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风针诀

喉风诸症。皆由肺胃脏腑深受风邪。郁热风火相抟。致气血闭涩。凝滞不能流行。而风痰得以上攻。结成种种热毒。故宜以针法开导经络。使气血通利。风痰自解。热邪外出。兼有诸药奇方。层层调治其症。安有不效。针曰气针诚为诸药之先锋。乃喉风之妙诀。功效可胜言哉。凡临诸症先从少商。少冲。合谷。以男左女右。各根据针法刺之。若病重者。再从囟会。前顶。百会。后顶。风府。颊车。风池。诸穴针之。留肩井。尺泽。曲泽。小海。少海。

商阳。中冲。照海足三里。隐白。诸穴。看病势轻重用之。不可一时针尽。如遇喉风极重之症。方可周身用针。开通周身经络。使风热结邪得杀其势。而气血遂能流利营运。佐以奇药内治。自无不神效。若针路无血。乃风热壅塞。

则受郁邪日深。最为险症。多致不救。是科临症。每于针下便能判定吉凶。有心究此。宜细思详察焉。

附纂神应经用针咒法

咒曰。天灵节荣。愿保长生。太玄之一。守其真形。五脏神君。各保安宁。针一下。万毒潜形。急急如令敕。

凡针默念咒一遍。吹气在针上。想针如火龙。从病患心腹中出。其病速愈。按针用咒法。非出素问意。但使针时专心于内。不致外驰也。

论针形至微何能补泻

譬曰如气球焉。方其未有气也则恹塌不堪蹴踢。及从窍吹之。则气满起胖。此虚中则补之之义也。去其窍之所塞。则气从窍出。而球复恹塌矣。此实中则泻之之义也。

针法主治歌

火针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体中。为风为水关节痹。关节一利大气通。火针者。即古人之燔针也。凡周身之淫邪。或风或水溢于肌体。留而不能过于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使关节利大气通。则淫邪壅于经络风虚肿毒。伤于肌体者。皆可去也。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一取穴歌

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令他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甲重切。所针之穴。令气血开。教病者心专于内。不要外驰。然后下针。使针不伤荣卫。方堪入妙。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二持针歌

持针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凡下针之时。须心小力雄。以右手持气针于穴上。势若握虎。不敢放松。着力漫旋。插直至应止之处。吸气三口。然后方提针徐徐而出。凡机关三才奥理。欲先识于心。而行于针者。须将此再三推究可也。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三温针歌

温针之理最为良。口内温和审穴方。毋令冷热相争抟。荣卫宣通始安详。

凡下针必先将所用之针入于口中。使针尖温热。审定穴所。方可刺下。勿令冷热相争。庶血气调和。而得安详也。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四进针歌

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最不宜。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针自愈。

凡下针要病患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关机。最切忌太忙。须细审经络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轻施其针。失于经络穴所也。如在阳部。必取筋骨间陷下之处。则不伤于筋骨。如在阴分 之内动脉相应间。则以爪重切经少待片时。方可进针。而不伤于荣卫。又必三思已定。然后下针。病可愈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五指循歌

部分经络要指循。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使来临。

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来循之。使血气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意也。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六摄法歌

摄法原因气滞经。大指爪中切莫轻以指持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

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七退针歌

退针手法理须知。三才诀内总元机。一部六数三吸气。须臾病痛自然除。

凡退针全在手法三才之内。皆有要诀元机。不可不识。如欲退针。必须缓缓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渐退至天部。俱用少阴之六数泻之。每一部六数。须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数。令病患吸气三口。随吸随提。徐徐退至天部。疾病自然愈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八搓针歌

搓针泻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就移。浑如搓线悠悠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搓针者凡进退搓捻皆催其气至。以泻邪气也。如觉针下气紧。切勿就移用须以泻法。但微微动转如搓线之状。

若转之太紧。必至肉缠针头。邪气滞涩而不能除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九捻针歌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驱邪疾自轻。

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随也。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十留针歌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荣卫纵横散。巧妙元机在指头。

留针者凡出针至于天部入针至于地部。须在皮肤肌肉间。徐徐容留令荣卫宣散方可出针入针。若出针太急。则血随针出。反伤荣卫其巧妙元机全在指头之间也。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十一摇针歌

摇针三部皆六摇根据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开无窒碍邪气退除病自消。

摇针者。如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二三摇多者不过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之状使孔穴开大无有窒碍。庶邪气退除而病自愈矣。

