。方见医垒元戎

呕吐血出于胃实者犀角地黄 虚者小建中加黄连衄涕血出于肺犀角 升麻 黄芩 芍药 紫参 丹参 生地黄咯唾血出于肾天门冬 紫菀 知母 贝母 熟地黄 麦门冬 桔梗 远志痰涎血出于脾葛根 黄 黄连 芍药 沉香 甘草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仲景赤小豆当归散等方。痔漏下血及便血。子和净固丸槐角丸。

腑脏疟法汤液图。更有吐截亦可治。

心疟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桂枝加黄芩汤。

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脾疟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

肺疟令人心寒。寒甚则热。间善惊如有见者。桂枝加芍药汤。

肾疟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桂枝加当归芍药汤。

太阳证。令人腰痛头肿。寒从脊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羌活加生地黄汤。

小柴胡加桂汤。

少阳证。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小柴胡汤。

阳明证。令人先寒洒淅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光火气乃怏然。桂枝二白虎一汤。黄芩芍药加桂枝汤。

太阴证。令人不药。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小建中汤。异功散。

少阴证。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小柴胡加半夏汤。

厥阴证。令人腰痛。小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汤。

上以上皆各经解表和解之剂也。

治湿热燥脾之剂。 宝监双解饮子 局主常山饮 易简七宝饮人参养胃汤 严氏清脾汤 三因四兽饮消疟母之剂 仲景鳖甲煎丸 严氏鳖甲饮子消食疟之剂 三因红丸子吐疟之剂 常山饮 藜芦散截疟之剂 宣明辟邪丹 辰砂丹 宝鉴温脾散痰嗽从来本所殊。用药要知方各备。

风之嗽 防风通圣散 大人参半夏丸暑之嗽 白虎汤 洗心散 凉膈散火之嗽 黄连解毒汤 三黄丸湿之嗽 五苓散 桂苓甘露饮 白术丸燥之嗽 木香葶苈散 大黄连阿胶丸寒之嗽 宁神散 宁肺散 桂枝汤痰气嗽 二陈汤 橘苏饮 导痰汤 四七汤肺热嗽而自汗 人参清肺饮 知母茯苓汤咳嗽素问论玄微。各随脏腑图汤液。

心嗽 桔梗汤 小肠失气 芍药甘草汤肝嗽 小柴胡汤 胆呕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脾嗽 升麻汤 胃吐 乌梅丸肺嗽 麻黄汤 大肠遗失 赤石脂禹余粮汤 桃花汤 不止可用猪苓汤肾嗽 麻黄附子细辛汤 膀胱遗溺 苓茯甘草汤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痰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痰饮有解表之剂 大青龙汤 参苏饮 金沸草散治悬饮湿痰攻下之剂 十枣汤 三因控涎丹 三花神 丸治支饮胁满者 金匮浓朴大黄汤吐剂。瓜蒂散。三圣散。稀涎散之类。并出三阳可吐药例。古今吐法。以病在头。或在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治风痰之剂 青州白丸子 天南星丸 玉壶丸 水煮金花丸治热痰之剂 小陷胸汤 机要小黄丸 人参半夏丸治寒痰之剂 清肺消饮丸 实鉴温胃丸 温中化痰丸理气降痰之剂 局方四七汤 指迷茯苓丸降气坠痰温补之剂 苏子降气汤降痰滋阴之剂 金匮顺气丸中风风热与伤风。对证设施无不遂。

中风 发表之剂 宝鉴秦艽升麻汤 金匮续命汤 小续命汤排风汤攻里之剂 机要三化汤 子和搜风丸发表攻里之剂 防风通圣散 川芎石膏汤调血养气之剂 大秦艽汤 羌活愈风汤 天麻丸理气之剂 乌药顺气散 八味顺气散理血之剂 六合汤 愈风汤通关透肌骨之剂 至宝丹 牛黄清心丸发明云。凡用丹剂者。为风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龙脑牛雄等。皆入骨髓透肌骨之剂。使风邪得以外出也。若中血脉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龙麝牛黄。恐引风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若中藏痰涎昏冒烦热者宜用之。下痰镇坠清神。