 行针次第法十二歌

十二拔针歌

拔针之时切莫忙。闭门存神要精详。不沉不紧求针尾。此诀须当韫锦囊。

凡针毕。拔针最要精详。不可轻率忙乱也。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致于出血。此针家要诀。须当韫于锦囊也。

针略

夫用针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濡。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故为针者。勿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凡针入一分。则知天地之气。针入二分。则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针入三分。

则知四时五行。五脏顺逆之气。凡针皮毛腠理者。勿伤肌肉。针肌肉者。勿伤筋脉。针筋脉者。勿伤骨髓。针骨髓者。勿伤诸经络。若误伤之。魂魄神志知气失乱。反误人也。学人慎之。(千金)

针禁忌法

大寒无刺。(素问云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怒无刺。已刺无怒。

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

月郭空无治。

凡乘车来者。须令卧以休息。如食顷。乃可刺之。步行来者。令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顷。乃刺之。若大惊大恐者必俟定其气。乃刺之。(千金)

问针入几分留几呼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也。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若肌肉浓实处。则可深若浅薄处。则宜浅。病去则速出针。病滞则久留针。为可耳。(素问针刺)

论泻要诀

神应经云。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摇动。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有数针。俱根据此法。俱转毕。

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仍轻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许。(谓之三飞)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是气至极矣。再轻轻提往左转。一二次。欲出针时。令病患咳嗽一声。随咳出针。此之谓泻法也。(大成)

论补要决

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患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目赤等疾。明是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治之。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也。

今行补法者。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有数穴。根据此法行之既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向左边。(谓之三进三飞)根据此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即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扪其穴。此谓之补法是也。(大成)

枢扶氏曰。凡补法者。假如此穴合针入五分。须先针入二分。候针下得气再入二分。是至四分又候得气更针入一分。总共五分止。然后急出针。即以左手大指急按所针穴孔。勿令出血。是为补也。凡泻法者。假令此穴合针五分。便即入五分。候约得气。便将针退出二分。少停又退出二分。是共提出四分。再少停候得气。又起针漫漫拔出。

不用手闭其针孔。令其气出。或血出。是为泻法也。

中指定同身寸图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取稻秆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缩为准。用绳则伸缩不便。故不准。

中指定同身寸图 

行针分寸歌

行针分寸中指传。屈指中节两纹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长短肥瘦审经权。

法以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童稚亦如之。虽人身有长短肥瘦不同。凡入针之分数。亦有不一。

而身形长者。其指节亦长身形短者。其指节亦短。但随其长短。以取分寸。则自准矣。肥人肌肉肥浓。血气充满。

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二分。然虽如此。犹有经有权。不可执一而论。如遇不肥不瘦之人。

只在二三分之间。酌量取之。至于心领神会。又当存乎其人矣。

四季针灸坐向歌

针灸原来宜坐向。理从四季顺自然。东南西北四维向。迎以生气本乎天。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四季人神所在处。禁针忌灸莫妄施。春在左胁秋在右。冬在腰间夏在脐。

四季人神所在之处。谓人之神气初动之处。同乎天地之流行也。禁针灸者。恐伤生气也。凡人神常在心。至春在左胁者。肝主升也。秋在右者。肺主降也。冬在腰者。肾主藏也。夏在脐者。脾主化也。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一日足大(足之大指)二外踝。三日股内四在腰。五口六手七内踝。八腕九尻十背腰。十一鼻柱二发际。三牙四胃五遍身。六胸七气(气冲也)八股内。九足二十内踝寻。二十一手小(手之小指)二外踝。三日肝足四手明。

(手阳明)五足(足阳明)六胸七在膝。八阴(男女前阴中也)九胫晦趺停。(足之十指岐骨也)

十干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甲不治头乙喉头。丙肩丁心戊腹中。己脾庚腰辛膝位壬肾癸足忌灸针。

十二支人神所在禁忌针灸

子日(在目)丑日(在耳)寅日(在胸又云面口)卯日(在鼻及脾)辰日(在腰)巳日(在手又云头口)午日(在心腹)未日(在足)申日(在头并肩腰)酉日(在背及腰)戌日(在喉咽头)亥日(在头并臂胫膝)

十二时人神所在禁忌针灸

子时(在踝)丑时(在头)寅时(在耳一云在目)卯时(在面耳)辰时(在口项)巳时(在乳一云在肩)午时(在胸胁)未时(在腹)申时(在心)酉时(在膝背脾)戌时(在腰)亥时(在股)

禁针穴歌

(共三十一穴)

禁针穴道要分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囟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

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乳中上臂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阳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久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

禁灸穴歌

(共四十七穴)

禁灸之穴四十七。承先哑门风府逆。晴明攒竹下迎香。天柱素 上临泣。脑户耳目 脉通禾 颧 丝竹空。头维下关人迎等。肩贞天牖心俞同。乳中脊中白环俞。鸠尾渊腋如周荣。腹哀少商并鱼际。经渠天府及中冲。阳池阳关地五会。漏谷阴陵条口逢。殷门中脉承扶忌。伏兔髀关连委中。阴市下行寻犊鼻。诸穴休将艾火攻。

针灸诸则

一凡诸病之作。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宜用针刺者。以针法开导之。当用灸者。以灸法温暖之。凡治毕。须好持护。忌生冷醋滑等物。若不知慎。必反生他疾。

一凡针刺大法多宜在午时之后。不宜在午时之前。

一凡灸法。须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

一凡微数之脉。及新得汗后者。并忌灸。

一凡用火补者。勿吹其火。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火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

一凡用火泻者。可吹其火。敷其艾宜于速迅。须待灸疮溃发。然后贴膏。此补泻之法也。

诸症针刺要穴

喉痹又喉缠喉斗底。

天突 廉泉 后顶 风府 风池 合谷 商阳 中冲 少泽 少商 然谷 照海 三阳交 足三里双单乳蛾燕口。

后溪 少冲 少商 合谷 风池牙关紧闭口眼歪斜搜牙悬 。

颊车 承浆 合谷 鱼际 足三里枢扶氏曰。以上诸穴。皆急治喉风等症之要穴法也。其余诸穴。切勿妄行针灸。必须谨遵古法。庶不有误。慎之慎之。

制针法

制针须用马嚼环铁。以马属午午属火火克金取克制。能解铁毒之义也。故本草用马衔铁作医针为妙。若以真金制针。用之更佳。其 炼之法。 以马衔铁琢作二寸长。或三寸。不拘长短。要光圆尖者数针。三棱式者数针。以便分症从穴按用。不可过于尖锋恐易折针于肉内也。次以蟾酥涂针尖上入火中微 。不可令红。取起复照前涂酥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用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于清水中。待冷将针取出。

于黄土中插百余下。以去火毒再用。细石打磨净及端直。仍用松子油涂之。当常近人气为妙。

煮针药方

麝香(五分) 胆矾(一钱) 朱砂(三钱) 没药(三钱) 郁金(三钱) 川芎(三钱) 归尾(三钱)

磁石(一两) 石斛(二分) 皂角(二钱) 穿山甲(三钱) 甘草节(五钱) 沉香末(五钱) 北细辛(三钱)

以上诸药。能引气味入针内。

任脉穴

任脉起于会阴。循腹上行会于咽喉。至承浆止。凡二十四穴。是科只用璇玑。天突。廉泉承浆。四穴。(后载会阴一穴云凡喉风禁针故不列入总条)

承浆(一名天池,一名悬浆) 在颐前下唇棱下陷中。经云。足阳明任脉之会。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壮。主治口眼 斜。口噤不开。暴喑不能言。偏风半身不遂。刺三分。徐徐引气而出。一云疗偏风口 面肿。消渴饮水不休。口齿疳蚀生疮。灸之亦佳。日可七壮。至七七壮止。即血脉宣通。其风应时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当脉即能愈疾。千金云。小儿唇紧。灸三壮。百症赋云。泻牙痛而即移。通元赋云。治头项强。

廉泉(一名本池 一名舌水)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仰面取之。经云阴维任脉之会。按刺疟论所载云。舌下两脉者。廉泉也。气府论曰。足少阴舌下各一。卫气篇曰。足少阴之标。在背 与舌下两脉。然则廉泉非一穴。

当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脉而且为足少阴之会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咳嗽喘息。上气吐沫。舌纵舌下肿难言。舌根缩急不食涎退场门疮。

百证赋云。兼刺中冲穴。堪攻舌下肿痛。

天突(一名玉户) 在结喉下三寸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刺五分。留三呼。灸二壮。低头取之。主治上气哮喘。咳嗽喉痹。五噎肺痈。吐咯脓血。咽肿暴喑。身寒热咽干。舌下急。不得下食等症。