治痰通经去风之剂 青州白丸子 三生饮 省风汤风热 天麻散 神芎散 防风通圣散 川芎石膏汤 宣明仙术 芎散伤风分六经用药。可谓发诸家之本末。如足太阳经用桂枝汤。足阳明用杏子汤。足少阳用柴胡加桂汤。足太阴用桂枝芍药汤。足少阴用桂附汤。足厥阴用八物汤。其方以桂枝三味。加以各经之药。皆是辛温解表之剂。与伤寒传变相似。此六方以尽其变也。

辛平解表之剂 消风百解散 川芎茶调散 消风散辛凉解表之剂 柴胡升麻汤辛温解表之剂 小续命汤辛凉解表攻里之剂 钱氏大青膏 防风通圣散泄痢治之勿参差。升汗实肠分注利。

〔泄泻〕治湿之剂 胃苓汤 茯苓汤 五苓散 机要白术芍药汤治风之剂 神术散 胃风汤 苍术防风汤 机要防风芍药汤治热之剂 局方戊己丸治暑之剂 来复丹 香薷饮 桂苓甘露饮治寒之剂 白术汤 理中汤 机要浆水散治风寒之剂 本事曲芎丸止涩之剂 仲景桃花汤 实肠散 真人养脏汤去积之剂 本事温脾汤升发之剂 东垣升阳除湿汤 益胃升阳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调补脾胃之剂 钱氏白术散 易简白术汤〔滞下诸痢〕治热之剂 黄连阿胶丸 芍药柏皮丸 导滞汤 仲景白头翁汤

卷之五 治法第五

机要黄芩芍药汤

治寒之剂 局方桃花丸 严氏当归丸 诃黎勒散冷热之剂 古方驻车丸 局方香连丸 戊己丸治风湿之剂与泄泻方选而用之治暑之剂 黄连香薷饮 桂苓甘露饮攻下之剂 大承气汤 宣明玄青丸 导滞汤消积之剂 脾胃论圣饼子 元戎圣功丸止涩之剂 仲景桃花汤 真人养脏汤 水煮木香丸 宣明香连丸 严氏禹余粮丸收敛之剂 严氏乌梅丸 元戎乌梅散补剂 十全大补汤噤口痢 仓 汤百一选方澹寮方六经头痛无牙疼。各以引经为佐使。

〔诸经头痛〕阳明头痛自汗发热 白芷少阳头痛脉弦往来寒热 柴胡太阳头痛恶风恶寒 川芎太阴头痛痰物理重腹痛 半夏 苍术少阴头痛手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逆为寒厥 细辛厥阴头痛 吴茱萸虚头痛 黄 当归巅顶痛 本眉棱痛 白芷 羌活有一身尽痛。疏风秦艽羌活汤之类。除湿守真除湿丹之类。

〔伤寒头痛〕太阳经无汗麻黄汤 有汗桂枝汤阳明经 白虎汤少阳经 小柴胡汤太阴脉浮 桂枝汤 脉沉理中汤少阴脉沉发热 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经 桂枝麻黄各半汤〔诸牙齿痛治例〕治风热牙疼。喜冷恶热。 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升麻。黄连。