璇玑 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刺三分,灸五壮。主治胸胁满。咳逆上气。喘不能言。喉痹咽肿。水饮不下。实症。

会阴(一名屏翳) 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任脉别络。侠督脉波脉之会。任督冲三脉所起任由此而行腹。

督由此而行背。冲由此而行少阴之分。宜灸不宜针。主治阴寒阴中诸病。凡喉风禁针。

手太阴肺经穴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出腋下循臂内行人寸口。至鱼际。出大指之端。止于少商。凡十一穴。今录六穴。

中府(一名膺中俞) 在云门下一寸。去任脉中行华盖穴旁横开六寸。乳上三肋间陷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

手足太阴之会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壮。主治肺急胸满。涕浊喉痹。气逆善噎。食不下。肺风面肿。肺胆寒热。此穴主泻胸中之热。其治与缺盆风府多同。

云门 在中府上直行一寸六分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刺三分。灸五壮。甲乙经云。刺太深令人逆息。千金云。灸五十壮。主治咽痛喉闭。瘿气伤寒四肢热不已。咳逆短气上冲心胸等症。

天府 在臂 内廉腋下三寸动脉陷中。用鼻尖点墨到处是穴。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令人气逆。主治暴痹内逆肝肺相抟。血溢口鼻。飞尸鬼注。百证赋云。兼合谷可追鼻中衄血。

尺泽 在肘中约纹上。屈肘横纹筋骨罅中。动脉是也。

手太阴所入为合。肺实泻之。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壮。甄权云。臂屈伸横纹之间。筋骨罅中。不宜灸。主治呕吐上气。喉痹腹痛。心烦舌干。及小儿慢惊风。可灸一壮。千金翼云。邪病四肢重痛。诸杂症候。尺泽主之。一名鬼堂。又云。五般肘痛寻尺泽。

鱼际 在手大脂本节后内侧陷中。散脉中。白肉际。

手太阴所溜为荣。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咽喉干燥。乳痈舌上黄。身热恶寒酒病。百证赋云。兼腋门能治喉痛。一传齿痛不能食饮。左患灸左。右患灸右。男三灸。女四灸。

少商 在手大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白肉宛宛中。手太阴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三呼五吸。宜用三棱针刺。微出血泄诸脏之热。不宜灸。主治项肿喉痹。烦心呕哕。雀目不明。唇干唾沫。饮食不下。手弯指痛。小儿乳蛾。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国中风暴卒。昏沉痰涎壅盛。牙关紧闭。水粒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及少冲。中冲。关冲。少泽。商阳。使血气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也。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

心包络经。起自天池。循胸中出胁下。入肘内曲泽下臂行循中指出其端。终于中冲。凡九穴。今录四穴。

天池(一名天会) 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腋撅肋间气府。论注曰。在乳后同身寸之二寸。手厥阴足少阳之会。刺三分。灸三壮。主治胸胁烦满。头痛寒热疟。千金云。治颈漏瘰 。灸百壮。

天泉(一名天 ) 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举臂取之。刺六分。灸三壮。一曰刺二分。主治恶风寒胸胁痛。

曲泽 在肘内廉横交陷中。筋内侧动脉。屈肘得之。

手厥阴所入为合。刺三分。留七呼。 灸三壮。主治咽喉疼痛。身热烦渴。臂肘摇动掣痛不可伸。

中冲 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手厥阴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一壮。主治热病汗不出。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舌强痛。神农经云。治小儿夜啼多哭。灸一壮。炷如小麦。百证赋云。兼廉泉堪攻舌下肿痛。一云主治神气不足。失志。灸三壮。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中风痰涎壅盛。牙关紧闭。及喉痛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少商。少冲。并此穴。使血气流通。乃起死回生之妙诀。

手少阴心经穴

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终于少冲。脉起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其直者。

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 内后廉。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凡九穴。今取二穴。

少冲(一名经始) 在手小指内侧端。去爪角如韭叶。手少阴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壮。主治热病烦满。心火炎上。眼赤血少。呕吐血沫。口热咽酸。乍寒乍热。 臂内后廉痛。手弯不伸。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中风跌倒。卒暴昏沉。双单蛾痹。喉紧不开。以三棱针刺此穴。及少商诸穴。使血气流通。乃救急之要法也。

通里 在腕侧后一寸陷中。 手少阴络。别走手太阳经。刺三分。灸三壮。主治热病头痛目眩。喉痹苦呕。肘臂肿痛。神农经云。治目眩头疼。可灸七壮。马丹阳云。治欲言声不出实则四支重。头腮面颊红。喉闭气难通。不能饮食。以三棱针微刺出血。不宜灸。

足阳明胃经穴

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侠口环出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 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大指间出其端。凡四十五穴。

今取八穴。

头维 在额角入发际。神庭旁开四寸五分。足少阳阳明之会。刺三分。没皮向下。禁灸。主治头风疼痛如破目疼泪出不明。玉龙赋云。兼攒竹能治目痛头痛。

颊车(一名曲 一名曲牙) 在耳下曲颊端。近前陷中。侧卧开口取之。刺三分。灸三壮。一曰灸七壮。至七七壮。炷如小麦。主治中风牙关不开。失音不语。口眼歪斜。颊肿齿痛。不能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凡口眼 斜者。

则左泻右补。斜则左泻右补。灵光赋云。针齿痛。

地仓(一名会准) 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动脉。若久患风。其脉亦有不动者。手阳明足阳明任脉阳跷之会。刺三分。留五呼。灸七壮。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若过大口反 。却灸承浆即愈。主治偏风口眼歪斜。牙关不开。齿痛颊肿。灵光赋云。地仓能止口流涎。

缺盆(一名天盖) 在肩上横骨陷中。为五脏六腑之通。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刺太深令人逆息。孕妇禁针。主治喉闭汗出瘰 寒热。缺盆中肿外溃。伤寒胸中热不已。

阴市(一名阴鼎) 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刺三分。留七呼。禁灸主治腰膝寒如注水。痿痹不仁。不得屈伸。寒疝小腹痛满少气。千金云。水肿腹大灸。随年壮。

犊鼻 在膝膑下 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一曰在膝头下。近外窟解中。刺六分。灸三壮。一曰刺三分。主治膝痛不仁。难跪起。脚气。灵光赋云。善治风邪湿。

足三里(即下陵穴) 在膝眼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 。坐而竖膝低跗取之。极重按之。则跗上动脉正矣。足阳明所入为合。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壮。千金云。灸二百壮。至五百壮止。一云。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秋月不宜出血。恐土虚也。主治胃寒心腹胀痛。逆气上攻。藏气虚惫。胃气不足。恶闻食臭。腹痛肠鸣。食不化。大便不通。小肠气。华陀云。疗五劳七伤。羸瘦虚乏瘀血乳痈外台明堂云。人年三十已外。

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千金云。凡邪病大呼骂走。三里主之。名鬼邪。太乙歌云。

兼束骨刺。治项强肿痛。体重腰瘫。又云合太冲中封。治行步艰难。百证赋云。兼阴交。治中邪霍乱。天星秘诀云。

兼二间。治牙疼头痛。并喉痹小便不利等症。

厉兑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按本轮篇曰。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经脉经筋等篇。俱云中指缪刺篇曰。邪客于足阳明之络。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各一 。据此诸篇之说。可见中指次指之间。皆阳明脉所发也。足阳明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壮。主治面肿喉痹。齿龋恶风。百证赋云。与隐白相偕。治梦魇不宁。

足太阴脾经穴

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几二十一穴。今取四穴。

隐白 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三呼。宜灸三壮。主治中痛呕吐。食不下及足寒不得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小儿客忤惊风。

三阴交 在内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足三阴之交会。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凡妊妇不可刺。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妇人产难。月水不禁。赤白带下。宜先泻后补。凡小肠疝气。外肾偏坠。小便不通。

浑身浮肿。宜先补后泻。千金云。内踝上三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筋骨挛痛。喉痹项颈满。肠痔逆气痔血阴急等症。又云男女梦与人交泄精。三阴交灸五壮。梦泄神良。昔有宋太子善医术。出逢一妊妇。太子诊之曰是一女也。徐文伯亦诊曰。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视之。文伯曰。臣能针而落之。为泻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此穴。且能落死胎也。

阴陵泉 在膝下内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与少阳经阳陵泉内外相对。一曰稍高一寸。足太阴所入为合。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腹中寒痛。胀满喘逆。不得卧。小便不通。阴痛。足膝红肿。通元赋云。