治寒多热少牙疼。 草豆蔻。细辛。升麻。骨灰。当归。黄连。防风。

治大寒犯脑。牙齿疼痛。 白芷。桂枝。升麻。吴茱萸。草豆蔻。 本。

治寒邪风邪犯脑疼牙痛。 细辛。白芷。桂枝。麻黄。骨灰。羌活。升麻。防风。

治人口臭不可近。牙齿疳蚀。牙龈肉脱落血不止。东垣神功丸。

治虫牙疼蚀动甚者。取虫或熏之。盖手足阳明湿热甚而生虫也。

热痛凉膈散。疳蚀出血者。桃仁大黄下之。

阳明经标有风湿客痛。大戟。芫花。细辛。苍耳叶。花椒。小麦。

标有血滞。经郁而痛。用葱白。艾叶。黑豆。花椒。

或风毒肿痛。细辛。草乌白芷。

化虫治积本其因。甚者随例当默识。

〔诸积药例〕肉积。 砂。巴豆。甚者信石。

酒积。干葛。神曲。麦 。甚者甘遂。牵牛。

血积。当归梢。桃仁。甚者水蛭。虻虫。

气积。木香。槟榔。甚者枳壳。牵牛。

水积。牵牛。泽泻。郁李仁。甚者芫花。甘遂。大戟。

涎积。雄黄。腻粉。甚者瓜蒂。甘遂。

食积。砂仁。香附。牵牛。甚者礞石。巴豆。

痰积。半夏。南星。甚者瓜蒂。黎芦。

癖积。三棱。蓬术。甚者甘遂。蝎梢。

虫积。宝鉴化虫丸。补金散。

膈噎方随治十般。寒热明分散与丸。

〔十般膈气〕冷膈 热膈 风膈 气膈 痰膈 忧膈 悲膈 喜膈 水膈 食膈 皆病源也宝鉴十膈气散 五膈嘉禾散 木香流气散治喘满痰嗽闷冒壅滞成热膈 宝鉴人参利膈丸治五噎寒膈 宝鉴汉防己散 豆蔻散破经调血微行卫。补气犹滋血乃安。

调诸经闭而不行方。兼行其气者。温经汤。通经丸。

经血虚实经因气结不通。实痛者玉烛散。血虚四物汤。

血虚寒小腹痛。增损四物汤。姜黄汤。

血虚寒热劳倦者。逍遥散。

经过作痛良方。当归散。小柴胡汤。合四物之类。

经行而痛良方。桃仁散。

去恶血活血。当归梢。苏木。红花。

经水暴下崩漏不止。蒲黄散。宝鉴 凉血地黄汤。备金散。

干血气经不行。大全良方。琥珀散。桃仁散之类。

血积 瘕良方。通经丸之类。

诸虚不足髓竭不足。生地黄。当归。

肺气不足。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

心气不足。上党参。茯神。菖蒲。

肝气不足。天麻。川芎。

脾气不足。白术。白芍药。益智。

肾气不足。熟地黄。远智。牡丹皮。

胆气不足。细辛。酸枣仁。地榆。

神昏不足。朱砂。预知子。茯神。

非天雄。不能治上焦之阳虚。

非附子。不能治下焦之阳虚。

天真丸。三建丹。皆补阳虚之剂也。

地黄丸。滋肾丸。皆补阴虚之剂也。

补阴虚阳竭。仲景八味地黄丸。

调阴阳升降脾胃之气饮食劳役者。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用之。此补气滋血之大法也。

补元气须用人参。黄 。

补胃虚。进饮食。陈皮。人参。甘草。

补三焦元气。调和诸药共力成功者。炙甘草。

治诸虚痛宜调理。实痛唯施下乃痊。

胁下痛。往来热。用柴胡。丹溪龙荟丸。

气刺痛。用枳壳。以引经药导之。

血刺痛。用当归。

茎中痛。用甘草梢。

胃脘痛。用草果。

内伤物食诸痛。备急丹之类。

心痛药。临时随证为用。当分寒热虚实。

寒痛。铁刷汤。 热痛。泻心汤。 气痛。木香乳香之类。 血痛。四物汤。

臂痛。用苍术。半夏。南星。陈皮。香附。茯苓之类。

腰痛。 肾虚者。杜仲。补骨脂。 瘀血作痛。桃仁红花。 湿热而痛。用苍术。杜仲。黄柏。川芎之类。或子和煨肾散。 痰者南星。

闪肭打击。诸实痛者。宜当归承气等汤下之。

眼暴赤肿泻诸热。喉痹淋癃治亦然。

赤肿及痛气实而热肿。用凉膈散。

气虚而热肿。用清心莲子饮。

血实而热肿。犀角地黄汤。柴胡之类。

血虚而热肿。四物汤。黄连之类。

风热目赤。或自泪。用防风通圣散。川芎石膏汤之类。

内障青盲雀目。羊肝丸。瞀昏翳膜。明目地黄丸之类。

喉痹轻者甘桔汤 凉膈散肿痛者僵蚕大黄闭者胆矾 巴豆入明矾枯过者 雄黄 尘煤 芒硝等吹之皆可选用淋赤白浊 痛白属气热而淋 八正散 宝鉴海金砂散赤属血热而淋 导赤散 石韦散内伤痞郁及气滞。胀满当分热与寒。

东垣内伤法消食强胃 枳术丸 丁香烂饭丸 宽中进食丸伤冷物胃脘痛 感应丸 木香见呗丸 草豆蔻丸 备急丹虚痞者气也 实痞者物也 非白术不能行湿 非枳实不能消痞五志所过。非药可治者。五胜为宜。

忧胜怒。肝属木。在志为怒。过节则反自伤。故曰怒伤肝。故以所胜者制之。

恐胜喜。心属火。在志为喜。过节则反自伤。故曰喜伤心。故以所胜者制之。

怒胜思。脾属土。在志为思。过节则反自伤。故曰思伤脾。故以所胜者制之。

喜胜忧。肺属金。在志为忧。过节则反自伤。故曰忧伤肺。故以所胜者制之。

思胜恐。肾属水。在志为恐。过节则反自伤。故曰恐伤肾。故以所胜者制之。

六郁随丹溪越鞠丸加减用之。

〔气〕香附 苍术 抚芎〔湿〕苍术 抚芎 白术〔痰〕海石 香附 栝蒌 半夏〔热〕香附 抚芎 青黛 苍术 山栀〔血〕桃仁 香附 红花 抚芎 青黛〔食〕苍术 神曲 香附 山楂 针砂气郁。乃因忧愁思虑甚多所成。

局方分心气饮 木香分气饮 七气汤 盐煎散 蟠葱散之类气虚气弱者 陈皮 黄 人参气实气结者 青皮 浓朴 木香 沉香热胀。及中满鼓胀。气胀。水气胀。大热胀。宝鉴中满分消丸。

寒胀。及中满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脉沉虚弱者。宜中满分消丸。

大实腹满。大小承气汤选用之。

虚胀。则升降其气。陈皮。浓朴。升麻。柴胡之类。

水气实满宣明神金散。十枣汤之类。

十二经中但有疮。皆血结气聚。必用连翘于诸托里散内。出疮毒。消疮肿。黍粘子。

疮出膈以上。须用防风上节。羌活。桔梗。

疮出身中以下。须用洒水各半煎药。

疮坚而溃者。昆布。广术。三棱。

疮痛者。黄芩。知母。黄连。

疮出而呕吐者。半夏。生姜。

疮出而渴闷者。黄连。

大便燥结而常难者。桃仁。麻子仁。郁李仁。

上焦有疮。须用黄芩。

中焦有疮。用黄连。

下焦有疮。用黄柏。知母。防风。疮药中用皂角针者。以其能引药直达入疮也。

疔疮恶肿。初起甚者。有用毒药攻。如穿山甲。蟾酥。枯矾。全蝎。乳香。信石。轻粉。蜗牛。蜈蚣之类也。

必先岁气分时令。三法随宜大意完。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随四时用之。为去病之药。不可犯时禁。 〔春〕防风。升麻。