能开通水道。喉痹胸满。

血海(一名百虫窠) 在膝膑上一寸。内廉白肉际陷中。一云在膝内辅骨上横入五分。刺五分。灸五壮。主治肾脏风两腿疮痒湿不可当。妇人月事不调带下。先补后泻。百证赋云。兼地机。治妇人经事之改常又云兼冲门治癖有验。灵光赋云。兼气海疗五淋症。

督脉穴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下中央。

按督脉始于长强。循行背中。上脊至风府。入属于脑。终于龈交。凡二十八穴。今取十三穴。

长强(一名气之阴 一名橛骨灵枢谓之穷骨亦名骨 ) 在脊 骨端。伏地取之。督脉之络。别走任脉足少阴所结。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腰脊强急。不可俯仰。肠风下血。五痔五淋。下部疳蚀。小儿囟陷。惊痫螈。脱肛泻血。此穴为五痔之本。玉龙赋云。兼承山灸痔最妙。一经验。治少年注夏嬴瘦灸此最妙。

门(一名喑门一名舌厌 一名舌横) 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刺二分。不可深。禁灸。灸之令人哑。主治颈项强急不语。诸阳热盛。衄血不止。百证赋云。兼关冲。治舌缓不语为紧要。

风府(一名舌本) 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休言。其肉立下。督脉阳维之会。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则令人喑。主治中风舌缓。咽喉肿痛。伤风头痛。项急不得回顾。狂走悲恐。惊悸欲自杀。一云主泻胸中之热。与大杼缺盆中府同。席宏赋云。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又云。从来风府最难寻。须用功夫度浅深。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通元赋云。

风伤项急求风府。一传治感冒风寒呕吐不止。

脑户(一名迎风一名会额一名合颅) 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一曰在发际上二寸。督脉足太阳之会。禁刺灸。刺中脑户令立死。亦不可灸。灸之令人喑。(此不在十三穴之数)

强间(一名大羽) 在后顶后一寸五分。刺二分。灸五壮。一曰禁灸。主治头痛项强。目眩脑旋。烦心呕吐涎沫。百证赋云。兼丰隆。治头痛难禁。

后顶(一名交冲) 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刺二分灸五壮。主治颈项强急。咽喉疼痛。恶风目眩。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 在前顶后一寸五分。头中央旋毛心容豆许。直两耳间上对是穴。督脉足太阳之会。手足少阳足厥阴俱会于此。刺二分。灸五壮。甲乙经曰。刺三分。灸三壮。一曰灸头项不得过七七壮。主治头风头痛耳聋鼻塞鼻衄。中风口噤不开。或多悲哭。小儿风痫惊风。脱肛久不瘥。一曰百病皆治。宜刺此二分。得气即泻。席宏赋云。兼太冲照海阴交。治咽喉疾。

前顶 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陷中。一云在百会前一寸。刺二分。灸五壮。主治头风目眩。面赤肿。小儿惊痫。

鼻多清涕。颈项肿痛。咽喉诸症。神农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可灸三壮。艾炷如小麦。

囟会 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刺二分。灸五壮。小儿八岁以前禁针。盖其囟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主治脑虚冷痛。头风肿痛项痛饮酒过多。头皮肿。风痫清涕。一云治目眩面肿。鼻塞不闻香臭。可灸二七壮。初灸即不痛。

病去即痛。痛即罢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渐退。七日顿愈。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凡头风生白屑多睡。

针之弥佳。针讫。以末盐生麻油相和揩发根下。即头风永除。

上星(一名神堂) 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一云宜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之热气。主治头风头痛。鼻血鼻涕鼻塞。目眩不能还视晴痛。以三棱针刺。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玉龙赋云。治鼻渊头风。

神庭 直鼻上入发际五分。发高者发际是穴。发低者加二三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癫狂面肿目失明。一曰灸七壮。至三七壮。主治头风目泪诸症。凡喉风切禁针灸。

素 (一名面王) 在鼻端准头。刺一分。禁灸。主治鼻中 肉不消。多涕。一曰治酒酢风。用三棱针出血效。

水沟(一名人中) 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刺三分。留六呼。得气即泻。灸三壮。炷如小麦。

然灸不及针。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卒中邪恶鬼击。不省人事。神农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灸三壮。炷如小麦。

龈交(齿根肉) 在唇肉上齿缝中。任督二经之会。刺三分。逆刺之。灸三壮。主治面赤心烦痛。鼻生 肉不消。目泪多眵赤痛。牙疳肿痛。小儿面疮久癣不除点烙亦佳。百证赋云。专治鼻痔。

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拄骨之上会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终于迎香。凡二十穴。今取七穴。

商阳(一名绝阳) 在手食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壮。主治胸中气满喘咳。口干颐肿。齿痛目盲。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国中风跌倒卒暴沉昏。牙关紧闭。咽喉肿痛。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此穴。及少商中冲少冲。使血气流通。乃急救回生之妙诀。

合谷(一名虎口) 在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 手阳明所过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治头痛脊强。面肿目翳。发热恶寒。口噤不开。喉闭乳蛾等症。一云能下死胎。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堕胎。千金云产后脉绝不还。刺合谷。入三分急补之。百证赋云。兼天府。治鼻衄。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云疗头痛并面肿。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

针入五分深。能令病自安。

阳溪(一名中魁) 在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 手阳明所行为经。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喉闭。耳鸣齿痛。 目赤烂翳。 寒热痰疟。席宏赋云。兼二间。治牙痛喉痹。

手三里 在曲池下二寸。兑肉之端。按之肉起。刺三分。灸三壮。主治齿痛烦肿。瘰 手痹不仁。

曲池 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阳明所入为合。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壮。一云百壮。主治手臂红肿肘中痛 偏风半身不遂。皮肤干燥痂疥。妇人经脉不通。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云。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举臂莫梳头。喉痹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实时瘳。席宏赋云。兼合谷。治手不如意。

五里 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一云在天府下五寸。禁刺。灸三壮。一曰十壮。主治肘臂疼痛难动寒热瘰。

巨骨 在肩尖上行两 骨间陷中。 手阳明阳跷之会。刺六分。灸三壮五壮。一曰禁刺。主治惊痫吐血胸中。

有瘀血。臂痛不得伸屈。

手太阳小肠经穴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 外后廉。

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内 。斜络于颧。凡十有九穴。今取三穴。

少泽(一名小吉) 在手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甲乙经曰。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阳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壮。主治 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心烦咳嗽。颈项痛不可顾目生翳。乾坤生意云。

此为十井穴。凡国中风痰涎壅盛。咽喉闭塞。急以三棱针刺少商商阳中冲少冲及此穴。使血气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后溪 在手小指本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侧拳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阳所注为。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壮。主治 疟寒热目翳鼻衄耳聋胸满。项强等症。捷法云。疗头项强痛。腮颊红肿。咽喉塞闭。水饮不下。心肺二经热病。双蛾喉痛。肺与三焦热病。单蛾咽肿。上下牙两颊疼痛。牙关紧急不开。颈项红肿。肾虚头痛。肝厥头晕。并醉后头风。

少海 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阳所入为合。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壮。主治肘臂肩颈项痛。咽喉牙龈疼痛。

足少阳胆经穴

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其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从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

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凡四十三穴。今取九穴。

瞳子 (一名太阳一名前关) 在目外去 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刺三分。灸三壮。主治头痛目痒。

外赤痛。翳膜青盲。远视KT KT 。泪出多眵。一云兼外泽。能治妇人乳肿。

听会(一名听河一名后关) 在耳前陷中。一云耳珠下开口有空。侧卧张口取之。刺四分。灸三壮。主治耳聋耳鸣牙车脱臼。齿痛中风螈 斜。玉龙赋云治耳聋腮肿。

完骨 在耳后入发际四分。足太阳少阳之会。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头痛风。耳鸣齿 HT 。牙车急。口眼斜喉痹颊肿。瘿疾便赤。足痿不收。

阳白 在眉上一寸。直瞳子。甲乙经曰。足少阳阳维之会。气府论王氏注曰。足阳明阴维之会。刺二分。灸三壮。主治头痛目昏。背寒栗。重衣不得温。

临泣 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太阳少阳阳维三脉之会。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曰禁灸。

主治鼻塞目眩生翳。惊痫反视。胁下痛。疟疾夕发。

正营 在目窗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刺三分。

灸三壮。主治头痛目眩。齿HT 痛唇吻强急。

承灵 在正营后一寸五分。足少阳阳维之会。刺三分。灸五壮。一曰禁针。主治脑风头痛。恶风鼻窒不通。

脑空(一名颞 )在承灵后一寸五分。夹玉枕骨下陷中 。气府论王氏注曰。夹枕骨后枕骨上。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四分。灸五壮。主治劳瘵身热羸瘦。脑风痛。颈痛不可忍。鼻衄耳聋等症。