〔夏〕黄芩。知母。白芍药。 〔秋〕泽泻。茯苓。 〔冬〕桂姜。

三法药吐剂如瓜蒂。铜绿。齑汁。沧盐。可以吐痰。栀子。豆豉。吐伤寒懊 。黄连。黄芩。

吐风热。苦参。藜芦。吐中风。常山吐疟。木香。浓朴。吐气郁。当随证用用之。

汗剂如桂枝。麻黄。五积败毒。皆发汗辛热之药也。升麻。葛根。解肌逼毒。皆辛温之汗药也。大小柴胡饮子。若寒之汗药也。通圣当归饮子。皆辛凉之汗药也。通圣当归饮子。皆辛凉之汗药也。故外寒内热。宜辛凉。外热内寒。宜辛温之类。下剂如枳实。槟榔。杏仁。下气之痞滞也。巴豆腻粉下诸积。大黄。朴硝下诸热。芫花。大戟。甘遂。牵牛。下诸水。石蜜。郁李仁。猪羊血。下燥。当择气味。随证选而用之。

欲求活要知方制。试举元戎掌上看。

王海藏医垒元戎。备见加减用药例。今以六气分方制法陈于下。临证当审内外虚实。加减如元戎用之可也。

风制法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防风通圣散 防风天麻散 消风散 排风散 小续命汤 防风汤暑治法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桂苓甘露饮 白虎汤 玉壶丸 益元散 玉露散 石膏汤 湿制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术木香散 葶苈木香散 橘皮白术散 桂苓白术散 大橘皮汤 益元散火制法 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诸承气汤 八正散 调胃散 神芎丸 泻心汤燥制法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 麻仁丸 脾约丸寒制法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姜附汤 四逆汤 二姜汤 附子理中汤 大己寒丸 术附汤东垣立方本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 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若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气短损其元气。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经云。急者缓之。白术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也。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之升以散滞气。

助诸甘辛为用也。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 。 者。

心惑而烦闷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旺则能生阴血。更以当归和之。是名补中益气汤。或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消阴中之伏火。如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肾水旺而心火自降。如心气浮乱。更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补中益气汤加减例略。

如心下痞或痛中寒者加附子痞而腹胀加枳实浓朴木香砂仁痞而有痰脉缓加半夏黄连心下痞不能食加生姜陈皮心下痞劣闷者加芍药黄连顶痛脑痛加 本细辛嗌痛颔肿脉洪面赤加黄芩桔梗鼠粘子腹中痛加白芍药在寒时加益智豆蔻头痛加蔓荆子川芎胁下痛倍加柴胡

卷之五 治法第五

伤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见伤寒论)

咽喉闭燥莫发汗。淋家若治同斯断。疮家发汗疮即愈。犹畏表虚作痉变。汗多又发必恍惚。亡血发之自寒栗。荣气微或衄吐人。不可汗此夺血证。阴阳俱虚本不宜。阳盛阴虚汗之忌。心之悸者汗不须。津液和时形自渍。太阳少阳病合作。头项强痛或眩闷。时又结胸心下痞。法刺大椎汗却未。脉弦而细虽头疼。发热只属少阳经。法当下之不可汗。汗则谵烦悸不宁。上下左右有动气。如若发之他病至。诸脉得数微弱动。濡弱弦微上下易。嗽极烦吐似疟形。有寒无热虚而栗。厥而脉紧本少阴。不可汗此诸病势。咳而遗溲诸厥逆。又有病之微汗出。类中风热更头疼。汗药施之恐增剧。心中懊 自宜吐。太阳脉细吐之误。寸脉微浮胸痞硬。气上冲咽吐可用。少阳中风耳自聋。目赤心烦吐不中。胸中实则可越之。膈上有寒越又禁。食留上脘支厥冷。吐法施之气自顺。中风痰实犹可施。呕吐咯血吐还忌。此其大法春所宜。中病则止不尽剂。