风池 在耳后颞 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耳。一云耳后陷中。后发际大筋外廉。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四分。

灸三壮七壮。艾炷不用大。主治中风偏正头痛。 目眩赤痛泪出。牙关紧喉咙疼痛。汤水不能入。

肩井(一名膊肩) 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者中。手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刺五分。灸三壮。孕妇禁针。一曰此足阳明之会。连五脏气。若刺深令人闷倒。速补三里。凡针肩井者。皆以三里下其气。一曰此脏气所聚之处。不宜补。

主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头项颈痛。臂不能举。或因扑伤腰痛。脚气上攻。若妇人难产坠胎后,手足厥逆。

针之立愈。若灸更胜。

千金云。凡产难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矣。百证赋云。治乳痈极效。

阳陵泉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间。蹲坐取之。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增治法云。治筋软筋缩疼。寒热头痛。口舌咽喉及头面肿。胸胁胀满。心中怵惕。此为筋会。故治筋病。

足临泣 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夹溪一寸五分。足少阳所注为 。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壮。主治胸满气喘。目眩心痛。季胁支满。乳痈。妇人经水不利。千金云。颈漏腋下马刀。灸百壮。

窍阴 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足少阳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胁痛咳逆不得息。

手足烦热汗不出。痈疽口干头痛。喉痹舌强。耳聋转筋肘不能举。

足少阴肾经穴

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之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凡二十七穴。今取三穴。

涌泉(一名地冲) 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阴所出为井。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主治喘咳有血。心中结热。目眩颈痛。身热喉痹。足胫寒痛。转筋热厥。五指尽痛。足不践地。

然谷(一名龙涧一名然骨) 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阴所溜为荣。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壮。一曰刺不宜见血。主治喘呼烦满咳血。喉痹消渴。舌纵心恐少气涎出。小腹胀。妇人阴挺出。月经不调。初生小儿脐风撮口此穴主泻肾脏之热若治伤寒。亦宜出血白证赋云。此穴易醒脐风。

照海 在足踝内下一寸陷中容爪甲。一云在内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其穴居中。神农经云。在内踝直下白肉际是穴。阴跷所生。刺四分。留六呼。灸三壮。一曰刺三分。灸七壮。主治咽干呕吐。腹中气痛。拦江赋云。治噤口喉风。用三棱针出血即安。席宏赋云。兼百会太冲阴交。治咽喉疾。

足太阳膀胱经穴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颠。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直者。从腰中下侠脊贯臀入 中。其直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终于至阴。凡六十三穴。今取五穴。

睛明(一名泪乳) 在目内 外一分宛宛中。气府论注曰。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五脉之会。刺一分。留六呼。

灸三壮。甲乙经曰。刺六分。一曰禁灸。主治目痛视不明。见风泪出。 肉攀睛。白翳 痒疳眼头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之。席宏赋云治目若未效。并合谷光明不可缺。灵光赋云。治 肉。

攒竹(一名始先一名员柱一名夜光一名光明) 在眉头陷者中刺一分。留六呼不宜灸。甲乙经云。灸三壮。明堂用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眼目大明刺三分。出血。主治目视KT KT 泪出。目眩瞳子痒。眼中赤痛。及腮脸动不卧。玉龙赋云。兼头维。治目疼头痛。

通天(一名天归) 在承光后一寸五分。一曰横直百会旁一寸五分。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头旋项痛不能转侧。鼻塞偏风口 衄血。头重耳鸣青盲内障。

大杼 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

正坐取之。海论曰冲脉者。其输上在于大杼。气穴论曰。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三脉之会。刺三分。留七呼灸五壮。

一曰禁灸。非有大急不可灸也。主治伤寒汗不出。腰脊项背强痛不得卧。喉痹烦满。头痛咳嗽。膝痛不可伸屈。

至阴 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所出为井。刺一分。留五呼。灸三壮五壮。主治风寒头重。鼻塞目痛生翳。胸胁痛。转筋心烦。足下热。小便不利。失精。席宏赋云。专治脚膝肿。百证赋云。兼屏翳。治遍身痒痛之疾。张仲文。治妇人横产手先出。诸符药不效。为灸右脚小指尖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