阳虚阴盛下勿用。外证未罢犹为禁。太阳阳明喘而满。只可汗而逆自定。下于汗后脉浮者。

此为施早转逆甚。结胸脏结实可攻。脏结无热未可同。结胸烦躁脉浮大。此其危殆难所通。

病先解表后攻痞。攻之早者协热利。呕多心满合面红。诸病阳明下不中。溏而不满勿大推。

微和胃者小承气。汗出溲行下非闭。可下宜行蜜道剂。里证赤涩脉弦迟。勿以下之为可治。

诸虚脉弱反寸关。四肢厥逆攻亦难。动气咽塞下虚极。慎勿下攻诚定式。

卷之五 治法第五

针法(一首以下并出针经)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陷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先以揉按令其气散。次掏穴定力。重此最好。右手持针。安于穴上。随令患者嗽一声。

左右用针转入天部。皮肤之间也。少时左右进至人部。肌肉之间也。再少时进至地部。筋骨之间也。凡穴当一寸许。如此作三次进之。大抵疼痛实泻。麻痹虚补。经云。针法手如握虎。如待贵人。凡取穴手指。前哲又有八法。弹而怒之。迎而夺之。使经气腹满。令邪气散而正气行也。循而扪之。随而济之。抚摩上下。见动脉之处。摄而按之。推而纳之。以手指加力按所针之穴。使邪气泄而易散。病者不知其针。爪而下之。切而散之。方寸既见。其穴端正。

使针易入不瘥。病患亦不知其痛。

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根据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根据法要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

凡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两三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者。必见血也。有晕针者。夺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左不回。却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侧筋骨陷中。

即是虾蟆儿上边也。从肩至肘。正在当中。凡刺之道。必须知禁忌。经云。毋刺浑浑之脉。

之热。漉漉之汗。如大风大雨。严寒盛暑。卑湿烦躁。便黑吐血。暴然失听。失明。失意。失便溺。失神。及七情五伤醉饱。皆不可刺。乘车马远来。亦候气。血定。然后刺之。

卷之五 治法第五

大乙人神(一首)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胁仓门震。乙卯日见定为仇。立春戊辰己巳巽。

阴络宫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膺喉离首头。立秋玄委宫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

秋分仓果西方兑。辛酉还寻右胁谋。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干位收。冬至坎方临叶蛰。

壬子腰尻下窍流。五脏六腑并脐腹。招遥诸戊己中州。溃治痈疽当须避。犯其天忌疾难瘳。

卷之五 治法第五

血忌(一首)

行针须明血忌。正丑三寅二未。四申五卯六酉。七辰八戌九巳。十亥十一月午。腊子更逢日闭。

卷之五 治法第五

逐年尻神

(一首上古尻神法一岁起宫二岁来加辰逐年飞九宫)坤踝尻神震齿牙。巽头口乳并无瘥。中宫正作肩尻位。干背那堪面目遮。兑宫手膊难砭灸。艮项腰间艾莫加。离宫膝肋针难下。坎肘都来肚脚家。

卷之五 治法第五

逐日人神(一首)

初一十一二十一晷。足拇鼻柱手小指。初二十二二十二。外踝发际外踝位。初三十三二十三。股内牙齿足及肝。初四十四二十四右。腰间胃脘阳明手。初五十五二十五并。口内遍身足阳明。初六十六二十六同。手掌胸前又在胸。初七十七二十七。内踝气冲及在膝。初八十八二十八辰。腕内股内更在阴。初九十九并二十九。在尻在足膝胫后。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内踝足跗觅。

卷之五 治法第五

禁针穴(一首)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却玉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

水分神关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并青灵。更加臂上三阳络。二十二穴不可针。

孕女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伦。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到。三里急补人还平。

卷之五 治法第五

禁灸穴(一首)

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哑门及风府。天柱素 临泣上。睛明攒竹迎香数。未 颧 系竹空。

头维下关与脊中。肩贞心俞白环瑜。天牖人迎共乳中。周荣渊液斧鸠尾。腹哀少商鱼际位。

经渠天府及中冲。阳关阳池地五会。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兼阴市。伏兔髀关委中穴。

殷门申脉承扶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